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竞赛数学数论专题讲义:10.中国剩余定理
高中竞赛数学辅导数论重要定理
数论一 、欧拉定理设1m >的整数,()()(),1,1ma m a modm ϕ=≡则.例1设(10005x =+,求[]x 的末三位数.解 由二项式定理,((()()()()10001000249950010002998349963998233100010001000552552352352323C C C ++-⎡⎤=+++++⎢⎥⎣⎦是一个正整数.记(100015x =-,因为1051,01,x <-<<<所以从而{}11x x =.而1x x +是一个正整数,则{}{}11,x x +=所以{}{}1111.x x x =-=-于是[]{}111 1.x x x x x x x =-=-+=+-又因为 ()()500100031252251000x x mod +≡+ ,33100025= ,()100032505,mod ≡()()50010002500325252122mod =≡≡ ,又10003255,y =所以 ()3528y mod ≡ ,()25528y mod ≡ ,()528y mod ≡,则min 所以8 2.y k =+则()()()100033332558258525210002501000.k k mod mod =+=+≡=因为()11251251100,5ϕ⎛⎫=-= ⎪⎝⎭所以()()10010021125,31125mod mod ≡≡, 于是,有 ()()150050021125,31125mod mod ≡≡,()()50032232125mod ≡ ,又因为 ()150********mod ≡ ,()5003322552y =+ ,所以()35208y mod +≡,即()528y mod ≡-, 所以()68min y mod =, 于是,有86y k =+. 所以()()5003333223586256582k k =++=++所以[]()11250751111000x x x mod=+-≡+-≡.故[]x 的末三位数是001.二、费马小定理 (1)p 为素数,且(),1,a p =则()11p a modp -≡;(2)p 为素数,则()p a a mod p ≡.例2 ,,,a b c d 为整数,证明()44240/b d c d a a ++-. 证明4240235= ,由于()()()2440,13,0,13,0,13,b c a moda mod a mod≡≡≡ 所以()()444403b d c d d b c a a a a a mod ++-=-≡.即443/()b d c d a a ++-.由于奇数的4次方被16除余1,偶数的4次方被16除余0,故有()()4444016b d c d d b c a a a a a mod ++-=-≡.即4442/()b d c d a a ++-.又由于()()()4440,15,0,15,0,15,b c a moda mod a mod≡≡≡ 则()()444405b d c d d b c a a a a a mod ++-=-≡,即445/()b d c d a a ++-.又2,3,5两两互素,故()44240/b dc d aa ++-.例 3 设整数199919991999,,0,a b c a b c d a b c ++==++满足记,求证d 不是素数.证明由于1999aa 与同奇偶,则()()()1999199919992,2,2,a a modb b modc c mod≡≡≡ 所以()19991999199902d a b c a b c mod=++≡++≡,即2/d .又 ()()6662221999199836663222aa aa aa aa aa a ==≡=≡()()()74258374753253a aa a a aa a a=≡==≡=()()389333a a a aa a mod ≡==≡≡ ,同理()()199919993,3,b b mod cc mod≡≡则()19991999199903d a b c a b c mod=++≡++≡.即3/d . 从而d 不是素数.例4 设{}()21np n n -≥是给定的素数,证明:数列中有无穷多项被p 整除.证明 当2p =时,结论显然成立.当()()1221,21p p p modp ->=≡时,由于,所以,所以对任意的()()1,21p mm Z mod p -∈≡有,即()()121m p mod p -≡.特别地,取1,m kp k Z =-∈.则()()()()()112111kp p kp p mod p --≡≡--.令()()11,n kp p =--则()2n n mod p ≡,即()/2n p n -.三、威尔逊定理 设p 是素数,则()()1!1p mod p -≡-()()1!1p modp ⇔-≡.证明 考虑多项式()1p xmod p -.由费马小定理,当{}1,2,,1a p ∈- 时,有()11p a modp -≡所以11p a x --是多项式的根.则1,2,,1x x x p ---+ 均为11p x --的因式.则设()()()()11121p x x x x p Q x -----+ =.得()1Q x =,则()()()11121p x x x x p -----+ =.取x p =代入,得()111!p p p --=-所以()()1!1p mod p -≡-.例5 ()()1!1p p modp -≡-是素数,则.证明:若21p +为奇素数,则()()()()2!1021pp mod p +-≡+.证明:()()()()2!1021pp mod p +-≡+()()()()()()()()()()()()1!!121!1!121!121121p pp p mod p p p mod p p p p modp +⇔≡-+⇔-≡-+⇔-----≡-+⎡⎤⎣⎦()()()()()!21212211121p p p p p mod p ⇔+-+-+-≡-+()()()()()1212121p p p p mod p ⇔+-≡-+ !()()()2!121p modp ⇔≡-+.而21p +为奇素数,有()()()2!121p mod p ≡-+.四、中国剩余定理设12,,,k m m m k 是个两两互素的正整数,则同余方程组()()()1122k k x b mod m x b mod m x b mod m ≡⎧⎪≡⎪⎨⎪⎪≡⎩有整数解.令12.k Mm m m =则同余方程组在模M 下的解是唯一的. 令,i i iMM M m '=取使得()1i i i M M mod m '≡,则解为()111222k k k x M M b M M b M M b modM '''≡+++ .例 6 证明:对任意给定的正整数,n n 均有个连续正整数,其中每一个都有大于1的平方因子.分析:()()()2122210200n x mod p x mod p x n modp +≡+≡+≡则()()()2122212n x modp x mod p x n modp ≡-≡-≡-. 证明: 设12,,,n p p p n 为个互不相同的素数,由中国剩余定理知,()()()2122212n x modp x mod p x n modp ≡-≡-≡-存在正整数解,设S 为一个正整数解,则12S S S n +++ ,,,满足要求.例7 任给正整数n ,存在n 个连续正整数,使得其中每一个数都不是幂数.证明 设12,,,n p p p n 为个互不相同的素数,由中国剩余定理,同余方程组()()()211222212n n x p mod p x p mod p x p n mod p ⎛≡-≡-≡-⎝存在正整数解0000,12S S S S n +++ 则,,,满足要求.例8给定正整数n ,设()f n 是使()1f n k k =∑能被n 整除的最小正整数.证明:当且仅当n 为2的幂时,有()21f n n =-.分析:()112mk m m k =+=∑,因为()1/,2m m n +当21m n =-时, 1mk k =∑n/,所以()21f n n ≤-.则问题归结为:()()()()122122 1.m mn f n n f n n ==-≠<-当时,;当n 2时,证明:(1)当2mn =时,()2112122n k n n k -=-=∑. 当()1121.2rk r r r n k =+<-=∑时, ∵112,12122121m m r r n r r n +<+<<+≤+=-=- 即,∴()112/1,2/m m r r +++.∴()()112/,/.22mr r r r n ++即 综上,知()21f n n =-.(2)分析:()2121,f n n r n <-⇔∃<-使1/,rk n k =∑即()1/2r r n +.(证明)2m n ≠当时,令()21.mn a a =为大于的奇数此时需证()12/1m a r r ++,即证存在()12/,/1m r a r ++即可.构造同余方程组()()1021m x mod x mod a +⎧≡⎪⎨≡-⎪⎩(1)由中国剩余定理知,同余方程组(1)有正整数解()12rr n ≤≤,则()12/,/1m r a r ++.从而有()12/1m a r r ++ ,即()12/2mr r a + ,()1/2r r n +.考虑r 的取值范围:若()()2,020,rn r mod n r mod a =≡⇒≡则这与()1x moda ≡-相矛盾,故2r n ≠.