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100道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100道《政治经济学》习题集(修订本)目录第一部分同步练习 (3)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26)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36)第一部分同步练习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填空题1.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等四个环节。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和的统一。
4.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二、单项选择题1.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B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C 劳动者、科学技术、经营管理D 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物质资料生产B 生产力C 生产关系D 商品3.矿藏和原始森林属于()A 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C 生产工具D 人们劳动的生产物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A 古典政治经济学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辩证法D 数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C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D 重农学派经济思想6.经济规律就是()A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 经济现象的客观性C 经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三、多项选择题1.生产关系包括( )。
A直接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B交换关系C消费关系 D产品分配关系 E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 )。
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C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结构D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E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决定作用3.与自然规律比较,经济规律的特点有( )。
A经济规律是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B经济规律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联C经济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大多数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消失而消失E人们对经济规律的利用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三、劳动力商品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 二、资本的本质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第四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有机构成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及相对过剩人口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 础上产生的。 础上产生的。 在工业中,13世纪以后 拥有进步技术条件的手工业者( 世纪以后, 在工业中,13世纪以后,拥有进步技术条件的手工业者(行 首先冲破封建行会的限制,发展出新兴的雇佣劳动关系。 东)首先冲破封建行会的限制,发展出新兴的雇佣劳动关系。 在商业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人资本的发展, 在商业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人资本的发展,商人包 买主中出现了工业资本家。 买主中出现了工业资本家。 在农业中,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在农业中,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地主和农民建的人身依 附关系逐渐变为契约关系,大部分农民成为农业雇用工人。 附关系逐渐变为契约关系,大部分农民成为农业雇用工人。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预定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预定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任何社会, 劳动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任何社会,都要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结合起来,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结合起来,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劳动过程又总是要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不同的生产关系下, 劳动过程又总是要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劳 动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动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 动者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才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间接地结合在一起。 动者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才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间接地结合在一起。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第三章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本劳动Βιβλιοθήκη 价 劳动力值 价值 (3元)
(27元)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24元) 劳动过程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商品
生产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3元) 价值形成过程 ( 27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48元)
资
本
劳动
价 劳动力
值 价值 (3元)
(总计51元)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48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抽象 创造新价值 ………… (6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 54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预付资本价值
生产资料价值
劳动力价值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商品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
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4.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完全自由的人 2.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利润率 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劳 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 率会表现 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因为随着不变资本的物质 量的增加,不变 资本从而总资本的价值量也会增 加,虽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第3 卷第236 页)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又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生产率提高 的必然结果。“因此,一般利润率 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 力日益发 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第3 卷第237页) 利润率有一个下降的趋势,这是不 是说,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越来 越轻,资本家 获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少呢?实际并非如此。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利润 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 资本家贪得无厌,拼命想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 他这样做的结果, 却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利 润率的下降和绝对利润量的同时增加产生 于同一 些原因的这个二重性的规律”。(第3卷第245页) 所谓二重性规 律,实际上就是利润和利润率发展 趋势的规律。
• (二)把工资压低到劳动 力价值以下
• 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是阻碍利润率 下降趋势的最显著的原因之一”。(第3卷 第262 页)这是因为:第一,压低工资使资本家预付的可 变资本减少,从而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 第二,压低工资意 味着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相 应增加,从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 第三卷第十三章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实 际上就是利润率下降、利润总量增加的二重规律。
•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 •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 比日益相对减少,结果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 提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 降的平均利润率。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实现
•
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离 退休工 作的质 量和水 平。202 0年11 月上午6 时10分 20.11.8 06:10N ovember 8, 2020
•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020年11月8 日星期 日6时1 0分24 秒06:10:248 November 2020
•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6 时10分 24秒上 午6时1 0分06:10:2420 .11.8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6:10:24 06:10:2 406:10 11/8/20 20 6:10:24 A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806:10:2406 :10Nov -208-N ov-20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06:10:2406:10:2 406:10 Sunday , November 08, 2020
• I (v+△v+m/x)= Ⅱ(c+△c)
• I(c+v+m)=I(c+△c)十Ⅱ(c+△c)
• Ⅱ(c+v+m)=I (v+△v十m/x)+Ⅱ(v+△v十m/x)
•
加强做责任心,责任到人,责任到位 才是长 久的发 展。20. 11.820. 11.8Sun day , November 08, 2020
•
Pm
• G——W ……P……W’——G’
•
A
•
• 购买阶段 • Gk的职能
• 为m生产做准备
生产阶段 PK的职能
生产m
销售阶段 WK的职能
实现m
资本论》第三卷
比较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超额利润 与工业超额利润形成的不同特点,农业 超额利润的形成条件.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在第三卷中马克思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 从局部到综合、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方 法。
从抽象到具体,是指马克思从剩余价值 最一般的转化形式利润出发,分别考察 了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 又如何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 具体形态,阐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从本质到现象的方法。从利润到商业利 润进行具体分析。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 本
本篇包括第21--36共十六章的内容,是《资本 论》中份量最大的一篇,可分为四个组成部 分:
1、第21--24章 研究借贷资本和利息的本质, 是全篇的理论基础。
2、第25--32章 考察资本主义信用、银行资 本及虚拟资本的问题,分析生息资本和现实 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是全篇的中心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恩格斯对第三卷的评价 它是 “一部光彩夺目的著作,在学 术上甚至超过第一卷”。“是 我所读过的著作中最惊人的著 作……。最困难的问题这样容 易地得到阐明和解决……并且 整个体系具有一种新的简明的 形式”。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三卷共7篇52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三篇,考察平均 利润率的形成以及历史条件,揭示了剩 余价值在各个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规 律;第二部分是第四至第六篇,分析利 润如何被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 利润以及地租等转化形式,揭示了商业 资本、借贷资本、以及土地所有者分割 剩余价值的内在规律;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3、第33--35章 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研 究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6
