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名词解释
建筑名词解释
『台基』建筑名词解释台基就是建筑物的底座。
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面铺以砖石。
须弥座xūmízuî原为佛象底座。
由印度传入中国後,被用作尊贵建筑的底座。
它的组成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
如故宫三大殿的台基就是简约式的须弥座。
踏跺tàduî就是用来登上台基的阶级。
龙尾道在坡道较长的情况下,会用平、坡相间形式建造的阶榜。
慢道较为平缓的阶梯或斜道。
礓碴jiāngchá是将砖石打侧,以其梭角所砌成的斜道,给人和马车登上台基。
形状就像洗衣板。
辇道niǎndào 有斜度的路,方便马车通行。
於唐宋时期,设置於踏跺之间。
後来,辇道被加上水、云、龙等雕刻,渐渐演变成今天的「御路」。
陛石bìshí用作铺设御路的石块。
如故宫保和殿北面御路的大石雕。
角石用于宋式台基的角位,常雕刻有龙、凤、狮子等装饰。
清代台基是不用角石设计。
螭首螭是传说中有角的龙。
突出的螭首雕刻设置在台基外chīshǒu部。
除美观外,它用作为排走雨水的出水口。
如天坛祈年殿的龙、凤、云三种形式的螭首。
『柱』建筑名词解释柱zhù就是建筑物的底座。
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面则铺以砖石。
柱础是垫著木柱的石墩。
鼓镜是指柱础凸出于地面的部份。
覆盆唐宋时期,常用的鼓镜设计,像倒转的碗。
鼓蹬因南方天气潮湿,所以柱础都设计成较高身的鼓状石墩,称之为鼓蹬。
檐柱yánzhù建筑物最外的一列柱子,用来支撑屋檐的重量。
通常建筑物有前後两列檐柱。
中柱位处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用作支撑屋脊的。
但中柱不包括在山墙之内的柱子。
山柱设在山墙内,顶著屋脊的柱子。
角柱位处山墙两端,建筑物转角的柱子。
金柱除檐柱、中柱、山柱外,其他柱子都称作金柱。
外金柱距离檐柱较近的柱子为外金柱。
里金柱「里」和「外」是相对的,距离檐柱较远的柱子便称作里金柱。
童柱是下端不著地的短柱,立于梁、枋之上,上顶檐脊之用。
建筑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建筑专业术语名词及解释1、房地产专业术语1.房地产:房产与地产的合称,是不动产。
2.五证二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许可证》、《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商品房使用说明书》3.商品房:专门用以买卖的房屋。
有产权保障,可自由出租抵押。
4.商住房:即可用于住家使用,也可以用于办公的商品房。
5.集资房:由单位统一筹集各需要住房的客户资金,而建造之房屋,通常仅有一整栋的一张产权证,客户没有单独的产权证。
6.安居房:﹙经济实用房=安居房﹚是指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供应对象,并按国家住宅建设标准﹙不含别墅、高级公寓、外销住宅﹚建设的普通住宅。
﹙其实行的是土地无偿划拔,住户只拥有该土地的使用权,如需办理国土证,则要另外出资,并享受政府扶持税费减半征收。
其房价由政府部门核定,利润只能在3%以下。
﹚7.跃层:是一套住宅占两个楼层,有内部楼梯联系上下层。
﹙一般在首层安排起居室、厨房、餐厅、卫生间,二层安排卧室、书房、卫生间。
﹚8.复式:概念上是一层,并不具备完整的两层空间,但层高比普通住宅高,可在局部分出夹层,安排卧室或书房等,用楼梯联系上下。
﹙夹层在底层的投影面积只占底层面积的一部分,夹层和底层之间有视线上的交流和空间上的流通。
﹚9.错层:纵向或横向剖面中,楼层的几部分之间楼地面高低错开。
10.标准层: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11.高层:8层以上,带有电梯,钢筋混凝土结构12.多层:7层以下,一般不带电梯,砖混结构13.骑楼:有雨遮之一楼直道部分14.裙楼:指建筑体底部较庞大之建筑体,常用于商业、办公15.承重墙:承受房屋重力的墙,不可任意拆改、破坏16.非承重墙:一般情况下仅承受自重的墙。
17.剪力墙:承受地震力的钢筋混凝土墙18.隔墙:用以隔断空间的墙,一般不承重19.结构墙:主要承受侧向力或地震作用,并保持结构整体稳定的承重墙,又称剪力墙、抗震墙等。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建筑工程名词解释
建筑工程名词解释1、天然地基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地基。
天然地基土分为四大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
2、牛腿3、挂梁4、悬臂梁梁的一端为不产生轴向、垂直位移与转动的固定支座,另一端为自由端(能够产生平行于轴向与垂直于轴向的力)。
5、井架矿井、油井等用来装置天车、支撑钻具等的金属结构架,竖立在井口。
井架用于钻井或者钻探时也叫“钻塔”。
6、跨度建筑物中,梁、拱券两端的承重结构之间的距离,两支点中心之间的距离。
7、拱券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8、檐高房屋建筑顶层屋面出外墙面部分叫屋檐。
檐高是指设计室外地坪到屋檐底的高度,假如屋檐有檐沟的话就是到檐口底的高度。
9、檐沟、檐口檐沟是指屋檐下面横向的槽形排水沟,用于承接屋面的雨水,然后由竖管引到地面。
檐沟分为外檐沟与内檐沟,通常不能计算建筑面积,可根据气象资料,降水强度与排水速度确定沟的尺寸大小。
檐沟在现代大多用水泥板之类的建筑材料建成,为了让雨水能够很快的很畅通的流到地面排走,通常采取中间高两边低的排水形式,同时在房屋的两边留一个下水管洞口,这样就能够直接通过管道连接后排到地面排走。
10、女儿墙11、屋面12、屋盖屋盖是房屋最上部的围护结构,应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要求,为建筑提供适宜的内部空间环境。
屋盖也是房屋顶部的承重结构,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13、筏板基础筏板基础:由底板、梁等整体构成。
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弱,常使用砼底板,承受建筑物荷载,形成筏基,其整体性好,能很好的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
筏板14、框剪结构要紧结构是框架,由梁柱构成,小部分是剪力墙。
墙体全部使用填充墙体,由密柱高梁空间框架或者空间剪力墙所构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起整体空间作用的抗侧力构件。
适用于平面或者竖向布置繁杂、水平荷载大的高层建筑。