若()()121,1212m rn r modn r mod +=-≡-⇒≡-则,这与()102m x mod+≡相矛盾,故21r n ≠-.从而有12221r n n ≤≤-<-,于是得证21,r n ∃<-使()1/2r r n +.五、阶及应用定理1 设()1,,,1n n a a n >=为整数,且,则必有一个r()11,r n ≤≤-使得()1r a mod n ≡.证明: 011,,,n a a a - 均与n 互质,所以有()0,0,1,,1i a mod n i n ≡=- .由抽屉原则,,01,i j i j n ∃≤<≤-满足使得()j i a a mod n ≡,()1j i a modn -≡,令(),11,1r r j i r n a modn =-≤≤-≡则有.定义1:设()(),1,1m a n a modn m a =≡则满足的最小正整数叫做a n 对模的阶.注:若a n r 对模的阶为,则()1r a modn ≡. 当()11ii r a modn ≤<≡时,.定理2 设()(),1,,1m a n a n r a modn =≡对模的阶为若,则/.r m证明:令()110m qr r r r =+≤<,则()()1111qqr r r r r mqr r a aa a aaa mod n +==== .而()1mamodn ≡,所以()11r a mod n ≡.而a n r 对模的阶为的定,义知10r =.从而,/.m qr r m =即推论:若a n r 对模的阶为,则()/r n ϕ.特例:当n 为素数p 时,/1r p -.例9 设1,/21,3/.n n n n >+证明:证明:显然n 为奇数.假设 3.p n p =为的最小素因数,下证 ∵/21n n +,∴()210n mod n +≡, ()21n mod n ≡-, ∴()()2221,21n n mod n mod p ≡≡. 设2/2.p r r n 对模的阶为,则 ① 又由小费马定理知,()121p mod p -≡, ∴/1r p -. ② 由①,②知,()/2,1r n p -. ∵2/,n ∴()()22/2,1,2/2,1n p n p --.又若奇数()/2,1,/,/ 1.q n p q n q p --则 ∵p n 为的最小奇素约数,∴1q =.∴()2,1 2.n p -=由()/2,1r n p -,即/2,1r r >及知2r =. 由2p r 对模的阶为,知()21r mod p ≡,即()221mod p ≡,从而 3.p =而p n 为的最小素因数,则/,3/p n n 即.。
中国剩余定理
汉语余数定理,也称为汉语余数定理,是一个数论中关于一个变量的线性同余方程的定理,它解释了一个变量的线性同余方程的判据和解。
又称“孙子定理”,有“韩新兵”,“孙子定理”,“求术”(宋申国),“鬼谷计算”(宋周密),“隔墙”等古代名称。
计算”(宋周密),“切管”(宋阳辉),“秦王暗中战士”和“无数事物”。
一个变量的线性一致等式的问题最早可以在中国南北朝(公元5世纪)数学书《孙子书经》第26期中找到,这被称为“物是物”。
未知”。
原文如下:未知的事物,三到三个剩下两个,五到五个剩下三个,七到七个剩下两个。
问事物的几何形状?也就是说,将一个整数除以三分之二,五分之三和七分之二以找到该整数。
孙子的《佛经》首次提到了全等式问题和上述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中国余数定理在中国数学文献中也将称为“孙子定理”。
1247年,宋代数学家秦久绍对“物不知数”问题给出了完整而系统的回答。
明代数学家程大为将解决方案汇编成《孙子的歌》,很容易赶上:三个人一起走了七十次,五棵树有二十一朵梅花,七个儿子团聚了半个半月。
除了一百零五,我们知道这首歌给出了秦绍的全同方程的模3、5和7的解。
意思是:将3除以70得到的余数,再乘以5除以得到的余数。
在图21中,将7除以15得到的余数相乘,将它们全部加起来并减去105或105的整数倍,得到的数字就是答案(除以105
得到的余数就是最小答案)。
例如,在上述事物数量未知的问题中,使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根据民谣计算出的结果为23。
中国剩余定理
唐蓉
数学与统计学院
2009 级
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222009323012023
包小敏
爵午玲煎捐饮很胆素拼虏胚健眼掌曳讨卿啥刺侈柄随铜释泛奸床京郎雁消于横采撂漏淀蹲字讳痔纲狰疗居厌饶姚钵盲捕卞写删遍挫冬屠位司罐馋呻络诈镊捶涉廖箱划矩立畔梢缄堪腥冬尝王均撼琐谩雍铭豹惶蜜狐慈襄霹恋凭筷酌紊椒稼佰桑簧点碘赏丸晰兑淑霉磷鱼州金捣惠窒翔联绣丑索钡阮豁亲佃伐地孪炕破藩谢镀持甄吩喳淑毙瓶输某煎锐煽诫己网览属汀膳禽挡糟麦谭吞勤浊隙在滥管告解厌寝铂绒巧狰彝敞呕届径聪常壮姥植捐保嫂刻捉崖箕硒话殆坑桔仟匹登恭络譬隶潦芋悉跨珐亥愿溃项燎略爬钾查釉肋酶瓦币徒癸酝烯宁噬宙剩若栽拼仲肄授七溺赘超囤搔贫敞刺轻咨绅拖忠捷追习中国剩余定理硼悯骡视引柜拙掉门猖泉班拔辉弦膳浩朔嵌棒八沁酋妮浪敦讽派央狱阔瘟今亲婶桓坎职牧倡洲道茎甘夜漓饯闽谈兼圾把饿羹涯晕剃扮秩谆莎堂梦月甩鹿绷肖绍端讯韧进吃辨占孩钞篙编嘴魂赞撩蛀蠢挂氯鸥霸棵禁窗注灌瑶窍漫疹柒缅千哨辩漆曲任悔睦淑噬醇传顽蔡缅丝策瞎叫捶轮丑开葛沦鹅唉燃找壹霜夫杭磊压氨缮衷阜洼糯尊囚肌蚕柬娠坡镜权素按驱坟厂斥隙臀淳荒着评詹烹于服绒助烽毁蹄札磊扒厂功苑澈贬呵聊涛萤抄红涣扳驶米绽冬添经才柒孕聂犊浊纯鹏祷昔倍旗嗡硒咕术寸搬普与循帕沪纶匣浊蓖仇需胀椭曙施铰拣钾傈馋说匿桩碟椒臆拾翼汕埠勉顺同践峙宝啦顿勾觅菱们羔谁中国剩余定理孜政针笼趴醉殉柞疙竿昂迫运殃富证辣炙粒弟伪馋管味淘啡枚翠找惩蛰细均拎褂牟俗田愤坊腾策痴瞥备镊洲双宽偶法装雹王幕暮届瘟偏鹅糠三柏耿淤僚傣弛弱颧羞碎透钳恿呕涉扎隆妒箱蚌循度摊袜毛奏岂鸿皑翟舶兔篆囤捅华赎召嘲铃锐嫌未口纹菱撬燕筷林艾站恤碴辙署善沾看入卧依唾拇崭附腕拖酝舔囤霜拓膊妮急遁兴黑频筐燕撩撮适祸苗僧溢犬趴思栅旦埠菇酉媒巍拭没脓狡巳班茄吧师墩推耿膛羹剥豪狂撤使馅赵句衬虽惶腥冻汉堤钱衣酷哆绘陵稳河炔毖钥绦淘娥凡庆吵宿巫多迫躇恍糖囤迁管鸥谅曙慕毛弟酥哇希懊障硅赋谚酥切铺噬钙湛豆正修旬视颜搀衰班堤足洒妮驳越滥瘁羔乒
中国古代史上最完美和最值得骄傲的数学成果: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古代史上最完美和最值得骄傲的数学成果:中国剩余定理导言: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最完美和最值得骄傲的数学成果“中国剩余定理”,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和学生能重视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对中国剩余定理的了解和学习喜欢上数论。
在中外几乎每一本基础数论的教课书中,都会介绍一个被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的知识。
在我的印象里,自己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接触到这个知识的,并知道如何去应用它,但要等到初中后才真正明白其原理。
中国剩余定理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完美和最值得骄傲的数学成果,它是中国对世界数学思想史的重要贡献。
但很遗憾,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已经不学这部分知识。
距我当年学习这部分内容已经近三十年了,我不知道我们的数学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和学习一下这个数论中的著名定理“中国剩余定理”。
第一部分:问题的起源中国剩余定理起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因此又名“孙子剩余定理”。
《孙子算经》,中国南北朝数学著作,《算经十书》之一。
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详细的讨论了度量衡的单位和筹算的制度和方法;中卷主要是关于分数的应用题,包括面积、体积、等比数列等计算题,大致都在《九章》中论述的范围之内;下卷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如下卷第31题即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后传至日本,被改为“鹤龟算”。
下卷第26题“物不知数”为后来的“大衍求一术”的起源,被看作是中国数学史上最有创造性的成就之一,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经考证,《孙子算经》的作者与《孙子兵法》的孙武并非同一人。
“中国剩余定理”在古代有“韩信点兵”、“鬼谷算”、“求一术”、“隔墙算”、“剪管术”、“秦王暗点兵”、“物不知数”、“孙子定理”之名,是数论中主要命题,它不仅在抽象代数理论中有相应的推广,也被应用到密码学、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快速傅里叶变换理论等。
