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德化窑明代
馆藏德化白瓷之明代“瓷圣”何朝宗作品欣赏
馆藏德化白瓷之明代“瓷圣”何朝宗作品欣赏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明,高28cm,底座径13.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
其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
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
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
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
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之手,其工艺成就代表了德化窑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传世塑像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福建德化窑瓷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别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他所创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达摩渡海像、观音像等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超凡脱俗之轩昂气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聪明睿智,令常人仰之弥高。
同时,又根据各种神祇的不同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没有媚俗感。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明,高4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达摩身披袈裟,前额宽大,鬓发卷曲,双眉紧锁,二目俯视,双手合抱于袖中,赤足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衣袂飘荡。
通体施象牙白釉,釉质肥厚滋润。
雕工深入锐利,衣纹飘逸流畅,浪花翻卷自如,颇富动感。
人像背后刻“何朝宗制”四字阴纹印。
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为著名。
此像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更兼以洁白如玉的瓷质,表现出达摩飘洋过海传播佛法的高僧形象,是德化窑之佳作。
德化窑白釉鹤鹿仙人雕像,明,高39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瓷塑人物鹤发童颜,双眼微睁,面带慈祥笑容,身穿宽大鹤氅,怡然自得地盘坐于洞石之上。
其头微偏,两臂交叉扶于石桌之上,右手托一经卷,俨然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神仙。
洞石左侧卧一小鹿,昂头竖耳,凝视老人。
洞石右侧立一仙鹤,长腿,曲颈,作寻觅状。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宋代)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
宋代瓷釉含氧化铁量是0.29%,明代则高达0.59%。
因此,宋代的瓷胎致密有少数气孔,而明代的胎坚致、无气孔。
烧成温度达1200°±30℃,用较强的还原焰烧成。
而且在造型方面,无论是菩萨、观音、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
其他如仿古铜器和箫笛一类的瓷制乐器,亦十分精美。
评判方法:
1、明代德化窑鉴定胎土特征:德化窑瓷土含铁量低,可塑性强。
胎土淘炼精细,胎质致密,洁白无杂质。
2、明代德化窑鉴定釉面特征:光照下迎光观察,其釉色白中隐现粉红或牙黄色调,故其白瓷有“象牙白”、“猪油白”之称。
在国际市场上,还被称之为“中国白”和“鹅绒白”。
3、明代德化窑鉴定造型特征:其瓷器造型主要杯、碗、盘、炉和仙佛一类人物雕塑等。
而人物雕塑则是最精彩的,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供奉的仙佛之类的人物。
其雕塑形体优美,比例合适,面部神态安详。
其使用了捏雕、堆贴、雕刻、粘接等多种手法,雕塑得十分精细逼真。
做到了毫发可鉴、珠粒可数,衣薄如布帛,衣褶自然重拂。
特别是人物手指,细致入微,甚至连指甲也可看出的程度。
4、明代德化窑鉴定款识特征:当时德化窑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捷隆、陈伟等人。
这些人名不见经传,但作品流传于世,常有他们的款识。
在一些明代白瓷观音上,可见到有何朝宗的葫芦形印记。
“何朝宗”三字为篆书。
明清时期的龙泉窑和德化窑
小规格 200 多种,其中以十八手观音、证莲观音、 坐岩观音、披坐观音最为著名。器物造型优美、 神韵动人、线条柔和、衣纹深秀。坐者庄严肃穆, 衣角柔和飘垂;立者衣巾临风飘指,俨然驾云渡 海,堪称一绝,被日本和欧洲国家誉为东方艺术。 所塑如来、弥勒、菩提、达摩、罗汉等也仪态生 动、神彩奕奕。另外,德化窑烧造的案头小雕塑 也为明代晚期的瓷坛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窑还生产一些仿古的 尊、鼎、炉和一些日用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 常以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纹是这一时 期的一大特色。龙的形象常常被运用于器物的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亚洲
《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中也说:明代的龙 泉窑青瓷与宋元时期相比,已大为逊色,呈衰退 之势,窑数减少,规模缩小。明代龙泉窑青瓷的 特点是胎厚重,胎色白中发灰,釉层透明度较高, 成型草率,质量粗糙。
明代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方法基本承袭了元 代的刻、印方法,但是在纹样的结构、形象以及 刀法上比元代大为逊色,釉色也灰暗了许多,工
明代龙泉瓷器虽逐渐衰落,但早中期的制品 仍十分精美,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 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 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 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 但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品来看,明的龙泉窑制品有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 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著称。其象牙白可
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 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 器,胎质致密,釉面纯净晶莹、光泽如绢,釉色 凝脂、通体透明,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 色调,又称鹅绒白,外国更赞为中国白。它釉色 纯洁莹白,胎与釉浑然一体.结合的非常紧密, 釉层和胎质几乎分不清。其优秀作品不以纹饰为 主,而刻意追求材料的质地美。