15、剪力墙剪力墙(shear wall)又称抗风墙或者抗震墙、结构墙。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建筑概论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建筑概论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建筑: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物质的、有组织的空间环境。
2.建筑物:建筑物是供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3.构筑物:构筑物是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建筑。
4.耐火极限:任意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实验,从受到火灾作用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5.大量性建筑:量大面广6.大型性建筑:规模大,数量少7.房屋建筑图:用正投影方法,详细准确地画出的图样8.施工图:用以知道施工的一套图纸9.建筑模数: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10.基本模数:我国采用100mm为基本模数,用M表示11.模数数列:是以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为基础扩展成的一系列尺寸12.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13.三阶段设计: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14.层高:层高是指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面之间的距离15.净高:净高是指楼地面到结构层(梁、板)底面或顶棚下表面之间的距离16.建筑构造:建筑构造是一门专门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内墙:凡位于建筑物内部的墙成为内墙18.外墙:凡位于建筑物四周的墙成为外墙19.山墙:位于建筑物两端的外墙称为山墙20.横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21.纵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22.承重墙:直接承受上部传来荷载的墙称为承重墙23.非承重墙:不承受外来荷载的墙称为非承重墙24.隔墙:不承受外来荷载,且自身重量由梁或楼板承受,并仅起分隔房间作用的墙称为隔墙25.墙脚:通常指基础以上,室内地面以下的那部分墙身26.勒脚:建筑物四周与室外地面接近的那部分墙体27.散水:为了防止雨水对墙基的侵蚀,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这一坡面称散水28.明沟:是靠近勒脚下部设置的排水沟29.过梁:过梁是用来支承门窗洞口上部砖砌体和楼板层荷载的构件30.圈梁:圈梁是在房屋外墙和部分内墙中设置的连续而封闭的梁31.附加圈梁:当圈梁被门窗洞口切断而不能交圈时,应在洞口上部砌体中设置一道截面不小于圈梁的附加圈梁32.基础:建筑物与土层直接接触的部分称为基础33.地基: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土层称为地基34.基础的埋置深度: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35.条形基础: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36.刚性基础:指用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37.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38.刚性角:基础在传力时只能在材料的允许范围内控制,这个控制范围的夹角称为刚性角39.独立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基础40.满堂基础:将整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称为满堂基础41.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
房屋建筑学名词解释
房屋建筑学名词解释1、散水——指房屋周围墙角部位设置的分散雨水远离墙脚,起保护墙基作用的护坡,一般宽度在600~1000mm.泛水——屋面防水层与垂直屋面突出物交接处的防水处理。
2、平台净高——指平台面或楼地面到顶部平台梁底的垂直距离。
梯段净高——指踏步前缘到顶棚(即顶部梯段地面)的垂直距离。
3、圈梁——沿建筑物外墙、内纵墙和部分内横墙设置的连续闭合的梁,又称腰箍。
过梁——用来支撑墙体洞口上部砌体和楼板层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窗间墙而在在门窗洞口上设置的横梁。
4、刚性基础——由砖石、毛石、素混凝土、灰土等刚性材料制作的基础,受刚性角的限制。
柔性基础——不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一般是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基础。
5、耐火极限——任一建筑构件在规定的耐火实验条件下,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耐火等级——是根据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确定的,共分为四级。
6、变形缝——为防止建筑物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裂缝或破坏设置的缝。
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从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的垂直缝。
1结构支承系统——建筑物的结构受力系统以及保证结构稳定的系统2围护、分隔系统——建筑物中起围合和分隔空间的界面作用的系统3建筑物的平、立、剖图是这幢建筑物在不同方向的外形及剖切面的正投影。
