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返色机理分析和防止对策

合集下载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

第三节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 油脂氧化就是油脂及油基食品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油脂在食品加工与贮藏期 间,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的作用,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 与一些有毒性的化合物,这些统称为酸败。

但有时油脂的适度氧化,对于油炸食品 香气的形成就是必需的。

油脂氧化的初级产物就是氢过氧化物 ,其形成途径有自动氧化、光敏氧化与酶促 氧化三种。

氢过氧化物不稳定,易进一步发生分解与聚合。

一、油脂氧化的类型1、自动氧化不饱与油脂与不饱与脂肪酸可被空气中的氧氧化 产物进一步分解成低级脂肪酸、醛酮等恶臭物质 其大致过程就是不饱与油脂与脂肪酸先形成游离基 物游离基,后者与另外的油脂或脂肪酸作用生成氢过氧化物与新的脂质游离基 新的脂质游离基又可参与上述过程,如此循环形成连锁反应。

示意如下02 RHR. ------ ► R00- ------------- ► R00H + R - 天然油脂油脂游 过氧化物 氢过氧化物 新生的脂 或脂肪酸 离基 游离基 质游离基 油脂的自动氧化就是油脂酸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它对于油脂与含油食品质量的控制极为重要。

2、 油脂的光敏氧化 不饱与油脂与不饱与脂肪酸可因光而发生光敏氧化。

其速度比自动氧化的速度快得多(约高103倍)。

油脂的光敏氧化中不形成初始游离基 (R.),而就是通过直接 加成,形成氢过氧化物。

一个双键可产生两种氢过氧化物,生成的氢过氧化物继续 分解产生醛、酮及低级脂肪酸等。

有些次级过氧化物如C5--C9的氢过氧化烯醛 有强毒性,可破坏一些酶的催化能力,危害性极大。

3、 酶促氧化脂肪在酶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称为酶促氧化。

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氧化产生的 中间产物也就是一些氢过氧化物。

以上各种途径生成的氢过氧化物均不稳定 ,当体系中的浓度增至一定程度时,就 开始分解。

可能发生的反应之一就是氢过氧化物单分子分解为一个烷氧基与一,这种氧化称为自动氧化。

氧化 ,使油脂发生酸败。

油脂回酸、回色的原因探讨及应对措施

油脂回酸、回色的原因探讨及应对措施

3
回酸回色因素及应对措施
原料因素 原油制取过程 精炼过程 包装过程 贮存过程
一、残磷量
脱胶主要关注的是非水化磷脂的问题,非水化磷脂含量较多 的植物油中往往伴随着较多的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的存在会导 致植物油酸败。另外,油脂中的磷脂与蛋白质、糖类、金属离子等 形成复合物而呈现很深的颜色,或氧化分解呈色,出现色素固定及 回色。含磷量高的大豆油在高温条件下脱臭会产生碳化,使油脂产 品色泽加深或发暗。
控制措施:严格控制二蒸和汽提塔毛油的出口温度,二蒸 控制在105~115 ℃ ,汽提塔控制在110~115 ℃。
3
回酸回色因素及应对措施
原料因素 原油制取过程 精炼过程 包装过程 贮存过程
一、残磷量
在油脂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我们发现成品油含磷量大于5mg/kg 时, 油脂容易出现返色。因此,希望成品油含磷量低于1mg/kg, 这样类推, 脱色油含磷量控制在2mg/kg以内, 脱胶油含磷量控制在低于10mg/kg 为好。 油中残磷量是衡量脱胶效果的一个关键指标,因为磷脂会加速食用油 的不稳定性,不利于油品储存、加工,故必须尽量除去。油脂经不同方 法脱胶后,其残磷量在10~30mg/kg之间,一般要求脱胶油中残磷量低 于20mg/kg,好的脱胶方法可将油脂的残磷量降至10mg/kg以下。
2
回酸回色机理
回酸回色概念 回酸机理 回色机理
四、回色机理4、蛋白质,糖类等氧化分解
毛油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在高温 下易发生氧化或相互结合等其他副反应,生成各类 杂质使油色加深。此类加工色素的产生, 提高了回色 的几率。
3
回酸回色因素及应对措施
我们从原料到过程控制来分析油脂回 酸回色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3

油脂制备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油脂制备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收稿日期:2004-02-02作者简介:王丽娟(1963-),女,讲师;主要从事油脂加工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文章编号:1003-7969(2004)05-0029-02 中图分类号:TS22516+1 文献标识码:A油脂制备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王丽娟(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110034沈阳市) 摘要:油脂中的呈色物质包括天然色素和加工色素。

天然色素易脱除,而加工色素难脱除。

讨论了在油料的预处理、油脂浸出、混合油净化、混合油蒸发等油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残留的非水化磷脂、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受热氧化或相互结合产生加工色素,导致油脂色泽加深。

采用Alcon 工艺、挤压膨化工艺,且加强对混合油的净化处理,可减少非水化磷脂的转化量及蛋白质、糖类等物质的含量,采用负压蒸发工艺可降低混合油蒸发的温度,从而减少加工色素的产生,改善油脂的色泽。

关键词:油脂;色泽;天色色素;加工色素;油脂制备 油脂色泽是油脂的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

油脂中的呈色物质分为天然色素、加工色素和色原体。

天然色素存在于油料中,随制油过程转移到油脂中,如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这类色素与吸附剂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容易从油脂中脱除;加工色素是在油脂制取、油脂加工、油料及油脂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蛋白质、糖类、磷脂氧化及相互结合而产生的黑褐色的固定色素,这类色素很难被脱除;色原体是一种本身无色,但发生氧化、与其他物质结合或发生其他反应后呈色,如生育酚、磷脂和微量金属离子等,这类物质残留于成品油中,会使油脂出现回色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纯靠强化精炼过程达到油脂的色泽要求,势必会造成油脂、辅助物料、蒸汽和电力的消耗增加,也会给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因而对油脂制备过程越来越关注。

