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

合集下载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感遇十二首》意思-赏析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感遇十二首》意思-赏析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感遇十二首》意思|赏析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⑿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⒂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

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⒃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

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⒄冥冥二句:冥冥,天空。

耿耿,不安。

徒空。

缄,默。

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⒅紫兰四句:秀,开花。

蹊,小路。

空蹊:犹空谷。

皓露,白露。

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

何极,没有穷尽。

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⒆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南山,比喻君王。

《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

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⒇太息:叹气。

作者:佚名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其一】这首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感遇十二首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感遇十二首

古诗文系列:感遇十二首
感遇十二首: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古诗文系列:感遇十二首
注释:
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 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 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 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 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 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
古诗文系列:感遇十二首
注释:
耿耿,不安。徒空。缄,默。这是说仰望 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 女而已。 ⒅“紫兰”四句:秀,开花。蹊,小路。 空蹊:犹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 谷中兰花的颜色。何极,没有穷尽。这是 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⒆“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陆贾 《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 之障日月也”。
古诗文系列:感遇十二首
注释: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 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 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 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 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 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 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感遇十二首: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感遇二解释

张九龄感遇二解释

张九龄感遇二解释张九龄感遇二解释《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张九龄感遇其二的翻译,欢迎借鉴!感遇·孤鸿海上来作者: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译文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赏析诗一开始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浩大,鸿雁孤小,足已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笔势陡转,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因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侧见”两字暗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他们窃据高位,就如同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可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意思是说: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

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

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题旨,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只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只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感遇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作品鉴赏【其一】这首是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

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

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

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

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

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

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

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

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

感遇十二首全诗

感遇十二首全诗

感遇十二首全诗《感遇十二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组诗作品,共 12 首,每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其中 8 首:1. 《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其二》幽林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3. 《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4. 《其五》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5. 《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6. 《其八》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渌波三峡暮,接天流。

7. 《其十》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8. 《其十一》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欲语无良肱。

9.《其三》幽林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10.《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仞冈。

高路无深谷,古书有遗辞。

徒令感贾谊,终岁客长沙。

11.《其九》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12.《其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唐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兰草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节。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感遇十二首途中沉醉作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来。

寒门宁负巴山近,春草年年碧于松。

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借问烟花之报恩,渡头云树直上云。

穷愁野鬼江湖动,酒酣胡虏天地宽。

鹿门将军百战死,西北荒凉几千里。

君不见汉阴山下白骨,人生如骨何寂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感遇十二首 其十二

感遇十二首 其十二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唐-张九龄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翻译闭门避开尘世喧嚣,倚林静思心中所想。

对着这株寒冬中的树木长叹,它昔日曾是多么繁花似锦。

朝阳中凤凰如今何在?日暮时唯有蝉鸣独自哀伤。

深夜思绪浩渺无边,深深叹息又能等待何人到来?所怀念的一切已然远去,过去之事无法再追寻。

富贵荣华非我所求,修道成仙才是我向往的约定。

胡越之地遥不可及,为何车马迟迟未能启程?天地间差异何其巨大,只能在幽静昏暗的帘帷中卧思。

注释闭门:关闭门户,表示避开外界干扰。

迹群化:远离人群与世俗变化。

凭林:倚靠树林,指在林中静思。

结所思:凝聚、整理内心思绪。

啸叹:长啸叹息,表达感慨之情。

寒木:寒冷季节里的树木。

畴昔:昔日,从前。

芳蕤:繁花盛开的样子,形容树木曾经的茂盛美丽。

朝阳:初升的太阳。

凤:凤凰,古代象征吉祥、高贵的神鸟。

安在:在哪里,表疑问,意指凤凰已不在眼前。

日暮:傍晚,太阳落山之时。

蝉独悲:只有蝉在悲鸣,渲染凄凉气氛。

浩思:深远、广阔的思绪。

极中夜:直至深夜,表示思绪持续不断。

深嗟:深深地叹息。

欲待谁:想要等待何人,表达内心的期待与无奈。

所怀:所怀念的人或事。

诚已矣:确实已经结束了,表示对过去的彻底告别。

既往:过去的事情。

不可追:无法再追寻,无法挽回。

鼎食:古代贵族用鼎烹饪,代指富贵生活。

非吾事:不是我关心的事,表明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云仙:如云般飘逸的仙人,象征超脱尘世的境界。

尝我期:曾是我期待的目标,即向往修道成仙的生活。

胡越:胡地(北方)与越地(南方),泛指遥远的地方。

方杳杳:正在远方,形容距离之遥远。

车马:代指出行的交通工具。

何迟迟:为何迟迟不来,为何拖延不前,表达作者对行程延误的疑惑与焦急。

天壤:天地之间,比喻极大的差别。

一何异:多么不同啊,强调天地间的巨大差异。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年代】: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管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说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自知阻重浅。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并无阴。

