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课件:科学管理、规范开发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新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
开发校本资源凸显校本特色——《烹饪与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靖江市城西小学印金萍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陈炳宏一、课程开设的背景条件1.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校本课程是指学生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资源,由师生共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形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6条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这无疑为我们的《烹饪与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2.丰富的地域资源优势靖江地处长江之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靖江是长江冲积平原,三面临江,土地肥沃,水网稠密,农副产品、水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为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枢纽,长期以来南北饮食文化的相互交流,形成了靖江饮食适应性广的特点;靖江原为江中江洲,成陆后外地移民先后迁居,各地烹饪技艺随之传入,促进了靖江饮食文化的发展;靖江既近淮扬,又近江南,因而其饮食既有淮扬菜的风味,又具姑苏菜的内涵,最难得的还在于它保持并发挥了靖江的乡土风情、田园韵味,显示了民间烹饪艺术的品格,达到地方性、季节性、适应性、科学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这无疑为《烹饪与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肥沃土壤。
3.深厚的课题研究基础靖江城西小学是教育部命名的“农村学校艺术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是江苏省“美术教育科研基地”,是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实验学校。
学校一贯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立项课题多个,课题实验教师参与率达70%。
二年级综合实践课课件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培养 03 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展示个人成果
01 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成果展示,让他们有机会向大 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和设计思路。
02 鼓励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 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03 创意设计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意设计和 手工制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0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探究过程,掌 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泥塑制作
使用黏土、橡皮泥等材料进行捏陶泥 、雕刻等创作,锻炼学生的手指灵活 性和空间想象力。
种植小植物
植物认知
学习认识常见的植物种类和特点 ,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
程。
种植实践
亲手种植一些易生长的植物,如 绿豆、向日葵等,观察并记录植
物的生长变化。
养护管理
学习如何给植物浇水、施肥和修 剪,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护生
分组方式
根据学生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每组人数适中,保证每 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
探究活动实施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制定探究计划,明确分工,进行实地调查 、观察、实验等活动,记录探究过程。
合作完成任务
任务明确
01
教师布置合作任务,确保任务目标明确、具体,学生能理解任
务要求和评价标准。
分工合作
件等要素。
图画记录
用图画或符号表示观察结果,形象 直观,有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
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解读精品课件
未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 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实践项目。
持续深化改革建议
加强师资培训
完善课程资源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训,提 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投入,完 善实践基地、设备等课程资源,为课程的 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推进课程整合
家校互动平台搭建
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及时沟通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表现 和进步。
家长志愿者队伍建设
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协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社会资源引入和利用
社会资源整合
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如博物 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为学生
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中小学 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实践 机会。
鼓励社会参与
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 整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中,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实践机会,推 动课程的深入开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
后的科学原理。
艺术与人文整合
02
通过艺术表现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
精神。
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整合
0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各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
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探究式教学法应用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01
02
03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 高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主题开发与实施路径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实践性、自主性、整合性等特征,我校着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统整、推进家校社资源的跨界统整,开辟了“同主题跨学科”跟进式、“同主题跨学科”协同式、“同主题跨年级”递进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统整三路径。
一、“同主题跨学科”的跟进式路径“同主题跨学科”的跟进式路径,是指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关联思维的方法,充分融合各学科的素养点,让学生在系列化的主题活动中,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施要点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寻找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将关联紧密的小主题,整合起来展开研究,既能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又能回到学科、回到学生,是足够开放后适度的融通创生。
围绕某一内容,进行主题统整。
在统整的过程中,超越学科界线,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学科间知识技能的融通,加强学科间核心素养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素养。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统整理念,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切实解决真实问题,发展学科理解力与生活理解力。
只有当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解决实际问题,才真正具有跨学科意识。
例如,2019年春天,学校出现了一对美丽的精灵———红嘴蓝鹊。
它们长着鲜红的小嘴、鲜蓝的羽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陈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主题开发与实施路径管理课程”开始从覆盖面较小的校本选修课,逐步渗透到日常课程和学生活动中。
例如,在高一音乐必修鉴赏课中,增加课时讲授福州语民谣(歌曲);编写校本教材《福州“虾味”》,从多角度介绍福州语民谣或歌曲背后的民俗和历史。
并通过学业作品展的方式让“美”出现在校园的橱窗里、过道旁、石桌上、书架边……让学生创造的“美”浸润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感染校园里的每一个人。
传统文化要很好地保护与传承,学生不仅要学习,还要通过更多、更好的方式展示所学习到的“文化技艺”,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传播传统艺术。
因此,学校通过多种措施保障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每周三下午的自习课设立为社团活动课;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五四嘉年华”作为“点”和“面”的交流展示平台;联系“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全体师生带来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定期举办师生书画摄影展,开展业余书画、插花等学习班。
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分单选、多选题两种题型。
