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果创作中看美丑对照原则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提出的一种观点,它强调了美与丑的对照和对比。

雨果认为,只有通过对比美与丑,才能更好地展现美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原则在雨果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丰富了他的作品内涵,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上。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比主人公让·瓦尔简和反派角色警察雅维尔的形象,展现了美与丑的鲜明对比。

让·瓦尔简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为了救人而牺牲自己,表现出了人性的美好。

而雅维尔则是一个残忍、贪婪的人,他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展现出了人性的丑恶。

通过这样的对比,雨果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美与丑的差异,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在他对社会现象的描写上。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比巴黎圣母院的美丽和巴黎城市的丑陋,展现了美与丑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宏伟壮丽的教堂,它代表着宗教的力量和人类的信仰。

而巴黎城市则是一个充满了贫穷、腐败和犯罪的地方,展现出了社会的丑恶。

通过对这两者的对比,雨果让读者反思社会问题,思考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意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上。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比中世纪和现代的巴黎,展现了美与丑的对照。

中世纪的巴黎是一个充满了繁荣和活力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而现代的巴黎则是一个充满了犯罪、腐败和堕落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失去了美好的憧憬。

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对比,雨果让读者思考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引发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前景的思考。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对美与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比美与丑,雨果让读者思考人性、社会和历史的问题,引发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前景的深思。

这一原则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一、本文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其中,雨果巧妙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这一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在描绘人物、情节和环境时更加生动鲜明。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这一原则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将重点阐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包括人物形象的美丑对比、情节发展的美丑交织以及环境描写的美丑呼应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这一原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其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批判力度。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二、美丑对照原则的定义美丑对照原则,作为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独特的美学理念,是一种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文学手法。

它并非简单地以貌取人,将美与丑划分为两个绝对的对立面,而是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之间的交织、冲突和转化,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在这一原则下,美与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

美可能隐藏着丑,丑也可能孕育着美。

雨果通过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美学对于美与丑的单一定义,使得作品中的角色更加立体、生动,更加接近真实的人性。

在《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无论是主人公卡西莫多那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的纯净心灵,还是克洛德副主教那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扭曲灵魂,都是这一原则的生动诠释。

这种美丑对照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上,还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上,以及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上。

通过这种对照,雨果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在深感震撼的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i>《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烂漫派小说,他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和强化了,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下面,我就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单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i>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烂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烂漫派小说,他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和强化了,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下面,我就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单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浓烈的烂漫主义色彩和很强的可读性。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

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中世纪巴黎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经典小说。

小说中有许多美丽和丑陋的对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以下将分析小说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最显著的美丽形象是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她是一个拥有非凡美貌的吉普赛舞女,拥有蜜色肌肤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她充满善良和同情心,对待他人总是充满关爱。

她的美丽和纯洁性格在小说中象征着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相比之下,卡西莫多(Quasimodo)是一个丑陋的钟楼骑士。

他身材矮小,面容恶心,双眼盲目,留有厚重的狰狞面具。

然而,他拥有善良的心灵,对埃斯梅拉达深深的爱慕和保护欲。

他与埃斯梅拉达之间的对比,凸显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冲突。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有许多场景和符号与美丑对照相关。

在巴黎圣母院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中,有许多美丽的艺术品和建筑细节。

这代表了人类创造美的能力和对美的向往。

然而,在这个美丽的背后,隐藏着丑恶的一面。

教堂内的黑暗、腐朽和封闭象征着社会和宗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与人性的交织,也展示了美和丑的复杂关系。

在小说中,美丑对照的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和场景上,也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贵族和平民的对比是其中之一、贵族阶级浪费和残忍的生活方式与平民阶级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贵族和平民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丑陋一面。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丑陋的人物形象,如法克、克洛普罗、德格里戈里等,他们都是丑陋、怪异、自私和残暴的人物。

他们代表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面,与美丽和善良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正是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深度。

美丑对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场景和符号上,也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使得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作者:赵丹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4期不是水晶,依然璀璨。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璀璨的水晶之一。

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远近闻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而且还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浪漫派小说,不仅在十九世纪的文坛上引起了轰动效应,而且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刻小说。

在阅读这本书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视觉上,都给读者强烈的“美与丑对比”冲击。

虽然书的内容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往往最能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是源于现实生活,故事内容被作者大大夸张及强化,作者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在大师的浓墨重彩之下,勾勒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编织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成一幅幅多彩而奇特的画面,揭露了十九世纪黑暗社会的尖锐问题。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是雨果文艺作品的主要创作原则,作者把人物性格剖析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加准确深刻的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感悟人生的现实。

