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学校的性质、教学的作用、学校工作实践决定)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 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
问题 :
怎样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时间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 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活动开展上,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
附加:教学的作用
(1)表现在它对学生知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 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教学及其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往往和教育通用,是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 切含有传授和学习某种经验成分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 当中,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室和学校。 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 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 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 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 体力,培养能力,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及良好个性的教育活 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
密相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 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 (1)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
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 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 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 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 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 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 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 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 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 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 能力才有其价值……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第七章课程人们一致认为,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课程为主要媒介。

课程理论研究的是为学校教育提供哪些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以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

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唐代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说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据考,这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

宋代朱熹在他的有关著述中多次用到“课程”一词,如他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功夫。

”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

课程的这一含义影响深远,直到现今在人们的日常理解和一些教育学教科书中也还认为,课程即学科或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学科——狭义的课程。

在英语国家,“课程”一词对应的英文是“curriculum”,它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隐喻“一段教育过程”①。

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所指的课程是教学科目之义。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Bobbit)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理论研究由此迅速发展,人们对课程含义的认识逐步摆脱课程即为教学科目的狭隘范畴,开始将课程看作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指导的涉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框架的极为广泛的概念,即课程与学科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

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其他方面;它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安排、进程、时限等,课程不应只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还应包括情感、意志、技能体系。

据此,我们将课程的含义表述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制度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制度
改革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四岁到五岁的时候,他 们的智力、性格与体能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布卢姆1964年指出,在一个孩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就 可以大致预见到他在以后的十三年中智力发展的状况。如果 说17岁为100,4岁为50%,其余30%在4-8岁,20%在8-17岁。
(3)、中等教育 我国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年限各为三
年,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 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我国已从法律上规定 将初中教育列入普及义务教育的范围,也就是 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4)、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高等专科教育(2-3年)、 本科教育(4-5年)和研究生教育(2-6年)。这也可 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教育三种。全日制主要 的是指正规的高等院校,它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 同等学历者。半日制和业余的主要是指夜大、函大、 电大、职大以及自学等,这些学校或通过考试择优 录取,或志愿报名参加学习,无年龄限制。我国高 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各类高级 专门人才。
第七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当前国内外学制改革的趋势
一、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制定的依据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 1、概念
广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 施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设施: 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等等
(3)、现代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系统图
入学年龄
层次 年级
6
初等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笔记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笔记

第七章德育一概述:1.广义概念: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有目的培养…2.性质(特点)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历史阶级民族、继承性3意义abc4.德育目标①概念:预期目的②确立依据:a个人b国家c文德d时社③中小学具体目标二德育内容:1概念2选择依据①德育目标②身心发展③时代特征学生实际④文化传统。

3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12345678永恒主题1.概念:按道德规范和规律,对施加影响,促使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过程,…统一2.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主体)、德育内容、的与方法三德育 3.基本矛盾:教育者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水平。

本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个体过程(1)是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开端基础、动力催化剂、调节、终结标志(2)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是教育自我教育结合过程4.基本规律(3)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基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导向性原则a涵义理想性方向性向…发展b要求正确方向、方针政策、理想现实结合2.疏导原则a涵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b要求:①讲理疏通②利导善诱③激励为主3.因材施教(实际出发)a涵义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用不同方法b要求了解、选择、施教4.知行统一a涵义重视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提高认识结合行为养成b要求①②③④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a涵义略b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c要求①②③则 6.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a涵义b名言王阳明马卡连柯c要求①②③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a涵义b要求①正面②摆事实讲道理③规章制度公约守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积因素长善救失a涵义b要求①②③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a涵义多方力量统一认识前后连贯b要求一认知模式: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二体谅模式:把道德培养置中心地位、提高人际、社会意识、麦克费尔(概念)三社会模仿模式: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班杜拉美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社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主导力量重要特殊途径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理讲解报告谈话辩论读书指导;参观访问调查要求12342.榜样示范法典范示范榜样;要求1选2激敬慕情3引导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环境自身因素熏陶感染:要求1创环境2与启发说教结合3.参与七德育方法的 4.实际锻炼法参加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要求123选择与运用 5.品德修养指导法内容: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九个概念) 6.品德评价法通过肯定或否定予以激励或抑制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要求4个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要求1.明白是目标2.选择策略设计内容3规定原则4学习合作技巧德育方法选择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208页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开展社区教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学校。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学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2、教育万能论 英国的洛克的白板说。“我敢说我们日常
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 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 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 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 的形成由于教育。” 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 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 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发展和健康状况影响着心理活 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 意向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教育学
一、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英国的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 其受遗传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 决定一样。”
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
较大影响。
教育学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 影响的外部世界。
(1)环境制约人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2)环境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思考:如何辨证地理解“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一、单选题:1.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即()。