其中多选题选错不得分,部分对得部分分,每题1分,共36分)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D)(A)校本课程(B)地方课程(C)特色课程(D)国家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是(A)(A)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B)地方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实施(C)学校设置、学校管理、学校实施(D)地方设置、学校管理、学校实施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A)国家有统一教材和课程纲要(B)国家只有课程纲要,没有统一教材(C)只有统一教材,没有课程纲要(D)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和课程纲要4、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是(C)(A)教师求(B)学生C)教师与学生(D)课程管理人员5、(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常态的标志是(ABCDE)(A)区域大面积普遍实施,地方有规划和方案(B)学校有实施方案,有全员参与的教师指导团队,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发展策略(C)纳入课表,有持续实施(D)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有相对稳定的经典实施主题(E)有规范的学生活动记录6、(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的标志是(ABCDEF)(A)有情景化、个别化、具体化的学生发展目标(B)教师的指导有效(C)过程的管理有效(D)程序性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的规范性(E)活动主题的拓展性,活动方式的多样化(F)从体验走向建构7、(多选题)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ABCDEF)(A)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B)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C)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D)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E)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F)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8、(多选题)以下哪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ABC)(A)整体观(B)多元化(C)过程性(D)长期性9、(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ABCD)(A)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B)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C)实施教师培训(D)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10、(多选题)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ABCD)(A)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B)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C)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D)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11、(多选题)以下哪些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ABCD)(A)班级活动(B)少先队活动(C)节日活动(D)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12、(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围绕下列哪些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ABC)(A)亲近与探索自然(B)体验与融入社会(C)认识与完善自我(D)认识与完善他人13、(多选题)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综合实践教师在以下方面要给予切实的指导(ABCDEFG)(A)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B)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C)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D)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E)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F)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G)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14、(多选题)在活动展开过程中,教师采用策略正确的有(ACD)(A)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B)不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C)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D)在尊重兴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15、(多选题)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以下正确做法是(AB)(A)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B)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痕迹(C)只要写好体验与感悟,不要原始资料(D)只要成果作为展示评价,不需要保留活动痕迹16、(多选题)以下哪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ABCDEFG)(A)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B)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C)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D)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E)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F)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G)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17、(多选题)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以下实施中正确的有(ABC)(A)给予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B)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C)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的展开(D)平时不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待放假时集中安排18、(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哪些是正确的(CDE)(A)是否具有多才多艺的能力(B)其它学科的教学基本功(C)看是否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和参与这门课程实践的态度(D)是否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E)是否逐步发展了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19、(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校的评价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A)主要集中于对学校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的评价(B)具体是对学校实施课程的常态化和有效性的评价(C)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D)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20、(多选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ABCDE)(A)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B)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C)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D)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E)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21、(多选题)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有(ABC)(A)尊重兴趣爱好(B)关注生活实际(C)鼓励动手实践(D)考虑小组其它成员的兴趣22、(多选题)学习内容设计的策略有(ABC)(A)由扶到放,选定课题(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C)逐步积累,资源共享(D)做好设计范本,统一格式设计23、(多选题)研究学习实施的的基本要求有(ABCD)(A)全员参与(B)任务驱动(C)形式多样(D)课内外结合24、(多选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有(ACD)(A)小组合作探究(B)网络研究(C)合作研究(D)个人独立探究25、(多选题)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ABD)(A)正面评价(B)重视过程(C)重视成果(D)重视体验26、(多选题)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有(BCD)(A)学习成果(B)合作精神(C)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D)学习态度27、(多选题)研究性学习评价要注意的问题有(ACD)(A)注意对过程材料的收集(B)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成绩区分度(C)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D)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28、(多选题)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下做法正确的有(ACD)(A)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B)为安全起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践内容,学生模拟实践(C)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D)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29、(多选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总目标有(ABCDEF)(A)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上册(沈阳出版社-完整版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合 作意识、创新意识等良好 品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04
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式教学法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 实践活动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
信息化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
四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上册 (沈阳出版社-完整版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1-27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主题活动一:探究自然 • 主题活动二:体验社会 • 主题活动三:艺术与审美 • 主题活动四:科技创新 • 评价与总结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综合性
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强 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制定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制定下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和评价方式。
展望未来
鼓励学生展望未来,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力和兴趣。
THANK YOU
实践性
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 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
力。
开放性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主 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
生成性
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的体验和感受,促进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
成。
四年上册课程目标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 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科学 知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 科学研究方法。
三年级综合实践课件
学生收获与体会
知识增长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自 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增长了科学知识。
能力提升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 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 提升。
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 接触,培养了对自然的敬 畏和爱护之心,增强了环 保意识。
课程内容与安排
课程内容
