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 阅读答案附赏析

合集下载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阅读及答案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阅读及答案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景色有何作用?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①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②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词阅读在中考语文考试中是必考题型,很多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上失分,要想解答好古诗词阅读必须多做中考真题,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古诗词答题水平。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2 分)【答案】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从鸣蝉稻花香蛙声可能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蝉是夏季之物,稻花香说明稻子并未成熟,正值夏季;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描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2)有人认为画线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认为如何?请简要分析。

(2分)【答案】可以这么认为。

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主动出现在眼前,这是把茅店当成人来写了,好似茅店在迎接自己这个老友似的,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这样理解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主动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啊! 这样理解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了,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当然如果认为是人主动发现了茅店,则就不是拟人修辞了。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在练习中积累解题经验,这样才能在古诗词阅读上取得高分。

《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

《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

《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三则《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本首词也是考试重点,下面让我们做一些课后习题巩固知识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训练及答案一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A.南宋B.北宋C.南唐正确答案:A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正确答案:A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训练及答案二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1.默写这首词。

(16分)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0 分)答: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0 字内)。

(12分)答: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0分)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诗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阻风三峰下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阻风三峰下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阻风三峰下阅读附答案【诗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阻风三峰下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去更好,今朝留宿何妨。

水晶宫里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宋词人。

这首词,是作者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时
所作。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预料,急于。

⑴“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一句中,哪两个词用的最妙,请简要分析。

(4分)
⑵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整体表现了作者就是以怎样的胸怀看待风波险阻的?(4分后)
试题答案:
14⑴“领”和“唤”(1分后)。

运用拟人手法(1分后),抒发自己幻觉的意象,
词人不说道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严禁高速行驶的实况,恰好相反却,水神热情地应邀
他观赏那幸福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衬的水面,闪烁着象鱼鳞般的波纹(1分后)。

将这骤
然而至的不速之客图画得极具人情味,生动而形象。

(1分后)
⑵比喻手法。

(1分)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
音乐。

想象生动,新颖(1分)。

达观、豪迈的胸怀。

(2分)(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西江月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江月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

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

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

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

(4分)
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

(7分)
参考答案
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
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

(意思对即可。

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

(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

西江月·渔父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西江月·渔父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西江月·渔父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西江月·渔父词宋代: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

闲管兴亡则甚。

译文: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陡峭的绿崖有千丈余高,落日照在江面上泛着金光。

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

闲管兴亡则甚。

鱼肥美新鲜,正是吃鱼的好时节,前村好酒值得喝干了再斟。

前事已随时间深埋,兴盛或是衰败又有何关系?注释: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róng)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西江月: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削翠:陡峭的绿崖。

一川:犹满川。

镕金:熔化金属。

亦特指熔化黄金。

选甚:不论怎么。

别浦鱼肥堪脍(kuài),前村酒美重斟(zhēn)。

千年往事已沉沉。

闲管兴亡则甚。

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称浦,或称别浦。

脍:把鱼切成薄片。

沉沉:悠远。

则甚:做甚,做什么。

赏析:这首词是写江行采石所见所感的,虽自称“戏作”,其实寄慨遥深。

上片写江行所见。

“千丈悬崖”,言采石江岸高峻陡峭;“削翠”,言江岸壁立如削,却草木葱茏。

如果说“千丈”句写江岸,而“一川”句则写江水。

廖世美《好事近》词说:“落日水镕金。

”此句化用廖词,言落日的余辉照射在江面上,一川江水像镕金那样灿烂。

落日熔金,悬崖削翠,作者从这两个侧面,表现出采石水光山色之壮美。

“白鸥”句写江上的沙鸥;“选甚”句写江上的游人。

白鸥在江上自由飞翔,毫无戒心,与人和谐相处;而人则乘舟遨游,任其所之。

张志和《渔歌子》说“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还谈什么“今日任风波”,则其江行之安闲可知。

