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

合集下载

圆周率的介绍和历史

圆周率的介绍和历史

圆周率的介绍和历史圆周率,又称圆周率数值,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圆周率的定义是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用希腊字母π表示。

它大约等于3.1815926...,这个数值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因此被称为“圆周率”。

圆周率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巴比伦和印度的数学家,他们用印度数字(十进位制)计算圆周率。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髀算经》和《春秋五经》等书,但这些文献的成书时间都比西元前1世纪晚了很多。

实际上,历史学家认为圆周率的数值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大致确定。

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斯(Eratosthenes)发现了圆周率的实际值。

他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担任工程师时,利用几何图形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

传说中,他使用了一个巨大的天文观测仪器,称为“圆规”。

根据历史记载,这个仪器实际上是一个水银柱。

在古希腊,数学家们对圆周率的数值研究非常深入。

他们不仅研究了圆周率的实际值,还研究了它的一些特性。

例如,阿基米德(Alexander Aphrodisias)发现了圆周率与勾股定理的联系,并由此得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

另外,欧几里得(Euclid)也研究了圆周率,并给出了一个用于计算圆周率的简单算法。

除了研究圆周率的实际值,古希腊的数学家还研究了它的几何意义。

他们发现,圆周率的值可以用来计算圆的面积、周长以及直径等概念,从而得出了许多几何定理。

例如,阿基米德曾利用圆周率计算了一个圆的面积,从而得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在我国,圆周率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数学家们利用木筹和算筹等工具,计算圆周率的值。

到了公元1世纪,东汉的数学家朱蒙(ZhūMeng)利用并理解了周髀算经的圆周率数值。

之后,圆周率的值逐渐传入各个领域,为我国的数学研究、天文学、工程学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圆周率的实际应用价值非常广泛,几乎贯穿于所有科学领域。

例如,它可以用于计算几何图形、机械和建筑结构的尺寸,计算飞机和船只的升力,以及计算天体的周期等。

圆周率的来历

圆周率的来历

圆周率的来历
圆周率是数学中最有名的常数,它被用来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即π=C/D,其中C是圆的周长,D是圆的直径,π的值大约为3.14159。

圆周率的发现和推广在历史上深深影响了几个世纪,它仍然让学习数学的人们有无穷的兴趣。

圆周率的发现是古希腊数学家托勒密二世在公元前287年完成的。

托勒密二世发现圆形的周长比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它不管所选取的圆的直径有多大,其周长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这个定值非同寻常,他称之为圆周率。

托勒密二世在公元前250年的《沃里基伽罗斯经》中将其推导的结果写入,这一结果以后成为数学界的基础,随着推广而普及。

之后,罗马数学家凯撒在公元前230年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用来测量圆形的边长,他并认为圆形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比值是一个定值。

随着数学的发展,圆周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圆形的周长,求圆形的面积,甚至作为无穷级数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数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

历史学家认为,圆周率和数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现和推广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

圆周率的研究与运用在不断发展,一些古老的定理、方法也在得到更新改造。

在现代,数学家们利用电脑对圆周率进行更精确的计算,使之已经超越人类辩证思维的能力。

随着科学发展,有关圆周率的研究也将获得更多的成果。

圆周率的发现和推广的历史史令数学界以及社会上的所有其他
领域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它使得数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由此开启了数学的新篇章,有效地拓宽了科学界的研究领域,使各科学领域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助力。

圆周率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它把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联系起来,更好地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圆的周长 圆周率的历史

2.圆的周长 圆周率的历史

圆的周长圆周率的历史2021年瑞士研究人员使用超级计算机历时108天,将圆周率π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创下屹今为止最精确记录值。

众所周知,圆周率π等于圆周长除以直径,所以当我们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和半径时,就可以计算π的值。

可回望历史,π的计算哪像如今可计算到亿万位后,现在就让我们聊聊π的历史。

公元前1900年前至公元前1600年前,一块古巴比伦石匾上记录着π=3.125,以当时的水平来看,这已经是挺精确了。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也表明圆周率等于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

一个冷知识,公元前2500年的胡夫金字塔周长与高度的比值为2π,英国作家John Taylor在其名著《金字塔》中指出,这似乎表明古印度更早对π有过研究,但也只是似乎。

