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合集下载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2篇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第一篇)切口是外科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既是手术的入口,也是手术的关键部位。

不同类型的手术需要不同的切口方式,而切口的愈合情况对手术的成功与否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切口的分类以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一、切口的分类根据手术部位和目的的不同,切口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切口分类有以下几种:1. 中线切口:中线切口是沿着中线进行的切口,属于常规切口。

它适用于腹部手术和胸部手术等大型手术。

2. 横切口:横切口是与水平线相交的切口,常用于手臂、腿部等四肢手术。

3. 垂直切口:垂直切口与纵向线相交,常用于头部和颈部手术。

4. 斜切口:斜切口的切口线与水平线或竖直线呈一定角度,根据手术要求而定,常用于面部手术。

5. 桡骨与尺骨骨干平行切口:常见于桡骨与尺骨骨干手术。

6. 前臂外侧曲面切口:常用于尺骨骨干近端手术。

7. 内收经腕关节背侧轨道切口:常用于桡骨骨干近端手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切口分类,根据具体的手术需求和手术部位,还可以产生其他类型的切口。

二、切口愈合的分级切口的愈合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手术的成效和患者的康复。

根据切口愈合的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Ⅰ级愈合:Ⅰ级愈合是指切口完全愈合,无感染和渗出,并且伤口无张力和水肿,愈合后的疤痕较细、柔软,颜色较浅。

这是一种理想的愈合情况,一般发生在无感染、手术创伤小、恰当的应用缝合技术和防感染措施的情况下。

2. Ⅱ级愈合:Ⅱ级愈合是指切口表面有一定程度的渗出,可能出现轻度感染,但没有构成严重感染的征象。

切口周围可能有轻度的水肿,愈合后的疤痕比较宽厚且颜色较深。

3. Ⅲ级愈合:Ⅲ级愈合是指切口表面有大量渗出,明显感染,并可能有局部组织坏死的现象。

切口愈合缓慢,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清创。

4. Ⅳ级愈合:Ⅳ级愈合是指切口愈合失败,典型表现为创口边缘明显分离。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感染严重、缺血、创伤或切口边缘张力过大等原因造成。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是在医学领域中对手术切口分类及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的一种方法。

它在手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手术切口的风险,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

下面将对手术切口分类和伤口愈合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手术切口分类手术切口分类是根据手术切口的性质和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切口的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根据国际切口分级系统,手术切口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I类切口:正常手术过程中经过皮肤和黏膜的切口,没有感染风险。

例如常见的阑尾切口。

2. II类切口:正常手术过程中经过非感染性脏器(如肺、肝、胆囊等)的切口,有一定感染风险。

例如胆囊切口。

3. III类切口:感染性部位的手术切口,有较大感染风险。

例如胃肠道手术切口。

4. IV类切口:有明显感染、脏污或败血症等情况的手术切口,感染风险最高。

例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创伤切口。

二、伤口愈合分级伤口愈合分级是对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愈合不良的情况。

根据伤口愈合情况,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I级愈合:伤口组织完全愈合,无感染、红肿等症状,没有渗液或分泌物。

创口愈合线整齐,没有过度张力或瘢痕形成。

2. II级愈合:伤口表面有较小的切口裂缝,创口边缘有轻度红肿,伤口底部有轻度渗出。

创伤面愈合时间较长,但无感染迹象。

3. III级愈合:伤口存在明显切口裂缝,创口边缘红肿明显,伤口底部有渗出液。

有轻度感染迹象,但未导致严重并发症。

4. IV级愈合:伤口未愈合或愈合不良,创口裂缝严重,有感染迹象,严重红肿、疼痛,并有渗液或分泌物。

可能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化脓性感染或死亡组织形成等。

伤口愈合分级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在医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准确评估手术切口的风险和判断伤口愈合情况至关重要。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切口是外科手术过程中切开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切口,根据其位置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切口:
1. 中线切口:切口位于腹部的正中线,常用于腹腔手术,如腹腔镜手术和腹部开放手术。

2. 斜切口:切口呈斜线,用于手术需要更好的暴露操作区域,常见于乳房手术和颈部手术。

3. 水平切口:切口位于水平方向,通常用于胸腔手术和腰椎手术。

4. 曲线切口:切口呈弧形,常用于瘢痕修复手术,如妇科手术中的剖宫产手术。

切口愈合按照愈合情况的好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级:
1. 一级愈合:
切口两边的组织紧密拢合,愈合迅速,切口周围皮肤没有明显红肿和渗液,切口边缘无组织溢出。

这是最理想的愈合情况。

2. 二级愈合:
切口愈合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创面感染或分离,切口周围可能出现轻度红肿和渗液,这种情况下创面愈合速度较慢,可能需要额外的处理和照顾。

3. 三级愈合:
切口较大,愈合过程中出现了创面感染或坏死的情况,需要清创、换药等治疗措施。

切口的愈合速度较慢,可能需要延长康复时间。

切口的分类及愈合情况的分级,有助于医务人员了解和评估切口手术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和护理措施,确保切口的良好愈合。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得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得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得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得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与临床存在感染得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就是评价手术质量得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得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得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得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瞧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得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得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Ⅰ/乙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Ⅱ/乙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Ⅲ/乙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有的统计人员对此也概念模糊,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结合我院在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与同行们共同借鉴。

