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经典诵读》课程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经典诵读》课程教学大纲(二)旨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并通过诵读训练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经典文学作品选取、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与理解能力训练、批判性思维培养以及综合评价方法。
正文内容:一、经典文学作品选取1.1 选取原则:根据学生年龄、阅读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适合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
1.2 作品类型:涵盖古代经典、现代经典以及外国经典等不同类型,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1.3 作品分析:对每个选取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题、情节结构、角色塑造等,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二、诵读技巧培养2.1 声音控制:通过音调、音量、节奏等手段,使诵读更加生动有趣。
2.2 语音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习惯,准确地表达作品中的语言,增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2.3 舞台表现:通过演技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增强表演力。
三、阅读与理解能力训练3.1 阅读速度:通过课堂阅读练习和作业设置,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
3.2 文本分析:教授学生如何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隐喻、象征等元素,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3.3 阅读策略: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快速阅读、扫读、精读等,使其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4.1 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并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
4.2 观点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不同角色的观点和立场,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和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4.3评价和判断: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引导其对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评价,并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综合评价方法5.1 课堂表现:通过学生在诵读及相关课堂讨论和演绎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评价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英文名称:Marxism Works Selected Readings学分:3 总学时:54开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结合当代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世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一)导论:今天我们如何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3课时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社会科学文献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别(2)自然科学认识与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的区别(3)理解与解释的区别3、本课程学习要求大家做到“三结合”:(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基本原理的学习与领会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结合(3)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上) 3课时一、《提纲》的写作背景二、《提纲》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提纲》共11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条),揭示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结合实践活动的意义,说明实践是新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提纲的“总纲”,以下诸条是第一条的具体化第二部分(第2条),说明实践是认识和理论的基础,是新哲学的基本点第三部分(第3—9条),说明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而陷入唯心史观第四部分(10,11条),指出了新旧哲学不同的立足点和阶级基础,新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改造世界三、对《提纲》几个概念的解释1、“感性”与“人的感性的活动”2、“世俗家庭”与“社会化人类”3、“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类”4、市民社会5、“直观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下) 3课时一、学习提纲需着重领会的问题1、以实践的基本出发点,认清旧哲学的主要缺陷2、以实践为基本立场,阐发新唯物主义关于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的基本观点3、从实践出发,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二、《提纲》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四)《共产党宣言》序言与引言 3课时一、《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二、《宣言》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宣言》全书由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组成序言序言包含的重要观点引言《宣言》简短的引言共6个自然段,阐明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和发表目的三、《宣言》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宣言》巨大的理论贡献在于:1、《宣言》所贯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被至今的世界历史证明是正确的2、“两个不可避免原理”和“两个决不会原理”构成了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五)《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二章3课时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初中 精典名著 朗读教案
初中精典名著朗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手法,感受旧社会的苦难。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老舍、《骆驼祥子》、现实主义文学。
2. 故事情节概述:祥子的人生经历、买车卖车、与虎妞的关系、小福子的悲剧。
3. 人物形象分析:祥子、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4. 现实主义手法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人性剖析、命运无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选段,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现实主义手法。
4. 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现实生活。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现实主义手法,提高思维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作品中的情感线索,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热情。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学生分享,了解学生对作品情节、人物和现实主义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变化,判断作品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老舍作品,如《茶馆》、《四世同堂》等。
2. 观看电影《骆驼祥子》,对比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
3. 举办“我心中的祥子”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以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骆驼祥子》这部经典名著,同时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中学语文名篇选讲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名篇选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中学语文名篇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进行讲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2. 文本分析: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之美。
3. 拓展阅读:推荐与所选名篇相关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4. 文化解读:从文化角度解读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5. 思想启迪: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名篇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系统讲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朗诵、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表达、参与度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名篇的理解程度。
3.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
