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趣味小故事(二十八)(95)
化学方面的有趣小故事

化学方面的有趣小故事化学元素名称趣谈在给化学元素命名时,往往都是有一定含义的,或者是为了纪念发现地点,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科学家,或者是表示这一元素的某一特性。
例如,铕的原意是“欧洲”。
因为它是在欧洲发现的。
镅的原意是“美洲”,因为它是在美洲发现的。
再如,锗的原意是“德国”、钪的原意是“斯堪的那维亚”、镥的原意是“巴黎”、镓的原意是“家里亚”,“家里亚”即法国的古称。
至于“钋”的原意是“波兰”,虽然它并不是在波兰发现的,而是在法国发现,但发现者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为了纪念她的祖国而取名“钋”。
为了纪念某位科学家的化学元素名称也很多,如“钔”是为了纪念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锔”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锘”是为了纪念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等。
为了表现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例子则更多、更常见。
象铯(天蓝)、铷(暗红)、铊(拉丁文的原意为刚发芽的嫩枝,即绿色)、铟(蓝靛)、氩(不活泼)、氡(射气)等等。
此外,如氮(无生命)、碘(紫色)、镭(射线)等,也是根据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
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
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开炉熔炼。
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
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
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
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
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为何中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
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立法改变贱金属的性质,把铅、铜、铁、汞变成贵重的金银。
殊不知用一般化学立法是不能改变元素的性质的。
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经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
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已经实现。
1919处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
有关化学的小故事

有关化学的小故事如果你想了解化学,那么通过下面这些小故事了解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方法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化学有趣的故事吧!1.酒精与水的混合物古代有个国王,他有个女儿很美丽,可是国王不喜欢这个公主,因为她总爱用酒精擦她那娇嫩的小手。
国王非常生气,决定要把这个女儿关起来。
接着国王把公主藏在一个房间里,只有公主一个人看不见房间。
国王又叫来大家轮流进去看着她。
结果她一直都在看着大家,因为大家都看不见她的手了。
后来有人说:这个小女孩被一个女子所救,女子将这个女孩送到了寺庙里进行教育。
2.水和酒精能同时蒸发一天,小明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夏天有一种叫"蚊子"的害虫,它会将水当作"毒汁"喷射到人身上,小明就想看看这个"毒汁"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于是他拿了一个盛有半杯酒精的杯子,用针刺了一下杯子里的酒精。
不久发现,虽然酒精还没有被蚊子吞进肚子里,但是从杯子里喷出来的酒精却和蚊子吸进去的一样多。
后来他就想,这是不是说明酒精比水更容易被蚊子吸收呢?于是他用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他先是拿起筷子蘸一点酒精到杯子里,然后再向杯子里加一点水。
结果发现,筷子蘸到的酒精和加入的水比起来就更多了。
3.乙醇是最强的氧化剂乙醇是液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并且不能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最强的氧化还原剂(当然这个概念有点模糊:乙醇和水的比例,以及它所能达到的最高氧化性)。
在空气中,乙醇与空气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在水中,乙醇溶于水和氧的物质叫氧气。
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需要一些其他还原性物质进行氧化剂的反应:(1)氧化反应中需要电子转移到新生成的物质上。
(2)还原时需要电子被氧化。
此外还有一些氧化还原剂也可以进行氧化剂的反应。
(3)还原性物质可以和其他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和加成反应。
(4)其它化合物和还原剂可发生类似或不完全类似的反应。
乙醇是最强的氧化剂——这主要得益于它有很强的氧化性这个特点。
化学小故事及其原理

化学小故事及其原理在我们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背后的原理吧!故事一,变色龙杯。
曾经有一个神奇的变色龙杯,它可以根据杯中液体的温度变化而改变颜色,让人们惊叹不已。
这种神奇的变色效应是由于杯子内壁涂有一层特殊的热敏感涂料。
这种涂料含有一种称为热敏感颜料的物质,当温度升高时,颜料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颜色发生变化。
因此,当我们倒入热水时,变色龙杯会从蓝色变成红色,这一切都是化学原理在起作用。
故事二,闪烁的火焰。
有一次,我在篝火旁看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火焰在燃烧时发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这是因为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中含有金属离子,当这些金属离子受热激发后,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比如,钠离子会使火焰呈现出黄色,铜离子会使火焰呈现出蓝绿色。
这种现象正是化学原理的体现。
故事三,气球的浮力。
每当我们玩气球时,都会发现气球在充满气体后会浮在空中,这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比空气轻的氢气或氦气。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气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空气的重量,而氢气和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气球会浮在空中。
这就是化学原理在气球浮力中的应用。
故事四,香蕉的变化。
你有没有发现,当香蕉熟透后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这是因为熟香蕉中含有一种叫做乙烯的气体。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水果的成熟和腐烂。
因此,当香蕉成熟时,乙烯的释放量会增加,导致香蕉发生颜色变化和散发出特殊气味。
这也是化学原理在水果成熟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这些化学小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化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的神奇之处。
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让大家对化学产生更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吧!。
(完整word版)化学趣味小故事

