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fda0a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a.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佳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3.兄弟:此指王维自己与在洛阳的二弟王缙(jìn)。
4.倍:加倍,更加。
5.遥知:远远的想到。
6.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茴香科植物。
译文:重阳节这天,我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想远方的兄弟们,应该也在思念着我吧。
此时此刻,他们佩戴着茱萸,登上高处,举目远望,期盼着我的归来。
这种思念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这首诗是王维在长安做官时,恰逢九月初九重阳节,想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
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自己与山东故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的欢乐场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句诗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异乡做官,每逢佳节都会倍加思念亲人的心情。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让人深感同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全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在此句中,通过想象山东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此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兄弟们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具特色,它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自己与兄弟们的处境和心情,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具有浓郁乡情和深深思念之情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价值,它让人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eaca29d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8.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拓展知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f7e2b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0.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翻译/译文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鉴赏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04e35e168884868762d640.png)
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
度概括的诗句
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 的警句。
相关名句:“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 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 713—741 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 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 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 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 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 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 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 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 传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
【赏析】
励志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75835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8.png)
励志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寒烟翠柳色斜斜,沙头闻笛声到客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莫道今夕月,会当凌绝顶。
粱粱而我独往,似此星汉灿烂。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励志诗歌作品,出自《苏小小集》第六十五首。
这首长诗以九月九日为重点,描写了苏东坡思念家乡及西去的山东兄弟的情景。
诗中的九月九日被喻为全年最思乡的节日,这正是苏东坡的感受,也是大多数人们的情感。
令人动容的是,苏东坡坚守、勇敢地写下这首心潮澎湃的励志诗。
诗中第一句用“床前明月光”展开营构,让读者感受苏东坡满怀
思念与眷恋之情,抒发出一种深切的乡愁之情。
“疑似地上霜”,表现的是秋的凄凉,更强化了乡愁情绪。
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东坡将当时家乡景物一一展现,充分表达了面对萧瑟秋风,思念家乡的温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出苏东坡深情的相思,孤寂无助地表达了苦苦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粱粱而我独往,似此星汉灿烂”,表达出苏东坡勇敢地奔赴未知的世界。
此句引申出励志的主题,让苏东坡沉浸在强烈的憧憬之中,激励人们勇于向前,做一个勇敢的人。
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东坡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出了强烈的乡愁情怀,秉承励志的精神,激励人们勇于承担使命,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5605c0e53a580216fcfe88.png)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729ec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4.png)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
【注释】[1]亲:古人多用以指父母双亲,也可用以泛指亲族,而以指父母为常见,此泛指亲族。
[2]登高:指重九登高的风俗。
《续齐谐记》载: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
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告诉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桓景便于九月九日举家登山,晚上回家,发现家中鸡犬尽皆暴死。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f23a05b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1.png)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一、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衍生注释:1. 异乡:指他乡、外地。
就是在不是自己家乡的地方。
比如说离开老家到大城市打拼,那大城市相对于老家就是异乡啦。
2. 异客:作客他乡的人。
好比去别人那里做客,但是不是短暂的去玩一下,而是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生活,就像个特殊的客人一样。
3. 茱萸:一种植物。
在古代的习俗中,重阳节这天,人们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据说可以辟邪呢。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思乡怀亲。
诗人一个人在外面,远离家乡和亲人。
在重阳节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的节日里,这种思念之情被加倍放大。
每次一到佳节的时候,就会格外想念自己的亲人,这种情感特别能引起在外漂泊之人的共鸣。
不管是谁,在外面过个节,心里总会有点想念家里的热乎劲。
2. 表现手法-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简单直接地说出了自己孤独客居他乡,佳节来临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感。
后两句则是通过对兄弟们登高插茱萸场景的联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兄弟们登高时少了自己的那种画面,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自己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很巧妙,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诗人当下的孤独,又能想象出他家中兄弟登高的热闹画面,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份思念之情。
四、作者介绍:王维,他可是唐代的大诗人呢。
王维这个人很有才,懂得很多东西,诗歌、绘画、音乐啥都拿手。
他的诗风格多样,有那种描绘自然山水之美的优美诗作,也有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表达真挚情感的诗。
他的人生经历也是起起伏伏,早年意气风发,后来经历了很多事,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有。
不过这也让他能写出各种各样的好诗,不同的境遇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
五、运用片段:1. 有个小伙子叫小李,他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工作。
一年中秋节到了,同事们都回家团圆去了,他独自在出租屋里看着窗外的月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e330972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b.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鉴赏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
