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水声换能器在水下探测应用中的发展

合集下载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水下声学监测技术,这可真是个超级酷的领域!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去海边玩耍。

海浪拍打着沙滩,发出“哗哗”的声响,当你潜入水中,除了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似乎还有一些神秘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这就是水下世界的声音,而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就是要捕捉和解读这些声音背后的秘密。

想象一下,在深深的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在活动,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

有的像轻轻的低语,有的像急促的呼喊。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就像是一个超级灵敏的耳朵,能够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音变化。

比如说,一条鲸鱼在歌唱,它的声音可以传播数百甚至数千公里。

通过声学监测技术,我们能够追踪到鲸鱼的行踪,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路线。

这些年,水下声学监测技术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前,监测设备可能又大又笨重,操作起来特别麻烦。

但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变得越来越小巧轻便,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越来越方便携带和使用。

而且,它们的监测精度和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比如说,有一次我跟着一个科研团队去进行水下声学监测实验。

我们乘坐着一艘小船,来到了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

大家把小巧的监测设备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就像对待珍贵的宝贝一样。

然后,坐在船上静静地等待着数据的采集。

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紧张又期待,眼睛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变化。

突然,监测设备捕捉到了一群海豚的声音,那欢快的叫声仿佛在告诉我们它们正在快乐地嬉戏。

那一刻,大家都兴奋得欢呼起来。

这就是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魅力所在,它能让我们与水下生物“对话”,了解它们的世界。

不仅如此,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测海底的地质结构,找到潜在的资源。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它能够及时发现海洋中的噪音污染,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未来,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这项技术实时了解整个海洋的动态,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蓝色家园。

海洋论坛▏水声换能器研究进展

海洋论坛▏水声换能器研究进展

海洋论坛▏水声换能器研究进展一、引言声波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唯一能在海洋中远距离传递信息与传播能量的载体,水声技术也因此成为水下通讯导航、水产渔业、海洋资源、海洋地质地貌、军事武器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水声换能器的使命即是在一定频带内按规定的信号形式激发产生声波和不失真地感知与接收水中声波信号,由此换能器也被人们形象地喻为声纳系统的“耳目”。

随着水声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与延伸,在海洋资源探测开发的技术竞争、军事对抗及全面感知地球的迫切需求背景下,水声换能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声纳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新材料技术、精细加工技术、基础工艺技术以及数值计算分析技术等为换能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其中有关新材料、新机理、新结构换能器的发展情况曾在相关综述文章中分别描述过,本文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和有限的理解水平简要地综述几种典型结构类型换能器近些年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弯张换能器、圆柱面辐射型换能器、纵向换能器等等。

二、弯张换能器设计研究的新思想及技术动态弯张换能器分为许多类型,其中IV 型弯张换能器是由纵向振子驱动椭圆形外壳做弯曲振动的一类换能器结构形式,常被用于低频大功率发射声源或设计低频主动声纳,如美国海军的拖曳式低频主动声纳(SURTASS-LFA),采用18只大功率IV型弯张换能器组成垂直发射阵,工作频带100~500Hz,声源级220~235dB。

单只换能器用两台S11-48型功率放大器驱动,输出电压1600V,最大声源级215dB。

关于IV型弯张换能器设计改进主要体现在对驱动振子的优化和宽带设计上,有关文献设计了一种长轴加长型结构(图1),以新型弛豫铁电单晶铌镁酸铅—钛酸铅(PMNT)材料叠堆为驱动元件,这种结构思想使换能器在保持频率低、响应高等优点的同时,显著拓宽了工作带宽。

图1 长轴加长型宽带弯张换能器鱼唇式弯张换能器是我们近些年研究的一种新结构弯张换能器,采用变高度椭圆壳体,这样的壳体兼有振幅放大和高度加权放大的“双重放大”作用,采用T erfenol-D超磁致伸缩材料驱动和溢流腔结构,?3dB带通Q值小于3,采用了溢流腔填充顺性材料可获得较大的工作深度,该型换能器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谐振频率可以从100Hz覆盖到1.8kHz,单只换能器谐振频率下声源级在190dB以上,图2给出其中两例换能器实物照片,系列换能器中几何尺寸最小的为长轴80mm,最大的长轴大于1m。

水声探测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水声探测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水声探测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咱们都知道,大海那可是个神秘又广阔的世界,深不见底,藏着无数的秘密。

而要想揭开这些秘密,了解大海的情况,就得靠各种厉害的技术。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水声探测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神奇应用。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着一群海洋科学家去进行海洋监测的工作。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海风轻轻吹着,海浪拍打着船舷。

我们乘坐着一艘不大不小的监测船,向着大海深处驶去。

一上船,各种仪器设备就让我眼花缭乱。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和水声探测技术相关的家伙事儿。

