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2、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月夜忆舍弟》(一)导入本诗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再进洛阳。
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四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三)了解大意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四)分析诗句首联:更断雁啼,浓重悲凉。
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尾联:思亲忧国,无限深情。
(五)合作探究1、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包含这种感情,因此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都更亮了。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处,你还体验到什么?对离乱的感慨之情。
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月夜忆舍弟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选用的诗词都是经典的古诗词,包括《登鹳雀楼》、《乌衣巷》、《凉州词》、《过零丁洋》等。
这些诗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一些常见的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深入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
2.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经典诗词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所学的古诗词,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准备相关的讲解和解释。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所学的古诗词,尝试朗读和背诵,对中的生僻词语进行查找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7.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咸阳城东楼一、导入新课,走近诗歌教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教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咸阳城东楼(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有一位唐朝的诗人,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他是谁呢?预设:(出示课件4)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5)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中的一首诗歌。
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是虽然是高考考查范围,但却并未列入初中考察范围之内,又因为它的难度较大,理解起来困难较大,所以它一直成为教师不愿去触碰的,平时教学只是简单疏通意思,便让学生背诵默写,以应付考试。
二是学生接触得少,学习起来难度又大,所以也就成为了学生难以迈过的坎。
所以为今后学习诗歌减轻难度的话,就应从现在开始抓诗歌阅读。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诵读,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教法朗读品悟法、小组讨论法、引导点拨法五、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本首诗写景句子的理解。
多种形式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初中阶段学过的汉语作品导入,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是个怎样的人?以此来导入本首诗歌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研究《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XXX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XXX的《月夜忆舍弟》,研究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XXX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心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1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画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指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糊口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糊口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睁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XXX旁皇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孤单。
生2:恰逢白露时节,XXX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2.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思维碰撞。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通过表演形式,再现诗词情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1.诗词大意:详细讲解诗词的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取关键意象,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兴、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4.艺术特色: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结构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文化内涵:挖掘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和鉴赏能力。
2.难点: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对仗、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词的美。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诗词朗诵、图片展示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新课学习:
a.诗词背景介绍: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丑奴儿》。
2、了解词的大意,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咏流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入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2、写作背景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丑奴儿(chǒu núér)·书博(bó)山道中壁辛弃疾(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huán)。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视频朗读3、读出感情4、抽生朗读5、全班齐读四、译读,感知词蕴美1、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总 1 课时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3.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自学自学活动:熟读四首古诗,扫清朗读障碍;自行了解四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自学质疑:我的问题是:。
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诗作收入《丁卯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晚唐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等多方面的才能,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3卷等。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激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二、聚焦问题1.四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2.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别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传达给读者的?三、研究分享【自主学习】1.诗歌的主要内容是?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所写的内容、画面复述出来。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教学目标文化自信: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语言运用:朗读诗歌,熟读成诵;自主赏读,探究语言之妙。
思维能力:自主赏读,运用想象,品味作品形象,领悟主题。
审美创造:鉴赏诗歌,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交流审美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南安军》《别云间》一、新课导入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