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照是这篇巨作的一大看点。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是对照艺术的精髓。

作家通过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位男性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描写,以及各自的强烈感情,展示出爱情、婚姻等不同层次的爱。

首先,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在小说中是靠街头卖艺为生的流浪人。

“天工的尤物”①外表光彩靓丽,本质天真纯洁,是美丽的化身,善良的传播者,人性美的象征。

在她的身上实现了内外兼容美的高度统一。

当爱斯梅拉达看到加西莫多在赤日炎炎下苦受鞭刑,只有她同情怜惜,把水送到口渴难耐的加西莫多唇边。

当衣冠禽兽的克罗德强行暴力威逼之时,爱斯梅哈尔达则表现出不屈不饶,敢于反抗的顽强意志。

她讨厌克洛德,同时也害怕克洛德,但这并不足以使她动摇内心。

甚至在绞刑架前,她也丝毫没有妥协。

面对克洛德狰狞丑恶的嘴脸,她表现出非一般人所拥有的勇敢与坚强。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学界。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他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雨果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元的,其中既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有邪恶和丑陋的一面。

他在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将美丑两个极端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描写主人公让·瓦尔简的善良和正直,以及反派角色让·瓦尔简的邪恶和冷酷,展现了美丑对照的鲜明对比。

这种对照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雨果对于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通过作品中的美丑对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塑造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美丽善良的角色和克洛德·福罗洛等丑陋邪恶的角色之间的对比,揭示了中世纪巴黎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这种对照不仅让读者深思社会的问题,也促使人们对社会进行反思和改变。

美丑对照原则也是雨果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雨果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和美好的,同时也要展现出世界的丑陋和黑暗。

他通过对美丑对照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真实而有力量。

例如,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巴黎贫民窟和富人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这种对照不仅让作品更加真实,也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

美丑对照原则也是雨果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雨果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美丑两个极端交织而成的,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丑就没有美。

他通过作品中对美丑对照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描写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福罗洛之间的命运对比,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这种对照不仅让读者对命运有所思考,也让人们珍惜和把握自己的命运。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 原则
雨果曾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到“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 黑暗与光明相共。”
美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原则
人物形象对比体 系
人物之间的对照 人物自身的对照
一、人物之间的对照 人物之间的对照
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美 丑的对照
其他人物之间的美丑对 照
1、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克洛德 毁掉的爱
爱斯美拉达 忠 诚 之 爱
卡西莫多
甘果瓦
自私自利的爱
2、其他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
其他人物之间 的美丑对照
克洛德
爱斯美拉达
毁掉
保护
卡西莫多
二、人物自身美丑的对照
人物自身美丑对 照
人物行动前后不 同的对照
人物仪表外貌与 内心世界的对比
1.人物行动前后不同的对照
宗教的“爱”, 年轻有为的形象
克洛德
宗教的禁欲主义 者,是“恶”的
化身
2.人物仪表外貌与内心世界的对比:卡西莫多
外表 丑陋
在他身上集中了 人间所有的丑陋, 但如此奇丑无比 的外表
内心 美好
一颗金玉般美好 的心灵,他纯洁、 无私、忠诚
小结与问题:
世上存在真善美,也伴随着假恶丑,同学们通过《巴 黎圣母院》领略了雨果笔下的善恶美丑,在生活中“美” 又是何物。这节课就讲到这,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生活中的美是什么,同 时请结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谈谈雨果的小说是如 何体现其“美丑对照原则”的?有缘学习更多+谓 ygd3076考证资料

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

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

法国作家雨果(Victor Hugo)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是指他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述美丽和丑陋的对照来强调和突出主题。

这一原则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强调视觉对比:雨果经常使用细致而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美丽与丑陋的对比来激发读者的感官体验。

他将绚丽壮观的景色、美丽的人物形象与丑恶的环境、邪恶的人物进行鲜明的对比,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象征意义:美丑对照在雨果的作品中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美丽往往代表善良、正义、纯洁,而丑陋则代表邪恶、罪恶、腐败。

通过这种对比,他传达了他对人性、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的见解。

强调人性的复杂性: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不仅刻画了美丽的人物,也赋予了丑陋的人物深度和复杂性。