科学家们忙碌地调试着设备,脸上满是专注和期待。

水声探测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声音在水中传播的特性来了解海洋的情况。

这就好比我们在黑暗中用手电筒照亮前方一样,声音就是我们在海洋里探索的“手电筒”。

比如说,通过声呐系统,我们可以探测到海底的地形地貌。

想象一下,声音像一个个小使者,从船上发射出去,然后在海底反弹回来。

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和强度,我们就能知道海底是平坦的沙滩,还是陡峭的悬崖,是深深的海沟,还是隆起的海岭。

这可太神奇了!有一次,声呐显示前方的海底突然出现一个大坑,大家都紧张起来,赶紧调整航向,避免了潜在的危险。

还有一种叫做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设备,它能测量海水的流速和流向。

这对于研究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等都非常重要。

就好像我们要了解城市里的交通流量一样,知道海水怎么流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海洋中的各种现象。

另外,水声探测技术还能帮助我们监测海洋中的生物。

有些鱼类会发出特定的声音,通过捕捉这些声音,我们就能知道它们的存在和活动情况。

这就像是在一个热闹的市场里,通过听声音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摊主在卖什么。

在那次海洋监测的过程中,有个小插曲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的仪器突然检测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信号,大家都兴奋起来,纷纷猜测这到底是什么。

经过一番分析,原来是一群海豚正在附近嬉戏玩耍。

它们欢快的叫声通过水声探测设备传到我们耳朵里,那一刻,感觉大海真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水声换能器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水声换能器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为什么需要宽带?
换能器的带宽对信号传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频域, 影响传输声信号的频谱;在时域,影响信号的波形。
宽带的好处
1.换能器能够宽带发射,使发射信号不局限于单频脉冲, 还可以发射调频信号。
2.对于通讯声纳和水下机器人,宽带换能器可以提高信号 的传输速率、提高通讯的可靠性和保密性、降低误码率。
为什么需要大功率?
远程声呐必然要求声呐具有很大的声功率 ,根据文献,在100Hz若要得到210dB( 参考1μPa.m)声源级需要4×103W的辐 射声功率而在低频时辐射声阻抗中阻的分 量很小,导致辐射到水中的的声功率非常 小,即使机械换能效率很高,总效率也将 是低的,因而想要得到200dB以上的声源 级具有相当的难度。
多模耦合拓展带宽的原理
能够产生多模多谐振的方法主要是在一个振动系统中产生 两种以上模态的振动或者是调节一种模态的二次、三次倍 频与基频间隔。不同模态或阶次的组合频率响应不产生间 断和过深的凹谷以实现换能器宽带工作 。
各种Tonpilz换能器
带匹配层纵振振动换能器
混合激励换能器
双前盖板换能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纵弯耦合换能器
6、弯曲圆盘换能器
该换能器中间是金属片,正反两面粘附着压电陶 瓷圆片,利用压电陶瓷的厚度振动带动金属片的 弯曲振动,从而实现低频发射。
与之类似的三叠片换能器广泛应用于石油测井行 业。
四、水声换能器的测量
大型消声水池
桁车测量系统
换能器实验测量系统
谢谢
(4)弯张换能器的不利方面是:不适合大深度工作,原 因是传统的弯张换能器直接对壳体施加预应力,在深水中, 巨大的静水压力作用在壳体上,减少了有源材料的预应力, 从而使有效功率降低。

水下声发射和接收器的技术研究和发展趋势

水下声发射和接收器的技术研究和发展趋势

水下声发射和接收器的技术研究和发展趋势水下声发射和接收器是水下声波通信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探、声纳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增加,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探讨水下声发射和接收器的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水下声发射器的技术研究水下声发射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水下声波信号的设备。

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信号调制技术水下声信号传输具有高频衰减、多径干扰等复杂环境,因此需要通过信号调制技术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

目前已经有多种信号调制技术得到应用,如相位键控调制(PSK)、正交频分多址技术(OFDM)等。

1.2 发射声源设计对水下声发射器的发射声源进行设计,既要满足在海洋环境中产生较强的信号,又要保证设备能够在不同水深区域下工作。

因此,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声源设计方案,如阵列发射器、脉冲压缩技术等。

1.3 信号接口标准化为更好地满足不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水下声信号接口标准化研究,使不同设备之间可以互相通信。

二、水下声接收器的技术研究水下声接收器是将声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设备,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接收灵敏度和频响特性水下声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干扰,对声接收器的灵敏度和频响特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人员采用了混合型接收器、带通滤波技术等方法,提高了声接收器的灵敏度和特性。

2.2 接收器部件研制与水下声发射器相比,水下声接收器所需的构件更为复杂,研制难度也更大。

目前,随着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水下声接收器,如石英晶体、压电陶瓷等。

2.3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其应用于水下声接收器中,提高设备的信号处理能力,从而提高设备的性能。

三、水下声发射和接收器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提高,水下声发射和接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驱动技术的进步随着传感器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发展,驱动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机械式驱动向无机器运动的电磁式驱动转变,从而为水下声发射和接收器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水下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水下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水下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随着人们对深海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水下声学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水下声学是一门研究在水中传递声波、获取并处理水下声信号的一门技术。