明代德化窑
明代德化窑德化窑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
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创烧于宋代,至明代,其烧制的白瓷已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据福建省博物馆1976年的考证,明代窑址计有十八处。
在浔中公社(镇)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儿、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镇)有内阪、新乾寨、窑垄山、桐岭、旧窑、新窑;在刈坑公社(镇)有许坑、林窑等。
据统计,目前已查明明代窑址共有一百多处。
据考古发现,在德化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
据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在宋、元时期有稳步发展,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海外。
到了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工艺大师们研制出一种温润乳白,如脂如玉的白瓷,这在当时全国制瓷业中独树一帜。
至此,德化窑达到了全盛时期,直至沿续到清代早期。
德化窑产的白瓷颇具特色,它不仅与唐宋时代的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相同。
它的特点如下:胎质:采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器物,因此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瓷土除了氧化硅含量高之外,氧化钾含量也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优良,如霜似雪。
釉色:釉面为纯白色,色泽乳白如脂,光润明亮,在光照下釉色隐现牙黄色调或微含肉红色。
因此又有“猪油白”、“象牙白”的称呼。
法国人把它称为“鹅绒白”、“中国白”。
这种很特别的釉色,是因为釉料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的缘故。
器型: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
多为日用器、供器与瓷雕。
日用器有盘、碗、杯(梅花杯、杯身呈八角形的八仙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
供器有香炉、尊、鼎以及仿玉、仿青铜礼器的造型。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
QQ:853089055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一)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瓷塑(亦称瓷雕)则是瓷器中别有特色的一朵艺术之花,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动物或花卉的总称。
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塑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其动物形器皿的造型,颇有深沉宏美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瓷塑艺术,随着瓷器制造业的空前发达而更加繁荣了起来。
但这时还主要是烧制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形瓷玩具,造型多写意概括,形简而富于雅趣。
瓷塑艺术发展至明代,已进入了它完美的时期,而福建德化瓷塑最负盛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德化窑的瓷塑以它独特的洁白如玉的质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
并出现了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瓷塑大师,其中以何朝宗(1522—1573年)为代表,他是明代驰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
他生于德化县浔中乡隆泰村,它的家乡蕴藏大量的优质瓷土,是德化古代著名的瓷乡。
何朝宗从小深受环境的熏陶,酷爱雕塑艺术,不但工于泥塑、木雕、石刻,而且更精于瓷塑。
他根据瓷塑艺术的特性,使各种雕塑艺术技法之长和优质的瓷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精雕细刻和造型精巧优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流畅、线条潇洒洗练,有成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
”他善于瓷塑佛像,如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每件作品无不形态逼真,格调高雅。
特别是他雕塑的观音,造型工巧,仪态宛然俏丽,堪称工绝一时,驰名中外,被称为“何来观音”,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天下共宝之”的盛誉。
何氏和德化窑其它艺术大师的作品,历来被国内外视为珍宝。
法、美、英、日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都藏有他们的作品,国内许多省市的博物馆、艺术馆也都珍藏着他们的名作。
(二)何朝宗及其它名师雕塑的瓷观音像,主要有渡海观音、坐岩观音、披式观音和盘膝观音等。
德化窑概况
德化窑概况德化瓷概况一、产地:今福建省中部德化县。
地处戴云山山区。
二、窑址:目前已发现249处,其中宋元窑址42处,明代窑址30处,清代窑址177处,民国窑址55处。
散布于德化县内,分布广,规模大。
三、历史分期概况:1.晚唐,五代时期—青瓷。
2.宋元时期—青白瓷繁盛期,兼有白瓷,青瓷,酱色釉瓷。
3.明代—白瓷,青花。
晚明为白瓷全盛期。
4.清代—白瓷,青花。
清初为清花瓷全盛期。
5.民国时期—白瓷,青花。
白瓷仿明清为主;青花多为民间日用器。
晚唐,五代时期德化窑青瓷:一、胎釉特征:胎骨发灰,成型工艺粗糙。
釉呈青黄,青褐色,含铁量高。
二、烧造工艺:采用托座叠烧法,窑温偏低。
三、器型种类:碗,碟,双耳罐,盘口壶等日用器。
四、与宋,元以后德化窑白胎青白瓷,白瓷完全不同。
晚唐,五代德化窑制品为青瓷特征,且较为粗糙。
宋元时期德化窑青白瓷:一、概述:宋元时期德化窑烧造白胎白釉瓷器,因白釉中少量三氧化二铁转变成低价铁,而釉成淡青色,即青白釉。
宋元德化窑以产青白瓷为主流,兼烧部份白瓷,青灰,青绿等杂釉。
德化瓷属软性瓷,烧制温度历代变化不大,均在1250—1280度之间,高于1300度,则易变形。
二、第一期:北宋早中期约北宋960年建朝初至1080年代哲宗元佑年初,约120年间。
德化白胎瓷器的初创阶段,产品以碗,碟类简单日用器为主。
胎色白中带淡灰,黄,米黄。
多为较深圈足,削足较粗糙。
釉色浅黄,灰黄为主,少见青白,施釉多至足上部,底足露胎。
装饰多为素面,亦有碗,盘内心划花,莲纹,蕉叶纹,简单,对称,为五代—宋初风格。
三、第二期: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约哲宗,徽宗以降150年左右。
此期为青白釉鼎盛期,产品以青白釉为主,白釉次之。
胎釉特征:胎色白或灰白色。
胎质细腻,胎体薄而坚硬。
釉层较薄,清澈滋润。
一般无开片,少数因冷却及土沁而开细小鱼子纹片。
