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
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
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这个理论提出了儿童从婴儿到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认知结构和特点。
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感知运动期: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官运动与环境进行交互,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
婴儿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通过感觉来感知物体的存在和运动,并通过运动来产生作用和反应。
2.前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表征和语言来表达和思考,并且开始形成一些初步的概念。
他们能够使用符号来代表物体或者事件,并且能够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但他们的思维还是非逻辑的,即他们不能使用转换思维。
例如,他们不能理解物质在外观上改变后依然保持其基本属性。
3.具体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7岁到11/12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进行具体的思维运算。
他们可以理解并应用概念,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算术运算,并且能够理解数量的保持、类别的分类和序列的排列等概念。
4.形式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12岁及以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形式逻辑推理。
他们能够进行假设、推理和抽象的思考,能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数学和科学概念。
他们也能够思考和解决抽象和复杂的问题,表现出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
总体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从感知到逻辑运算的认知能力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并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尽管这个理论有一些限制和批评,比如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但它仍然为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指导。
皮亚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行为》、《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道德判断》、《智慧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原理》等。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认知发展的理论,其治学思想是从儿童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研究,进而探索认识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也就是"发生认识论"学说。
他的理论极为丰富,融合了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和认识等方面的知识。
(一)智慧的本质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就是同化和顺应,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内因)和客体(外因)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状态。
他认为主客体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机动的,就导致了他的主体客体的不可分的认识论。
(二)关于认识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认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
1、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图式,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
2、同化和顺应在心理发展的水平上,适应也可概括为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
同化是指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则是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3、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
平衡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
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作用,平衡从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
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就是适应过程。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过程。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生平1、了解一个心理学家的生平,才能知道他为什么会创造这样的理论2、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3、皮亚杰学派4、一生都保持对生物学和认识论的兴趣5、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会具备的特点6、如何模仿成功人的发展路径7、对待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应持有什么样的心态8、学霸是怎么养成的二、理论的思想来源第一个思想来源:康德哲学的烙印详解第二个思想来源:结构主义思想详解第三个思想来源:以生物学家开始进行学术研究,推崇沃丁顿的渐成论-胚胎发育理论详解第四个思想来源:布尔代数符号逻辑学和现代控制论详解第五个思想来源:机能主义,授业于克拉帕瑞德生物学和机能主义的观点详解其他思想来源:1、行为主义:单向关系—>双向关系2、格式塔学派:整体和部分3、精神分析:追随荣格精神分析学说4、鲍德温思想:道德发展观的由来5、对于“模仿”有排斥情绪怎么处理6、不允许新人比自己厉害的心理问题怎么解决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一)心理发展观的概述1、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2、适应是怎么来?3、适应的本质是什么?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怎么进行的?(二)第1个重要概念:图式1、详解什么叫图式2、人有哪些先天图式?3、详解动作和活动的定义(三)第2个重要概念:同化1、详解什么叫同化2、列举同化的事例3、同化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同化的三种形式(1)详解什么叫再生性同化,举实例(2)详解什么叫再认性同化,举实例(3)详解什么叫概括性同化,举实例5、同化的实质作用是什么6、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见多识广?(四)第3个重要概念:顺应1、详解什么叫顺应2、顺应的本质是什么?顺应=突破舒适圈3、以实际生活案例讲解同化和顺应的区别(1)“从没有见过的一只螃蟹摆在面前,你会选择吃,还是选择不吃?”(2)“出国,去到一个外国人家里吃饭,有刀叉你不会用,你会怎么应对?”4、图式、同化和顺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比较5、谈恋爱为什么需要学习?谈恋爱的图式并非先天具有6、如何增加谈恋爱的图式?7、讲解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心理治疗机制8、细讲为什么认知能够改变大脑神经元的链接9、案例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觉得好看就能挣到钱的逻辑习惯”(五)第4个重要概念:平衡1、详解什么叫平衡2、心理咨询理念:“既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也解决现实问题”3、平衡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4、家长须知:“孩子一哭,父母就满足,这会阻碍孩子成长”的原因解析5、详解动作的定义6、詹姆士和皮亚杰提出的机能主义理论上的区别7、为什么要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的心理依据8、复习主体意识流、主我、客我之间的关系发展四、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因素1、成熟(1)详解成熟的定义(2)成熟包括哪些具体方面(3)成熟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2、经验-物理环境第一类、物理经验第二类、逻辑数理经验3、社会环境(1)如何利用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拓宽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2)什么样的应对方式能够拓宽人际交往圈4、平衡(1)如何增加自己的主动性(2)平衡的状态本质是什么。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
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
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
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
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1)皮亚杰的发展观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
他例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②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Bu·Dhler)的早期观点;③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④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⑤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
