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问答题库: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问答题库: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78bbd5fa9e314332396893d2.png)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简答题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这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真理的绝对性的两方面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所以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4.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答:(1)真理是指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正确的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①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5.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论述题答案
![马克思论述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f22b2b7375a417866f8fce.png)
论述题五.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
但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
而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也是错误的。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五.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利用掌握的巨额资本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投资规模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资产阶级国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23f0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8.png)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参与改造、创造和实现目标的活动,而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思维和推理等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实践操作,获得感知、经验和直觉等直接的认识素材。
实践依靠认识,可以实现目标和取得成效。
其次,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获得更加复杂和深刻的认识。
这种深入的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性。
此外,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验证,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可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提高认识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存在矛盾与统一。
实践和认识是作为两个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过程存在的。
在实践中,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把握来指导实践行动。
而在认识中,实践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来深化认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实践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发展,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实现新的目标。
综上所述,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和前提,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5b6a8c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b8c06f1eb91a37f1115cfb.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析题: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答:错。
哲学上的一元论并不都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折中主义的观点。
答:错。
他是用运动法观点看问题的。
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答:主观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4、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规律的科学。
答:错。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和联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5、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答:错。
是否承认矛盾。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总体和局部的关系。
答:错。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因而不具有相对性。
答: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具有相对性。
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答:错。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9、“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正确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答:错。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歪曲了意识的能动性。
10、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答:错。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1、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答:错。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12、“因祸得福,转败为胜”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答:错。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13、产品分配方式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错。
产品归谁所有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
1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科学技术革命。
答:错。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
15、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答:错。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简答题: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答: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简述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质?答: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基本形式,既是解放生产力,又是发展生产力。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28d45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f.png)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其根本标志是: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C、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D、第一次实现了哲学与科学的统一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的中介D、实践是哲学的基本范畴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唯物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辩证法4、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生产关系B. 生产资料所有制C.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D. 生产力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哲学研究对象的改变B. 研究方法的改变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 哲学体系的改变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A. 认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 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发展问题D. 认识的真理性与错误性问题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核心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D. 哲学与自然科学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A. 实践具有客观性B. 实践具有普遍性C. 实践具有直接性D. 以上都是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A. 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B.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D. 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表明: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C. 物质和意识没有关系D. 物质和意识相互独立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的不同B. 研究方法的差异C. 面临的历史任务的转变D. 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类的生产活动B.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C. 人类的认识活动D. 人类的精神活动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章简答论述题
![第二章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96d223e9f61fb7360b4c6534.png)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一、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答案: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二是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三、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答案: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答案: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五、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6315ceaaeaad1f346933fe3.png)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
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
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主体的能动性也不会产生认识。
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从实践得到的。
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
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排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由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实践。
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个人没有必要事事实践。
一个人的多数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的。
但对我为间接经验,对他人或前人来讲仍是直接经验。
就认识总体来讲,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之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流。
所以,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人类认识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ec83f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b.png)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
认识是指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和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判断,而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行动和实际操作来改变和影响世界的活动。
这两个方面在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的认识活动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事物进行观察、实验和验证,从而形成相对准确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引导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升华。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自己的认识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验证,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得到升华和提高。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发现认识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完善认识。
实践还能够促使认识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认识的革新和变革。
再次,认识与实践相互作用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实践不断提升的,而实践又需要通过认识来指导和支持。
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识,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社会要求。
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可以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认识与实践相互交融,产生新的认识和实践形态。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和完善原有的认识,形成新的认识形态。
而新的认识又促进实践的发展,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新的认识,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创新和进步。
认识和实践相互交融,不断推动着人类的思维和行动的进步。
综上所述,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方面。
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升华。
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实践形态。
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
2019成考《政治》考前冲刺知识点
![2019成考《政治》考前冲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57d5c271fe910ef12df885.png)
2019成考《政治》考前冲刺知识点篇一实践和认识1.简述与马克思主义认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选择)(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A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认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B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认识是先有实践经验的,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2)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被动直观的反映论的区别:A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缺点:一是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二是不懂得辨证法,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所以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B辨证主义发映论有两大特点:一、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是能动的、积极的革命反映论。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简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起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科学的认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表现在:A确立实践目标,需要有指导作用B实践手段、方法取舍需要理论指导C评价实践结果也需要理论指导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简答或辨析)(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理性认识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3)两者的关系是:A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C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渗透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渗透于感性认识。