青白釉色调不一,深者呈浅绿,淡者近白色,亦有泛灰,泛黄者。
纯白釉釉色洁白。
施釉至足上,底足露胎。
明代白瓷 孩儿红
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孩儿红德化窑以生产白瓷著称于世,其品质精良是古代其它窑口所不能比拟的,其产品备受世人喜爱,而被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
明代是德化窑白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产品以其品质的绝对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而大量外销。
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窑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
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但在这些白瓷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瓷种“孩儿红”,它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的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
“孩儿红”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
它的珍贵在于一炉中有时在一个角落,只有几个匣钵窑变成功。
由此可见,明代德化窑白瓷虽然大量烧制,但“孩儿红”成者却甚少。
考古工作者在一次对岭兜明代窑址的调查中发现了这种白中蕴红的标本,器型主要有梅花杯、八角杯、龙虎杯、盅、小碟、小碗、水注、小动物等。
“孩儿红”是古代一种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且要在一定气氛下偶然产生的珍稀瓷种,得者甚少,传世就更少,因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
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久负盛名的博物馆才收藏有这种明代德化窑的极品,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阿博物馆、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收藏馆以及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
德化窑“孩儿红”瓷的鉴别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特征:1、该瓷种是中低温陶瓷原材料在特定的氧化气氛下产生的,从考古资料上看,德化窑古代烧氧化焰主要是在元代、明代和清代,尤以明代最为典型。
因此,在器物的造型、制作、装饰、烧成等方面就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现代采用的稀土添加着色有很大的差别;2、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
清代康熙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德化窑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
德化白瓷的胎釉特点
葱根白
明代白瓷珍品,瓷色纯白洁净,宛如葱根, 故名葱根白。
孩儿红
德化孩儿红是一பைடு நூலகம்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窑白 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 置或温度不同,偶然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
的窑变。孩儿红釉而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 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弦肌肤般粉嫩透红。孩 儿红成者甚少,传世更少。
“中国白”原文(BLANCDECHINE)是法国人 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 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 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 “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 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光透视,色泽光润明亮,晶莹剔透,釉中隐现粉 红或乳白,釉层均匀细腻、光滑洁净,无永、宣 甜白瓷出现的灰暗、虾青杂色,更罕见橘皮棕眼。
此外,德化白瓷与釉面白中泛黄(俗称“米 黄釉”)的漳窑瓷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化白瓷胎 体致密,胎骨细腻洁白,胎与釉结合紧密,釉色 纯净,透光性极其良好,即使是少数的中低温白 瓷出现开片的现象,也显得十分温润细腻;而漳 窑瓷胎体相对粗松,胎骨呈灰白或灰黄,胎与釉
换了都是自己修 清洁也自己做我常常叫爸爸去享受生活 想买什么买什么 想去呢去呢
结合不甚坚实紧密,而且无一例外带有冰裂纹。 再者,德化白瓷精雕细刻,刻划细腻,制作精细, 更显得雅致、精巧,漳窑瓷受德化窑影响,在工 艺、造刑、装饰等方面多与德化白瓷相近,略显 粗拙。
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未 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成分构成和完全控制烧 成氛围,在烧成氛围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 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
换了都是自己修 清洁也自己做我常常叫爸爸去享受生活 想买什么买什么 想去呢去呢
德化白瓷的特点
德化白瓷的特点1、胎釉特点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
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
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如“似玉之瓯”的越窑青瓷,“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青瓷,定窑“花瓷琢红玉”,号称“假玉器”、“莹缜如玉”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
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
产品一销往国际市场,就被视为珍品而争相购藏。
著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的一个国家,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
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称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町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
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
德化白瓷,如脂似玉的“中国白”!
