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不是只要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就是燃烧
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燃烧一定伴有发热现象
B、燃烧一定有气体生成
C、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燃烧一定有火焰
4、钢铁锈蚀导致了经济的巨大损失,你能提供一些钢铁防
锈的方法吗?
覆盖保护膜,如:漆油漆,涂搪瓷,镀不易生
锈的金属等;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如:掺入 铬、镍等元素;保持钢铁的干燥环境等。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 可燃物 , 二是要有 空气(助燃物);三是 温度到达着火点 。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
知识点:
1、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我们把它叫做 着火点 。
着火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即不同物质着火点一般
不相同
(“相同”或“不相同”)。
2、不经点火就自发的燃烧起的现象叫 自燃 。
5、炒菜锅中的油着火,熄灭的最好方法是( C ) A、浇水 B、撒沙土 C、盖上锅盖 D、使用灭火器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同时发出白光,生成二氧 化碳 B、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目的是使酒精灯隔绝空气而灭火
固态的二氧化碳)灭火。 降温和隔绝空气 D.通常中嘴吹灭燃着的蜡烛。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视 窗:
阅读课本P58页灭火器,了解常见灭火器,完成下列任务。 1、常用的灭火器有三种类型: 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和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
2、连线 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电暖气引起的火灾 油厂起火 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的火灾 精密仪器的火灾 纸张、棉布、木材、塑料的火灾 油、气类物质和电器的火灾 图书馆起火
(1)有水源的地方用水浇灭。原理: 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2)用鼓风机的强风吹灭。原理: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3)用树枝拍打将火打灭。原理: 隔绝空气 (4)用飞机投放干粉将火熄灭。原理: 隔绝空气 (5)在火场边缘将树木砍光。原理:隔离可燃物
燃烧的基本概念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一般性化学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是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注:核燃料“燃烧”,轻核的聚变和重核的裂变都是发光、发热的“核反应”,而不是化学反应,不属于燃烧范畴。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氧气和燃烧产物三者之间进行着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形成火焰这种有多组分浓度梯度和不等温两相流动的复杂结构。
火焰内部的这些传递借层流分子转移或湍流微团转移来实现,工业燃烧装置则以湍流微团转移为主。
探索燃烧室内的速度、浓度、温度分布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从流体力学角度研究燃烧过程的重要内容。
由于燃烧过程的复杂性,实验技术是探讨燃烧工程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燃烧学,通过建立燃烧过程的物理模型对动量、能量、化学反应等微分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从而使对燃烧设备内的流场、燃料的着火和燃烧传热过程、火焰的稳定等工程问题的研充取得明显的进展。
燃烧的概念是: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一般性化学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跟助燃物发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燃烧分为:闪燃,爆炸,着火,自燃。
燃烧条件:有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燃点,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通常讲的燃烧一般是要有氧气参加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近世对能源需求的激增和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流体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传热传质学的结合,使燃烧学科有了飞跃的发展,另一方面以消灭燃烧为目的的防火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燃烧理论的研究,在燃烧过程中,燃料、氧气和燃烧产物三者之间进行着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形成火焰这种有多组分浓度梯度和不等温两相流动的复杂结构。
火焰内部的这些传递借层流分子转移或湍流微团转移来实现,工业燃烧装置中则以湍流微团转移为主,探索燃烧室内的速度、浓度、温度分布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从流体力学角度研究燃烧过程的重要内容。
初三化学知识点之燃烧
初三化学知识点之燃烧火灾,是燃烧引发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你了解燃烧的知识点吗?产生火灾如何灭火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知识点之燃烧,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产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到达着火点(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的温度可燃物与氧气/空气充分接触(一)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应反应方程式:2Mg+CO2(点燃→)C+2MgO现象结论:具有剧烈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是燃烧(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反应方程式:2Na+Cl2(点燃→)2NaCl现象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即A+BC→B+AC火柴杆竖直之后为何会逐渐熄灭?答:由于火柴杆的温度会达不到着火点3、特别的燃烧自燃白磷:少量白磷储存在冷水中(隔绝氧气)缓慢氧化:积聚热量引发自然(缓慢氧化,不一定引发自燃例如:铁生锈、食品变质、人类衰老、橡胶老化)爆炸:可燃性气体、液体的蒸发或粉尘在空气中(一定有氧气)浓度到达爆炸极限时,点火或遇火星会爆炸H2,CO,CH4,C2H5OH,面粉中考化学知识点:燃烧与灭火的误区燃烧与灭火的误区误区一: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分析: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绝大部分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的,如木炭、硫、磷、铁、镁的燃烧。
但有些燃烧就不一定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如金属镁可以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燃烧,这些化学反应都具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因此燃烧不一定都有氧气参加。
误区二:燃烧不能在水中产生,由于水可以灭火分析: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水中仍旧可以产生燃烧现象。