这种对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和深层次的内心冲突。

通过美丑对照创作原则,雨果的作品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和情感。

他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复杂的人性描写,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文学作品。

《巴黎圣母院》中的对比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对比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对比原则维克多·雨果被世人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浪漫主义创作主张曾轰动了19世纪欧洲文坛。

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的核心便是对照手法的充分运用和体现,他曾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把对照作为艺术原则加以阐明:“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作为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整部作品正是通过强烈的对照来反映现实,凸显主题,深化意蕴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1、环境方面的对比作者在作品中插入相当大的篇幅,专门介绍起圣母院的建筑史和巴黎城市的鸟瞰图来。

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了圣母院的崇高和圣洁:和谐而壮丽,庄严而伟大,“是石头的交响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像神的创造一样又有力又丰富,仿佛具备两重性格——永恒又多变”。

而当时的巴黎城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之宫,赏心悦目,圣洁而又美丽。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所在,到处布置着绞架、刑台、地下牢房、存尸墓场,发生着诸如爱斯梅拉达这样无辜的人们遭受摧残迫害的耸人听闻的悲惨事件。

这之间的对照,显而易见地表明了作家对造成巴黎和圣母院成为人间地狱的社会的愤慨。

2、情节与场景的对比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两个王朝的对比,一个是历史上确实有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的封建专制王朝,另一个是作者虚构的“奇迹王朝”。

在封建王朝里,他们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冤狱遍布国内,血腥镇压百姓,致使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遭受凌辱与迫害。

而在“奇迹王朝”里,尽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心地善良,互助互爱,具有舍已为人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与封建王朝、天主教会斗争,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

而且雨果组织小说情节与场景的对照手法,还主要体现在于悲剧情节中巧妙地插入了一些喜剧场面,悲喜交织,形成对照。

《巴黎圣母院》主要描写爱丝梅拉达不幸的遭遇。

雨果在这一悲剧中,大胆地穿插了不少喜剧情节。

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原则即是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1 大自然中美丑并存。

2 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能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

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

“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

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

3 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能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而卡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

一方面,在表现丑的同时,映衬了美的存在。

另一方面,这里的丑,虽丑不恶。

我们认为丑的东西在浪漫主义大师的笔下变的美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通过对那些丑的人物的悲剧更冷静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肯定某些我们原本认为丑的东西,批判自己,否定了某些我们原本认为美的东西,引领着人们从美中辨别丑,从丑中发现美!美丑对照原则运用于作文中,可以起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复杂性的作用,也能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还可以尽显了人性的美好和丑恶。

下面的几篇文章都采用了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之间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

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得逞。

那只大手似一条厚棉被,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我低下头去察看。

翻过来看手心,调过去看手背,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又深又粗,染着黑土色。

(完整版)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完整版)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它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文学批评、美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在该序中,雨果提出了一套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

他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同时,雨果也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了《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体系,正反两组人物互相映衬,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在人物对比体系中,爱斯梅拉达无疑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人物,加西莫多、克洛德、弗比斯处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通过他们对爱斯梅拉达的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梅拉达形成强烈的对照。

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是个“超自然的生灵”,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热情活泼,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是体态美和心灵美和谐的统一,是“纯洁而光辉”的人,而加西莫多却恰恰相反是个极其丑陋的人,他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

雨果采用高度夸张的手法,用加西莫多丑陋的外表和爱斯梅拉达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两个人物外貌的对比来阐释他的美学主张“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 同时加西莫多外表的丑也更鲜明地反衬他自己内心的美好与崇高。

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

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对比其实也是善与恶的对比, 表现善与恶的对立。

爱斯梅拉达是善的化身,她代表着光明和自由, 代表着真善美, 而克洛德副主教却是极恶的代表,他“严峻、沉着、阴郁、狡黠”,是“阴森可怕”的魔鬼,衣冠禽兽。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不是真情的表露,而是作为“一个男人去爱一个女人"的本能,是情欲的燃烧,这种长期被压抑的情欲一旦蠢动就表现为罪恶的形式。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美与丑的对比,通过对照来突出美的意义和价值。

雨果倡导在作品中塑造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通过对比来凸显出美的光辉与恶的丑陋,以达到艺术上的美学效果和道德上的教育意义。

美与丑的对照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通过将美与丑对比,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更加丰满和生动,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文学享受。