化学趣味小故事化学趣味小故事1、神秘的鬼火:夏天的夜晚,在墓地常会出现一种青绿色火焰,一闪一闪,忽隐忽现,十分诡异.很多人遇到这些都会毛骨悚然,赶紧逃跑。
谁知,那火还会跟着人,你跑它也跑,古人认为是鬼魂在作呈悻就把这种神秘的火焰叫做“鬼火”,那么“鬼火”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人与动物身体中有很多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这种气体冒出地面,遇到空气后会自我燃烧起来,但这种火非常小,发出的是一种青绿色的冷光,只有火焰,没有热量。
夏天的温度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的着火点尔出现“鬼火”,又由于燃烧的磷化氢随风飘动,所以,所见的“鬼火”还会跟人走动。
这就是旷野的“鬼火”.2、绿色的天空:蓝天白云一直是我们大脑里的美丽景象,可有一幅画却把天空“画”成了绿色。
是我们见识太少,还是画家别出心裁?其实,当时画家们绘画所使用的蓝色颜料,是一种叫“铜蓝"的矿石,可是时间长了,它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绿色的了。
铜蓝是铜矿石矿物,因呈靛蓝色尔得名,它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铜,可以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浅绿色的硫酸铜.3、啤酒喷泉: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经常喝啤酒解渴,打开啤酒瓶盖时经常看到啤酒向外喷沫,有时还像喷泉一样喷出来,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每升啤酒中都含有5克左右的二(ke zuo you de er)氧化碳。
在制造啤酒时,通过一定压力把它灌进瓶里。
因此,每瓶啤酒里都溶解了一定的二氧化碳,尔瓶里是孕一定空隙的,打开时,只要轻轻摇晃,气体就形成泡沫从啤酒瓶里溢出来。
最近,国外的一些砖家经过近十年观察研究发现,啤酒的泡沫与麦芽有一定的关系。
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是大麦芽,尔大麦在成长、收割、储藏期间一般是多雨的季节,大麦一旦受潮,极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使几十种霉菌得以生殖,用它来酿造啤酒便产生了一些泡沫。
固然,这些霉菌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有的还是孕益的。
啤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12种维生素,产生大量热量,有“液体面包”的美称.4、茶水变墨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喝茶,有龙井、玉观音、菊花等,茶水颜色各种各样,但没有一种茶水是黑色的,魔术大师将两杯茶水混合,竟然使茶水变成了黑色。
化学趣味小故事

化学趣味小故事化学趣味小故事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环境。
即使是我们身体里的化学变化都在默默地进行着。
这些化学过程,可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在此,我将向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化学趣闻小故事。
1. 橙子和柠檬你是否注意到,当你将橙子榨汁后,切片的橙子会发黄变干,而柠檬切片则没有这样的现象。
这是因为柠檬和橙子中含有的柠檬酸浓度不同。
橙子中的柠檬酸浓度较低,因此切片后会发生氧化反应,使切片变黄。
而柠檬中的柠檬酸浓度较高,具有抗氧化性,可以有效地保护切片不受氧化影响。
2. 牛奶和芝士你可能会认为芝士和牛奶成分差不多,但它们在制作过程中是完全不同的。
当牛奶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变性,形成固态物质,即芝士。
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原来的线性结构变成了三维结构,从而形成了芝士的纤维状结构。
3. 葡萄酒的味道葡萄酒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包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酸、酯、醇、果糖等。
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不同,会导致葡萄酒的味道和风味不同。
例如,酸的含量较高的葡萄酒通常会有酸味和酸果香味。
而含有较多醇类的葡萄酒会具有更浓重的香味和口感。
4. 酸雨和污染酸雨是一种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会对大气、水体、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
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酸性沉降物。
这些沉降物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酸化,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紊乱。
5. 绿植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生物体,它们能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这一过程中,植物吸收光子,其中光合色素分子的贡献尤为重要。
光合色素可以将不同波长的光线吸收下来,从而产生能量,并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以上这些小故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是深刻而有趣的。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有趣的化学知识故事

有趣的化学知识故事
有一个小镇,居民们以制造玻璃为生。
他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将废弃的玻璃瓶扔到一个大坑里。
有一天,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从这个大坑里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瓶子。
这个瓶子看上去很古老,上面刻着一行字:“如果有机会,请将这个瓶子交给我。
”
年轻人很兴奋,他觉得这个瓶子一定有什么秘密。
于是他开始寻找瓶子的主人,希望能得到一些提示。
然而,他问遍了所有人,都没有人知道瓶子的主人是谁。
最后,他来到了一个古老的图书馆,希望能从那里找到一些线索。
在那里,他发现了一本书,书中记载了一个古老的化学实验。
书中写道,如果将这个瓶子中的液体倒入一杯水中,就可以创造出一种神奇的透明液体。
年轻人决定尝试这个实验。
他找到了瓶子中的液体,将它倒入一杯水中。
果然,他得到了一种透明的液体。
他试着用这种液体制作了一些玻璃制品,结果发现这些玻璃制品更加美丽、更加清澈。
于是,这个年轻人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这种透明的玻璃制品。
他的公司很快成为了小镇上最成功的产业之一。
而这个瓶子也成为了小镇的象征,被保存在博物馆中,永远提醒人们化学知识的神奇和重要性。
化学小故事或趣味化学