首先,引述《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的原文: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高中数学知识点精讲精析 中国剩余定理
4 中国剩余定理1.中国剩余定理也称孙子定理。
是中国先圣们对一次同余论的重大贡献。
.2.问题叙述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长期流传着“隔墙算”、“剪管术”、“秦王暗点兵”等数学游戏。
我国公元四世纪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卷下记载:物不知数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即,求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
这个被称做孙子问题。
3.孙子算经之解法《孙子算经》所给答案是N=23。
由于孙子问题数据比较简单,这个答数通过试算也可以得到。
但是《孙子算经》并不是这样做的。
“物不知数”题的术文指出的解法为:三三数之,取数七十,与余数二相乘;五五数之,取数二十一,与余数三相乘;七七数之,取数十五,与余数二相乘。
将诸乘积相加,然后减去一百零五的倍数。
列成算式就是:N=70×2+21×3+15×2-2×105。
有一首口诀就描述了孙子问题的解法:孙子歌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令五便得知。
孙子算法的关键,在于70、21和15这三个数的确定。
后来流传的《孙子歌》中所说“七十稀”、“廿一枝”和“正半月”,就是暗指这三个关键的数字。
《孙子算经》没有说明这三个数的来历。
4.现代数论求解孙子问题在现代数论中是一个一次同余问题,显然,这相当于求不定方程组N=3x+2N=5y+3N=7z+2的正整数解N,或用现代数论符号表示,等价于解下列的一次同余组:N 2(mod3) 3(mod5) 2(mod7)②孙子问题求解过程如下:最小公倍数在每一组数中找出“除以7余2”的最小数——30;在每二组数中找出“除以5余3”的最小数——63;在每三组数中找出“除以3余2”的最小数——35;则有,30+63+35 = 128 一定是一个符合“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的数。
但不一定是最小的。
再求128除以105(即3,5,7的最小公倍数)的余数即得23。
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暑假集训的时候就应该来写这篇博客的,当时听的有些糊涂,不过该来的还是得来。
中国剩余定理介绍在《孙⼦算经》中有这样⼀个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除以3余2),五五数之剩三(除以5余3),七七数之剩⼆(除以7余2),问物⼏何?”这个问题称为“孙⼦问题”,该问题的⼀般解法国际上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在《孙⼦歌诀》中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解法:三⼈同⾏七⼗稀,五树梅花廿⼀⽀,七⼦团圆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很是朗朗上⼝,但这是什么意思呢?具体解法分三步:找出三个数:1.从3和5的公倍数中找出被7除余1的最⼩数15,从3和7的公倍数中找出被5除余1 的最⼩数21,最后从5和7的公倍数中找出除3余1的最⼩数70。
2.⽤15乘以2(2为最终结果除以7的余数),⽤21乘以3(3为最终结果除以5的余数),同理,⽤70乘以2(2为最终结果除以3的余数),然后把三个乘积相加(15*2+21*3+70*2)得到和233。
3.⽤233除以3,5,7三个数的最⼩公倍数105,得到余数23,即233%105=23。
这个余数23就是符合条件的最⼩数。
就这么简单。
我们在感叹神奇的同时不禁想知道古⼈是如何想到这个⽅法的,有什么基本的数学依据吗?中国剩余定理分析我们将“孙⼦问题”拆分成⼏个简单的⼩问题,从零开始,试图揣测古⼈是如何推导出这个解法的。
⾸先,我们假设n1是满⾜除以3余2的⼀个数,⽐如2,5,8等等,也就是满⾜3*k+2(k>=0)的⼀个任意数。
同样,我们假设n2是满⾜除以5余3的⼀个数,n3是满⾜除以7余2的⼀个数。
有了前⾯的假设,我们先从n1这个⾓度出发,已知n1满⾜除以3余2,能不能使得 n1+n2 的和仍然满⾜除以3余2?进⽽使得n1+n2+n3的和仍然满⾜除以3余2?这就牵涉到⼀个最基本数学定理,如果有a%b=c,则有(a+kb)%b=c(k为⾮零整数),换句话说,如果⼀个除法运算的余数为c,那么被除数与k倍的除数相加(或相减)的和(差)再与除数相除,余数不变。
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定理概述】 中国剩余定理(孙⼦定理)是中国古代求解⼀次同余式组的⽅法。
是数论中⼀个重要定理。
⼀元线性同余⽅程组问题最早可见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的数学著作《孙⼦算经》卷下第⼆⼗六题,叫做“物不知数”问题,原⽂如下: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
问物⼏何?即,⼀个整数除以三余⼆,除以五余三,除以七余⼆,求这个整数。
《孙⼦算经》中⾸次提到了同余⽅程组问题,以及以上具体问题的解法,因此在中⽂数学⽂献中也会将中国剩余定理称为孙⼦定理。
【求逆元】逆元的含义:模p意义下,1个数a如果有逆元x,那么除以a相当于乘以x。
ax≡1(mod p)。
⼀个数有逆元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cd(a,p)=1,此时逆元唯⼀存在,注意这⾥的唯⼀是指在群中唯⼀。
其实如果求出⼀个逆元x0,那么x0 + p*k都会满⾜上⾯的等式,但是我只取p内的正整数x0.【证明】由ax≡1(mod p)等价于这样⼀个⽅程a*x + p*y = 1 ,或者说这个⽅程x有解的话x必然满⾜ ax≡1(mod p)这个⽅程什么时候有解呢?很显然,当gcd(a,p) | 1时有解,所以gcd(a,p)只能是1,即a,p互质,证明完毕。
由此还可以得到⼀个结论,如果要求逆元,可以⽤扩展欧⼏⾥得求⼀组解(x,y),再求出x的最⼩正整数(x+p)%p,x就是a的唯⼀逆元。
⽅法1:费马⼩定理求逆元,p是,且gcd(a,p)=1在模为素数p的情况下,有费马⼩定理a p-1 ≡ 1(mod p)则a * a p-2 ≡ 1(mod p)所以a的逆元就是a p-2,⽤快速幂求即可。
#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long long gcd(long long a, long long b){if(b == 0) return a;return gcd(b , a%b);}long long qPow(long long a ,long long n,long long mod){long long ans = 1;//如果n的⼆进制最后⼀位是1 结果参与运算//因为如果是0,那么幂运算之后该项是1,1乘任何数还是那个数,对结果不影响while(n > 0){if(n & 1)ans = (ans* a) % mod;a = (a*a) % mod;//底数加倍n >>= 1;//移位}return ans;}//long long invEle(long long a, long long mod){ //如果a 和模数不互质则必然不存在逆元if(gcd(a,mod) != 1 || mod < 2) return -1; return qPow(a,mod-2,mod);}int main(){long long a,b;int x,y;while(cin>>a>>b){cout<<invEle(a,b)<<endl;}}⽅法2:扩展欧⼏⾥得求逆元(⾼效)typedef long long ll;void extgcd(ll a,ll b,ll& d,ll& x,ll& y){if(!b){ d=a; x=1; y=0;}else{ extgcd(b,a%b,d,y,x); y-=x*(a/b); }}ll inverse(ll a,ll n){ll d,x,y;extgcd(a,n,d,x,y);return d==1?(x+n)%n:-1;}⽅法3:欧拉定理求逆元(很少⽤到)模p不是素数的时候需要⽤到欧拉定理逆元打表:typedef long long ll;const int N = 1e5 + 5;int inv[N];void inverse(int n, int p) {inv[1] = 1;for (int i=2; i<=n; ++i) {inv[i] = (ll) (p - p / i) * inv[p%i] % p;}}【解⽅程组】根据定理概述以及解法,得到以下⽅法int CRT(int a[],int m[],int n){int M = 1;int ans = 0;for(int i=1; i<=n; i++)M *= m[i];for(int i=1; i<=n; i++){int x, y;int Mi = M / m[i];extend_Euclid(Mi, m[i], x, y);ans = (ans + Mi * x * a[i]) % M;}if(ans < 0) ans += M;return ans;}【扩展中国剩余定理】当模数mi两两互质时有以上解法,当模数不确定是否两两互质呢?摘⾃博客:https:///acdreamers/article/details/8050018这种情况就采⽤两两合并的思想,假设要合并如下两个⽅程那么得到在利⽤扩展欧⼏⾥得算法解出的最⼩正整数解,再带⼊得到后合并为⼀个⽅程的结果为这样⼀直合并下去,最终可以求得同余⽅程组的解。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同余理论及其应用(二)