古希腊时期,大数学家阿基米德采用逼近的思想对π采取计算,他用一个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六边形求出π的下界为3,再采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阿基米德继续逼近,将边数增加,,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疯狂的他最终也是增加到96边形,最终以3.141851为圆周率的平均值。

此后过了大约五百年,到了三国时期的魏国,刘徽对圆周率发起冲击,他提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意思就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它的周长的极限是圆周长,它的面积就是圆面积,这其实就是极限思想。

割圆术的由来也十分有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苹果掉下,而刘徽发现割圆术与牛顿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日,刘徽在偶然中看到石匠在切割石头,看着看着竟觉得十分有趣,就站在一边,仔细观察起来。

刘徽看到,一块方形的石头,先由石匠切去了四个角,四角的石头瞬间有了八个角,,然后把八个角切去,以此类推,石匠一直在把这些角一个一个切去,直到无角可切为止。

到最后,刘徽发现,本来呈方形的石头,早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圆滑的柱子,就这样,刘徽大受启发,想到了割圆术。

2024年圆周率的历史

2024年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引言圆周率(π)是数学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常数之一。

它代表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是一个无理数,其小数部分无限不循环。

自古以来,圆周率就吸引了无数数学家的关注,他们致力于计算它的精确值。

本文将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包括古代数学家的探索、计算方法的演变以及现代计算机的应用。

古代数学家的探索圆周率的探索始于古代文明。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圆的性质,并尝试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古巴比伦人将圆周率估计为3.125,而古埃及人则将其估计为3.16。

然而,真正对圆周率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古希腊数学家。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公元前3世纪使用了一种基于多边形逼近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

他通过逐渐增加多边形的边数,逼近圆的形状,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从而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阿基米德计算出圆周率的范围在3.1408到3.1429之间。

中国古代数学家也对圆周率进行了研究。

在《周髀算经》中,中国古代数学家使用了一种称为“割圆术”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这种方法基于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并计算每个等份的面积,从而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ZuChongzhi)在公元5世纪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26,这个值在当时是非常精确的。

计算方法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家们不断改进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在古代,除了阿基米德的多边形逼近法和割圆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被提出。

例如,古希腊数学家卢卡斯(Lukas)使用了一种基于无穷级数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他提出了一个级数公式,通过逐项求和可以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在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也对圆周率进行了研究。

他们使用了一种称为“无穷级数法”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

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Al-Kashi)在15世纪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265358979,这个值在当时是非常精确的。

现代计算机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古至今圆周率的历史故事

从古至今圆周率的历史故事

圆周率(π)是一个数学常数,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

从古至今,圆周率一直吸引着无数数学家的关注,他们努力计算它的数值并探索其性质。

以下是一些与圆周率相关的历史故事:1. 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圆周率的概念。

他们通过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得出了一个近似的圆周率值。

古埃及数学家阿莫斯(Ahmes)在他的《莱茵德纸草书》中,记录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6。

2. 古希腊: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对圆周率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使用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得出了一个介于3.1408和3.1429之间的圆周率近似值。

阿基米德是第一个使用无穷小分割法来研究圆周率的数学家。

3. 印度:公元5世纪,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Aryabhata)在《阿耶波多历书》中,给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

他还提出了一个计算圆周率的公式,是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几位的人。

4. 伊斯兰世界: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Al-Khwarizmi)通过改进阿基米德的方法,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2653。

他将这个值精确到小数点后9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计算结果。

5. 欧洲: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尼科洛·科波尼库斯(Nikolaus Kopernikus)等人对圆周率进行了深入研究。

16世纪,英国数学家约翰·迪伊(John Dee)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23位。

6. 电脑时代: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圆周率的计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0年,日本数学家金田康正(Kanada Kazushige)使用计算机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100万位。

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圆周率的计算精度不断刷新纪录。

总之,从古至今,圆周率一直吸引着无数数学家的关注。

圆周率π的历史及近似计算的发展过程

圆周率π的历史及近似计算的发展过程

圆周率π的历史及近似计算的发展过程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有对圆周率的认识。

最早对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是来自埃及几何,他们使用了一个近似于3.1605的值。