字词解释1、岂伊:难道。

2、伊:语助词。

3、岁寒:孔子存有“岁寒而后言松柏也”语。

后人常作奋进节操的比喻。

4、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5、荐:进贡。

6、树:种植。

译者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何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备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觅。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念着张九龄这首颂扬丹橘的诗,很难想起屈原的《橘颂》。

屈原出生南国,橘树也出生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结尾就说道:“后皇嘉一棵,橘徕服兮。

奉命王之臣,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知。

张九龄也就是南方人,而他的居乡地荆州的州治江陵(即为楚国的郢都),本来就是知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结尾就说道:“江南存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显著。

屈原的名句说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知即使在南国,一至深秋,通常树木也难免萧然,又哪能够经得住严冬的蹂躏?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著了歌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存有一篇《橘柚垂华虚》,诗中说道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到食”,抒发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恨。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到食”的意思。

“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应该歌颂;孕育累累硕果,求贡献于人,更显露出品德的高尚。

感遇十二首 篆书

感遇十二首 篆书

感遇十二首篆书第一首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寂寞空庭春欲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女儿未嫁皆废话,男儿不娶何所带。

第三首群簇龙蛇混小子,横行抑或立吾子。

执笔作书为我言,光照片影映天地。

第四首《五言诗应》,清丽句字。

《论语》曰:“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四子》:“夫子之德,至大至刚。

”《孟子》曰:“孔子有庆忌。

”《大戴录》曰:“孔子论兴”,有《齐民焉复境》,有《易》曰:“乾为天,坤为地。

”第五首而我遥看一斗五、九斗二、五斗一,自喜曰:“吾斗也。

”一斗五则有《五为贤》,九斗二有《二府》,五斗一之斗五则有《五行》、《五尺》、《五星》三义。

第六首而吾斗之斗,则有季孙、仲孙、叔孙、孔子,一时有论,《世书》曰:“孔子而有论。

”《大戴录》曰:“孔子立命以来”,有《齐民焉复境》、《二府》、《五行》、《五安》四言义。

第七首是则无右、无左、无斗,与吾道顺者有《四子》。

《大诰》曰:“敬德利义谋辛季三方。

”《至孝》曰:“先王之德圣矣。

”《论语》曰:“子行三于天下。

”第八首言孔子曰:“君子之道本于心而始于礼。

”《封禅集》曰:“孔子者至圣者也。

”《大戴教》曰:“孔子者之立也,有庆忌。

”《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第九首重而丽举之士,不用,无见闻可议。

《大戴立德》曰:“君子有庆忌。

”《封禅教》曰:“孔子者之立以尚礼。

”《论语》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悦则不行。

”第十首孔子曰:“青,取之于蓝。

”《大论》曰:“夫子者,取则以筐,弃则以甑。

”《论语》曰:“太伯,其称我们言之几也。

”《封禅集》曰:“孔子者,路过穿应夫。

”《礼运》曰:“孔子者,道古今孝弟嫂。

”《封禅集》分科曰:“道尚知行距群龙。

”而吾为政,《齐民》曰:“王者德故然。

”《百家争》曰:“虽不得见孔子矣。

”第十一首吾斗以三之斗,则《道可道非常道也》。

而吾以十之斗,有《已平以日三千里》,《瑶华岳岳》。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的感遇其七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欢迎阅读。

感遇十二首.其七原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的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的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的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的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的的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的利使然,也就不值的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的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的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词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词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诗词三百首,植物,抒志,生活,哲理译文及注释二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隐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感遇二首张九龄译文

感遇二首张九龄译文

感遇张九龄译文感遇二首张九龄译文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遇二首张九龄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遇十二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指隐士。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荐:进奉意。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树:种植意。

感遇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

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

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冥冥”二句:冥冥,天空。

耿耿,不安。

徒空。

缄,默。

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紫兰”四句:秀,开花。

蹊,小路。

空蹊:犹空谷。

皓露,白露。

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

何极,没有穷尽。

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南山,比喻君王。

《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

”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太息:叹气。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指隐士。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荐:进奉意。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树:种植意。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

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

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冥冥”二句:冥冥,天空。

耿耿,不安。

徒空。

缄,默。

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紫兰”四句:秀,开花。

蹊,小路。

空蹊:犹空谷。

皓露,白露。

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

何极,没有穷尽。

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南山,比喻君王。

《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

”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太息:叹气。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指隐士。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荐:进奉意。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树:种植意。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

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

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冥冥”二句:冥冥,天空。

耿耿,不安。

徒空。

缄,默。

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