德化⽩瓷,如脂似⽟的“中国⽩”!在历史上,有⼀种瓷器,⽤⼀抹⽩惊艳了世界,在海内外被争相尊崇收藏。
它就是德化⽩瓷。
德化,与醴陵、景德镇并称“中国三⼤古瓷都”之⼀,历史悠久,⼈杰地灵,被誉为“千年瓷都,世界官窑”。
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笔。
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词也就成了德化⽩瓷的代名词,史书上记载:“‘中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德化⽩瓷更是被誉为“世界⽩瓷之母”。
德化窑出产的瓷器,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
⽽在明代,德化⽩瓷便远销欧洲,更让当时的法国⼈对其给予“BLANC DE CHINE”即“中国⽩”的美誉。
他们认为德化⽩瓷才是中国瓷器的上品之作,⽽德化⽩瓷⼜因为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度,被赋予“象⽛⽩”、“猪油⽩”、“鹅绒⽩”等美称。
在明代,德化⽩瓷正处于辉煌⿍盛的时期,⼤量的德化⽩瓷远世界各国。
由于它温润、精美、明净、脱俗,因此,深受国内外的瓷器爱好者喜爱和推崇。
明何朝宗《⽩釉渡海观⾳》2017年,在⾹港佳⼠得秋季拍卖会上以1600万港元落槌,创下迄今为⽌德化⽩瓷拍卖的世界纪录。
如明代“瓷圣”何朝宗创作的《渡海观⾳》就曾轰动世界,被誉为“东⽅维纳斯”。
明何朝宗《⽩釉达摩⽴像》德化⽩瓷的胎⾻细柔坚致,俗称“糯⽶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洁净匀厚与胎⾻结合紧密浑然⼀体,呈⾊温润如⽟,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清悦悠扬,犹如敲击⾦属,铿然作响。
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其“似定器⽆开⽚,若乳⽩之滑腻,宛如象⽛光⾊,如绢细⽔莹厚”。
德化民间艺匠将雕塑与瓷艺结合,⼤多以宗教为主题,所做物像仪态⽣动,不求⾊彩之华丽,只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瓷观⾳、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体,不仅⾯部刻划细腻,⾐纹深⽽洗练,⽽且都能很好地表现⼈物的性格。
不施彩料却栩栩如⽣,在每件⽓韵⽣动的⽩瓷作品背后,都彰显出德化瓷艺的精湛⾼超,依靠其独特的窑炉烧成技术,烧出陶泥的油脂,使之呈现出作品本⾝的⾃然美感!德化⽩瓷,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默默地⽤它的温润、晶莹和明净,让所有的美丽,在⼀⽚纤尘不染的素⽩中,静静地流淌。
精选明代陶瓷工艺
釉里红牡丹纹军持,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军持直口,长颈,颈中间出沿,扁圆腹,肩部一侧有一短流,无柄。器身绘釉里红缠枝牡丹纹,花叶布满器身,釉里红发色红艳纯正。
明初洪武时,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瓷器已很盛行,这件釉里红牡丹纹军持为佛教僧侣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其造型独特,纹饰色彩纯正,堪称洪武釉里红制品中的珍品。
素三彩菊花耳瓶
明朝时期,陈设品,罐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影色相结合的影色资工艺。在明代一般称为青花五彩,其制法是在器物上先勾画出青花花纹轮廓,青花烧成后再上五彩釉,再次入炉用700~800℃的低温烘烤而成。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釉争奇斗明,故后人称为"斗彩"。斗彩在明朝宣德时开始出现、成化年|同(公元1465~1487年)成就最突出,是影怪的新成就。这件花蝶纹罐,色彩明快鲜艳、青花与彩釉交相辉映,艺术效果非凡。《天工开物》中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烧造瓷器的过程与工艺,并且配有图示。
宣德青花灵芝石榴樽
明朝时期,盛器,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 这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产品。“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尊,高53cm,口径26.5cm,足径23.2cm。 尊石榴形,撇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敛,通体起瓜棱。外壁釉里红纹饰,共10层。口沿饰回纹一周,其下饰如意头纹。肩部纹饰顺序为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变形云头纹,如意头纹内绘折枝花。腹部绘四季花卉12组,均配以湖石。腹下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朵花,胫部饰回纹一周。足上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足边饰卷草纹。底无釉无款。 国内传世或出土的元末明初之釉里红器极少,成功者更为少见。此尊不仅釉下铜红色纯正,釉面匀净,且造型高大规整,四季花的描绘更是细腻精致,自然生动,其纹饰繁密但层次清晰,体现了元末明初瓷器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德化观音瓷塑赏析——以福建博物院馆藏珍品为例
1 明代德化窑立云观音瓷塑观音为佛教菩萨,自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原译观音自在或者观自在,唐宋以后演变为女相,神化作慈悲、救难送子形象,被芸芸众生崇拜。
这件明代观音立像(图1)现藏于福建博物院,通高43.5厘米,身宽12.2厘米,底径12.4×11厘米。
头绾高髻,饰莲花宝冠,结发垂肩,身着广袖通肩,带风帽披肩长巾,呈俯视状五官的刻画使用精准劲利的线条,简洁勾勒出慈悲温和的相貌。
圆肩修身,颈脖及上胸袒露,横贯饰坠珠串,垂挂璎珞。
