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第一章总论
药理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药理学发展acelsus(帕拉 塞尔苏斯)提出疾病是体内化合物 紊乱的理论,药物的作用是由其中 有效活性成分产生的。
(2)英 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开 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3)药理学之父,瑞士医生约翰
首次用动物实验研究药物的药理、
F. Magendie
在质上无严格区别,在量上有严格区别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瑞士科学家 (1493~1541)
“What is there that is poison?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
药思想
古代药学发展
中国古代药物的奠基时期(秦汉)
•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奠定了药物应用 的基础。
• 《皇帝内经》: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书籍,建立了中医的 核心理论。
• 《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个将医学理论与治疗实践紧密 结合的医学典籍。
古代药学发展 中国古代药物的奠基时期(秦汉)
《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物专著, 共载365种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80%以上 至今仍然有效 注重药性分别,“君、臣、佐、使” 用药配伍禁忌 指导采药:药性、时间、产地、干燥、真假
2024/9/21
现代药理学
20世纪3050年代
多马克 1935 磺胺药
弗莱明 1928
发现青霉素
弗洛里 1940
青霉素用于临床
钱恩 1940
分子药理学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药理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1982年,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 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迄今为止,已有近百种基因工程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第一章绪论
6)耐受性和耐药性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 必须加大剂量方可达到原有的效应。 耐药性(抗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 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7)药物依赖性 长期连续应用某些药物后,停药后发生心理或生理不 适,甚至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导致强迫性觅药行 为。
✎生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 成瘾性 ✎心理依赖性/精神依赖性 麻醉药品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2.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3.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4.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 药部位出现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 如:酒精皮肤消毒 (2)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 环分布到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称为吸收作用。 如口服阿司匹林产生解热镇痛作用
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 直接作用又称原发作用:是指药物在所分布的 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2)间接作用又称继发作用:是指由由药物的直接 作用通过机体的反射机制或生理性调节而引发的相 关作用。
3. 选择性(选择作用)
(1)概念: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作 用特别明显,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不明显或 没有作用,此为药物的选择作用或选择性。 (2)意义:药物分类的基础,临床选择用药的依据, 大多数药物都有各自的选择作用。在临床选择用药 时,尽可能选用那些选择性高的药物。 (3)特点:药物的选择作用是相对的,随给药剂量 的增加,其作用范围逐渐扩大,选择性逐渐下降。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心血管系统药物 呼吸系统药物 消化系统药物 泌尿生殖系统药物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复习题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副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受体激动药、(阻断药、部分激动药)、首关消除、生物利用度、肝药酶、药酶诱导剂、(抑制剂)、肝肠循环、血浆半衰期、极量、治疗量、常用量、安全范围、治疗指数、耐受性、耐药性、成瘾性、联合用药。
二、填空题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物的基本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舌下给药具有吸收快和避开___________的特点。
5、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6、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
7、机体生物转化药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
8、联合用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A型题1、药物的副作用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发生的A、极量B、治疗量C、最小中毒量D、病人体质特异E、LD502、药物的副作用是指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B、长期用药所产生的反应C、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防治作用无关的反应D、药物产生的毒理作用E、属于一种与遗传有关特异反应3、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下列哪项有关A、年龄B、性别C、剂量D、体质特异E、给药途径4、阿托品解痉时的用量为0.3―0.6mg,而在解救有机磷中毒时可高达5-10mg,并需重复用药,这体现了A、给药方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B、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C、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E、个体差异5、当长期应用某抗菌药而出现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称A、耐受性B、习惯性C、成瘾性D、耐药性E、继发反应6、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A、解离度降低B、脂溶性增加C、易透过血脑屏障D、易被肾小管重吸收E、经肾排泄加快7、药物的吸收是指A、药物进入胃肠道B、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C、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D、