巴比伦人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采用了π=3.125的近似值。

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数学家斐波那契给出了一个较为精确的近似值3.1418、然而,真正改变圆周率计算的是公元3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

他运用了类似于现代数学中的极限概念来计算圆周率,找到了一个范围为3.1408和3.1429之间的修正值。

在中国,数学家刘徽在公元3世纪提出了著名的辗转相除法,用于计算圆周率。

这种方法将圆的周长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比较,通过不断迭代,得出了一个非常接近π的值。

刘徽的方法在中国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到了16世纪,圆周率的计算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德国数学家乌尔斯·弗恩于1596年创造出一个新的无穷级数来计算圆周率,这个级数称为莱布尼茨级数。

通过不断累加级数的项,可以逐渐逼近π的值。

然而,这种方法收敛很慢,需要相当多的计算。

在近代,圆周率的计算进一步发展。

英国数学家威廉·琼斯于1706年提出了一种较为精确的近似计算方法,利用圆周率与椭圆的关系。

然而,真正改变圆周率计算的是18世纪的英国计算家约翰·马奎因提出的马奎因公式。

这个公式利用无穷乘积和复数的概念,可以计算圆周率的十进制位。

20世纪初,计算机的发明结局改变了圆周率的计算。

因为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计算其各个位数的值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

美国数学家费莱(Felix von Fehler)于1947年利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π的4000个十进制位。

如今,通过不断改进和发展,我们可以计算出非常精确的π值。

截至2024年,有人利用超级计算机计算出π的小数点后30万亿位。

还有人使用数学方法和技术,已经计算出π的小数点后数千万位。

总之,圆周率π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圆周率的演变史

圆周率的演变史

圆周率的演变史1. 早期发现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学家们的探索。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数学家们已经开始了对圆的研究。

他们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恒定的数,这个数被称为圆周率。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次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使用π来表示这个比率。

他发现,这个比率约为3.16,这个数字后来被称作毕达哥拉斯数(Pythagoras' constant)。

2. 印度数学家贡献印度数学家在圆周率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499年,印度数学家阿叶彼海特发明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称为“阿叶彼海特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无穷级数展开,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逼近圆形的面积,从而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此外,印度数学家马哈维拉在公元5世纪提出了用几何方法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他的方法与后来的蒙特卡罗方法类似,通过随机选取点来逼近圆形的周长和面积。

3. 中国数学家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髀算经》。

在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首次提出了“割圆术”,通过计算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形的面积,进而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

他还提出了“祖率”,即关于圆周率的更精确的表达式,这个公式至今仍在使用。

4. 精确计算的发展随着数学的发展和计算技术的进步,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发明了一种快速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他的方法基于连分数展开,可以有效地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进入20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圆周率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机会。

1949年,英国数学家科利瓦伊夫斯基于连分数的算法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百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圆周率的精确度已经达到了小数点后数百万位甚至更高。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xx年xx月xx日•圆周率的起源•圆周率的发展•圆周率的计算•圆周率的应用目•圆周率的未来录01圆周率的起源1早期记录23圆周率最早可追溯至古巴比伦时期,当时使用的圆周率为31/2^{6} = 3.125。

古埃及人知道圆周率近似值为3.160。

古希腊数学家安提芬尼最早提出圆周率为22/7,后被改进为339/106。

03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穷级数的方法,用于计算圆周率。

古代数学家的贡献01印度数学家阿叶彼海特发明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使用无穷级数来近似计算。

02中国数学家刘徽使用割圆法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六位,祖冲之则将其进一步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欧几里得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使用了圆周率,并给出了π的定义。

欧几里得的π值为3.171,是当时最为精确的圆周率值。

欧几里得与π02圆周率的发展几何学背景阿基米德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圆周率,通过内接和外切多边形的边长,估算出π的近似值。

方法局限性虽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为后世的数学家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阿基米德与π印度数学家印度数学家阿叶彼海特发明了一种基于无穷级数的方法,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方法特点该方法利用无穷级数展开式计算π的近似值,精度较高,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印度数学家的贡献欧洲数学家开始研究圆周率的近似值,如德国数学家奥托和荷兰数学家鲁道夫。

