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特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特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特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总结。

结合您提供的信息和最新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点,我们可以归纳以下特点:1.内容选择与设计:精炼性:课程内容选取精炼、核心的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实用性:强调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教师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兴趣进行拓展和延伸。

2.区域地理为主导: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关注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相互关系。

课程体系灵活性:淡化学科体系,赋予课程更大的弹性,减少对固定知识结构的严格划分,允许在教学中灵活组织和调整内容。

3.淡化硬性要求:不再对世界和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提出硬性统一的要求,给各地因地制宜实施课程提供了空间。

4.跨学科综合性: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多个领域,并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生物等紧密联系。

5.教学方法多样性:强调实验探究法、计算机模拟法、地图法、统计图表法等多种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6.时代性和本土化: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议题,同时注重本土化的地理教育。

7.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注重良好学习心理的调适,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地球家园的情感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观。

8.课程性质提升:2022年版课标提升了对地理课程性质的认识,从地理学的高度明确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理观念、地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作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地理知识学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国家情怀和生态文明意识的现代公民。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导学案》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导学案》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导学案一、导入幼儿园作为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奇特的地方。

二、课程性质1. 以活动为主导:幼儿园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游戏、唱歌、手工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以体验为重点:幼儿园课程注重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进修,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以情感为核心:幼儿园课程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情感和品德素养,让他们学会互助、友爱、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三、课程特点1. 多元化:幼儿园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2. 个性化:幼儿园课程注重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水平,量身定制教学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怀和教育。

3. 实践性:幼儿园课程强调实践性教学,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修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 亲子互动:幼儿园课程重视与家长的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进修和成长,形成师生家长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小结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的奇特魅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进修,在体验中成长。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和关注幼儿园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延伸进修1. 请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探讨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进修情况。

2. 鼓励孩子们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种花、做手工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进修计划,包括每天的进修任务和活动安排,培养孩子的自律认识和时间管理能力。

以上是本次关于《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的导学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最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022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2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2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作业设计方案》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作业设计方案》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介绍幼儿园是孩子们初入进修环境的地方,是他们接触知识、培养兴趣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们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课程性质和特点1. 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的进修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注重情感体验:幼儿园课程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进修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 以发展为导向:幼儿园课程以增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4. 以个性化为特点:幼儿园课程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进修计划和教学内容。

三、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名称:我的游戏日记2. 作业内容:让幼儿每天记录自己在幼儿园里参与的游戏活动,包括游戏名称、玩法以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作业目标:通过记录游戏活动,让幼儿回顾自己的游戏经历,激发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作业要求:每天记录一次游戏活动,包括游戏名称、玩法和自己的感受,每周整理成一份游戏日记,可以用图片、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呈现。

5. 作业评判: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日记内容和表现,对其进行评判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四、作业实施步骤1. 教师向幼儿介绍作业内容和要求,激发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和热情。

2. 每天让幼儿记录当天参与的游戏活动,引导他们表达游戏的过程和感受。

3. 每周教师收集幼儿的游戏日记,进行评判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记录游戏活动。

4. 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游戏日记,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五、作业效果评估1.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日记内容和表现,评判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2.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游戏日记中表现的情况,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及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及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1.课程性质中的“变”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内容、学习高中政治的好处、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

并没有明确的告知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学习解读: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

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变”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标】2020年最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Word版共104页)

【新课标】2020年最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Word版共104页)
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生技术素养形成的重 要途径,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技术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 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科技与人文 相统一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有助于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构建默会 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助于强化学生手脑并用与知行合一,增强技术 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展工程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图 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增
4.注重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工
匠精神的培养
现代技术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统一和融合。通用技术课程通过技术设计与技术探究等,强化科学原理的运用;通过对技术所蕴含的经 济、道德、法律、伦理、心理、环境、审美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化 技术认识,开拓文化视野。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应用、物化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营造体现创新文化的教育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设计性、探究性、创 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的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作品制作、工艺实践、技 术试验、方案物化及优化等,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 越的工作态度,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强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技术理性和个性品质。
(二)基本理念
1.着力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学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面 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落实受技术教育 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通用技术课程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应避免单 一、机械的技能学习,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必备 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提升,积极理性地参与技术活动,成为适应时代发 展要求的技术使用者和创造者。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