近年来,随着水下油气勘探、海底地形调查、水下通信、水下声纳导航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水下声学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热门的应用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水下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一、水下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1.水下油气勘探在水下油气勘探中,水下声学是一种重要的勘探手段。

通过使用声波探测器,可以对水下地层情况进行精确探测。

目前,水下声波成像技术已经可以实现 3D 声波成像和全波形反演技术,在勘探效率和精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2.海底地形调查水下声学技术在海底地形调查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下声波测量技术可以测量出海底地形变化、水深等信息。

声纳测深技术是目前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海洋地形探测技术,它可以满足不同深度范围内的勘测需要,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3.水下通信水下通信是水下声学学科的一大应用领域。

为了解决水下通信问题,需要研究水下声学信号的传输、接收和信噪比等问题,并通过声学信道建立链接,实现水下通信。

目前,水下通信主要通过声卡技术实现。

声卡是一种能够将电信信号转换为水声信号的装置,在水下声学通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水下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1.信号处理算法在水下声学信号处理领域,信号处理算法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部分。

目前,常用的水下信号处理算法主要有小波分析、时-频分析、卷积神经网络等。

近年来,针对复杂环境下的水下信号处理问题,研究者尝试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

这样可以使得算法更加高效、精准、可靠。

2.加强信噪比的技术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环境噪声非常大,会对声波信号的传输造成严重干扰。

目前人们正致力于开发一系列新的技术,以便解决水下环境噪声对信号传输的干扰问题。

例如,可以使用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对水下环境干扰进行实时的补偿和滤波,从而提高声波信号的信噪比。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进展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进展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进展在探索海洋的奥秘、保障海洋安全以及开展各类水下工程活动中,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项技术如同海洋世界的“耳朵”,能够捕捉到水下那神秘而复杂的声音信号,为我们揭示海洋的种种秘密。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谓充满了挑战与突破。

早期,由于技术的限制,我们对水下声音的监测能力相对较弱,所获取的信息也较为有限。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水下声学监测技术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是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过去,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精度较低,无法有效地捕捉到微弱的水下声音信号。

如今,新型的传感器材料和制造工艺不断涌现,使得传感器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例如,压电陶瓷材料的应用使得传感器能够更敏锐地感知声音的振动,从而提高了信号的采集质量。

同时,传感器的尺寸也在不断减小,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加灵活地部署在各种水下环境中,无论是深海还是浅海,都能为我们提供准确而丰富的声音数据。

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为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带来了质的飞跃。

在过去,对采集到的声音信号进行处理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噪声干扰严重、信号特征提取困难等。

而现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和软件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去除噪声,提取出有用的信号特征。

例如,自适应滤波技术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滤波参数,从而更好地去除噪声;小波变换技术则能够在时频域上对信号进行精细分析,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复杂信号中的微小特征。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水下声学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水下声学监测技术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

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复杂的模型运算在现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助力下变得不再困难。

通过建立精确的水下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在水下的传播规律,从而对监测数据进行更准确的解释和分析。

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我们能够对来自多个监测站点的海量数据进行快速整合和分析,实现对大范围水下区域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

水下声通信技术在海底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水下声通信技术在海底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水下声通信技术在海底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水下声通信技术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利用水下传播声波的能力进行信息传递。

随着海底工程的发展,水下声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海底电缆、海底油气管道等领域。

本篇文章将重点分析水下声通信技术在海底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二、水下声通信技术的原理水下声通信技术是基于声信号与水的相互作用原理而设计的。

声波会在水中传播并反射,而这些声波可以通过调制来表示信息。

水下声通信技术通过不同频率的声波来传送不同的信号,并且整个通信过程需要对传输信号进行压缩去噪等处理,以确保信号能够被准确传递。

三、水下声通信技术的优势与其他通信技术相比,水下声通信技术有以下几个主要优势:1、在水中传播的速度较快;2、深度不受限制;3、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四、水下声通信技术在海底工程中的应用水下声通信技术在海底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的应用:1、海底电缆:海底电缆是重要的海底工程之一,在海底电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电信号的传输,而水下声通信技术就是为之提供了一种非常方便的解决方案。

通过水下声通信技术,将电信号进行模拟处理,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输,这就可以避免电信号受到海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2、海底油气管道:海底油气管道是海洋资源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采油和运输油气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大量的数据传输,而这些数据的传输都离不开水下声通信技术的支持。

通过水下声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海底油气管道的数据监测、控制和管理。

3、水下地质勘探:水下地质勘探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水下声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海底结构的探察,了解海底地形和海底沉积物的情况,以及海底动态变化等重要信息。

这对于石油勘探、海洋资源开发和地理学研究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水下声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当前,水下声通信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水下合作通信技术;2、水下声纳图像的实时采集与处理技术;3、水下声信号的压缩传输和去噪处理技术。