从油脂制备环节入手,对油料的预处理、油脂提取、混合油处理及蒸发严格把关,减少加工色素的产生,减少色原体呈色。

1 磷脂对油脂色泽的影响111 磷脂的含量与油脂的色泽油脂中的磷脂分为水化磷脂和非水化磷脂。

油脂脱色和食用油的返色_党俊杰

油脂脱色和食用油的返色_党俊杰

V o.l 17,2010,N o .3粮食与食品工业Cereal and Food Industry粮油工程收稿日期:2010-01-13 修回日期:2010-04-06作者简介:党俊杰,男,1974年出生,主要从事油脂加工及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油脂脱色和食用油的返色党俊杰1,李建民21.西安邦淇制油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 710608)2.河南荥阳阳光油脂公司 (荥阳 450100)摘 要:剖析了影响油品脱色的因素,提出了要注意原料水分、控制蒸炒和蒸发工段的温度;还要注意炼油工程中的碱炼、酸炼、脱臭、脱色工段的操作,同时分析了引起油品返色的因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脱色;返色;色素;抗氧化剂中图分类号:TS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26(2010)03-0021-0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出台了 食品安全法 ,对食品行业加大了监管力度。

食用油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产品,其色泽是油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色泽是影响消费者选购食用植物油最直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色泽的变化可以看出油品质量发生的细微变化和存放时间的长短。

油脂是甘油三酸酯的简称,纯净的甘油三酸酯在液态时呈无色,在固态时呈白色,但是常见的各种油脂都带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油脂中含有数量和品种各不相同的色素。

虽然绝大部分色素无毒,但是影响油脂的外观。

油脂中的色素可分为天然色素和加工色素,油脂中的天然色素主要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烃类和醇类)及其它色素(如棉油中的棉酚);油料在储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色素统称加工色素,它们是由霉变及蛋白质与糖类的分解产物发生美拉德反应而产生的色素,或为油脂及其他类脂物(如磷脂、棉酚)氧化、异构化产生的色素。

1 油脂的脱色油脂要达到食用油的标准,就必须进行脱色处理。

油脂脱色并非理论性的脱尽所有色素,而在于获得油脂色泽的改善和为油脂脱臭提供合格的原料油品,但是仅靠脱色工段是不够的,油脂的脱色贯穿整个油脂加工过程 制油和炼油过程。

大豆色拉油返色原因初探及对策

大豆色拉油返色原因初探及对策
从油品的氧化稳定性上看 ,选用
因素之一 ,大豆油中金属离子催化活性为 Cu > Fe > Cr 、Co 、Zn 、Pb > Ca 、Mg > Al ,当油中 Cu 和 Fe 离子的 浓度分别超过0101 mg/ kg和011 mg/ kg时 ,会造成油 脂的劣变 。
磷脂和金属离子在大豆油中的含量成相关 ,如 表 1 所示 ,降低含磷量就同时降低了金属离子的含 量。 我们根据国外长混技术处理新鲜北美大豆油的 经验 , 采取特殊的化学精炼 , 油温在 75 ℃, 加磷酸 (浓度 85 %) 011 %~012 % ,滞流时间20 min ,加入碱 液 的 浓 度 12142 % , 超 量 碱 为 20 % , 加 碱 量 为 600 g/ t ,凝聚时间30 min ,先将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 化磷脂 ,再加碱皂化 ,把胶质 、游离脂肪酸和金属离 子转为金属皂 。控制含磷量 ≤30 mg/ kg ,含铁离子 量 ≤011 mg/ kg ,含铜离子量 ≤0101 mg/ kg ,含钙 、镁 离子量 ≤1 mg/ kg~5 mg/ kg。 212 脱除皂粒
国内外油脂专家和学者认为 ,大豆色拉油返色 的原因很多 。而青绿豆 、未成熟豆及高含水大豆制 取的油易出现返色现象 。我们认为主要是下列原 因: 111 油脂色素的氧化 、异构化或低分子色素的聚
收稿日期 :2000 —09 —12
合。 112 油脂部分氧化造成红黄上升 ,大豆油富含生育 酚 (0109 %~0128 %) ,生育酚为无色无味 ,无氧时耐 热 ,在 200 ℃下有抗氧化能力 ,在高温下 ,可氧化生 成色满 - 5 ,6 - 醌所致 ,产生棕红或棕褐色 ,在氧化 的同时 ,还能产生其他色素如醌类 。 113 油脂因异构化增色 ,低分子色素聚合后 ,分子 中的共轭双键增多 ,色泽加深 。 114 油脂中残存磷脂和金属离子 、活性白土 ,会加 速油脂的氧化 。 2 调整工艺步骤

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四大因素(干货)

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四大因素(干货)

专家详解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四大因素油脂脱色的方法有多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法。

在脱色过程中,因原料油的质量、脱色工艺条件、吸附剂的选择、脱色工艺及所采用的设备等不同,都对油脂的脱色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

因此,作者在本文中结合生产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与油脂界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1工艺参数1.1温度目前,油脂加工企业中,油脂的脱色多采用吸附脱色工艺。

吸附脱色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这种变化都伴随着能量交换。

因此,当油脂与吸附剂接触时,温度对脱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由理论分析可知,物理吸附所需要的温度应控制在40~80℃,化学吸附所需要的温度应控制在80~110℃。

当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温度在同一范围内时,这时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否则这种吸附剂就不能用。

因此,食用油脂脱色温度一般控制在80℃左右。

但油脂脱色过程中的情况不尽相同,各种油脂都有自己最适宜的温度。

故不同品种的油脂在脱色时,应结合所采用的工艺及吸附剂先进行小试,以确定其最佳操作温度,还应考虑到过滤操作,以保证油脂的脱色效果。

1.2压力1.2.1常压油脂脱色常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白土。

活性白土的脱色活性是由于其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这个表面积是由无数的毛细管组成的,在常压进行脱色时很容易被空气所饱和,从而降低对色素的吸附能力,会造成脱色效果时好时差,不易控制。

而且,常压脱色还会引起油脂的氧化。

为此,在油脂工业生产中,油脂脱色多采用减压(即真空)脱色。

1.2.2减压由于油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开始时吸附剂的活性中心被水包围,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随着水分的蒸发而进行。

若水分蒸发速度太快,易造成油的吸附;若蒸发速度太慢,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则太慢且不易吸附。

