章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ppt)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https://img.taocdn.com/s3/m/e0b26d2926fff705cd170a8d.png)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1.营养类型: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需要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1)自营菌: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氮化物作为碳源、氮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大分子,其能量来自无机化合物的氧化(化学能),也可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光能),如固氮菌。
(2)异营菌:不能以无机碳化合物作为唯一的碳源,必须利用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蛋白胨和氨基酸作为碳源和氮源,仅有少数异营菌能利用无机氮化物,以合成菌体所需的大分子,其所需的能量大多从有机物质氧化而获得。
异营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两类。
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物质;寄生菌寄生于活的动植物,从宿主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营养。
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2.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等五类。
3.营养机制: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具有半透性,只能使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而大分子蛋白质、多糖、脂类需经细菌的胞外酶水解成小分子物质后,菌体才能吸收(转运)。
转运的方式有三类:①离子转运;②透性酶转运;③磷酸转运系统。
(1)被动扩散:细菌依靠群体表面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半透性来调节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
(2)主动吸收:细菌将许多营养物质以高于细胞外浓度积累在细胞内的过程称为主动吸收。
(3)基团转位:基团转位亦是一种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营养的方式。
它是靠胞外酶将糖类等物质与一种耐热蛋白(HPr)与磷酸结合,使糖类等磷酸化而运送到菌体内,再与HPr解离。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在合适条件下,细菌从外界摄取营养,进行分解代谢,获得原料和能量,同时进行合成代谢,合成菌体所需的成分。
故细菌代谢的结果,使细菌得以生长繁殖。
其生长繁殖必须的基本条件有4个方面。
1.营养物质:细菌所需的营养物应按一定的方式配比提供。
充足的营养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等。
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还需某些生长因子。
2.合适的pH:环境的pH对细菌的增殖有很大影响,因营养的吸收、分解及能量的产生,都需要酶参与反应,而酶活性必须在一定pH和温度下才能发挥作用。
细菌的繁殖、代谢、培养、消毒ppt课件
![细菌的繁殖、代谢、培养、消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708e91284ac850ad0242e2.png)
细胞壁、膜有半透性 G+菌 20~25大气压 G-菌 5~6大气压
6
渗透压
2019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营养的吸收与代谢均需水 碳源:合成菌体成分,提供能量 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糖类 氮源:合成菌体成分 病原菌主要来源于氨基酸、蛋白胨等 无机盐:常用元素(K\Na\Ca\Mg\P\S\Fe) 微量元素(Co\Mn|Mo\Zn) 生长因子:生长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 如维生素、氨基酸等。
有助于细菌鉴别
2019
-
20
抗生素(Antibiotics):多粘菌素、杆菌肽
细菌素(Bacteriocins)
抗菌蛋白,只能杀伤有亲缘关系的细菌, 无治疗意义,用于细菌分型、流行病学调 查。
大肠杆菌产生大肠菌素(Colicin)
维生素
某些肠道菌合成,如B族维生素、VK。
21
2019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 占细胞总重量75%-90%
有机物 碳、氢、氮、氧、磷、硫等
无机离子 钾、钠、铁、镁、钙、氯等 特有成分
2019
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等
5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 表面积 带电现象 半透性 半透明 体积小、表面积大 G+菌 pI 2~3 G-菌 pI 4~5 中性环境 带负电荷
2019
-
9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营养物质充足 氢离子浓度(pH)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温度
多数病原菌最适37℃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课件 (共27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课件 (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9e57c895022aaea998f0faf.png)
小 结:
列文·虎克 细菌的发现 巴斯德
杆状
细菌的形态 球状
细 菌
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
细胞壁(荚膜、鞭毛) 细胞膜
细胞质
DNA
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芽孢(休眠体)
1 最先发现细菌存在的人是列文.虎克 。 2巴斯德 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
然发生的。 3 细菌的形态有球 状,杆 状和 螺旋 状。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
1、了解细菌的发现 2、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 3、知道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 方式
1.细菌是怎样发现的呢? 2.细菌是从哪里来? 3.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
一、细菌的发现
1、细菌是谁发现的呢? 十七世纪后叶 荷兰人列文.虎克
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
十九世纪中叶 存在两大学说
4 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区别是:细菌 虽有DNA 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
5 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他
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者。 6 芽孢 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 环境有较强
的抵抗力。
构 特殊结构 鞭毛:使细菌能在液
体中运动
说出细菌与动、植物 细胞相比最大的不同 是什么?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四·细菌的营养方式
思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以什么为食?