1、不属统计范围内手术切口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如鼻息肉摘除术、扁机体剥离术(挤切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宫颈息肉摘除术、大面积烧伤清创术、脸板腺囊肿刮除术、各类切开引流术等均不属统计范围。

对于这些手术切口,概念明确,相对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切口则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如某病例,病案首页记载手术名称是双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分类Ⅰ类。

仅从病案首页看切口分类是正确的,但查阅病案有记载:“术后第四天伤口愈合好、无红肿、无渗出,拔除引流管加压包扎。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_百度文库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_百度文库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为无菌切口,u类为可能污染切口,川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I”者以u”计,不能确定为u”者以加”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I ”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U ”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血”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U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I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切口愈合/ 感染切口乙/Ⅲ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3-1
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把丙级愈合计为乙级愈合。如一病例,病案首页记载为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 术,Ⅲ类切口乙级愈合。查阅病案时有记载“术后第七天换药见切口隆起,表皮已愈合,扩 开切口后约 10 ml 黄白色粘稠脓液流出,脓腔位于肌层,给予清洗引流。”病案中清楚记载 有化脓感染情况并切开清洗引流,是典型的化脓感染切口,应计丙级愈合。但医师认为,这 是一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化脓又来自肌层,与本身是化脓性阑尾炎有关,表皮愈合是好的, 应计乙级愈合,实际上在鉴定切口分类时将此手术计为Ⅲ类切口就已经对化脓性阑尾炎进行 过描述,愈合情况则应按愈合标准进行鉴定,不应将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两者混淆。无论哪 类手术切口化脓都应计为丙级愈合。 第二种把乙级愈合计为甲级愈合。如一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例,病案首页记载:“Ⅰ类切 口甲级愈合。”病历中记载:术后第 6 天“切口红肿”,术后 12 天出院。而出院小结中未对 切口愈合、拆线等情况作详细描述。切口感染出现症状一般 5~7 天完全表现出来,但常常 由于术后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少数病人在术后一、二月甚至数月才出现化脓感染, 这一病例病案虽未作详细描述,但术后第 6 天切口红肿,说明已有感染症状,由此可鉴定为 愈合欠佳或者愈合有缺点,应计为乙级愈合。 3、切口分类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把Ⅲ类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由于已邻近感染区或者组织直接 暴露于感染物属污染切口。这类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手术,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不准,又如口腔科的先天性腭裂修补术等口腔手术由于与口腔通连应为Ⅲ类污染切口:计为 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也不准。 第二种:Ⅱ类切口计为Ⅰ类切口。如把普通外科的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泌尿外 科的睾丸鞘膜修补术、创伤骨科的断指再植术等计为Ⅰ类无菌切口。在这些手术中空腔脏器 手术由于可能受空腔脏器内容物的污染应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 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第三种: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把白内障吸出术、颅咽管瘤切除术 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眼科、神经外科的非外伤手术一般是有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 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的手术,应为Ⅰ类无菌切口。 4、对策:有章可循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以下简称《常规》第三版中 对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作了明确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 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 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同时还规定,“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 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从上述切口分类鉴定容易发 生的几种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违反这一原则而把下一类定为了上一 类。这是不熟悉《常规》中有关标准造成的,因此各级医师以及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标准, 熟悉标准,才能有章可循,也才能做到对切口分类、愈合等级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 《常规》中对切口分类、愈合等级标准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由于各级医师对标准的 学习、理解、认识存在偏差,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还会碰到一些具体问题,难免出现同一手术 切口分类或愈合等级有不同鉴定的情况,对此各手术科室应组织临床医师学习《常规》,对 本科常见手术切口分类、愈合等级作出具体规定,并参照执行。使科室医师对各种手术的切 口分类、愈合等级一目了然,便于执行,便于统一。 4.1 综合分析 医疗质量指标一般是由统计人员搜集病案首页有关项目坏,直接影响指标计算准确性。如果统计人员对病案首页项目不加分析地搜 集,就容易把糟粕当精华,计算出来的指标也失去了真实意义,甚至给领导决策造成误导。 同时又由于统计人力的限制,不可能通读每份病案。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分析病案首页与 查阅病案相结合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普通外科手术一般拆线时间为 7 天,当首页的出 院日期与手术日期之差超过一般拆线时间,就应考虑切口愈合有情况,并有的放矢地查阅病 案有关部分。又如出院诊断为肾结石,手术名称为肾结石切开取石术,切口分类Ⅰ级,因首 页中出院诊断与手术名称都很明确,说明切口分类填写不准,这时纠正切口分类即可,不需 再查阅病案。 4.2 重点把关

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切口分级是指将人体手术切口按照感染程度和愈合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医生和护士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监测切口的愈合过程。

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切口分级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是一般情况下的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1. 切口分级类别
-Ⅰ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无感染迹象,切口愈合良好。

