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技术论文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导论论文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论文学院:光电信息学院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姓名:杨杨学号:11316030239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导论论文内容摘要:光信息科学和技术是光学和光电子学的一个分支。
从光学与光电子学的发展即可看到该学科的发展态势,20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现的激光和激光科学技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至今光电子(光子)技术的应用已遍及科技、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人们普遍认为,光电子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所以近年新设这样的一个专业来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光信息激光光学前景问题专业研究对象以及应用一、光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主要是研究光(特别是相干光)的产生、传输、控制和探测的科学技术。
通过光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以及在各种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产生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学科和应用技术领域,如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医疗与光子生物学,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检测与计量技术,激光全息技术,激光光谱分析技术,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子学,激光化学,量子光学,激光(测污)雷达,激光制导,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可控核聚变,激光武器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及向其它科技领域的渗透,形成了许多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包括光纤通讯产业、光显示产业、光存储-光盘产业、光机电一体化、激光材料加工和合成产业、办公自动化与商用光电子产业、激光医疗器械产业、激光器件产业、激光基地。
这是我国迎接21世纪国际经济竟争和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我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光学与光电户学研究的总体水平还是显著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具有国际水平成果的只在少数学科点上,尚没有一个学科领域,全面进入国际竞争行列。
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我们一般仅占3-4%.而且只分布在少数几个专题中。
在一般以上的学科领域.拿不出可到国际会议上交流的论文。
在高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元器件的研制水平较低,例如,发展光电子技术的关键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而与国外相比.在器件性能指标如波段覆盖、域值电流.输出功率、寿命,器件可靠性、互换性、封装以及工艺、测试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光电检测技术论文(2)

光电检测技术论文(2)推荐文章无损探伤检测技术论文热度:无损检测技术论文热度: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论文热度:网络故障检测技术论文热度:土木工程试验检测技术论文热度:光电检测技术论文篇二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改革初探【摘要】光电检测技术将光学检测技术与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是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基于课程特点,我们从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环节的改进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建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关键词】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内容实验考核【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69-0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电检测技术作为一门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兴技术,因其测量精度高、速度快、非接触、频宽与信息容量极大、传递信息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等突出特点,成为现代检测技术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在工业、农业、军事、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是现代信息类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自2004年起,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成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专业共同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该课程将光学检测技术与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深入讲解各种光电转换技术及器件的原理、特性和基本用法,结合具体应用,详细介绍各种激光干涉、衍射,光纤传感等光电检测方法、技术及系统,最终让学生深入理解光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各种光电器件和光电检测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掌握多种光电检测方法,以便在实践中熟练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分析能力、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光电检测技术以光电子学为基础,以光电子器件为主体,研究和发展光电信息的形成、传输、接收、变换、处理和应用,这正是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
光电功能材料(王春雷)课程论文

目录目录 (2)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 (3)一、基于STM概念上的AFM的发展概述 (3)二、AFM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 (3)(1) AFM的工作原理 (3)(2) AFM的工作模式 (4)(3) AFM中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作用力 (5)三、AFM在材料分析领域的应用 (6)(1) 高分子结晶形态观察 (6)(2) 非晶态单链高分子结构观察 (7)四、小结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Imaging of Dynamic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a Phase-Separated Polymer Surface by Forced Oscilla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10)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应用 (13)原子力显微镜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 (18)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14119X 某人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发展,阐述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及工作中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作用力,并对其在高分子结晶形态观察和非晶态单链高分子结构观察这两个领域的应用作了综述。
