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 30《寓言四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30《寓言四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a204969dc5022abea001c.png)
30《寓言四则》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了解寓言有关知识,能够多角度理解寓意(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2、教材分析本文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分别选了外国的《伊索寓言》中的两则和两则中国古代寓言。
这四则寓言都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所含道理贴近生活实际。
课文着重以小故事抒发大道理,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多角度理解寓意。
3、中招考点近年来,某某中招对寓言文章类的考查主要有对寓言定义,伊索寓言和联系实际能否多角度理解寓意等。
4、学情分析本文类的文章虽然在教材中比例不大,但是它在中招中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这类文章虽简单易懂,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课堂上精力又难以集中,且生活经验较少,不利于对文章寓意的多角度理解,给学习任务的完成增加了困难。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有关资料,能说出寓言文学常识。
2、通过阅读课文,能够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联系实际,能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自己健全人格。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参看有关资料,能说出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相关知识,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阅读并思考,能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梳理故事情节,能多角度概括文章寓意。
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过程2《蚊子和狮子》(四)当堂训练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庇护(pì)爱慕(mù) B.俯视(fǔ)乏味(fàn)C.惭愧(cán)妒忌(dù) D.烟囱(cōng)矗立(chù)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
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b5265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d.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寓言的含义和特点;2.阅读4篇寓言,分析其中的寓意;3.掌握如何运用寓言的方式表达思想;4.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如何运用寓言的方式表达思想。
教学难点1.阅读4篇寓言,分析其中的寓意。
教学方法1.导入法:运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掌握重点;2.合作探究法:由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3.思维导图法: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4.归纳法:运用学习的过程,全面归纳出寓言的定义、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
请问大家都听说过寓言吗?2.导入问题:寓言是怎样一种文学体裁呢?学习内容1.阅读第一则寓言《狐假虎威》,回答问题:–阅读这则寓言,你感受到了什么?它想通过这种寓言表达什么意思?–你对这则寓言有什么看法或者感想?2.小组合作探究第二则寓言《鹤与蚌》,回答问题:–阅读这则寓言,你感受到了什么?它想通过这种寓言表达什么意思?–你对这则寓言有什么看法或者感想?3.导入思路,运用思维导图把寓言学习的思路整理归纳,包含寓言的定义、特点和表达方法。
4.阅读第三则寓言《老鼠与青蛙》,回答问题:–阅读这则寓言,你感受到了什么?它想通过这种寓言表达什么意思?–你对这则寓言有什么看法或者感想?5.阅读第四则寓言《本事高的要刻苦》,回答问题:–阅读这则寓言,你感受到了什么?它想通过这种寓言表达什么意思?–你对这则寓言有什么看法或者感想?总结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寓言四则》,学习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学到了什么?2.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作业布置1.阅读其他寓言作品,尝试自己写一则寓言,表达一个观点或提供自己的思考;2.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请写出具有寓言风格的口号或标语,讲述自己的观点或倡导社会美德。
寓言四则(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寓言四则(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e64fbd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d.png)
(3)文本分析与解读:学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举例:分析《守株待兔》中农民偶然得到兔子后,为何一直守在株旁不愿离去。
2.教学难点
(1)寓言故事寓意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容易停留在故事表面,难以挖掘更深层次的寓意。
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实际生活等方式,深入探讨寓言寓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寓言四则》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及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与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故事寓意,提高解读、分析和评价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成语的运用和积累,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同时,通过探讨寓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思辨与创新意识,增强道德认知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新教材倡导的核心素养教育要求。
寓言四则(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寓言四则》-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包括以下四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和《掩耳盗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寓言的含义,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及寓意;学习并运用寓言故事中的成语;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同时,结合课文,进行生字词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在上完《寓言四则》这一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一点做得还不错。大家对于寓言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498d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4.png)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寓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课题:《矛与盾》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
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
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1ed81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1.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8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希望在寓言四则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
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2)掌握词义:庇护:袒护,保护。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a78ed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a.png)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二、教学设计1、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寓言四则》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寓言四则》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a9627eb0717fd5370cdc32.png)
《寓言四则》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学习目的: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和概括寓意。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聚白话词语。
学习进程:一、基础知识: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赫拉﹝﹞宙斯﹝﹞庇护﹝﹞饶头﹝﹞竞赛﹝﹞粘住﹝﹞塞翁﹝﹞何遽﹝﹞堕﹝﹞将骏马﹝﹞折其髀﹝﹞跛足﹝﹞2.解释加点的词⑴天雨墙坏〔〕不筑,⑵暮而果大亡其财〔〕⑶其家甚智其子〔〕⑷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⑸马无故亡而人胡〔〕⑹此何遽不为福乎〔〕⑺居数月〔〕⑻家富良马〔〕⑼其子好骑〔〕⑽堕而折其髀〔〕⑾死者十九〔〕⑿此独以跛之故〔〕二、了解探求:1.你能用繁复的言语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言的意思吗?请试一试。
