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
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细菌和真菌是宜人环境的重要微生物,具有环境平衡的重大功能。
为了维护它们的活动,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它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它们。
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主要有温度、pH值、湿度、营养条件和光照等:一、温度:细菌和真菌有各自适宜的温度范围,温度过低会抑制它们的生长和活动,反之,温度过高也会使之不能适应,影响它们的生长和活动。
一般情况下,细菌适宜温度为20-45℃,真菌适宜温度在20-37℃,发酵过程中细菌和真菌会更加偏好低温的环境,以保持生长率较高。
二、pH值:pH值是测定液体酸碱度的标准,细菌和真菌适宜的酸碱度范围是4.0-9.0,如果pH值偏离此范围,它们就会受到抑制,影响其生长和活动。
一般情况下,细菌适宜的pH值为5-7.5之间,而真菌适宜的pH值为5-8.5之间。
三、湿度:湿度也是细菌和真菌生活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它们最适宜的湿度在70-90%之间,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都会受到湿度的影响:湿度太低,会影响它们的生长;湿度太高,会引起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的生成。
四、营养条件:处于适宜条件下,细菌和真菌才能有效生长,营养物质对它们非常重要。
细菌主要从有机物中吸收碳、氮、磷等元素,而真菌主要从无机物中收集钾、硫、钙、镁及其他元素。
五、光照:光照是细菌和真菌生活的重要条件,但对它们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对细菌的影响是中度的,它们在光照条件下可以生长,但过强的光照照射会抑制它们的生长;而真菌则是光敏的,它们通常不会在有光的情况下生长,甚至只有非常弱的紫外线照射才能使其生长。
以上是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要改善它们的生长条件,必须要保持合适的温度、pH值、湿度、营养条件和光照环境。
此外,还要严格控制用水的质量,防止有污染物的混入,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抑制,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微生物的环境适应和抗性
微生物的环境适应和抗性微生物是非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生物,它们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适应并生存下去。
在微生物的世界中,环境因素如温度、氧气与酸碱度等物理化学因素,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一、微生物的环境适应微生物是非常适应环境的生物,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等都能对其生长与繁殖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许多热带地区的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的微生物。
这主要是由于地区温度的差异导致微生物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不同。
除此之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来适应环境。
例如,某些恶劣的环境下的微生物会通过形成孢子的方式来存活。
孢子是一种耐药性很高的、可以在恶劣条件下存活数十年的细胞结构,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抗性来应对不利环境。
另外,一些微生物可以产生外膜蛋白,从而保护细胞的内部免受外界的干扰和攻击。
二、微生物的抗性微生物的环境适应除了可以通过形成孢子等方式来实现,还可以表现为对抗菌药物、抗氧化剂和其他防御机制的抵抗力。
这些抗性使得微生物能够在人类亚健康的状况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殖。
在医学上,微生物的抗药性是一种特别严重的问题。
由于人类过度使用抗生素,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在不断提高。
因此,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了耐药性,人类医学越来越难以治愈感染。
这也是目前世界广泛进行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宣传和倡导的原因之一。
尽管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去保护微生物,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总的来说,微生物的环境适应与抗性是由微生物自身的遗传基因及其环境调控机制共同控制的。
它们能够通过繁衍后代来传递这些特有的抗体和适应性,以为它们未来在环境中生存的某个时刻和未来提供更好的适应性和抗性。
微生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也是一个神秘而值得研究的领域。
在我们继续研究微生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以共同维护和发展自然界。
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
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微生物是指那些无法肉眼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了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
微生物虽然体积很小,但是却在我们的身体和周围环境中广泛分布。
研究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世界,同时也可为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应用价值。
一、微生物分布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包括土壤、水体、大气、植物、动物体内以及人类内部等。
以土壤为例,据统计,每立方厘米土壤中典型的杆菌数量可达上万个,灰霉菌和酵母菌数量也非常多。
而在海洋中,微生物数量要更为庞大,仅真菌就占海洋微生物的40%以上。
二、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在形态、生理特点、代谢方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比如,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棒形、螺旋形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菌株之间也具有很大的生理和代谢差异;真菌则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外形也千姿百态,其中的霉菌是微生物界最复杂的生物之一。
此外,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某些细菌可以在高盐环境中生存,而其他细菌则可以在制酸和高温等严酷环境中生存。
三、微生物的研究方法要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需要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常见的微生物研究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微生物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态学方法等。
1. 菌落计数法:通过对样品进行稀释,然后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最后计算出菌落数目来评价样品的微生物数量。
2. 微生物培养法:将样品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并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培养,从而分离出感兴趣的微生物,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态习性。
3.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微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提取和测序,可以获得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进化关系。
4. 生态学方法:通过采集不同样品中的微生物,并对它们进行DNA测序和分析,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情况。
四、微生物研究的应用价值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微生物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细菌的生活环境