欧洲数学家他们利用无穷级数展开式和连分数等方法,不断刷新圆周率近似值的精度。

计算方法文艺复兴时期的进展03圆周率的计算莱布尼茨的无穷级数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17世纪末发明了一种计算圆周率π的无穷级数,这种方法可以将π近似到任意精度。

阿基米德方法阿基米德使用无穷级数方法计算圆周率π,虽然这种方法不如莱布尼茨的无穷级数方法精确,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无穷级数连分数的定义连分数是一种表达分数的方式,通过不断将分子拆分为两个数的和,从而逼近于一个已知分数。

约翰·纳皮尔的贡献英国数学家约翰·纳皮尔在17世纪使用连分数方法计算圆周率π,这种方法可以近似到很高的精度。

圆周率的历史故事

圆周率的历史故事

圆周率的历史故事
圆周率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常数,代表着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

它的精确值是无限循环小数,从古至今一直困扰着数学家们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圆周率的历史故事:
早在古希腊时期,数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的数值。

最早的一个近似值是由古希腊的“比例哲学家”泰勒米德得到的。

他将一个圆周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作比较,通过绘制多边形来逐渐逼近圆周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圆周率的精确度,但是还是无法得到完全准确的数字。

在中国,数学家祖冲之也曾经对圆周率进行研究,他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正多边形的内接和外接圆来逐渐逼近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祖冲之分别得出了3.1415926和3.1415927两个近似值,这些数字在当时的中国一度被广泛使用。

在欧洲中世纪,圆周率的精确度一直受到限制。

数学家们使用的工具很有限,只能通过手算得到高精度的近似值。

最终,到了十七世纪,数学家莱布尼茨和瓦里斯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无限级数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这个方法被称为莱布尼茨公式。

虽然这个公式收敛缓慢,但是它仍然是最早提出的用于计算圆周率的无限级数之一。

到了十九世纪,数学家林德曼发现可以将圆周率表示成连续分数的形式,这种表示方法在数学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在二十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开始使用计算机来计算更高精度的圆周率。

目前,已经计算得到了超过十万亿位的圆周率。

尽管数学家们仍在努力研究圆周率的数值和性质,但是它已经成为了数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常数,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和科学中。

圆周率历史介绍

圆周率历史介绍

圆周率历史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跨越了数千年,许多数学家都为它的精确计算做出了贡献。

1. 早期记录:一块产于公元前1900年的古巴比伦石匾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等于25/8,即3.125。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

2.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是首位通过数学算法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人。

他求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和22/7,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为圆周率的近似值。

3. 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意即圆周率等于3。

4. 刘徽与割圆术: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使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

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5. 祖冲之的贡献: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80年左右)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圆周率值。

他的这一成果在之后的800年里都是最准确的。

6. 近现代发展:16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出版了一本数学专著,其中他推导出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个分数相乘的积。

2015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与圆周率相关的公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圆周率的计算精度不断提高。

例如,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圆周率已计算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2021年8月17日,瑞士研究人员使用超级计算机,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创下了新的纪录。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它也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3.14作为圆周率的近似值进行计算。

总之,圆周率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许多数学家和科学家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圆周率的计算精度仍在不断提高。

圆周率发展历史

圆周率发展历史

圆周率发展历史
圆周率的由来和历史: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25/8=3.125。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 3.1605。

古希腊作为古代几何王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尤为突出。

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

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

接着,他对内接正六边形和外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加倍,将它们分别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再借助勾股定理改进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

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他先从圆内接正六边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包含了求极限的思想。

刘徽给出π=3.141024的圆周率近似值。

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给出不足近似值 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

在之后的800年里祖冲之计算出的π值都是最准确的。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期大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如古埃及纸草书(约公元前1700)中取π=(34)^4≒3.1604.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7110)<π<(3+71),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113355和约率722.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之为安托尼斯率.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无穷乘积式、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π值表达式纷纷出现,π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首次用计算机(ENIAC )计算π值,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数,突破了千位数.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克雷-2型和IBM-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出π值小数点后4.8亿位数,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亿位数,创下新的纪录.至今,最新纪录是小数点后12411亿位.除π的数值计算外,它的性质探讨也吸引了众多数学家.1761年瑞士数学家兰伯特第一个证明π是无理数.到1882年德国数学家林德曼首次证明了π是超越数,由此否定了困惑人们两千多年的“化圆为方”尺规作图问题.还有人对π的特征及与其它数字的联系进行研究,如1929年苏联数学家格尔丰德证明了eπ是超越数等等.。