因此,在6.6~9.3kPa压力下可以控制水分的蒸发速度,提高脱色效果。

1.3搅拌吸附剂的比重大于油脂,容易下沉,搅拌可以使吸附剂在油中均匀分布,而且还可以强制增加吸附剂与色素接触机会,使色素与吸附剂充分接触,有利于吸附平衡的建立。

油脂回味回色原因分析

油脂回味回色原因分析

油的回味一些油经过脱臭后形成令人讨厌的气味,这种气味并非是公认的自然状态下的氧化气味。

这种气味有代表性的是原始的毛油味,描述为回味。

可能引起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1)空气接触—含亚油酸和亚油酸脂肪酸的油易引起风味改变,应控制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空气或氧气含量应小于1.0% 。

(2)毛油与精炼油储存的比较—大多数食用油最好在毛油状态储存。

脱胶毛油比不脱胶毛油的氧化更快,磷脂在毛油中的抗氧化功能明显地超过了一些天然抗氧化剂或维生素E。

(3)温度控制—氧化或回味速度与温度有关。

显然氧气在较高温度下扩散进入油的速度更快。

温度提高20F (11.1C), 氧化速度接近提高一倍;所以在产品熔点以上10F时需采取措施控制回味。

(4)氮气覆盖—氮气覆盖所有的油罐是保护食用油脂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所有加工过程中隔绝氧气能实际消除过氧化物的形成和气味的不稳定。

大豆油在没有氮气保护储存几个月时比暴露在空气中储存时气味更快速恶化。

(5) 磷脂的排除—残留的磷脂能引起异味和变色。

一些磷脂和与其结合的金属复合物不易从油中水化去除。

这些复合物需通过在脱胶或精炼中加磷酸预处理来去除。

预脱色过程去除了精炼过程残留的痕量皂和磷脂。

如果脱臭时给料油的磷脂含量超过20ppm会产生问题。

(6)白土过滤—完全去除脱色油中的白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残留的白土会促进氧化。

脱色操作可通过检验并控制过滤杂质来保证脱色油到储存或下一工序没有受到污染而降低氧化稳定性。

(7)真空脱色—脱色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去除过氧化物和二次氧化产物。

其次脱色去除精炼后残留的痕量皂和磷脂及吸收色素。

真空脱色比常压下脱色更有效。

可以减少白土用量,降低操作温度,减少与空气接触从而减少氧化,在回到常压时油有个冷却过程。

(8)高过氧化值去脱臭—和大多数的认为相反,通过脱臭去除氧化分解产物没有意义;它们去除的时机应在脱色过程。

油在后来的储藏过程中过氧化物热分解提高,危及成品油的风味稳定性。

油脂回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油脂回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油脂回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张余权;金青哲;王兴国【摘要】油脂回色是长期困扰油脂工业界的问题,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但系统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亚洲。

对油脂回色机理、影响油脂回色的主要因素如油料的水分、品种、前处理过程、油脂的制取过程、油脂精炼过程及油脂储存条件进行综述,以期能为油脂回色后续深入研究及油脂工业上对回色的控制提供参考。

%Color reversion of vegetable oil is a big issue in oil industry. Its relevant studies started early but the systematic researches were few,mostly concentratedin Asia. 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or reversion of vegetable oil,including water content,variety and pretreatment of oil seeds,prep-aration,refining and storage conditions of oil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n color reversion of vegetable oil and color reversion control in oil industry.【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植物油;回色;机理;影响因素【作者】张余权;金青哲;王兴国【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0137;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TQ644植物毛油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蜡之后,得到的精炼植物油澄清透明、色泽淡黄。

油脂精炼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控制_涂向辉

油脂精炼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控制_涂向辉
吸附脱色操作分为常压和负压两种形式, 实践证明, 吸附剂在常压操作中对油脂的催化作用较强, 容易使油 脂结构中的非共轭脂肪酸转变成共轭酸, 降低油脂稳定 性, 且吸附作用伴随的热氧化副反应也较为剧烈, 易使 油脂氧化和产生新的色素, 所以在油脂工业生产中油脂 脱 色 多 采 用 负 压 (真 空 ) 脱 色 , 操 作 压 力 控 制 在 6.6~ 9.3kPa 为宜。 2.3 脱色温度
活性白土用量随脱色原料油品种、 油中所含色素种 类、 原料油前处理效果、 所采用的脱色工艺、 脱色油的 质量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情况下, 脱色时活性白土 用量为油质量的 1%~3%, 为提高脱色效果, 可同时加入 少量活性炭, 活性炭对脱除红色非常有效, 可明显提高 脱色能力, 并可除去漂土腥味, 其用量为活性白土用量 的 5%~10%。 2.2 操作压力
温 度 (℃ ) 颜 色 (R )
表 1 磷脂对油脂色泽的影响
30
50
70 90 110
0.3 0.4 0.9 1.1 2.0
130 150 3.7 6.8
1.3 残皂量 脱色原料油前处理工序脱酸过程中, 若水洗效果不
好, 油中残皂量较大, 在吸附脱色中, 吸附剂的极性基 团就会首先与这些无固定外形且较黏稠的残皂相结合, 从而降低了脱色效率, 增加了吸附剂用量, 也加大了过 滤难度。 因此脱色原料油在脱酸工序中要严格操作, 控 制原料油残皂量在 50mg / kg 以下。 1.4 微量金属离子
32吸附脱色操作分为常压和负压两种形式实践证明吸附剂在常压操作中对油脂的催化作用较强容易使油脂结构中的非共轭脂肪酸转变成共轭酸降低油脂稳定油脂氧化和产生新的色素所以在油脂工业生产中油脂脱色多采用负压23脱色温度吸附操作中的操作温度取决于油脂的品种操作压力以及吸附剂的品种和特性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不同的油品均有最适合的脱色温度若操作温度过高新色素的生成而造成油脂回色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优选参考)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优选参考)

第三节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油脂氧化是油脂及油基食品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油脂在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的作用,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和一些有毒性的化合物,这些统称为酸败。