关键字:原子力显微镜,针尖,高分子结晶,非单链高分子一、基于STM概念上的AFM的发展概述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中,如何观察、测量、分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的物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1933年德国Ruska和Knoll研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继后,许多用于表面结构分析的现代仪器问世.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离子显微镜(FIM)、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光电子能谱(ESCA)等,但是多数技术都无法真正地直接观测物体的微观世界.1982年, 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在IBM公司苏黎世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1],使人们首次能够真正实时地观察到单个原子在物体表面的排列方式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2]. STM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的样品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的表面与探针针尖的距离非常近时(一般小于1nm),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子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从而产生隧道效应.STM的探针是由针尖与样品之间的隧道电流的变化决定的,因此STM要求样品表面能够导电,从而使得STM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对于非导电的物质则要求样品覆盖一层导电薄膜,但导电薄膜的粒度和均匀性难以保证,且导电薄膜掩盖了物质表面的细节.为了克服STM的不足之处, Binnig, Quate和Gerber决定用微悬臂作为力信号的传播媒介,把微悬臂放在样品和STM的针尖之间,于1986年推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3] .AFM是通过探针与被测样品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原子力)来获得物质表面形貌的信息.因此,AFM除导电样品外,还能够观测到非导电样品的表面结构,且不需要用导电薄膜覆盖,其应用领域将更为广阔. 它得到的是对应于样品表面总电子密度的形貌,可以补充STM对样品观测得到的信息,且分辨率亦可达原子级水平[4].正如Binnig在研制出AFM之初时所指出的那样:”该仪器能测出小到单个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若在低温条件下,甚至能检测10-18 N的微小作用力”[5].1988年,国外开始对AFM进行改进,研制出了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Laser-AFM)[6-8].我国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白春礼等人在1988年初成功地研制了国内第一台集计算机控制、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系统于一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同年底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其性能一下子就达到原子级分辨率.后来又在已有的STM和AFM的基础上[9,10],成功地研制出国内首台全自动Laser-AFM[11],其横向分辨率为0.13nm.以STM和AFM为基础,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SPM),有激光力显微镜(LFM)、磁力显微镜(MFM)、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近光光学显微镜(SNO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BEEM)、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等.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标志着对物质表面在纳米级上成像和分析的一个新技术领域的诞生,必将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AFM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1)AFM的工作原理AFM的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见图1.图1 AFM工作原理在AFM中用一个安装在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上的极细探针代替STM中的简单的金属极细探针.当探针与样品接触时,由于它们原子之间存在极微弱的作用力(吸引或排斥力),引起微悬臂偏转.扫描时控制这种作用力恒定,带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在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起伏运动,通过光电检测系统(通常利用光学、电容或隧道电流方法)对微悬臂的偏转进行扫描,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将信号放大与转换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原子级的三维立体形貌图像.AFM的核心部件是力的传感器件,包括微悬臂(Cantilever)和固定于其一端的针尖.根据物理学原理,施加到Cantilever末端力的表达式为[12]F=KΔZ式中, ΔZ表示针尖相对于试样间的距离,K为Cantilever的弹性系数.力的变化均可以通过Cantilever被检测.根据力的检测方法,AFM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检测探针的位移;另一类是检测探针的角度变化[3,7].由于后者在Z方向上的位移是通过驱动探针来自动跟踪样品表面形状,因此受到样品的重量及形状大小的限制比前者小.微悬臂和针尖是决定AFM灵敏度的核心.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样品表面与针尖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得到更真实的样品表面形貌,提高AFM的灵敏度,微悬臂的设计通常要求满足下述条件:1、较低的力学弹性系数,使很小的力就可以产生可观测的位移; 2、较高的力学共振频率;3、高的横向刚性,针尖与样品表面的摩擦不会使它发生弯曲;4、微悬臂长度尽可能短;5、微悬臂带有能够通过光学、电容或隧道电流方法检测其动态位移的镜子或电极;6、针尖尽可能尖锐.AFM仪器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微悬臂和针尖不断改进的过程.一般AFM采用微机机械加工技术制作的硅、氧化硅及氮化硅(Si3N4)微悬臂.但近年来,日、美等国相继展开了把压电微悬臂代替普通微悬臂用于AFM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重视.(2)AFM的工作模式AFM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接触模式(contact mode)、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和共振模式或轻敲模式(Tapping Mode).1、接触模式接触模式包括恒力模式(constant-force mode)和恒高模式(constant-height mode).在恒力模式中,通过反馈线圈调节微悬臂的偏转程度不变,从而保证样品与针尖之间的作用力恒定,当沿x、y方向扫描时,记录Z方向上扫描器的移动情况来得到样品的表面轮廓形貌图像.这种模式由于可以通过改变样品的上下高度来调节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这样样品的高度值较准确,适用于物质的表面分析.在恒高模式中,保持样品与针尖的相对高度不变,直接测量出微悬臂的偏转情况,即扫描器在z方向上的移动情况来获得图像.这种模式对样品高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可实现样品的快速扫描,适用于分子、原子的图像的观察.接触模式的特点是探针与样品表面紧密接触并在表面上滑动.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两者相接触原子间的排斥力,约为10-8~10-11N.接触模式通常就是靠这种排斥力来获得稳定、高分辨样品表面形貌图像.但由于针尖在样品表面上滑动及样品表面与针尖的粘附力,可能使得针尖受到损害,样品产生变形,故对不易变形的低弹性样品存在缺点.2、非接触模式非接触模式是探针针尖始终不与样品表面接触,在样品表面上方5~20nm距离内扫描.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是通过保持微悬臂共振频率或振幅恒定来控制的.在这种模式中,样品与针尖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吸引力(((范德华力.由于吸引力小于排斥力,故灵敏度比接触模式高,但分辨率比接触模式低.非接触模式不适用于在液体中成像.3、轻敲模式在轻敲模式中,通过调制压电陶瓷驱动器使带针尖的微悬臂以某一高频的共振频率和0.01~1nm的振幅在Z方向上共振,而微悬臂的共振频率可通过氟化橡胶减振器来改变.同时反馈系统通过调整样品与针尖间距来控制微悬臂振幅与相位,记录样品的上下移动情况, 即在Z方向上扫描器的移动情况来获得图像.由于微悬臂的高频振动,使得针尖与样品之间频繁接触的时间相当短,针尖与样品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且有足够的振幅来克服样品与针尖之间的粘附力.因此适用于柔软、易脆和粘附性较强的样品,且不对它们产生破坏.这种模式在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研究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中应用广泛.(3)AFM中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作用力AFM检测的是微悬臂的偏移量,而此偏移量取决于样品与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相互作用力主要是针尖最后一个原子和样品表面附近最后一个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当探针与样品之间的距离d较大(大于5nm)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范德华力(V an der Waals forces).可假设针尖是球状的,样品表面是平面的,则范德华力随1/d2变化.如果探针与样品表面相接触或它们之间的间距d小于0.3nm,则探针与样品之间的力表现为排斥力(Pauli exclusion forces).这种排斥力与d13成反比变化,比范德华力随d的变化大得多.