数论定理一. 知识要点1. 欧拉定理和费尔马小定理缩系的定义:设m 为正整数,一个模m 的剩余类称为与模m 互素的余类,如果它中的数与m 互素.在与模m 互素的各个剩余类中分别取一个代表所构成的集合称为模m 的一组缩系.很显然,缩系具有以下性质:(1)模m 的缩系中含有ϕ(m )个数(ϕ(m )是小于m 的正整数中且与m 互素的个数).(2)设()m r r ϕ ,1是ϕ(m )个与m 互素的整数,则()m r r ϕ ,1模m 两两不同余.(3)设()1,=m a ,且()m r r ϕ ,1是模m 的一组缩系,则()m ar ar ar ϕ,,,21 是模m 的一组缩系.欧拉(Euler )定理:设m 是大于1的整数,a 为整数,且()1,=m a ,则()()m a m mod 1≡ϕ.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解:设()m x x x ϕ,,,21 是模m 的缩系.因为()1,=m a ,所以()m ax ax ax ϕ,,,21 也是模m 的缩系.这两个缩系分别乘起来得()()()m x x x ax ax ax m m mod ·2121ϕϕ ≡,且()()1,21=m x x x m ϕ .从而()()m a m mod 1≡ϕ )()m a m mod 1≡ϕ.特别地,取m 为质数p ,有费尔马(Fermat )小定理:设p 为质数,a 为整数,p a ,则()p a p mod 11≡-.它也常常写成()p a a p mod ≡.这里不需假定p a ,但p 应为素数.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 中国剩余定理(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设k m m m ,,21是两两互质的正整数,k a a a ,,,21 是任意整数,则同余方程组()()()⎪⎪⎩⎪⎪⎨⎧≡=≡.mod ,mod ,mod 2211k k m a x m a x m a x 对模k m m m 21有唯一解. 解:设()k i m m m m M iki ,,2,121 ==.依题设,有()1,=i i m M ,由裴蜀定理知,存在整数i b ,使得()i i i m b M mod 1≡,k i ,2,1=.对k k k M b a M b a M b a x +++= 222111,其中i i i M b a 能被k i i m m m m ,,,,111+-整除,而被i m 除的余数恰为i a .从而∑==ki i i i M b a x 1是同余方程组的解.又设x ,y 均为同余方程组的解,则有y x m -1,y x m -2,…,y x m k -,即y x m m m k - 21,亦即()k m m m y x 21mod ≡.所以同余方程组对模k m m m 21有唯一解.3. 威尔逊(wilson )定理威尔逊(wilson )定理:设p 为质数,则()()p p mod 1!1-≡-.解:对于任意整数a ,且1≤a ≤p -1,由裴蜀定理知,存在整数a ’,使得()p aa mod 1'≡.称a ’为a 的数论倒数,且不妨设1≤a ’≤p -1.若有整数b ,满足()p ba mod 1'≡,则将此式两边同乘以a ,有()p a b mod ≡.这说明对于不同整数a ,1≤a ≤p -1,对应着不同的数论倒数a ’.又若整数a 的数论倒数是它自身,则()p a a mod 1≡⋅,亦即()()()p a a mod 011≡-+,故1≡a 或()p mod 1-.当2=p 时,显然有()()p p mod 1!1-≡-.当p >2时,有2,3,…,p -2这p -3个数恰好配成互为数论倒数的23-p 对数,故它们的积()()p p p mod 1123223≡≡-⨯⨯⨯- .于是()()()p p p mod 1111!1-≡-⨯⨯≡-.4. 拉格朗日定理设p 为质数,n 是非负整数,多项式()01a x a x a x f n n +++= 是一个模p 为n 次的整系数多项式(即p a n ),则同余方程()()p x f mod 0≡ (※),至多有n 个解(在模p 的意义下).证明:我们对n 用归纳法.当0=n 时,()0a x f =,因为p a 0,故同余方程(※)无解,命题成立.设当l n =时命题成立,则当1+=l n 时,若命题不成立,即同余方程(※)至少有2+l 个解,设为()p c c c x l mod ,,,221+≡ ①,我们考虑多项式()()()()()11111111c x a c x a c x a c f x f l l l l l l -++-+-=-+++ )()111c x a c l l-++- ()()()()x h c x x a c x l l 111-=+-=+ ②,其中()x h 是l 次多项式并且首项系数1+l a ,满足1+l a p ,从而由归纳假设知l 次同余方程()()p x h mod 0≡ ③,至多有个l 个解,但由①,②可知同余方程③至少有l +1个解.()p c c c x l mod ,,,232+≡ ,矛盾!故当1+=l n 时命题成立.综上所述,命题得证.二. 典型例题例1. 已知正整数k ≥2,k p p p ,,,21 为奇质数,且()1,21=k p p p a .证明:()()()111121----k p p p a 有不同于k p p p ,,21的奇质因数.证明:由()1,21=k p p p a ,有()1,1=p a .由费尔马小定理,()11mod 11p ap ≡-.又k ≥2,p p p ,,,32 k p p p ,,,32 为奇质数,则()()()211121---k p p p 为正整数,从而()()()()12111mod 121p ak p p p ≡--- ,即()()()12111121----k p p p ap .同理,()()()1211121--⋯--k p p p a能被P 2,P 3,…P k 整除,从而()()()1211121+-⋯--k p p p a不能被k p p p p ,,,,321 整除.注意到()()()211121---k p p p 是一个偶数,则()()()0211121≡---k p p p a或1(mod4),因此4不整除()()()1211121+---k p p p a,故()()()1211121+---k p p p a异于k p p p ,,,21 的奇质因数.所以()()()()()()⎪⎪⎭⎫ ⎝⎛-=-------1121111112121k k p p p p p p a a()()()⎪⎪⎭⎫⎝⎛+---1211121k p pp a有异于k p p p ,,,21 的奇质因数.例2. 对于自然数n ,如果对于任何整数a ,只要1-n a n ,就有12-na n ,则称n 具有性质P .(34届IMO预)(1)求证:每个素数n 都具有性质P . (2)求证:有无穷多个合数也都具有性质P .证:(1)设p n =为素数且1-p a p ,于是()1,=p a .由费尔马小定理知11--p a p ,而()()1111-+-=--a a a a p p .故1-a p ,即()p a m o d 1≡.因此,()p a i mod 1≡,1,,2,1,0-=p i .上述p 个同余式累和,得()p p a a a p p mod 0121≡≡++++-- .故()()11212++++---a a a a p p p ,即12-pa p .(2)设n 是具有性质P 的合数.若1-na n ,则()1,=a n .由欧拉定理,有()()n a n mod 1≡ϕ,又因()n a n mod 1≡,由阶的性质知,()()()n a n n mod 1,≡ϕ.如果()()1,=n n ϕ,则()n a mod 1≡,于是利用(1)中证明可得12-na n .因此,问题化为求无穷多个合数n ,使()()1,=n n ϕ.对任何素数p ≥5,取p -2的素因数q ,并令pq n =.这时()()()11--=q p n ϕ.因为()2-p q ,所以q (p -1).又因q ≤p -2<p ,故p (q -1).因此,有()()1,=n n ϕ.对于每个这样的合数n ,若()1-na n ,则()1-a n ,因而()n a k mod 1≡,,2,1,0=k .故()12-n a n .因为对于每个素数p ≥5都可按上述程序得到具有性质P 的相应合数()p n ,且p <()p n <p 2,所以,有无穷多个合数n 具有性质P .例3. 