化学小故事或趣味化学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意间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下面我将分享几个令人惊叹的化学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的奇妙世界。
故事一:魔幻的变色龙反应在实验室中,有一种被称为“变色龙反应”的化学实验引人注目。
这个实验展示了许多不同颜色的溶液如何在相互反应后迅速变色。
这种变色现象是由于溶液中的化学物质们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
这个实验需要三种液体溶液:钾碳酸钾、硫酸二氧化锰和甲酸。
开始时,钾碳酸钾的溶液是无色的,硫酸二氧化锰的溶液呈浅紫色,甲酸则是黄色的。
当这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化学反应迅速发生,颜色随之变化。
溶液开始变色,从无色变为黄色,然后变为深橙色,随后是红色、深蓝色和紫色。
这些颜色变化是由于化学物质在反应中的氧化还原产物的不同形成的。
这个实验目不仅令人惊叹,而且让人感叹化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故事二:可怕的炸碎瓶子在一次化学实验中,一个学生用一个空的玻璃瓶和硫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物质进行了一次危险的实验。
当他将硫酸加入瓶中,并轻轻倾斜瓶子时,瓶子突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这看上去可能像是魔法,但实际上是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气体的压力。
硫酸与过氧化氢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氧气。
这些氧气积聚在瓶子中,由于瓶口没有足够的空间释放气体,导致气体压力不断增大,最终导致瓶子爆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在封闭容器中会逐渐增加压力,当压力超过容器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导致危险的爆炸。
故事三:冰与盐的“热情相爱”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喜欢用盐来融化冰块。
这是因为盐和冰之间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即冰的熔点降低。
当我们向冰块上撒盐时,盐会与冰表面接触,从而改变冰的结构。
盐会与冰中的水分子形成氢键,使得冰晶逐渐解开。
在这个过程中,冰的熔点降低,使得冰块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融化。
这是因为盐与冰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从而阻碍了冰的结晶。
有趣的化学科学小故事分享

有趣的化学科学小故事分享导读:本文有趣的化学科学小故事分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氟的自述】我的名字叫氟,最外层有7个电子,除我之外还有氯、溴、碘、砹跟我相似。
他们都是我家族的成员,人们把我们的大家族叫卤族。
在我们的大家族内,我是老弟。
化学家们在19世纪初就发现了我,把我确认为是一个元素。
但我的单质状态一直到18世纪80年代才被分离出来。
最早把我分离成化合态的是1764年的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游离态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提制的。
前者是让萤石和硫酸反应,这比较容易。
但游离态就不容易制取了。
后来莫瓦桑吸收前人的经验,他把我化合物氟氢华钾(KHF2)溶解在无水氢氟酸中,作为电解质进行电解。
连续工作了二年,终于在1886年6月26日之我成功的诞生在这个世界上。
我在常温下淡黄绿色的气体。
我很调皮,到处惹祸,所以哥哥、姐姐们不让我单独存在,总是让另外一个来管住我,我的个性特别强,动不动就和别人打架。
我最喜欢的氢一起玩,一见面就形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我和氢老弟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溶于水叫做氢氟酸。
可是我俩在一起也到处惹事,把人们种的各种变得枯黄,动物都死了。
就连主人也毫不留情。
所以在人们把我和氢的化合物从其它物质中提取出来时,就发生了一些悲痛的事情。
例如:1836年的爱尔兰科学家诺克斯两兄弟,被我杀死一个,另一个也被迫停止工作。
但我很佩服他们那种不怕死的精神,为后人打下了基础,他们是人类在认识化学元素历史过程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值得后人怀念。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的大家族位于周期表的右边,是第七主族,属于非金属类,在我的的家族里,我最活泼,所以我能够把哥哥、姐姐们从他们的化合物里置换出来。
最早利用我的是1671年的德国一位艺术家斯万哈德,他发现我的化合物——萤石(CaF2)跟硫酸反应制得的溶液能刻画玻璃。
我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分布的元素之一,在卤族中,仅次于氯,自从人们认识我的真面目后,广泛的利用我。
把我的天然化合物——元素作溶剂,把它添加在熔炼的矿石中,可以降低熔点。
有趣的化学小故事

有趣的化学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叫做小明的化学爱好者,他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
一天,他决定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
小明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些化学试剂,其中包括一瓶醋酸和一瓶碳酸氢钠。
他知道当醋酸和碳酸氢钠混合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小明拿出一个透明的气球,将它固定在一个瓶口上。
然后,他将醋酸倒入一个容器中,再将碳酸氢钠倒入另一个容器中。
小明小心翼翼地将两个容器中的液体倒入一个大容器中。
他立即看到液体开始冒泡,并且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小明非常兴奋地看着气球越来越大。
突然,气球爆炸了!小明吓了一跳,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决定再试一次。
这次,小明决定使用一个更大的气球。
他小心翼翼地将醋酸和碳酸氢钠倒入大容器中,然后迅速将气球固定在瓶口上。
这一次,气球膨胀得更大,小明非常兴奋地看着它。
但是,他也注意到气球的表面开始变得有点透明。
突然,气球变得非常薄,最终破裂了!小明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决定再试一次,但这次他决定使用一个更坚固的材料来制作气球。
小明找到了一个橡胶手套,他认为这个手套应该足够坚固。
小明再次将醋酸和碳酸氢钠倒入大容器中,然后将橡胶手套固定在瓶口上。
这一次,气球没有爆炸,而是膨胀到了一个巨大的大小。
小明非常高兴地看着这个巨大的气球,他成功地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
他意识到,选择正确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告诉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我们需要小心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条件,以确保实验的成功。
同时,它也展示了化学实验的乐趣和创造力。
化学趣味小故事及原理