如往80℃的热水中加入一小块白磷,然后往白磷邻近通入氧气,就会发觉白磷在水中燃烧,由于此时白磷燃烧的三个条件均已满足。
误区三:燃烧时必须有火焰产生分析:有许多燃烧产生时,可燃物以固态情势直接与氧气反应,这种燃烧只发光、放热,或显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如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笔记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
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第1节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有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如燃烧、金属与酸反应、中和反应等。
部分反应需要吸热,如碳酸钙的高温分解等。
二、燃烧的条件(一)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三)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四)灭火的原理:1.撤离(或清除)可燃物——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吹灭蜡烛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
4.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是,有物理爆炸(气球爆炸、轮胎爆炸);也有化学爆炸(鞭炮爆炸、炸药爆炸、面粉爆炸等)。
(2)可燃性气体(CO、H2、CH4)点燃前应注意什么?答: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即验纯),防止爆炸。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 22CO O C 点燃(充足)+ 。
2.不完全燃烧:CO O C 2(22点燃不足)+。
3.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222CO O CO 点燃+ 产生蓝色火焰。
(2)毒性:易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致使人缺氧。
(3)还原性:2323e 2e 3CO F O F CO ++高温。
四、防火与灭火(一)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野外篝火、蜂窝煤、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等)。
常见的化学反应
分别点燃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木炭,比 较哪个容易被点燃。 小木条容易被点燃,木炭不易燃烧 原因:小木条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比木 炭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低 物质燃烧的条件: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 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⑷运输要求: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例1】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
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草料突然着火,整个战
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草料舱没有氧气 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熄灭蜡烛 纸箱着火 煤气着火 森林着火
灭火的原理
⑴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⑵隔绝O2(或空气)
具备一个 条件即可
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即:破坏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分析以下的灭火原理
• • • • 用CO2气体灭火。 隔绝氧气。 用嘴吹灭蜡烛。 空气流动带走了蜡烛燃烧放出的大部 分热量,使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 下。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 密度略微小于空气
• 难溶于水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
现象:CO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蓝色火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 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由于它具有可燃性,通常可被用于做燃料
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CO 。 • 剧毒性;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得血红蛋白丧失输氧的功能,使得 人因为缺氧而中毒。
• 木材着火时,用水扑灭。 • 水吸收热量使木材温度降低;水汽化 后隔绝氧气。 • 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 的一片树木砍掉。 • 清除隔离可燃物。 •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 隔绝氧气。
燃烧常识
燃烧常识一、燃烧的概念:人们通过长期用火实践和多次科学实验证明,燃烧是一种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链锁反映,因此,燃烧必须是发光发热的,但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
(如灯泡――物理反映)。
二、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1、要有可燃物。
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反映(应)的物质,一般都称为可燃物。
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钠、镁等等。
2、要有助燃物: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助燃物。
如空气、氧气、氯、溴、氧酸钾、高锰酸钾等等。
3、要有着火源(也叫着火温度):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叫着火源。
最常见的明火焰、赤热体、火星和电火花等。
三、燃烧的阶段:火灾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1、初起阶段:火源面积较小,燃烧强度弱;火焰本身放出的辐射热能不多;烟和气体流动速度比较慢。
火灾处于初起阶段,是扑救的最好时机,只有发现及时,用很少的人力和消防器材、工具,就能把火扑灭。
2、发展阶段:燃烧强度增大,温度上升,热烟充满了房屋,室内可燃物质被加热;气体对流加强,燃烧速度增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
形成了燃烧的发展阶段。
如烟火已窜出了门窗和房屋、局部建筑物构件被破坏(烧穿),建筑物内充满烟雾,火势突破了外壳。
温度可达700°C以上。
从灭火的角度来看,这是关健阶段。
在燃烧发展阶段内,必须投入相当的力量,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控制火势的发展,以便进一步加以扑灭。
3、猛烈阶段:火焰包围了整个可燃材料;燃烧面积迅速扩大到了限度,燃烧强度大,辐射热强,燃烧物质分解出大量的燃烧产物,温度和气体对流达到最大的数值;可燃材料迅速被烧尽,不燃材料和结构的机械强度受到破坏,可能发生变形或倒塌。
处于猛烈阶段的火灾是很复杂的。
必须组织较大的灭火力量。
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控制火势、扑灭火灾。
四、燃烧的种类:1、闪燃:即系闪电一样的燃烧。
凡是易燃液体蒸气遇到明火、火种而引起的瞬间燃烧,叫做闪燃。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7、判断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的现象。 ②氧化反应都会引起燃烧。 ③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8、为什么酒精灯用火柴就可点燃,而煤 却不能呢?