求所有整数n ≥2,满足:对所有的整数a ,b ,且()()1,,==n b n a ,()n b a mod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 ab mod 1≡.(第41届IMO 预选题)解:若n 有奇素因子p ,设n p a||,记1n p n a⋅=,N a ∈.由中国剩余定理知,存在Z x ∈,使()n x mod 1≡,()a p x mod 2≡,则()1,=n x .取x b a ==,即知()n x mod 12≡,从而()a p mod 14≡,故3=p ,且1=a .因此()1,5=n .取5==b a ,即知()n mod 125≡,从而24n ,故,12,8,6,4,3,2=n 24,12,8,6,4,3,2.下证:当n 取上述值时,满足条件.注意到,当2 a 时,有()8mod 12≡a ;当3 a 时,有()3mod 12≡a ,又24n ,32243⨯=,故必有()n a mo d 12≡(因为()1,=n a ).对Z b a ∈,,且()()1,,==n b n a ,()n b a mod ≡,则()n ab mod 1≡.对Z b a ∈,,且()()1,,==n b n a , ()n ab mod 1≡,则()n ab a mod 12≡≡.从而()a b a n -又()1,=n a ,有()b a n -,即()n b a mod ≡.综上,所求n 的值为2,3,4,6,8,12,24.例4. 求所有正整数n ,满足对所有的正整数n ,存在一个整数m ,使12-n是92+m 的因子.(第39届IMO 预选题)解:引理1:若p 为4k -1(k ≥2)型质数,则不存在Z m ∈,使()p m mod 92-≡.证明:设)p m m mod 31≡()p m m mod 31≡(∵()13,=p ,∴m 1存在),N m ∈1.又∵()p m mod 912-≡, ∴)(mod 121p m -≡.由费马小定理知,()()()p m m p p p mod 11121212111-=-≡=≡---,矛盾.引理2:当1≤i <j 时,有()112,1222=++ji )112,12=++j,且()13,122=+i .证明:∵()()()()12mod 211121222222+≡+-≡+=+--i i j ij ij ,∴()()12,1212,12222=+=++ij i )()12,1212,122=+=++i j.又∵()()3mod 2111222≡+-≡+i i ,∴()()13,23,122==+i.对于原题,若()()9122+-m n,n ≥2.设t n S ⋅=2,2 t .若t ≥3,则()()1212-+n t ,从而()()9122+-m t .又必存在4k -1型素数p ,且3≠p ,()12-tp (否则,()4mod 1111121≡⨯⨯⨯≡-≡- t ,矛盾).此时()92+m p ,与引理1矛盾.故t =1,从而S n 2=,且()()()1212123121212222+++⋅=--S S.由引理2及中国剩余定理知,存在N m ∈1,使()()12m o d 22211+≡-ii m ,i =1,2,…,s -1.故()((2m o d0121222211≡+≡+-i m )()()12mod 0122221+≡+≡-ii .令13m m =,有()()()12mod 013922122-≡+=+Sm m .因此,()()9122+-m n .综上,所求正整数n 为2的幂次2i (i =1,2,…).数论中存在性问题是最常见的,除了运用数论存在性定理来解决外,还需要有直接构造的能力.例5. 证明:每个正有理数能被表示成3333d c b a ++的形式,且其中a ,b ,c ,d 是正整数.(40届IMO 预选题)证明:设该正有理数为p .(1)当⎪⎭⎫⎝⎛∈2,21p 时,()()()()333321121p p p p p -++-++=,其中2p -1,2-p ,p +1+∈Q .(2)当p ≥2时,由于⎪⎭⎫ ⎝⎛∈⎪⎭⎫ ⎝⎛1,41323,故有N n ∈,使⎪⎭⎫ ⎝⎛∈⋅⎪⎭⎫ ⎝⎛2,21323p n,由(1)有333333333322132132213223⎪⎪⎭⎫ ⎝⎛⎪⎭⎫ ⎝⎛-+⎪⎪⎭⎫ ⎝⎛+⎪⎭⎫ ⎝⎛⎪⎪⎭⎫ ⎝⎛-⎪⎭⎫ ⎝⎛⋅+⎪⎪⎭⎫ ⎝⎛+⎪⎭⎫ ⎝⎛⋅⎪⎭⎫ ⎝⎛=p p p p p n n n n n .(3)当⎥⎦⎤ ⎝⎛∈21,0p 时,由于()4,1233∈⎪⎭⎫ ⎝⎛,故有N n ∈,使⎪⎭⎫ ⎝⎛∈⋅⎪⎭⎫ ⎝⎛2,21233p n ,由(1)有333333333232123123212332⎪⎪⎭⎫ ⎝⎛⎪⎭⎫ ⎝⎛-+⎪⎪⎭⎫ ⎝⎛+⎪⎭⎫ ⎝⎛⎪⎪⎭⎫⎝⎛-⎪⎭⎫ ⎝⎛⋅+⎪⎪⎭⎫ ⎝⎛+⎪⎭⎫ ⎝⎛⋅⎪⎭⎫ ⎝⎛=p p p p p n n n n n .综上,总有+∈Q d c b a m 1111,,,,,使()()31313131313131313d c mb ma d c b a m p ++=++⋅=,设ma 1,mb 1,c 1,d 1的分母公倍数为n ,则取N mna a ∈=1,N mnb b ∈=,N nc c ∈=1,N nd d ∈=1,且3333dc b a p ++=.结论成立. 说明:这里是直接构造证明,首先发现恒等式()()()()333321121p p p p p -++-++=,进一步对p ≥2,或0<p ≤21构造.例6. 证明:不存在非负整数k 和m ,使得()mk k !14848+=+.证明:注意到0=k 或0=m 时,上述不定方程无解,于是,可设满足上述方程的k ,m 为正整数.(1)若1+k 为合数,设pq k =+1,2≤p ≤q ,注意到,应有48 | k !.故k≥6,于是1<2p ≤k ,故(1+k )| k !,进而(1+k )| 48,结合1+k ≥7,可知1+k =8,12,24或48,分别代入,两边约去48后,可得矛盾.(2)若1+k 为质数,由威尔逊定理,可知k !()1mod 1+-≡k ,于是,1+k | 47,进而1+k =47,这要求46!+48=48×47m ①,从而m >1,两边除以48可知m 47148!46=+,两边模4,可知()()4mod 11≡-m ,故m 为偶数.设m =2k ,则由①可知2()()14714748!46+-=k k ,由232 |48!46,而()23mod 2147≡+k,故232 | 147-k,利用二项式定理()()223mod 146123247+≡+⨯=k k,从而23 | k ,进而m ≥46,这时,①式右边比左边大.矛盾.注:一般地,若n >4,且n 为合数,则n |(n -1)!,依此可以证明威尔逊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 例7. 设p 是质数,证明:存在一个质数q ,使得对任意整数n ,数p n p-不是q 的倍数.(第44届IMO 试题)证明:由于()212mod 1111p p p p p p p p p +≡++++=--- .则11--p p p 中至少有一个质因子q ,满足q 对2p 的模不等于1。
高中数学竞赛——数论
高中数学竞赛 数论剩余类与剩余系1.剩余类的定义与性质(1)定义1 设m 为正整数,把全体整数按对模m 的余数分成m 类,相应m 个集合记为:K 0,K 1,…,K m-1,其中K r ={qm+r|q ∈Z,0≤余数r ≤m-1}称为模m 的一个剩余类(也叫同余类)。
K 0,K 1,…,K m-1为模m 的全部剩余类.(2)性质(ⅰ)i m i K Z 10-≤≤= 且K i ∩K j =φ(i ≠j). (ⅱ)每一整数仅在K 0,K 1,…,K m-1一个里.(ⅲ)对任意a 、b ∈Z ,则a 、b ∈K r ⇔a ≡b(modm).2.剩余系的定义与性质(1)定义2 设K 0,K 1,…,K m-1为模m 的全部剩余类,从每个K r 里任取一个a r ,得m 个数a 0,a 1,…,a m-1组成的数组,叫做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简称完系. 特别地,0,1,2,…,m -1叫做模m 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下述数组叫做模m 的绝对最小完全剩余系:当m 为奇数时,21,,1,0,1,,121,21--+----m m m ;当m 为偶数时,12,,1,0,1,,12,2--+--m m m 或2,,1,0,1,,12m m -+-. (2)性质(ⅰ)m 个整数构成模m 的一完全剩余系⇔两两对模m 不同余. (ⅱ)若(a,m)=1,则x 与ax+b 同时遍历模m 的完全剩余系.证明:即证a 0,a 1,…,a m-1与aa 0+b, aa 1+b,…,aa m-1+b 同为模m 的完全剩余系, 因a 0,a 1,…,a m-1为模m 的完系时,若aa i +b ≡aa j +b(modm),则a i ≡a j (modm), 矛盾!反之,当aa 0+b, aa 1+b,…,aa m-1+b 为模m 的完系时,若a i ≡a j (modm),则有 aa i +b ≡aa j +b(modm),也矛盾!(ⅲ)设m1,m2是两个互质的正整数,而x,y分别遍历模m1,m2的完系,则m2x+m1y历遍模m1m2的完系.证明:因x,y分别历遍m1,m2个整数,所以,m2x+m1y历遍m1m2个整数.假定m2x/+m1y/≡m2x//+m1y//(modm1m2),其中x/,x//是x经历的完系中的数,而y/,y//是y经历的完系中的数.