但有时油脂的适度氧化,对于油炸食品香气的形成是必需的。

油脂氧化的初级产物是氢过氧化物,其形成途径有自动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三种。

氢过氧化物不稳定,易进一步发生分解和聚合。

一、油脂氧化的类型1、自动氧化不饱和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可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这种氧化称为自动氧化。

氧化产物进一步分解成低级脂肪酸、醛酮等恶臭物质,使油脂发生酸败。

其大致过程是不饱和油脂和脂肪酸先形成游离基,再经过氧化作用生产过氧化物游离基,后者与另外的油脂或脂肪酸作用生成氢过氧化物和新的脂质游离基,新的脂质游离基又可参与上述过程,如此循环形成连锁反应。

示意如下:油脂的自动氧化是油脂酸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它对于油脂和含油食品质量的控制极为重要。

2、油脂的光敏氧化不饱和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可因光而发生光敏氧化。

其速度比自动氧化的速度快得多(约高103倍)。

油脂的光敏氧化中不形成初始游离基(R .),而是通过直接加成,形成氢过氧化物。

一个双键可产生两种氢过氧化物,生成的氢过氧化物继续分解产生醛、酮及低级脂肪酸等。

有些次级过氧化物如C5--C9的氢过氧化烯醛有强毒性,可破坏一些酶的催化能力,危害性极大。

3、酶促氧化脂肪在酶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称为酶促氧化。

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氧化产生的中间产物也是一些氢过氧化物。

以上各种途径生成的氢过氧化物均不稳定,当体系中的浓度增至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分解。

可能发生的反应之一是氢过氧化物单分子分解为一个烷氧基和一RH R . ROOH 天然油脂或脂肪酸 油脂游离基 过氧化物游离基 氢过氧化物 R . + 新生的脂质游离基个羟基游离基,烷氧基游离基的进一步反应生成醛、醇或酮等。

醛、醇或酮等这些小分子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即哈喇味,导致油脂酸败。

玉米油返色现象研究

玉米油返色现象研究

玉米油返色现象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从而致使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人们开始注重科学、健康饮食。

基于此,人们在选购食用油的过程中,往往追求高质量,从而使得更为营养的玉米油成为了人们争相追捧的高质量、高品种食用油。

而相应的生产企业也开始重视油的质量,因此,玉米油返色现象成为了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玉米油;返色现象;研究一般情况下,玉米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颜色会由深逐渐变浅,最终形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淡黄色。

但其在生产以后到售卖这个过程中,因储存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等颜色又会逐出现返色现象。

而这种返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油脂的色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中,从而致使油脂的品质可能存在问题。

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的过程中,食用油的色泽往往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购直觉。

一、玉米油返色现象的影响因素油脂是一种混合物质,其主要成是甘油三脂肪酸,同时也含有少量维E、色素等等成分的非甘油三酯。

而正是这种少量的非甘油三酯成分,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玉米油出现返色现象[1]。

具体影响因素有:金属元素、环境因素(温度等)、生育酚、色素等等。

(一)生育酚玉米油返色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生育酚。

生育酚经过氧化反应形成的氧化产生(生育酚红等)就会造成玉米油的返色现象。

有研究发现,高温处理过后的食用油,影响了生育酚的氧化分解,这是导致食用油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食用油在生产后到售卖这一段时间内,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生育酚出现氧化反应。

在油脂生产过程中,生育酚红含量会产生一定变化,生育酚与酶在轧胚中发发生作用,从而产生部分氧化物,在进行脱色的过程中受漂白氧化物而影响,物质间进行返色返应,而返色物质在存储过程中受一些不定性因素而影响,从而出现油脂返色现象。

推导出的具体油脂返色原理图如下:(二)环境光线因素一些相关实践表明,有灯光光线照射下的玉米油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进行快速返色;而自然光下的玉米油返色现象则稍慢且消耗时间长,而处于完全避光的状态下,玉米油返色想象出现的时间对比其它两种光线来说耗时最长,因此,可以明确光线中的紫外线因素会极大程度影响油脂出现返色现象。

玉米油和大豆油回色关键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

玉米油和大豆油回色关键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

玉米油和大豆油回色关键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摘要:油脂回色为内外因素,如生育酚、金属离子、外部温度、光照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油脂体系氧化所致。

研究7种油脂在储存过程中颜色变化规律,发现60%油均会发生颜色变深。

回色过程中,红值变化幅度较大。

目前回色机理尚无明晰,但普遍认为γ-生育酚的氧化产物为引起回色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γ-生育酚的邻醌类衍生物-生育醌红是回色关键物质之一。

为进一步探究影响大豆油返酸、返色程度的因素,针对油脂精炼工段的毛油、中和油、脱色油、成品油的返酸、返色程度进行研究,探究了磷脂、残皂、不皂化物、叶绿素等指标对大豆油返酸、返色程度的影响,以期为大豆油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油;大豆油;回色控制引言成品油在储存、运输和使用等过程中色泽逐渐加深呈现明显红色的现象称为回色。

回色问题普遍存在,其中以玉米油最为典型,其次是大豆油。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发现并研究回色现象,近年来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β-胡萝卜素和甾醇不会对油脂回色造成影响,磷脂虽能加深油脂颜色但也不是造成油脂发生回色可逆变化的影响因素,而原料水分、金属离子及生育酚与回色密切相关。

学界普遍认为回色油脂中的红色物质主要成分是生育酚氧化后的醌类化合物,但至今红色物成分尚无定论,回色机理也仍不明确。

本文通过研究玉米油和大豆油样品的回色表现,围绕表征油脂氧化的众多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最终发现脱臭油的全氧化值与回色程度密切相关,甚至决定了回色程度。

基于以上规律,通过测定成品油的全氧化值即可快速判断其回色程度,为后续产品选择销售方式提供参考。

聚焦影响成品油回色的关键因素,围绕控制油脂的全氧化值,提出简单可行的且便于工业生产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油脂回色现象的发生。

1回色机理保存时恢复脂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目前认为,主要通过吸收能量和释放约∞c,α出生摄影将转化为彩色分离材料。