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E、以上都不对8、首关消除发生在A、舌下给药B、口服给药C、皮下注射给药D、静脉给药E、肌内注射给药9、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A、药物作用发生的快慢B、药物的药理活性C、药物作用持续时间D、药物的分布E、药物的代谢10、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和被机体排出体外统称为A、代谢B、消除C、解毒D、灭活E、排泄11、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度决定药物的A、药效发生的快慢B、不良反应的多少C、自消化道吸收的速度D、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E、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12、甲药的治疗指数比乙药大则说明A、甲药毒性比乙药小B、甲药毒性比乙药大C、甲药效价比乙药大D、甲药效价比乙药小E、甲药效能大13、主要影响药物作用强度的是A、肝功能B、吸收快慢C、药物形状D、药物剂量E、给药方法14、下列哪一种给药方法发生作用最快A、皮下注射B、肌肉注射C、静脉注射D、口服E、皮肤粘膜15、半衰期是指A、药物被转化一半所需的时间B、药物被排泄一半所需的时间C、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D、药物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E、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16、按药物的T1/2为间隔给药,约经几个T1/2血药浓度达坪值A、1 B、3 C、5 D、7 E、9X型题1、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A、副作用B、过敏反应C、毒性反应D、继发反应E、首关消除效应2、药物的副作用A、是药物本身固有的B、是不可预知的C、可转化为治疗作用D、治疗量即发生E、有些是可预防的3、治疗疾病时用药量A、一般不应超过极量B、不必考虑极量C、必要时可超过极量D、绝对不应超过极量E、一般用治疗量第二章传出神经系统药二、填空题1、M受体兴奋时的效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学基础第一章总论PPT课件
了解药物作用靶点有助于深入理解药 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 依据。
针对不同的靶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可 能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具体靶点进行 深入研究。
药物作用方式
药物作用方式是指药物如何与靶点结合并发挥作用的方 式。
了解药物作用方式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选择合适的给 药途径和剂量,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是确保患者用药效果的重要手段。
03
药品有效性评价的内容
包括临床试验和上市后临床研究两个阶段,临床试验主要在一定样本量
下评估药品的有效性,上市后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大规模的长期观察来
评估药品的有效性。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是指对已经上市的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 监测和报告的管理制度。
GMP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具备相应的生 产条件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生 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 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可靠。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是药品经营企业必须遵循的 质量管理标准,旨在确保药品经营全过程符合质量要求。
GSP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具备相应的经营条件和质量控制体 系,确保药品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可靠。
01
03
综合运用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 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
据。
04
体外实验是指通过离体组织或细胞培养来研究药物的 作用机制,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内的 生理环境,但存在局限性。
03
药物剂型与制剂
药物剂型与制剂的概念
药物剂型
为了满足防治疾病的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 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等。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题库 谁会给个答案顺便
第一章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总论一、选择题1.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被称为A.药效学B.药动学C.药物治疗学D.药理学2.根据药物是否被吸收入血,药物作用可分为A.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B.选择作用和毒性作用C.副作用和毒性反应D.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3.药物的副作用是指A.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产生的反应B.一种与遗传因素密切的特殊反应C.在治疗剂量下伴随着药物的防治作用而产生的一类不良反应 D.在停药以后所引起的一种不良反应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A.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C.防治作用和毒性反应D.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5.受体激动药的特点是A.有很强的亲和力B.具有很强的效应力C.有很强的亲和力而无效应力D.兼有亲和力和效应力6.肌注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出现口干现象称为A.副作用B.毒性反应C.治疗作用D.变态反应7.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动或拮抗受体取决于A.药物剂量的大小B.药物作用的强度C.药物亲和力大小D.药物是否有效应力8.下列哪一种情况,药物容易通过简单扩散进行跨膜转运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B.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C.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D.离子型药物在酸性环境中9.判断甲药教乙药安全的依据是A.甲药的LD50比乙药大B.甲药的LD50比乙药小C.甲药的ED50/LD50比值比乙药大D.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大10.首关消除是指A.药物进入血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B.口服药物后,药物在消化道受破坏而使药量减少C.口服药物的吸收过程中,药物首先进入肝门静脉通过肝脏灭活和在肠黏膜经受灭活,使进入循环系统的药量减少D.药物与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最初效应11.在满足病情需要的前提下,大多数药物的用药次数取决于A.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的速度B.药物在体内的消化速度C.药物在体内被吸收的速度D.药物在体内被转化的速度12.药物在体内转化失效和被机体排出的过程,通称为A.代谢B.消除C.解毒D.灭活13.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A.药物的活性B.药物作用的快慢C.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D.药物在体内的分布14.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A.药物被机体吸收一半所需时间B.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时间C.药物效应在体内减弱一半所需时间 D.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15.给某病人服用一种催眠药,经测定其血浆浓度为16μg /ml,已知该药的半衰期为4小时。