超声声学技术在水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声学技术在水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声学技术在水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水下探测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它主要应用于深海勘探、海底地形测量、水下挖掘、海底文化和历史遗迹考古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下探测方法已被开发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超声声学技术。

超声声学技术是一项基于超声波原理的声学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声波的传输和反射来探测物体的形态和特征,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水下探测技术,应用广泛。

超声声学技术可以在水下环境中测定物体的位置、尺寸、形状、密度和材料,有助于深入研究水下生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变过程。

在深海勘探中,超声声学技术被广泛应用。

无论是在海底矿产勘探、生物多样性研究、还是在海啸和海洋环境监测方面,超声声学技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超声声学技术不仅可以探测海底地形、水底散状物、海底结构等各种重要信息,还可以用于海底挖掘、管道敷设、海底工程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超声声学技术也被应用于考古学领域。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具体化的考古技术越来越被重视。

在水下文化和历史遗迹考古中,超声声学技术可以探测出水下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的物体。

例如,在船只残骸、沉船、水下古城遗址和藏在水下的贵重文物的探测与挖掘中,超声波探测技术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其原理是通过声波到达物体后的反射和传输过程来获取物体在空间内的坐标、尺寸、形状、材料和密度等信息,从而推断物体大致的形态和特征,增强其探测和定位的精度。

这将有助于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历史价值的传承。

除此之外,超声声学技术还可以用于水下生态研究。

在现代海洋生态研究中,了解水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超声声学技术在水下生态系统中应用广泛。

例如,在水下生物探测与生态学研究中,超声声学技术可以用于测定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分布、种类、密度、形态和移动方式。

通过建立生态模型,了解水下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规律,更好地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综上所述,超声声学技术在水下探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研究

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研究

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研究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作为水下声波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在海洋探测、水下通信、军事应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阐述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技术原理及实验设计,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声学、物理学、电子工程等。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水声换能器设计与实现的方法,如压电陶瓷换能器、磁致伸缩换能器、电致伸缩换能器等。

同时,为了提高声波信号的接收与发送效率,研究者们还研发了多种换能器阵列,如线性阵列、平面阵列、球面阵列等。

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潜艇声呐系统:潜艇声呐系统是水下声波信号处理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使用水声换能器和换能器阵技术,可提高潜艇的探测能力、定位精度和通信效率。

海洋探测:海洋探测是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如海底地形地貌探测、海洋资源开发等。

深海钻探:深海钻探过程中,水声换能器和换能器阵技术可用于传递控制信号和收集钻探数据,提高深海钻探的安全性和效率。

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可包括:高性能水声换能器的设计和制作,以提高声波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效率。

低成本、大规模的换能器阵列制造技术的研究,以降低应用成本,促进普及化。

复杂水声环境下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以提高水声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通信可靠性。

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列的优化配置与协同工作,以实现更高效的声波信号处理。

水声换能器与换能器阵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声波的传播规律和换能器的物理特性。

声波作为一种机械波,传播时需要介质。

在水下环境中,声波主要通过水介质传播,其传播速度受到水温、盐度、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声换能器的主要功能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波信号进行传播,或者将声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接收。

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压电效应、磁致伸缩效应、电致伸缩效应等物理效应。

水下声信号探测的发展及现状

水下声信号探测的发展及现状

水下声信号的探测发展及现状海洋对于人类的生存活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

无论是对于海底资源开发,海啸的准确预警,还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各种监控和观察,水下声信号的探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自激光问世以后,利用其亮度高、脉冲短、准直度高等优点用于水下目标,特别是小目标,在此基础上,国内外一些专家便提出了激光声遥感探测技术。

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

1981年夏天,G. D. Hickman等科学家利用现成的仪器和专用控制电路组合构成了实验用激光系统(ELAS),在实际海洋环境条件下进行了激光声遥感探测海深实验。

实验结果证明,使用激光系统进行混浊浅水测深是可行的[1]。

1987年,G. D. Hickman等又把激光声遥感探测技术用于冰厚的测量。

他们利用已有的实验用激光声系统在冰里产生声波,在激光能量为6.5J的条件下,测出冰厚为1m。

在此实验基础上,他们还理论分析了把声传感器放在直升机拖带的拖鸟里的激光声遥感测冰厚方案,预计当激光能量为50J时,可测10m的冰厚。

鉴于机载探测系统对设备的体积、重量和供电都有严格限制,1990年,G. D. Hickman等人改用Nd: YAG激光器在冰中产生声,再一次进行了激光声遥感测冰厚的研究[2]。

1988年,美国Tulane大学Lee.M.S 等对把激光技术用于从水表面探测水下声信号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了水下声信号光电探测技术的可行性。