小故事:奇妙的颜色变化实验
从前有一个小化学家,叫小明。
他热爱化学实验,尤其是那些能够产生奇妙颜色变化的实验。
有一天,他决定做一个令人惊叹的颜色变化实验。
小明先准备了几种溶液:一瓶是无色的酚酞指示剂,另一瓶是淡黄色的亚硝酸铵溶液。
他先在试管中滴入一些酚酞指示剂,这时试管内的液体呈现淡粉色。
接着,小明小心翼翼地滴入亚硝酸铵溶液,观察着试管的变化。
突然间,试管内的液体由淡粉色变成了明亮的橙红色,仿佛一场秋日里火烧云的美景。
小明睁大了眼睛,兴奋地跳了起来。
这个颜色变化实验真是太神奇了!
原理解析:化学反应的奇妙变化
这个颜色变化实验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化学反应原理。
在这个实验中,亚硝酸铵(NO₂⁻)和酚酞指示剂之间发生了还原氧化反应。
亚硝酸铵(NO₂⁻)在反应中发生了还原,氧化成了氮气(N₂)。
而酚酞指示剂则在还原环境下由无色变成了红色。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试管中的液体从淡粉色变成了明亮的橙红色。
这个实验不仅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奇妙之处,还通过颜色的变化形式生动的呈现给小明。
这样的趣味实验不仅能激发孩子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或许,未来的化学家就在这样的趣味小故事中埋下了种子。
让你爱上化学的经典趣味小故事九则

化学经典趣味小故事九则,看完有木有爱上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服务于生活。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关于化学的九则经典小故事,看完再次爱上化学有木有?1. 古老的新印章有一批古画,变得灰黄而没有光泽,但它上面的印章却鲜红,像新盖上去的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考古学家经过认真地研究和科学地测定,发现绘画的颜料大多使用了铅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氧化物,而古代印章使用的印泥是用朱砂和麻油搅拌而成,在空气中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保持了原有红润鲜艳的颜色。
朱砂的化学成分是硫化汞,硫化汞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日光下长期暴晒也不变色,而且能耐酸、耐碱,正因为这样,被用作颜料。
有些纸张时间放得久了就会变成黄色,这是因为纸张内部还有一部分杂质没有清除掉,日子久了,受到空气和日光的作用,就会发生变化,使纸张渐渐变黄,并且容易破裂。
如果在制造纸张时能用氧气或漂白粉漂白纸浆,那就可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为了使纸张容易吸收墨汁,防止书写或印刷时墨汁化开,可以加入适当的胶汁,如动物胶、明矾、松香等。
如果要使制造的纸张表面光滑,能两面写字,那就要加入一些填料如淀粉、碳酸钙、滑石粉、白陶土等,使纤维素之间的空隙填满,从而可防止墨汁化开。
2. 纯蓝墨水与蓝黑墨水翻开我们以前写的作业,发现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而有的却清清楚楚,同一时期的字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字迹不清的是用纯蓝墨水写的,日子长了,会被氧化,颜色渐渐变浅,甚至完全消失;而这种清楚的是用蓝黑墨水写的,蓝黑墨水被氧化后,能逐渐生成一种永不退色的化学物质——黑色的鞣酸铁,所以,字迹比较清楚。
一般,蓝黑墨水里还加入了可溶性蓝色有机染料、硫酸、苯酚、甘油和香料。
加入硫酸,是使墨水保持酸性,防止墨水沉淀;苯酚的俗名叫石炭酸,是著名的防腐剂,能杀菌,使墨水不至于腐化发臭;甘油的化学成分是丙三醇,是常用的防冻剂,加入甘油后,就可以大大降低水的冰点,使墨水在冬天不易结冰;至于加入香料,则是使墨水芳香宜人。
关于化学的幽默故事

关于化学的幽默故事化学的幽默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理解自然与世界的重要工具。
然而,化学也并非只有严肃和沉闷,它也有着自己的幽默和趣味。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化学的幽默故事,希望能给您带来轻松和欢笑。
1. 元素的恋爱有一天,氢和氧在实验室里相遇了。
氢看着氧,心里想:“哇,她真美!她的氧原子充满了活力,而且她总是和其他元素形成美丽的化合物。
”于是,氢向氧走去,害羞而兴奋地说:“你输在我一样,我们能不能结合成一种化合物?”氧微笑着回答:“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和我共享你的电子,我们将成为水,美丽而又伟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元素之间的相遇和结合是如此美妙而又奇妙。
化学的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和创造力。
2. 酸碱之间的争执有一天,酸和碱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执。
酸非常生气地说:“我是这世界上最酸最厉害的物质!没有我,你们碱什么都做不了!”碱冷静地回答:“别这么自大,酸。
没有我们,你们酸根本无法中和。
我们是互相依存的。
”听到这话,酸不禁陷入沉思,终于意识到了酸碱之间的重要性和平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化学中,酸和碱不是敌人,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平衡的关系。
只有通过彼此合作,化学反应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 配对反应的邂逅一天,两个配对反应发生了一次浪漫的邂逅。
氧化还原反应正在进行时,它们共享了电子,展现了强烈的吸引力。
锂跟溴相互作用,以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
镁和氯也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搭档。
观察这些反应时,我们可以想象到每一对元素之间的爱情和契合度,化学反应竟然也有如此美丽的一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不仅是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更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4. 离子的结婚仪式在化学的世界里,离子也有着自己的结婚仪式。
镁想和氧结婚,于是它向氧求婚,表示自己愿意失去两个电子以实现他们的结合。
来自朋友和亲戚的离子也纷纷前来祝贺这对新人。
这个结婚仪式象征着化学反应的发生,也彰显了离子之间如何通过电子的传递来实现结合。
化学小故事用故事让化学更有趣