圆周率的由来历史

圆周率的由来历史

圆周率的由来历史
圆周率是一个定义为圆周长与直径之比的数字,即π=C/d,于公元前3世纪被古希腊数学家萨摩斯(Schmias)研究出来。

他观察几何图形,推测用直线无数多次折叠形成的大圆,和只用一段直线形成的小圆,圆周的比例在两者之间是相同的。

他进而测算出π的近似值是3。

第一个神学家卢卡斯(Lucas)于公元前240年左右尝试对这个尚未发现的数字π进行更精确的估算,他准确到求出圆周率值π小数点后四位。

此后,圆周率运用在日常生活及科学计算中,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到中世纪伊波拉
(Ibn-e-ibrahim)求出圆周率值π小数点后17位,到十八世纪,乔里斯(John Wallis)求出圆周率值π小数点后35位,到九十年代,来自美国两位数学家A.k.Peterson 和J.leibenson 求出圆周率的值π小数点后一百四十位,研究圆周率的历史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

圆周率的发展史

圆周率的发展史

圆周率的发展史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一、亚洲
1、中国: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於5/8,即π等於10的开方(约为3.162)。

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於八亿分之一。

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2、印度:
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9.8684。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於10的平方根。

二、欧洲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
<3.1415926537。

他还是第一个以无限乘积叙述圆周率的人。

鲁道夫万科伦以边数多过32000000000的多边形算出有35个小数位的圆周率。

华理斯在1655年求出一道公式π/2=2×2×4×4×6×6×8×8...../3×3×5×5×7×7×9×9......
欧拉发现的e的iπ次方加1等於0,成为证明π是超越数的重要依据。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
目录
1
圆周率是指平面上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 数,用希腊字母 π (读“Pài”)表示。在一般计算时, 人们通常把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简化成3.14。 圆周率是一个极其驰名的数,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开始,这个数就引进了外行人和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 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 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在中国古代,圆周率还有圆率、 周率、周等名称。
目录
9
公元263年前后,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提出著名的割 圆术,得出 π=3.14。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 率。虽然割圆术提出的时间比阿基米德晚一些,但其方法却有 更美妙之处。割圆术仅用内接正多边形就确定出了圆周率的上、 下界,比阿基米德用内接同时又用外切正多边形简捷得多。刘 徽还采用了一种绝妙的精加工办法,可以将割到192边形的几个 粗糙的近似值通过简单的加权平均,就获得了具有4位有效数字 的圆周率 π=3927/1250=3.1416,而仅通过割圆计算要得出这 个结果,需要割到3072边形。这一神奇的精加工技术是割圆术 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对它缺乏理解而 被长期埋没了。
目录
2
1 3 5 7
9
圆周率的历史 (一)试验时期 (三)分析法时期 割圆术 背圆周率的口诀
2 4 6 8
圆周率的计算简史 (二)几何法时期 (四)计算机时期 祖冲之的贡献
目录
3
人类对圆周率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数学和计算技术发展情形的一 个侧面。德国数学史家康托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 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 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古代巴比伦、印度、中国 等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公元前2世纪,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记载了“径一而周三”。十九世纪前,求圆周率的值一直是数学中的 头号难题,计算进展相当缓慢。十九世纪后,计算圆周率的世界纪录 频频创新。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圆周率的计算突飞猛 进。借助于超级计算机,人们已经得到了圆周率的2061亿位精度。

圆周率派的产生和发展史

圆周率派的产生和发展史

圆周率派的产生和发展史圆周率是一个神奇的数学常数,它是指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通常用希腊字母“π”表示,其精确值无限小数,历史上研究圆周率始于古代,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热门话题。

在圆周率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形成了圆周率派。

本文将介绍圆周率派的产生和发展史。

1. 古代圆周率研究圆周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古埃及,他们使用的是一个近似值3.16。

不久后,古巴比伦将这个值推测到了3.125。

在古希腊时期,欧多克苏斯给出了准确的圆周率值,并且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

公元前250年左右,阿基米德通过简单的几何证明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3.14。

