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单跨型无交叉线岔技术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网单跨型无交叉线岔技术
提要:通过分析单跨型无交叉线岔弓网运行机理,介绍了一种接触网单跨型的新型无交叉线岔技术。
1.单跨型无交叉线岔定位接触线布置技术(见下图1)
铁四院在京沪线上海—安亭段设计了一种250km/h网新型无交叉线岔技术,平面及安装技术要求如下图1:侧线接触线高度H1j侧= H1j正+300mm;H2j侧= H2j正+120mm;H3j侧= H3j 正+20mm;
(图 1)
⑴适应18号提速道岔;采用UIC608Annex4a标准受电弓宽度1950mm,水平摆动≤250mm、抬升≤100mm;定位器限位间隙应满足接触线动态抬升300mm的要求;岔前2#悬挂定位柱距离理论岔心10m∽15m;距离理论岔心25m∽30m的岔后悬挂定位柱3#
处,侧线接触线对正线受电弓中心偏出值要求不小于1380mm > 1950/2+250+100=1325mm。
⑵按照18号提速道岔计算在3#处,线路间距约为1390mm(对应距理论岔心25m的纵向距离)∽1670mm(对应距理论岔心30m 的纵向距离);正线接触线对侧线受电弓中心的偏出值约为1280mm(对应1390mm线间距时)∽1570mm(对应1670mm线间距时);侧线接触线对正线受电弓中心偏出值约为1190mm(对应1390mm线间距时)∽1470mm(对应1670mm线间距时),设计要求取不小于1380mm > 1950/2+250+100=1325mm。
2.单跨型无交叉线岔弓网关系机理
2.1正线电机从岔前向岔后运行过线岔时
⑴当运行至2#处及至始触点前:侧线接触线始终比正线接触线高100mm以上(始触点的理论最低高度),所以正线受电弓不接触侧线接触线。
⑵当运行接近始触点C11时:在受电弓顶面宽度d可能开始接触侧线接触线(横向间隙≤d + 200+100如下图2)的C11点时,受电弓可能开始同时接触正线接触线和侧线接触线而取流。其计算原理如下。
C11示侧线的近始触点; C1示侧线的远始触点;
立面示意图3
●距岔前最远端始触点C1的位置计算(如上图3):
·BC间距≈(1190mm—1470mm),取小值1190mm(或设计要求的最小值1380mm);
·对国产受电弓,当正线受电弓远离侧线接触线B1侧摆动200mm,同时侧线接触线远离正线线路中心C1侧风偏、振动、受电弓水平偏转等不利因素都出现达到100mm的理论最不利条件下,B1C1间距≤d/2+200mm+100mm=1200/2+200mm + 100mm = 900mm;
·C1D间距≤(B1C1间距-AD间距)×CD间距/(BC间距-AD间距)=(900-150)×45m /(1190或1380-150)= 32.45m(或27.44m)。
●C1处侧线接触线对正线接触线的抬高计算(在上图3中):
·AD高差值≈120mm;CD间距≤45m;
·C1D间距≤32.45m(或27.44m);BC高差值20mm;
·B1C1高差(接触网静态下)≤(AD间距-BC间距)×(CD间距-C1D 间距/CD间距)+BC间距=(45m–32.45m 或27.44m)×(150mm—20mm)/45m+20mm=12.55m×130mm/45m+20mm=56.26mm或70.73mm。
●C11位置计算(如上图2、3):
·AA1高差值= AD高差值–100mm = 20mm;
·A1B11间距≤A A1高差值×CD长/(AD高差值- B C长)=20mm×45m/(120mm-20mm)=9m;
·推理就可得C11 B11 ∠B1 C1;
●小结:对国产受电弓,在岔区正线受电弓顶面d可能涉及的横向范围(如上图)C1至C11之间,静态下因该段接触线侧线仅比正线高56.26mm 或70.73mm以下,故在可能达到100mm抬升(概率极小、作用力接近零)下,可能同时以受电弓顶面接触正线和侧线(见下图4所示)。
⑶当运行进始触区时:因侧线接触线横向位于受电弓宽度范围内,且与正线接触线不同侧;故受电弓可能开始处于以顶面中心两侧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的状态;且由于受电弓的抬升作用,这种受电弓可能以中心两侧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而两侧同时受流的状态可能存在一段距离(即始触区),直运行过C1点后,侧线接触线因其横向位置逐渐远离正线受电弓中心而逐渐能从正线受电弓的倒角外缘脱离正线受电弓(见图5)。
始触区受电弓、接触线动态关系示意图5
虽侧线接触线始终位于正线受电弓上方,但因仅存在非常小概率与受电弓顶面接触,所以机车受电弓按照线路设计允许速度通过正线时,基本不受侧线接触线的不利影响能够较顺利通过道岔区。
⑷当运行过始触区后:受电弓恢复仅在正线接触线取流的正常状态。
2.2当正线电机从岔后向岔前运行过道岔时
⑴当运行接近C1时:因接触线的侧线比正线仅高57mm或71mm以下,小于受电弓倒角结构高h–100mm,故受电弓在摆动到200mm、抬升到100mm、侧线接触线风偏振动到100mm的极不利情况(非常小概率)下,可能出现其顶面接触正线同时其倒角外缘某处接触侧线的情况(如下图6)。
⑵当运行进始触区时:由于侧线接触线与正线接触线各位于受电弓两
侧,受电弓可能非常小概率地开始处于其两侧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而受流的状态,直运行过C 11点后,侧线接触线因逐渐比正线接触线高出100mm 以上,侧线接触线才逐渐从正线受电弓顶面脱离正线受电弓(见下图7所示);这样正线受电弓也能够顺利通过道岔区。
⑶在运行过始触区后:受电弓恢复仅在正线接触线下取流的正线运行状态。 ⑷小结:
●受电弓虽出现顶面接触正线的同时以其倒角外缘接触侧线的情况,但在抬升≤100mm 控制下,C 1处侧线接触线只能接触正线受电弓倒角外缘某部位,故理论上不会出现穿弓现象。
正线受电弓从岔后端向岔前端运行接近始触点的弓网关系示意图
6 或71mm)
从岔后向岔前运行的始触区受电弓、接触线动态关系示意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