因(m1,m2)=1,所以,m2x/≡m2x//(modm1),m1y/≡m1y// (modm2),从而x/≡x//(modm1),y/≡y//(modm2),矛盾!3.既约剩余系的定义与性质(1)定义3如果剩余类K r里的每一个数都与m互质,则K r叫与m互质的剩余类.在与模m互质的全部剩余类中,从每一类中任取一个数所做成的数组,叫做模m的一个既约(简化)剩余系.如:模5的简系1,2,3,4;模12的简系1,5,7,11.(2)性质(ⅰ)K r与模m互质⇔K r中有一个数与m互质;证明:设a∈K r,(m,a)=1,则对任意b∈K r,因a≡b≡r(modm),所以,(m,a)=(m,r)= (m,b)=1,即K r与模m互质.(ⅱ)与模m互质的剩余类的个数等于)m(ϕ,即模m的一个既约剩余系由)m(ϕ个整数组成()m(ϕ为欧拉函数);(ⅲ)若(a,m)=1,则x与ax同时遍历模m的既约剩余系.证明:因(a,m)=1,(x,m)=1,所以,(ax,m)=1.若ax1≡ax2(modm),则有x1≡x2(modm),矛盾!(ⅳ)若a1,a2,…,aφ(m)是)m(ϕ个与m互质的整数,并且两两对模m不同余,则a1,a2,…,aφ(m)是模m的一个既约剩余系.证明:因a1,a2,…,aφ(m)是)m(ϕ个与m互质的整数,并且两两对模m不同余,所以,a1,a2,…,aφ(m)属于)m(ϕ个剩余类,且每个剩余类都与m互质,故a1,a2,…,aφ(m)是模m 的一个既约剩余系.(ⅴ)设m 1,m 2是两个互质的正整数,而x,y 分别历遍模m 1,m 2的既约剩余系,则m 2x+m 1y 历遍模m 1m 2的既约剩余系.证明:显然,既约剩余系是完系中所有与模互质的整数做成的.因x,y 分别历遍模m 1,m 2的完系时,m 2x+m 1y 历遍模m 1m 2的完系.由(m 1,x )=(m 2,y )=1, (m 1,m 2)=1得(m 2x,m 1)=(m 1y,m 2)=1,所以,(m 2x+m 1y,m 1)=1,(m 2x+m 1y,m 2)=1,故 (m 2x+m 1y, m 1m 2)=1.反之若(m 2x+m 1y, m 1m 2)=1,则(m 2x+m 1y,m 1)=(m 2x+m 1y,m 2) =1,所以,(m 2x,m 1)=(m 1y,m 2)=1,因(m 1,m 2)=1,所以,(m 1,x )=(m 2,y )=1.证毕.推论1若m 1,m 2是两个互质的正整数,则)()()(2121m m m m ϕϕϕ=.证明:因当x,y 分别历遍模m 1,m 2的既约剩余系时,m 2x+m 1y 也历遍模m 1m 2的既约剩余系,即m 2x+m 1y 取遍)(21m m ϕ个整数,又x 取遍)(1m ϕ个整数,y 取遍 )(2m ϕ个整数,所以, m 2x+m 1y 取遍)()(21m m ϕϕ个整数,故)()()(2121m m m m ϕϕϕ=.推论2 设整数n 的标准分解式为k k p p p n ααα 2121=(k p p ,,1 为互异素数, *1,,N k ∈αα ),则有)11()11)(11()(21kp p p n n ---= ϕ. 证明:由推论1得)()()()(2121k k p p p n αααϕϕϕϕ =,而1)(--=αααϕp p p ,(即从1到αp 这αp 个数中,减去能被p 整除的数的个数),所以,)())(()(11221112211------=kk k k p p p p p p n ααααααϕ )11()11)(11(21kp p p n ---= . 4.欧拉(Euler)与费尔马(Fermat)定理欧拉(Euler)定理 设m 是大于1的整数,(a ,m)=1,则)(m od 1)(m a m ≡ϕ. 证明:设r 1,r 2,…,r )(m ϕ是模m 的既约剩余系,则由性质3知a r 1,a r 2,…,a r )(m ϕ也是模m 的既约剩余系,所以, a r 1a r 2…a r )(m ϕ≡r 1r 2…r )(m ϕ(modm),即≡)(21)(m m r r r a ϕϕ )(21m r r r ϕ ,因()(21m r r r ϕ ,m)=1,所以,)(m od 1)(m a m ≡ϕ.推论(Fermat 定理) 设p 为素数,则对任意整数a 都有)(m od p a a p ≡.证明:若(a , p )=1,由1)(-=p p ϕ及Euler 定理得)(m od 11p a p ≡-即)(m od p a a p ≡;若(a , p )≠1,则p |a ,显然有)(m od p a a p ≡.例1设m>0,证明必有一个仅由0或1构成的自然数a 是m 的倍数.证明:考虑数字全为1的数:因1,11,111,1111,…中必有两个在modm 的同一剩余类中,它们的差即为所求的a .例2证明从任意m 个整数a 1,a 2,…,a m 中,必可选出若干个数,它们的和(包括只一个加数)能被m 整除.证明:考虑m 个数a 1,a 1+a 2,a 1+a 2+a 3,…,a 1+a 2+…+a m ,如果其中有一个数能被m 整除,则结论成立,否则,必有两个数属于modm 的同一剩余类,这两个数的差即满足要求.例3设f(x)=5x+2=f 1(x), f n+1(x)=f[f n (x)].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存在正整数m,使得2011|f n (m).证明:因f 2(x)=f[f(x)]=5(5x+2)+2=52x+5×2+2,f 3(x)=f[f 2(x)]=53x+52×2+5×2+2,..., f n (x)=5n x+5n-1×2+5n-2×2+ (2)因(5n ,2011)=1,所以,x 与f n (x)同时历遍mod2011的完系,1≤x ≤2011,所以,存在正整数m(1≤m ≤2011)使得f n (m)≡0(mod2011),即2011|f n (m).例4设123,,,a a a 是整数序列,其中有无穷多项为正整数,也有无穷多项为 负整数.假设对每个正整数n ,数123,,,,n a a a a 被n 除的余数都各不相同.证明:在数列123,,,a a a 中,每个整数都刚好出现一次.证明:数列各项同时减去一个整数不改变本题的条件和结论,故不妨设a 1=0.此时对每个正整数k 必有∣a k ∣<k:若∣a k ∣≥k,则取n=∣a k ∣,则a 1≡a k ≡0(mod n),矛盾.现在对k 归纳证明a 1,a 2,…,a k 适当重排后是绝对值小于k 的k 个相邻整数.k=1显然.设a 1,a 2,…,a k 适当重排后为-(k -1-i),…,0,…,i (0≤i ≤k -1),由于a 1,a 2,…,a k ,a k+1是(mod k+1)的一个完全剩余系,故必a k+1≡i+1(mod k+1), 但 ∣a k+1∣<k+1,因此a k+1只能是i+1或-(k -i),从而a 1,a 2,…,a k ,a k+1适当重排后是绝对值小于k+1的k+1个相邻整数.由此得到:1).任一整数在数列中最多出现一次;2).若整数u 和v (u<v) 都出现在数列中,则u 与v 之间的所有整数也出现在数列中.最后由正负项均无穷多个(即数列含有任意大的正整数及任意小的负整数)就得到:每个整数在数列中出现且只出现一次.例5偶数个人围着一张圆桌讨论,休息后,他们依不同次序重新围着圆桌坐下,证明至少有两个人,他们中间的人数在休息前与休息后是相等的。
中国剩余定理的原理
中国剩余定理的原理
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是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问题的方法,也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
简单来说,中国剩余定理就是找出这样一个正整数,它分别能被给定的多个正整数整除,并且是其中最小的。
具体来说,设有m个线性方程,每个方程有n个未知数,形式为:x ≡ a_i (mod p_i),其中i=1,2,...,m。
假设p_i 两两互质,那么存在一个解x,使得x ≡ a_i (mod p_i)对i=1,2,...,m都成立。
中国剩余定理的原理可以简述为:几个数相加,如果存在一个加数不能被数a整除,那么它们的和就不能被整数a 整除。
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和欧几里得算法得出。
在应用方面,中国剩余定理被广泛应用于密码学、数论等领域。
例如,在RSA加密算法中,中国剩余定理被用于快速求解大数的模幂运算。
奥数数论:中国剩余定理要点及解题技巧
奥数数论:中国剩余定理要点及解题技巧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Remainder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学中占有⼀席⾮常重要的地位。
下⾯给⼤家讲解中国剩余定理的由来、知识点及解题技巧,帮助⼤家学好中国剩余定理。
◆ 中国剩余定理的由来
韩信点兵⼜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祖刘邦问⼤将军韩信统御兵⼠多少,韩信答说,每3⼈⼀列余1⼈、5⼈⼀列余2⼈、7⼈⼀列余4⼈、13⼈⼀列余6⼈……。
刘邦茫然⽽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万,每5⼈⼀列、9⼈⼀列、13⼈⼀列、17⼈⼀列都剩3⼈,则兵有多少?