A.学制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教育制度答案:D2.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旧学制,推行新学制是在()。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3年答案:C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4月B.1985年10月C.1986年4月D.1986年10月答案:C4.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是在()中规定的。

A.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答案:A5.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型学制D.六三三制答案:A6.近年来,英国学制改革使传统的“双轨制?逐渐转向()。

A.单轨制B.五四三制C.六三三制D.分支型学制答案:D7.教育制度的主体是()A.学校教育制度B.国家C.教育体制D.义务教育答案:A8.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A.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答案:C9.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是在()中提出的A.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答案:B10.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答案:B二、多选题: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

A.学生身心发展规律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D.世界学制改革的影响E.原有学制的影响答案:ABCDE2.当代学制发展呈现()趋势。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教育学第七章实践应用题

教育学第七章实践应用题

一、引言教育学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结合教育学第七章的知识,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二、教育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授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3)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语文教材中的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教育学第七章的知识,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精选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

(2)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储备。

(3)关注生活实际: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学科交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数学、历史、地理等。

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育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采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学第七章强调教育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方法包括:(1)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七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三、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的 特点和内容
(一)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的特点 1. 实践性 2. 技术性 3. 教育性 (二)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的内容 1. 现代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2. 现代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3. 服务性等第三产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 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5. 个体经营和参加市场竞争的知识和技能
(二)美育的任务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 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 的热爱和追求 3.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育的特征
1. 形象性。 2. 情感性。 三、美育的特征 3. 自由性。
教育目的功能
四、美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功能 (二) 社会美
四、美育的主要内容 (一) 自然美
(二)智育的任务
1.掌握知 (二)智育的任务
教育目的功能
2.形成技能 3.发展智能
第二节 体育与卫生
一、体育的含义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体育亦称“体育运 动”。它足以锻炼身体、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 的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学校体育、群众 体育、竞技运动等力面构成。 狭义的体育主要是指学校体育。它是向学生传授 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锻 炼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本节 主要就学校体育方面进行研究。
第四节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 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含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 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并使学生初步掌握 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 面,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 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它偏重于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 的培养,属于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普通教 育为基础,其目标为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员、管 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城乡劳动者。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中教与学。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概括:教学既包括教师直接的教和学生接受学习,有包括教师间接的教和学生发现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教师个人卫生要注意。挑鱼刺带塑料手套,分
发食物不要用手抓。
(三)午睡— 环境温馨, 适
时适度
▪ 午睡对于幼儿身体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正是生发发育旺盛的时期,每天需要 睡9-10小时才能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利 用午睡时间对睡眠进行补充非常必要,根 据季节午睡时间一般为2一2.5小时。
(1) 各岗位职责
食厌食。
▪ 不给孩子吃过饱,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 ▪ 按时送孩子入园,配合进餐班级工作。
(2)注意 事项
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
鼓励幼儿独立进餐。不要催促幼儿,提醒幼儿
在用餐时间内进餐完毕(中大班不少于30分钟, 小班不少于40分钟,15分钟左右吃完点心)
培养良好进餐习惯巡视指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
观察其进食量,给予个别幼儿特殊照顾;纠正幼 儿不良进餐习惯,如汤泡饭,吃完饭后再吃菜, 只吃肉不吃菜,控制暴饮暴食幼儿,鼓励食量 小的幼儿。
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表
二、幼儿园日 常生活活动的 特点
1、习惯性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行为养成习惯、习惯
养成性格、性格形成命运。也就是常规,习 惯养好了,以后幼儿就能很自然地活动,不 需费九牛二虎之力。由此特点,我们在组织 日常生活活动时应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自在性
要组织集体活动,使幼儿学习、适应集体生
2、保育员:
做好盥洗准备:包括适温的流动
水、肥皂、毛巾、漱口水、牙杯 牙刷等。
协助教师指导幼儿正确洗手、
漱口、刷牙方法和注意事项。
帮助年龄小的幼儿进行挽袖子、
洗手等。
保持孩子衣物干燥整洁,如果
弄湿、弄脏,及时更换。
替有需要的孩子梳头发、剪指
甲。
3、家长: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p218识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p219~220(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二)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问题: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欠缺。