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心理发展观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发展过程。
他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一种普遍受欢迎的心理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儿童发展领域。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包含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推动个体进入下一个阶段。
以下是详细的说明:1. 感知运动期(0-2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发现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感觉,能够识别声音,触感,味道和视觉。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探索和改变他们周围物体的位置和特性。
他们还学会了区分自己和环境中的物体。
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对象的恒常性,即了解即使在物体位置和外表发生变化时,物体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2. 前运算期(2-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他们开始使用不同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沟通。
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对逻辑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常会犯一些逻辑性错误,例如认为瓶子中的水比两个杯子的水多。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操作的内在化,即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性。
3. 具体运算期(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更加理解逻辑规则和抽象概念。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类比和推理,能够根据观察和经验做出多步的推论。
在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推理或抽象的发展,这是进一步发展正式操作思维所必需的。
总体来说,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强调儿童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和连续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推进个体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个理论对于儿童认知和学习的研究非常重要,并对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其他关心儿童发展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其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动作阶段、图式阶段、概念
形成阶段、反思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有重要的影响,它提出了一种“按阶段教学”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孩子们的认知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孩子们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感知-动作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动手实践、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接触和体验各种新鲜的事物;在图式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模型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在概念形成阶段,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推理等方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在反思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讨论、研究等方式,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交流。
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们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引言心理学家热尔曼·皮亚杰(Jean Piaget)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并对儿童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做出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探讨其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是一种以儿童认知发展为中心的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和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和变化的。
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和思维模式。
•感知运动期(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尚未形成对象的概念,只能通过直接触觉和动作来与环境交互。
•前运算期(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代表对象和事件。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对于复杂的概念和操作仍然存在限制。
•具体操作期(7-11岁):儿童开始理解逻辑和数量概念,并能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推理。
他们能够解决逻辑问题和数学问题等具体的任务。
•形式操作期(11岁及以上):儿童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抽象的问题和推理。
2. 认知结构的发展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概念,即认知发展中的基本单元。
他认为,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构建了一系列的认知结构,包括概念、模式、规则等。
这些结构相互关联,形成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系统。
3. 动机和认知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动机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了儿童主动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和经验的积累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动机和认知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儿童的整体发展。
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意义和影响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对教育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提供了对教育实践的重要启示。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是20世纪法国学者杰尔米皮亚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他提出,人的发展可以分为6个阶段。
他将人的发展有组织地概括在六种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假说。
皮亚杰的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一,他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发展的看法。
简而言之,皮亚杰认为,人们从出生开始,就开始经历一连串特定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都被影响着。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包括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运动性阶段和社会性阶段。
运动性阶段指的是胎儿和婴儿阶段;社会性阶段指的是婴儿和小孩阶段以及小孩和青少年阶段。
两个阶段中,运动性阶段是基础阶段,而社会性阶段是尊重阶段。
在运动性阶段,婴儿和新生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并积累生活中可以重复使用的技能。
社会性阶段开始,每个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一些社会互动的技能开始发展,思维习惯也可能改变。
皮亚杰的理论将发展阶段划分为6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婴儿期(0至18个月),幼儿期(18个月至3岁),前托管期(3至6岁),学前期(6至12岁),青春期(12至20岁),发展期(20至60岁)。
在每个阶段,皮亚杰都提出人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对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婴儿期(0至18个月)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发展触觉、视觉、听觉和机械运动能力,学习进行亲子互动。
皮亚杰认为,在这个阶段,关系对婴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婴儿从事冷漠、不友好或不予理睬的母亲,或者其他重要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持续的暴力安慰,他们将受到深刻的影响。
幼儿期(18个月至3岁)这一阶段,是婴儿阶段的延续,主要集中在发展两个面向:情感表达和可操作性。