讨论
家庭或高层宾馆发生火灾,假如你身 居其中,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7.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8.《人民日报》报道:某市一酒楼因员 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火 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 D ) A.隔离可燃物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 防止火势迅速蔓延 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 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实验
1.点燃石头和纸条 2.点燃纸条和煤块 3.燃着的蜡烛上罩 烧杯
燃烧的条件
需要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空气(氧气) 接触
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7—1: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 现 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 象 磷也没有燃烧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 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 观察现象。 现 象
4. “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 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是因为(D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常见的一些消防标志:
4.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D )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 有效处置,并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 C、所在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 口鼻,并尽量巾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 逃离火灾区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整合:燃烧与灭火一、燃烧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冒出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熔化成液滴,没有燃烧;分析原因: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与氧气隔绝;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隔绝氧气、提供温度2.物质燃烧的条件 (同时满足,缺一不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2)氧气的浓度(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碳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在氧气充足时,碳发生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C+O2 CO2在氧气不充足时,碳发生不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C+O2CO小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现象不同是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出现不同产物,是由氧气的量决定。
2.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①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符号表达式:CO+O2 CO2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用途:可作气体燃料②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功能,会导致人体缺氧。
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开窗通风,并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三、爆炸1.在有限的空间内,如果发生急速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2.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3.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尘在空气中并不是在任何比例下都会发生爆炸,只有当它们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且遇到明火时才会发生爆炸。
4.易燃物或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注意通风,严禁烟火,防止撞击和高温,以有效防止爆炸的发生。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燃烧: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完全燃烧:在充足氧气的条件下,燃料中的可燃物质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最大能量的燃烧过程。
3.不完全燃烧: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料中的可燃物质不能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产物中含有未燃烧的物质,同时释放出的能量小于完全燃烧时的能量。
4.完全燃烧的特点:(1)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2)放热多,温度高;(3)火焰明亮,无黑烟。
2.不完全燃烧的特点:(1)产物中除了二氧化碳和水外,还含有未燃烧的物质,如碳、氢等;(2)放热少,温度较低;(3)火焰暗淡,伴有黑烟。
1.完全燃烧的条件:(1)充足的氧气;(2)足够的燃烧时间;(3)适当的燃烧温度。
2.不完全燃烧的条件:(1)氧气不足;(2)燃烧时间不足;(3)燃烧温度较低。
1.完全燃烧的实例:木材、煤炭、石油等在充足氧气下的燃烧。
2.不完全燃烧的实例:煤炭、石油等在氧气不足条件下的燃烧,汽车尾气的产生等。
3.完全燃烧的应用:高炉冶炼、火箭发射、燃料燃烧器等。
4.不完全燃烧的应用:炼铁、焊接、蜡烛照明等。
六、注意事项1.促进完全燃烧的方法:增加氧气供应、提高燃烧温度、增大燃烧面积等。
2.防止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延长燃烧时间、提高燃烧温度等。
3.安全事项:正确处理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防止中毒、爆炸等事故发生。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是燃烧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现象,它们在产物、放热、火焰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掌握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和特点,对于促进能源的充分利用、防止环境污染以及确保燃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哪种燃烧?解题思路:根据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定义,判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完全燃烧。
答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完全燃烧。
2.习题: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为什么?解题思路:根据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分析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原因。
第九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灯火焰上片刻;
(2)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另
一支置于空气中;
(3)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段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放到酒精灯火
焰上烧片刻。
现象:(1)蘸有酒精的小石棉球迅速燃烧,蘸有水的小石棉球不
燃烧;
(2)玻璃杯罩着的蜡烛火焰由明到暗,最后熄灭,空气中的蜡烛
正常燃烧;
二氧化碳 C O2 CO2 碳+ 氧气(不充足)
一氧化碳 C O2 CO 为了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必须采取一 定的措施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由于燃烧的剧烈程度是由单位时间一定 体积内相互碰撞的分子数决定的,所以增加单位时间一定体积内相互 碰撞的分子数就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其方法有两种:(1)增大氧 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剧毒气体。当人吸入一 氧化碳后,一氧化碳会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 送氧的能力,人体就会因缺氧而中毒。轻者头晕头痛,重者窒息死 亡,除了要点3中提到的产生一氧化碳的形式外,还有像石油的炼制、 钢铁的冶炼过程中都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 尽量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如一氧化碳实验后的尾气的处理,以保护 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由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可以生成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氧气