彩色物质的前体在热力学上相对稳定,但不太活跃。

采用碱性热处理法对脂肪进行清算时,游离催化剂(如s、I2、HNO_2)将非饱和脂肪酸向曲柄柱移动。

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

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

粮食与油脂2010年第3期 7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陈凤香,穆 昭,胡 敏(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 上海 200136)摘 要:返色现象是植物油精炼后会经常遇到问题,如何有效控制返色现象,提高油脂品质稳定性,是油脂行业迫切需要解决难题。

该文论述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研究进展。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返色;油泽Reasons and treatment of color reversion in edible vegetable oilCHEN Feng-xiang,MU Zhao,HU Min(Shanghai Cere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0136,China)Abstract:The color reversion of vegetable oil happens easily during oil refinery. How to control color reversion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oil’s quality is the urgent problem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in entire oil industry.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cess on reasons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edible vegetable oil color reversion.Key words:edible vegetable oil;color reversion;oil color 中图分类号:TS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78(2010)03―0007―02收稿日期:2010–08–24食用植物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及脱蜡等精炼工序后,油色逐渐变浅,最终成品油油泽一般呈淡黄色;但在贮存和流通过程中油泽又会逐渐变深,变深速度因随各种条件不同而呈明显差异,有时达到最高色度时间仅需数小时。

精炼大豆油返色返酸防止措施

精炼大豆油返色返酸防止措施

精炼大豆油返色返酸防止措施摘要:本文研究了大豆油返色反酸的原因,从大豆色拉油生产过程中控制每一个可能造成返色反酸的途径,用化学精炼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将大豆色拉油的色泽控制在Y7,R0.3。

经6h油脂加速加热实验后R0.3升到R1.2,小于2。

关键词:返色返酸;大豆油;吸附剂;精炼引言正常生产出车间一级油常规指标酸价、色泽、含磷量、水分、过氧化值和AOM值均达标,在进油罐后出现返色返酸现象。

我们发现巴西大豆油、阿根廷大豆油、美国大豆油、储备2年或以上的脱胶油、大豆储存5年加工的脱胶油,在经过精炼成为一级油后返色返酸程度不同。

2年以上的国储脱胶油及5年以上的国储大豆制取的大豆油,脱臭油色泽Y6/R0.6、酸价(KOH)0.04mg/g。

将油从油罐A周转到油罐B,返色Y1/R0.1、返酸0.016mg/g;储存1d返色到Y10/R1.2、返酸到0.08mg/g。

巴西大豆油呈深红色,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脱色油色泽Y40/R4.0,脱臭油色泽Y6/R0.6。

将脱臭油泵入油罐(铁制)储存3d油脂返色到Y7/R0.7~Y8/R0.8,储存5d色泽达Y9/R0.9,连续3d稳定后继续返色;而返酸为第1天达0.05mg/g,第2天达0.07mg/g。

阿根廷大豆油脱色油色泽Y50/R5.0,脱臭油色泽Y7/R0.7,储存3d返色到Y8/R0.8、返酸0.04mg/g。

美国大豆油脱色油色泽Y60/R6,脱臭油色泽Y7/R0.7,储存5~7d返色到Y8/R0.8、返酸0.023mg/g。

大豆油返色返酸与大豆原料品质、预处理工艺和油脂储存条件有关。

1大豆油返色返酸原因分析大豆油返色返酸原因归纳为:①原料。

青绿豆、未成熟大豆、高含水大豆生产的大豆油易返色。

大豆油含亚麻酸2%~13%,导致其氧化稳定性差,易发生返味返酸,控制亚麻酸含量小于等于3%,稳定性好。

②油脂色素氧化、异构化或低分子色素的聚合。

③油脂自动氧化和油脂异构化。

油脂回酸、回色的原因探讨及应对措施

油脂回酸、回色的原因探讨及应对措施

3
回酸回色因素及应对措施
油脂回酸、回色的原因探讨及应对措施
2013年10月
2017/9/24
1

1 2
3 4

前 言 回酸回色机理 回酸回色因素及应对措施 总 结
1


食用油有如下几大理化指标:酸价、色泽、过氧化值、水份及挥发物、碘 价、烟点…… 其中酸价、色泽是食用油两个重要质量控制指标, 是评价商品货架寿命最 直观的因素。 食用油经过生产、贮藏、灌装、运输、流通等环节后,会有回酸、回色现 象发生,特别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回酸/回色现象尤为突出。 回酸、回色的机理以及如何应对这种现象,是我们油脂工作者面临的重大 课题。本讲座就是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同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广东区域 正在进行的焦点课题做出的一些探讨。
回酸回色概念 回酸机理 回色机理
一、回酸机理
水解反应通式
CH2-OCOR1 CH-OCOR2 CH2-OCOR3 + 3H2O
CH2-OH
R1COOH
CH-OH + R2COOH CH2-OH R3COOH
2
回酸回色机理
回酸回色概念 回酸机理 回色机理
二、回色机理1、生育酚
生育酚红
油脂在储藏过程中返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 认为最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γ-Tocopherol(生育酚) γ-TED(5-tocopheryloxy) (中间体) Tocored (生育酚红)
2
回酸回色机理
回酸回色概念 回酸机理 回色机理
二、回色机理1、生育酚
生育酚红
通过能量的吸收和释放,γ -生 育酚前体与返色物质之间可以互相 转换,临界点大约在235℃。返色 物质在热力学上较前体稳定,前体 活化能较低,脱色阶段在酸性白土 催化氧化作用下,几乎所有返色前 体物质转变成返色物质。而返色物 质转变成前体则需克服更高活化能, 脱嗅阶段温度高,使这种转变易于 发生,即油脂色泽表面上降低,但 这些前体在大豆油储存过程中,可 能再次逐渐变成返色物质,导致大 豆油返色 。