皮亚杰提出,在这一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循环的渴望,从而对外部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用动作表达,如拥抱、安抚、可怕等,以及语言表达,如假装说话、叙述等。
随后还有前托管期(3至6岁)、学前期(6至12岁)、青春期(12至20岁)以及发展期(20至60岁)这些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提出的。
该理论着眼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适应与认知平衡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适应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
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即适应与环境的协调和适应环境的调整。
儿童在适应过程中,不断通过感知、感觉、反应和思考等方式与环境进行互动,以获得信息和知识,并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
2.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1 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现在0-2岁左右,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还没有达到具体思维的能力,仍处于采取直接感官反应的阶段。
2.2 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发生在2-7岁之间。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模型来代表事物,并逐渐建立起内部表象。
但他们对于逻辑推理和思维操作还不够成熟。
2.3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发生在7-11岁之间。
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序列排列和数量计数等操作,但仍局限于具体情境的认知。
2.4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发生在11岁之后,也就是进入青春期之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较复杂的推理和假设推断。
3. 认知发展的主要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两个过程来实现:建构和适应。
3.1 建构建构是指儿童通过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整合和重组,不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通过探索、实验和观察等方式积累新的认知内容,进而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3.2 适应适应是指儿童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应对环境的要求和变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哲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这些特征贯穿整个人生发展过程,其中有6个阶段,分别是灵感期、感知-运动期、运用期、统合期、发展期和透视期。
灵感期是婴儿和幼儿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以感知为基础,他们的学习主要是以感知识活动为中心,例如看、摸、听、品尝等。
感知-运动期是3~7岁儿童的发展阶段,他们能够运用手和脚完成技能性活动,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能够理解和记住一些新事物,他们会运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新的知识。
运用期是7~12岁儿童的发展阶段,他们会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学习会更加主动,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他们也会更加关注他人的情况,并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他人的行为。
统合期是12~18岁青少年的发展阶段,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他们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他们也会更加注重抽象思维,能够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发展期是18岁以上成人的发展阶段,他们会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他们能够对现实世界作出更全面的分析,他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的价值观。
最后是透视期,这一阶段的人会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会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他们也能够更加深入的反省自身的价值观,他们也能够拥有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社会。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阶段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能够收获更多。
皮亚杰发展心理理论概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简介皮亚杰(Jean Piaget , 1896-1980)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
他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自幼聪慧过人,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1915年和1918相继获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和博士(生物学)学位。
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曾在许多大学执教,被哈佛、剑桥、耶鲁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获得过多种科学奖。
皮亚杰是瑞士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成长于瑞士一个以美酒和钟表出名的地区,自小就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十岁时就出版了一个有关白化麻雀的短篇研究文章,而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图书馆员别再因为他是小孩而敷衍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在巴黎开始研究逻辑和异常心理学。
在研究儿童心理的实验室里,他注意到在智力测验时,同样年纪的儿童常犯类似的错误,所以他开始假设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或许是发现人类智能知识的锁钥。
返回瑞士后他开始观察纪录孩童的言行举动,并与孩童对话以了解他们的想法。
以下是皮亚杰一个典型的对话例子:皮:「风怎么来的?」小女孩:「是树。
」皮:「你怎么知道的?」小女孩:「我看到他们摇摆手臂。
」皮:「为什么这样会有风?」小女孩:「树很大而且有很多树的时候就会有风,就像这样。
」(小女孩摇动自己的手作示范)一生倾听、观察儿童,写了无数的学术作品来阐述他的理论,与数以千计几乎连话都还说不完整的儿童互动后,皮亚杰假设在他们看起来可爱的外表和毫无章法的言词之后有自己内在思考的秩序与逻辑。
皮亚杰的洞察力为人类内心世界的运作打开了一扇观景窗,他对孩子想法的研究也提供了今日教育改革运动的基础。
受到皮亚杰理论影响的教师深信孩子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知识的空管,应是主动建立知识的人。
现代的计算机与网络让孩子更为自主的探索广大的数字世界,更能显出皮亚杰理论的意义。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现已成为一种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理论。
他还因此而获得了1989年度诺贝尔奖金。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发生认识论。
这一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思维的主体即是客体的思维,是以个体的活动为基础的;( 2)思维的主体不同于客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关于思维规律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期:( 0-2岁)此期儿童凭借感官直接感知周围世界,但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动作来反映事物。
2、前运算期( 2-7岁)此期儿童开始能用抽象的符号代替具体事物和过程来进行推理,即逻辑思维。
3、具体运算期( 7-11岁)此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他们不再满足于用语言符号来代替具体事物和过程,而是开始运用命题思考,从具体事物中分析出共同特征,并根据这些共同特征推论出新的事物。
4、形式运算期( 11-15岁)此期儿童的思维可以概括出抽象的规则或原则,而且也能把这些规则或原则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幼儿对自身活动的目的性尚未明确的表示出来,而以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为指导,这样就难免会有挫折和无效活动,甚至产生不正确的行为。
例如幼儿常模仿别人拍手,或不看左右,随便向前走。
教师、家长必须设法帮助幼儿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改变这些行为的原因和结果。
在这里我想补充说明的是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幼儿了解他们的行为是无效的,应该尝试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而不是批评责骂。
其次,在皮亚杰理论中还包含了三种发展观:即相互联系的成分,整合的观点和建构的观点。
相互联系的成分包括四个基本原理: 1、儿童心理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2、儿童心理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3、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其年龄阶段所限制; 4、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心理机能的逐渐完善。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具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感知运动期是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通过五官和运动感受到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