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约为10-6~10-9N,在如此小的力作用下,探针可以探测原子,而不损坏样品表面的结构细节.样品与探针的作用力还有其他形式,如当样品与探针在液体介质中相接触时,往往在它们的表面有电荷,从而产生静电力;样品与针尖都有可能发生变形,这样样品与针尖之间有形变力;特定磁性材料的样品和探针可产生磁力作用;对另一些特定样品和探针,可能样品原子与探针原子之间存在相互的化学作用,而产生化学作用力.但在研究样品与探针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时,往往假设样品与探针特定的形状(如平面样品、球状探针),可对样品和探针精心设计与预处理,避免或忽略静电力、形变力、磁力、化学作用力等的影响,而只考虑范德华力和排斥力[13].(4)AFM的针尖技术探针是AFM的核心部件.目前,一般的探针式表面形貌测量仪垂直分辨率已达到0.1nm,而STM更高,达到0.01nm,因此足以检测出物质表面的微观形貌.但是,探针针尖曲率半径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测量的水平分辨率.Bustamante等人[14]指出,当样品的尺寸大小与探针针尖的曲率半径相当或更小时,会出现“扩宽效应”,即实际观测到的样品宽度偏大.这种误差来源于针尖边壁同样品的相互作用以及微悬臂受力变形[15,16].另外,Li等人[17]发现某些AFM图像的失真在于针尖受到污染.一般的机械触针为金刚石材料,其最小曲率半径约20nm.普通的AFM 探针材料是硅、氧化硅或氮化硅(Si3N4),其最小曲率半径可达10nm.由于可能存在”扩宽效应”,针尖技术的发展在AFM中非常重要.其一是发展制得更尖锐的探针,如用电子沉积法制得的探针,其针尖曲率半径在5~10nm之间[18].其二是对探针进行修饰,从而发展起针尖修饰技术.目前,用于AFM针尖修饰的技术[19]主要有:1、自组单分子膜修饰AFM针尖.这种化学修饰过的AFM针尖可用来定量测定基底与针尖自组膜的尾部基团之间的粘附力和摩擦力[20,21]. 2、生物分子修饰AFM针尖.Florin等人[22]用生物素修饰了AFM针尖,首先测量了单个配体/受体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3、纳米碳管修饰AFM针尖.纳米碳管材料的研究是目前热门课题之一[23].纳米碳管具有非常适合于作为AFM针尖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的外形比例、尖端极小、良好的弹性、碳原子的反应多种多样(易于制功能化AFM针尖)等.Wong等人[24]用单层纳米碳管和多层纳米碳管修饰AFM针尖,它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并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胺基或羧基自组装膜,使针尖具有高度的化学敏感性.这种用纳米碳管修饰的针尖能用于单个配体/受体对之间相互作用、单个酸碱反应基团化学力滴定、化学力成像识别基底处的不同基团等的测量.这些针尖修饰技术在传统探测的物理量(力场、电场、磁场等)的基础上,引入了“化学场”,从而大大地提高和改善了AFM的空间分辨率和物质识别能力.探针针尖的几何物理特性制约着针尖的敏感性及样品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因此针尖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对针尖进行能动的、功能化的分子水平的设计.只有设计出更尖锐、更功能化的探针,改善AFM的力调制成像(force modulation imaging)技术和相位成像(phase imaging)技术的成像环境,同时改进被测样品的制备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样品表面形貌图像的质量.三、AFM在材料分析领域的应用AFM可以在真空、超高真空、气体、溶液、电化学环境、常温和低温等环境下工作,可供研究时选择适当的环境,其基底可以是云母、硅、高取向热解石墨、玻璃等。
光电信息处理论文

题目:光子信息处理技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贾玉新学号:20121601010212光子信息处理技术(一)光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定义:光子学信息处理是一门研究以光子为载体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科学分支,是光子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
60年代初,由于发射相干光的激光器的问世以及记录和再现三维波面的全息技术的发明,使得光子不仅作为零维信息的载体而且作为多维信息的相干载体变为现实,同时也为信息的光子直接处理开辟了实质意义上的新途径,并显示出光子比电子处理的无以比拟的优点,从而开拓和迅速地发展了以图像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光信息处理学科。
近十年来,由于通信和计算的需要,信息的处理从模拟量向数字量转化,信息的传递从空不变到空变交换转化;由于大批生产的微电子工艺的渗人,光学元件的制作从单个冷加工工艺向大批量复制工艺转化;由于半导体光子学器件的发展,光学分立式块结构器件向集成化微结构器件转化。
这些变化促使子信息处理技术成为研究内容广泛、目标明确并涉及光学、通信学、计算机学、微电子学、材料学、生物学等的一门交叉性高科技学科。
充分利用光子作为信息载体所具有的高速、高效率、高并行能力等,以完成信息处理的诸多功能,这是光子信息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而数字化和微结构化是当代光子信息处理的主要技术特征。
1, 光子信息处理的发展光子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发展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领域:光信息处理,光互连技术,空间光调制器,光子系统的微型化和集成化.(1) 光信息处理:以光子为载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目前大体上有三种方式,即模拟光学方式、数字光学方式和光电子学处理。
模拟光学和数字光学处理都可分为对数值进行计算和对图像进行处理的两大应用领域。
光电子处理可分为光电混合处理和光互连的电子处理两大类。
A 模拟光学处理模拟光学信息处理由于具有大信息容量,并行高速等特点已在光信息处理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有:a, 特征识别的光学相关器原理基于光学傅里叶变换,基本结构有两种,在频谱面上直接综合的全息匹配滤波和用特征图像变换综合的光学联合变换。
光电效应及其应用论文

光电效应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光电效应的概念、实验规律以及一些在近代中的应用,并且简单明了的讲解了一些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内光电效应;外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光电器件;引言: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
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
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
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电效应的过程中,物理学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响。
1、光电效应的概念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有电子从物质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称之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这一现象最早是1887年赫兹在实验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时偶然发现的。
之后霍尔瓦克斯、J·J·汤姆孙、勒纳德分别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命名为光电效应,并得出一些实验规律。
1905年,爱因斯坦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中,用光量子理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1916年,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精密的定量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解释,从而也证明了光量子理论,使其逐渐地被人们所接受。
2、内、外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分为:内光电效应和外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中多数金属中的光电子只能从靠近金属表面内的浅层(小于m)逸出,不能从金属内深层逸出的结论。
光波能量进入金属表面后不到1µm的距离就基本被吸收完了。
外光电效应是被光激发产生的电子逸出物质表面,形成真空中的电子的现象。
内光电效应是被光激发所产生的载流子(自由电子或空穴)仍在物质内部运动,使物质的电导率发生变化或产生光生伏特的现象。
分为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
外光电效应:当光照射某种物质时,若入射的光子能量足够大,它和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致使电子逸出物质表面,这就是外光电效应,逸出物质表面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人工智能中光电技术的运用现状与趋势-光学论文-物理论文

人工智能中光电技术的运用现状与趋势-光学论文-物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人工智能是当今最具战略性和颠覆性的技术。
光电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呈交叉融合、集成微型、高效低耗、开源开放、催变生新等特点。
光电技术的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发展,有助于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更好地为智能世界赋能。