双腕捷钩,右掌向上,左掌向下,和收腹间,起指作法,两袖向下飘展,衣裙下曳,呈“U”形的衣纹以细密流畅的线条描绘了裙子上的衣褶,衣褶随风飘动,可以看见衣服里面的身体轮廓,构成了一种朦胧含蓄而神秘的美感。
赤双足立于呈现祥云纹的云层之上,通体施奶黄釉,釉水莹润柔和。
这件观音衣裙上的“U”形纹饰,受印度笈多王朝时期雕刻艺术中心马图拉样地区出现的“湿衣佛像”的影响。
“湿衣佛像”的特点即佛像身穿半透明通肩式僧衣,从双肩垂下一道道平行的“U”形衣纹线条,仿佛微风吹过水面,泛起一层层波动的涟漪。
在印度,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大一统王朝,它继承印度文化传统,创造了印度的美术模式和美学理想,其艺术创作成了古典美术的高峰。
笈多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是中印两大文明间一次宗教、文化与艺术的深远互动,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艺术,形成德化瓷塑衣纹线条的渊源联系。
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
”①明代德化窑的雕塑人物造像,惟妙惟肖。
在当时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其代表人物是陶艺家何朝宗,相传他是德化县浔中镇后所村人,祖籍江西抚州,于明初奉命拨军迁入德化屯戍。
②何朝宗以陶瓷之生冷表现肌肤之温润,让人望其项背,令德化瓷质朴典雅。
2 清代德化窑送子观音坐像这尊清代的观音坐像(图2),观音头戴风帽,披帛长巾,结高发髻,头上装饰璎珞珠串,面容端庄慈祥,细眉长目,双手怀抱童子于身前右侧,右脚结半跏趺坐,左脚自然垂放,端坐在岩石上。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观音信仰自传入中国起,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完成了中国化历程,至宋代基本完成女相的转变。
观音造像基本的、传统的元素主要依托于《佛说造像度量经》《观无量寿经》《愣严经》和《妙法莲华经》四大佛教经典[1]。
一尊完整的观音造像主要由观音正像、底座和配饰品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底座构成背景和配饰品一起形成造像场景,再加上观音姿态、动作等,构成完整的观音题材造像。
1 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常见元素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于国内外各博物馆、民间收藏存量较大,根据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及梳理,笔者认为造像背景常见的元素大体上可分为六类。
岩石类:通常表现为类似于太湖石的山崖造型,瘦、透、漏,特点鲜明。
其中又分为带有小几的三层型、类似石凳的一层平台造型和宝座式造型。
泉州门里博物馆收藏的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图1)三层山崖造型颇具山势,透、漏雕刻明显、精炼,山石错落有致,观赏情趣强烈。
主题为怀抱婴儿,线条流畅,整体造型极为精致[2]。
这一类型在存世观音造像中所占比例较大且以坐姿为主。
至清代,童子拜观音、送子观音等造型民俗化特征渐趋明显,戏剧化场景突出。
海水类:这一类型观音造像以站姿为主,尤喜涡旋状纹表现海水的起伏感。
其中又有卷草纹厚圆底、卷草纹薄底、海水江崖纹、放射状平台和长方平台型等几种。
在海水江崖纹雕刻方面,线条精致,纹饰锐利,并常伴有荷花、荷叶、鱼篮等配饰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明“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图2),趾头修长的左脚露出,踏于海水浪花中,波涛汹涌,浪花泡沫珍珠般晶莹剔透[3]。
祥云类:明清时期德化窑祥云类观音造像配饰品较少,大多表现观音伫立凝神的站姿。
而在服饰方面,大多首服为头巾,披披肩、着裳群,受民俗化影响较小。
底座常见有卷草纹厚平台、如意纹平台和元宝纹平台三种。
私人收藏明末清初“笋江山人”款祥云观音立像(图3),卷草纹连绵回旋,线条清晰,花纹层次分明,工艺流畅精致。
明清德化青花研究
图二明晚期漳州窑青花花鸟纹瓶(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第二,波希尔著戴撤译的《中国美术》(商务印书馆,1923年)’9和牛津大学1924年出版的《远东陶瓷概述》是目前最早的相关著作20。
两本书中都提到了清代早期,在厦门的欧洲商人大量购买德化瓷器销往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化青花。
第三,英国柯玫瑰女士在《福建出口陶瓷类型及其在西方的保存》一文就专「1提到了德化青花在西方的大量留存,同时证明了清初以后,德化青花逐渐取代德化白瓷的地位,成为销往欧美市场的主流产品。
2‘19波希尔著戴撤译:《中国美术》,商务印书馆,192320牛津大学:《远东陶瓷概述》,牛津大学出版社,19242,(英)柯玫瑰:《福建出口陶瓷类型及其在西方的保存》,《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图三清康熙青花山水纹凤尾尊(德化陶瓷博物馆藏)在国内,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古陶瓷研究者就开始了德化青花外销的研究工作。
1963年,《文物》杂志上就刊登了夏鼎先生《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一文,文中附图7“坦噶尼喀出土的中国青花瓷器”(现藏牛津东方艺术博物馆),这种青花瓷器德化地区的多处窑址中都有出土,造型和纹饰与坦噶尼喀的完全一样。
这种产品在德化有大量生产,证明当时曾经有大量的德化青花销往非洲地区。
’21967年第9期的《文物》杂志上刊登了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调查简报。
简报称,我国西沙群岛地区曾大量出水青花瓷器,这些青花瓷器与德化地区五十多个窑址都有出土。
由于西沙群岛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这就说明当时有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参与到了外销中来。