2、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 成四个方面: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 联系的
3、建构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科18个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文学阅读与写作 思辩性阅读与表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三)新旧课程标准附录比较
(三)新旧课程标准附录比较
(三)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6、附录的变化:
①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
篇,在课内,强调文化经典著作、 古代小说、古代剧本等的阅读; ②加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作品、语言文字理论著作。
谢谢!
敬请批评指正!
课程目标的变化:
①都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②目标具体明确,内容丰富,紧跟 时代发展的新形势。
(三)新旧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比较
(三)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5、实施建议的变化:
①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 恰当性; ②新的建议: 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 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 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 ③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 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 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
(三)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1、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有机结合
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 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 指导

形势与政策 课程标准

形势与政策 课程标准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摘要:
一、前言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
五、实施建议与课程资源的利用
六、总结
正文:
一、前言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2.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和政策,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
1.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2.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涉及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

3.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包括教育改革、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内容。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评价方式: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实施建议与课程资源的利用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课程资源。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方法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性。

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五、课程实施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性质被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此,最新版课标(《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导学案-幼儿教育学》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导学案-幼儿教育学》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能够针对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导学内容:一、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1.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幼儿园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以游戏和体验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

它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情感、社会、语言、动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旨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2.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1)玩乐性强:幼儿园课程以玩乐为主要形式,通过游戏和活动引导幼儿学习,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综合性强:幼儿园课程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涵盖认知、情感、社交、语言、动作等各方面内容,综合发展幼儿各项能力。

(3)针对性强: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和特点设计,注重个性化教育,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

(4)生活性强:幼儿园课程内容贴近幼儿日常生活和经验,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二、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 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1)以幼儿为中心:课程设置应以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幼儿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特点和水平,量身定制课程内容和活动设计,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

(3)灵活多样: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4)循序渐进:课程设置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2. 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以游戏为媒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通过游戏体验学习,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

(3)教师示范法:教师要用自身言传身教的方式,示范和引导幼儿学习,激发幼儿的模仿和学习欲望。

最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敢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们割裂开来. 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图1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教学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4.活动指导(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3)提高活动的质量·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三)评价的注意点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性质所规定的。

明确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利于把握幼儿园课程的大方向。

性质①基础性。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可以从教育体制和人的发展这两个角度来认识。

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这就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载体。

幼儿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也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整个基础教育乃至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石。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

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心智逐渐萌发,个性开始萌芽。

他们的自然生命正在接受人类社会文化的熏陶,进行着社会化的过程。

这一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不仅影响幼儿当时的发展,更会影响幼儿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

因而为幼儿提供学习经验的幼儿园课程,其基础性不言而喻。

②非义务性。

幼儿园课程虽然是基础性课程,但是由于学前机构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幼儿园课程也具有非义务性。

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不是所有适龄幼儿都必须学习和完成的“任务”,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课程的非义务性,使得幼儿园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虽然这种灵活性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国家有关的教育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但毕竟给教师和其他课程工作者留出了巨大的创造空间。

③启蒙性。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尤其是它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地位,与幼儿园课程的启蒙性息息相关。

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体发育迅速,好奇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都为他们探索周围奇妙的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最新)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最新)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什么是语文?学语文应该学些什么?”这是语文教育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决定着课程内容设计,也决定了教师素质要求。

众所周知,关于语文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此确实也作了深入广泛地讨论,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以下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分为两个方面:(一)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这是对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一、对“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解读与批判很明显,在机关报的《课程标准》中,还是延续了传统的语文是定“交际工具”的定义,但是语言是工具,而语文不是语言。