本节课,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南安军》(一)了解作者和背景1.走近作者:回顾《过零丁洋》。
2.背景资料: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yá)山(今广东新会境内)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三)赏析内容,细节探究(1)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明确: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2)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明确: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九上部编语文】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咸阳城东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诗人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著有《丁卯集》。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了解作者,熟悉背景,这是理解诗歌的三个基础要素。
通过这三个要素,学生对诗人和诗歌有了一个整体印象,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熟读古诗,明白诗意1.读通顺,读准字音节奏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蒹葭..(tīnɡzhōu)绿芜.(wú)秦苑.(yuàn)..(jiānjiā)汀洲2.找意象,明确特点,发挥想象,生动描绘句意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熟练背诵默写诗词。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把握诗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研究《咸阳城东楼》作者简介XXX(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朝墨客,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墨客之一,其终身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XXXXXX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XXX终身愁"评判之。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XXX"。
XXX误入XXX集者甚多。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写作配景此诗大约是XXX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朗读诗词咸阳城东楼XXX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XXX似汀洲。
XXX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XXX。
行人莫问当年龄,故国东来渭水流。
翻译诗句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背面。
XXX即将降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即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五、 品读交流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答:“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师:你觉得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渴望国家太平安定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由咏史怀古诗《赤壁》导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诗眼)
4.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这两句历来脍炙人口。“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的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简单几个字就点染出一幅凄清、悲凉的晨起羁旅图(意境特点) ,道路辛苦、羁旅愁思不言自明(言外之意)。
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答:早春。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一首诗,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等,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
《长沙过贾谊宅》与诗人的迁谪生涯有关,诗人借古伤今,通过凭吊贾谊因馋被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不平之情,强烈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把朝廷的腐败和自己“左迁”的不幸遭遇相结合,抒发了诗人满腔的幽怨和悲愤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甘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决心和勇气。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的早行景色,抒发了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失意和无奈。
二、学情分析四首诗歌多数学生能背诵,但未真正理解,所以即使能背也容易忘记。
如果面面俱到的分析,既费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创意说明这四首诗,教材上都有赏析,所以没必要再逐一讲解,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加以点拨。
我的策略是尝试带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进行比较归纳学习。
设计以活动设计为主线的活动形式,体会作者情感。
梳理四位诗人的情感,从中分析归纳把握诗人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羁旅诗的情感特征,提升透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2.通过抓关键词、意象等把握诗歌的情感。
六、设计思路“诗言志”,为了让学生理解四首诗歌的情感,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
在疑难处老师加以点耿,适时用课件呈现。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活动组织(一)导入环节诗歌用凝练优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在阅读欣赏古人诗歌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二)诵读体验,初步感知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PPT显示:戍.鼓(shù)谪.宦(zhé)朝.奏(z hāo)瘴.江(zhàng)征铎.(duó)槲.叶(hú)枳.花(zhǐ)凫雁(fú)2.读懂诗意,结合注释。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咸阳城东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诗人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著有《丁卯集》。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了解作者,熟悉背景,这是理解诗歌的三个基础要素。
通过这三个要素,学生对诗人和诗歌有了一个整体印象,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熟读古诗,明白诗意1.读通顺,读准字音节奏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蒹葭..(tīnɡzhōu)绿芜.(wú)秦苑.(yuàn)..(jiānjiā)汀洲2.找意象,明确特点,发挥想象,生动描绘句意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古诗词,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教材提供注释以及阅读提示,意在教会学生自读诗歌,提高其审美及鉴赏等能力。
准备:借助注释和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课外古诗词四首,初步感知诗作内容。
【教学目标】1.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及大致内容。
2.分析作品的意蕴。
3.学会用“抓诗眼”“读名句”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词的王国,无数的诗词歌赋或率真或含蓄,或豪放或婉约,伴随我们一路成长,平仄不能忘,经典永流传。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走进课外古诗词四首,一起感受行行阕阕间的诗情雅韵。
二、诗之韵1.同学们已借助注释和自读提示完成了预习,初步感知了这四首诗词的内容,老师提供了一支曲子(凤凰传奇无歌词版本《行香子》),请大家根据自己对四篇作品的理解,为这支曲子挑选你认为最匹配的诗词,并简述原因。
明确:乐曲有惬意闲适之感,《行香子》最为合适,因为这篇作品描绘的是游春赏春之乐。
2.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作品,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篇作品的感情基调。
预设:《咸阳城东楼》惆怅无奈;《无题》苦闷忧伤;《行香子》愉悦轻快;《丑奴儿》深沉蕴藉。
(可一起配乐朗读《行香子》)总结:诗词作品大多用词简练,注重平仄对应,加之用韵等音律追求,所以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美,和谐悦耳。
更重要的是,极少的文字蕴含最丰富最细腻的情感,吟诵之余,揣摩品味,余韵悠长。
三、诗之同刚才的活动中,大家已经将这四首诗分了类:《咸阳城东楼》《无题》《丑奴儿》抒发愁情,忧伤惆怅;《行香子》抒写乐情,游春赏春之喜悦欢快。
这是从作品表达的不同情感类别来划分的,但分类不止一个标准,请按照你的想法,为这四首作品分类。
提示:形式可以多样化,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1.从体裁来说,《咸阳城东楼》《无题》为诗,七言律诗;《行香子》《丑奴儿》为词,宋词。