药理学基础_第一章_绪论
机体:指生物体,包括人体、病原体等。
4
2021/3/21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极 其机制
药物
机体
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 变化及其规律(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5
2药物学和临床医学之
间的桥梁。
基础医学 药物学
研究药物的 作用
药理学
合理用药
临床医学
6
2021/3/21
三、药理学的发展史 ❖(一)本草学阶段 ❖(二)现代药理学阶段
7
2021/3/21
“神农本草经”
(Sheng Nong’s Herbal Classic)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汉代(206BC~220)正式编撰“神农本草经 ” (大约公元一世纪成)
合理用药研究药物的作用20181026三药理学的发展史一本草学阶段二现代药理学阶段20181026神农本草经shengnongsherbalclassic汉代206bc220正式编撰神农本草经大约公元一世纪成载药365种不少流传至今如人参甘草当归麻黄大黄历代均有修订增补愈臻完善20181026materiamedica201810261018世纪末生理学和化学发展为现代药理学发展奠定基础
11
2021/3/21
Oswald Schmiedeberg (18381921) 德国药理学家,现代药理 学创始人,提出一系列药理学概 念; 构效关系 药物受体 选择性毒性
12
2021/3/21
谢谢欣赏,再见!
13
2021/3/21
谢谢!
10
2021/3/21
德 国 Rudolf Buchheim (1820-1879) :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用所致, “受体”理论前驱。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出第一本 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课件]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PPT
药物治疗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用药注意事项
1、给药前 治疗目的、病情、服药史、
病史、禁忌症
2、给药
四查十对
3、促进疗效及减轻不良反应的措施
用药依从性、临床药学服务
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 查药品: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 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 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第2节
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三、药物作用机制
受体+配体
存在于cell膜或cell内,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 并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
戒断症状称为
A.耐药性 B.身体依赖性 C.个体差异
D.精神依赖性
E.耐受性
4.以下可以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是 (
A.有效量
)
B.极量
C.最小致死量 D.半数致死量 E.治疗指数
治疗剂量 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 )下出现 的与( 治疗目的 )无关的作用。副作用和
(
)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可以 治疗作用 相互转化。
2、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不包括
A、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
( )
B、降低机体的生理功能
C、产生新的功能 D、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E、掩盖某些疾病现象
3、反复多次给药后,停止给药时可产生
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
1)理解药物分类 2) 熟悉代表药物(共同规律)
3) 注意药物的两面性(治疗、不良反应)
4)注意药物与临床知识的联系
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药物的量效关系是药理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临床用 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量效关系曲线中,药物的效 应强度可以用纵坐标表示,药 物的剂量可以用横坐标表示。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如何与 机体相互作用并发挥药理作用的 过程,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
核心内容。
药物的作用机制涉及药物与机体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受体的相互作 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细胞功能变
01
02
03
04
半衰期
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 间。
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 按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应占有
的体液总容积。
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 量占给药量的比例。
生物利用度
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体内后被 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占总给药
量的百分比。
0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 之间的不良反应和相互干扰,提高用 药安全性。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性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的人 群,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制定 相应的用药方案。
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
建立和完善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规 范评价流程和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药物风险管理
药物评价与重要作用。通过对药物的 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 评价,可以为药品监管部门提 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促进医药科学发展
药理学的发展对于促进医药科 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 断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效果,可以推动医药科学的进 步,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 出贡献。