细菌能像绿色植物一样通 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吗? 为什么?
植物细胞有 叶绿体
可进行 光合作用
自己制造有机物 (自养型)
细菌没有 叶绿体
二、细菌的形态
所有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 高倍显微镜下针头
细菌
上的细菌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 细菌堆起来,才有一颗小米那么大
第二章 23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PPT课件
![第二章 23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cf66f7804d2b160a4ec095.png)
34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 减弱
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结核分枝杆菌
卡介苗
13年230代
28
耐药性变异
•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 异称为耐药性变异。
• 有些细菌还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 重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含链霉素培基
痢疾杆菌
长期培养
依链株
29
菌落变异
•
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18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1.与致病有关的: 热原质
特点: 引起发热反应,耐高温,121.3℃ 20min不破坏 除去方法: 250℃干烤;吸附剂,特殊石棉 滤板过滤;蒸馏
19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毒素和侵袭性酶 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LPS 外毒素:G+菌产生的蛋白质
侵袭性酶: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卵磷脂酶 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学习目标
1、叙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速度 。
2、解释菌落的概念。
3、描述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4、分析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5、简述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幻灯片PPT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c6460ebc312b3169a551a476.png)
贮藏性能源 各种膜成分,细胞壁成分,
能源性物质 辅酶前体
脂类 结核分枝杆菌含量高(40%)
特有成分 肽聚糖 、磷壁酸、吡啶二羧酸
二、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碳源 carbon source 无机盐 inorganic salt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幻 灯片PPT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运输 方式
简单扩散
浓度 方向
高→低
载体
—
动力
浓度梯度
构型 变化
—
营养 物质
水、脂肪酸
促进扩散 高→低 载体 浓度梯度
+
氨基酸、单糖
主动运输 低→高 特异性 渗透酶
能量
+ 离子、糖类、 氨基酸
基团转移 低→高 磷酸转 高能磷酸键 + 糖类、脂肪酸、
移酶系
核苷
四、细菌的营养类型
按照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差异分类
H2O2
氢的毒害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_生成
过氧化物酶_分解H2O2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多无性繁殖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 方式进行繁殖,繁殖一代 所需时间约20~30 min;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
如: 结核分枝杆菌代时 为18h-24h。
六、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medium)
人工配制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 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细菌学ppt课件
![细菌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2718ce964bcf84b8d57b44.png)
3 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3.1 营养物质:
水:70-90% 无机盐: 碳源: 氮源: 生长因子:细菌生长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 如:维生素、嘌呤、嘧啶、氨基酸。 流感嗜血杆菌: X因子(高铁血红素);V因子(辅酶Ⅰ或Ⅱ)
3.2 酸碱度(pH):
3.3 温度:
3.4 气体环境:氧气、二氧化碳
需氧菌(aerobe):
2.1.1.3 外膜 G-细菌在肽聚糖层外面还有三层结构
脂蛋白: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 外膜 脂质双层
类脂A 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无特异性 脂多糖 核心多糖 有属或组的特异性