关键词:光电技术; 人工智能; 应用; 趋势预见;Abstrac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the most strategic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y today.The development of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the characters of cross fusion, miniature integration, high efficiency, low consumption, open source and innovation.The integration, miniaturization, low power consumption, multi-function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are conduciv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intelligence ecosystem and enable the intelligent world.Keyword: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Trend forecast;1、概述人工智能是当今最具战略性和颠覆性的技术,其以强大的赋能性驱动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刻地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格局构建[1]。
现代光电技术的发展及探讨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题目:现代光电技术的发展及探讨完成期限:2013年7 月5 日至2013年11 月5 日学习中心福建共赢年级专业光电子技术指导教师姓名学号112211473011摘要光电子是指光波波段,即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软X射线(频率范围3×1011Hz~3×1016Hz或波长范围1mm~10nm)波段的电子。
在经过80年代与其相关技术相互交叉渗透之后,90年代,其技术和应用取得了飞速发展,在社会信息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以光电子技术作为核心,阐述了光电子产生的原理,光电子在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近年光电子技术的新的研究与发现。
最后对现代光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字:光电子;技术;应用;发展现代光电技术的发展及探讨一、光电子(一)光电子产生的原理光(电磁波)束具有粒子性而电子流(尤其是高能电子流)具有波动性,所以光电子的传播方式大致与光的传播方式相同。
所以我首先总结一下光的传播[1]。
从波动性的方面讲:1. 光的传播是首先一种横波的传播,电场、磁场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两两正交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由此导致了光的偏振性;2. 光的传播满足费马的最快路径原理,由此导致了折射定律,也就有了光电子技术中常用的晶体双折射现象;3. 光的波动性决定了光能够干涉衍射。
从粒子性的方面讲:1. 光子有能量,有质量,有动量,所以在扭曲的引力场中会弯曲,并且在内光电效应中会有一个最小频率以及反向截止电压;2. 光子有自旋,且自旋的量子数为整数。
从光子与电子传播的区别方面: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光的传播不必有介质且可在非金属导体中传播而电子的传播必须有金属导体传导。
光孤子是光电子,孤立波的特性就是传播很远的距离而不减弱。
我们数学中最常用的两个例子是神经中信号的传导由Hudgkin-Huxley Equation确定界面是孤立子以及浅水波KdV (Kortweg-de Vries)的界面也是孤立子。
毕业论文《光电传感器技术的新发展及应用》

摘要摘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已经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检测技术对信息经获取、筛选和传输,来实现制动控制,自动调节,目前我国已将检测技术列入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之一。
由于微电子技术,光电半导体技术,光导纤维技术以及光栅技术的发展,使得光电传感器的应用与日俱增。
这种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非接触、高可靠性、高精度、可测参数多、反应快以及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多样等优点,在自动检测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一种是以光电效应为理论基础,由光电材料构成的器件。
它可用于检测直接引起光量变化的非电量,如光强、光照度、辐射测温、气体成分分析等;也可用来检测能转换成光量变化的其他非电量,如零件直径、表面粗糙度、应变、位移、振动、速度、加速度,以及物体的形状、工作状态的识别等。
光电式传感器具有非接触、响应快、性能可靠等特点,因此在工业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人中获得广泛应用。
关键字:光电元件传感器分类传感器应用摘要ABSTRACTThe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adopts the photoelectric component as the transducer measuring the component. It changes the change measured into a change of the optical signal at first, then further change the optical signal into an electric signal through the photoelectric component. The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is generally made up of light source, optical thorough fare and photoelectric component three parts.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method has precision high, reacts fast, advantage of exposed to ing etc.s, and can examine the parameter more,the transducer is of simple structure, the form is flexible, so, it is very extensive that the photoelectricity type transducer is employed in measuring and controlling. The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realizes the key component that the photoelectricity changes in various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systems, it change into electric device of signal optical signal (infrared can seeing and purple other ray radiation). The photoelectricity type transducer is regarded photoelectric device as and changed the transducer of the component. It was not electric consumption that it caused the light quantity to change directly that it can be used for measuring, only strong, illuminance, radiation examine warmly, the gas composition is analyzed etc.; Other ones that can also be used and measured and can change into a light quantity and change are not the electric consumption such as part diameter, surface roughness, meets an emergency, the displacement, vibration, pace, acceleration, and the form of object, discernment of working state,etc.. The photoelectricity type transducer is not exposed to, respond the fast, reliable characteristic of performance, so won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the industrial automation device and machine philtrum. In recent years, new Devices photoelectric constantly emerge, especially CCD picture the births of transducer, transducers photoelectric the further to last chapter innovated to turn on.Keywords:Photoelectric component Transducer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of transducer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传感器发展史 (1)1.2光电传感概述 (2)第二章光电传感器基本原理 (3)2.1 光电效应 (3)2.2 光电元件及特性 (3)2.3 光电传感器 (6)第三章 CCD传感器 (11)3.1 光固态图象传感器 (11)3.1.1 