细菌的生活环境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各种生物体内外。
细菌的生活环境非常广泛,它们可以在极端的条件下生存,也可以在一般的环境中繁衍生长。
首先,细菌在土壤中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微量元素,这为细菌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营养条件。
许多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中的养分循环,维持了土壤的生态平衡。
同时,一些细菌也可以在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为植物提供氮素和其他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其次,水体中的生活环境也是细菌繁殖的重要场所。
水体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它们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也可以附着在水生生物的表面。
一些细菌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维持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而另一些细菌则可以在水中形成团块,构成水华,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细菌。
细菌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微粒传播,进入到我们的呼吸道中。
一些细菌是人类和动物的正常共生菌,它们在我们的身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而另一些细菌则是病原菌,会引发各种传染病。
总的来说,细菌的生活环境非常广泛,它们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细菌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避免细菌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微生物生活环境
微生物生活环境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包括陆地、水体、大气等。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下面将介绍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应策略。
1. 水体环境:水是微生物生活的基本环境之一。
在淡水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中,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环境中,细菌和藻类是最常见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从水中吸收溶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同时,水体中的微生物也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过程,对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土壤环境:土壤是微生物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
在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它们在土壤中起着分解有机物、固氮、矿物质转化等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还能产生抗生素,对植物生长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同时,微生物还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养分并帮助植物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3. 深海环境:深海是一个极端的生活环境,温度低、压力大、光照弱等条件对生物的生存都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深海却是微生物的天堂。
深海中的微生物能够利用化学能源进行生存。
例如,硫氧化细菌能够利用海底的硫化物为能源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维持生命活动。
此外,深海中的微生物还能抵抗高压、低温等极端条件,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中。
4. 极端环境: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也称为极端嗜好微生物,它们能够生存于高温、高压、低温、高盐度等极端条件下。
例如,热液喷口中的热液细菌能够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盐湖中的盐湖菌能够在高盐度的环境中生存。
这些微生物通过适应极端环境来利用这些环境中的资源,展现了惊人的生存能力。
5. 其他环境:微生物还可以在其他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例如,微生物在人体内形成了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在空气中、食品中、工业废水中等环境中生存。
它们有的起到有益作用,如发酵产生食品和药物;有的起到有害作用,如腐败、感染等。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种类繁多。
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它们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和人体中,一些极端环境中也有微生物生存。
一、大气圈中的微生物大气圈中含有微生物,但因为大气中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加上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致使大气圈不能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
大气圈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随尘埃飘浮到空中去的,而且多数以孢子或其它休眠体形态存在。
凡含尘埃较多的空气,其中所含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亦较多。
一般在禽畜舍、公共场所、医院、厕所、宿舍、城市繁华街道和居室内的空气中,微生物含量较高,而在海洋、高山、森林地带、终年积雪的山脉或极地上空的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就极少。
空气中的微生物与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南方梅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大,霉菌含量很高,衣服等日用品极易发霉,而到了秋冬季,空气中的霉菌含量很少。
微生物在大气中的种类和数量随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同尘埃的总量和性质也有密切关系。
有些微生物类群经常出现于大气中,如霉菌、酵母菌、芽胞杆菌。
城市上空还经常出现病原微生物。
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随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而有不同,如降水可以将微生物从空气中移走。
气流是空气中微生物传播的主要因素,有些种类可以借气流跨过大洋,造成世界性的分布。
大气微生物是环境和卫生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岩石圈中的微生物岩石圈是生物学上不活跃部位。
地壳的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火成岩内部没有微生物生活的条件。
在岩石的裂隙中和岩石同水分与空气相接触的表面则是少数微生物的生境,常有细菌、藻类、真菌、地衣生长,称为岩生(rock inhabiting)微生物。
它们之中有些种类产生有机酸和螯合物,可以溶解硅酸盐和其它矿物,获得养料。
有些叫内岩生的微生物(endoliths)可以生活在某些岩石碎片层之下,甚至在深达450m岩层中也有生活着的微生物(Amg等,1993)。
20世纪90年代有些研究者配合地质勘探进行地下微生物研究,发现岩层中有多种微生物生存。
列出常见的八大类微生物
列出常见的八大类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极小的生命体,虽然它们很小,但却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微生物可以分为很多类别,下面我们将介绍常见的八大类微生物。
第一类:细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土壤、水、空气和动植物体内生存。
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益,比如乳酸菌可以帮助人类消化,而有些则有害,比如大肠杆菌会引起肠胃疾病。