寡糖重复单位 由3-5个单糖组成, 有种或型的特异性
脂质双层 是G-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占细胞壁干 重的80%,结构类似细胞膜,为液态的脂质双层, 又称外膜。
2.2.4.芽孢(endospore or spore): 定义 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 内形成的多层膜状结构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 内芽孢。简称芽孢,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形成的孢 子。 形成条件 缺乏营养物质(尤其是C,N,P元素不足),有 害代谢产物堆积。例外:苏云金杆菌形成芽孢则要 求适宜的生长条件。 性质 休眠状态,不是繁殖方式,不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
质粒: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双股环状DNA 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某些遗传性状 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 耐药性质粒 F质粒(fertility plasmid): 致育性质粒 Vi质粒 (virulence plasmid): 毒力质粒
2.1.4 核质(nuclear material)
2.2.2 鞭毛(flagellum) 定义:为附着在某些菌体上的细长而 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种类:单毛菌:如霍乱弧菌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课件:细菌的生理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课件: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2daa9baa00b52acec7ca3b.png)
2. 按物理性状分类
液体培养基: 增菌培养 固体培养基: ● 平板: 分离培养 ● 斜面: 纯培养 半固体培养基: ● 观察动力, 保存细菌
固体培养基
菌落 单个菌落:单个细菌生长后形成的 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28
29
2.半固体培养基
穿刺线周围 ● 模糊--有动力(鞭毛+) --多数肠道杆菌 ● 清晰--无动力(鞭毛-) --痢疾杆菌
稳定期
细
菌
数
量 的
对数生长期
对
数
迟缓期
衰亡期
生长曲线 时间(h)
9
第二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10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一.分解代谢产物和生化检测
利用生化反应(试验) ---检测细菌的代谢产物 ---鉴别细菌
1.糖发酵试验
酚红指示剂 糖→丙酮酸→甲酸(产酸)→ ↓
↓解氢酶 黄色 CO2+H2(产气)
1.热原质 2.毒素和侵袭性酶 3.色素 4.细菌素 5.抗生素 6.维生素
22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3
一.培养基(culture medium)
1. 按成份分类
基础培养基: 肉汤, 蛋白胨水 营养培养基: 血平板, 血清肉汤 选择培养基: SS平板 鉴别培养基: 乳糖发酵管, 双糖管 厌氧培养基: 庖肉培养基
细菌的生理
Bacterial Physiology
细菌的物理性状
1. 光学性质 半透明体 2. 表面积 细菌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 3. 带电现象 等电点 4~5 在中性环境下均带负电荷 4. 渗透压 革兰阳性菌: 20~25个大气压 革兰阴性菌: 5~6个大气压 5. 半通透性 水分子、小分子能自由通透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ppt课件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659cb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3.png)
3、生理代谢及遗传研究的最佳时期。 4、观察研究细菌的性状均应选用该期细菌,
可获得准确结果。
精品
19
细菌的稳定期
由于对数期细菌大量增殖,使营养物质消耗,酸、醇、 毒素或过氧化氢等有害代谢产物累积,PH、氧化还原 电势等环境条件改变,细菌繁殖速度下降。
有些菌丝体会发生自溶。
精品
28
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以自我复制方式进行繁殖。
自我复制:病毒以基因组为模板,在DNA聚合酶或RNA 聚合酶以及其他必要因素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化合 成过程,复制出子代病毒的基因组,病毒的基因组则 以转录、翻译过程,合成大量的病毒结构蛋白质并装 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以出芽或细胞裂解方式释放到 细胞外,在感染其他细胞。这种增殖方式即为自我复 制。
病毒在易感细胞中的复制步骤包括:吸附、穿入、脱 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等。
病毒完成一个复制周期约10小时。
精品
29
小结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 个体生长繁殖的特点 群体生长繁殖规律
➢ 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 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 ➢ 病毒的复制周期
精品
30
➢ 每种微生物有适合自己生长的PH三基点值, 例如:大肠杆菌:最低PH是3;最适6-8;最 高9.5。
精品
5
适宜的酸碱度(PH)
碱性微生物(多数细菌、放线菌。)
喜欢偏酸的环境,细菌:7-7.5.霍乱弧菌8.0-酸环境,霉菌:最适PH4.0-5.8;酵母菌:3.86.0.
