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派别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荀子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4、“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1不学礼,无以立。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小不忍则乱大谋。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法者,所以爱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5.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1、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2、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5、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6、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庄子
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代表作品《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墨家
墨子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兼爱非攻
2天志明鬼
3尚同尚贤
4节用节葬
5非乐
6非命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兵家
孙武
⒈战争观。孙武十分重视战争问题的研究,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 警之 ",提倡" 安国全军之道 "(《 孙子·火攻》)。
⒉战略思想。孙武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从而提出了不以直接交战的方式达成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8、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兼爱。
3.非攻。
4.尚贤。
5.尚同。
6.兼相爱,交相利。
7.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8.今重不为不义攻国。
9.备者,国之重也。
10.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11.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法家
韩非
韩非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据。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作品
名言
儒家
孔子
①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
②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提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维方法,行中庸之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君无见其所欲。
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商鞅
商鞅的思想可分为两方面,他具有法家共有的思想,此外他还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前者使商鞅成为法家的一个派系,后者使商鞅的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法家认为政治目标要固定,而政治手段需要灵活。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
⒊治军思想。他主张"令素行以教其民"。他还注重将帅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将帅是"生民之司命",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德才标准。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盛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道家
老子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荀子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4、“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1不学礼,无以立。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小不忍则乱大谋。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法者,所以爱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5.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1、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2、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5、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6、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庄子
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代表作品《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墨家
墨子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兼爱非攻
2天志明鬼
3尚同尚贤
4节用节葬
5非乐
6非命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兵家
孙武
⒈战争观。孙武十分重视战争问题的研究,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 警之 ",提倡" 安国全军之道 "(《 孙子·火攻》)。
⒉战略思想。孙武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从而提出了不以直接交战的方式达成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8、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兼爱。
3.非攻。
4.尚贤。
5.尚同。
6.兼相爱,交相利。
7.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8.今重不为不义攻国。
9.备者,国之重也。
10.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11.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法家
韩非
韩非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据。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作品
名言
儒家
孔子
①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
②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提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维方法,行中庸之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君无见其所欲。
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商鞅
商鞅的思想可分为两方面,他具有法家共有的思想,此外他还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前者使商鞅成为法家的一个派系,后者使商鞅的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法家认为政治目标要固定,而政治手段需要灵活。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
⒊治军思想。他主张"令素行以教其民"。他还注重将帅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将帅是"生民之司命",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德才标准。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盛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道家
老子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