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创新的本质特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创新(Original Innovations)

本质特点

原始创新则是指独立开发一种全新技术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也有观点认为,原始创新是指“元创新”(meta-innovation),即是一种观念上的根本性创新,由元创新将会带出其它科技创新;也有人打比方,认为原始创新就像是一只“老母鸡”,由它下出许多蛋,孵出大量小鸡来。这只“老母鸡”便是原始创新,它所生出的小鸡都是“衍生创新”。

在原始创新、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中,原始创新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影响因素

与一般的科技创新不同,原始性创新具有其独特内涵的影响因素,我们将之分为内外两类因素。内在因素有原始积累、核心人物、团队协作、原创技巧、科研兴趣,外在因素包括创新氛围、激励机制(包括经费支持、合理的立项审查和成果评价体系、待遇等政策体系及相应制度)等。

原始积累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过程,更是历史的积累过程,正如科学学原创始人贝尔纳所认为的,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基础研究强调科学积累,即一种“链” 的概念,因为基础研究正是在这种“链”状的渐进积累基础上的一种飞跃,一种变革。然而必须强调的是积累是原创的前提,但积累并不必然产生原创。科学积累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科学能力基础的积累。由国家现有的科学人才、研究经费、图书情报、仪器设备等有形因素和科学体制、科研管理、科研环境等无形因素综合形成,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能力起着基本的制约作用,体现了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

(2)基础研究人才的积累。指合理的数量及结构基础研究人才“链”状积累。因为科学范式的转换和变革往往不能由一个或几个杰出的科学家去实现,而必须依靠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

(3)学术传统的积累。学术需要传统,它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哪个方面有发展前途,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但学术传统不是一两年,甚至10年20年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学术传统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某个机构所特有的,例如:波敦点效应指的就是科学家所处的机构不同造成科研成果产出和承认的差异。据统计,在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中,世界排名前5名的研究型大学的获奖人数占获奖总人数的37%。因此,在创新研究中应该强化创新基地的名牌效应。

(4)学术思想或知识的积累。任何原创性的思想都是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每个科研人员都必定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以某种方式与以往的学术思想或知识发生联系,或是接受它,或是抵御它n]。

(5)个体的积累。包括科研人员个人经验或经历的积累,如参与较高层次的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与高精尖的科学家共事等,也包括个人家族知识基因的遗传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接代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有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家的“天赋”,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价值理念、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

核心人物

科技创新群体能否做出一流的业绩,不能苛求这个群体全是一流人才,但这个群体一定需要一两个、两三个核心人物(或称学术权威)的领导。核心人物必须是科学成就卓越、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他善于正确把握科学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正确的重大决策;他能引导群体内的科研人员进入学科的最前沿并迅速、有效地积累他们的学术优势。核心人物是影响一个国家基础研究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他们本身的学术水平决定了创新群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创造的学术传统能影响和培养未来杰出科学家,从而形成的核心人物为中心的科学家人才“链”。

创新氛围亦可称创新文化。原始创新特别注重人员、物质、制度、人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等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最佳组合,需要一种自由宽松并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创新环境,更准确地说是创新文化。这种文化鼓励科学上的冒险、创新、竞争并容忍失败,因为创新需要创新者具有强烈的锐意进取、拼搏探索的意识,满怀创造欲望与激情,能够承受在精神、智力和体力上的极大付出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风险和心理压力;需要创新者具有一种襟怀,置个人于某个创新组织之中,依靠个人与集体的共同智慧,在实现集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追求;需要为创新者的大量聚集营造氛围,例如各国科研组织、教学单位、企业机构广泛采纳的“午后咖啡漫谈会”,需要为创新者提供跨学科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碰撞以及竞争和合作兼容的环境,学术思想的交流是获取科学研究最新资料的重要方法,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激励机制

为扶持、激励基础研究循着其应有的轨迹循序渐进,抑制创新研究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风气,创新研究的科技政策和相应制度,应符合基础研究的特点要求。

(1)经费问题。经费是基础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经费充足,并且使投入呈现持续稳定状态,才能真正达到增强创新原动力,增加技术储备和提高竞争力的目的。据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费用16%,OECD 成员国中,法国、澳大利亚、瑞士均在22% 以上,而我国仅有5.3%。

(2)收入分配制度和鼓励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要给创新者应有的待遇,支持他们做眼下做不出东西,但从长远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给创新者营造坚持下去的环境,奢望一个创新者出于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接受低收入来长期保持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热情,是不切实际的。需要建立与创新活动相一致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通过考核其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来核算报酬;对于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人员,按研究开发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定比例直接计量而得,科技人员的股份比例不低于技术股份的2/3。而且,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创新者在利益分配上要特别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要注重成果质量,如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有较高的正引用次数,并且得到国际科技界的承认;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明专利、技术秘密和许可证及其经济效益。要杜绝以数量取胜、论资排辈,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3)项目审查和成果评价系统。项目审查要基于本国的优势和特色、国际科学前沿、国家发展目标以及科学资源投入能力等多种因素,优先资助对于科学自身发展和国家目标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前沿、大科学研究和交叉学科领域,并以此带动自由探索式的小科学研究(包括非共识项目)以及传统学科的改造,实现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科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强化基础研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尖子人才,使其尽快脱颖而出。成果评价系统要区分科学研究的特征、目标。

基础研究是探索自然现象的,其成果有时间滞后的特点,评价时需注重其对科学界的影响,通常指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包括重大技术创新、实验方法和仪器的重大发明等,具有应用前景,常常要看产生的经济效益,但我们要注意科学技术的影响是跨时空的,而且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其增长状况往往取决于多种变数,如市场状况、劳动力节约、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除此之外,对二者的评价还要考虑对年轻科学家的培养、对科研组织和体制发展的贡献,是否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等等。

团队协作

当今和历史上任何一项成功的创新成果无一例外需要集体协作配合,更准确地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规模扩大和纵深发展,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绝非一个国家科技力量和资源所能实现。人才的素质水平和成本、研究的成本和风险、科研设施的高精密化、科学信息的市场化等,要求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交流进行多边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共享的动态合作机制,使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之间进行思想撞击,产生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方法。因此,团队协作至关重要。探究诺贝尔奖的历史,获奖项目中有1/3以上存在着学科交叉现象,并且呈上升趋势。在我们调研过程中,原创人员也谈及团队精神及团队协作对科研的重要性。但考虑到我国体制和知识产权的因素,团队组建一般在机构内部成员中组建,或是以核心技术单位为中心,组成创新集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