瓶罐(如装食用油的瓶子),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瓶颈处装一些干 燥的细面粉,从瓶口的塞子插入一根玻璃导管,导管连接一根乳胶 管。在瓶上方的瓶内壁上粘一截点燃的蜡烛,瓶底盖上一张硬纸板, 如图所示。从乳胶管往瓶中吹入空气,观察发生的现象。
(3)实验现象:硬纸板被炸起,产生爆炸现象。
(4)实验结论: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 烧,燃烧的快,放出的热量多;
2、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 全燃烧,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 少。
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方法
①燃料燃烧时要有充足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试一试
白磷的着火点40摄氏度;红磷240摄氏度,观察 图有什么现象?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事例
镁条的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 有白色物质生成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黑色固体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发光、放热、
产生白烟
燃烧反应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发光、发热,化学反 可归纳为: 应
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 应。
一、燃烧的条件
用火柴分别点燃纸条和石块
点燃的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
将一张纸和一木条用火柴点燃 ,比较点燃的难易
[实验一]
石头 点不着
点燃了 纸条 总结: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实验二]
熄灭了 总结: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三]
纸条
木块
很快燃烧了
很久才燃烧
总结: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白磷----;红磷----开水下的白磷----------。 解释及结论 来了
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 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 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 如何能使 而红磷不能燃烧。故燃烧的条件之 水中的白 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磷在水中 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燃烧起来? 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 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 的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氧气;接(3触)温度达到
.可燃物的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定义
(1)完全燃烧,氧气充足时,可燃物燃烧得
,放出的热量
快
。
(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燃烧得
,放出的热量
慢
多 。
少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页,共十一页。2.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可燃性:一氧化碳(CO)+氧气(O2)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第五页,共十一页。
3.解释“火上浇油(huǒ shàng jiāo yóu)”的说法A合理的是(
)
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
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4.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3)如果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或空气) 。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tóngshí)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
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4)煤炉火越扇越旺;蜡烛火焰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
C
B.扇蜡烛会达到石蜡着火点
还原性:应用于冶金工业
二氧化碳(CO2)(产生蓝色火焰)
毒性: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与血液(xuèyè)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quēsh而ǎo中)氧毒气。
第二页,共十一页。
【例题】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xiàliè)说法错误的是( )
第08课时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前双基巩固
3.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措施
①物质具有 可燃性
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与 火源 隔离
②可燃物与 氧气(或空气) 接触
②将燃着的可燃物与 氧气(或空气) 隔离
③可燃物温度需达到其 着火点
③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 着火点 以下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破坏燃烧条件其中之一就可灭火
课前双基巩固
结论或解释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
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后燃烧
的低
比硬纸片
在图中打开分液 (3)
漏斗的活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 (填“先 于”或“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 ;
4.在野炊结束后,为了避免发生火灾常用泥土把火堆盖灭,其主
4.B
要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课前双基巩固
5.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 B.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能剧烈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隔离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课前双基巩固
3.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如图8-1所示)。
图8-1 4.身处火灾现场的自我救护 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离现场、匍匐前行、打电话报警等。
第九讲氧化还原反应
第九讲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回顾一、燃烧和缓慢氧化1.燃烧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比如金属镁(Mg)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和炭(C)。
2.缓慢氧化常温下,许多金属、非金属及有机物都能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
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变化过程中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不断放出水分和二氧化碳,质量会减少,虽然不剧烈,不发光,但要放热。
解读课标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 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氯化钠,氢气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氯化氢:点燃2Na+Cl2 = 2NaCl H2+Cl2=2HCI原子失电子的反应(或电子对偏离)→氧化反应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得电子的反应(或电子对偏向)→还原反应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根据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强弱,而并非根据得失电子的多少来判断。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顺序:K>Ca>Na>Mg>Al>Zn>Fe>Sn>Pb>Cu>Hg>Ag>Pt>Au对应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弱顺序Ag+>Hg2+>Fe3+>Cu2+>(H+)>Pb2+>Sn2+>Fe2+>Zn2+(2)根据非金属单质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F 2>O2>Cl2>Br2>I2>S(在某些条件下Cl2>O2)相应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S2->I->Br->CI->F-(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来判断在同一化学反应中有“氧生还,还生氧,强强生弱弱”。
《高等燃烧学》习题集与解答
《高等燃烧学》习题集与解答第一章绪论1、什么叫燃烧?答:燃烧标准化学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这些特征。