物作用。
性别
不同性别的人体生理特征存在 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 同。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总论第一节 概述药物(Drug;Pharmakon)定义: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得化学物质,就是维护人类健康得重要武器。
药物分类:药物治疗效果决定因素:合理应用;心理、经济。
一、药理学及药物治疗学得概念及任务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得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药物应用基本知识与用药指导基本能力。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得规律及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药效学与药动学,旨在充分发挥药物得治疗效果,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得发生,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得规律;②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体内药物处置得动态变化,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得过程,阐明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药物治疗学: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得理论与方法。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得一般原则、基本过程以及常见疾病得药物治疗方案与用药注意事项等。
任务:运用药理学、生物药剂学等相关学科得基础知识,针对疾病得病因与临床发展过程,依据患者得个体特征,制定与实施合理得治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治疗风险。
药理学着重从药物角度研究药物治疗疾病得作用与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为药物治疗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药物治疗学则就是从疾病角度研究药物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就是药理学得具体化与综合化,就是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得桥梁课程。
二、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发展简史(简单了解)1、“药食同源”学说——医药学——现代医药科学得共同鼻祖《神农本草经》——公元1世纪前后——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365种药物及其用法);《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唐代·苏敬等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844种药物);《本草纲目》——公元1596年明代·李时珍——世界性得药物学文典(1892种药物);埃及《埃伯斯医药籍》;古希腊《古代药物学》;古罗马《药物学》现代科学技术得发展使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从萌芽阶段逐渐形成独立得学科体系2、18、19世纪药理学发展阶段3、20世纪药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断完善,并出现了生化药理学、临床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等众多分支;4、20世纪70年代药物治疗学建立,使药理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得联系在一起。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总论
第一章药理学及药物治疗学总论
第一节 概述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 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药效 学和药动学。药物治疗学是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理论 和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应用药物的手段达到消除和 控制疾病,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药理学 和药物治疗学都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但各有侧重。药理学侧重于药物作用的理论研究,是 药物治疗学的理论基础。药物治疗学是药理学理论在 临床的实际应用。着重研究在疾病防治中选择药物和 用药方法,以及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等实际问题,其核 心是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
三、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形式 1.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足、使用方法 不妥或无指征使用。2.给药途径、剂 量和疗程不当。3.联合用药品种过多 或配伍错误。4.使用了未经证实的或 安全性不可靠的药物。5.选择了错误 的药物。6.使用本不需要的价格昂贵 的药物。7.不恰当的自我药疗。
安全性
经济性
有效性
适当性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
基本作用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选择作用
药物作用两重性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
防治作用
A型不良反应
B型不良反应
副作用毒性反应
继发反应后遗效应
耐受性依赖性
过敏反应
特异质
二、药物作用机制
改变机体的理化环境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四、不合理用药的动因和后果
• 不合理用药主要涉及到医生、药师、护士和患者, 其次药品生产企业、经销商、宣传机构等外界因 素都可以导致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的后果分别为 延误疾病治疗;浪费医药资源;增加药物不良反 应,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酿成医患纠纷。 五、合理用药的评估与干预 • 促进合理用药的干预方法主要针对处方者、患者、 生产厂家、药品供应系统、药物信息等多种对象, 可归纳为教育方法、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我国 主要用合理用药国际调研指标开展用药调研和评 估以遏制不合理用药现象的泛滥。
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ppt课件
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被动转运:顺差不耗能。包括滤过、易化扩散和简 单扩散(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逆差耗能。需要载体。
精选课件
18
(一)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 响
药物性质:溶解度、解离度、脂溶性、分子大小等 药物剂型: 口服: 液体 > 散剂 > 片剂
精选课件
14
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
2)受体调节
①定义:在各种生理、病理及药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其 数目、亲和力和效应力方面的变化。
②向上调节与向下调节 激动剂 拮抗剂
向下调节 向上调节