儿童在这个阶段中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知和理解事物,例如,他们能够抓住物体、吮吸乳房等。
在前运算期,即2岁到7岁左右,儿童开始获得语言能力,开始能够有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
他们会逐渐开始使用象征符号,例如图画和玩偶,来模拟现实世界。
然而,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具备逻辑思维和操作符号的能力。
接下来是具体运算期,即7岁到11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逐渐理解逻辑思维和符号操作。
他们能够进行逆向思维,懂得根据给定的规则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能够理解数学运算、分类、排列等概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最后一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即11岁到成年。
在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成人一样的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以及进行假设和实验。
他们能够处理复杂的问题和抽象概念,例如理解哲学和数学方面的思想。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教育和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刺激物和感官活动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前运算期,教师可以使用图画和模型来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具体运算期,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形式运算期,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他们也能够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讨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发展心理学重要理论
发展心理学重要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这些理论涵盖了人类认知、情感、人格发展和社会心理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几个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巴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描述了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逐渐形成基本的物体知觉和运动技能。
前操作期,儿童开始发展语言和图像符号的能力,开始使用象征性思维。
具体操作期,儿童逐渐理解逻辑推理和保留长度等概念。
最后,在形式操作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思维和推理。
皮亚杰的理论对认知发展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2. 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一位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和成长。
埃里克森的理论提出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关的生理和心理挑战。
例如,婴儿期的主要挑战是建立信任与依赖,幼儿期的挑战是自主性,青少年期则是身份与角色认同。
在每个阶段中,个体都需要解决相关的心理冲突,以促进健康的发展。
埃里克森的理论提醒人们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强调社会交往和身份建构的重要性。
3. 巴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巴德拉是一位加拿大心理学家,他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人类对他人行为的推理和解释。
巴德拉提出,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对他们内部心理状态的推理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
根据巴德拉的理论,人们使用心理理论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其中包括意图、信念和欲望等因素。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影响着人们自身的行为。
巴德拉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交往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社会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由意大利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心理发展理论,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在不同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每个阶段都有固有的发展目标和目标,每隔三到六个月这些特征和目标都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以儿童心理发展从欲望、依恋到价值观和社会正确性等关键阶段构建。
根据该理论,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整个阶段由出生至大约一岁时。
婴儿期婴儿的目标是发展抚摸人的能力,逐渐形成父母的基本依恋关系。
接下来的阶段是幼儿期,该阶段从一岁至四岁。
幼儿期的首要目标是逐渐增加他们的体力发展,在社会环境和情感上逐渐掌握自己并形成自我认知。
此外,幼儿期还可以在婴儿期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多的认知能力,包括实现因果关系和进行概括分析。
紧接着的是学前儿童阶段,该阶段为4至6岁儿童。
与同龄人进行比较相互学习是学前儿童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此外,孩子还可以学习多个新的概念,并且开始更加重视价值观和反思他们自己的行为。
最后是学龄期,是从7岁到十二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是发展自控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尤其是关于情感管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同时,儿童也会更加注重社会规范、责任感和开放性思维等。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前儿童期和学龄期,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目标都有所不同,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和潜在的发展需求,以期能在早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最大的助益。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内瓦学派。
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出了几种相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
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
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展开了具体分析,他指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存有四个:明朗、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均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
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
“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2)物理环境,包含物体经验(源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源自动作)。
皮亚杰表示,物理因素很关键,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
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发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抨击。
(4)平衡(或自我调节),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五分阶段(1~1.5岁)
41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 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 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 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
尝试错误
第六分阶段(1.5~2岁)
43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 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 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 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7
例如,“把瓶子中的水倒进杯子中去”这 本来是一种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行为动作,其 效果可用眼睛观察到,但是对于成年人或高年级 学生来说,用不着实际做这个动作,只需在头脑 里运用表象去想象完成这一动作的过程就可预见 其效果。这种在头脑里想象的倒水过程,就是一 种内化了的心理操作。这种心理运算具有两个基 本特征:
