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
聂金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014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即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因此要针对中国失业问题运用新的视角加以分析。
[关键词] 失业;失业率;隐性失业;就业弹性系数;
一、引言
我国失业状况的严峻性和对其研究现状的落后性,迫切要求中国失业问题研究需立足于一个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然而,我国已有研究失业问题的理论视角,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还是西方的失业理论,都无法承担起研究中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的重任。毋庸置疑,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即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因此要针对中国失业问题运用新的视角加以分析。
二、我国失业原因解析
我国的失业现象十分严峻,而且正在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现象不禁使我们担忧。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软着落”成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特别是货币升值,失业问题逐步凸显,这种现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经济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以下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多种角度来分析中国失业的原因。
2.中国失业原因的具体分析
(1)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劳动力供给丰富。
目前,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4。尽管在人口政策的控制下,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但随着人口净增长,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仍处于高峰期。
表1 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增长情况
年份总人口(万人) 总人口增长率(%) 净增人口(万人) 劳动力人口(万人) 1978 96259 ———— 40682
1980 98705 2.54 2446 42903
1985 105851 7.24 7146 50112
1990 114333 8.01 8482 64483
1995 121121 1.06 1271 68737
2000 126743 0.76 957 88901
2005 130756 0.59 768 94197
2006 131448 0.53 692 95068
2007 132129 0.52 681 95833
2008 132802 0.51 673 9668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从表 1 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到低速增长,由1980年的增长2.54%下降到2008年的0.51%。但是,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下降。2008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 2007年增加847万人;据预计,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 2009年增加78万。如果2009年劳动力参与率为 85%,那么需要增加1434万个就业岗位。
(2)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和结构上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的供求结构不完善。
高等教育的增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的内涵远比增长的内涵丰富得多。前者不仅包含数量的增长,同时包含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然而,我国教育则更注重量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少年的教育时间不足,便过早地进
入劳动市场,从而出现了“低素质的劳动力过剩,高素质的人才岗位没有合适的人选”的结构性失衡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专业结构畸形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短缺。此外,高校也没有从思想上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从而导致西部人才资源的短缺。
(3) 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政府职能的转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仅对社会就业吸纳数量将进一步降低,而且还要从现有岗位上分离出大量冗员。
1998年国家分流2万人,1999年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开始进行,人员分流力度将大于1998年。今后三年中国机构改革的任务很重,初步预计,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系统和社会,再加上政府系统要分流500 万人,按三分之一计算,1999年要分流164万人。事业单位主要是科教文卫总计为2654万人,如果精简 16%,大约是400万人,也按三分之一计算,1999年大约要分流133万人。总之,这个规模与国有企业新下岗的规模相当,这些就业人员的工作不好安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失业人员也在不断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迫使大部分企业和工厂释放一部分劳动力。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提升,单位资本吸纳劳动的数量相对下降,从而加大就业压力。据研究者的回归分析,我国由于技术改进,造成的失业率约占24%。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使结构性失业大量存在。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的崛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增加,但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因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而使其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老产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力需求逐年下降由此出现大量失业人员。据研究者的回归分析,由于第一、二、三产业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率为17%、12%、12% 。
(5)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
根据国家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我国农村约有劳动人口45000万人,农业中能够吸收的劳动力约为15000万人。据统计,目前流向城市的劳动力约为5000万人,另外有2000万人从事其它非农产业,因此尚余2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失业率大约为50%。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1990年中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3.6%,2001年为62.3%,2004年为58.2%,2008年为42.6%,1990年城市化水平26.4%,2000年和2009年分别为36.2%和46.4%。作者通过用SPSS软件对1994年至2008年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进行回归分析,采用二阶段最小平方法预测2020年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80%。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粗放经营变为集约经营,导致企业中大批职工下岗,并且造成了今天大量下岗职工的积压。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全年新就业人员720万,年未登记的失业人数为520万;2004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为657万人,至2008年6月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仍有1342万人,规模非常庞大。再从我国近10年的失业率看,自2000年以来城镇失业率总在3.1-4.2%之间徘徊。并且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在不停的增长,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失业率的增长和大量的下岗职工的积压是成正比例的关系的。
(7)我国GDP的缓速增长就业的弹性指数在不断地下降,这意味着失业人口在增加。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平均在0.13以上,即 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就业数量增长0.13个百分点,每年平均可以增加 1400 万个就业岗位。而到90年代以后,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平均在0.11左右,每年平均仅增加8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在90年代我国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就业率却低于80年代。1997-2000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