下片写江行所感。

“别浦”二句写江行生活。

“别浦”句映带开头两句,写长江沿岸水产丰富,鱼蟹肥美,可供享用。

“前村”,和“别浦”对应,言前行途中有江村可以沽酒。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 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 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阅读答案附赏析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参考答案①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

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

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②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悬崖、翠、川、落日、白鸥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答作用时,还要答出在结构上的作用。

上阙美丽的自然景色,表现的是词人的喜爱之情。

从下阙鱼肥酒美等生活场景,从闲管的感慨来看,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关键词分析作答。

词人在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愿为国效力,因此,休说鲈鱼堪脍表达的是词人不愿归隐、愿为国效力的志向;而本词中,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因此,别浦鱼肥堪脍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惬意描写,借助渔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据专家考证,这首戏作词作于淳熙五年。

全词为《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摇?摇别浦鱼肥堪烩,前村酒美重斟。

【高中古诗词阅读】程《西江月秋兴》阅读解析及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程《西江月秋兴》阅读解析及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程《西江月秋兴》阅读解析及答案【高中古诗词阅读】程?《西江月?秋兴》阅读解析及答案西江秋月之旅?他每天都在花园里锄地,有时还抓根棍子找泉水。

山翁邀请我坐在桥旁,对着菊花微笑。

河岸的另一边有许多竹子,小溪附近几乎没有池塘的烟雾。

那条小渔船顺着海滩流下来,转过身就不见了。

【注】工艺:墨仙、休宁西江月、明代、秋星程?他每天都在花园里锄地,有时还抓根棍子找泉水。

山翁邀请我坐在桥旁,对着菊花微笑。

河岸的另一边有许多竹子,小溪附近几乎没有池塘的烟雾。

那条小渔船顺着海滩流下来,转过身就不见了。

【注】程?: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本文结合这首诗,通过“翁山”意象,简要分析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解析: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

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山翁”的身份,再定位他的的性格或情感。

答复:① 山翁是一个快乐、舒适、超然的隐士形象。

② 通过“赵”和“笑”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山翁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笑指盛开的菊花”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共同的优雅情趣。

正是通过对山翁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作者对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和崇高情怀。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4分)分析: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所采用的特殊表现手法。

在作标题时,可以考虑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重叠词)、表达方式(叙述、讨论、抒情、描写)。

表达方式(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距离与距离的结合、现实与现实的互动、山水抒情、古今寓言、以事实表达我们的愿望)。

答案: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4)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4)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高考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6期)专题07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6期)专题07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6期)专题07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14届安徽合肥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8分)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小题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2、(14届湖北黄冈高三4月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小题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屡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4分)3.(14届吉林长春高三第三次调研)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①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②。

【注释】①定:究竟。

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6分)【小题2】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

(5分)4.(14届陕西西安中学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西江月阅读题练习与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题练习与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题练习与参考答案
西江月阅读题练习与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西江月
①夜行黄沙②道中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1)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

时间是____天的夜晚,我是从“”一句看出季节特征的。

词的.上片主要写山村特有的响声,分别是:鹊惊、、。

(2)用自己的话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参考答案:
(1)夏稻花香里说丰年蝉鸣蛙噪
(2)月亮升上枝头惊动喜鹊飞离树枝,入夜,清风习习,不时有蝉在耳边呜叫。

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香味,耳边传来一阵阵的蛙叫声,好似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意思对即可)。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一」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9.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8.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3分)9.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3分)《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二」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①,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涴:污,弄脏。

简要分析两首词描写梅花时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苏轼的词正面描写梅花的风姿、神韵等,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描写梅花时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梅心惊破”来表现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表现了词人情感上的波澜;用“一枝折得”表达折梅无人寄达的悲凉之情。

解析:苏轼的`词是正面描写梅花的各个特点,以此塑造梅花的形象,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的词涉及梅花的仅有两句“梅心惊破”“一枝折得”,第一句写了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第二句写词人折梅无人寄的悲凉。

2023年《江行》阅读答案

2023年《江行》阅读答案

2023年《江行》阅读答案2023年《江行》阅读答案1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

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

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从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