28 l 、可逆性——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 以朝相反方向进行。例如刚才所说的“倒水”操 作,不仅在头脑里能把水从瓶子倒进杯子,还要 能从杯子再倒回瓶子,使之恢复原来状态,这就 是可逆性或称可逆运算。
29
2、守恒性——运算的结果会使客体的外部形态 发生变化,但其原有属性保持不变,这种不变 性称为守恒,如“窄×高”可以等同于“宽× 矮”(面积不变)。
10 于是 我再一次问他: “是棕珠子多还是木珠子 多?”现在,很明显,幼儿开始理解这个问题,知 道确实有问题,这个问题不象他们开始想的那么简 单。 我看着他,看到他正努力地思索着,终于他断定 “但还是棕色珠子多;如果你拿走棕色珠子,就只 剩下两、三白珠子了。(1963 )
11
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瓦学派。
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
(2)只讲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
(3)讲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
(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
(5)讲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
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
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
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
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
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
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
“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
皮亚杰指出,物理因素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
这就充分暴露了他
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
(4)平衡(或自我调节),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平衡,是不断成熟的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的这一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说,对于我们幼儿咨询人员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来说具有良
好的借鉴意义。
但他过分强调平衡的作用,而没有把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对此我们该有所批判。
2.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
婴儿最初以原始反射反应,1个月后,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
4-5 个月婴儿形成了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为习惯动作时期。
4-9个月的婴儿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了分化,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为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9-11、12个月,婴儿目的与手段己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为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1、12个月-1.5岁的儿童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玩具,用手东抓西抓,偶然间拉动了毯子一角,儿童看到了毯子运动与玩具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玩具。
1.5-2岁的儿童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
前的问题,这标志着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开始。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皮亚杰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
(Object permanent),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2-4岁的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为象征思维阶段(前概念阶段)。
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但他所运用的概念与成人的概念不同,往往是具体的、动作的。
例如在他看来,“小熊”一词就是指他专有的那只玩具熊。
4-7岁,为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的过渡阶段。
儿童的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只注意集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两个方面,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状态,而看不到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变化的过程。
这一时期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皮亚杰曾用“三座山”实验来验证他的观点:构筑一座风景优美的山模型,先让儿童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而后交给他们四侧景照片。
再让一个布娃娃在山的各处走动,当娃娃停留在山的某一面时,让儿童展示一布娃娃所面对的山的风景照。
结果,受试儿童取出的照片却是他自己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8-11、12岁)
此阶段有的儿童出现了“守恒”与“可逆”。
儿童能从
2个或更多方面考虑一个情况,从而先后掌握长度、质量、容积等守恒的概念。
以实验为例,先把同样数量的珠子放入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的杯子A与A'中,然后把A'杯子中的珠子倒入另外一些更为高些细些的杯子B、C、D中,问儿童这些杯子中的珠子是否一样多。
6岁、甚至7.5岁的儿童都能认识到珠子的整体数不变。
有的说,这是因为两个杯子中的珠子既没有增加,又没有减少;有的说,B、C、D杯子虽然高了,却细了些;还有一些说,如果你把B杯或C、D 杯中的珠子倒回到A杯中去,还不是一样高吗?此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形成了群集结构,属于群集运算期(即分类和排序),但还未构成形式逻辑。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此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容和形式区分开
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总之,皮亚杰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
它为儿童教育、儿童发展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幼儿心理咨询人员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5.5.2
新皮亚杰主义
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儿童心理学家纷纷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检验,使得皮亚杰理
论有了新的进展。
新皮亚杰理论试图克服皮亚杰理论的不足,为认知发展寻求一种新的理论依据,以符合现代认
知心理研究的总体趋势。
他们把信息加工的观点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出现了三个新的趋势:
(
1
)以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共性转而解释其特殊形式,强调个体差异。
他们认为儿童认知能力
的发展并不是以阶段形式出现的,而是随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不断发展。
他们提出的
“
风格
”
研究,引起
了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兴趣。
他们认为风格的本质就是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的不同方式。
他们不但探讨
个体如何形成
风格
”
,如何使
“
风格
”
导致某些态度和策略的偏爱,也探讨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个体变化之
间的连接。
这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差异,重视社会环境(教育)的作用。
(
2
)更加强调认知的情境性特征。
情境观点认为,很大程度上知识依赖于背景,因此不能把它
们独立于背景。
因此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领域,发展的模式和速率存在着个体间与个体的差异。
这一点与
信息加工理论相符,为情境教学与情境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
3
)强调特定领域的有关概念变化的过程与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知识逐渐独立于
背景,但并不超出一定的学科领域。
研究者更注重的是一般领域知识与特定领域知识之间的连接点。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
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在婴儿教育方面,心理学工作者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指导婴儿
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
(如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
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
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他们为我们幼儿心理咨询人员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发展、预防与矫正心理发育问题提供了
有力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