4. 期末考试:对本学期的名篇学习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考核。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理解名篇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拓展阅读相关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4. 教师应注重课堂管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我国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我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我国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深入了解我国文学的精髓,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课程将涵盖我国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拓展文化视野。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我国文学经典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 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爱;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先秦两汉经典选读:《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2. 唐诗宋词选读:《唐诗三百首》、《宋词选》等;3. 元曲明小说选读:《西厢记》、《水浒传》等;4. 清代经典选读:《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四、教学方法1. 阅读与讨论:老师精选经典文学作品,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并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2. 课外阅读与写作:布置相关课外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评论或小论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音频、视频,展示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4. 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与文学相关的展览、剧场演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课外阅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撰写一篇学术性论文。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我国文学经典作品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也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希望学生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对我国文学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1004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from Marxism Classics(1)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3学期一、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为选读文献,阐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开始的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介绍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阐发的共产主义见解,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把握共产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
在专业能力方面,研习学习经典原著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品格,增强运用经典理论解答现实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了解马克思《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其地位;把握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透彻掌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精神实质。
2.专业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读懂原著,透彻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和精神实质,以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历史境遇、历史地位、实践活动和现实需要,分析文本的价值,以此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带着时代的问题与经典开展对话,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精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课程论文,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节选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组成,课程教学分为两讲:第一讲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第二讲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各讲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如下:第一讲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1.对国民经济学的总体批判2.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3.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4.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理论5.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6.国内外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评价(自主学习部分)教学要求:掌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了解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
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历史上出现的家庭形式,地域资源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并影响家庭的发展;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实现的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妇女解放的道路等等。
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二、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一)列宁《国家与革命》导读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它与人类历史一定阶段相联系,必然走向消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代码:050306T1923学分与学时:2学分,3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程授课对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
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上编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作品选读一、神话传说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夸父逐日》三篇,了解上古神话传说所反映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意蕴,掌握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基本要求:了解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领会神话的思维方式。
重点与难点:神话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征服意识,象征性、隐喻性的神话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堂讲授与课外专题讨论相结合主要内容:三篇均选自《山海经》,《精卫填海》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鲧禹治水》中表现了鲧禹前仆后继与洪水作斗争的精神以及古代先民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朴素认识,《夸父逐日》展现了夸父悲壮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
二、《诗经》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生民》、《硕鼠》、《关雎》、《氓》、《七月》、《采薇》等篇,了解《诗经》的主要思想内容,掌握其主要的艺术特征。
基本要求:理解《诗经》时代的社会状况、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领会《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经》的抒情艺术,品味《诗经》的语言和形式。
重点与难点: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的抒情艺术;双声叠韵的修辞手法;重章迭句的结构特点;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堂讲授与课外专题讨论相结合主要内容:1.《关雎》关于《关雎》的主题:本诗为《国风》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是一首爱情诗;关于抒情主人公;《关雎》艺术特点:双声叠韵的修辞手法;重章迭句的结构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页PPT文档
第二篇 马克思《资本论》
一、教学要求
本篇主要阅读《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跋》。通过阅读和讲解,使学生 确立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 点,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 方法,坚信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科学性,正确理 解《资本论》不仅提供了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讲授要点
1、《资本论》的写作、出版概况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批判》的续篇,是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 时间研究写作的宏篇巨著。
2、《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主要 内容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方 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资本论〈第二版跋〉》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本论》 的研究方法--唯物 辩证法的实质。
75 年,发表于1891年的一部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是巴黎公社起义 后第四年为批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哥达 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机会主义纲领而作。
2、本书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 基本特征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由资本主义 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 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3、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评介 三、思考题