第二类:真菌真菌是一种多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常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比如在腐烂的木头上。
真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因此对环境有重要作用。
但有些真菌也会引起人类疾病,比如霉菌会导致哮喘和过敏。
第三类:病毒病毒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生物,它们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
病毒可以引起很多疾病,比如感冒、流感和艾滋病。
第四类:原生生物原生生物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常生活在水中或土壤中。
有些原生生物对人类有益,比如酵母菌可以用来发酵食品。
但有些原生生物也会引起人类疾病,比如疟原虫会导致疟疾。
第五类:蓝藻蓝藻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常生活在水中。
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对环境有重要作用。
但有些蓝藻也会产生毒素,对人类和动物有害。
第六类:古菌古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常生活在极端环境中,比如高温、高压和高盐度的环境。
古菌对科学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
第七类: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种多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常生活在土壤中。
放线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因此对环境有重要作用。
但有些放线菌也会产生抗生素,对人类医学有重要意义。
第八类:隐球菌隐球菌是一种多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常生活在土壤中或动植物体内。
隐球菌可以引起人类疾病,比如念珠菌感染会导致口腔和阴道感染。
以上就是常见的八大类微生物,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环境。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第四章微生物与外界环境微生物种类繁多,代谢类型多样,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无论是土壤、水、空气、饲料、动物的体表和某些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甚至在一些极端环境中都有微生物存在,因此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面,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活动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外界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也影响着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了解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控制和消灭有害的微生物,服务于畜牧业生产。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因为土壤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水分、气体、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并能防止日光直射的杀伤作用。
所以,土壤是多种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噬菌体等。
其中主要是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也有特点,表层土壤由于受日光的照射、雨水的冲刷和干燥的影响,微生物数量较少;在离地面10~20cm深的土层中微生物的数量最多,每克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数以亿计;愈往深处则微生物愈少,在数米深的土层处几乎可达无菌。
土壤中微生物大多比较稳定而且是有益的,如自生固氮菌、根瘤菌,可制备各种细菌肥料,促进饲料作物增产。
但还是有一些随着动、植物尸体及人、畜排泄物、分泌物、污水、垃圾等废弃物一起进入土壤的病原微生物。
虽然土壤不是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但少数抵抗力强的芽孢菌,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腐败梭菌、魏氏梭菌等的芽孢能在土壤中生存数年甚至数十年以上,有机会感染人和家畜时,导致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而且还有一些抵抗力较强的非芽孢病原菌也能生存较长的时间(表4-1)。
上述病原菌常以土壤为媒介进行疫病的传播。
表4-1 几种非芽孢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病原菌名称存活时间结核分支杆菌5~24个月伤寒沙门氏菌3个月化脓链球菌2个月布氏杆菌100d猪丹毒丝菌埋在土壤的尸体内166d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和计算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pH、氧气等的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菌生长,不利于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不需要的菌,然后用稀释平板法对所分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
微生物的分布
4/15/2020
3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环境条件和土 壤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一般 1 肥沃泥土中微生物多;每克肥土中通常含有几亿至 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有几百万至几千 万个微生物。 2 表层和深层含菌量较少,在距离地面10-20cm的土 层中含菌量最多,在4-5m的深土层中几乎呈无菌 状态; 3 随季节的变化微生物的数量也有所改变。
4/15/2020
15
海水微生物
海水中含有很高的盐分,渗透压大。 一般微生物难以生存,所以海洋微生物 多为嗜盐菌,并能耐受高渗透压。深海 中的微生物还能耐受低营养、低温和很 高的静水压。
4/15/2020
16
某些微生物在水中的生存时间
微生物名称 大肠杆菌 伤寒杆菌 坏死杆菌 细螺旋体 鼻疽杆菌 布氏杆菌
4/15/2020
18
2.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来源:带有微生物菌体及孢子的灰尘(腐生)
人和动物(呼吸道排出的,其中也包含有病原 微生物)
分布:随环境条件及微生物的抵抗力不同而不同。
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存活时间较长的是各种真菌、 放线菌的孢子及细菌芽胞。
空气中微生物的数目决定于尘埃的总量。
4/15/2020
4/15/2020
9
(一) 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
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 工业及生活污水。
(二) 单胞菌、黄杆菌等。
4/15/2020
10
(三)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规律。此外,相 同水域的不同浓度微生物的含量及分布也不同。
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布
4/15/2020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微生物最主要的的特点就是体积小,种类多,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可以说,凡是它们能够生存的地方,都是它们的家园。
当然,微生物聚集最多的地方还是土壤,那里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要素,而且还具有保温性能好、缓冲性强等优点,因此,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土壤中尤以细菌最多,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土壤中不同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作用。
有的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合成细胞中的蛋白质;有的能够分解农作物的秸杆,它们大多是异养菌。
除了细菌以外,土壤中数量较多的其它微生物是放线菌(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和真菌,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较少。