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

看得出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

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

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

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20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干线还有40度的距离。

几大片鳞云黏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

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

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

有几只小轮船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了,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阅读题: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浅(qiǎn)碧点缀(zhuì)粘结(nián)粘(zhān)贴B.褶(zě)痕浅(qiǎn)碧粘(nián)结粘(nián)贴C.商埠(fù)点缀(zhuì)粘(nián)贴粘(zhān)结D.船舷(qián)褶(zhě)痕粘(nián)结商埠(bù)3.文中,作者选择了两个空间、两个时间看江,即______和_____,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下面是第一我为你整理的《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诗词阅读题目(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2)请你绽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西江月》诗词阅读答案(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接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得意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拂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回旋;一阵阵清风缓缓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悦耳动听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西江月》诗词鉴赏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美丽,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常常来此巡游,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奇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回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由于月光光明,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戏作诗(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戏作诗(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戏作诗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陆游其二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其四群胡束手仗天亡①,弃甲纵横满战场。

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

【注】①仗天亡:金国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连老天也要消灭它。

仗,凭借、依靠的意思。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二前两句写在刺骨寒风中,全副武装的骑兵横渡黄河,借助云梯攻破了敌人的堡垒。

B.其二第三句,将被打得溃不成军的敌人比作四散的鸟兽,形象生动地说明敌人已不足为惧。

C.其四前两句实写了金军丢盔弃甲的溃败场景,笔力雄健,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战斗情怀。

D.其四后两句中,大获全胜的将士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夜半时分又攻入了敌人的辽阳城。

2.“雪”在这两首诗中有多重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①辛弃疾鼓子花②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

今朝拄杖过西乡。

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

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

白头陪奉少年场。

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六十二岁,时词人赋闲于瓢泉。

②鼓子花,即旋花,形似鼓。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鼓子花在春天开得非常繁盛,这一充满生机的景象引发了词人许多的思绪。

B.词人想要去观赏牡丹花,“急呼”与“忙”表现了他前往赏花的急切心理。

C.“红紫成行”此处用颜色代指牡丹,写出牡丹虽经受狂风暴雨却依旧艳丽。

D.词人深受百姓尊重且性格随和,到西乡之后,许多少年陪伴词人共赏牡丹。

4.有评论认为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妙,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陆游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磑①破旗枪②。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③汤。

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

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④香?[注]①磑:石磨。

②旗枪:茶叶。

《西江月》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西江月》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西江月》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答复词后问题。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2)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1)“凉”字用得妙。

因为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2)既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又借此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和失意后的苦闷心情),且“月明多被云妨”多指自古贤良多被奸佞陷害,美好的品质常被污浊掩盖,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对即可)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

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消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详细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慨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终究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疑心、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答案「篇一」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人A.南宋B.北宋C.南唐正确答案:A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正确答案:A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词题是_______。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3.词中的“见”读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词上片写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 _______和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的乐趣。

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和_______ 。

答案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清风半夜鸣蝉3.xiàn 现4.月、鹊、蝉、蛙、星、雨、店、桥5.月明风清蝉鸣蛙噪黄沙道天气时阴时晴旧游之地夜行乡间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答案「篇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9.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西江夜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西江夜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西江夜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西江夜行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①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注)①露华:露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描绘了月夜缓缓行船见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B.第五、六句描写环境的寂静无扰,河水清澈,从侧面表现诗人品格的高尚。

C.第七、八句写季节变化,诗人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

D.最后两句写在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传来一声鹤鸣,给人悲凉、恐怖之感。

6.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清澹”即“清淡”,请简析本诗“清澹”的特点。

【答案】5.D6.诗歌“清澹”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澄潭”“月”“露华”等意象营造的意境清幽、恬静;②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③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④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给人悲凉、恐怖之感”错,诗人用早上鹤鸣一声,引发思乡情意。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风格的能力。