国内初期的探索首先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一个研究所完成。

在军舰平台上,真实海洋环境下,用声纳阵列器件接收了由30m深的标准球、50m深的海底引起的反射回波,探测声源由强激光爆破引起。

由于声波从水中传入空气的过程中,在水与空气界面上将产生1000倍的物理衰减,这对探测采用声隐身技术的水下目标受到极限的挑战。

随后,他们又展开对利用飞机平台采用激光声技术探测水下声信号的实验性研究[3]。

同时,以大连七六零研究所为主的一批学者也从1986年就开始了激光声遥感技术研究。

水下声纳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水下声纳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水下声纳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世界中,水下声纳技术宛如一双敏锐的“眼睛”,为我们揭开海洋深处的神秘面纱。

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探测手段,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为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国防安全等众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

声纳,全称为“声音导航与测距”,其工作原理基于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

当声源发出声波后,声波会在水中向前传播,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

声纳系统通过接收这些反射波,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就能够获取关于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大小、速度等重要信息。

在海洋探测中,水下声纳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其中,海洋地质勘探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声纳技术,我们可以对海底地形进行精确测绘,了解海底山脉、海沟、大陆架等地质结构的分布和特征。

这对于研究地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寻找矿产资源以及评估海洋地质灾害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声纳可以帮助确定海底地层的结构和储油储气层的位置,为能源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也是水下声纳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它可以用于监测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情况。

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具有不同的声学特征,声纳系统能够识别这些特征,从而对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和行为进行研究。

这对于保护海洋生态平衡、制定渔业政策以及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声纳还可以监测海洋中的污染物分布,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在海洋工程建设中,水下声纳技术同样不可或缺。

在港口建设、桥梁修建、海底电缆铺设等工程中,需要对海底基础进行详细的勘察。

声纳技术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海底的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例如,在跨海大桥的建设中,声纳可以探测到海底的岩石分布和水流情况,帮助设计人员优化桥墩的位置和结构,提高桥梁的抗风、抗震能力。

水下考古也是水下声纳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之一。

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许多船只沉没在海底。

声纳技术可以快速扫描大面积的海底区域,发现沉船等遗迹的位置和轮廓。

水声通信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水声通信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水声通信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声通信技术在海洋探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海洋中,由于水的密度和大量的盐分,电磁波无法传播,而声波则可以自由传播。

因此,水声技术成为了海洋探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水声通信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使用水声通信技术可以监测海洋中的生物活动,研究海洋动物的迁徙和栖息地的环境变化,以及探测海底地形和水下物体的位置等。

另外,在资源勘探方面,水声通信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矿产资源的探测等。

此外,在水下作业和海洋救援中,水声通信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水声通信技术在海洋探测中有很多的挑战。

例如在水下通信中,要考虑
到水的吸收、海浪、温度等因素对声波的影响,同时水下传输距离有限,且往返时间较长,传输速度较慢。

因此,需要研发更加高效可靠的水声通信装置,并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改进,从而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中国在海洋探测中的水声通信技术方面也在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水声通
信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目前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各种水声通信设备的能力。

例如,中国已经自主研发了水声通信浮标、水声通信工作站和水声探测器等设备,实现了从浮标到船舶、从船舶到海底探测器等多距离、多终端水声通信链路的实时数据传输。

综上所述,水声通信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未来将会更加广泛,同时也需要
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改进以应对现有的挑战。

中国的水声通信技术在这方面也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声工程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水声工程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水声工程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在当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中,海底隧道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正逐渐成为连接不同地区的重要纽带。

而水声工程作为一门涉及声学原理在水下环境中应用的学科,在海底隧道施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声工程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水声工程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一)地质勘探与勘察在海底隧道施工前,对地质条件的准确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水声工程中的声学勘探技术能够有效地探测海底地层的结构、岩石类型、断层分布等地质信息。

例如,利用声波测井技术,通过向地层发射声波并接收反射波,可以获取地层的物理特性和地质构造。

此外,多波束测深系统能够精确测量海底地形,为隧道线路的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二)隧道掘进过程中的监测在隧道掘进过程中,水声工程可以用于实时监测隧道周围的地质变化和结构稳定性。

水声传感器可以安装在隧道壁上,通过监测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来判断岩石的应力状态和是否存在潜在的裂缝或松动区域。

同时,水下声纳系统还能够监测隧道周围的水体流动情况,及时发现可能的涌水风险。

(三)隧道防水与渗漏检测海底隧道的防水是施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水声工程中的声学检漏技术可以检测隧道衬砌结构是否存在渗漏点。

通过在隧道内部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并在外部接收反射信号,能够精确地定位渗漏位置和评估渗漏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确保隧道的防水性能。

(四)施工中的通讯与导航在海底隧道施工环境中,传统的通讯和导航方式可能受到限制。

水声通讯技术则为施工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设备的导航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水声通讯系统能够在水下实现语音、数据的传输,使施工团队能够及时协调工作和应对突发情况。

同时,水声导航系统可以为施工设备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向,保证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水声工程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的发展趋势(一)技术创新与精度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声工程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

