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
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一、修辞部分:指出下列各例各包含哪种修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起兴、引用、借代、互文、变文、共用、变序、重言、复重、顶真。
二、语法部分(本大题共三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用恰当的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或提前的宾语,并分析前置或提前的原因(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语音部分(本大题共四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说明下列反切为什么今天被切字与反切上下字切出的读音不同(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鱼(语居切)答:因为平分阴阳问题,古代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调,“鱼”是古代浊声母字,所以读阳平。
2.之(止而切)答:“之”是清声母字,读今阳平调,韵母变了,由“脂、支、知、微”变化定。
3.限(胡简切)答:全浊声母上声,现变读去声,因为“胡”是全浊声母,所以限读去声。
4.不(分勿切)答:由于双唇音与唇齿音混切,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所以读“不”。
5.似(详里切)答:上字精组,下字洪音,改j.q.x.为z.c.s.;x—s韵母,开口韵母发生变化声母s后读i,声调与“脂、支、知、微”变化有关。
“似”字原上声全浊声母变为去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①根据以注的平仄标注出标准格式②指出诗中平仄已随意变化的字③指出拗字和救字④标出韵脚和对仗的句子(本题共1小题,8分)(三)、举例说明什么是……?什么叫……(本题共1小题,8分)?(四)、根据标注的下列字的声母和韵部,分析每一组字上古时的声韵关系,请说明理由。
(本题共2小题,6分)1.知、智: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2.由、犹: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3.那、奈:古音相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4.红、工:古音相近,韵母相同,声母旁组5.亶、但:古音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专升本必备文言文翻译题
一、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味地专注于某一技艺或学问,而是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
”二、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过量,居住不求安逸,对事情勤勉而言语谨慎,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三、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四、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五、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六、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译文】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从中得到乐趣的人。
”七、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地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身之本;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八、原文: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九、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十、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常忧虑。
”以上是专升本必备的文言文翻译题,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理解原文意思,准确表达,力求简洁明了。
同时,多积累文言文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专升本考试做好准备。
古代汉语考研专用习题系列: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郑伯克段于鄢》)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3.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齐晋鞌之战》)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5.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7.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许行》)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北冥有鱼》)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北冥有鱼》)10.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适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1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五蠹》)1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13.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
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一、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的实词1.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受惊2.都城过百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都城。
城,城墙。
3.国不堪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两属的局面4.隧而相见。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活用作动词,挖隧道。
5.无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之生。
6.今京不度(《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法度、制度,名词活用作动词,合法度。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受损。
8.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离开9.坐而假寐。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打盹,和衣而睡10.晋灵公不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合君道或不行君道。
11.衮.不废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卷龙衣,天子礼服,借指君位。
12.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即给……喝。
13.宦.三年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外出为贵族做家臣14.既而与为公介.。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甲士,即戍卫卫灵公之人。
15.赵盾弑其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下杀其上16.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在……17.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客,即依客礼相待。
18.食以草具。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粗劣的食物。
19.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之为贱。
20.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孟尝君自称其名,有谦逊之意。
21.复弹其剑铗.。
常用小学文言文翻译题
一、句子翻译1. 题目: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题思路: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
翻译时要注意理解“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即学习并且时常复习。
翻译示例: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2. 题目: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解题思路:这句话出自《孟子》,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
翻译时要注意“几希”的意思,即很少。
翻译示例:孟子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只有很少的一点。
”二、短文翻译1. 题目:《小学生守则》解题思路:这是一篇现代文,但要求用文言文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差异,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
翻译示例:(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集体。
尊敬师长,和同学团结,互相帮助,关心集体。
(二)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
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
2. 题目:《庐山谣》解题思路:这是一篇古文,翻译时要注意古文的用词和句式,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
翻译示例:(一)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登上高山,俯瞰天地之间,大江浩浩荡荡,一去不复返。
(二)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万里黄云随风飘动,九道白波如同雪山流淌。
三、古文填空1. 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题思路:这是一篇古诗,要求填空。
翻译时要注意诗句的意思,以及空缺处的词语。
翻译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通过以上几种类型的文言文翻译题,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在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的意思,确保翻译的准确性;2. 注意文言文的用词和句式,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3.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使翻译更加通顺;4. 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超难文言文翻译题库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之风吗?”二、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的学习来得有益。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高远望来得视野开阔。
三、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不要因此而轻视我。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四、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需要静心,才能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
五、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吗?”六、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种器物。
”七、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对他的缺点加以改正。
”八、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九、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翻译:孔子说:“不必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足之地;不必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要追求让自己被人了解。
”。
常见文言文翻译题目
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加以改正。
”二、题目:请将以下文言文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何晏注曰:“器者,各适其用也。
”王弼注曰:“不器者,不拘于物也。
”或曰:“不器者,无适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种器物。
”何晏注释说:“器物,各有其用途。
”王弼注释说:“不拘泥于器物,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
”有人说:“不拘泥于器物,就是没有固定的目标。
”三、题目: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四、题目:请将以下文言文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统治天下并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过错,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统治天下并不包括在内。
”五、题目: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简直是自讨苦吃!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加危险了!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接近刑罚。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及翻译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哪个词语不属于文言文中的实词?