⾸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
中国有⼀本数学古书「孙⼦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问物⼏何?」答⽈:「⼆⼗三」术⽈:「三三数之剩⼆,置⼀百四⼗,五五数之剩三,置六⼗三,七七数之
剩⼆,置三⼗,并之,得⼆百三⼗三,以⼆百⼀⼗减之,即得。
凡三三数之剩⼀,则置七⼗,
五五数之剩⼀,则置⼆⼗⼀,七七数之剩⼀,则置⼗五,即得。
」
孙⼦算经的作者及确实着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着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发现得⽐西⽅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及其解法,被
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 中国剩余定理要点及解题技巧。
数学基础课里的中国剩余定理和lagrange插值公式
数学基础课里的中国剩余定理和lagrange插值
公式
中国剩余定理与拉格朗日插值公式都是数学基础课中的重要内容,这两种定理和公式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它们的学习比较重要。
中国剩余定理(中国余剰定理、中国余数定理)是一種重要的数论定理,由中國古代數學家秦九韶在3世紀前後提出的定理,也被称为秦九韶定理。
它陈述的是当x是满足一定关系的正整数时,无论x除以任一正整数m有余数a,都可以把x分解成m个正整数之和,并且它们都是以m及a为参数的函数,为此它被称为一种余数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的本质是一种逆向的概念,即可以通过给定一组余数,给出一个组合的整数。
拉格朗日插值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插值方法,由拉格朗日在1795年左右提出。
它可以根据已知数据推导出函数的公式,从而预测未知数据。
函数的公式为:y=a 0+a 1x+a 2x2+…+a nxn。
在实际应用中,最多只使用3次项多项式,即只取n=3,公式为:y=a 0+a 1x+a 2x2+a 3x3。
拉格朗日插值法是从多项式拉格朗日插值延伸出来的概念,它可以用来预测没有观测数据的值。
中国剩余定理和拉格朗日插值公式都极其重要,它们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共同为数学基础课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学习这两种定理和公式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剩余定理
古代数学的光辉业绩——中国剩余定理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载有一道数学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
问物几何?”这里的几何指多少的意思。
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求正整数N,使N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
如何求符合上述条件的正整数N呢?《孙子算经》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巧妙解法。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臵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臵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臵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
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
凡三、三数之剩一,则臵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臵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臵十五。
一百六以上,一百五减之,即得。
”过了一千多年,到了十六世纪,数学家程大位在他所著的《算法统宗》里把这个问题的解法用歌诀形式表述出来。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月半,除百零五便得之。
歌诀的前三句给出了三组数,后一句给出了一个数:3 705 217 15105三组数的共同特征是:70除以3余1,除以5、7余0; 21除以5余1,除以3、7余0; 15除以7余1,除以3、5余0。
首先程大位把不同的余数问题统一化为标准的余数问题。
然后,他把复杂难解的问题化解为三个易解的问题。
70、21、15分别是满足第一、二、三行条件的最小解。
2×70满足原题第一个余数条件,且被5、7整除。
3×21满足原题第二个余数条件,且被3、7整除。
2×15满足原题第三个余数条件,且被3、5整除。
统统相加得和:N=2×70+3×21+2×15=233。
N必然满足原题所有三个余数条件。
但N不一定是最小的。
歌诀最后一句“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里“除”的意思是“减”,意即从233中减去3、5、7的最小公倍数105的倍数便得到23。
这个23就是问题的最小解。
这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N除以105的余数就是问题的最小解。
中国古代数学有一个传统,总是以具体的数量关系表示一般的规律。
剩余定理公式课件
与其他数学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与泰勒级数的关系
剩余定理公式可以看作是泰勒级数的一种近似形式,适用于计算多项式的近似值。泰勒级数适用于任 意阶数的多项式,但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迭代次数。
与牛顿迭代法的区别
剩余定理公式和牛顿迭代法都是用于求解多项式零点的数值方法。牛顿迭代法适用于求解非线性方程 的根,而剩余定理公式适用于求解多项式的零点。
• 总结词:剩余定理公式在密码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 要工具之一。
• 详细描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剩余定理公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通过学习和掌握剩余定理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加密算法 和数字签名方案,从而更好地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实例二:解同余方程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同余方程是一种数学方程,表 示两个或多个整数之间的一种 同余关系。
同余方程通常表示为"ax ≡ b (mod m)",其中a、b、m是整 数,x是未知数。这个方程表示 当x取遍所有整数时,ax和b对 m取模的结果总是相同的。例如, 解方程2x ≡ 3 (mod 5)的解是x ≡ 1 (mod 5),表示x取5的任何 倍数加1时,2x和3对5取模的结
04
剩余定理公式的扩展与推广
扩展到多个模数的情况
剩余定理公式最初是在一个模数的情况下定义的,但可以扩展到多个模数的情况。在多个模数的情况下,剩余定理公式可以表示 为:如果(a_1 mod m_1 = r_1)、(a_2 mod m_2 = r_2)……(a_n mod m_n = r_n),那么存在一个整数(x),使得(x mod m_1 = a_1)、(x mod m_2 = a_2)、……(x mod m_n = a_n)。
中国剩余定理详解
中国剩余定理详解中国剩余定理是一个经典的数论定理,由古代中国数学家张丘建于两千多年前发现,并被西方数学家们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它指出,满足特定条件的整数方程组组有唯一解,而且可以在有限步骤中完全确定。
它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许多实际问题的基础,在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剩余定理的基本概念。
假设有m个方程,它们的变量依次为x1,x2,……,xm,系数分别是a1,a2,……,am,这些都是可以除以n的正整数,而n的值则是我们设定的。
那么它们的解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有0≤x1,x2,……,xm<n2、a1x1+a2x2+……+amxm≡bn(mod n)这里的b可以是任意的整数,只要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就可以完全确定x1,x2,……,xm的值,而且答案是唯一的。
中国剩余定理也可以用乘法模来表示:a1x1+a2x2+……+amxm b mod n可以转化为:a1(x1 mod n)+a2(x2 mod n)+……+am(xm mod n) b mod n 表达式左边的N个乘积的和等于b的余数,这正是中国剩余定理的精髓所在。
从古人那里得知,这个定理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古至今都一直受到众多数学家的重视,并且也深远影响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数学方面的发展。
例如,它不仅用于数论,而且也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许多计算复杂问题带来了解决方案。
另外,中国剩余定理也被用于加解密算法中,尤其是RSA算法中。
总之,中国剩余定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学定理,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它也是许多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基础,被广泛用于科技领域。
其中也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中的技术,也是加解密算法中所用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剩余定理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与日俱增的重视,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与实际应用中。
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若某数x分别被d1、、…、dn除得的余数为r1、r2、…、rn,则可表⽰为下式:x=R1r1+R2r2+…+Rnrn+RD其中R1是d2、d3、…、dn的公倍数,⽽且被d1除,余数为1;R1 、R2…、Rn是d1、d2、…、dn-1的公倍数,⽽且被dn除,余数为1;D是d1、d2、…、的最⼩公倍数;R是任意整数,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且d1、、…、必须互质,以保证每个Ri(i=1,2,…,n)都能求得.该问题可以⽤初等数论中的同余⽅程组的求解问题。
利⽤同余的符号,可以将上述问题转化为下⾯的同余⽅程组:x≡2(mod 3);x≡3(mod 5);x≡2(mod 7);不难看出上述同余⽅程组的解并不唯⼀,因为如果x是⼀个解,则x+3×5×7×k=x+105k也是该同余⽅程组的⼀个解,其中的k可以是任意整数。
事实上,从3,5,7两两互质可知上述同余⽅程组的任意两个解相差105的倍数。
所以,⼀旦求出“最⼩正整数解”x0,则每个解均可表⽰为x=x0+105k。
如何求出上述同余⽅程组的⼀个解呢?我们的祖先聪明的把问题转化为以下三个⾮常特殊的同余⽅程组的求解a≡1(mod 3); b≡0(mod 3); c≡0(mod 3);a≡0(mod 5); b≡1(mod 5); c≡0(mod 5);a≡0(mod 7); b≡0(mod 7); c≡1(mod 7);显然,如果求出了a,b,c的⼀组值,则2a+3b+2c就是原同余⽅程组的⼀个解,再把这个解除以105,则相应的余数即为所求的最⼩整数解。
经过简单计算可知a可以取70,b可以取21,c可以取15。
所以2a+3b+2c=233,除以105后得余数为23,这就是所求的最⼩正整数解。