水下声学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水下声学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水下声学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在广袤的海洋世界中,水下声学监测系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

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的观测和理解方式,还为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国防安全等众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水下声学监测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声波在水下传播的特性来收集和分析水下信息的技术手段。

它就像是海洋中的“耳朵”,能够捕捉到各种水下声音信号,包括海洋生物的叫声、船舶的航行声、海底地质活动产生的声音等等。

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则是让这双“耳朵”变得更加敏锐、智能和高效。

过去,传统的水下声学监测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数据采集的精度和频率可能不够高,对复杂环境下的声音信号识别能力较弱,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速度也相对较慢。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获取海洋信息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准确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的融入正在逐步打破这些限制。

首先,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声学监测设备能够更加精确地捕捉到微弱的声音信号。

新型的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噪声水平,能够在恶劣的水下环境中稳定工作,为获取高质量的声音数据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智能化算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声音信号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分类各种声音模式,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声音的来源、类型和特征。

例如,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叫声,从而为海洋生态研究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持;还能够监测船舶的航行轨迹和活动规律,为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再者,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水下声学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实时传输的大量监测数据可以迅速汇集到中央处理平台,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及时的信息,以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策略。

此外,智能化的水下声学监测系统还具备自适应和自优化的能力。

它能够根据不同的监测任务和环境条件,自动调整参数和工作模式,以达到最佳的监测效果。

水下声学监测的智能化技术发展

水下声学监测的智能化技术发展

水下声学监测的智能化技术发展哎呀,说起水下声学监测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厉害的话题!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我去海边度假,那片海清澈湛蓝,美丽极了。

我站在沙滩上,望着那波涛起伏的海面,心里就琢磨起来:这看似平静的大海下面,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呢?其实啊,水下声学监测的智能化技术就像是给我们装上了一双能透视水下世界的“眼睛”。

过去,我们想要了解水下的情况,那可真是难上加难。

但现在,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智能化技术让水下声学监测变得越来越强大。

比如说,以前的监测设备又大又笨重,操作起来特别麻烦。

但现在呢,智能化的设备变得小巧轻便,就像我们平时用的手机一样,携带方便,使用简单。

而且啊,这些设备的精度也大大提高了。

以前可能只能大致探测到水下有没有物体,现在却能精确地分辨出物体的形状、大小甚至材质。

还有哦,智能化技术让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变得超级厉害。

以前,收集到的数据得靠人工一点点去整理和分析,费时又费力。

现在,通过智能算法,瞬间就能把大量复杂的数据处理得明明白白,直接给出清晰准确的结果。

而且啊,这些智能化的水下声学监测设备还能实现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测。

想象一下,你坐在办公室里,就能轻松掌握千里之外海域的水下情况,这多神奇!另外,智能化技术还让多设备的协同工作变得更加顺畅。

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交响乐团,配合默契,共同演奏出美妙的“监测乐章”。

再想想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下声学监测说不定能像我们日常的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和及时。

到那时候,无论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海洋生态的保护,都能因为这项技术而变得更加高效和科学。

当我结束那次海边度假,离开那片美丽的大海时,我对水下声学监测的智能化技术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让我们更加了解那神秘的水下世界。

总之,水下声学监测的智能化技术发展,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探险之旅,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和挑战,也带来了无数的希望和机遇。

水下声学传感器的智能化应用

水下声学传感器的智能化应用

水下声学传感器的智能化应用在探索海洋的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障海洋安全等众多领域中,水下声学传感器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传感器逐渐走向智能化,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可能性。

水下声学传感器,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在水下环境中接收、检测和分析声波的设备。

它们就像是水下世界的“耳朵”,能够捕捉到各种声音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

智能化的水下声学传感器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监测海洋生物的活动和交流。

通过对鱼类、海豚等生物发出的声音进行监测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的行为模式、繁殖习性以及群体活动规律。

这对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制定合理的海洋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洋地质勘探方面,智能化的水下声学传感器也大显身手。

它们可以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以及矿产资源分布。

与传统的勘探方法相比,声学传感器不仅能够提供更精确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内进行快速、高效的探测。

这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水下通信领域,智能化的水下声学传感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海水对电磁波的强烈吸收和衰减,传统的无线通信方式在水下往往效果不佳。

而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性能相对较好,因此水下声学传感器成为了水下通信的重要手段。

智能化的传感器能够自动调整通信频率、功率等参数,以适应不同的水下环境和通信需求,从而实现更稳定、更高效的水下通信。

此外,智能化的水下声学传感器在海洋工程和国防安全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海洋工程中,它们可以用于监测海洋平台的结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国防安全方面,这些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敌方潜艇的活动,为国家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

然而,要实现水下声学传感器的智能化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技术难题。

水下环境复杂多变,水压、水温、盐度等因素都会对声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如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保证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都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声换能器在水下探测应用中的发展郑乙(海军装备部,山西侯马043003)[摘要]水声换能器是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识别以及定位或者进行水下通信和发报的主要工具。