精选课件
15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第三节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精选课件
16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排泄
生物转化
消除
精选课件
29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3 稳态血药浓度 (坪值,CSS) 定义: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连续恒量给药,
约经4-5个t½ ,血药浓度达到基本稳定水平。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稳态血药浓度意义:
1
调整药物 剂量依据
2
确定负荷剂量 (首剂加倍 静脉给药)
3
制定 理想的给药
响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眼屏障等
分 布
体液pH值:酸性药物易分布在碱性体液中,碱性酸
的
性药物易分布在酸性体液中。
因 血浆蛋白结合:结合能力强,药理活性弱。 素
组织的亲和力:亲和力强,分布多。
精选课件
20
药物
血浆蛋白
结合物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可逆性 ③饱和性 ④竞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总论第一节 概述药物(Drug ;Pharmakon )定义: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武器。
药物分类:药物治疗效果决定因素:合理应用;心理、经济。
一、药理学及药物治疗学的概念及任务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药物应用基本知识和用药指导基本能力。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旨在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②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体内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药物治疗学: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基本过程以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和用药注意事项等。
任务:运用药理学、生物药剂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针对疾病的病因和临床发展过程,依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治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治疗风险。
药理学着重从药物角度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为药物治疗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药物治疗学则是从疾病角度研究药物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是药理学的具体化和综合化,是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二、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发展简史(简单了解)1. “药食同源”学说——医药学——现代医药科学的共同鼻祖《神农本草经》——公元1世纪前后——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365种药物及其用法);《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唐代·苏敬等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844种药物);《本草纲目》——公元1596年明代·李时珍——世界性的药物学文典(1892种药物);埃及《埃伯斯医药籍》;古希腊《古代药物学》;古罗马《药物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从萌芽阶段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2. 18、19世纪药理学发展阶段3. 20世纪药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断完善,并出现了生化药理学、临床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等众多分支;4. 20世纪70年代药物治疗学建立,使药理学和临床医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5.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进入分子研究水平阶段。
DNA重组技术、药物基因组学技术、更加微观的研究手段。
三、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必要、有效、安全、经济、规范【课堂互动P4】: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有哪些?牵引、食疗、心理疗法、锻炼、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高压氧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电击治疗、约束性治疗疾病不同选药不同;疾病相同药物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
(案例)《三国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佗日:‘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或疑其异,佗日:‘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①必要性原则由于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不良反应、个体差异,以及不需用药和不能用药等情况,要坚持药物治疗的适度性、科学设计用药方案,即非必要不用。
②有效性原则综合考虑药效学特性、用药方案的科学性、可能影响药效的各种因素,合体调整用药方案,确保发挥最佳疗效。
③安全性原则确保用药安全④经济型原则最低成本取得最佳疗效,控制药费不合理增长和药物资源分配不平等现象。
⑤规范性原则掌握相应专业的治疗规范,帮助引导患者和家属了解规范治疗的意义和内容。
四、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意义:具备在药师的指点下,开展一定层次的药学服务工作所必须掌握的药物基础知识和指导用药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方法: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联系实际,融会贯通①首先把握课程的核心问题和基本规律。
先是药理学的内容,然后过渡到临床应用。
必须同时掌握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
②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做好课堂“相关链接”“实例解析”“处方分析”“课堂互动”等内容,勤学多练,掌握理论知识。
③注意每个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异同点,注意学习的条理性。
第二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一、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初始表现;药物的效应是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最终结果。
一般情况这两者统称为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对机体原有生理功能或状态的影响注意:同一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基本作用可以不同,对这个组织器官是兴奋作用,对另一个器官却可能是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课堂互动p5】大多数人喝酒时,往往开始表现为兴奋状态,然后逐渐出现四肢无力、反应迟钝、昏睡等中抑制现象,请问这是为什么?答:这与酒精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