如果不从这根本上改变思想,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语言课,丧失了语文课的本体意义。

一篇课文,首先让学生去预习,字词记好写好,接着划分段落大意——把一个很美的整体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作者的头上(因为我们通常划分是错误的,或者作者根本就没这意思),然后再象征性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是练习,练习无非是对上述的重复而已。

而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也主要抓语言,分析时也是围绕这个而来的。

至于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者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生活有何联系,或者说这文章学了有何用处与教师和学生者无关。

因为语文就是语言,而文章内容只是我学好语言的一个载体,因此我没必要关注它。

笔者认为,这是导致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枯燥乏味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篇课文它都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审美趣味的结合体。

语文文本自身的多义性和含蓄性较之工具性更具美学意义。

当然,语言“工具论”本身并不错,但如果把语文也当成是工具那就舍本逐末了,这样并不利于语文课程的改革。

因为语文有其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语文的人文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性质变化: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2、新增“学科核心素养”部分: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

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3、课程目标发生改变: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以上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可能因地区和学校而有所不同。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最新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最新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运而生。

这一新版标准的出台,无疑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挑战。

本文将深度解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关注其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

我们来看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性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

这意味着,语文不再仅仅是学习汉字、诗词、故事等传统文化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对课程理念进行了全新的定义。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的整合,认为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应该与生活、社会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育的立体化、开放化。

接下来,我们通过逐条解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来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五个一”的总体目标,即: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这些目标涵盖了听、说、读、写、思、情、意等七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新课标的全面性和立体性。

新课标的实施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最新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最新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科学、全面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发展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研究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研究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作业设计方案》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作业设计方案》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作业设计方案
一、背景介绍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作业设计方案旨在探讨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和奇特性。

二、作业设计目标
1.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幼儿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4.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内容及要求
1.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2.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作业报告,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性质和特点,以及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园课程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提交作业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

四、作业评分标准
1.文献资料的查找和整理能力(20分);
2.作业报告的内容完备性和准确性(30分);
3.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深度和广度(30分);
4.口头答辩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性(20分)。

五、作业时间安排
1.阅读文献和资料:1周;
2.撰写作业报告:1周;
3.口头答辩:1天。

六、参考资料
1.《幼儿园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
2.《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3.《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国在自动化仪表、工业调节器、数字控 制技术、航天工程、核动力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取得了长足进展。
11
工业自动生产线
12
现代化的工厂
13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2、自动控制理论
(1)、最早的稳定性研究 J.C.Maxwell(麦克斯韦尔),1868年发表《论
调节器》,研究调节器的微分方程,线性化处 理,系统稳定性取决于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否 都具有一对负的实部,针对二阶和三阶系统讨 论了使特征根具有负实部时,特征多项式系列 应满足的条件。 (2)、系统稳定准则 由Hurwitz(霍尔维茨)和 E.J.Routh(劳斯) 提出的劳斯-霍尔维茨稳定判据。
如人取桌上书的过程(见下图):
输 入 信 号 眼 睛
( 书 位 置 )
大 脑
被 控 对 象 手 臂 、 手 测 量 元 件
被 控 量 输 出 量
( 手 位 置 )
眼 睛
18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下图为反馈控制原理方框图
系统方框图符号组成:“