-Ⅱ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轻微感染迹象,如少量渗血、红肿等,但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Ⅲ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明显感染迹象,如大量渗血、明显红肿、有脓液等,但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Ⅳ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明显感染迹象,如大量渗血、严重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等,但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Ⅴ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不良,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处理。

2. 切口分级标准
-Ⅰ类切口:无感染迹象,切口表面干净,无渗出物,无脓肿,无红肿。

-Ⅱ类切口:轻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少量渗出物,轻度红肿,无脓肿,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Ⅲ类切口:中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明显渗出物,明显红肿、有脓液,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Ⅳ类切口:重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大量渗出物,严重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Ⅴ类切口: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不良,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切口分级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医院而有所不同,具体分级标准应以当地的标准为准。

手术及操作切口愈合等级标准

手术及操作切口愈合等级标准

手术及操作切口愈合等级标准
手术及操作切口的愈合等级标准主要分为三级,即甲级愈合、乙级愈合和丙级愈合,分别用甲、乙、丙表示。

甲级愈合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乙级愈合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丙级愈合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同时,手术切口也分为清洁切口、可能污染的切口及污染切口,分别用Ⅰ、Ⅱ、Ⅲ表示。

清洁切口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可能污染的切口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污染切口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手术及操作切口愈合等级标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者咨询专业医师。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之迟辟智美创作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把持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腐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推拿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标准掌握欠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呈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纯真甲状腺切除,乳腺部份切除,内眼手术,纯真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沛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纯真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需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容易完全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睾丸鞘膜翻转术,会阴侧切术等.3 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手术等,这些手术分歧于纯真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流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分歧毛病.二、不属统计范围内手术切口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早期完全缝合的切口.部份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越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如鼻息肉摘除术、扁桃体剥离术(挤切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宫颈息肉摘除术、年夜面积烧伤清创术、脸板腺囊肿刮除术、各类切开引流术等均不属统计范围.对这些手术切口,概念明确,相对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切口则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如某病例,病案首页记载手术名称是双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分类Ⅰ类.仅从病案首页看切口分类是正确的,但查阅病案有记载:“术后第四天伤口愈合好、无红肿、无渗出,革除引流管加压包扎.术后第十天右侧伤口腋下有积水感,查见右腋下皮肤隆起,触之软,考虑积液,拆线数针挤出黄色液体5 ml ”根据病案记载可鉴定切口愈合欠好有缺陷,为乙级愈合.但由于为引流切口并已超越48小时,已不属切口统计范围之内,因此这一病例应不再统计.三、愈合品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把丙级愈合计为乙级愈合.如一病例,病案首页记载为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Ⅲ类切口乙级愈合.查阅病案时有记载“术后第七天换药见切口隆起,表皮已愈合,扩开切口后约10 ml黄白色粘稠脓液流出,脓腔位于肌层,给予清洗引流.”病案中清楚记载有化脓感染情况并切开清洗引流,是典范的化脓感染切口,应计丙级愈合.但医师认为,这是一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化脓又来自肌层,与自己是化脓性阑尾炎有关,表皮愈合是好的,应计乙级愈合,实际上在鉴定切口分类时将此手术计为Ⅲ类切口就已经对化脓性阑尾炎进行过描述,愈合情况则应按愈合标准进行鉴定,不应将切口分类与愈合品级两者混淆.无论哪类手术切口化脓都应计为丙级愈合. 第二种把乙级愈合计为甲级愈合.如一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例,病案首页记载:“Ⅰ类切口甲级愈合.”病历中记载:术后第6天“切口红肿”,术后12天出院.而出院小结中未对切口愈合、拆线等情况作详细描述.切口感染呈现症状一般5~7天完全暗示出来,但经常由于术后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少数病人在术后一、二月甚至数月才呈现化脓感染,这一病例病案虽未作详细描述,但术后第6天切口红肿,说明已有感染症状,由此可鉴定为愈合欠佳或者愈合有缺点,应计为乙级愈合.四、切口分类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把Ⅲ类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由于已邻近感染区或者组织直接流露于感染物属污染切口.这类手术分歧于纯真的空腔脏器手术,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禁绝,又如口腔科的先天性腭裂修补术等口腔手术由于与口腔通连应为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也禁绝.第二种:Ⅱ类切口计为Ⅰ类切口.如把普通外科的胃年夜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泌尿外科的睾丸鞘膜修补术、创伤骨科的断指再植术等计为Ⅰ类无菌切口.在这些手术中空腔脏器手术由于可能受空腔脏器内容物的污染应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另外,皮肤灭菌不容易完全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第三种: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把白内障吸出术、颅咽管瘤切除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眼科、神经外科的非外伤手术一般是有充沛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的手术,应为Ⅰ类无菌切口.根据卫生手下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对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作了明确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清洁切口,Ⅱ类为清洁-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Ⅳ类为感染切口.愈合品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同时还规定,“对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因此各级医师以及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才华有章可循,也才华做到对切口分类、愈合品级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与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与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与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与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
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
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北京京门医院医务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