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刻画的让·瓦尔简与图塞尔的对比,让·瓦尔简代表了善与正义,他努力工作,忍受着绝望的生活,但依然保持着善良和慈悲之心;而图塞尔则是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人物,他通过背叛和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对比使得作品中的美与丑尤为鲜明,引发读者的共鸣,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美与丑的对照有助于道德教育的转化。

雨果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艺术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的功能。

他通过对比美与丑的形象,将道德的教育融入到作品中,呼吁人们追求美德、抵制丑恶。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其中的艾斯梅拉达和克洛德·福罗罗都是美的象征,他们追求真爱和正义,而卡西莫多则代表了丑恶的一面,他追求权力和报复。

通过对比美与丑的形象,作品告诫人们要以美德为准绳,摒弃丑陋的欲望,提醒读者积极向善,远离邪恶。

在雨果的作品中,美与丑的对照也体现了社会的斗争与矛盾。

通过对比美善与丑恶,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分化。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照法国上层社会的富人与贫民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让·瓦尔简代表了下层社会的辛勤劳动者,而贵族德普尔累克代表了上层社会的富人。

他们之间的对比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造,突出了美的光辉和恶的丑陋。

同时,在表现美与丑的对立时,雨果也给予了丑恶角色一定的人性和复杂性,避免了单一的刻画,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知识]《巴黎圣母院》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知识]《巴黎圣母院》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述雨果对于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运用。

在这部小说中,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

雨果对对照原则的实践,主要体现于下述两个方面:(一)情节场景的对照①情节上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所构成,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遥相呼应,所有情节都处在鲜明、强烈的对照之中。

综观《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发展,纵横跌宕,曲折纷繁。

爱斯梅哈尔达时悲时喜,时而厄运临头,时而绝处逢生。

她的每一次遇险与得救的前因后果,都具有明显的对照性质,善恶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则在层层的对照中愈演愈烈,显示出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内容。

②场景的对照: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有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十一位代表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们的“奇迹王朝”。

也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在“怪厅”里,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都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

而宗教法庭对爱斯梅哈尔达的审判,则随心所欲,故意制造冤案,草菅人命。

还有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

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叹为观止。

总之,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贯穿于《巴黎圣母院》之中。

它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而且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二)人物形象的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

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展示出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给人们划出了爱情、婚姻、情欲的美丑、高下的界限。

1、她与四个男性人物的对照在《巴》中,女主人公是美的化身,善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表和里的高度统一。

雨果作品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作品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作品中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作品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里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丑陋的角落。

你看啊,他总是喜欢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

美好的人物常常身处黑暗的环境,而丑陋的角色则可能隐藏在华丽的外表下。

这种对照原则,让他的故事更有深度,读起来特别引人入胜。

想想《悲惨世界》,让人心疼的冉阿让,简直是个苦命的汉子。

他从小就被社会抛弃,一路颠沛流离。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有那份温暖的心,像是冬天里的阳光。

对比之下,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比如那个贪婪的丁喷,看起来衣着光鲜,却满身肮脏的灵魂,真是让人想笑又想哭。

这种反差,让人觉得生活真是太有戏了。

再说说《九三年》,雨果在这里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那种在战火中展现出的英雄气概,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战的人,虽然面容可能满是风霜,但内心的光辉宛如星辰大海。

而那些在战争中浑浑噩噩的角色,虽然看似貌美,却内心空洞得可怕。

想想那些只知道享乐的人,真是丑得一塌糊涂。

雨果还特别擅长描绘城市生活。

巴黎的街道,繁华与破败交织,仿佛一首动人的乐章。

那些贫民窟的孩子,肮脏却纯真的笑容,像一朵在泥土中顽强生长的小花。

而那些富人,坐在豪华的马车里,满脸傲慢,眼神冷漠,简直是个行走的笑话。

美与丑,真是就像黑夜与白昼,鲜明对比,让人无法忽视。

再说《巴黎圣母院》,那个古老的教堂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

卡西莫多那张丑陋的面孔,反而让人觉得他心灵的美好更为珍贵。

他对爱与友情的渴望,简直让人心碎。

而那些表面光鲜的贵族们,心里却充满了阴暗和自私,真是让人想大喊“真是虚伪!”这就是雨果想传达的,他总是让人看到丑陋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更深的真相。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雨果的作品就像是一场人生的百态秀。