化学小故事用故事让化学更有趣化学小故事:用故事让化学更有趣故事一:重要的元素之间的情感纠葛从前,有一位叫做氧气(O)的元素,他是化学世界中一位极其活跃的成员。
氧气时常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各种有趣的化合物。
有一天,氧气偶然遇到了另一个元素,名叫氢气(H)。
氢气带着他温暖的本性和微笑的面孔,吸引了氧气的注意。
他们两个互相吸引,很快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结合,叫做水(H2O)。
然而,这个化合物后来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水开始表现出一些奇怪的行为。
有时,他们会散开成水蒸气,飘散在空气中;有时,他们会变成冰,像冬天的皑皑白雪。
有一天,氢气遇到了另一个元素,叫做氯(Cl)。
氯以他强烈的气味和狡猾的性格吸引了氢气的注意。
他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盐酸(HCl),这是一种强酸。
水发现了这个事情后感到非常嫉妒和伤心。
他们曾经是最亲密的伙伴,现在氢气却不再只属于自己。
于是,水开始对氢气产生了偏见,并试图将氢气排斥出去。
然而,水很快发现自己的错误。
尽管氢气与氯结合,但水仍然是最稳定和最普遍存在的化合物之一。
水意识到,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和特点,而这些属性和特点使得化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多样化。
故事二:反应的奇妙之旅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存在着一种奇怪而神奇的反应。
这个反应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液体:硫酸(H2SO4)和氢氧化钠(NaOH)。
当硫酸和氢氧化钠遇到彼此时,他们会发生一场激烈的化学反应。
硫酸中的氢离子和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水和盐。
这个反应引发了剧烈的运动和炽热的情绪。
液体开始剧烈冒泡,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这个过程被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这场反应中的剧烈运动和炽热情感引起了其他元素的注意。
周围的气体,如二氧化碳(CO2)和水汽(H2O),也加入了这个化学盛宴。
他们之间互相碰撞、交流、变化。
气泡不断产生并上升,犹如一场绚丽的舞蹈表演。
这个过程不仅美丽迷人,而且还充满了能量。
最终,当反应平息下来,硫酸和氢氧化钠完全消失,只剩下水和盐。
有趣的化学故事

4、净水能手——明矾说起明矾,人们对它是很熟悉的,也有人管它叫白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
然而明矾不只用作化工原料,它还是一个净水能手呢!有一次,我们下乡搞调查研究,在做午饭的时候,发现缸里的水太浑,不能用,正在为此而着急的时候,农技站的张技术员来了,他看见我们没有办法,立刻取出几块明矾,把它研成细未,然后撒在水缸里。
不一会儿,缸里的水变得清澈透底了。
这件事虽然时隔几年,但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然而,我始终不明白是什么道理,请读者给我解释一下。
答案:原来,水中的泥尘被明矾“捉”住以后,一起下沉到缸底了。
那么,明矾为什么能“捉”住水中的泥尘呢这得先从水的混浊的本身谈起。
水中那些特别小的泥土和灰尘,由于重量很轻,所以它们不容易沉淀下去,在水中“游荡”,使水变得混浊。
另外,这些微小的粒子还有个特点,就是它很喜欢从水中把某种离子拉到自己身边来,或者自己电离出一些离子,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带有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荷的粒子往往都带有负电荷。
因为同性电荷排斥,异性电荷吸引,所以这些都带负电荷的粒子互相排斥而靠不到一起,它们没有机会结成较大的粒子而沉淀下来。
明矾却有使这些彼此不能靠近的粒子跑到一起来的奇特本领。
,明矾一遇到水,就发生水解反应,在这种反应中,硫酸钾是个配角,硫酸铝是个主角。
硫酸铝和水作用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物——氢氧化铝。
所生成带有正电荷的氢氧化铝,一碰到带有负电荷的泥尘颗粒,就彼此“抱”在一起。
这样,很多粒子聚集在一起,粒子越来越大,终于双双沉于水底,水就变得情澈透明了。
简单的说是铝离子水解5、石灰煮鸡蛋南京小学的校舍需要重新维修,工人师傅往一堆的响声,好象开锅似的。
慧清和艳丽两位同学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一边议论。
慧清说:“看这个热乎劲,准能将鸡蛋烧熟。
”艳丽说:“根本不可能。
”她俩为了弄个明白,就从家里拿来一个鸡蛋,埋到正在冒气的石灰堆里,不大一会儿,只听“啪”的一声,鸡蛋爆炸了。
她们看到这种情形,更加纳闷了,她们想来想去也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谁能给她俩解释一下答案:道理很简单。
化学小故事

化学小故事在一所小学课堂上,小朋友们正在学习化学。
老师向他们展示了一个玻璃杯,里面装满了别致的彩色液体。
这个玻璃杯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不停地问着老师:“这是什么液体?能干什么用?”老师微笑地说:“这是一个从化学实验中得到的液体。
它是由多种化学物质混合而成的,我们将它称为彩色分散液。
”小朋友们听到这个名字非常新奇,热情地询问着老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老师想了想,然后开口说道:“彩色分散液看起来很富有生气,但是它其实是在液体中分散的很小的颗粒。
当我们让它旋转或者颠簸的时候,就会出现颗粒的运动现象,这会产生一个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小朋友们听到这里都睁大了眼睛,期待着老师展示这个奇妙的效果。
于是老师拿起玻璃杯,慢慢地开始旋转它。
随着玻璃杯的旋转,彩色分散液中的颗粒开始按照一个固定的轨迹运动着,就像一个小世界一样。
小朋友们看得津津有味,期待着能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彩色分散液。
老师于是开始介绍制作彩色分散液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几种物质制作彩色分散液,其中最主要的材料是甘油和明胶。
甘油可以使分散液看起来更亮丽,而明胶可以使颜色更持久。
”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问着老师:“我们能把自己制作的液体也变成彩色分散液吗?”“当然可以。
”老师回答道,“我们只需要把自己制作的液体倒入玻璃杯中,再加入适量的甘油和明胶,就可以得到一份漂亮的彩色分散液。
”小朋友们听到这里兴奋不已,他们决定动手制作自己的彩色分散液。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制作了一份漂亮炫酷的彩色分散液,每个人都很满意。
在这节化学课上,小朋友们学会了如何用几种简单的材料制作出一个神奇的液体。
他们不仅领略到了化学的奥妙,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从此以后,在他们的心中,化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化学的幽默小故事