23叶文程、罗立华的《中国青花瓷器的对外交流》一文中就我国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的外销做了精彩的论述,文中通过引用明代费信的《星搓胜览》和马欢的《赢涯胜览》,证明从十七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外销瓷的主力开始转为青花瓷。
这也为德化青花的外销起始时间做了间接的说明。
’‘在出水资料方面,郑炯鑫的《从“泰兴号”沉船看清代德化青花瓷器的生产和外销》一文是为我们研究德化青花提供了重要参考。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摘要:观音形象自传入中国后,逐渐完成了从“勇猛丈夫”向女性化形象的变相、从天竺灵光到凡世女菩萨的平民世俗神化演变的中国化演变历程。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精品。
文章对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造型进行赏析,并深入挖掘潜藏其后的兴盛原因。
关键词: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中国化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
德化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显示,其制瓷业源始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阶段。
特别是明中后期以来,随着窑炉技术的提高和胎釉配方的改良,德化窑陶瓷获得“中国白”美誉,是中国白瓷的代表,其中尤以观音瓷雕塑像发展最为突出。
1 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演变历程简述作为智慧与慈悲象征的观音信仰随着汉末佛教的传入而逐渐扎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民间。
受中国古代文化、民间习俗和信仰诸多因素的影响,观音形象逐渐完成了其中国化演变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观音信仰体系。
1.1 从“勇猛丈夫”向女性化形象的变相在印度早期佛教典籍、健陀罗壁画、塑像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之一的观音菩萨皆为“勇猛丈夫”;初入中原之时,《华严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等亦以“勇猛丈夫观自在”“善男子”“莲花童子”等男相度人;迟至宋代亦有男相观音文物遗留(图1)。
现可见较早的南北朝时期的《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为救度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而化现为33种应身,其中女身占据7种,逐渐开始进入女性形象的转变[1]。
随着北宋后妙善公主的传说、蒋之奇《大悲菩萨传》、管道昇《观世音菩萨传略》及明代《香山宝卷》等的演绎与完善,观音女性化形象逐步完成了中国化演变。
1.2 从天竺灵光向凡尘女菩萨的平民世俗神化转变观音的主要表德之一即为救度、泛爱广大众生,其有求必应的大慈大悲情怀与社会大众关注生存困难的心理相契合。
同时,妙善公主传说中纯孝感人的身世,也与封建王朝以伦理道德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需要相吻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明代德化窑观音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明代德化窑观音像作者:王纯婧李娟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11期观音自东汉随着佛教传入中土以后,一直深受百姓崇拜,是佛教中尤为重要的一尊菩萨,地位仅次于佛教教主释迦牟尼。
若论其在民众间的流行程度甚至高于佛陀本尊。
明代德化窑以生产宗教人物瓷塑著称,特别是何朝宗、林朝景等名家之作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艺术水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两件明代德化窑观音造像,现作简要介绍。
一、馆藏德化窑观音简介明德化窑何朝宗制白釉观音像。
观音胎体细腻洁白,釉面莹润,釉色整体微微泛黄,呈现出象牙的颜色,即所谓的“象牙白”。
观音面部丰满,脸形圆润,双目微阂,眉间有白毫,鼻若悬胆,双耳垂肩,嘴角上翘,微微含笑,呈现出祥和宁静、庄严神圣之感。
观音头发分为六股,于脑后结双环髻搭在肩侧,身着宽袖长袍,胸前饰如意形璎珞,游戏坐,右腿曲立,左腿盘于右腿前,跣足,右手搭于膝上,左手执如意,倚靠于龙首鹰腿的凭几上。
背部钤印葫芦形“何朝宗”款(图1)。
明德化窑白釉持经观音。
通体白釉微黄。
发髻高束盘于头顶,正中插一垂珠发簪,面容秀丽端庄,双目微闭,神情慈穆,额间隐见白毫,胸前垂饰璎珞,身着长袍,下着长裙,一足外露,一足屈掩,游戏坐,右手抚膝,左手握经卷置于右手上。
整尊造像线条自然流畅,造型生动。
背部印“宣德”款(图2)。
这两尊白瓷观音塑像,是明代德化窑典型的观音造型,上身内着僧支,外披长袍,下身着裙,皆素面无纹。
观音身形圆润,衣饰简洁,发式与明代民间流行发式相类。
整体观之,除却菩萨的庄严感,还带有一种世俗化的美感。
观音信仰在我国可分为三大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民间观音信仰。
明代宫廷内崇信藏传佛教,这一时期铸造了数量颇多的铜鎏金观音造像。
汉传佛教造像属于寺庙内供奉所用造像,具有既定的仪轨,造型与风格较为规范。
而德化窑所塑的观音造像与这两者风格皆不相同,观音面目祥和,体态柔美,庄严肃穆之感减弱,融入了女性温柔的美感,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且观音形象多样,掺杂了众多民间信仰元素,属于民间观音信仰的一部分,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入结合的产物。