A. 山
B. 水
C. 月
D. 人
2. 下列哪个句子符合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A. 人皆知已之善
B. 吾欲之南海
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 吾闻之,斯是
已矣
3.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正确?
A. 舟夜降矣,诸少年争笑之
B. 吾欲之南海,何如?
C. 之死矢靡它
D. 吾之不肖,不如师者
4.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以”字用法不正确?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吾是以知天下之不齐也
C.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 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其”字用法不正确?
A. 其闻道也固早矣
B. 其闻道也固早矣,固非吾之所能及也
C. 其闻道也固早矣,固非吾之所能及也,吾闻之,斯是已矣
D. 其闻道也固早矣,固非吾之所能及也,吾闻之,斯是已矣
二、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
6.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 吾闻之,斯是已矣。
④ 吾之不肖,不如师者。
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C
3. D
4. C
5. C
二、翻译题
6.
① 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
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 我听说,这就是已经够了。
④ 我的才能不如师傅。
历届文言文翻译题汇总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以下是对历届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汇总,以供参考。
一、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翻译原文:(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翻译: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二、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后汉书·吴汉列传》翻译原文:(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翻译: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勇敢凶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三、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秦策》翻译原文:(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翻译: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四、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孔子世家》翻译原文:(1)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经常忧愁。
”五、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原文:(1)晋文公曰:“吾其还也。
”翻译:晋文公说:“我们还是回去吧。
”六、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项羽本纪》翻译原文:(1)项羽曰:“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项羽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就为伟大的事业献身,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就有的吗?”七、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陈涉世家》翻译原文:(1)陈涉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陈涉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八、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原文:(1)太史公曰:“盖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完整版)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翻译练习答案: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
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
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
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
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
”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
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
”于是救卫于楚丘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
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
夫兵不可偃也。
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
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
交游非之,国君辱之。
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
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
”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
”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
”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
”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
”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
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
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
”遂返敌,杀十人而死。
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与我者,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5、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
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高考语文历年文言文翻译
一、例题一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解析:本句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即把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同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者”和“不善者”是名词,分别翻译为“优点”和“缺点”,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二、例题二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解析:本句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
同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有”和“不常有”是动词,分别翻译为“经常有”和“不经常有”,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三、例题三原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燕赵的收藏,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英,历经几世几年,掠夺他们的财富,堆积如山。
解析:本句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中的“剽掠”和“倚叠”是动词,分别翻译为“掠夺”和“堆积”,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四、例题四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流,就无法汇成江海。
解析:本句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跬步”和“小流”是名词,分别翻译为“小步”和“细流”,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将文言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直译:将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不添加自己的理解。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言文翻译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文翻译一、2019年1.2019年全国一卷:(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⑴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⑵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短:说人的坏说;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乱,搅乱。
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
2.2019年全国二卷(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⑴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⑵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强国:使国家强盛;故:旧的事物,这里指陈规;利民:使百姓获利。
民,民间;之:往,到;初令:新法。
3.2019年全国三卷(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⑴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⑵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⑴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⑵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此乃…也:这就是…啊;所以:…的原因;弗如:比不上,不如。
攻:攻击;走之:逃到,“走”意为逃跑,“之”意为到;伏之:伏在悼王的尸体上,“之”代指悼王尸体。
二、2018年1.2018年全国一卷(节选自《晋书·鲁芝传》)⑴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⑵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⑴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⑵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古代汉语翻译题
古代汉语翻译题: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
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
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2.《战国策》扁鹊见秦武王[文言文/古文原文]:昔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文言文翻译/解释]:从前扁鹊拜见秦国的武王,武王告知他自己的病,扁鹊请求让他来治好这病。