三、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p223~23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分化与综合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四、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

p231识记综合运用:运用相关知识,说明课程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三)课程实施的现代化(四)课程评价的现代化第二节课程编制一、几种课程编制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探究模式、批判模式、情境模式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课程编制的方法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p242(一) 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组织(二) 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p2421、制定课程计划Ø 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

p242识记Ø 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实施要求和课程管理Ø 我国制定课程计划的总原则是保证学生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学习全面的科学知识,获得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般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打好基础;适当分段,相对完整;互相衔接,基本一贯;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 究和创造为根本
2021/6/4
11
3、新的知识观
(1)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2021/6/4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易忽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1/6/4
4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 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 程.
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6/4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 论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二)教学的定义

(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 活本身都是教学。
(2)广义的理解。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 全面的影响。


(3)狭义的教学。是指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它以传授和学习 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对学生的身心施行多方面的影响。这是 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忽略了教学过程本质的其他特点。


3.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提出了教学中的情感 因素问题,并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动力。这一学说,对传统教学本质观是一 个冲击。 4.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 。
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是60 年代在德国产生的。它的提出者是弗兰克 和库贝。他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对学生进 行行为控制与行为管理的过程。控制论与 信息论是分不开的,教学控制系统对学生 行为的控制过程也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教学认识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学生的认 识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表现 出不同的规律性。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 矛盾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教学认识 客体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一般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 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序列过程。
四个阶段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彼

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
立,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
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 能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

课程变革的复杂性
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学区的特征
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 与程度 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质 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利益特征
学校的特征
校长的角色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第一,整体性。
第二,极端性。 第三,持续性。 第四,层次性。 第五,递进性。 第六,时间性。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筛选法(美国北加州大学课程中心) 步骤: 预定课程目标 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 把原预定的目标和补充的目标汇总 根据汇总目标,依次选出最重要的课程 目标 确定名次靠前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 (三)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变革的特征
学区的特征
学校的特征
外部环境的特征
课程变革的特征
课程变革的需要合适切性
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
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的差异 学科课程: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 发展水平能够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 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 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 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 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 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区别: 目的: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活动课 程偏重于让学生获得经验与信息; 编排: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活动 课程强调活动本身的系统性; 教学方式:学科课程强调教师主导的讲授式, 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行动与实践交往; 课程评价:学科课程强调总结性评价,而活动 课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识的(A )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

A.觉知性B.能动性C.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2.(B )是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

A.前意识 B.潜意识 C.下意识 D.焦点意识3. 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更容易引起(C)。

A.有意注意B.注意转移 C.无意注意D.注意分配4.(C)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的状态。

A.催眠 B.白日梦 C.冥想 D.睡眠5.绝大多数的梦都会发生在(D)阶段,波消失。

A.入睡期B.潜渡睡眠期C.中度睡眠期D.快速眼动睡眠期6.(B )是常说的摇头丸,既是兴奋剂也是轻微的致幻剂。

A.可卡因 B.MADA C.咖啡因 D.苯丙胺类7.意识的(C )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和认识事务的本质规律。

A.目的性 B.社会历史性 C.能动性 D. 觉知性8.认知资源理论是由(D )提出的。

A.谢夫林 B.布鲁德本特 C.特瑞斯曼 D.卡尼曼9.在睡眠的(C )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主要以△波为主。

A. 入睡期B.潜渡睡眠期C.深度睡眠期D.中度睡眠期10.注意有两个特点他们是指向性和(A)。

A.集中性B.概括性C.抽象性D.具体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识的特征有(ABDE )。

A.觉知性B.能动性C.社会性D.目的性E.社会历史性2.意识的水平有(ABDE )。

A.焦点意识B.下意识C.无意识D.潜意识E.前意识3.下面属于无意识状态的是(ACD )。

A.催眠B.睡眠C.白日梦D.冥想E.幻觉4.注意的品质有(ABCD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E.无意注意5.注意的功能有(ABD )。

A.调节和监督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6.白日梦的内容一般分为(ABC)类型。

A.愉快型B.焦虑型C.痛苦型D.消极型E.积极型7.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AD)。

A.人做梦主要在这个阶段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出现 D快速眼动 E.肌肉完全瘫痪8.催眠状态是一种(AB)。

A.特殊的意识状态B.意识恍惚状态C.睡眠状态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9.常见的兴奋剂有(ABCDE)。

A.苯丙胺类B.咖啡因C.摇头丸D.尼古丁E.可卡因10.药物成瘾的因素主要有(ABCDE)。

A.生物学因素B.心理学因素C.认知因素D.社会因素E.文化因素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2.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3.药物成瘾可分为两大类: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4.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5.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及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6. 睡眠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