12
剩余劳动时间
m' =
6小时 6小时
= 100%
8 0 4
6
剩余劳动时间
12
m' =
8小时 4小时
= 200%
必要劳动时间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在于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在于提高相关 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耗费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A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C 劳动力价值 : Z=A+B+C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 (1)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
的因素。(2)有个最低限度。(3) 劳动力的与劳动生产率成 反比。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三 人力资本 四 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可以货币形态、实物形 态存在。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
资本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
货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 (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 -W(商品) -G(货币) 循环形式不同: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
超出自身以上的价值。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学说的意义:
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2.揭露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课程内容:涵盖了原公共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另外还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
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
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1-3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部分(4-5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部分(6-7章)主要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
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三章新资本和剩余价值
三是培养工人劳 动能力所需要的 教育和训练费用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般 商品
苹果 使用价值 消失 ,价值也 消失 ;
劳动力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 商品: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总结
W——G——W G——W——G ′
资本是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的货币
棉纱的价值
预付资本量
工人新创造的价值 3 棉花的价值 10
+ 机器设备的价值 2
=
15
劳动力价值 3
+ 生产资料 12
=
15
例 事实上,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
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的使用权,不会让工人 只劳动6小时。假定资本家让工人劳动12小时。
棉纱的价值
预付资本量 = 3
工人新创造的价值 6 棉花的价值 20
那么,皮尔先生“不幸”的悲剧在哪里呢?
他的“不幸”就在于他不懂得资本的本质,他更不 懂得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他带到澳大利亚斯旺河
一带去的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几千名工人,是不能给他带 来剩余价值的。 虽然,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 值,那么,是不是资本家的所有资本,比如厂房、机器、 买回的劳动力等等,都能给他带来剩余价值呢?当然不是, 因为资本家腰包里的资本又有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分,
只有他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才能给他带来剩余价
值。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
“公有资本”的概念: 资本的特殊性是指,资本与不同
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权结合在一起
的,购买劳动力的是资本所有者,出卖劳动力的又不可 能占有资本,所以,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 系。 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 本家则是资本的人格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 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体现了全体劳动的归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序言: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
为此,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浏览《资本论》全章,大致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在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中,我了解了什么是商品,以及它的产生、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称为商品。
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
这是对商品的描述。
在我看来商品之所以为商品,它从原本的物品表现出了特有的交换价值,从而被人们用于交易。
而商品的价值量和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成反比。
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
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了解了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举个例子:20匹布=1件上衣或=十磅茶叶或=1盎司金或=其它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了。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至货币,如果不历史地考察,是没有直线进入资本的途径的。
马克思解释说是生产力在起作用及各种历史机遇在起作用,但重点在讲解各种历史机遇。
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个模板,提供了满足人的历史活动的物的条件,这个物很大程度上不是量,而是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质(在起作用),不可想象是奴隶社会阶段的质。
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
它具体分为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两个部分。
(完整版)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单选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B.劳动力成为商品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A.m′=v/mB.m′=m/vC.m′=m/cD.m′=m/(c+v)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B.在流通中产生C.不在流通中产生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二、多选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计件工资B.名义工资C.计时工资D.实际工资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商品生产过程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不变资本B.商业资本C.可变资本D.生产资本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9.资本主义工资: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C.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0.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A.劳动过程的起点B.价值形成过程的起点C.必要劳动的终点D.劳动者所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的时间终点11.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原因是:A.机器人是先进的机器B.机器人本身的价值渐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机器人属于不变资本D.机器人要依靠技术人员来操纵三、名词解释1.劳动力商品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4. 超额剩余价值5. 不变资本6. 可变资本7.资本主义工资四、分析判断1.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概念题1.资本2.资本总公式3.价值增殖过程4.剩余价值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7.剩余价值率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9.超额剩余价值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剩余价值规律12.简单协作13.机器协作14.业主制15.合伙制16.股份合作制17.公司制18.工资19.奖金20.津贴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判断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
()7.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
()9.生产劳动就是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
()10.增殖是资本的基本职能,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公有资本也要增殖带来剩余价值。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就是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12.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4.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15.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16.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7.股份公司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表明所有制的性质。
()18.企业管理既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
()19.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是在商品经济中产生的,货币是资本采取的第 一个表现形态,但是货币并不等于资本……
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如下区别: 1.运动的形式不同 2.运动的内容不同 3.运动的目的和动机不同 4.运动的限度不同
1.两种货币的不同运动形式 一般货币:W1——G——W2 即:商品1——货币——商品2 作为资本的货币:G——W——G 即:货币——商品——货币 在两个运动形式中:顺序、起点与终点、过程的媒介存
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 价值生产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工作日长度的决定 工作日的下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上限:生理界限;社会道德界限。 工作日长度决定上权利与权利的对抗。 工作日决定于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斗争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
资也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二、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 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 所谓计时工资,就是按照工人劳动时间的多少为标准而支付的工资,如 小时工资、日工资、月工资等。 2.计件工资 所谓计件工资,就是按照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 工资。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是在历史变革中产生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 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第三、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规定性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 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生活资料不是仅指由生理需
四、资本的属性 1.资本是一种价值,并且是能够自行增值的价值 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种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
德语货 币为 geld
德语商 品为 waren
W (商品)
G (货币)
W (商品)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货币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商品,但商品类型不同。 3,此流通过程中,交换的目标是获取不同使用价值。 4,此流通过程中,两个交换均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6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为了攫取剩余价 值。于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