[文言文/古文原文]: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文言文翻译/解释]:(国王)左右的人说:“您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去除它未必能彻底清除,那将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清。
”[文言文/古文原文]: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文言文翻译/解释]:武王把这些话告诉扁鹊。
扁鹊恼火地扔下治病的器具说:“您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治疗(的方案),却和不懂的人否定治疗(方案),用这样的方式主持秦国政治,那么您一定会亡国的啊。
”3.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古代汉语文选译文习题解答
古代汉语文选参考译文(散文、辞赋部份)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奇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常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址;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遗弃了他的拐杖,化成桃林。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为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碰到东西,老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便超级劳累也不断止。
它的背很不滑腻,因此东西堆上去可不能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若是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爱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摔倒摔死在地上。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移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那么小虫也,亦足哀夫!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明白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翻译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翻译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一、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又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孟子说:“天气的变化不如地理的优势,地理的优势不如人们团结一致。
”3.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答案: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
”4.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答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界上奇妙、宏伟、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存在于险峻遥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瑶池,抚绥四方,观行天下之民,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超难文言文翻译题库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二、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答案: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统治天下并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争吵,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的三件快乐,统治天下并不包括在内。
”三、原文:《左传》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答案:《左传》中说:“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
草上吹过风,必定会倒。
”四、原文: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么这种疑惑,最终是无法解决的。
”五、原文:苏轼《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答案: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大江东流去,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去的壁垒西边,人们说是,三国时期周瑜的赤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答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天地是万物逆旅的地方;光阴是百代过客的时间。
而人生如梦,欢愉又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夜晚游玩,确实有他们的道理。
”。
文言文翻译及真题
昔者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争于气者,哀莫大于心死;争于声者,哀莫大于心孤。
心死则仁义尽矣,心孤则亲戚畔矣。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言文翻译】昔日,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难道不是为了我国的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仁义不也是非常重要的吗?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争斗于气节的人,最悲哀的是心灵死亡;争斗于声音的人,最悲哀的是心灵孤独。
心灵死亡,仁义就丧失了;心灵孤独,亲戚就会背叛。
所以说:‘控制民众不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家不靠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靠兵器的锋利。
得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很少到极点,亲戚都会背叛;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击亲戚都背叛的地方,所以君子有不战的时候,但一旦战斗,必定会胜利。
’”【真题】以下哪一项不是孟子所倡导的思想?A. 利国利民B. 仁义道德C. 得道多助D. 兵强马壮【答案】D解析:根据文言文原文可知,孟子主张的是仁义道德,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而选项D“兵强马壮”与孟子所倡导的思想不符,因此答案为D。
文言文翻译真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文言文翻译】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这种疑惑将永远无法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比我早,我跟从他们学习,以他们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们学习,以他们为师。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难道能因为他们的年龄比我先后来判断他们的学问吗?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解题思路】1. 理解原文大意:本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古代学者对于老师的重视,认为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关键人物。
2. 关键字词解释:- 学者:指有学问的人。
- 师者:老师。
- 传道:传授道理。
- 授业:教授学业。
- 解惑:解答疑惑。
- 生而知之者: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人。
- 师道:学习的道理。
- 庸:岂,难道。
- 无:无论。
- 道之所存:道理存在的地方。
3. 翻译技巧:- 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尽量不改变原文的语气和情感。
- 使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使翻译后的文字更加流畅易懂。
- 注意词语的准确翻译,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结果】在古代,有学问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这种疑惑将永远无法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比我早,我跟从他们学习,以他们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们学习,以他们为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的实词1.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受惊2.都城过百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都城。
城,城墙。
3.国不堪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两属的局面4.隧而相见。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活用作动词,挖隧道。
5.无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之生。
6.今京不度(《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法度、制度,名词活用作动词,合法度。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受损。
8.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离开9.坐而假寐。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打盹,和衣而睡10.晋灵公不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合君道或不行君道。
11.衮.不废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卷龙衣,天子礼服,借指君位。
12.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即给……喝。
13.宦.三年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外出为贵族做家臣14.既而与为公介.。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甲士,即戍卫卫灵公之人。
15.赵盾弑其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下杀其上16.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在……17.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客,即依客礼相待。
18.食以草具。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粗劣的食物。
19.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之为贱。
20.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孟尝君自称其名,有谦逊之意。
21.复弹其剑铗.。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剑柄,借指剑。
22.於是梁王虚.上位。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使动用法,使空缺,即留其位而不与他人。
23.未得高.枕而卧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使动用法,使垫高,喻安心渡日。