福建闽南地区古代陶瓷生产概述-厦门图书馆
福建闽南地区古代陶瓷生产概述郑东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古代南方重要的陶瓷产区,在陶瓷史上素有“黑建”、“白建”和“青建”之称,而闽南地区又是福建主要的古窑址分布区域,在福建古代陶瓷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闽南地区指福建南部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三市及所辖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石狮,漳州市及平和、南靖、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以及厦门市所辖地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由于闽南泉、漳、厦三市位于福建南部沿海,地理上互为相邻、风尚习俗相通相近,尤其是闽南语系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方言(少数为客家语系和潮汕语系),因此,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便习称“闽南”,延用至今。
闽南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随着近年来古窑址调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及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古窑址的科学发掘,古代闽南地区陶瓷生产的概貌愈来愈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据现有考古资料统计,闽南地区已发现各时期古窑址超过500处,生产陶瓷种类包括青釉、青白釉、白釉、青花、彩绘瓷及黑、酱、绿、蓝等单色釉瓷等,烧造年代始于南朝而终于民国,绵延1600余年。
闽南陶瓷产品享誉海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宋代同安窑系“珠光青瓷”、明代德化窑“猪油白”、明末清初平和窑“克拉克瓷”以及“吴须赤绘”、“交趾烧”和明清漳州窑“米色釉”等诸多品种。
可以说,闽南古代瓷业极为发达,数量品种丰富,产品大量外销,是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的源头之一。
一、宋代同安窑系青瓷和德化窑青白瓷青瓷是闽南古陶瓷生产的最大宗产品,年代最早的当属南朝晋江磁灶溪口窑,当时已经烧造出青瓷碗、盘、钵、瓮、罐、盘口壶、灯盏等①。
至唐五代,闽南地区随着移民的入迁、人口急增和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制瓷窑场纷纷开辟,甚至出现了遗物堆积范围达二万平方米的大窑场②;闽南窑业至宋元时达到鼎盛,窑址遍布,漳州地区20余处③、厦门地区15处④、泉州地区仅德化县就有42处⑤,产品以青瓷为主,另有白瓷、青白瓷、黑瓷,并出现黄绿釉、褐彩等,而且,同一处窑场往往兼烧几个品种。
德化古代窑址
德化古代窑址德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德化窑址于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提升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近40年来的普查,迄今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8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遍布全县各乡(镇)。
现将1976年重点发掘的碗坪仑宋代窑址、屈斗宫宋元时代窑址和全县已发现的古瓷窑、古陶窑遗址简介于下:一、碗坪仑古瓷窑碗坪仑宋代古瓷窑,在县城西部盖德乡盖德村,距县城约7公里右侧的山坡上。
窑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
1966年2月普查发现,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省、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组织发掘,揭露总面积87.25平方米。
在第2层(上层)、第3层(下层)发现残窑基2处,出土各种瓷器和窑具共1700余件。
上层窑头尾已被破坏,窑残长12米,宽2.60-2.80米.残高0.15-0.25米,窑壁用长方形砖砌成,两壁有残窑门5处,该层系青瓷与黑瓷共存的堆积,迭压在白瓷堆积之上,出土釉、黑釉和酱釉瓷器497件,产品有碗、盘、碟、钵、罐、壶、瓶,以碗、瓶为主,造型以瓶和军持为优。
有迭烧、芒口覆烧、套烧、支烧和扣烧等方法。
出土的生产工具27件,有垫圈、垫饼、垫柱、匣钵、筒形垫具、试片、磨钵和铁刀。
在中部偏东的古瓷堆积层,出土了早至唐“开元通宝”,晚至南宋“建炎通宝”的14枚铜钱,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和制法特征推断,该层为南宋的龙窑。
下层发现一个窑头和近似半椭圆形的残窑基,残长约3.70米,身宽1.40米,残高约0.70米,窑头券顶已经倒塌,火腔、通火孔及窑壁保存尚好。
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垫托、托盘、垫柱、匣钵、支圈、垫圈、垫饼、钵模、小碟模、带把模具117件。
瓷器产品均为白瓷器,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粉盒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部份产品因火候差异呈青白或灰白,乃至牙黄。
明朝立像象征
明朝立像象征【篇一:明朝立像象征】德化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
这里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是烧造瓷器的理想之地。
德化窑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窑之一。