美丽与丑陋交织,让人思考,让人感慨。

他用这种对照,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而那些华丽的表象,可能是空洞的泡沫,随时会破裂。

就像我们常说的“外表美不代表内心美”,真是句真理。

从雨果创作中看美丑对照原则

从雨果创作中看美丑对照原则

从雨果创作中看美丑对照原则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近于优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后,善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

在同一部作品中,既可以有表现丑的事物,又可以有表现美的事物,它们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关系,又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

由于丑的存在,更衬托出美的更美,同样由于美的存在,也可以使丑的更丑。

雨果在他的反封建小说《巴黎圣母院》里把美丑对照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从形象塑造,还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上,作者都作了鲜明而独到的对照。

一,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奇丑无比,又跛又驼又聋又哑,在小说中雨果是这样描写他的外貌的:四面体鼻子,马蹄形的嘴,小小的左眼为茅草似的棕红色眉毛壅塞,右眼则完全消失在一个大瘤子之下,横七竖八的牙齿缺一块掉一块,就跟城墙垛子似的,长着老茧的嘴巴上有一颗大牙践踏着,伸出来好似大象的长牙,下巴劈裂……”总之,在他身上集中了人间所有的丑陋。

社会的残忍和摒弃,使他憎恨一切。

而爱斯梅哈尔达的出现,使他心灵复苏,丑的外貌突出了美的心灵。

他勇敢地从刽子手手里救出少女,甘愿为少女而牺牲自己。

而卡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

这不但体现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极具夸张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

毕竟在他以前,大部分文艺作品中的崇高总是附加于相貌俊美者,相应的丑陋者一定是心灵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并没有循规蹈矩。

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爱斯梅哈尔达,一个纯洁、无私和真挚的少女形象。

她拥有迷人的身材、乌黑的大眼睛、淡金色的皮肤、婀娜的舞姿,还有纯朴善良的心地和强烈的同情之心。

在对待社会地位低下或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她表现出真诚的同情心和以德抱怨的宽恕之情。