2.你能用繁复的言语概括«蚊子和狮子»寓言的意思吗?3.你能用繁复的言语概括«智子疑邻»寓言的意思吗?三、协作释疑:«塞翁失马»通知你怎样的道理?由«塞翁失马»演化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四、课内精读:智子疑邻宋有穷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宋有/穷人B.天/雨墙/坏C.其/邻人之父/亦云D.其家甚/智其子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那么寓言的大意。
3.富家被盗的缘由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4.读了这那么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团体宣布一些慨叹?请写在下面。
五、拓展延伸:〔一〕哀溺文序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项,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1.解释以下加点字的词。
寓言四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四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29d6a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b.png)
(2)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让学生熟练掌握四则寓言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寓意,学会分析、解读寓言故事。
举例:《掩耳盗铃》中,人物试图通过掩耳盗铃的方式来掩盖事实,教导学生要诚实面对问题,不要自欺欺人。
(3)提高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进行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穿插讲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固执己见而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比如,有人坚持用老方法做事,却忽略了事物已经发生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寓言故事的奥秘。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寓意,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故事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勤奋、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寓言四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寓言四则》](https://img.taocdn.com/s3/m/e44b50e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7.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寓言四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四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其中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寓言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四则寓言的内容和特点,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四则寓言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智慧和处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四则寓言的内容和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四则寓言中的深层意义和启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智慧和处事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四则寓言,包括寓言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等。
(2)学生自由朗读四则寓言,进入学习情境。
2.学习新课(30分钟)(1)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赫耳墨斯的性格特点和雕像者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小组合作,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续写,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习《蚊子和狮子》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蚊子的性格特点和狮子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如从蚊子或狮子的角度出发,重新编写故事情节。
(3)学习《智子疑邻》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智子的性格特点和邻人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思考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发生过,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学习《塞翁失马》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塞翁的性格特点和他对待马的态度,理解寓意。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这个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3.课堂活动(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活动,每组抽取一个与本课时学习的寓言相关的主题或问题。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8b6a8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8.png)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这是两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
我们新教材上选的这两篇古希腊寓言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
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
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2、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4、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
(揣摩人物心理)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赫耳墨斯一笑二想三问(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5、概括寓言的寓意: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编篇:假如:(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优秀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ecfef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2.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优秀6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
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
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1、《韩非子》《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
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36967bbb4cf7ec4afed0c1.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三篇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长远。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能够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个节课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准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水平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
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
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
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
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能够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
因为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e379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3.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寓言的寓意,感受寓言的智慧。
2.学会分析寓言的结构,把握寓言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把握寓言的特点。
难点:学会分析寓言的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寓言四则》。