24.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债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意25.孟尝君就国于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动词,赴居其封地,即解相位。
26.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动词,拜访27.不拊爱子其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如动词,爱育如子。
28.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使动用法,使……垫高。
29.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动词,放逐。
30.冯公有亲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双亲31.后孟尝君出记。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文告之属,类似今天的招聘广告。
32.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穿好衣,戴好帽。
33.美人充下陈。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堂下之地,廷及两侧之地。
3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论学八章)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3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论学八章)愠,动词,愠怒,生气。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37.学八章)知,名词,智慧、聪明。
38.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论学八章)谋,动词,策划、考虑;忠,动词,尽心竭力。
3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论学八章)知,动词,了解。
4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论学八章)晦,动词,教导。
二、解释下列文中划线的虚词和固定句式1.《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制,严邑也。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用于判断句尾,表判断。
4.亟请于武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副词,屡次。
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介词,替、给。
6.未尝君之羹(《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否定副词,没有7.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关系副词,相互。
8.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疑问代词,哪里。
9.君何患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用在句末,帮助表示疑问语气。
10.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表慨叹。
11.无使滋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否定副词,通假字,通“毋”,12.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介词,替、给。
13.公伐诸鄢。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14.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加强反问,难道15.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表谦敬的副词,冒昧。
1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连词,并且。
17.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18.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语气词,用在句尾,表强调。
19.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晋灵公不君》)兼词,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用在叙述句末,兼表陈述语气。
20.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晋灵公不君》)无定指代词,没有什么(事)。
21.其.我之谓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语气词,表委婉推断,恐怕、大概。
22.使妇人载..(《左传·晋灵公不君》)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以.过朝词23.乃有意欲为收债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副24.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轻指代词,那25.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介词,因为、由于。
26.视吾家所.寡有者.。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助词,“所”起指示作用;“者”起称代作用。
27.先生且休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副词,姑且。
28.仅得免其死耳。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范围副词,只。
2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副词,坚决。
30.使吏招诸民当尝者,悉来合券。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范围副词,都。
31.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副词,姑且32.三、简答1、举例说明什么是古今字?2、举例说明什么是异体字?3、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4、什么是连绵词?举例说明。
5、什么是迭音词?举例说明。
6、“望洋向若而叹曰……”句中“望洋”是复音词中的哪一类词?词义是什么?7、词义引申的方式有哪几种?四、填空1、“亦”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2、“间”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3、“赤”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4、“问”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5、“组”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6、“放”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7、“眉”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8、“耷”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9、“岩”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10、“配”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11、“阿”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12、“执”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13、“首”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14、“鹿”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15、“监”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16、“洛”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17、“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18、“归”的本义是()。
19、“辟”的本义是()。
20、“走”的本义是()。
21、“特”的本义是()。
古代汉语翻译第一单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称做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生的时候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取名叫“寤生”,(因此)便厌恶他而偏爱共叔段,打算立段做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应许。
到了庄公做郑国国君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地做封邑。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所以不能给段),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唯命是从。
”(于是,)姜氏又替段请求京地做封邑,庄公就叫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了三百丈,便是国家的祸害。
周朝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地的城不合法度,违背了先王既定的制度,您将会受不了。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我怎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答道:“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
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除掉,何况是您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自找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段命令原属于郑庄公管辖的西边和北边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容两个君主,您将怎样处理这件事呢?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您趁早除掉他。
不要使郑国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说:“用不着,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的。
”太叔段又把两属的两个边邑收为自己所有,一直扩张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动手除掉他)了,地方占多了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他身为臣子对君不义,老百姓不会亲附他,即使地方占的多也将崩溃。
”太叔段修好了城廓聚集了百姓,修整了盔甲和武器,准备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国都。
姜氏准备替他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听到了共叔段袭郑作乱的日期,便说:“行了!”于是,派公子吕带领战车二百乘去攻打京邑。
京邑的人反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到鄢地,庄公又攻打鄢地。
五月二十三那天,太叔段逃奔到共国去了。
郑庄公便把姜氏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可是,过后不久他又懊悔不该那样做。
那时,颖考叔正在颖谷做管理疆界的宫,听到了这件事情,就进献礼物给庄公。
庄公留他吃饭。
他吃饭时故意把肉放在旁边不吃。
庄公问他什么缘故,颖考叔答道:“小人家中有老母,小人的食物她都尝过,可是没有尝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把肉羹留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