油脂返色机理分析和防止对策

油脂返色机理分析和防止对策
表" 油品 毛油 中和脱胶油 脱色油 脱臭油 //0 (#) "!&: %!%4 %!%5 %!%7 精炼过程大豆油油品变化 色泽 (84F& ’’) C5%D4G%!" C5%D8!&G%!" C6%D%!"G%!" ("77!7 ’’) C4D%!7 +, + 皂
(’( ) *()(’( ) *()(’( ) *() 7!4& 8!4& %!68 % &:7 9F8 &F4& 8 "7F78 % %
摘要: 大豆油和菜籽油返色现象是精炼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油脂返色机 理, 防止油脂返色给销售环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结合在色拉油生产中的认识, 分析了油脂返色机 理, 返色主要由油脂自动氧化造成的。通过采取降低脱胶油含磷量、 使用低活性白土、 降低脱臭温 度及严格各段过滤等措施, 可减缓色拉油返色速率, 使大豆色拉油色泽控制在 0*、 1" / ’, % 2 加热实 验色泽从 1" / ’ 升到 1" / #; 菜籽油储存 ’" 3 后色泽回升值在 1" / #、 基 0#-)。通过生产工艺的调整, 本上控制了油脂返色。 关键词: 大豆油; 菜籽油; 返色机理; 防止对策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年第 !8 卷第 ’’ 期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油脂返色机理分析和防止对策
左 青’ , 高轶群!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

第三节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油脂氧化是油脂及油基食品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油脂在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 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的作用, 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苦涩味和一些有毒性的化合物, 这些统称为酸败。

但有时油脂的适度氧化, 对于油炸食品香气的形成是必需的。

油脂氧化的初级产物是氢过氧化物, 其形成途径有自动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三种。

氢过氧化物不稳定, 易进一步发生分解和聚合。

一、油脂氧化的类型1.自动氧化不饱和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可被空气中的氧氧化, 这种氧化称为自动氧化。

氧化产物进一步分解成低级脂肪酸、醛酮等恶臭物质, 使油脂发生酸败。

其大致过程是不饱和油脂和脂肪酸先形成游离基, 再经过氧化作用生产过氧化物游离基, 后者与另外的油脂或脂肪酸作用生成氢过氧化物和新的脂质游离基, 新的脂质游离基又可参与上述过程, 如此循环形成连锁反应。

示意如下:油脂的自动氧化是油脂酸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它对于油脂和含油食品质量的控制极为重要。

2.油脂的光敏氧化不饱和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可因光而发生光敏氧化。

其速度比自动氧化的速度快得多(约高103倍)。

油脂的光敏氧化中不形成初始游离基(R .), 而是通过直接加成, 形成氢过氧化物。

一个双键可产生两种氢过氧化物, 生成的氢过氧化物继续分解产生醛、酮及低级脂肪酸等。

有些次级过氧化物如C5--C9的氢过氧化烯醛有强毒性, 可破坏一些酶的催化能力, 危害性极大。

3.酶促氧化脂肪在酶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 称为酶促氧化。

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氧化产生的中间产物也是一些氢过氧化物。

以上各种途径生成的氢过氧化物均不稳定, 当体系中的浓度增至一定程度时, 就开始分解。

可能发生的反应之一是氢过氧化物单分子分解为一个烷氧基和一RH R . ROOH 天然油脂或脂肪酸 油脂游离基 过氧化物游离基 氢过氧化物 R . + 新生的脂质游离基个羟基游离基, 烷氧基游离基的进一步反应生成醛、醇或酮等。

影响油脂脱色的因素 食品生物技术

影响油脂脱色的因素                        食品生物技术

影响油脂脱色的因素食品生物技术B306-1 吴月摘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对吸附剂的种类和用量、脱酸油的品质、脱色温度和时间等影响吸附脱色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油脂生产实际,从加强油料的软化和蒸炒,避免反复高温处理,保证脱酸油质量等方面,提出了保证脱色效果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油脂脱色吸附剂影响因素1引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上对低酸价、色泽浅的高级烹调油、色拉油以及食品专用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脱色作为去除油脂中色素的必需工序在油脂精炼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型油脂加工厂对油脂脱色均采用间歇式吸附脱色,吸附剂为活性白土或活性炭。

脱色是油脂加工过程最重要的工序之一,脱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油脂损失,是油脂厂家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对影响油脂吸附脱色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2吸附脱色的机理及工艺(1)吸附剂的表面性:吸附剂的颗粒很小,可获得大的表面能。

(2)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靠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进行吸附的,具多层性,吸附热很低,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都快。

(3)化学吸附:即在吸附剂的表面和被吸附物间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一般都是比较低级的化学反应,凡是被化学吸附的物质解吸下来时,都要发生化学结构方面的变化,如异构化等。

工艺:原料油→计量→脱水→冷却→脱色→过滤过滤→脱色油3影响油脂吸附脱色的因素油脂吸附脱色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平衡过程,油脂的特性、脱色工艺及工艺条件等都会影响吸附剂的吸附特性。

采用间歇式吸附脱色工艺,吸附脱色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1吸附剂的质量和用量吸附剂是影响脱色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不同种类的吸附剂具有各自的吸附特性,油脂脱色以选用活性较高的吸附剂为好。

吸附剂活性高,用量少,油耗少;活性低,用量多,油耗多。

衡量一种吸附剂的活性主要由脱色效果、油脂损失及过滤速率三者决定。

油脂工业以采用活性白土的为多,活性白土是漂土经酸处理后一种具有较高活性的吸附剂,它对色素及其它胶态物质的吸附能力很强,对经基等极性原子团的吸附能力更强。

油脂脱色

油脂脱色

油脂脱色脱色纯净的甘油三酸酯在液态时呈无色,在固态时呈白色。

但常见的各种油脂都带有不同的颜色,这缘于油脂中含有数量和品种各不相同的色素。

油脂中的色素有些是天然的,有些是在油料贮藏和制油过程中新生成的。

通常可把它们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机色素,主要有叶绿素(使油脂呈绿色)、类胡萝卜素(其中,胡萝卜素使油脂呈红色,叶黄素使油脂呈黄色)。

个别油脂中还有特殊色素,如棉籽油中的棉酚使油脂呈深褐色。

这些油溶性的色素大多是在油脂制取过程中进入油中的,也有一些是在油脂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如叶绿素受高温作用转变成叶绿素红色变体,游离脂肪酸与铁离子作用生成深色的铁皂等。