(4)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A:“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B:“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4.简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条件(简答)(1)第一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B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正确的思维加工和科学抽象(2)第二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它的意义:A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而且可以丰富、发展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B坚持一般理性和具体实践相结合C坚持认识和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目的和计划D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E理论要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F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极其辨证关系(简答或辨析)(1)真理的绝对性就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A从广度上说真理是有范围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从深度上说真理是有层次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辨证关系:A相互区别:真理绝对性,是有条件的,无限性;真理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有限性;B相互联系: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C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成分、起点、阶梯(4)批判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批判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相对性、否认真理绝对性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简答)(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沟通起来。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二)(1)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二)(1)](https://img.taocdn.com/s3/m/e308e63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5.png)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二)(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二) (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二) (1)[论述题]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0分)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0分)说明:资料为2020春期国开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卷二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2020年5月18日时至2020年6月21日24时。
参考答案: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XXX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正是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
此外,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也是实践提供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只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猎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二) (1)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5baf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3.png)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又促进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深刻揭示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只有通过实际的活动,人们才能认识客观世界。
比如,一个人要学会骑自行车,就必须亲自去实践,通过不断地摔倒和站起来,才能最终掌握骑车的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
其次,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力量,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的方向和动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认识,人们才能不断地改进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地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是实践和认识之间辩证关系的重要原理。
再次,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体。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因此,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因此,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
综上所述,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只有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践高于认识的优点
![实践高于认识的优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ea2d6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d.png)
实践高于认识的优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
和研究。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把人的主观世界的某种观念转变为现实。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把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现
实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出认识的真理。
实践与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及其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387512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f.png)
实践与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和感知客观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能够逐渐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对实践产生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果;而错误的认识则可能阻碍实践的发展,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因此,人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进步。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人们会遇到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认识的进步。
另一方面,认识的进步又能够指导实践的发展,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果。
这种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人类的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提高。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理论或思想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真理性。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或思想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的。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验证理论或思想的正确性,如果理论或思想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那么它就是真理。
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途径和唯一标准。
马哲简答题与论述题
![马哲简答题与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f42b95dd88d0d233d46a25.png)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4、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特点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2.列宁晚年“政治遗嘱”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参考价值?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4、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2、就一个方面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何收获?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2、西部建设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有何意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使用价值。
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根据科社的学习,试述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0a64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9.png)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源泉。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的内容和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形而上学上说,人是理论的对象;从历史上说,人是实践的主体。
”实践是认识的源头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指导,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会被盲目性所左右。
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正确实践的前提。
认识的发展,是实践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指导实践行动,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目的。
正如列宁所说:“呆在实际上,是无论怎样也无可置辩的最根本的东西;而在领导实际上,则是千差万别的事情了。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又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对认识的反馈,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结果,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
认识又指导实践,通过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行动,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实践的具体过程中。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实践和认识,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c304c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0.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请解释它的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认识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认识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和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题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简要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它认为社会的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并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形态的更替。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社会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
•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形态的更替所决定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革命的爆发所引起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革命性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对于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题3.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什么?简要阐述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它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最终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物质、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
•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只有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38f67a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2.png)
实践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在认识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不仅仅提供了客观事实,而且也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客观发现和观察现实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是一种通往真理的桥梁。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从而推动认识发展。
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化建设。
在实施现代化建设时,政府应该注重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从而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表明实践对人类认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政府应该重视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更好地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eb98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2.png)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在认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通过实际行动和亲身经验来获得知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实践不仅能够使人们对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帮助人们发展创新能力、解决问题、改善生活。
首先,实践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例如,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一件物品,人们能够了解到其中的细节和难点,进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还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经验,使知识变得更加实用和有意义。
其次,实践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试错,人们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思考并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实践创新,人们能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发现和利用新的机会,创造出更加有效和创新的方法、产品或服务。
此外,实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许多问题无法仅凭理论知识来解决,而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来找出解决方案。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景,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调整解决方案。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还能够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以便更科学地做出决策和改进。
最后,实践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通过实践锻炼身体,人们可以发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通过实践学习烹饪,人们可以尝试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从而提高饮食品质和味觉体验。
总的来说,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发展创新能力,解决问题,改善生活。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能够建立经验,形成知识,提高能力,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知识和技能。
因此,实践应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认知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重视。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db0472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6.png)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知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再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浅谈“实践”
在十几周的马克思原理哲学的学习之后,经过一些书籍查询及思考,对于从高中开始学习的实践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及心得。
首先最重要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