答:燃烧的本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它的特征是:放热、发光、发烟并伴有火焰。
3、如何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防火和灭火方法?答: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原始燃烧的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可燃物和助燃物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一下防火和灭火的方法:防火方法: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清除点火源灭火方法:a、隔离法;b、窒息法;c、冷却法;d、抑制法4、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电力市场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燃烧科学的发展前景?答:我国目前能源环境现状:一、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是分布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
虽然在生产方面,自解放后,能源开发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快,造成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水平低下,仅为每人每年0.9吨标准煤,而1吨标准煤的能量大概可以把400吨水从常温加热至沸腾。
二、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从目前状况看,煤炭仍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在我国城市的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62%的燃煤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沿用落后的技术被直接燃烧使用,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
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煤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如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硫化碳等,对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的危害已十分突出:污染严重、尤其是降尘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严重;我国南方烧的高硫煤产生了另一种污染——酸雨;能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煤的消耗量。
幼儿园科学实验案例: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幼儿园科学实验案例: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一、案例背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科学实验,能够引起幼儿们的浓厚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幼儿们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乐趣,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因此,本案例将介绍一种适合幼儿园教育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实验,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
二、实验目的1.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并观察反应的现象;3.感受化学反应的发光和发热效果,增加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氢氧化钙(Ca(OH)2)2.氢氧化铝(Al(OH)3)3.稀硫酸(H2SO4)4.滴管5.试管6.烧杯7.火柴四、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铝分别称取一定量,放入两个不同的试管中。
2.分别用滴管将稀硫酸滴入两个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3.将两个试管放在烧杯中,点燃火柴,放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五、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基于氢氧化铝和稀硫酸之间的反应。
当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铝试管中时,会产生放热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铝,并产生大量的热量。
同时,氢氧化钙和稀硫酸之间的反应也会产生放热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钙,并产生大量的热量。
这两种反应发生后,烧杯中的氢气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强烈的光和热,形成一个美丽的火焰。
六、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地操作实验器材和试剂。
2.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教师应该让幼儿们在实验前洗手,并告诉他们实验后要清洗实验器材和试剂。
3.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环保,教师应该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让幼儿们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七、实验结果当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铝试管中时,会产生放热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铝,并产生大量的热量。
同时,氢氧化钙和稀硫酸之间的反应也会产生放热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钙,并产生大量的热量。
太阳的化学反应
太阳的化学反应
太阳的化学反应是指发生在太阳内部的核反应过程,主要涉及到氢核聚变成氦的化学反应。
太阳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光发热,就是由于其内部持续进行着核聚变反应。
在太阳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下,氢原子核(质子)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过程聚变成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被称为热核聚变,是太阳和其他恒星发光发热的原理。
以下是太阳的化学反应示例:
1.氢核聚变:太阳内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使得四个氢原子核(质子)通过一
系列的反应过程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
2.电子-正电子湮灭:在太阳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电子和正电子会相互碰
撞并湮灭,释放出能量。
这个过程对于太阳内部的能量产生也有一定的贡献。
总结来说,太阳的化学反应指的是在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过程,主要涉及到氢核聚变成氦的反应,以及其他相关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化学反应。
这些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得太阳能够持续发光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体验性学习目标: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
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
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 学
精神。
2019/8/20
2
2019/8/20
3
2019/8/20
12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2019/8/20
13
2019/8/20
14
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 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 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
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019/8/20
22
交流与讨论:
填表:灭火的实例与方法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扑灭森林大火
化学药品起火
大楼起火
书库着火
2019/8/20
23
交流与讨论:
填表:灭火的实例与方法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扑灭森林大火
设置隔离带
化学药品起火
用沙土扑灭
大楼起火
用冷水浇灭
书库着火
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2019/8/20
24
[结论]:
可燃物的点燃方式不同,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着火点
(“高”或“低”)的物质容易被点燃
;着火点 的物质难被点燃。
2019/8/20
18
2019/8/20
19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2019/8/20
20
请同学们回忆与讨论: 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 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2019/8/20
21
2019/8/20
(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
能燃烧?