CCD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11)3.1.2 线型CCD图像传感器 (12)3.1.3 面型CCD图像传感器 (13)3.2 C CD图像传感器应用 (15)3.2.1 工件尺寸检测 (15)3.2.2 CCD传感器在公共交通上的应用 (16) 第四章光纤传感器 (17)4.1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和组成 (17)4.2 光纤传感器的类型及特点 (17)4.3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18)4.4 光纤传感器(FOS)应用原理 (20) 4.5 光纤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21) 4.5.1 光纤液位传感器 (22)4.5.2 电力工业中的应用 (22)第五章其它光电传感器 (25)5.1 高速光电二极管 (25)5.1.1 PIN结光电二极管 (25)5.1.2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26) 5.2 色敏光电传感器 (26)5.3 光位置传感器 (27)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29)6.1 总结 (29)6.2 展望 (30)致谢 (31)参考文献 (33)第一章绪论 1第一章绪论1.1 传感器发展史传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结构型传感器、物性型传感器和智能型传感器,其测量技术、方法和特点的发展历程见表1。
光电检测技术研究

光电检测技术研究摘要光电检测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大支柱,已在通信、工业生产、医疗健康和环境监控等诸多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索光电检测技术的奥秘,从基础理论、应用实践、未来趋势到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全面剖析。
通过细致解析光电效应的本质、各类光电检测器件的特性和功能,以及光电信号的精密处理与解析方法,本研究揭示了光电技术如何巧妙地将光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的核心转化机制。
此外,论文还深入挖掘了光电检测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比如在工业生产线上对产品质量的精密检测、医学领域中影像诊断的高精度实现,以及环境监测中污染物的敏感识别,充分证明了光电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多元化优势与深远的社会效益。
这些分析不仅彰显了技术的现时影响力,也为预测其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洞见。
在技术发展方面,本论文指出光电检测技术正朝着更高灵敏度、更快响应速度、智能化及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针对目前存在的技术挑战,如提高光电检测器件性能指标、降低噪声干扰、实现复杂环境下信号的稳定传输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此外,针对产业发展,本论文提出了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产业规划和布局、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建议,旨在推动光电检测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光电检测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电检测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光电检测技术;光电效应;光电检测器件;信号处理;应用领域;技术发展趋势;挑战与解决方案;产业发展建议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光电检测技术的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5)第二章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6)2.1 光电效应及其应用 (6)2.2 光电检测器件的种类与特性 (7)2.3 光电信号的处理与分析 (8)第三章光电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10)3.1 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 (10)3.2 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11)3.3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1)第四章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13)4.1 技术发展趋势 (13)4.2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13)4.3 产业发展与政策建议 (14)第五章结论 (16)5.1 研究成果总结 (16)5.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7)第一章引言1.1 光电检测技术的背景与意义光电检测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该技术通过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检测、识别与传输。
光电检测技术论文

光电检测技术的特点、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光电检测技术是光电信息技术的主要技术之一,是利用光电传感器实现各类检测,即将被测量转换成光通量,再将光通量转换成电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复杂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提高,它以测量精度高、速度快、非接触、频宽与信息容量极大、信息效率极高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突出特点发展十分迅速,应用现状非常好,并且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光电检测,光电传感器,特点,应用现状,发展前景引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复杂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与技术的提高,光电检测技术作为一门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已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光电检测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非接触、频宽与信息容量极大、信息效率极高、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突出特点,令其发展十分迅速,并推动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它将光学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家庭、医学、军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
本文从光电检测技术本身特点出发,简述它在工业、资源、环境测温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1,光电检测技术1.1光电检测技术的原理光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光电检测系统原理图1.2光电检测技术的特点光电检测技术将光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各种量的检测,具有如下特点:①高精度。
光电检测的精度是各种检测技术中精度最高的一种,如用激光干涉法检测长度的精度可达0.05um/m;光栅莫尔条纹法测角可达0.04";用激光测距法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分辨率可达1m。
②高速度。
光电检测以光为媒介,而光是各种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无疑用光学的方法获取和传递信息是最快的。
③远距离、大量程。
光是最便于远距离传播的介质,尤其适用于遥控和遥测,如武器制导、光电跟踪、电视遥测等。
④非接触检测。
光照到被测物体上可以认为是没有测量力的,因此也无摩擦,可以实现动态测量,是各种检测方法中效率最高的一种。
光电信息专业导引论文

摘要led照明原理及特点、led灯具。
引言LED在照明应用中,因其具有节能、寿命长、环保、体积小、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调控方便等诸多优点,正作为一种新型照明光源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从LED照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着眼,具体探讨新型节能光源LED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LED照明原理及特点1. LED的基本概述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
由镓(Ga)与砷(As)、磷(P)、氮(N、、铟(In)的化合物制成的二极管,当电子与空穴复合时能辐射出可见光,因而可以用来制成发光二极管。
它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
发光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是由一个PN结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
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后,从P区注入到N区的空穴和由N区注入到P区的电子,在PN结附近数微米内分别与N区的电子和P区的空穴复合,产生自发辐射的荧光。