19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在工业控制中,龙门刨床速度控制系统就是按照反 馈控制原理进行工作的。当负载波动时,必然会引起速 度变化,由于龙门刨床不允许速度变化过大,因此必须 对速度进行控制。
16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5)、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
从50年代末期开始,控制系统设计问题的重点从设计许多可行 系统中的一种系统,转变到设计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最佳系统。
大约从1960年开始,数字计算机的出现为复杂系统的时域分析 提供了可能性,利用状态变量、基于时域分析的现代控制理论应 运而生。
从1960年到1980年,确定性系统的最佳控制,随机系统的最 佳控制,乃至复杂系统的自适应和学习控制,都得到了充分的研 究。
从1980年到现在,现代控制理论的进展集中于鲁棒控制、H∞ 控制及其相关的课题。
1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3、反馈控制原理
反馈控制是这样的一种控制过程,它能构在存 在扰动的情况下,力图减小系统的输出量与参考输 入量(也称参据量)之间的偏差,而其工作正是基 于这一偏差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原理。
并把被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接收下来。正因为天线所起
的作用好似人的眼睛一样,因此雷达要注视和侦察整个
天空的状况,天线就要不停地转动,用一个驱动马达使
天线作360度的旋转,这样它就能在360度范围内进行
“搜索”。
10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
由于计算机等技术的诞生和飞速发展,使得控制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扩大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 领域,如通信、交通、医学、环境保护、经济管理等 领域,控制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部分。
输入量

串连补偿 元件
放大 元件 -
执行元 件
被控对 输出量 象
反馈补偿元件
局部反馈
主反馈
测量元件
24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微积分(含微分方程)
2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制导导弹 现代的高新技术让导弹长上了“眼睛”和 “大脑”,利用负反馈控制原理去紧紧盯住目标
我国研制的地空导弹
9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雷达技术
雷达操作时,天线就要不停地转动。天线的作用是把
雷达中产生的无线电波按照一定的方向向外发射出去,
龙门刨床速度控制系统原理图
20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注意: 龙门刨床速度控制系统是一个有精差系统。速度
最终达到的稳态值与原始给定速度之间始终有一 个差值存在,这个差值是用来产生一个附加的电 动机电枢电压,以补偿因增加负载而引起的速度
下降。这个差值的存在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所必 需的,一般称为稳态误差。如果从结构上加以改 进,可以消除这个稳态误差。
15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3)、根轨迹方法 W.R.Evans(伊万斯)提出的方法和规则是当系 统参数变化时特征方程式根变化的几何轨迹。 (4)、经典自动控制理论 以反馈控制原理为基础的自动控制理论已形成 比较完整的体系。其特点相对言,生产技术水平 较低,控制对象结构较简单,被控参数较单一, 要求达到的预期效果(性能指标)也不高。主要 研究对象为单输入,单输出的单变量系统(属于 线性定常时不变系统)。
21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4、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反馈控制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元部件组成的。 a) 测量元件:检测被控制的物理量。 b) 给定元件:给出与期望的被控制量相对应的 系统输入量(即参据量)。 c) 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的被控量的实际 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参据量进行比较,求出 它们之间的偏差。
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 自动控制是一门技术学科,从方法论的角度来 研究系统的建立、分析与设计。
• 《自动控制原理》是本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 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与其它课程 的关系如下。
信号与系统 电路理论
复变函数、拉普拉斯变换 模拟电子技术
电机与拖动
自动控制理论
线性代数
大学物理(力学、热力学)
14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A.M.Lyapunov(李雅普诺夫)提出了李雅 普诺夫第一法与第二法 H.Nyquist(奈魁斯特)提出奈氏判据, Bode(波德)提出了对数频率特性的方法。 二战期间,军事科学的需要大大促进了反馈控 制理论的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雷达实验室 的科学家们将反馈放大器理论、 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以及N.Wiener(维纳)的随 机过程理论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被称 为随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22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d) 放大元件:偏差信号的放大,用以推动执行 元件。
e) 执行元件:直接推动被控对象,使被控量发生 变化。
f) 校正元件:也叫补偿元件以改善系统性能。
23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
信号从输入端到达输出端的传输通路称为前向通路;系 统输出量经测量元件反馈到输入端的传输通路称为主反馈 通路。前向通路与主反馈通路共同构成主回路。此外,还 有局部反馈通路。只包含一个主反馈通路的系统称为单回 路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反馈通路的 系统称为多回路系 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