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在阴湿的土壤、潮湿的朽木、腐烂的植物和堆肥上,还生活着另一些微生物,叫做粘菌。
它们是一类营养方式和生活史近似于原生动物,但又近似于真菌的真核微生物,也有人称之为粘菌虫(mycetozoa)。
在粘菌的生活史中,有一阶段能形成一块有许多细胞核的象变形虫状的原生质团,这种原生质团能自由生活、外包有无定形的胶质鞘、无细胞壁、内不含叶绿素。
它们借助于伪足伸缩来行动,营养方式为吞咽式或吸收式。
原生质团生长到某一阶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转变成为颜色艳丽的子实体并产生孢子。
发网菌就是粘菌中的一种。
水环境包括江、河、湖泊等淡水环境以及海洋等咸水环境。
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或有机物质,可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
因此,水环境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城市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有机物含量高,种类复杂,其中的微生物多数为腐生型细菌和原生动物,能够在天然水体的自净和污水处理中发挥作用。
海水中的微生物多为嗜盐菌,有些细菌能发光,对一些化学药剂与毒物敏感,可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监测。
空气虽然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但土壤、水体、各种腐烂的有机物以及人和动物、植物体上的微生物,都可随着气流的运动被携带到空气中去。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微生物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生长和繁殖的微小生命体,它们对环境条件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营养物质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首先,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而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则为28℃。
在实际情况中,可以根据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加热、冷却或保温等处理,以促进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其次,湿度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湿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例如,一些细菌需要在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环境中才能生长,而另一些细菌则需要在相对湿度为70%左右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再者,氧气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有些微生物需要充足的氧气才能生长,而另一些微生物则需要在缺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氧气的供应量还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方式。
此外,营养物质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生物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例如碳、氮、磷等元素都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比。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需要对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促进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微生物的生长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生长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数量最丰富的生物体之一,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的生长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和促进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面。
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生长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微生物需要从环境中摄人生长和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及pH)下才能够生存。
而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长和繁殖牲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向环境中排泄出各种代谢产物,抵抗和适应环境变化,甚至影响和改变环境。
(1)温度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膜的流动性和生物大分子的活性而影响微牛物的生命活动。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和酶活性增强,生物化学反应加快,生长速率提高;另一方面,随温度上升,微生物细胞中对温度较敏感的组成成分(如蛋白质、核酸等)会受到不可逆的破坏。
在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最低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下限,低于该温度微生物将停止生长。
反复冻融会使细胞内的水分变成冰晶,造成细胞明显脱水,此外冰晶往往还造成细胞尤其细胞膜的物理损伤,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若采取快速冷冻,同时在细胞悬液中加入保护剂(如甘油、血清、葡萄糖等),则可减少冰冻对细胞的有害效应。
实验室中常利用冰晶体损伤微生物细胞的特性进行细胞的破碎。
细菌等微生物细胞经历三次以上的反复冻融过程可达到较好的破壁效果。
微生物可以在低温下较长期地保存其生活能力,因此常用低温保藏微生物。
最适温度是使微生物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代时也最短。
但它不一定就是微生物一切代谢活动最好的温度。
例如乳酸链球菌虽然在34℃下生长最快,但获得细胞总量最高的温度是25~30℃,发酵速度最快的温度则为40℃,而乳酸产量最高的温度是30℃。
研究不同微生物在生长或积累代谢产物阶段时的不同最适温度,对提高发酵生产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氧气不同微生物要求不同的通气条件。
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以将微生物斗为五种不同的类型:专性好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好氧菌和耐氧菌。
℃专性好氧菌包括绝大多数真菌和多数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它们以氧为呼吸链的最终电子受体,最后与氢离子结合成水。
微生物多样性
1、微生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在地球的极端环境下都能找到微生物活动的踪迹,接近沸点的温泉、极寒地带、高压、高盐、极酸、极碱环境都有微生物生存,这是其他物种无法比拟的。
2、营养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以碳源、氮源、利用光能、化学能等各种代谢途径制造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能量,这种代谢途径、营养物质需求的多样性在其他物种很少见到的。
3、微生物分类学上类群的多样性:包括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以及真核生物中的:真菌、藻类、原生动物以及非细胞生命体:病毒和亚病毒(阮病毒、类病毒等)。
4、微生物生活方式、繁殖方式的多样性:由于微生物所涉及的种类繁多决定了它们的生活方式、繁殖方式也具有动物植物所不能比拟的多样性。
5、遗传基因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决定了生命的活动形式,微生物巨大的种类数量决定了其具有巨大的遗传资源。
不同的微生物其基因决定了其生命活动方式、代谢途径等,加上微生物具有所有物种中最快的变异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基于以上这些,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包括了其开发用途的多样性,在医药、环境、化工各个方面微生物都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多样的现实意义。
微生物存在于极端环境下生存原因