涵盖自然、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 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制作等多种 形式。
课程安排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合理安 排活动难度和时间,确保活动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
课程评价与反馈
课程评价
通过观察、测试和作品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 。
课程反馈
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评价结果,指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未来发展与展望
完善课程体系
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完 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需求。
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 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拓展实践基地
积极开拓更多的实践基地,为学 生提供更多样的实践机会。
THANKS
05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安排
本学期三年级综合实践课程围绕 “人与自然”的主题展开,通过 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 解自然环境,培养其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帮助 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自然。
实践活动的组织
安全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制定安全实践活动计划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实践活 动计划,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课件
26
四、学校的教育条件
(三)学校所处地区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 如围绕工农业生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
化生活,交通与通信设施,图书馆、科技馆、文化 馆等文教设施,公园等娱乐设施,各种教育基地等 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 等活动。
学习交流PPT
27
四、学校的教育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在 其设计过程中将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新闻 媒介、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成 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无形的动力。
36
一、目标具体、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 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 树立,真正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促使学生获得丰 富而完整的人生经验,从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促进 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16
三、教师方面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参与业务培训或在实践中提高,全面
拓宽和夯实自己的知识层面,具备有丰富、多元 的知识结构,如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 的知识,力争做到文理兼通,多才多艺,向一个 综合型、全能型、科研型教师靠拢。
要主动地补充教育教学新理念知识,实践性 知识,常用的科研知识,常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身心 发展特点。
学习交流PPT
24
四、学校的教育条件
(一)学校所处地区的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尽可能以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 物或现象作为设计的素材,使他们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 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地理位置、面积大小、 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口多少、聚居民族、气候特征、 矿产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小学综合实践课PPT课件
五、处理好两个关系 2、主题设计主体性与导向性的关 系 强调主体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 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目标的达成。
第36页/共46页
2、主题设计主体性与导向性的关 系
从思想意识上: (1)加强理论研究 (2)转变教师角色 (3)强化学生指导
(6)主题活动过程方式
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事实 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 择、摘录,并进一步地分析和处理,进 而把信息进行发布和交流。
第20页/共46页
(6)主题活动过程方式
主动探索与研究: 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
第21页/共46页
(6)主题活动过程方式
第8页/共46页
主题设计应是一种学习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探究、体验的 全过程中,融合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知识的发展平台。
第9页/共46页
主题设计个案:有趣的灯笼 设计:1、灯笼知识的搜集(搜查组)
2、学做灯笼(制作组) 3、未来灯笼的设计(设计组) 4、灯笼功能的调查(调查组)
一、问题背景
1、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活动课程发展而来 的
2、2001年6月明确要求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课
3、2001年秋季在不少课改实验区陆续推行 4、2005年全国中小学全范围内进入实施阶
段 第1页/共46页
疑惑:主题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究竟可以设计哪些方 面的主题?怎样来确定和设计主题?主题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共4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6页/共46页
第33页/共46页
1、预设主题与生成主题的关系 关注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生成性”, 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在活动过程 中可以增加新的有意义的主题;其二, 在活动过程中放弃无意义或经过努力 仍然不可能完成的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件
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 供学生选择参与。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社会服务技能、劳动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 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调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以及合作、分 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的参与可以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 知识,促进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等多方面的 发展。
3 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的参与可以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校更 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为孩子提 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4 提高教育质量
家长的参与可以让学校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同 时也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04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作品展示
展示形式
通过多媒体设备或实物展 示学生作品,如手工制作 、绘画、摄影、调研报告 等。
展示内容
学生作品应体现综合实践 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展示 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成果 和心得体会。
展示要求
作品应真实、完整地反映 学生的实践过程和成果, 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作品评价标准及方法
01
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2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
教育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建议
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建议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和《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要求,除小学1—2年级不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3—9年级均设置了“综合实践、地方与学校”三类课程。
三类课程的周课时数为:小学1—2年级,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4节;小学3—4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每周2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3节;小学5—6年级,综合实践每周3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2节;初中7—9年级,综合实践每周3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分别为4、3、2节。
三类课程均包含丰富的内容,学校层面如何设置这些课程,从而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呢?一、关于综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椐教育部有关要求自主开发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除3—4年级每周2课时外,其余年级均为每周3课时。
1、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建议从3年级开始,每周安排1课时。
2、研究性学习: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呈现,可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开设。
建议从3年级开始,每周安排1课时。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以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
3、劳动与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建议从小学5年级开始,每开设1节劳动技术课。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规定:“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建议把这些内容纳入课外活动,但不能进入课程表。
二、关于地方课程的设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指出: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即民族文化领域、生命教育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和社会探究领域。