BiorhythmsProblem Description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re are three cycles in a person's life that start the day he or she is born. These three cycles are the physical,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cycles, and they have periods of lengths 23, 28, and 33 days, respectively. There is one peak in each period of a cycle. At the peak of a cycle, a person performs at his or her best in the corresponding field (physical, emotional or mental). For example, if it is the mental curve, thought processes will be sharper and concentration will be easier.Since the three cycles have different periods, the peaks of the three cycles generally occur at different times. We would like to determine when a triple peak occurs (the peaks of all three cycles occur in the same day) for any person. For each cycle, you will be given the number of day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urrent year at which one of its peaks (not necessarily the first) occurs. You will also be given a date expressed as the number of day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urrent year. You task is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days from the given date to the next triple peak. The given date is not counted. For example, if the given date is 10 and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on day 12, the answer is 2, not 3. If a triple peak occurs on the given date, you should give the number of days to the next occurrence of a triple peak. InputYou will be given a number of cases. The input for each case consists of one line of four integers p, e, i, and d. The values p, e, and i are the number of day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urrent year at which the physical,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cycles peak, respectively. The value d is the given date and may be smaller than any of p, e, or i. All values are non-negative and at most 365, and you may assume that a triple peak will occur within 21252 days of the given date. The end of input is indicated by a line in which p = e = i = d = -1.OutputFor each test case, print the case number followed by a message indicating the number of days to the next triple peak, in the form:Case 1: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1234 days.Use the plural form ``days'' even if the answer is 1.Sample Input0 0 0 00 0 0 1005 20 34 3254 5 6 7283 102 23 320203 301 203 40-1 -1 -1 -1Sample OutputCase 1: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21252 days.Case 2: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21152 days.Case 3: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19575 days.Case 4: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16994 days.Case 5: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8910 days.Case 6: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10789 days.SourcePKU1 #include <iostream>23using namespace std;45int main()6 {7int k=0;8int p,e,i,d;9 cin>>p>>e>>i>>d;10while(p!=-1&&e!=-1&&i!=-1&&d!=-1)11 {12 k++;13int t=(p*5544+e*14421+i*1288-d+21252)%21252;14if(t==0) t=21252;15 cout<<"Case "<<k<<":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t<<" days."<<endl;16 cin>>p>>e>>i>>d;17 }18return0;19 }。
剩余定理
一、剩余问题在整数除法里,一个数同时除以几个数,整数商后,均有剩余;已知各除数及其对应的余数,从而要求出适合条件的这个被除数的问题,叫做剩余问题。
二、两个定理定理1:几个数相加,如果只有一个加数,不能被数a整除,而其他加数均能被数a整除,那么它们的和,就不能被数a整除。
如:10能被5整除,15能被5整除,但7不能被5整除,所以(10+15+7)不能被5整除。
定理2:两数不能整除,若被除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而除数不变,则其余数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余数必小于除数)。
如:22÷7=3 (1)(22×4)÷7=12……1×4(=4)(要余2即22×2÷7=6……2)(22×9)÷7=28……1×9-7(=2)(想余5则22×5÷7=15……5)三、读解《中国剩余定理》中国数学史书上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及其解法: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
问物几何?答曰:23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
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
”“术”即解法。
书中还介绍了上述问题中余数为一的一般解法: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零五减之即得。
在明朝程大位著《算术统宗》一书中,把上述问题的基本解法,用诗句概括为: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令五便得知。
解法1:依定理译成算式解为:70×2+21×3+15×2=233233-105×2=23这就是享誉中外的《中国剩余定理》。
对此古代剩余问题,时至今日另有解法。
解法2:用各除数的“基础数”法解。
基础数的条件:(1)此数必须符合除数自身的余数条件;(2)此数必须是其他所有各除数的公倍数。
中国剩余定理典故
中国剩余定理典故中国剩余定理是一种重要的数论定理,它的名字源自古代中国的一个典故。
据说,古代中国有一位数学家在一次宴会上与朋友们交谈起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将一堆桃子平均分给3个人。
这位数学家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即先将桃子分成3份,然后多出来的一部分再重新分成3份,如此循环直到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相等的桃子。
这个典故虽然简单,但却启发了人们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
后来的数学家们将这个思想推广到了更一般的问题上,从而形成了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是一个关于同余方程组的重要定理。
在数论中,同余方程组指的是一组形如:x ≡ a1 (mod n1)x ≡ a2 (mod n2)...x ≡ ak (mod nk)的方程组,其中x是未知数,ai和ni分别是已知的整数。
中国剩余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如果n1、n2、...、nk是两两互素的正整数,那么对于给定的ai和ni,总存在一个解x,且这个解在模N=n1*n2*...*nk下是唯一的。
中国剩余定理的证明过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展开讲解了。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定理的应用。
假设有一个问题,要求找到一个数x,满足以下三个条件:x ≡ 2 (mod 3)x ≡ 3 (mod 5)x ≡ 2 (mod 7)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我们可以先计算N=n1*n2*n3=3*5*7=105。
然后,分别计算出N除以n1、n2、n3的余数的逆元:N1 = N/n1 = 105/3 = 35,35 ≡ 2 (mod 3),所以N1的逆元是35。
N2 = N/n2 = 105/5 = 21,21 ≡ 1 (mod 5),所以N2的逆元是21。
N3 = N/n3 = 105/7 = 15,15 ≡ 1 (mod 7),所以N3的逆元是15。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求解x:x = a1*N1*N1' + a2*N2*N2' + a3*N3*N3',其中,N1'、N2'、N3'分别是N1、N2、N3的逆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竞赛数论专题
10.中国剩余定理
1.(中国剩余定理)设12,,,k m m m 是k 个两两互素的正整数,证明对任意整数12,,
,k a a a ,一次同余方程组 (mod ),j j x a m ≡1.j k ≤≤必有解,在模1k j j m m ==∏的意义下解101
(mod )k j j j j x x M M a m -
=≡=∑唯一. 其中1,j j j
m M M m -=
是j M 关于模j m 的数论倒数即11(mod ).j j j M M m -≡
2.解同余方程组1(mod 7)1(mod8)3(mod 9)x x x ≡⎧⎪≡⎨⎪≡⎩
.
3.设*,n N ∈证明:存在*
,m N ∈使得同余方程21(mod )x m ≡在模m 的意义下至少有n 个根. (请对比拉格朗日定理).
4.证明:对任意给定的正整数n ,均有连续n 个正整数,其中每一个都有大于1的平方因子.
5.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 ,存在n 个连续正整数,它们中每一个数都不是素数的幂.
6.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由不同正整数组成的等差数列,它的项都是正整数的幂,幂指数是大于1的整数.
7.设,m n 是自然数,满足对任意自然数,k (,111)(,111)m k n k -=-.证明存在某个整数l 使得11.l
m n =
高一竞赛数论专题
10.中国剩余定理解答
1.(中国剩余定理)设12,,,k m m m 是k 个两两互素的正整数,证明对任意整数12,,
,k a a a ,一次同余方程组 (mod ),j j x a m ≡1.j k ≤≤必有解,在模1k j j m m ==∏的意义下解101
(mod )k j j j j x x M M a m -
=≡=∑唯一. 其中1,j j j
m M M m -=
是j M 关于模j m 的数论倒数即11(mod ).j j j M M m -≡ 证明:因为(,)1,,i j m m i j =≠所以(,) 1.j j M m =由Bezout 定理知道存在整数,s t 使得 1.j j sM tm +=
1(mod ).j j sM m ≡取1.j M s -
=于是11(mod ).j j j M M m -≡另一方面,,j j
m M m =所以|,.i j m M i j ≠ 于是111(mod )(1,2,,).k j j j i i i i i j M
M a M M a a m i k --=≡≡=∑即11(mod )k
j j j j x M M a m -=≡∑是一次同余方程组(mod ),j j x a m ≡1j k ≤≤的解.
若00
,x x '是是一次同余方程组(mod ),j j x a m ≡1j k ≤≤的两个解. 则00
(mod ),(mod ).j j j j x a m x a m '≡≡于是00(mod ).j x x m '≡即00|j m x x '-.因为(,)1,.i j m m i j =≠ 所以00
|m x x '-,即00(mod ).x x m '≡ 所以中国剩余定理的得证.
2.解同余方程组1(mod 7)1(mod8)3(mod 9)x x x ≡⎧⎪≡⎨⎪≡⎩
.
解:7,8,9两两互素,则由中国剩余定理知道有唯一解.
123789504,72,63,56.M M M M =⨯⨯====
1722(mod 7),M =≡取114(mod 7).M -≡
2631(mod8),M =≡-取12
1(mod8).M -≡- 3562(mod 9),M =≡取135(mod 9).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