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中电子和空穴所处的能量状态不同。
当电子和空穴复合时释放出的能量多少不同,释放出的能量越多,则发出的光的波长越短。
常用的是发红光、绿光或黄光的二极管。
图12 . LED照明技术的发展随着全球对发展低碳经济取得共识,LED照明产业凭借其在节能降耗领域的性能优势将迎来宝贵的快速发展机遇。
在当前低碳经济形势下,LED照明产业市场不断升温,竞争日益激烈。
LED被称为第四代照明光源或绿色光源,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指示、显示、装饰、背光源、普通照明和城市景观照明等领域。
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围绕LED的研制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赛。
美国从2000年起投资5亿美元实施“国家半导体照明计划”,欧盟也在2000年7月宣布启动类似的“彩虹计划”。
我国科技部在“ 863 ”计划的支持下,2003年6月份首次提出发展半导体照明计划。
多年来,LED照明以其节能、环保的优势,已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加快LED灯具的发展;大众消费者也对这种环保新型的照明产品渴求已久。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光学、电子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光子学、光纤通信、光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毕业论文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学术任务,旨在检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篇文章将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
选题应基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同时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在选题时,需要认真分析和调研该专业领域的科研现状和前沿动态,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
同时,还要与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明确选题的可行性和学术价值。
合理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要在原创性和创新性方面具备一定的突破,同时还要符合科研实践的要求。
总之,选题要具备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其次,研究方法是毕业论文的核心。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实验研究、仿真模拟、理论分析等。
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其中,实验研究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实验系统和采集数据,可以验证理论假设和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科学性提供依据。
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和仿真平台进行仿真模拟研究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对光电信息系统进行性能优化和参数调整,为毕业论文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除此之外,理论分析方法也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中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
通过对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文献的分析,可以挖掘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最后,论文结构是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
一般而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可以分为摘要、引言、理论分析、实验与仿真、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几个部分。
光电工程论文格式

第00卷第0期光电工程投稿模板V ol.00, No.0 本文为新投稿文章题目(样式2)作者(样式3)( XX大学YY系,省市邮编)(样式4)摘要:针对变焦镜系统的机械装置的特点和技术要求,(样式5)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English title (样式6)Author (样式7)(Department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样式8) Abstract: To satisfy rigid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s, a feedback control was presented for zoom optical lens plants. (样式9) [ 注:EI要求英文摘要要有120~150个英文单词]Key words: word1; word2引言(样式10)一些精密光机电装置中需要使用精密变焦光学镜头。
1 题目1(样式10)正文内容参考文献:(黑体,五号)(以下为样式11)[1] 梅晓榕. 自动控制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MEI Xiao-rong.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M]. Beijing:Science Press, 2002[2] Chris B. SCHAFFER,Alan O. JAMISON,Eric MAZUR. Morphology of femtosecond laser-induced structural changes in bulktransparent materials[J]. Appl. Phys. Lett,2004,84(9):1441-1443.收稿日期:2000-00-00;收到修改稿日期:2000-00-00基金项目:XX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名字(1900-),性别(民族),XX省XX市人,职称,学位,主要研究工作是……。
光电传感器论文

光电传感器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对光电传感器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主要涵盖了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见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验数据分析,本文对光电传感器的性能表现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一些改进与优化的建议。
同时,本论文还探讨了光电传感器在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对于光电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光电传感器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感器技术,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章将介绍光电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光电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2. 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本章将详细介绍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
首先介绍了光电传感器的分类,包括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和光电二极管阵列等。
其次,阐述了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光电效应、电荷分离和信号传递等过程。
最后,详细介绍了光电传感器的制备工艺和表征方法。
3. 光电传感器的性能评估本章将对光电传感器的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
首先介绍了光电传感器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性能指标,然后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实验和模拟方法对光电传感器的性能进行评估。
最后,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文献研究结果,对光电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4. 光电传感器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本章将重点讨论光电传感器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智能制造的概念和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光电传感器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和应用案例。
通过分析光电传感器在智能制造中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改进建议。