微生物存在于极端环境下生存原因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形态之一,它们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
极端环境主要包括极寒、高温、高压、高辐射、极酸、极碱等极端条件。
微生物之所以能够在这些极端环境中存活下来,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
首先,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具备了耐受性很强的细胞壁和细胞膜。
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耐受性,可以抵御极端温度、压力和强酸强碱等条件的影响。
例如,硫酸盐还原菌可以在酸性环境中存活,其外层有耐酸性的纤毛结构,保护内部细胞免受酸性环境的侵害。
其次,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具备了耐受性很强的酶系统。
酶是微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物催化剂,可以促进各种生化反应的进行。
微生物可以通过适应性进化,产生适应于极端环境的酶。
例如,高温环境中的热嗜好菌可以分泌热稳定的蛋白酶,使其在高温环境中仍能保持活性。
此外,酶系统还可以帮助微生物抵抗各种有害物质的侵害,增强其生存能力。
第三,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存活的重要原因是它们具备了较强的自我修复和自我保护能力。
微生物的基因组相对较小,但它们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和基因重组能力,可以在极端环境中快速进化,产生适应性变异。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形成生物膜或胞外多糖等结构来保护自身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共生或互惠共生的方式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并对彼此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地下深层生物群落中的甲烷厌氧微生物与甲烷氧化菌通过共生机制相互促进,使它们能够在缺氧和高温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进化转化来适应极端环境。
进化转化是指微生物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和垂直基因转移等机制,获取其他微生物已经适应极端环境的基因,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原因主要包括其耐受性很强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耐受性很强的酶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保护能力、共生机制以及进化转化等。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扩散研究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扩散研究微生物是指在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无法看到、无法感知的小生物,这些生物虽然体积很小,但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们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能够在充满竞争和相对恶劣的环境中幸存下来。
其中,土壤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生活在这里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等,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扩散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1.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存条件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存条件是复杂且多变的。
在表层土壤中,微生物能够利用来自植物根系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同时,表层土壤中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因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此外,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存条件还包括氧气、pH值、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因素。
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扩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扩散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可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和土壤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扩散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水文过程所涉及的微生物迁移和扩散,另一种是微生物在土壤中扩散和迁移的生物过程。
在水文过程所涉及的微生物迁移和扩散中,微生物可以通过水道在土壤中迁移和扩散,其运动方式受到分子扩散、截留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微生物的迁移和扩散速度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存在差异,其中,砂质土壤中的微生物迁移和扩散速度要快于粘土质土壤中的微生物。
此外,水文过程所涉及的微生物迁移和扩散的速度还受到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水运动速度的影响。
在微生物在土壤中扩散和迁移的生物过程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其他生物中介物或者空气流动等方式在土壤中扩散和迁移。
例如,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和菌群,从而促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扩散和迁移。
同时,在微生物在土壤中扩散和迁移的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的作用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共生和协同等不同的作用方式。
微生物生态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重点) (一)嗜热微生物: (二)嗜冷微生物,甚至产生细菌毒素。 (三)嗜酸微生物: (四)嗜碱微生物 甲烷嗜盐菌、嗜盐碱杆
(五)嗜盐微生物 (六)嗜压微生物 知道 微生物生活的条件
第二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重点)
一、互生关系
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他们生活在 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 或偏利于一方的一种生活方式。 1.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固氮菌和纤维分解菌 2.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 人体肠道有 60-400种微生物可以抑制外来的肠 道致病菌、提供维生素、酶。微量的氮素 3.混菌培养与生产实践。 二、共生关系 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依为命,合二为一的一 种相互关系。 1.微生物间的共生 ——菌、藻共生 地衣;
(二)芳香族化合物 微生物能利用芳香化合物在有氧条件下的 氧化分解比厌氧条件下为快,有氧氧化分解是 这些化合物分解的主要途径,其生化过程:
1.在加氧酶作用下生成双酚化合物 2.在单加氧酶或双加氧酶作用下芳香环开裂 3.上述所得相应的有机酸,转化成乙酸等进 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成CO2、H2O。 细菌,如假单胞菌、分枝杆菌、不动杆菌、 节杆菌及芽孢杆菌中的菌和真菌的一些种能分泌多种不同的 酶分解半纤维素。例如芽孢杆菌属中的某些种 能分解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木聚糖等。
四 微生物分解果胶类物质 果胶类物质是以半乳糖醛酸为主的高分子 聚合物。 首先,好氧性细菌有芽孢杆菌、软腐欧式 杆菌等分解利用可溶性养分。 其次,厌氧性细菌有费式浸麻梭菌,真菌 有青霉、曲霉、毛霉、根霉等。
1.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的条件? 2.不同环境微生物分布的特点?极端环境微 生物生存的机制? 3.举例说明微生物相互关系的概念,特点?