2.从诗作涉及的季节来看,《咸阳城东楼》《丑奴儿》为秋季;《无题》《行香子》为春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学习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习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绘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展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杜甫彷徨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寂寞。
生2:恰逢白露时节,杜甫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教师点拨:同学们靠丰富的想象和真情走进诗人的生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沉重单调的更鼓声和天边孤雁的鸣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2.诵读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师:在这样一个悲凉的秋夜,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请同学们齐读“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四句,想一想,他的心会飞到哪里?他想说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预设:生1:诗人的心会飞到亲人身边,他想说:“你们在远方还好吗?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书信总是难以到达,你们要多保重啊!”我读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2:诗人的心会飞到朝廷,他想说:“战争何时才能停止?人民何时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我读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3:诗人的心会飞到过去,他想说:“我要施展我的才华,为朝廷效力,为天下百姓做事。
可是这美好的愿望何时才能实现?”我读到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无奈和悲凉心境。
教师小结:通过想象对话,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因为“无家”而“寄书不达”,因为人“分散”而“死生”不明的那份忧愁和无奈。
战事频繁,生死茫茫当更难。
诗人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千。
【设计意图】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学习的美妙。
诗词的情境,诗人生活的场景都需要想象去再现。
丰富的想象、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理解了诗人在战乱期间复杂的情感。
三、诵读比较,感受诗风诵读杜甫的另外三首诗,感受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课件出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同学们,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杜甫对现实的忧叹,对家的思念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既是个人生活的写照,也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感受杜甫中晚年时期的诗风。
一是让学生懂得品诗先品人的重要性;二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会根据“诗风”来解读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
学习《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诗歌之意1.走近作者,感知诗心课件出示: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曾任长洲尉、海盐令。
至德三年,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因刚直犯上被诬,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
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称。
本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
2.反复诵读,感知诗意(1)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2)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3)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4)译读,学生概述诗意,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板块了解刘长卿和贾谊的生平经历,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反复诵读是品味语言和感悟情感的基础。
二、细读,揣摩诗人之心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初知诗歌大意,接下来,我们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细细品读,体会诗人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件出示:如何理解诗中的“悲”和“怜”?(提示:结合诗中的事、景以及其他关键词来分析)(自主批注,思考交流,点拨习知)预设:首联写贾谊被贬,引起悲叹。
“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
“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颔联借景抒情,孤寂悲凉。
颔联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颈联反衬烘托,无限悲愤。
诗人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尾联有意设问,自怜自悲。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出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怜君”一句,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教师小结:《长沙过贾谊宅》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诗人表达情感含蓄深沉,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融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设计意图】紧扣“悲”和“怜”,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抓关键词仔细分析,深化对作者孤寂悲凉、自怜自叹心境的理解,并学习融情于景、反衬烘托的写法。
三、延读,体味诗人之情课件出示: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新年作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学生诵读分享,教师点拨,感受诗人的情感)预设:《送灵澈上人》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送别往往令人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新年作》写诗人身处异乡,又逢新年,不免思念家乡。
诗人在外的生活是凄苦的,仕途的失意更加重了他郁闷悲愤的心情。
这首诗用典自喻,写景抒情,简练凝重。
教师小结:拓展诵读,读诗品人,你会发现诗人不同处境、不同心境下写的诗,风格是不一样的。
希望同学们爱上诗歌,多读、多背、多品,那么你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设计意图】选择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诵读,就思想内容、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粗浅比较,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走近诗人的生活。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意。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过程】一、助读,初知诗意1.感知诗题学生齐读诗歌的题目。
预设:题目中“左迁”,是降低官职的意思,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诗人韩愈为何被降官至蓝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韩愈的其人其事。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韩愈(768—824),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反对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2.了解诗意同桌互译,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课件出示: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回望秦岭,云遮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堵塞,马亦不前。
侄儿呀,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边。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为下一板块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品味诗情。
二、品读,感悟诗情1.读首联,感知诗歌背后的“幽愤”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读出重音“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
体会重读词语的含义。
预设:“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
2.读颔联,读出诗人心中的“忠诚”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诗人理直气壮地呐喊“欲为圣明除弊事”,感受诗人刚正不屈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