然而,这些值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2. 有理数派古希腊人一直认为,圆周率是有理数,即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直到公元5世纪的阿波利尼尔斯提出了著名的不等式,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

然而,有理数派的支持者仍然不信,他们认为只是计算精度不够高,可以通过更精确的计算方法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3. 无限派距离现在不远的时期,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关注圆周率的无理性。

在17世纪初,法国数学家费玛提出了经典的不等式n < π < n+1/n (n为自然数),这个不等式表明圆周率在所有分数中都没有相对应的不动点。

在18世纪,欧拉等人用迭代法证明圆周率是无限的,这个证明中涉及到数学分析中的微积分概念。

4. 计算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圆周率的计算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准确。

使用计算机可以更加精确地估算圆周率的小数部分,使得已知的圆周率的精度越来越高。

目前已知的最长圆周率小数是通过计算机计算得出的,其小数部分达到了至少十亿位。

总之,圆周率是人类数学研究的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课题,从古代的近似值到现代的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每个学派都为圆周率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和探索圆周率的奥秘。

有关圆周率的历史

有关圆周率的历史

有关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无理数,表示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例。

关于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1. 古代巴比伦:一些古代巴比伦文化的文献表明,巴比伦人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认识到圆周率的存在,尽管他们并没有使用符号来表示它。

2. 古代埃及:埃及人也对圆周率有一些了解。

在大约公元前1650年的一份文献中,可以看到他们使用了一个近似值,将圆周率估计为
3.125。

3. 古希腊: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公元前3世纪时,使用了一个近似值22/7,这是一个相对较精确的近似,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

4. 欧洲中世纪:在中世纪,欧洲数学家努力改进圆周率的近似值。

然而,直到16世纪,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到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5. 近代发现:随着数学和科学的发展,人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在17世纪和18世纪,数学家们逐渐发展出更加精确的算法和公式。

6. 计算机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能够使用计算机算法来计算圆周率的数值,迅速推进了对圆周率小数部分的了解。

其中,π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这使得计算机科学家能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来计算数百万、数十亿位的圆周率。

总的来说,圆周率的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古代文明的估算到近代数学的精确计算,一直是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圆周率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许多文献记录了其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个世纪前,它的发展、用途和研究的结果也是一座重要的基础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石。

最早的圆周率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

当时,埃及和巴比伦的数学家们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在《十二表》中,巴比伦数学家米利马给出了一个接近今天圆周率值的估算值:3 10/71,相当于3.1414,大约误差0.1%。

在公元前287年,由埃及数学家艾拉斐斯提出的讨论圆周率的思想中,他从解决圆面积的公式证明了π=3.1416,不足0.02%的误差。

继艾拉斐斯之后,研究圆周率的数学家们也都提出了不同的估算值。

例如,公元前240-公元前190年,古希腊数学家萨米斯给出的估算值是 3.1442,误差大约为0.2%。

在公元220年,汉朝数学家张丘建提出了一个调和级数形式的π=3.1591,误差为0.3%。

他是第一个用余弦函数研究圆周率的数学家,并有系统地进行了研究。

公元1050年,伊朗数学家穆罕默德布哈迪莎提出了π = 3.1417,误差小于0.002%,这是有史以来最精确的估算值。

他的成果对今天的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数学家们研究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中,也发展出了许多其他的数学知识,例如三角函数、复数等。

14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拉弗洛蒂提出了用于计算圆周率的另一种方法,他用了半径减半,角递减的方法计算出π=3.1417。

这一方法不仅精确,而且显著改进了圆周率计算的效率,为今天计算圆周率做出了积极贡献。

16世纪,外国数学家卡尔拜尔在德国和波兰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并精确估算出π≈3.14159。

他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的科学研究,并且有利于对圆周率的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

19世纪,德国数学家斯蒂芬萨缪尔森发现了新的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他在1949年用计算机计算出了π=3.14159265,误差小于0.0000002%,这一成果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震撼,并令其感动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周率的历史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

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代表圆周率。

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

现在π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

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东汉的数学家又将π值约为3.16。

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值为3.14。

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

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

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

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

他把π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

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
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
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

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值。

电子计算机问世后,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

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π,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
万位。

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π值已到4.8亿位。

π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