。
(3)要想让铜片上的红磷燃烧,有什么办法? (4)要想让水中的白磷燃烧又可采用什么措施?
(5)想一想,我们该怎样保存少量白磷,方法是
(6)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火柴盒的侧面就有红磷,
能否用白磷来代替?
4
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 过 或 生 活 中 了 解 的 2~3 个 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讲 出来与同学交流。
2019/8/20
5
知知识识再再现现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红磷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
铁丝的燃烧 火星四射、放热,有黑色固体生成Biblioteka 2019/8/206
b、将可燃物与空气
锅盖盖灭
(氧气)隔离
(3)用螺旋状铜丝罩住 c、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蜡烛火焰,使其熄灭
2019/8/20
27
煤炉火为什么用扇子越扇越旺,而蜡 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原因]: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 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 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 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 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2019/8/20
1
1.认知性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技能性学习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
什么是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 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特征?
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2019/8/20
7
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你知道燃烧发生的条件吗?进行下列探 究实验,试着总结燃烧的条件。
2019/8/20
8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019/8/20
9
燃烧的条件
_________ 条件一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将可燃物与空气(氧气)隔离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019/8/20
可燃物燃烧所需
最低的温度
25
小试牛刀
观察下图,思考其灭火的原理
2019/8/20
26
观察下图,思考其灭火的原理:
(1)熄灭液化气
a 、吸热,降温到可燃
物的着火点以下
(2)油锅着火,用
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 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蜡烛熄灭
2019/8/20
11
燃烧的条件
_________
探_究与活动 条件三
可燃物要达到燃烧的最低
温度(着火点);
[实验演示三]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
点燃的难易。
现象:木条比煤更容易点燃
2019/8/20
。
15
观察与思考
在酒精灯上点燃浸透了一 定浓度酒精溶液的毛巾,待火 焰熄灭后,观察毛巾有无变化?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019/8/20
16
现象: 毛巾上的酒精燃烧起来,但毛巾没有
被点燃
解释:
毛巾上的水和酒精汽化时都需要吸收 热量,从而降低了温度,使毛巾没有达 到着火点.因此毛巾没有燃烧.
2019/8/20
17
【联想与启示】书P89页 “可燃物的点燃方式”
(1)在镁带燃烧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中,点燃镁带和点燃 铁丝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2)若生活中只给你蜂窝煤、蜡烛、火柴、小木头四种 可燃物,你如何一一点燃它们?想一想:它们点燃的方式 为什么不同?
(3)结合铁丝燃烧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想一想燃烧的程 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019/8/20
28
一旦发生火灾,不要惊慌,要沉着应付。
火势如果很小,根据起火原因,可以用适 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把它扑灭;
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就应立即打火 警电话119求救。
如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 况,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如:关闭门窗,用 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 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到窗口呼救等
探_ 究与活动
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演示一]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块棉花,分别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 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酒精可以燃烧,而水不可以燃烧
[思考]:你能列举常见可燃物吗?
2019/8/20
10
燃烧的条件
_________ 探_ 究与活动
条件二
可燃物要与空气(氧气)接触;
[实验演示二]
2019/8/20
29
什么是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 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特征?
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2019/8/20
30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物质具有可燃性
1.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与氧气充分接触
2.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