该阶段细菌生长迅速,细胞每分裂一次的代时 短,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酶系活跃,代谢旺 盛,呈几何级数增加,在生长曲线图上活菌数 量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碳源:合成菌体的必需原料,获取能量的来源
无机碳源和有机碳源 各种有机碳源中,容易被细菌吸收的是糖类物质 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等
3.氮源:合成菌体蛋白(结构、功能)、核酸
无机氮源、有机氮源和氮气分子 大多数利用前两种 固氮菌有固氮作用,可以借助特殊的酶将分子
态的氮转化成氨和其他氮化物
专性厌氧菌: O2对其生长有毒害作用,如:破伤风梭菌 专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的原因:
缺乏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 不能获得营养物质
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超氧阴离子、过氧化
H2O2
氢的毒害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_生成
过氧化物酶_分解H2O2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多无性繁殖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 方式进行繁殖,繁殖一代 所需时间约20~30 min;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
培养基的类型
Ø按主要营养物质的来源: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 Ø按物理状态:固体、液体、半固体培养基 Ø按用途:基础培养基
营养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
1.固体培养法: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保存、计数 2.液体培养法:收集菌体、获得发酵产物、菌种鉴定 3.半固体培养法:观察运动、保种、测定生化反应 4.厌氧培养法:厌氧菌的培养
3.温度:对细菌的生长速度影响最大
致病菌 一般 37℃,过高杀菌,过低抑菌 细菌以此分为:
嗜冷菌:-5 ℃-30 ℃ 最适10 ℃-20 ℃ 嗜温菌: 10 ℃-50 ℃ 最适30 ℃-37 ℃ 嗜热菌: 25 ℃-80℃ 最适50 ℃-60 ℃
4.气体: CO2 O2
CO2 : 少数细菌初次分离培养需5-10% CO2 获得方法:烛缸法、 CO2培养箱
三、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主要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温度、pH值、氧气等
1.营养物质:提供原料、能量
2.酸碱度:即pH值 细菌细胞借此调节胞膜的状态
以保证酶促反应的进行 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值是6.8-7.4 特殊 如:偏酸性的结核杆菌, PH为6.5-6.8
偏碱性的霍乱弧菌,PH值为8.8-9.0
4.无机盐:细胞生长必需的各种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
u 酶或辅酶的组分 u 调节酶活性 u 调节胞内渗透压、氧化还原电位 u 特殊类型细菌的能源 u 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
5.生长因子:菌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需要外源
加入的、微量即可的营养物质。 如:维生素、 氨基酸等
营养缺陷型细菌 流感嗜血杆菌需 X(高铁血红素), V因子(辅酶Ⅰ或Ⅱ) ,而金葡可产生, 两者共培养时出现卫星菌落现象
如: 结核分枝杆菌代时 为18h-24h。
(三)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
—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
的曲线。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延迟期、对数期、 稳定期和衰亡期。
迟缓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大量繁殖 作好物质准备。
对数期:细菌繁殖迅速,菌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典型。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
菌落 粘液型菌落
液体培养基中
沉
混
表
淀
浊
面
生
生
生
长
长
长
菌膜 菌沉淀Biblioteka 对照 均匀浑浊半固体培养基中
有鞭毛细菌 混浊生长
无鞭毛细菌 沿穿刺线生长
章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ppt)
(优选)章细菌的营养与生 长繁殖
1、化学组分(chemical
components)
组分
所占比重
存在形式
主要功能
水 蛋白质 核酸 糖类 脂类 维生素
细菌重量70-90% 固形成分40-80%
干重 3% 固形成分10-30% 固形成分 1-7%
结合水 游离水 简单蛋白 复合蛋白 DNA RNA 复杂组分 游离形式
二、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碳源 carbon source
营养物质 nutrient
氮源 nitrogen source 无机盐 inorganic salt
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 水 water
1.水:菌体重要成分
功能 细胞组分、溶媒、参与代谢、 适宜反应温度的保障、维持大分子构象 稳定
脂肪酸、磷脂等
维生素B族
参与有机物组成 溶媒,参与各种生理活动
细胞结构的基本物质、酶 组分,参与各种生命活动
遗传的物质基础 参与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细菌细胞壁、荚膜等结构
贮藏性能源 各种膜成分,细胞壁成分,
能源性物质 辅酶前体
2、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 表面积:单位体积小,表面积大; 带电现象:中性偏碱环境下,带负电; 布朗运动:无鞭毛的细菌不发生位移的原地颤动 半透性: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
稳定期:随有害代谢产物的增多,细菌繁殖速度 减慢,死亡数增多,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发生某些改变, 芽孢,抗生素等产生。
衰亡期:死亡菌数增多,超过活菌数,细菌形态 显著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止。
细菌生长繁殖曲线:
细 菌 数 的 对
对数期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衰亡期
(dicline phase)
O2 : 代谢时对氧分子的需求程度不同分为:
需氧菌 :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仅在有氧时生长, 如:结核杆菌
微需氧菌:低氧分压时长势良好,过高则抑制, 如: 空肠弯曲菌
耐氧菌:一般不需要O2 , O2 存在也影响不大 如:乳酸菌
兼性厌氧菌 :
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有无
O2 的环境下皆可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态 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都属此类
数 (logarithmic phase)
迟缓期
(lag phase)
5 10 15 20 25
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小时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medium)
人工配制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 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配制注意事项
合适配方 注意成分浓度比例
pH适宜 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