酒精是亲神经性的物质,少量的酒精对神经系统有着兴奋作用,从而使人表现的比平时兴奋、话多;但是随着引入量的增加,酒精对神经的作用由兴奋作用转为抑制作用,从而使中枢神经对身体各部位的支配权减弱,导致了四肢无力、反应迟钝、昏睡等状态的产生。
这就是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实例。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2.3.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的选择作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的作用特别明显,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的现象。
原因: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 选择性高的药物作用专一,药理活性较高,不良反应少,临床价值高。
4.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防治作用:对机体和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防治作用: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原则“急治标,缓治本,标本兼治”【实例解析】①缺碘区儿童定期口服碘丸(对因治疗);②高脂血症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因治疗);③感冒患者口服阿司匹林降低体温(对症治疗);④痢疾患者口服庆大霉素溶液(对症治疗);⑤乙肝患者注射干扰素(对症治疗)不良反应:机体出现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机体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
与药物本身、剂量、给药方法、病人个体差异有关。
(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特点有①可预知;②可变化性;③可控制性(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功能;慢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特殊毒性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是慢性毒性。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有效浓度时残留的药物效应,如宿醉。
(4)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后续效应,多不良。
如二重感染。
(5)变态反应:药物引发机体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表现为皮疹、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
如青霉素过敏。
(6)耐受性和耐药性:耐受性是连续用药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须加量才能达到原有效果。
停药可恢复。
耐药性是针对病原微生物或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叫抗药性。
(7)药物依赖性:长期使用某药物后停药,产生心理和生理不适,甚至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导致强迫性觅药行为的现象。
有精神(心理、习惯性)和身体(生理、成瘾性)依懒性。
(三)药物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1. 量效关系: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或浓度之间的变化规律。
(1)药物的量效曲线药物的量效关系可以用量效曲线来表示。
效应量(纵坐标)用%表示,剂量(横坐标)用算数值表示,呈长尾S型,将横坐标改为对数剂量,曲线呈对称的S型曲线。
(2)量反应曲线与质反应曲线用计数值表示药物效应的为量反应;用有无、阳性和阴性表示药物效应的为质反应。
量反应曲线与质反应曲线区别在于纵坐标药物效应选用的指标不同。
2. 测定量效关系的意义好价值(1)评价同一类药物之间的效应的强弱,一般采用效价和效能这两个指标。
效价为强度指引起同等效力所需要的剂量,反映在量反应量效曲线的横坐标上。
效能为最大效应。
效价与效能不一定完全对应,效价强的药物不一定效能高。
(2)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大小,可用治疗指数表示。
治疗指数等于LD50与ED50的比值,治疗指数越大,LD50与ED50的差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二、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如何与机体细胞或靶位点结合而发挥作用,有助于阐明药物的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为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提供理论基础。
(一)受体作用机制1.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
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的递质或药物。
2.受体特点①特异性,结构相适应;②敏感性,低微浓度即可结合;③饱和性;④可逆性;⑤多样性,同一类型受体可广泛分布在不同细胞并产生不同效应,多样性是亚型分类的基础。
3.药物与受体药物与相适应的受体结合,多数是通过分子间化学键结合,化学键的稳定性决定了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结合力越强作用时间越长。
结合后产生效力的条件:①亲和力,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度(效价);②效应力,结合后具有激活受体产生特异性药理效应的能力,决定药物作用的效能。
4.受体的调节数量、亲和力、效应力受药物、疾病等的影响发生变化。
①向上调节,受体数量等增多、增大;②向下调节,受体数量等下降,产生耐药性。
(二)其他作用机制①改变酶的活性(毒扁豆碱);②参与或干扰机体的代谢过程(维生素B1治脚气病,铁剂治贫血);③作用于离子通道(Na+,K+,Ca2+;利多卡因阻滞通道Na+);④改变体内活性物质的合成、释放或储存(麻黄碱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来升压);⑤改变内环境的理化性质(pH,渗透压等)第三节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过程,也叫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排泄合称药物的转运;连续给药时,吸收、分布合称药物的蓄积,代谢、排泄合称药物的消除。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又叫下山转运,不耗能,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
(二)主动转运:药物与载体结合后,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需能量、需特异型载体,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起效快慢、作用强弱、持续时间的长短。
影响因素主要有给药途径、药物理化性质、制剂类型等。
1. 给药途径首要影响因素,分消化道给药和非消化道给药。
首关消除: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血液循环。
有些药物口服后在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生物转化而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2.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越小、脂溶性越高,越易吸收;完全水溶或脂溶的也很难吸收(生物膜特点),通过改变pH来调节药物的脂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