化学的幽默小故事化学的幽默小故事1.可溶物一个化学家,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地质学家沿着海滩散步,忽然物理学家说他要测量一下海的深度,就跳到了海里;地质学家说他要看看海底,也随后跳了下去,化学家等了一会不见他们出现,于是得出结论: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在海水中是可溶的。
2.容易化学一日在机场碰到一位同乡,他问起我在国外学什么的,我说:“溶液化学。
”他说:“老兄客气了,哪有容易的化学。
”3.还有菜吗?化学课上老师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
比如说,你吃了一碗饭,又吃了一碗,第三碗吃下去已经饱了,你还能吃下去吗?”有个学生问:“还有菜吗?”4.言之有理化学课开始了,老师经过一通理论说教后,进入了实验阶段。
“同学们注意了,”老师郑重其事地说:“我手上有一块银元,现在我要把它投进这杯硫酸里面,回想一下我刚才讲过的内容,银元会溶解吗?”立刻有一个声音答道:“不会。
”“为什么?”老师追问道。
“如果银元会溶解的话,您一定舍不得投进硫酸里面。
”5.理化课某日上理化课,老师宣布下节课要小考。
小明紧张地立即举手问老师会不会考得很难,老师只说了一句:十分简单。
乐得大家拍手叫好,可是考完后每个人都考得惨不忍睹,怎么会简单呢?于是小明又问了老师,只听老师说:我可没说错哦,十分简单,剩下九十分很难!?6.冒烟了!某天学生正在实验室作实验时…。
猛然一抬头…。
奇怪??窗外未何一直有浓烟冒出?学长一声哇!糟糕,立刻夺门而出…。
过了一会儿,老师一脸无奈的.从外头回来…。
我们著急的问:发生啥事了吗?结果,老师面无表情的回答:有人在发动车子!7.水的化学式某校化学考试时甲偷偷问乙说水的化学式是什么?“H2O”结果甲在试卷上写出hijklmno8.表面张力两个生物化学家坐在实验室前喝咖啡,有个美丽的女人从外面走过。
较老成持重的生化家看到他同事脸上痴呆的神色,便说道:她跟我们一样,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水。
同事依旧神色痴呆著说:是的,可是你看看人家的表面张力!9.物质不灭定律老师:“你能解释,'物质不灭定律'吗?”学生:“上月我家买了100斤蜂窝煤,烧完后留下的煤灰还是100斤,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
化学趣味小故事(二十八)(95)