4.3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一般微生物生存温度
一般微生物生存温度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然而,微生物的生存温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它们就无法生存或繁殖。
下面将介绍一般微生物的生存温度范围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 低温微生物低温微生物是指在低温环境下能够生存和繁殖的微生物。
它们通常生活在寒冷的地区,如南极、北极等。
低温微生物的生存温度范围很广,最低可达到-20℃,最高可达到20℃左右。
这些微生物能够通过适应寒冷环境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如产生抗冻蛋白、调节细胞膜组成等。
低温微生物的研究对于人类在极地环境中的生存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 中温微生物中温微生物是指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够生存和繁殖的微生物。
它们通常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水体等。
中温微生物的生存温度范围一般在20℃到50℃之间。
这些微生物能够适应较高的温度,其生命活动速度也相对较快。
中温微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参与物质循环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3. 高温微生物高温微生物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能够生存和繁殖的微生物。
它们通常生活在温泉、热液喷口等高温环境中。
高温微生物的生存温度范围较窄,一般在50℃以上。
这些微生物能够通过产生热稳定的酶、调节细胞膜结构等方式来适应高温环境。
高温微生物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的极限和寻找新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三类微生物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如酸性、碱性、高盐等。
这些微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对于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生存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的生存温度是有一定范围的,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了解微生物的生存温度范围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态功能、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微生物,顾名思义,是指生命极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其数量和种类多种多样,同时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
一、微生物的特性1.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微生物可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繁殖,根据其寿命及胞体大小可分为两大类:短寿命、细胞小的微生物和长寿命、大细胞的微生物。
细菌和病毒主要生存于废水、土壤和淡水环境中,真菌及口腔中以及肠道内生存。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为最常见的细菌。
2.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各不相同,主要可分为细菌类、真菌类和病毒类。
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大多数为直杆菌或球菌;真菌则是多细胞真核生物,是由一组或多组菌丝组成的,常见的有酵母菌和霉菌;病毒是体积极小的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奇异生物。
3.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包括营养吸收、代谢作用和生殖方式等。
对于细菌而言,其生长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即将细胞分裂成两个相同的个体;真菌的生长则是通过菌丝吸收养分,轻松形成横向分支,可模仿真菌群体,大大增加吸收养分的范围和速度;而病毒则是依赖其他生物细胞的代谢作用来进行繁殖的。
二、微生物的应用1.食品制造在传统的食品制造中,微生物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酵母菌在酒的酿制过程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嗜热菌则可在奶酪等高温制品的生产中帮助牛奶凝结;嗜酸菌和酪酸菌则是酸奶的发酵菌。
2.医学领域医学领域中,微生物使得人类可以更好地治疗疾病。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分泌抗生素,而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人类可生产出大量抗生素。
在人类的肠道中,正常的微生物又可以无害地帮助消化。
3.环境治理微生物在环境治理领域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水质净化,水中的有害污染物只有经过微生物分解才能被完全消除,而这其中最常见的是厌氧菌和嗜氧菌。
在土壤修复中,生物修复技术则采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来恢复土壤的可种性。
微生物的特点分析
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微生物是宇宙间存在的最小的生物。
它们是最大自然界分子的细胞结构,因而得名“微生物”。
它们是这一世界存在的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微生物的特点:分类、细胞结构、生活环境、能力和功能。
首先,关于微生物的分类,目前有八大类微生物,分别是细菌、真菌、放线菌、古菌、病毒、囊藻、藻类和缀面虫。
根据其细胞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微生物可分为好氧、厌氧、异养、放线菌和病毒类等。
其中,好氧微生物是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下存活的,一般而言,土壤、水体和大气中有大量的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则是在缺氧的环境中存活的,一般而言,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的厌氧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则是介于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之间的细菌,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的缺氧环境下存活;而放线菌则是特殊的菌类,它们的鞭毛可以促使它们的移动。