4平面图:建筑物各层的水平剖切图,是从各层标高以上大约直立的人眼的高度将建筑物水平剖切后朝下看所得的该层的水平投影图5剖面图:在适当的部位将建筑物从上至下垂直剖切开来,令其内部的结构得以暴露,得到该剖切面的正投影图5墙体承重结构体系——以部分或全部建筑外墙以及若干固定不变的建筑内墙作为垂直支承系统的一种体系5基地红线——工程项目立项时,规划部门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所圈定的建筑用地范围6圈梁—在屋盖及楼盖处,沿着全部外墙和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7过梁:为了支承洞口上部砌体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窗间墙,常在门、窗洞孔上设置的横梁8散水或护坡: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的侵蚀,常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9正平台:与楼层标高相一致的平台半平台:介于两个楼层之间的平台9基础——建筑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分,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建筑之名词解释
建筑之名词解释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栱及平板枋之高。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
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佛教庙宇。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STUPA)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PAGODA)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长度单位,一里约500米。
昂斜出的梁桁。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名词解释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建筑物: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技术手段,在科学规律与美学法则的支配下人为创造的生活环境构筑物:指人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建筑建筑功能:建筑是供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场所,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建筑技术: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包括建筑材料与制品技术、建筑形象:建筑形象是建筑体型、立面形式、建筑色彩、材料质感、西部装修等细部反应。
生产性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即民用建筑大量性建筑:大量性建筑指量大面广大型性建筑:大型性建筑指规模宏大的建筑耐火等级:耐火等级是按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这两个因素确定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耐火稳定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承重或非承重建筑构件在一定时间内抵抗坍塌的能力。
耐火完整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其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焰和热气穿透或在背火面出现火焰的能力耐火隔热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其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的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燃烧性能:燃烧性能分为三类不燃烧体燃烧体难燃烧体不燃烧体:用不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难燃烧体:用不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建筑模数:是选定的尺寸单位,作为尺寸协调中的增值单位基本模数:基本模数数值规定为100mm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倍数分模数:指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分模数的基数为M/10、M/5、M/2共三个,其相应尺寸为10、20、50(mm)风玫瑰图:风向频率玫瑰图,玫瑰图上的风向是指由外吹向地区中心,比如由北吹向中心的风称为北风地震烈度:表示当发生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越远越小)水文条件:指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基础及地下室房间尺寸:指房间的面宽和进深开间:住宅的开间是指相邻两个横向定位墙体中心线间的距离P23图示进深: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P23图示朝向:一般是指建筑物、房屋或门窗坐落的方向日照间距: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或大寒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建筑名词解释一
建筑名词解释一建筑结构狭义的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
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
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
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
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可靠度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包括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项要求。
结构可靠度是结构可靠性的概率度量,其定义是: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可靠度。