如她在加西莫多受刑之时,当众手捧葫芦,将水滴入加西莫多的口中;她挺身而出,同穷诗人甘果瓦缔结碎瓶婚姻,解救其危难。

美与丑_试论雨果的_美丑对照原则_

美与丑_试论雨果的_美丑对照原则_
注释: ①雨果 . <克伦威尔>序言. 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 第三册, 页. 300 ②③雨果. 巴黎圣母院.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版, 页, 页. 63 447 参考文献: [1]伍蠡本主编. 西方文论 (下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7 年版. [2]刘念兹.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郑克鲁著. 外国文学史 (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9 年版. [4]金元浦. 外国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四面体鼻子马蹄形的嘴小小的左眼为茅草似的棕红色眉毛壅塞右眼则完全消失在一个大瘤子之下横七竖八的牙齿缺一块掉一块就跟城墙垛子似的长着老茧的嘴巴上有一颗大牙践踏着伸出来好似大象的长牙下巴劈裂两个肩膀之间耸着大驼背前面的鸡胸给予了平衡
经 典 重 释
美与丑——试论雨果的 “美丑对照原则”
◎汪雯雯
(黑龙江省伊春职业学院中文系 黑龙江・伊春 230702)
2009 年第
10 期
安徽文学
213
威逼爱斯梅拉尔达在 “绞架与他” 之间作一抉择, 爱斯梅拉尔达 表示他比绞架更可怕, 迫使他凶相毕露。 他发觉爱斯梅拉尔达 被藏在圣母院顶楼时, 他夜闯住房要强行占有她, 最后借 “乞丐 王朝” 进攻圣母院之际, 把她骗到院外交到官兵手里绞死。 二、 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 (一) 爱斯梅拉达 “义重如山” 和甘果瓦 “忘恩负义” 的对照 爱斯梅拉达是个 “超自然的生灵” 她浑身洋溢着青春活 , 力。她是体态美和心灵美和谐完美的统一, 是善的化身。他 为了救甘果瓦, 她毫不犹豫地完成了和他摔罐成婚的仪式, 解 救了他, 尽管她根本不认识他。 比埃尔・甘果瓦是爱斯梅拉尔达所谓的“丈夫” 在误闯 , “奇迹王国” “怪厅” 的 时被乞丐王判了死刑。爱斯梅拉尔达救 了他, 虽然尚无事实, 可爱斯梅拉尔达对他来说也可谓义重如 山。可他对爱斯骗爱斯梅拉尔达出圣母 院。 当爱斯梅拉达处于险境时, 甘果瓦贪生怕死、 怯懦自私, 处 处先从自己的利害关系出发, 直至最后带母山羊佳利逃跑了。 他们两人形成了舍己救人者与自私自利者之间鲜明地对照。 (二) 爱斯梅拉尔达忠贞爱情与弗比斯放荡之间的对照 爱斯梅拉尔达对爱情是忠贞不渝的. 她由对弗比斯的感 激而心生爱慕, 心中时刻装着他的名字, 煞费苦心地教佳利拼 “弗比斯” 的字母.决心献身于弗比斯, 哪怕做他的情妇, 甚至 女仆。 当她在法庭上听说弗比斯已死时, 她痛不欲生, 决然以 死相报, 招供认罪。在最后出逃时, 她仍唤着弗比斯的名字, 直到自己被送上绞刑架…… 弗比斯外表英俊、 潇洒.是 “姑娘们取悦对象, 富家小姐理 想的白马王子” 可是行为轻浮、 。 灵魂空虚, 被称为愚蠢的美。 他贪慕爱斯梅拉尔达的美色, 骨子里却瞧不起她的身份. 他抱 着逢场作戏的念头骗取了姑娘纯真的爱情。 出事后, 弗比斯为 了自己的名声而溜掉, 不到法庭去为无辜的姑娘洗刷冤情, 对 她的生死无动于衷。爱斯梅拉尔达就要执刑时, 当表妹问 “弗 比斯, 我们三个月后就要结婚了, 你要发誓: 除我之外, 您从未 爱过别的女人” 。弗比斯说 “我向你发誓, 美丽的安琪儿!” ③ 。 爱斯梅拉尔达上绞刑架时呼唤他名字时, 他却与贵族名门的小 姐大肆举办婚礼, 显露了一个纨裙子弟淫邪卑劣的兽性。 在这种强烈的美与丑、 善与恶的对照之下, 读者当然会对 “恶” 丑” 、 “ 更为反感, 而更倾向于 “善” “美” 这其实也是雨 和 。 果一直倡导 “美丑对照原则” 的终极目的, 即通过大量的 “恶” “丑” 更加强烈地反衬出作者理想中的 “至善” “至美” 与 。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维克多·雨果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他认为美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美丑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照关系。

这一原则对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雨果认为,美丑是对比出来的。

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愉悦的感受,而丑则是一种外在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

美丑的对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材质对比等等。

他认为,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更好地发现美和丑的本质。

雨果还强调了美丑对比的普适性和普遍性。

美和丑都是相对的,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

美丑的对比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背景下产生,而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丑特征。

因此,美丑对照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事物。

除了美丑对比原则,雨果还提出了其他的美丑对比概念,比如“崇高之美”和“滑稽之美”。

他认为,崇高之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精神的感受,它代表着人类追求真理、正义、自由和美德的精神,而滑稽之美则是一种外在的、消极的、娱乐的感受,它代表着人类追求享受、物质和权力的欲望。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对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强调了美丑是对比出来的,普适性和普遍性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事物。

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追求真理、正义、自由和美德,追求崇高的美。

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名词解释

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名词解释

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及其应用
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是指通过将美和丑进行对比,来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揭示社会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

这一原则是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是其文学创作的核心之一。

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主要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例如,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通过将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美丽善良的钟楼小姐艾斯梅拉尔达之间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又如,在他的诗歌《海上劳工》中,通过将海上劳工和美丽浪漫的大海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其爱国主义情感。

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许多文学家都借鉴了这一原则,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罪与罚》中,通过将主人公罗迪昂和邪恶的教会势力之间的对比,表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又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通过将老渔民桑地亚哥和强大的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比,表现了人类的勇气和毅力,表达了其爱国主义情感。

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将美和丑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社会现实,引导读者思考。

因此,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成为了后世文学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雨果创作中看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近于优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后,善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

在同一部作品中,既可以有表现丑的事物,又可以有表现美的事物,它们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关系,又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

由于丑的存在,更衬托出美的更美,同样由于美的存在,也可以使丑的更丑。

雨果在他的反封建小说《巴黎圣母院》里把美丑对照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从形象塑造,还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上,作者都作了鲜明而独到的对照。