其次,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一般而言,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都由一层膜、一个细胞核和若干细胞有机体组成,其中细胞膜的厚度和架构不同,有些微生物的细胞膜甚至会添加一层外壳,用来加强细胞的稳定性。
细胞核则存在与细胞质中,它是传递遗传信息和控制细胞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细胞有机体则是细胞的其他部分,它们构成了细胞内的微环境,并存储了细胞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再次,关于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微生物有两种主要的生活环境,分别是水体环境和土壤环境。
它们在这种环境中的生存需要充分的营养物,以及符合特定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条件。
此外,微生物还会根据自身的生理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性能,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第四,关于微生物的能力和功能,微生物有各种复杂的能力和功能。
它们可以调节周围环境的平衡,参与生物进化过程,并帮助改良食物和水等资源,保护地球的稳定。
此外,它们还可以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益的服务,比如发酵酿造、除草和杀虫、生物合成火灰等。
综上所述,微生物是宇宙间存在的最小的生物,它们可分为八类,细胞结构由一层膜、一个细胞核和若干细胞有机体组成,生活环境有水体和土壤,并具备复杂的能力和功能,可调节周围环境的平衡,参与生物进化过程,并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益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霉腐微生物学
研究各种工农业产品上有害微生物的分布、种类、 霉腐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微生物学分支,称为霉腐微 生物学。
1.微生物引起工业产品的霉腐(劣化)
(1)霉变(mildew,mouldness)由霉菌引起的劣化 . (2)腐朽(decay)泛指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酶解有 机质使其劣化的现象,常见的如由担子菌引起的木材 或木制品的腐朽现象。 ( 3)腐烂(或腐败,putrefaction,rot)主要指由细 菌或酵母菌引起的使物体变软、发臭性的劣化。
由于水中病原菌的含量总是较少,难以直接找到, 但只要通过检查水样中的指示菌——E.coli数即可 知道该水源被粪便污染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
原菌存在的概率。检验E.coli可用以前介绍过的伊
红美蓝鉴别性培养基(EMB)。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1、 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 空气中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须的营养物、充足 的水分和其他条件,且日光中的UV还具强烈的杀菌 作用,因而不宜于微生物的生存。 2、来源 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3、种类 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物种 类有关。 4、数量 取决于尘埃数量。
(2)海水型水体微生物
1)海水的含盐量3%左右,能在其中生活的微生物为 嗜盐菌。 真正的海洋细菌在缺少氯化钠的情况下是不能生长 的,为: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 孢菌属、弧菌属及一些发光细菌等。 2)除了在热带海水表面外,在其它海水中发现的细 菌多为嗜冷菌。 3)在深海或超深海由于黑暗、寒冷和超高压只有少 数耐压菌才可生长,少数微生物甚至可在600个大 气压下生长。如水活微球菌和浮游植物弧菌等。
由于尘埃的自然沉降,所以越近地面的空气,其 含菌量越高。然而,微生物在高空中分布的记录却越 来越高。 在本世纪30年代,人们首次用飞机证实在20km的 高空存在着微生物;70年代中期又发现在30km的高空 存在着微生物; 70年代末,人们用地球物理火箭,从74km的高空采
集到处在同温层和大气中层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两种细菌
3. 农产品上的微生物 各种农产品上存在着大量微生物,由此引起的 霉腐以及使人和动、植物中毒,危害极大。 在目前知道的5万多种真菌中,已知至少其中有 两百多个种可产生一百余种真菌毒素。在这些真菌毒 素中有14种能致癌,其中之一黄曲霉菌株产生的黄 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有B1、B2、G1、G2等多种衍生物,其 中以B1的毒性为最高。含黄曲霉毒素最多的食品是霉 变花生及其制品、玉米、“红变米”、“黄变米”、 自制的酱等。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体中含有机物、无机物、O2、毒物以及光照、 pH、温度、水压、流速、渗透压和生物群体等的明显 差别,在自然界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
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不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
(1) 淡水型水体的微生物
江、河、湖和水库等,根据其中有机物含量的多少及 其与微生物的关系还可分为两类。
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数量是大气污染程度的标志之一。 凡含尘埃越多的空气,其中所含的微生物种类 和数量也就越多。因此,灰尘可被称作“微生物的 飞行器”。 一般在畜舍、公共场所、医院、宿舍、城市街 道的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最高。 在大洋、高山、高空、森林地带、终年积雪的 山脉或极地上空的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就极少. 微生物在空气传播的距离是无限的,因而其分 布是世界性的。
2. 水体的自净作用——流水不腐
在自然水体尤其是快速流动的水体中,存在着对有机 或无机污染物的自净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虽有 物理性的稀释、沉降、吸附等作用和化学性的氧化作 用,但更重要的却是各种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
包括:
好氧菌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原生动物对细菌等的吞 噬作用,噬菌体对宿主的裂解作用,藻类对无机元素 的吸收利用,以及浮游动物和一系列后生动物通过食 物链对有机体的摄取和浓缩作用等。
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的数目可用培养皿沉降法或液
体阻留法等方法进行.