其“规定的时间”是指设计基准期50年,这个基准期只是在计算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变量与时间关系所用的基准时间,并非指建筑结构的寿命;“规定的条件”是指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的使用条件,不包括人为的过失影响;“预定的功能”则是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的能力(即安全性);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即适用性);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耐久性)。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建筑名词解释1、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
当受力筋在垂直方向无钢筋固定时,加设的钢筋。
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2、架立钢筋:设置在梁的受压区外边缘两侧,用来固定箍筋和形成钢筋骨架。
当箍筋角部无纵向钢筋固定时,加设的钢筋。
如受压区配有纵向受压钢筋时,则可不再配置架立钢筋。
架立钢筋的直径与梁的跨度有关。
3、箍筋: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拉主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此外,用来固定主钢筋的位置而使梁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
4、梁吊筋:是提高主梁承受集中荷载抗剪能力的一种钢筋梁吊筋的作用是由于梁的某部受到大的集中荷载作用,为了使梁体不产生局部严重破坏,同时使梁体的材料发挥各自的作用而设置的,主要布置在剪力有大幅突变部位,防止该部位产生过大的裂缝,引起结构的破坏,总而言之,吊筋作用对抗剪有利。
5、弯起钢筋与吊筋的区别:弯起钢筋是沿梁纵向走向的,是从梁下的主筋上弯的。
就是主筋。
吊筋是在有梁交叉时设置的。
如次梁和主梁之间,次梁是搭在主梁上的,吊筋就是设置在主梁上的,好像是兜住次梁的,即在次梁下方,沿主梁方向设置的,目的是抵抗次梁对主梁产生的集中力。
6、正筋:就是正弯矩筋,简单的说,就是对于受弯构件来说,如梁板等,下部受拉的部位的钢筋,对于连续梁板,一般就在跨中,同理,负筋一般在支座处(上部受拉)。
7、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架立筋是梁的上部非受力筋,主要是使梁成为一个骨架。
8、冷底子油:是用稀释剂(汽油、柴油、煤油、苯等)对沥青进行稀释的产物。
它多在常温下用于防水工程的底层,故称冷底子油。
冷底子油粘度小,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涂刷在混凝土、砂浆或木材等基面上,能很快渗入基层孔隙中,待溶剂挥发后,便与基面牢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巴洛克建筑,拓扑学,波普艺术,逻各斯……】建筑师应该了解的名词,你知道多少?2011年05月31日13:30:51(图片如果看不到就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疏忽了抱歉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解构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一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文字和他解构的想法的影响。
虽然这个影响的程度仍然对受到怀疑; 而其他人则被重申的俄国人构成主义运动中的几何学不平衡想法所影响。
在解构主义,也有对其它二十世纪运动作另外的参考: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互相作用,表现主义, 立体派, 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
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实习者所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在解构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包括了1982年拉维列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的建筑设计竞争(特别德里达和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并且柏纳德·楚米的得奖作品), 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 由菲利普·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组织, 还有1989年初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由彼得·艾森曼设计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拓扑学拓扑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
中文名称起源于希腊语Τοπολογ的音译。
Topology原意为地貌,于19世纪中期由科学家引入,当时主要研究的是出于数学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几何问题。
发展至今,主要研究拓扑空间在拓扑变换下的不变性质和不变量。
拓扑学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分支。
起初它是几何学的一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所谓连续变形,形象地说就是允许伸缩和扭曲等变形,但不许割断和粘合);现在已发展成为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
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代表作—英国议会大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威斯敏斯特宫厦。
国会大厦始建于公元750年,占地8英亩,气势雄伟,外貌典雅,是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筑物。
它原为英国的王宫,11至16世纪,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