化学趣味小故事(二十八)故事九十五:化学发展与生产紧密相连氮可以作肥料,不可思议的是:锰、钼、铜等金属也能作肥料。
喹啉可治愈疟疾,它的发现,充满传奇色彩。
此外还有塑料、橡胶、洗涤剂等等。
化学的作用真是魅力无比,前景灿烂。
却说在整个化学史中,化学的发展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为农业、纺织、能源、医药等等部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且说在农业方面。
我们知道,氮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首先,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形式,而蛋白质就是氮的化合物,没有氮就没有蛋白质,也就没有生命。
其次,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也是氮的化合物,植物体内许多酶、维生素、生物碱等也都必须同氮结合,才能有效地作用。
空气中氮约占4/5,由于氮气分子结合得十分牢固,要破坏它需要很大能量,因此必须将空气中的游离氮,制成硝酸盐、尿素等氮肥,才能为大多数农作物吸收。
氮肥的主要成分是氮,它是1906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开始研究合成的。
哈伯利用高温高压法合成氨,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得到了100克产品。
后来他的同胞,德国化学家博希和伯杰亚斯共同发展了哈伯的方法,才使它用于工业生产。
他们将氮合成了氨,使粮食成倍增产,揭开了农业发展的新序幕。
但是,高温高压法合成氨,需要300℃- 600℃的高温,400—1000大气压以及复杂设备,且氮的转化率通常只7—20 % ,成本既高,效率又低。
而有一种可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供植物使用的细菌,它又方便,又省力,难道不可以模仿这种细菌固定氮的模式,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么?想法是美妙的,但要成为现实却不那么容易。
到了1960 年,才有人从固氮菌中提取出元细胞物,固氮成功。
此后对固氮酶的生物化学研究就有了迅速的发展。
在1975年,科学家艾伦和塞诺夫利用肼的水合物与三氯化钌反应,首次成功地合成了氮的一个典型络合物。
其后,艾伦和另一位科学家史蒂文合成了锇的类似化合物。
至1969年,他们又合成了氮的钼络合物,这一合成很有意义,因为已知在固氮菌中发现的固氮酶,就存在钼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趣味小故事(二十八)故事九十五:化学发展与生产紧密相连氮可以作肥料,不可思议的是:锰、钼、铜等金属也能作肥料。
喹啉可治愈疟疾,它的发现,充满传奇色彩。
此外还有塑料、橡胶、洗涤剂等等。
化学的作用真是魅力无比,前景灿烂。
却说在整个化学史中,化学的发展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为农业、纺织、能源、医药等等部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且说在农业方面。
我们知道,氮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首先,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形式,而蛋白质就是氮的化合物,没有氮就没有蛋白质,也就没有生命。
其次,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也是氮的化合物,植物体内许多酶、维生素、生物碱等也都必须同氮结合,才能有效地作用。
空气中氮约占4/5,由于氮气分子结合得十分牢固,要破坏它需要很大能量,因此必须将空气中的游离氮,制成硝酸盐、尿素等氮肥,才能为大多数农作物吸收。
氮肥的主要成分是氮,它是1906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开始研究合成的。
哈伯利用高温高压法合成氨,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得到了100克产品。
后来他的同胞,德国化学家博希和伯杰亚斯共同发展了哈伯的方法,才使它用于工业生产。
他们将氮合成了氨,使粮食成倍增产,揭开了农业发展的新序幕。
但是,高温高压法合成氨,需要300℃- 600℃的高温,400—1000大气压以及复杂设备,且氮的转化率通常只7—20 % ,成本既高,效率又低。
而有一种可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供植物使用的细菌,它又方便,又省力,难道不可以模仿这种细菌固定氮的模式,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么?想法是美妙的,但要成为现实却不那么容易。
到了1960 年,才有人从固氮菌中提取出元细胞物,固氮成功。
此后对固氮酶的生物化学研究就有了迅速的发展。
在1975年,科学家艾伦和塞诺夫利用肼的水合物与三氯化钌反应,首次成功地合成了氮的一个典型络合物。
其后,艾伦和另一位科学家史蒂文合成了锇的类似化合物。
至1969年,他们又合成了氮的钼络合物,这一合成很有意义,因为已知在固氮菌中发现的固氮酶,就存在钼里。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究细菌固氮作用,试图直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盐,用作农作物的肥料。
除了大量种植豆科作物以固定空气中的氮外,还侧重于固氮酶的生物模拟研究。
这方面已有不少可喜的实验成果, 我们相信,经过科学家的辛苦劳动,不断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取得氮肥。
却说氮可以作为肥料,某些金属是不是也可以作肥料呢?很久以前,新西兰的一个牧场上出现了一件怪事:牧民们种下的牧草长得又矮又小,整个牧场就象一片凋黄的沙漠。
但在这“沙漠”之中,竟然有一个葱茏青翠的“小岛”,岛上牧草长得格外茂盛,这使牧场主人十分惊奇。
经过仔细观察后,原来那“小岛”旁边,是一个钼矿厂,许多贪图走近路的人,常常从那“小岛”走过去,工人们的皮靴上沾着许多钼矿粉,便撒落在“小岛”上。
又经过仔细的研究得出结论,钼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那牧场是缺钼的,一旦补充了所需要的养分,牧草就长得格外好,这就是那牧场“小岛”的秘密。
原来微量金属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肥料哩!除了钼之外,后来又发现锰、铜、锌、钴等都是,我们称它们为“金属肥料”。
关于钼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发现,含钼素最多的是由水成岩分化形成的粘土。
粘土中的钼素是不溶解的,植物不能吸收。
在含有机质较的土壤中,环境使六价钼的化合物还原成低价的钼化合物,再被有机质吸附,使钼素在土壤中积累,但溶解度极小,也不能作钼肥。
在酸性土壤中,钼总是以低价状态存在,这是一种难溶的化合物,所以酸生土壤也极需钼肥。
只有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六价钼的化合物才能溶解于水,为植物所吸收。
钼对植物中的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尤为必要。
根据很多数据,施钼肥植物的产量明显高于未施钼肥植物的产量。
除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需要钼肥外, 现已发现许多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均需不同程度的钼素,例如油菜、马铃薯、小麦、胡萝卜等几十种植物都对钼素有反应。
锰肥对植物的作用,早在本世纪头10年就开始研究了。
曾经发现,某些植物缺乏锰时,常害“花斑病”,导致植物生长迟缓,以至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小麦因缺锰而易患“灰斑病”,向日葵缺锰易害“黄斑病”果树缺锰时,发叶较少,树冠上部叶子很早脱落,枝条死亡,果实色泽较淡,甚至还会出现裂纹等。
对玉米的实验表明,在施锰肥后,可增40—78.9% ,而且还增加了玉米中的淀粉含量。
锰肥对草莓的影响特别大,不但可以增产,而且含糖量也明显增加。
锰肥很容易取得。
在制造锰化物的化工厂中,有大量的含锰废物硫酸锰,可浓缩到37%左右的浓度。