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核心素养的发展中,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综合能力发展,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指学业课程、信息技术素养,也包括相应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新时代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从学科拓展到社会,从社会拓展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以此为学生综合素养及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皆处于全面的发展阶段,其可塑性极强,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最终达到推进了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质量化发展[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促进了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体制的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增加,相应的考核标准也得到了提升。
若教育不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化和调整教育形式,会阻碍教育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进而就会影响人才未来的就业发展。
所以,在这一问题的严重压迫下,我国小学教育找出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优化措施,以大力驱动新教育教学体制的发展。
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有着极大帮助。
在新课标综合素质发展的背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一种新教育形式融入到了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需求,创建教学活动,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推进基础文化教育内容,这样在“教”与“学”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进而促进了课堂教育效果提升。
因此,教育课程对于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不仅有一定的趣味性,还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充满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感知到知识,体会到教育,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完整课件
思维延伸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与活动 主题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
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行动实践
倡导学生将活动中的所学所得转 化为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实践和 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
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
06
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 育设施等校内资源,为学生提 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场所。
源。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 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
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分层教学与分组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采用分层教学和分 组活动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 当的指导和帮助。
及时评价与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他 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 议和指导。
04
活动成果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1
举办成果展示会
在学校或班级范围内,组织一场综合实 践活动成果展示会。学生可以通过展板 、PPT、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和 家长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活动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同学互评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彼此的优点和 不足。互评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便于学生之间的交 流和学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主要内容以及与相关课程形态的关系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③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④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2.从课程设置、开发与管理看: 我省的地方课程是在民族文化、生命教育、自 然探究和社会探究四个学习领域的框架内,根据学 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设置必修地方课程,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
统文化和人生规划指导等四个系列,形成必修地方
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
所规定的国家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
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实最能体现学校特色、
满足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2.从课程设置、开发与管理看: 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 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规划地方课程,单 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 计划和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指导、地方开发与管 理,学校实施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也是学习、活动的方
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3.从课程内容看: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
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
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
☆ 各类课程管理制度(可作为附件,应含常规管理、工作量计 算、教学研究、课程内容审定、评价、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1.从课程性质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与其他 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实践性 (2)开放性 (3)自主性 (4) 生成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的区别: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各具使命和独特的功能。不应人为地 把这些课程分主次、定从属、有高下,不能简单 地视地方课程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或延伸。
二、合理的课程方案是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
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
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指定领域与非
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3.从课程内容看: 地方课程分民族文化、生命教育、自然探究 和社会探究四个学习领域,包括安全教育、环境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3.从课程内容看:
(1)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
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四大领域进行——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3.从课程内容看:
1.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应包含的主要要素 ☆ 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分析(课程意义,体现学校特色) ☆ 课程目标(总目标、还要具体到年级或阶段性目标) ☆ 课程内容(或活动主题)及其课时、实施年级具体安排 ☆ 课程评价(评价基本原则和评价办法) ☆ 课程组织机构及职责
☆ 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的区别: (1)在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 修课程;学校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 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的区别: (2)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 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 习能力的培养,学校课程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也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2.从课程设置、开发与管理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
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3.从课程内容看: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 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 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 校要根据纲要所设的基本框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 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科学管理、规范开发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 与联系 二、合理的课程方案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误区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学校实施的国家课程计划是一个有机整体
1.从课程性质看: 地方与学校课程同样具备以上特性, 但相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来说,地方与学校 课程虽领域广泛,但就某所学校而言,其 专业性、技术性更强。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2.从课程设置、开发与管理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是由国家制定课 程标准,地方或学校开发,学校实施的课程。综合
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指导等四个系列,根
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
能力,设置必修地方课程,形成必修地方课程和
选修地方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3.从课程内容看: 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生命教育、自然探 究、社会探究、艺术、心理与健康六个学习领 域的框架内,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 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 自主开发课程内容。
课程和选修地方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2.从课程设置、开发与管理看: 学校课程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 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是由地方指导、学校 开发、学校实施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