一,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
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奇丑无比,又跛又驼又聋又哑,在小说中雨果是这样描写他的外貌的:四面体鼻子,马蹄形的嘴,小小的左眼为茅草似的棕红色眉毛壅塞,右眼则完全消失在一个大瘤子之下,横七竖八的牙齿缺一块掉一块,就跟城墙垛子似的,长着老茧的嘴巴上有一颗大牙践踏着,伸出来好似大象的长牙,下巴劈裂……”总之,在他身上集中了人间所有的丑陋。

社会的残忍和摒弃,使他憎恨一切。

而爱斯梅哈尔达的出现,使他心灵复苏,丑的外貌突出了美的心灵。

他勇敢地从刽子手手里救出少女,甘愿为少女而牺牲自己。

而卡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

这不但体现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极具夸张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

毕竟在他以前,大部分文艺作品中的崇高总是附加于相貌俊美者,相应的丑陋者一定是心灵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并没有循规蹈矩。

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
爱斯梅哈尔达,一个纯洁、无私和真挚的少女形象。

她拥有迷人的身材、乌黑的大眼睛、淡金色的皮肤、婀娜的舞姿,还有纯朴善良的心地和强烈的同情之心。

在对待社会地位低下或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她表现出真诚的同情心和以德抱怨的宽恕之情。

如她在加西莫多受刑之时,当众手捧葫芦,将水滴入加西莫多的口中;她挺身而出,同穷诗人甘果瓦缔结碎瓶婚姻,解救其危难。

她勇于追求纯真的爱情和自由幸福的生活,面对克洛德的利诱威胁时,她又展现出嫉恶如仇,宁死不屈从于“恶魔”淫威的精神。

这是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形象,是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而恶魔的原形——副主教克洛德,一个道貌岸然的“虔敬”的教士。

令人不齿的是人前人后的他判若两人,真正的他为人虚伪矫作,心如毒蝎,他不信上帝,狂恋淫欲,却又在人前装出一副虔诚信奉上帝的清教徒的模样,他“爱”爱斯梅拉尔达不成就设计害她,克洛德的“阴森可怕”带给人们灾难,道德层次的对照使善者更善,恶者愈恶。

这组至美至恶的强烈对比,把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展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同是受恩于爱斯梅拉尔达的加西莫多与甘果瓦,但一个感恩戴德,一个却背信弃义。

当少女处于危险境地时,加西莫多是拼死相救、勇敢无畏、当他终于识破克罗德,就是害爱斯梅拉尔达的罪魁祸首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怒火,把克罗德从顶楼上推了下去,最后他伴随着爱斯梅拉尔达长眠于墓窟之中,以身殉情。

甘果瓦是贪生怕死、怯懦自私之徒,处处先从自己的利害关系出发,直至最后出逃时还拐走爱斯拉尔达的母山羊佳利,这种对照,也深化了两者不同的道德面貌。

三,自然环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美丑对照
在自然环境描写上,登临圣母院楼顶,鸟瞰巴黎:一边教堂高耸,无数尖塔插向天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古典建筑的美;另一边绞架林立,隐现着丑陋的形状,显示出封建专制的残酷。

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环境又与当时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四,情节场景的对照
两个王朝的对比:巴黎有两个王国:一个是封建王朝,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处处与民
为敌,血腥屠杀百姓;另一个是“奇迹王朝”,自由平等,执法严明,居住这里的人们虽然衣衫褴褛,却互助友爱,具有牺牲精神。

两种审判的对照: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在“怪厅”里,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都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

而宗教法庭对爱斯梅哈尔达的审判,则随心所欲,故意制造冤案,草菅人命。

还有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

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叹为观止。

总之,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贯穿于《巴黎圣母院》之中。

它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而且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同样运用对照艺术刻画了几个鲜明的形象,而与《巴黎圣母院》有所不同的是,《悲惨世界》极少有至善至恶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人性心灵的光明与阴暗,以及丑美的转变。

雨果掀开了丑的面具发现了美,揭下了美的伪装披露了丑。

美丑对照是真正客观真实的表现自然和社会本质的创作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说:“如果删掉了丑,那就是删掉了美。

独创性就是由两方面所组成的……有高山必有深谷,如果用山峰来填平深谷,那么,就只会剩下荒原和旷野,没有阿尔卑斯山了,只有沙布龙平原,没有雄鹰了,只有百灵鸟”。

《巴黎圣母院》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完整的对比体系,突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起到了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复杂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