用来发射声波的换能器称为发射器。

当换能器处于发射状态时,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再转换成声能。

目前利用压电材料设计的常规换能器阵元,尤其是低频换能器,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使得体积与重量庞大,不仅使制造、使用与维修成本提高,而且对平台提出了特殊要求,并限制了组阵的规模和形式,从而约束了战术与技术指标。

如何解决声基阵的组阵规模与组阵形式问题,如何将低频、高频声纳基阵的结构设计统一起来,并在新阵元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组合大规模共形基阵,提高声纳基阵的各项技术指标,无疑是发挥平台与水中兵器作战性能,提高我军水下作战能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水声换能器;水下探测;应用;发展1新型压电复合换能器图3.1月芽式压电复合换能器阵元与阵元剖面图图3.2钹式换能器阵元与阵元剖面图月芽式压电复合换能器(如图3.1)和钹式压电复合换能器(如图3.2)是当前国外重点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弯张换能器。

这两种结构的压电复合换能器由其金属端帽的形状而得名。

月芽式结构的金属端帽腔体为月芽式,而钹式结构的金属端帽腔体为翘钹式,腔体为空气,它们都是通过金属与压电陶瓷复合制作而成。

金属—压电陶瓷复合材料通过板状、壳状和帽状金属与压电陶瓷复合,改变陶瓷内部的应力分布,从而提高压电材料的性能。

其主要特点是设计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

月芽式压电复合换能器和钹式压电复合换能器显现出良好的压电性能,这种结构通过帽状金属与陶瓷介面的应力转换,改变陶瓷介面的应力分布,使复合材料的纵向压电性能和横向压电性能产生加合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材料的压电耦合性能dh。

其中月芽结构复合材料的d h较压电陶瓷高10~20倍。

帽状结构可以较压电陶瓷提高30~40倍。

月芽和帽状金属—压电陶瓷复合材料与压电陶瓷的性能比较见表3.1。

表3.1金属—压电陶瓷复合材料的性能2钹式换能器图4.1钹式换能器阵元基本结构剖面图图4.2钹式阵元陶瓷片的径向位移转化为金属帽厚度方向位移阵元结构:阵元基本结构如图4.1,它是由两片冲压成钹状的金属片与压电陶瓷片粘结成型,金属片材料可以为钛合金、黄铜、合金钢等。

利用钛合金作为金属片材料,可以使钹式阵元具有较大的抗水压性能,对于阵元直径dp=10mm的钹式换能器可以承受600米水深时的压力。

但是钛合金材料较黄铜和合金钢材料昂贵,因此在不考虑水深使用时,钛合金材料相对受限。

黄铜与合金钢材料相比,当它们同时应用于钹式阵元时,黄铜材料的钹式阵元具有更好的压电性能。

压电陶瓷的材料也主要包括PZT-4、PZT-8和PZT-5,钹式换能器作发射换能器使用时,常用PZT-4和PZT-8压电陶瓷,作接收换能器使用时,常用PZT-5压电陶瓷。

工作原理:当在钹式阵元的两极施加电压时,压电陶瓷会产生纵向和横向的振动,压电陶瓷的纵向振动,使得阵元的两金属片直接产生纵向位移;压电陶瓷片的横向位移使得金属片发生径向的压缩或扩张,由于钹式的特殊形状,这同样导致金属片顶端产生纵向的位移,如图4.2。

压电陶瓷纵向和径向位移都会使得金属端帽产生纵向的位移,而且两种位移叠加后的结果,即为金属端帽的位移,从而产生了金属端帽位移的放大。

3钹式压电换能器的特点及应用前景3.1钹式压电换能器的特点1)阵元体积小,静压压电系数高,易与水介质匹配,具有十分大的带宽;其中利用凹型阵元设计、特殊静液压平衡设计,突破基阵的工作深度限制。

2)为水下平台与水中兵器提供一类全面适用的声传感器与阵列,该类声基阵体积小、重量轻、适用范围广,采用共形阵方式,布阵安装灵活,对平台结构无要求。

3)由于新型钹式阵元小而轻的特点,可以将其进行大规模组阵,获得较高灵敏度(FFVS)和较大的发射幅压响应(TVRS)。

4)用钹式阵元设计理论与专用软件,将各个频段(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的基阵结构统一为各种尺度的钹式结构,籍此可以优化、开发各个频段的声基阵,并且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试验,形成快速统一的新型钹式基阵设计开发方法。

利用该方法,除了研制同类工作频率的产品,还将开发新的工作于不同频段的低频、高频阵元与基阵。

3.2应用前景1)水下通信:由于钹式声纳换能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布放、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可以将钹式声纳阵元组成线列阵用于水下通信,或作为水下通信系统单元建立水下通信网路,实现水下大面积、长距离的通信,而且可以根据作战需要,即时改变水下布防位置,使水下通信快捷、灵活。