德化窑在宋代已烧制白瓷和青白釉瓷器,元代青白瓷已远销海外。
德化窑的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
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
胎釉浑然一体,如霜似雪,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法国人把它称为“鹅绒白”。
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的瓷塑像,所制达摩、寿星、观音、弥勒佛等像均极精致。
瓷像不仅面部刻画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瓷像背面常见一些瓷塑艺术大师的钤印。
尤以何朝宗为代表的“象牙白”瓷塑雕像最具特色。
他是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德化人,他雕塑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一丝不苟,准确生动,宛若出水芙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
【篇二:明朝立像象征】帝王兴衰馆文案明朝部分 (1368——1644)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封建王朝, 1368 朱元璋登基,建都南京,国号大明。
1421 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立国之初,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
宣德以后,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
明朝前期,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君臣励精图治,勤政爱民。
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收复马来诸岛。
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海内清平,万邦来朝”,呈现一派盛世景象。
明英宗幼年即位后,虽有宦官擅权,后经景泰、天顺两朝,国力回升,孝宗时期再次大治,史称“弘治中兴”。
正德朝中衰,嘉靖推行新政,国力恢复;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倭寇闹事,国力衰弱。
隆庆年间,推行新政,史称“隆庆新政”。
万历朝初,实行改革,平定叛乱,经济繁荣,明朝再度中兴,史称“万历中兴”。
中期,皇帝怠政,江南民变。
万历末年,后金起兵。
天启年间,宦官大权独揽,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德化窑
明代德化窑明代
德化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脉的腹地,自古以来德化窑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
其产品工艺特色独具,备受世人喜爱,且大量外销,而被誉为“中国白”。
德化窑明代的白釉瓷选料讲究,制作精细。
产品釉质细腻,光泽如绢,凝脂似玉,胎白质坚,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肉眼可见一种莹润的感觉。
由于原材料配方不同,或在烧成过程中窑内位置不同所处的气氛差异而产生的窑变现象,造成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
因此,按其瓷质和釉色来分,明代德化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约定俗成的名贵瓷种,而法国人则统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
“中国白”的骄子——明代德化窑“猪油白”瓷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生产白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其品质的绝对优势备受世人的喜爱而大量外销。
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
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化窑白瓷按其品质的不同,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这些瓷种被法人统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
“猪油白”是德化窑明代白釉瓷的精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
从窑址出土的标本上看,“猪油白”瓷产品釉质莹厚细腻,油光明亮,润如油脂,胎白质坚,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肉眼可见一种白润如脂的感觉。
为配合德化县陶瓷生产建设用地的文物清理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馆、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联合组织对德化窑的甲杯山窑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整个田野发掘工作自2001年5月10开始,至6月22日结束,前后延续了一个多月时间。
此次清理发掘面积共120多平方米,清理出元代至明代的窑炉3座,并获得了多组重要的地层关系资料,出土了一大批形制比较完整且种类丰富的“中国白”瓷器、匣钵、垫饼、垫圈、点烧、支烧等窑具。
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3座窑炉。
这3座窑炉田野定名为01DJY1、01DJY2和01DJY3,3座窑炉窑头的朝向基本相同,只是炉尾走势有点偏差,按01DJY1南壁测定窑头的朝向……
Saturday, July 11, 2020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