5. 光电传感器在无人驾驶中的应用本章将重点研究光电传感器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无人驾驶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然后详细讨论了光电传感器在无人驾驶中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光电传感器在无人驾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和建议。
6. 光电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本章将展望光电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光学、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光电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一般要求以及推荐的研究领域和主题。
一、一般要求1. 毕业论文题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应该明确、准确,能够体现出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题目应该简洁明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2. 论文结构毕业论文一般包括摘要、引言、相关理论研究、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结论与展望等部分。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每个部分的内容,使之符合逻辑,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推荐的研究领域和主题1. 光电器件与光电子器件光电器件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
可以选择研究光电器件的设计、制备、性能测试和应用,例如光电传感器、光电发光器、光电放大器等。
2. 光学成像与光学信息处理光学成像和光学信息处理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可以选择研究基于光学的成像系统设计、光学图像处理算法和技术,如数字图像处理、三维成像和计算摄影等。
3. 光电显示与光电信息传输光电显示技术与光电信息传输技术是当今社会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
可以选择研究光电显示器件、光电显示技术和光电信息传输技术的设计、制备和性能优化。
4. 光电材料与光电信息存储光电材料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研究领域之一。
可以选择研究光电材料的合成、制备和性能优化,以及光电信息存储技术如光纤通信、光存储器等。
三、论文写作技巧1. 文献综述在写作毕业论文之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
文献综述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指导,同时也能够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2.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如果毕业论文涉及实验研究,一定要合理设计实验过程,并进行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光电效应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光电效应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引言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线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受光子的作用而发射出来的现象。
这一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和光电技术中。
本文将介绍光电效应的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光电效应的原理光电效应的原理是基于光的粒子性和能量守恒定律。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子将与金属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
当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属表面的逸出功时,电子将被激发并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
光电效应的关键参数包括光子能量、逸出功和光电流等。
光电效应的应用光电器件光电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中,其中最常见的是光电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
光电二极管利用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常用于光通信和光测量中。
太阳能电池则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系统中。
光催化光电效应在光催化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光催化是指利用光照射下光电子和空穴的产生、扩散和重组过程来进行化学反应。
光电效应提供了光催化反应所需的光电子和空穴,从而实现光催化反应的高效进行。
光催化技术在环境治理、水处理和能源生产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光电子学光电效应在光电子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光电子学研究光的电子性质和光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提供了研究光与电子关系的重要平台,通过研究光电效应,可以深入理解光子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推动光电子学领域的发展。
光电传感器光电效应在光电传感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光电传感器利用光电效应测量光的强度、波长和位置等参数。
光电效应使得光电传感器具有高精度、快速响应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可应用于光学测量、光学通信、光谱分析和光学成像等领域。
光电效应的未来发展光电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
未来,光电效应在能源领域、信息通信领域和材料科学领域等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论本文介绍了光电效应的原理及其在光电器件、光催化、光电子学和光电传感器等领域中的应用。
光电检测技术论文光电检测技术相关论文

光电检测技术论文光电检测技术相关论文浅议光电检测技术在仪器中的作用摘要:随着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光电检测技术在仪器检测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然而,在目前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体系中,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随之介绍了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应当突出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使之在测控技术在仪器中有重要地位,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前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光电检测技术;精密测量技术1、概论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获取可靠的信息,因此传感器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所要面向的应用范围从纳米尺度到天文尺度两段都在不断扩展,精密测量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重视,这就使得作为现代精密测量的核心技术的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为传统的检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工作条件下的特殊要求。
因此,光电检测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重视。
现在一起科学技术是机械、光学、电学、计算机以及控制技术的综合化,光、机、电、算一体化已经成为仪器发展的趋势。
传感器的微型化、纳米技术的发展,也对现代精密测量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然而,在目前的测控技术月仪器体系中,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随之介绍了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应当突出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使之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前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现代精密测量技术是一门集光学、电子、传感器、图像、制造机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它的发展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机自133 学号:2013040499 姓名:罗云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原理与应用电荷耦合器件 (CCD) 是一种新型的固体成像器件,是近代光学成像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
作为一种新型图象传感器, CCD器件具有灵敏度高、光谱响应宽、动态范围大、操作简便、易于维护、成本低、应用广等诸多优点。