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0817d9f121dd36a32d8296.png)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3f3b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a.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时,独自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独”、“异”二字,刻画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用“每逢”、“倍”二字,强调了在节日这个特殊时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厚。
这句诗简洁明了,深入人心,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赏景,佩戴茱萸的情景,但在这个欢乐的场面中,却缺少了诗人自己。
这种对比手法,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也道出了许多人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心声,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d0ee536529647d262852b1.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87e38ce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e.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不少学生都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但是不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意思。
下面为大家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王维](https://img.taocdn.com/s3/m/fb045305192e45361066f54e.png)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
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词句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月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九月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1a317ee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f.png)
九月九月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白话文释义: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词句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1c25e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e.png)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千古流传的思乡之句,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年代: 唐作者: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参考翻译: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
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赏析【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赏析【2】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释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b2f352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1.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释义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释义:
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2、原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⑵异乡:他乡,外乡。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4、赏析: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
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1302c1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d.p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如下: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七言绝句。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古诗三百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赏析
![【古诗三百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f9774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4.png)
【古诗三百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赏析【古诗三百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赏析朝代:唐朝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远远地知道,当我的兄弟上升时,他把山茱萸插到每一个地方,一个人失踪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为在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的。
王伟住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因此他被称为“追忆山东兄弟”。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是在长安成名。
虽然繁华的京城对当时渴望成为官员的年轻学者很有吸引力,但对于一个年轻的流浪者来说,它毕竟是一片没有亲人的“异国他乡”;而在这浩瀚的人群中,越是繁华热闹,越是孤独孤寂。
第一句话用了一个词“独自”和两个词“不同”,这两个词有足够的分量。
亲人的思念和孤独感都浓缩在“孤独”这个词里。
译文我独自在异国他乡漫步。
每个节日我都会想念我的亲戚两次。
我知道,在那个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爬得很高,看得很远;他们身上都有山茱萸,所以他们为缺少我而感到遗憾和悲伤。
注释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为农历九月初九。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今山西)以东。
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个地区。
异乡:他乡、外乡。
做一个陌生人:在另一个国家做客。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山茱萸:一种草本植物。
在古代,人们在重阳节穿山茱萸,据说可以驱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欣赏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重阳节古诗诗句
![重阳节古诗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f1d14b7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9.png)
重阳节古诗诗句一、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衍生注释: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地想到。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三、赏析:这首诗写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首句用“独”和“异”两个字,强调自己在异乡的孤独感;“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直白地表达了每逢节日时对亲人加倍的思念。
后两句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而自己却不在其中,进一步烘托出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五、运用片段:“哎呀,重阳节又到了,我这独在异乡的人啊,就跟王维诗里写的一样,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不知道家里人现在在干嘛呢。
”二、原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衍生注释: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三、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通过描写重阳节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寂寞、愁苦的心情。
上阕写白天的愁闷和夜晚的凉意,烘托出孤独的氛围。
下阕写黄昏后在东篱饮酒赏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赏析 多做题有助于大家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小编提供了小升初语文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 知识点,希望大家在课后复习时使用,同时祝大家学习进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 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 ? 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 折有 ?致,堪称千古绝唱。
希望提供的小升初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 能够帮助大家学好语文 这门课程。
1/5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