第二类是有机降解物,即品质劣变油籽中的蛋白质、糖类、磷脂等成分的降解产物(一般呈棕褐色),这些有机降解物形成的色素很难用吸附除去。

第三类是色原体,在色原体在通常情况下无色,氧化或特定试剂作用会呈现鲜明的颜色。

绝大部分色素都无毒,但会影响油脂的外观。

所以要生产较高等级的油脂产品,如高级烹调油、色拉油、人造奶油的原料油以及某些化妆品原料油等,就必须对油脂进行脱色处理。

油脂脱色的方法很多,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脱色法。

此外还有加热脱色,氧化脱色、化学试剂脱色法等。

事实上,在油脂精炼过程中,油中色素的脱除并不全靠脱色工段,在碱炼、酸炼、氢化、脱臭等工段都有辅助的脱色作用。

碱炼可除去酸性色素,如棉籽油中的棉酚可与烧碱作用,因而碱炼可比较彻底地去除棉酚。

此外,碱炼生成的肥皂可以吸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

但肥皂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如碱炼仅能去除约25%的叶绿素。

所以单靠碱炼脱色是不够的,碱炼后的油脂还要用活性白土进一步的进行脱色处理。

酸炼对去除油脂中黄色和红色较为有效,尤其对于质量较差的油脂效果比较明显。

氢化能破坏可还原色素。

如类胡萝卜素分子内含有大量共轭双键,易氢化,氢化后红、黄色褪去。

叶绿素中也含一定数量共轭和非共轭双键,氢化时部分叶绿素被破坏。

脱臭可去除热敏感色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大豆油和菜籽油返色现象是精炼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油脂返色机 理, 防止油脂返色给销售环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结合在色拉油生产中的认识, 分析了油脂返色机 理, 返色主要由油脂自动氧化造成的。通过采取降低脱胶油含磷量、 使用低活性白土、 降低脱臭温 度及严格各段过滤等措施, 可减缓色拉油返色速率, 使大豆色拉油色泽控制在 0*、 1" / ’, % 2 加热实 验色泽从 1" / ’ 升到 1" / #; 菜籽油储存 ’" 3 后色泽回升值在 1" / #、 基 0#-)。通过生产工艺的调整, 本上控制了油脂返色。 关键词: 大豆油; 菜籽油; 返色机理; 防止对策
(’-. ) *()( # ) (’( ) *() (’( ) *() (’( ) *() (’( ) *() 4!5 — "8!4 — — — %!4 — "!" — %!: — 56 8 "89 8!6 &:7 7 7& %!5 4: %!" ""& %!& "5 %!7 74 %!%8 :: %!" %!4 %!%7 "!6 %!%& 7!8 %!%4
的自动氧化反应可分为化学氧化与空气氧化两大 类。油脂氧化使食用油脂产生游离脂肪酸, 再分解 产生低分子醛、 酮、 酸、 醌等, 导致油脂酸值升高, 折 光指数增大, 黏度、 色泽、 气味发生变化。从根本上 分析, 精炼植物油在储存中返色, 主要是由油脂自动 氧化造成的。大豆油和菜籽油含亚麻酸, 导致其氧 化稳定性较差, 是促使其回味回色现象主要原因之 一。而!、 " $ 生育酚在轻微氧化后杂环打开生成生 育醌, #、 $ $ 生育酚在微氧条件下部分转变为苯并 二氢吡喃 $ ), 这些都是深红色物质, 可使油 % $ 醌, 脂出现棕红色或棕褐色。 ’/! 油脂异构化 ,、 4! 和 567! 是自由基型催化剂。菜籽毛油含 硫量在 ’8 9 #’ :; < =;, 经过碱炼、 脱色和脱臭后降至 # 9 ) :; < =;。油脂在精炼过程中遇碱和热处理时, 不饱和脂肪酸双键向羧基端移动, 形成部分顺反异 构体及位置异构体, 例如生成反油酸异构体、 反 $ 8、 反 $ ’" 等油酸异构体和 位 置 异 构 体 如 二 共 轭 酸。 当油脂分子中的共轭双键增多时, 油脂色泽加深。 ’/# 磷脂及胶质 一般大豆油含磷脂 ’ / ’> 9 # / )> , 菜籽油含磷
" 4 磷脂和磷脂金属复合物的量占已水化油脂总残
89