由于 CCD的像元尺寸小、几何精度高,配置适当的光学系统,即可获得很高的空间分辨率,特别适用于各种精密图象传感和无接触工件尺寸的在线检测。
由于CCD是以时间积分方式工作的,光积分时间可在很宽的范围内调节,因此使用方便灵活,适应性强,CCD 的输出信号易于数字化处理,易于与计算机连接组成实时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可以广泛用于光谱测量及光谱分析,文字与图象识别,光电图象处理,传真、复印、条形码识别及空间遥感等众多领域。
一.CCD简介1.1 CDD发展史CCD在1969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维拉▪博伊尔(Willard 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Smith)所发明的。
当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发展影像电话和半导体气泡式内存。
将这两种新技术结合起来后,博伊尔和史密斯得出一种装置,他们命名为‚电荷‘气泡’元件‛。
这种装置的特性就是它能沿着一片半导体的表面传递电荷,便尝试用来做为记忆装置,当时只能从暂存器用‚注入‛电荷的方式输入记忆。
但随即发现光电效应能使此种元件表面产生电荷,而组成数位影像。
到了7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已能用简单的线性装置捕捉影像,CCD就此诞生。
有几家公司接续此项发明,包括快捷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德州仪器(Texa Sinstruments)。
其中快捷半导体的产品率先上市,于1974年发表500单元的线性装置和100x100像素的平面装置。
1.2 CDD简介CCD,英文全称:Charge-couPled Device,中文全称:电荷藕合元件。
可以称为CCD图像传感器。
CC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CCD上植入的微小光敏物质称作像素(Pixel)。
一块CCD上包含的像素数越多,其提供的画面分辨率也就越高。
CCD的作用就像胶片一样,但它是把图像像素转换成数字信号。
CCD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电容,能感应光线,并将影像转变成数字信号。
经由外部电路的控制,每个小电容能将其所带的电荷转给它相邻的电容。
CCD广泛应用在数位摄影、天文学,尤其是光学遥测技术、光学与频谱望远镜,和高速摄影技术如Lucky imaging。
CCD在摄像机、数码相机和扫描仪中应用广泛,只不过摄像机中使用的是点阵CCD,即包括X.V两个方向用于摄取平面图像,而扫描仪中使用的是线性CCD,它只有X一个方向,Y方向扫描由扫描仪的机械装置来完成。
1.3 功能特性CCD图像传感器可直接将光学信号转换为数字电信号,实现图像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复现。
其显著特点是:1.体积小重量轻;2.功耗小,工作电压低,抗冲击与震动,性能稳定,寿命长:3.灵敏度高,噪声低,动态范围大;4.响应速度快,有自动扫描功能,图像畸变小,无残像;5.应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生产,像素集成度高,尺寸精确,商品化生产成本低。
因此,许多采用光学方法测量外径的仪器,把CCD器件作为光电接收器。
CCD从功能上可分为线阵和面阵CCD两大类。
线阵CCD通常将CCD内部电极分成数组,每组称为一相,并施加同样时钟脉冲。
所需相数由CCD芯片内部结构决定,结构相异CCD可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
线阵CCD有单沟道和双沟道之分,其光敏区是MOS电容或光敏二极管结构,生产工艺相对较简单。
它由光敏区阵列与移何寄存器扫描电路组成,特点是处理信息速度快,外围电路简单,易实现实时控制,但获取信息量小,不能处理复杂的图像(线阵CCD)。
面阵CCD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由很多光敏区排列成一个方阵,并以一定的形式连接成一个器件,获取信息量大,能处理复杂的图像。
二.CCD工作原理2.1 CCD的光.电转换功能在P型单晶硅的衬底上做一层绝缘氧化膜,通过活化置换技术,再在氧化膜表面做出许多排列整齐的可透光的电极,当光线通过时,氧化膜与型单晶硅之间产生电荷,其电荷的数量与光照强度及照射时间成正比,这就是CCD的光电转换功能。
2.2 CCD的电荷存贮功能若在电极加上一个适当的正电压,则在电极和衬底之间产生一个电场,这个电场在P型硅中将载流子带正电的空穴排斥到衬底电极一边,在电极下硅衬底表面形成一个没有可动空穴的带负电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作电荷耗尽区,这就足能够吸引电子的势阱,电极上所加的电压越高,势阱越深,电荷留在阱内量越多,只要电压存在,电子就能储存在势阱里,当景物的光照射到CCD时,具有光敏特性的P型硅在光量子的激发下产生电子空穴对,空穴移向衬底而消失,电子进入势阱并存储在那里,由于绝缘氧化物层使得电子不能穿过而到达电极,因此存贮在势阱里的电子形成了电荷包,其电荷量的多少与光照强度成比,于是所有电极下的电荷包就组成了与景物相对应的电荷像。
2.3 CCD的电荷转移功能势阱的深浅由电极上所加电压的大小决定。
电荷在势阱内可以流动,它总足从相邻浅阱罩流进深阱中,这种电荷流动称为电荷转移。
若有规律改变电极电压,则势阱的深度就会随之变化,势阱内电荷就可以按人为确定的方向转移,直到最终由输出端输出。
这就是CCD的电荷转移原理。
电荷转移分单相驱动、双相驱动、三相驱动及阴相驱动等方式,除了电极构造及所加电压波形不同以外,其转移原理是一样的。
四相驱动方式的驱动电路比较复杂,但相邻势阱的深度差较大,电荷的存贮量也大,容易实现隔行扫描,在专业级摄像机中应用较为广泛。
四相驱动方式即将绝缘层上的电极按列的方式每四个分为一组,形成一个象素单元,每组电极分别加不不同的偏置电压,则在电极下绝缘膜与P型硅之问就产生不同深度的势阱,如果有规律地改变电极上的电压值,使势阱产生变化,就可以使电子定向移动,这也就是CCD的扫描读出原理。
CCD根据转移电极结构及转移方式的不同又分成帧转移(FT)方式;行间转移(IT)方式;帧行间转移(FIT)方式。
三.CCD应用四十年来,CCD器件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特别足在图像传感和非接触测量领域的发展更为迅速。
在数码相机领域,CCD的应用更是异彩纷呈。
一般的彩色数码相机是将拜尔滤镜(Bayer Filter)加装在CCD上。
每四个像素形成一个单元,一个负责过滤红色、一个过滤监色,两个过滤绿色(因为人眼对绿色比较敏感)。
结果每个像素都接收到感光讯号,但色彩分辨率不如感光分辨率。
用三片CCD和分光棱镜组成的3CCD系统能将颜色分得更好,分光棱镜能把入射光分析成红、蓝、绿三种色光,由二三片CCD各自负责其中一种色光的呈像。
所有的专业级数位摄影机,和一部份的半专业级数位摄影机采用3CCD技术。
目前,超高分辨率的CCD芯片仍相当昂贵,配备3CCD的高解析静态照相机,其价位往往超出许多专业摄摄影者的预算。
因此有些高档相机使用旋转式色彩滤镜,兼顾高分辨率与忠实的色彩呈现。
这类多次成像的照像机只能用于拍摄静态物品。
在天文学方面有一种奇妙的应用方式,能使崮定式的望远镜发挥有如带追踪望远镜的功能。
方法是让CCD上电荷读取和移动的方向与天体运行方向一致,速度也同步,以CCD导星不仪能使挈远镜有效纠正追踪误差,还能使望远镜记录到比原来更大的视场。
一般的CCD大多能感应红外线,所以衍生出红外线影像、夜视装置、零照度(或趋近零照度)摄影机/照相机等。
为了减低红外线干扰,天文用CCD常以液态氮或半导体冷却,因室温下的物体会有红外线的黑体幅射效应。
CCD对红外线的敏感度造成另一种效应,各种配备CCD的数码相机或录影机若没加装红外线滤镜,很容易拍到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
降低温度可减少电容阵列上的暗电流,增进CCD在低照度的敏感度,甚至对紫外线和可见光的敏感度也随之提升(信噪比提高)。
温度噪声、暗电流(dark current)和宇宙辐射都会影响CCD表面的像素。
天文学家利用快门的开阖,让CCD多次曝光,取其平均值以缓解干扰效应。
为去除背景噪声,要先在快门关闭时取影像讯号的平均值,即为‛暗框‛(dark frame)。
然后打开快门,取得影像后减去暗框的值,再滤除系统噪声(暗点和亮点等等),得到更清晰的细节。
天文摄影所用的冷却CCD照相机必须以接环固定在成像位置,防止外来光线或震动影响:同时亦因为大多数影像平台生来笨重,要拍摄星系、星云等暗弱天体的影像,天文学家利用‛自动导星‛技术。
大多数的自动导星系统使用额外的不同轴CCD监测任何影像的偏移,然而也有一些系统将主镜接驳在拍摄用之CCD相机上。
以光学装置把主镜内部份星光加进相机内另一颗CCD导星装置,能迅速侦测追踪天体时的微小误差,并自动调整驱动马达以矫正误差而小需另外装置导星。
四.结论随着CCD技术不断改进、提高,电荷耦合器件(CCD)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和新型图象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光谱响应宽、动态范围大、操作简便、易于维护、成本低、应用广等诸多优点。
由于CCD的像元尺寸小、几何精度高,配置适当的光学系统,即可获得很高的空间分辨率,特别适用于各种精密图象传感和无接触工件尺寸的在线检测。
由于CCD足以时间积分方式工作的,光积分时间可在很宽的范围内调节,因此使用方便灵活,适应性强,CCD的输出信号易于数字化处理,易于与计算机连接组成实时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可以广泛用于光谱测量及光谱分析,文字与图象识别,光电图象处理,传真、复印、条形码识别及空问遥感等众多领域。
在像素相等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
各CCD生产厂家也在不断发展,技术将更加成熟,现代摄影将在高新技术领域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1】金龙旭,吕增明,熊经武.《CCD摄像机全自动调光系统》[J]光学精密工程,2002.10(6):5882591【2】(日)米本和也.《CCD与CMOS图像传感器基础与应用》[M]译.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王庆有.《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432414【4】王婉丽,江孝国,吴廷烈等.《台阶法测量CCD成像系统MTF的数据处理方法》[J].光电子激光,2002,13.【5】闵剑.《CCD输出信号模拟系统的研究》[D].西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7.【6】李勇,李郁.《数码相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