(2)请大家跟我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一种含有讽刺或劝诫意义的短小故事,它往往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2.自主学习(1)请大家拿出课本,自由阅读《寓言四则》,注意把握故事情节、角色特点以及寓意。
(2)阅读过程中,可以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做笔记。
3.课堂讲解(1)现在,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这四则寓言。
《农夫和蛇》:讲述了一个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蛇苏醒后咬了农夫的故事。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恶人不能心慈手软。
《狼和小羊》:讲述了一只狼想吃小羊,便找各种借口的故事。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面对恶势力,我们要敢于斗争。
《乌鸦和狐狸》:讲述了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狐狸用甜言蜜语骗走了肉的故事。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甜言蜜语。
(2)我们来分析一下寓言的结构。
一般来说,寓言由故事情节、角色特点和寓意三部分组成。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则寓言?为什么?2.你觉得这四则寓言分别揭示了哪些道理?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2)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寓言,分析了四则寓言的结构和寓意。
(2)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寓言故事应用到生活中,从中汲取智慧。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寓言四则》。
(2)选择一则寓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并阐述寓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反思。
总体来说,同学们对寓言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分析寓言的结构和寓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ef6cbde45c3b3566ec8b7d.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课设计关于寓言,我们已经不陌生了,七年级上册的《寓言四则》也是我们听过的寓言。
下边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课设计,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课要点:理解词语,认识内容和寓意。
教课难点:使用成语造句。
教课过程:一、导入今日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嘲讽的短小故事。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流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许多优美的寓言。
比如《刻舟求剑》、《叶公好龙》、《仗势欺人》、《愚公移山》等。
课文《多此一举》出自《战国策》。
《买椟还珠》和《滥竽凑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期间的。
《因祸得福》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来宾编写的。
书中波及祸福的文字好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拥有鲜亮的训斥性、嘲讽性和真理性。
寓言一般构造简洁,情节集中,故事风趣风趣,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朗读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借助工具书、课下说明,学习生字读音,解说要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诵课文采纳不一样方式,请同学朗诵课文四遍,熟习课文内容。
五、串授课文同学串讲,老师合时指点。
六、归纳寓意学生疏小组议论,归纳寓意,而后沟通。
七、总结《多此一举》:事情已经到了十全十美的地步,再做剩余的事,不单无益,并且有害。
过和不及或许只是相差一点点,可是要掌握分寸一定理智。
过分聪慧,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慧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表面,弃取不妥,就会因小失大。
《多此一举》、《买椟还珠》都是嘲讽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开朗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由,并从中领会其包含的道理。
《滥竽凑数》:成就一番事业要点是有真本事。
没有真本事,一味地谋利钻营,只好得逞于一时,终究要碰钉子的。
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因为前后对照,其实不显得平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与技能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法:、探究拓展法。
1.多媒体课件。
2.投影仪。
3.录音机。
2课时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
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
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
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
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
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
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蚊子和狮子》1.这则寓言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把蚊子胜利后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这则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
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
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
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
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
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
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第一层:写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价值。
第二层:写赫耳墨斯询问诸神雕像的价格。
《蚊子和狮子》: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
第二层:写蚊子战胜了狮子,却丧生在蜘蛛网上。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采用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
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
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
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
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却又毫不奇怪。
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询问宙斯雕像的价格――→一个银元又问赫拉雕像的价格――→还要贵一些再问自己雕像的价格――→算“添头”讽刺了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蚊子和狮子蚊子向狮子挑战――→蚊子向狮子冲过去狮子气得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狮子蚊子飞走时被蜘蛛网粘住了――→它叹息自己战胜了强大的狮子,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重点字词归纳。
(1)掌握下列字词。
溉汲:打水浇田。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劳动力。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
(2)一词多义:之: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1.学习《穿井得一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学习《杞人忧天》(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舍然大喜(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投影出示)(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热心人的解释?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3.任选一题自编寓言。
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f.猫和老鼠。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诫人们不要对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事表示忧虑,凡事要讲科学。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2.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穿井得一人起因:丁家穿井告人:穿井得一人误传: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真相: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凡事认真思索、不轻信传言杞人忧天杞人忧天地崩坠无所寄,废寝食毫无根据的担忧晓之者天,积气耳,在天中行止地,积块耳,在地上行止不能崩坠杞人与晓之者→皆舍然大喜庸人自扰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译全文,道理比较浅显,学生能够很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