8%%7 年第 89 卷第 "" 期
留物的 ! ! "# $ % ! &# 。它们的存在使在碱炼脱酸 过程, 增加碱的损耗和油的损失; 在脱色过程中, 它 们占据了白土活性中心, 在白土过滤时容易黏网, 降 低预脱色效果。磷脂金属复合物对产品的氧化稳定 性和色泽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 金属离子是引发 油脂氧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油中铜和铁离子的浓 度分别超过 % ! %" ’( ) *( 和 % ! " ’( ) *( 时, 会造成油 脂的劣变。降低含磷量的同时可降低金属离子含 量, 磷脂和金属离子在油中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如 表 " 所示。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年第 !8 卷第 ’’ 期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油脂返色机理分析和防止对策
左 青’ , 高轶群!
(’ / 广东东凌集团有限公司, )’’#)% 广州增城永和汽车工业城东路; ! / 安徽省九成监狱管理分局, !*%!!" 安徽省安庆市)
表! 大豆油 脱胶前 脱胶后 脱胶前 脱胶后 脱胶前 脱胶后 +, 大豆油磷脂和金属离子含量 //0 + 12 3( /-
效果, 它们能够促使色素分子结构上活泼的多烯共 轭双键与两端的"、 生成呈 ! > 紫罗酮环改变结构, 浅色的并环化合物。但实际上脱色后色素没有从油 中分离, 而 是 变 为 隐 色 体, 加 热 实 验 8%%E 即 可 返 色。在实验室小试中与稀碱混合, 隐色体溶于碱生 成金属皂而与油分离。精炼各过程大豆油油品变化 见表 8, 菜籽油见表 7。
低、 过滤速率快、 震动卸料时不黏网。 传统的脱色理论认为白土活性度越高、 脱色率 越好, 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白土活性度一般 不超过 !)) 度, 为防止油脂返色, 选择活性度在 $) 左右, 脱色真空残压在 ! " $ + , " $ (<., 温度 #)) + 脱色时间 !) + !$ %78。 #)$6 , !", 脱臭 物理精炼采用水蒸汽蒸馏, 温度 !1) + !1$6 , 大 豆油和菜籽油属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 在高温、 微量 氧气、 微量金属离子、 微量白土存在下易氧化和共轭 化。温度越高, 多不饱和脂肪酸结构越不稳定。因 此, 脱臭真空在 !11 <., 温度控制在 !:$6 以下, 对成 品油氧化稳定性有利。 采用化学精炼, 降低油中微量金属、 胶质和游离 脂肪酸含量。油脂在进脱臭塔前, 要除氧、 过滤净皂 脚、 金 属 离 子 和 白 土。 脱 色 油 进 析 气 器 前 加 入 (浓度 $* ) 柠檬酸以螯合金属离子, )=)!* + ) " ):* 添加量在 #) %& ’ (&, 为防止柠檬酸在 #!$ + !))6 分 解, 在进析气器前的暂存罐内添加, 以便有足够的时 间螯合。 目前, 脱臭塔有填料软塔和板式塔两种。板式 塔一般 $ 层, 脱臭时间在 #!2 + #22 %78, 脱臭时间过 长油脂易出现反式酸和低碳链脂肪酸。软塔通过薄 膜、 对流技术提供极高的表面积油量比, 避免死角, 脂肪酸可以快速脱除不会发生水解, 但软塔反应时 间短 而 使 油 品 不 稳 定, 可采取延长脱臭时间 ( 12 进行改善。目前把脱臭塔制成上部为填料软塔 %78) 而下部为板式塔, 根据油脂要求灵活控制交换时间 和滞留时间。脱臭油温度高, 经几次换热后温度在 必 须 选 用 足 够 的 冷 却 器, 把油温降到 #!)6 以 上, 1)6 以下出车间。 大豆油和菜籽油经深度精炼, 油内几乎不存在 天然抗氧化剂, 成品油易氧化返色。因此, 在脱臭油 冷却器后加入 >?0@, 提高其抗氧化稳定性。有些 铜离子 抗氧化剂如 ?0A 和 ?0> 能与油中微量铁、 反应呈黑色。 !=: 储存 储存色拉油的钢制罐内壁要做防腐处理, 不得 接触金属铁、 铜。小包装容器选用塑料瓶或马口铁 罐, 严格密封, 隔离金属和空气, 存放在光线不强和 低温的地方, 以保证 1 个月的货架期。 " 分析与讨论 毛油中的胶质主要是磷脂、 蛋白质、 黏液物和微 量金属。磷脂有! 4 、 " 4 磷脂和磷脂复合物之分,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 $ "% $ !"; !""# $ "& $ !’ 作者简介: 左 青 (’()% $ ) , 男, 高级工程师; 现主要从
万方数据 事大型油脂加工企业的技术工作。
!)), 年第 !2 卷第Hale Waihona Puke ## 期中国油

!5
量杂质、 活性物质、 微量氧和光, 使油脂的化学组成 结构不稳定而降解或异构化, 导致氧化衍生出低分 子着色体或长碳链异构体, 使油脂返色。 ! !"# 精炼工艺和参数调整 脱胶、 脱金属离子和脱酸 在油脂生产和储存过程中, 我们发现成品油含 磷量大于 $ %& ’ (& 时, 油脂容易出现返色。因此, 希 望成品油含磷量低于 # %& ’ (&, 这样类推, 脱色油含 磷量控制在 ! %& ’ (& 以内, 脱胶油含磷量控制在低 于 #! %& ’ (& 为好。 为了避免脱臭高温带来油脂脂肪酸结构的不稳 定, 建议先用碱炼脱酸, 碱液与游离脂肪酸中和反应 生成金属皂粒, 皂粒在形成和下降过程中吸附磷脂、 色素等杂质。同时, 皂粒互相吸引, 絮凝更大的皂粒 沉淀。 在碱炼中, 加碱量取决于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 同时考虑中和游离脂肪酸和吸附色素等杂质的能 力。一般加碱量在 ) " #* + ) " #,* (干基) , 超量碱 按 $* + !$* , 对月桂酸油类和菜籽油变化较大, 对 不饱和脂肪酸油选低超碱量。应尽可能用高浓度碱 , 碱炼效果好。在精炼毛大豆油和毛菜籽 液 (-./0) 油时, 在毛油色泽深、 含杂质多时, 超量碱取上限; 在 色泽浅、 酸值低情况下超量碱取下限。油脂色泽深 用浓碱低温法, 油脂色泽淡用高温淡碱法, 分离温度 的高低由离心机的分离界面和分离效果确定。碱液 浓度取 #1* + !)* -./0, 根据皂脚中性油含量与肥 皂的比例是否控制在 ( ) " $ + ) " 2) 3 # 对碱液浓度的 高低进行调节。 对于易出现返色的新鲜北美大豆油和未成熟菜 籽油, 采取酸炼 4 碱炼工艺, 油温在 5$ + 2)6 , 加磷 酸 (2$* ) 滞留 #$ + !) %78, 加碱液浓 ) " #* + ) " !* , 超量碱 !)* , 加碱量在 1)) + 5)) & ’ 度 #!* + #$* , 凝聚 !1 + ,) %78。目的是把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 9, 化磷脂, 加碱皂化, 把胶质、 复合性胶质、 游离脂肪 酸、 金属离子等蛋白黏液物转化为金属皂。控制油 中含磷小于或等于 #! %& ’ (&、 含铁离子小于或等于 含铜离子小于或等于 ) " )# %& ’ (&, 含钙、 ) " # %& ’ (&, 镁离子在 # + $ %& ’ (&、 含皂小于或等于 :) %& ’ (&。 !"! 脱色 白土在脱色过程中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 种功能。对色素的吸附为物理吸附过程, 对油品氧 化性能的影响是化学过程。白土表面带电荷, 具有 离子交换能力和催化活性。白土粒度考虑到精滤器 过滤介质网孔 #) + #$ ! 应控制在 !)) 目筛通过率 %, 万方数据 达 ;)* , #) ! % 以下的颗粒要少。要求白土吸油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