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有价值增殖,但资本在运动中 却发生了价值增殖。有了这一增殖,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判断: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到资本的转 化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换言之, ΔG是如何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高 帆 2007.9-2008.1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1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的增殖运动
三、剩余价值最大化
四、工资和生产组织形式
五、总结与拓展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5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的论断:
“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 有 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 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第 173-174页。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两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具体劳动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物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①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来看:相同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总量相等;②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劳动生产力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3 ①社会分工;②排它性占有关系。
4(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交换价值关系;(2)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被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变成了货币。
5(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分配;②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促进社会发展;③拉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两极分化。
6(1)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态,是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见书。
7(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也有私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2)体现:①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多种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充分发展;③体现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值通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2)增值发生在特殊商品W的自行运动中,这种特殊的商品即是劳动力;(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拥有个人劳动力的所有权;②劳动者不拥有使自身劳动力得以实现的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也没有足以维持自身与家庭成员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4)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取得自主择业、自主处置自身劳动能力的充分权利;另一方面劳动者个人并不拥有公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资本答: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畴。
2.资本的总公式答:资本直接在流通领域表现出来的运动形式,即G—W—G'。
3.价值增值过程答: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剩余价值答::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答: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
非生产劳动指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指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指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剩余价值率答:.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答: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指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所耗费的劳动。
剩余劳动指工人为投资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
9.超额剩余价值答:超额剩余价值: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得到的剩余价值。
程恩富《现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资本答: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资本的总公式答:资本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运动形式,即G—W—G'。
3.价值增值过程答: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剩余价值答::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答: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
非生产劳动指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指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指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剩余价值率答:.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答: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指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
剩余劳动指工人为投资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
9.超额剩余价值答:超额剩余价值: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得到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导读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 的劳动力商品,而他只有把生产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能 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 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 的产品归他所有,正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 归他所有一样。”
类:一类是大自然中原有的自然物;另一类是被人类加 工过的物质要素,即原料。
3.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各种物
质手段,最主要的劳动资料是劳动工具。“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变化也不影响它们之 间的职能区别。不变资本使用得再多,其价值也都是个 转移的问题,可变资本使用得再少,它也是价值增殖的 唯一源泉。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似乎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
同带来的。但是,“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 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 同样的道理,不变资本只是提供一种物质条件,是实现 剥削过程的条件,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目录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 价值量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第四节
工作日
壹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 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一、劳动过程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资本总公式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 —G 。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
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
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
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3.劳动过程答:劳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
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4.价值形成过程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所以,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自身原有的价值量,只是使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一种使用价值(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新产品)。
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
(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
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5.价值增殖过程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因此,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
可见,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因此,所谓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资本答:资本是指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问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它们才成为资本资本的基本特点是:增殖性、运动性和返还性。
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在循环和周转中不停地增殖。
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按其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资本、国有资本和股份资本等。
7.剩余价值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
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价值增殖的过程。
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资本家追求的目的。
资本家所关心的是,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生产能够出卖的商品;不仅要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带来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个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这就是说,把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9.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答: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
在剩余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答: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但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
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11.剩余价值率答: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c 表示,可变资本用v 表示,剩余价值用m 表示,商品价值就是c+v+m 。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 ′),其公式是:。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示: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 。
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
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大部分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12.绝对剩余价值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
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13.相对剩余价值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
机器大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14.超额剩余价值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5.剩余价值规律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