国会大厦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个哥特复兴杰作,是当时整个浪漫主义建筑兴盛时期的标志。
从威斯敏斯特桥或泰晤士河对岸观赏,其鬼斧神工之势使人赞叹不已。
圣吉尔斯教堂圣吉尔斯大教堂(St Giles’Cathedral)原建于1120年,是爱丁堡最高等级的教堂,它的塔像一顶皇冠,予人印象深刻。
教堂内有一座20世纪增建的苏格兰骑士团的礼拜堂,新歌德式的天花板与饰壁上的雕刻极为精美华丽。
圣吉尔斯教堂维也纳分离派:维也纳分离派代表——席勒维也纳分离派代表(Vienna Secession )(1897-1915)是在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一中产生的著名的艺术家组织。
1897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
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的自由”。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超现实主义风格: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
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
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
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 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机器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的雏形,代表人物是普特南,机器功能主义将人比作一台计算机,心理状态可以有不同物质结构的有机体或物质实体来实现。
还认为人脑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加以描述,第一个是生物学家会对人类神经解剖学进行分析并对大脑状态做神经生理上的描述,第二个是心理学家设计出一种机器程序儿低层次的神经解剖学将该程序加以实现。
第三个是心理学家用日常用语来解释行为,通过引用刺激物或插入信仰或欲望等心理状态,将心理状态与功能状态视为同一类型。
陶立克柱式古希腊柱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陶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陶立克式:是一种没有柱础的圆柱,直接置于阶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的,较粗壮宏伟。
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槽数目的变化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
它形态简洁,其柱高是直径的6倍,雄健威武,象征男性美。
它来自于古埃及,有名的法国埃及学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柱式,是这种希腊柱式的先驱。
爱奥尼柱式:这种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柱身较长,上细下粗,但无弧度,柱身的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
上面的柱头有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
总之,它给人一种轻松活波、自由秀丽的女人气质。
科林斯柱式:它最早可能出现于雅典奥林帕斯山的宙斯神庙,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特别追求精细匀称,显得非常华丽纤巧。
逻各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
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
希腊文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
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
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偶发艺术: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是由艺术家用行为构造一个特别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让观众参与其中的艺术方式。
它是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术流派。
以表现偶发性的事件或不期而至的机遇为手段,重现人的行动过程。
1959年A.卡普罗用Happening一词描述一种艺术创作状态,60年代则专指该种美术现象,即偶发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技巧性和永久性原则相悖,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继续和发展。
所不同偶发艺术的是拼贴艺术、环境艺术均与物质形态和作品陈列方式相关,而偶发艺术注重活动的随机性,艺术创作活动在于即兴发挥,以自发的无具体情节和戏剧性事件为表现方式。
卡普洛说过:"偶发艺术的名称,实是运气不佳。
本来它并非表现另一种艺术形式,只不过是在1958-1959年间,就我所策划的观念上,定出的一个名称而已,是一个中性的语汇。
我以为这一名称定能避免使人联想到已知的脚本、表演、游戏、运动、戏剧、综合艺术等错误的观念,谁知不久它就被其他艺术家及报纸大事宣扬。
如今不知道我名字的人,甚至不了解偶发艺术的人,也时常在他们的谈话中提及这个词。
按照目前流行的语意,它是指'偶然会发生什么事情'等,指自然发生的事件吧!"偶发艺术就这样成为一个固定的艺术术语。
大地艺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
大地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对曾经热恋过的最少派艺术表示强烈的不满,以之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
大地艺术家们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故又有土方工程、地景艺术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