分析时扣住“清淡”,从意象选择、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及语言特点等方面鉴赏。

首句“澄潭月里行”,选择“澄潭”“月”等意象,描写澄澈的潭水,倒映的明月;“愁坐露华生”,描写秋夜林叶中晶莹的露珠;营造了清新明净的意境,体现出“清淡”的特点。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表面是写周围环境清寂无扰,河水澄净无波,实际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清高志向。

“外物”之所以能“无扰”,是因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宁静,水流清澈暗示人物品性的高洁。

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体现出“清淡”的诗风。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诗中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用悠悠天地的辽阔衬托,这一点乡思显得并不深重;借由清晨的鹤鸣表达思乡,更有超然物外的超脱,因而诗歌虽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体现出“清淡”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参考答案①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

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

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②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悬崖、翠、川、落日、白鸥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答作用时,还要答出在结构上的作用。

上阙美丽的自然景色,表现的是词人的喜爱之情。

从下阙鱼肥酒美等生活场景,从闲管的感慨来看,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关键词分析作答。

词人在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愿为国效力,因此,休说鲈鱼堪脍表达的是词人不愿归隐、愿为国效力的志向;而本词中,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因此,别浦鱼肥堪脍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惬意描写,借助渔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据专家考证,这首戏作词作于淳熙五年。

全词为《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摇?摇别浦鱼肥堪烩,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解读这首词的词序,它提供了一个矛盾焦点,矛盾在于感心之物(采石岸)与他的感物之心(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相悖。

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

它无论对于宋朝历史还是对于辛弃疾个人经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地点。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甲戌,命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往芜湖,趣(李)显忠交(王)权军,且犒师采石。

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

这一仗虞允文带领一万宋军打败了四万金兵,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辉煌。

辛弃疾渡淮时,应该正是宋金鏖战之时,虞允文大败金兵,辛弃疾一定知道。

何况虞允文是辛弃疾的恩师,辛弃疾曾于南归十年后的乾道七年,在司农主簿小官任上写了著名的战略文章《九议》呈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得到虞的赏识和采纳,辛弃疾后来的升任也与此不无关系。

按说到采石矶的辛弃疾应该是回顾胜利缅怀恩师激发诗情的地方,面对这个感心之物,按辛弃疾的性格应该浮想联翩、壮怀激烈奋而作豪放词才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偏偏作了一首戏作词,并且是他的创作历程中的第一首戏作的词。

表面看,淳熙五年是辛弃疾仕途平坦顺利的一年,稼轩时年39岁,正当年富力强,仕途亨通。

淳熙二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受丞相叶衡的举荐,辛弃疾出任江西提刑,平茶商军赖文正之后,受到朝廷赏识,得到嘉奖与升迁,先后除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再迁隆兴府江西安抚,到了淳熙五年的春天,在江西安抚任上只三个月的辛弃疾,就被召为大理少卿,到了京城临安。

同年九月,就又出任湖北转运副使。

正如他自己所说: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霜天晓月旅兴》)但此时辛弃疾心情是动荡不安的。

朝廷表面上基本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重重,不仅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还有各个派系、各种阵营、各个利益集体中的矛盾,当时新任的右丞相是史浩,他思想上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

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称北
方归来者为归正人,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

这使得辛弃疾困惑、忧虑,甚至是怨恨。

从他的词作《水调歌头》的题序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

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

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

辛弃疾痛恨朝廷中的门户之分,但在词中他说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对敌手表示不屑,但也表达了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

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也有归隐的无奈。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阅读答案附赏析摸鱼儿(并序)辛弃疾阅读答案附赏析西江月(苏轼)贺新郎(辛弃疾)念奴娇(辛弃疾)汉宫春(辛弃疾)辛弃疾:贺新郎摸鱼儿(辛弃疾)水龙吟(辛弃疾)永遇乐(辛弃疾)木兰花慢(辛弃疾)祝英台近(辛弃疾)青玉案(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菩萨蛮(辛弃疾)鹤鸪天辛弃疾阅读答案西江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