此外,氧化锰的粉末不易受潮,便于运输,也是很好的锰肥。
植物也不能缺铜,微量的铜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特别是沼泽地的土壤,施用微量铜肥,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如果用0.02%的硫酸铜溶液处理播种前的亚麻种子,则亚麻秆增产25.9%,种子增产12.1% ,纤维也增长了,而且硫酸铜溶液处理过的小麦种子,同样使产量极大增加。
在干旱地区使用铜肥,效果尤好,因铜肥提高了植物的耐旱性。
有人曾在干旱的土壤中,施用铜肥于马铃薯,结果使块茎增产21% 。
有趣的是,铜肥还能提高植物的耐寒能力。
曾用0.005%的硫酸铜溶液浸泡棉籽12小时,发现在降温条件下,铜素加速了棉籽在土壤中的发芽,出苗更快,产量更高。
还有人对玉米种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未经硫酸铜处理过的种子,到6℃时大部分被冻坏,产量也明显降低,而处理过的却显著增产。
植物所需的微量肥料,还有钴肥、硼肥、锌肥等等,这些肥料的施用必须是微量的,否则过犹不及,反而成为植物的公害了。
近年来出现了复合元素肥料,这种肥料中含3—4种大量元素,6-7种微量元素,如含18%,氧化钾12%,氧化镁0.7%及锰、铜、硼、锌、钼、钴等的复合肥料,它们能完全溶于水,可制成液体肥料。
它们肥效高,成本低,适用于各种作物,对农业的增产有明显的成效。
以上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化学对人类的一大“功劳”。
却说在农业生产中,害虫、病菌和杂草是三大敌害。
我们周围的作物和家畜处在一个极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其中有5万种真菌可引起1500多种病害;全世界约3万种杂草,其中每年有1800 种以上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约15000种线虫危害各种农作物,1500 种以上造成农业上的损失,我们不得不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这些病虫草害。
如果不使用化学农药,全世界粮食总收成的一半就会为害虫所残害,被杂草所吞噬。
由于使用了农药,粮食大大地减少了损失。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化学农药能使农业显著增产,但农药大都是些毒性物质,生产和使用都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生物和人类。
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是一些有机氯农药和铅、汞、砷等贵重金属的制剂。
据一份资料显示,美国人体内DDT含量平均达1299m,日本人体内六六六含量比一般人高10倍,这些农药除了使人体神经系统和肝功能遭到损坏外,还可能导致某些癌症。
有机氯农药主要是DD T、氯丹等,由于它们的结构比较稳定,在空气中经酸、碱、氧和紫外光作用后不易分解,脂溶性强,水溶性小,在生物体内不易被酶所分解,长期使用后造成药物残留而污染环境。
含铅、汞、砷等重金属的制剂,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有的半寿命期(物质分解一半的量所需要的时间)竟达10—30年。
这里有一件事例:有家人患了奇怪的遗传病,父亲死于肾功能衰竭,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出生不久也死了,妻子不久也得了病。
后来的研究表明,那是因为有砷的颗粒悬浮于水中,喝了这种水就中砷毒。
却说科学家们在做化学实验时,对合成具有生理作用和医疗作用的物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类物质中最先获得应用的是水杨酸。
水杨酸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但在服用后常常有副作用。
化学家柯尔贝第一次制得了它的钠盐,其后化学家们又发现,水杨酸钠与乙酰氯作用,能生成乙酰基水杨酸,医学上叫阿斯匹林。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化学家开始寻找新的药物,特别是麻醉药、安眠药等,化学家们对药物的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
从帕拉塞斯时期以来,砷剂通常用来治疗贫血、皮肤病、寒热病以及其他疾病,科学家们自然会想到生产这类药物。
1902年,砷酸钠开始被用于治疗一种叫非洲蝇的昆虫所引起的昏睡病,还有疟疾病、梅毒等。
然而,人们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发现,它有副作用,能使患者失明。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化学联合企业决定开展专门研究,来合成具有高生理效能, 但没有副作用的这类药物。
这一任务交给化学家兼药学家埃里希去完成,并且在法兰克福给他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
在多次失败后,终于制得了六0六药品,又叫做洒尔佛散,这种化合物的结构与重氮染料相似。
1912年,埃里希又合成了一种更有效的药物新洒尔佛散,两种药品很快由一家工厂获得了专利权,并开始大规模生产。
磺胺药物的发现历史要复杂得多,有机化学一章已有所叙述,这里从略。
19世纪初,化学家对合成喹啉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里讲一则有趣的故事:早在17—18世纪,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疟疾流行。
当时因为没有找到特效药,致使不少人丧命,那时的疟疾就像现在的癌症一样令人可怕。
可是,生活在另外半个地球上的南美印第安人,却有很灵的办法对付疟疾,他们用一种树皮煮水喝下去,常常是药到病除,这种树被称为是拯救人们的“生命树”。
印第安人订下一条禁规,谁也不准向外人泄露这个秘密,否则就把他当众砍死。
那个时候,美洲大陆已经开发,去美洲创业谋生的人与日俱增。
有一位西班牙伯爵带着他的夫人也去了南美洲,不幸夫人染上了可怕的疟疾,在她生命垂危之际,有位印第安姑娘给她送来了树皮汤,伯爵夫人喝了以后,不久病就痊愈了,从此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伯爵夫人回国前,这个姑娘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她。
后来,这个秘密逐渐传开了,那时凡是去南美洲的人,都把这种树皮当作珍宝带回欧洲去。
渐渐地,这种神奇的树皮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
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纳尤斯最先对这种树皮进研究,发现这种树的根、茎和皮之所以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含有一种叫喹啉的化学物质。
不久,化学家们又发现,这种称为“鸡纳树”的根、枝、干及皮内含有25种以上的碱。
化学家们从鸡纳树皮内取得了两种最重要的碱,即辛可宁碱和金鸡纳碱。
且说19世纪的英国,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科学技术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鉴于英国没有鸡纳树,而疟疾仍时有发生,因而英国皇家学院希望能够用人工方法制取治疟疾的药物。
但是直到20世纪30 年代,喹啉的结构只是部分地被确定,其后化学家们开始寻找喹啉的代替物。
1926年,出产了扑虐喹啉,而1930年出产了虐涤平,这些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直到1944年,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和德林格才实现了喹啉的全合成。
且说霉是民间医学古老药物之一,特别用于治疗伤口,一些江湖医生常采用它来治疗各种疾病。
早在25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豆腐上的霉来治疗疮、痛等病,到13、14世纪时,当对的医生们曾用“丹曲"”(主要用大米培养红曲霉制成的)治疗赤白痢和湿热泄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