2)用于鱼雷制导:钹式声纳具有较高的接收灵敏度,可以将钹式声纳应用于被动式鱼雷,实现鱼雷的跟踪制导。

3)用于潜艇接收声纳:可以将钹式声纳阵元组成共性阵,布置在潜艇头部或侧面,起到侦查、定位等功能。

4)其他:可以作为拖曳声纳、水雷规避声纳、吊放声纳等。

作者简介:郑乙,1985年生,工作单位海军装备部,籍贯河南洛阳,研究方向为军品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1]A.D.Waite著,王德石等译,实用声纳工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张福学,现代压电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上、中、下册).[3]栾桂冬等.压电换能器和换能器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上、下册).[4]徐芝纶.弹性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上册).[5]VernonH.Neubert.MECHANICALIMPEDANCE:MODELLING/ANALYSIS OF STRUCTURE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87.[6]李邓化等.新型压电复合换能器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华南工学院,天津大学合编.压电陶瓷.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8]林书玉.超声换能器的原理及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张云电.夹心式压电换能器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Susan Elaine Danley.THICKNESS DEPENDENCE OF CYMBAL,RING CYMBAL AND DOUBLE DIPPER TRANSDUCER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4.[11]Jindong Zhang.MINIATURIZED FLEXTENSIONAL TRANSDUCERS AND ARRAY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0.[12]Yutaka Sugawara,Katsuhiko Onitsuka,etc.Metal-Ceramic Composite Actua-tors,J.Am.Ceram.Soc.75[4]996-998.1992.[13]刘伯胜,雷家煜编.水声学原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3.[14]李邓化.1-3型复合材料和钹式压电换能器及其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15]王荣津等.水声材料手册.科学出版社,1983.[16]田坦,刘国枝,孙大军编著.声纳技术.第一版,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全的,但还需核算基础的抗倾覆能力,等下文分析。

再看看单回路三根JKLYJ-10-1×120架空绝缘线,档距30m,弧垂比常规弧垂0.5米加大至1米时水泥杆的抗弯强度是否满足。

此条件下的水平拉力为1819N。

以12米水泥杆为例,一般埋深为2米,则离顶部10米处的水平弯矩为1819×10=18.19KN×M。

如果碰到大风大雪,敷冰天气,所承受的弯矩将大大超过此数值,因此取安全系数2。

即18.19×2=36.38KN×M。

最常用的12米水泥杆C类J级的抗弯矩强度为34.12KN×M。

36.38略大于34.12,说明,单回路三根JK-LYJ-10-1×120架空绝缘线,即使档距只有30米,弧垂比常规0.5米大的多,加大到1米情况下,水泥杆在碰到大风大雪,敷冰天气下,仍有危险。

有些施工单位,以随便想想的态度,120线径50米档距下,不打拉线没有问题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必须立即改正。

3水泥杆基础抗倾覆能力核算水泥杆除了需核算抗弯矩强度,即核算水泥杆是否有断杆危险。

还需核算水泥杆的基础抗倾覆能力,即埋入地下部分的水泥杆,是否有足够的力防止电杆倾斜甚至倒杆。

单回路常用水泥杆为12米杆,以12米杆为例,12米杆底部梢径约300m m,埋深以2米计,与泥土的垂直方向面积为0.3×2=0.6m2。

坚土情况下,抗倾覆力为62.7×0.6=37.62KN;可塑土情况下,抗倾覆力为48×0.6=28.8KN,软土情况下,抗倾覆力为25.2×0.6=15.12 KN。

因埋深为2米,因此抗倾覆力的平均力矩为1米,即抗倾覆力矩在三种土质下,分别为37.62KN×M,28.8KN×M,15.12KN×M。

最常用的12米水泥杆C类J级的抗弯矩为34.12KN×M。

37.62大于34.12,因此在坚土情况下,不打拉线,只要经过电杆抗弯矩核算,抗倾覆能力也就没有问题了。

在可塑土情况下及软土情况下,经过电杆抗弯矩核算后,还需核算抗倾覆能力,在抗倾覆能力不能达到要求下,可通过加装卡盘来解决。

土压力系数m(KN/m3)4结语综上所述,小容量用户杆变工程,单回路小线径架空绝缘线,水泥杆承受单方向的水平拉力,在确实无法打拉线情况下,可通过技术处理,免除拉线。

技术处理方法为减小档距,增加弧垂,加强基础强度。

具体如何通过计算作技术处理,读者可参考前文所述。

经过严格的水泥杆抗弯矩强度核算和水泥杆基础抗倾覆能力核算后,水泥杆可不打拉线。

但很多施工队和设计人员,不经安全核算,就盲目的取消拉线,确实是非常危险的。

作者简介:周骁,男,1979年生,单位温州电力局,现在职称工程师。

[参考文献][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配电分册[规范].中国,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