阶段;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开拓思路;提 高理论素养,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增强坚 持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具备本科所学知识
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各科的常用术语、基本概念 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 展的历史知识和重大事件;人类发展特别 是近代欧洲、亚洲等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 知识;近现代德国、苏联、东欧以及中国 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学习大纲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学习大纲第一篇:《教育名著选读》课程学习大纲《教育名著选读》课程学习大纲一、课程学习目标:1.掌握中外教育教育史上主要教育名著的基本思想观点;2.了解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方法及时代背景;3.通过名著阅读,通过对教育家生平和教育思想的了解,能够感知教育家为教育现身的精神和关心教育事业的热情,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最重要的是激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意识。
二、课程学习基本要求:选取在世界教育史中有重大影响和学习价值的中外教育名著,学生自主阅读,以实习点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在泛读的基础上了解中外教育名篇概况,有选择性的对部分内容精读。
三、课程考试形式: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要求:2000字左右;钢笔书写四、参考书目1. 卢梭《爱弥尔》;3.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5. 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6. 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7.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8. 《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9.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10. 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其他中外教育名著:《论语》、《学记》、《孟子》、《老子》、《劝学》、《墨子》、《大学》、《中庸》、《乐记》、《师说》、《管子》、《韩非子》、《颜氏家训》、《四书集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陶行知文集》与《陶行知教育言论录》、《蔡元培教育论集》、《家庭教育》(陈鹤琴);《理想国》柏拉图、《政治学》亚里士多德、《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漫话》洛克、《林哈得与葛笃得》裴斯泰洛齐、《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论教育学》康德、《人的教育》福禄培尔、《爱的教育》亚米契斯、《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学校与社会》杜威、《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斯多惠、《教育论》斯宾塞、《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纳、《教学设计原理》加涅第二篇:教育名著选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本书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SELECTED READING OF THE WORKSBY MARX AND LENIN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马列原著选读是为了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深入领会导师们的科学思想而设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思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原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学时)一、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批判(一)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方面的根本缺陷(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环境、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四)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五)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使他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二、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宗教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三)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一)考察的对象不同(二)立足点不同第二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2学时)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破产的内在必然性(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三)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缺陷(四)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三、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四、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一)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二)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第三篇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8学时)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三)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一)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三)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四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4学时)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篇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3学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历史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道路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设想(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二)社会主义政治的特征四、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教学方式:1、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的内容、观点和原理,培养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66320028
学分:1
学时:1周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专业课程等
适用专业:会计学
开课院部:经济管理学院
撰写人:范俊杰
撰写时间:2010年7月
审定人;陈玉荣批准人:江涛涛
一、目的与任务
经典著作选读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门课程,它可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管理学,特别是会计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在经济学、管理学,特别会计学方面的理论功底。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选读,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第7学期第10周的经典著作选读是在学习了几乎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
由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理论等会计课程已经或正在学习,使学生具备了阅读会计学理论经典著作的能力,经典著作应选择会计学理论方面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著作。
通过阅读,了解掌握会计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促进对所学会计专业课程的全面理解掌握。
二、要求、内容与进度安排
经典著作选读的要求:
1、经典著作选读应在院里统一布置下,由专业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
2、院里统一提供经典著作选读的参考书目及其简介,学生可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在第7学期中开展不少于二本经典著作的选读;
3、教研室主任可根据所确定的经典著作,结合本教研室或本系教师的专长确定指导教师;
4、指导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导读,完成导读的教学任务;
5、学生应积极参加经典著作选读活动,完成选读任务。
每次经典著作选读结束时,均应撰写4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
经典著作选读的内容与进度安排:
经典著作选读(第7学期)应选择会计学理论方面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著作。
通过阅读,理解掌握会计学某一领域的重要理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在第1周,指导教师将会计类经典著作的书目告知学生,由学生取得书后进行预习。
在第2周时,指导教师到指定教室向学生明确经典著作选读的安排和要求,并对经典著作进行导读。
第1周结束时,完成课堂导读的教学工作。
三、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1、每位学生必须在第15周前,向指导教师提交不少于4000字的读书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报告和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评定成绩,成绩构成比例为:读书报告占70%,平时表现占30%;
2、学生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评定。
优为90分以上,良为80分至89分,中为70分至79分,及格为60至69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有关说明
学生的读书报告以自然班级为单位交系资料室归档,归档材料应包括:教师指导工作总结、成绩单、学生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