7. 无意注意的发生即不在我们的预期之内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主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8 .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9 .很多人多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好是经历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失眠。

10 .睡眠的功能有保护功能、恢复身体机能和促进生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睡眠的阶段。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入睡期,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有较低的脑电波。

在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为浅度睡眠期。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其主要特点是以短节律脑电波为主,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里,个体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是中度睡眠期。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脑电波开始出现Δ波。

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的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以Δ波为主。

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随后进入到5-10分钟的“快速眼动睡眠期”。

快速眼动睡眠期最明显的特征是睡眠者的眼球做快速上下左右运动。

Δ波消失,伴随着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

2.如何保持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维持必须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要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下列一些条件:(1)目标任务要明确。

由概念可知,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标的注意。

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人对目标任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2)间接兴趣。

在有意注意中,人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是间接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但稳定的间接兴趣对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有着很大的作用。

(3)组织活动的习惯。

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也及个人对活动的组织习惯有关。

(4)个人的意志。

有意注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刺激干扰有意注意的维持。

3.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有四点:注意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主意对象和活动本身的特点。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叫注意广度。

注意的范围及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还和活动任务要求有关。

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及主体对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操作的自动化水平有关。

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的快慢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4.简述常见的致隐药物。

常见的致瘾药物可分为兴奋剂、抑制剂和致幻剂。

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类、可卡因、咖啡因、MDMA和尼古丁。

苯丙胺类是人工合成的兴奋剂,被广泛应用于减肥和抗抑郁治疗;可卡因是一种强烈性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它可以使人产生警觉、欣快、安宁、有力量、精力充沛和愉悦的感觉;MDM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摇头丸,既是兴奋剂也是致幻剂;咖啡因是最常被使用的精神活性药物;尼古丁是一种主要来源于烟草的天然兴奋剂。

抑制剂主要有巴比妥酸盐、GHB、安定药和酒精。

巴比妥酸盐是抑制脑活动的镇静类药物;GHB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可使机体放松和镇定;安定药能缓解焦虑和紧张;酒精又称乙醇。

致幻剂是能够歪曲知觉并且在没有感觉输入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生动形象的精神性药物。

有一些是天然物质,如轻度致幻剂大麻,另外一些是人工合成的,像LSD和MDMA。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有意注意及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②主体自身的状态。

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无意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生理状况和情绪状况也影响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人的能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的高度体现。

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注意状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目的任务要明确、合理地组织活动、克服困难。

2.论述梦。

(1)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2)梦的作用:①梦对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有一定的意义。

②做梦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它有利于经验和表象摆脱旧束缚,形成新的关系,是大脑信息加工的必要方式之一。

③梦可以给睡眠中的大脑提供周期性的刺激。

(3)对梦的解释:①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②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③认知的观点。

有人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的知识。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

1.基本情况李X,男,初二学生。

据他的班主任反映,李X现在学习很不专心,上课时总是呆呆的坐在座位上,虽然两眼直直的盯着老师,但老师让他回答刚讲过的问题时,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尽管人坐在教室里,心里却是想着及同学踢球时的场面。

有时,李X在课堂上总是两手忙个不停,碰碰这儿又碰碰那儿的。

据李X母亲反映,李X在家中做作业时总是动来动去的,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上厕所,要不就是在书桌前玩手指头、看游戏杂志,甚至偷听大人的谈话,结果作业时间拖得很长,而且作业中的错误不断。

(一)原因分析李X的问题是典型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中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有以下集中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

(2)缺乏学习兴趣。

(3)学习能力的欠缺。

(4)学习自控能力差。

(5)注意力受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影响。

(6)不良的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注意。

(7)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

(二)解决方案(1)排除无关因素干扰。

无关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的两类:①排除外部干扰,做好课前的物资准备;②排除内部干扰,做好情绪上的准备。

(2)加强课堂教学刺激。

①充分挖掘教材,充实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②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增强上课的目的性。

③制定限时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挑战性。

(三)小结这是典型的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案例。

注意力不集中也称注意力分散,是指无法长时间的将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常把注意力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

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1)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定不下心来听课。

(2)老师提问时,站起来不做反应或答非所问。

(3)老师布置作业时心不在焉,极少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4)学习时粗心大意,解题时错误百出,不是遗漏就是曲解。

(5)自控能力差,常把注意不由自主的从一个对象移到另一个对象,听课效果差,学习效果低,并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2.基本情况齐X,女,初三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