(四)、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1. 工业产品的霉腐 大量的工业产品都是直接或间接用动、植物作原料 制成的,含有微生物需要的各种营养物。因此,其 上分布大量的、种类各异的微生物。一旦遇适宜的 温度、湿度时会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严重霉腐、变 质。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 菌种资源的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①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
以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是人类最丰富 的“菌种资源库”。
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场所
1、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C源、N源、能源。
2、为微生物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微量元素。 3、满足了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4、土壤pH值范围5.5-8.5之间。 5、温度、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 6、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7、适宜的渗透压。
②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含量 (按种类递减) 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
和四种真菌,(藤黄分枝杆菌),(蝇卷霉),(黑曲 霉),(点青霉),后来,又从85km的高空找到了微生 物。这是目前所知道的生物圈的上限。
为防止空气中的杂菌对微生物培养物或发酵罐内 的纯种培养物的污染,可用棉花、纱布(8层以上)、 石棉滤板、活性炭或超细玻璃纤维过滤纸进行空气过
滤
.
凡须进行空气消毒的场所,例如医院的手术室、 病房、微生物接种室或培养室等处可以用紫外线消毒、 福尔马林等药物的熏蒸或喷雾消毒等方法进行。
(3)三是在工业产品加工、包装过程中,尽量保持环 境卫生并严防杂菌的污染等。
2.食品上的微生物
食品是用营养丰富的动、植物或微生物等原料经加工 后的制成品。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 (镰孢霉属)、(链格孢霉属)、(拟青霉属)、 (根霉属)、毛霉属)等.
粮油食品中的微生物
鲜肉: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球菌,肠球菌 蛋类:环境中细菌、霉菌可进入蛋壳使蛋变臭 菜果:细菌、真菌、病毒、酵母菌 鱼 :水体中的微生物类群 罐头食品是人仍然用来长期保存食品的一种方法,主要 通过密封如热杀死微生物,即可长期保存,但有些耐热 的芽孢杆菌,芽孢梭菌能形成芽孢,引起罐头变质。
嗜热菌 嗜冷菌 嗜酸菌 嗜碱菌 嗜盐菌 嗜压菌 抗辐射的微生物
1. 嗜热微生物(嗜热菌)
嗜热微生物主要为嗜热细菌。可分为5类:
耐热菌:最高生长温度45 ~ 55 oC,最低<30 oC;
兼性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50 ~ 65 oC,最低<30 oC;
专性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65 ~ 70 oC,最低42 oC;
(4)腐蚀(corrosion)主要指由硫酸盐还原细菌、铁
细菌或硫细菌引起的金属材料的侵蚀、破坏性劣化。 (5)变质(deterioration)指由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 素引起的工农业产品质量下降的现象。
防止工业产品霉腐的方法:
(1)控制其温度、湿度、氧气和养料等微生物赖以生 长繁殖的外界环境条件; (2)是采用有效的化学抑菌剂、杀菌剂或物理杀菌剂, 以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或直接杀死它们;
(六)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
人体:正常微生物区系; 植物体表:分泌物可被微生物利用; 动物:为动物体正常菌群。
1.人体的正常菌群 在人类的皮肤、粘膜以及一切与外界环境相通的腔 道,如口腔、鼻咽腔、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经常有 大量的微生物存在着。 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 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 正常菌群与人体的关系:一般能维持平衡,菌群 内部的各种微生物之间,也相互制约而维持相对稳定。
成病原菌的传播甚至疾病的流行。
较深的湖或淡水等生境中,因光线、溶氧和温度等
的差异,微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沿岸区(浅水区):蓝细菌、藻类和好氧微生物; 深水区:厌氧光合细菌和一些兼性厌氧菌; 湖底区:严重缺氧,只有一些厌氧菌生长。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海水与淡水最大的差别 在于其中的含盐量。含盐量越高,则渗透压越大,反 之则越小。因此海洋微生物与淡水中的微生物在耐渗 透压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态学 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
规律性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 就是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与
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研究微生物间及其与他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有 助于发展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以及积极防治 人和动、植物病虫害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与 菌种资源的开发
极端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70 oC,最适>65 oC,最低 >40 oC; 超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113 oC,最适80~110 oC,最 低~ 55 oC。
2. 嗜冷微生物(嗜冷菌) 最适生长温度<15 oC,最高生长温度<20 oC,最低 生长温度<0 oC的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 3. 嗜酸微生物(嗜酸菌) 只能生活在低pH(<4)条件下,在中性pH下即死 亡的微生物。 pH 2,甚至pH 0.5的酸性条件下也有生活,如:硫 化叶菌属、硫细菌属、热原体属。 4.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 能专性生活在pH 10 ~ 11的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 在中性条件下的微生物。
1)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在洁净的湖泊和水库蓄水中,因有机物含量低, 故微生物数量很少(10~103/ml ), 可认为是水体环
境中“土生土长”的土居微生物或土著种.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 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 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细菌等。
霉菌中也有一些水生性种类,例如Saprolegnia (水霉属)和Achlya(绵霉属)的一些种可生长于腐 烂的有机残体上。单细胞和丝状的藻类以及一些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