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1、GDP的概念:全名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某一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GDP用Y表示,Y=C+I+G+NX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净出口。
2、消费:消费指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物品包括购买的汽车与家电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
服务包括理发和医疗这类无形的东西。
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包括在消费服务中。
3、投资:指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服务的物品的购买。
它是资本储备,存货和建筑物购买的总和。
建筑物投资包括新住房支出。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投资4、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包括政府员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
比如当政府为陆军将军支付薪水,为政府购买,当政府支付解雇人员的失业保证金,为转移支付。
5、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
净出口决定因素:(1)本币对外币的汇率(2)外国对此货物的需求(3)外国的政治状况(4)外国的经济情况(5)本国的生产,科技,经济水平(6)本国的政策6、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真实gdp:指定一年为基年,然后用基年价格来计算所有各年的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名义gdp用当年价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真实gdp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7、gdp平减指数只反映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公式: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8、通货膨胀:描述物价水平上升。
要点:是价格水平从低位上升向较高位的过程,一直在高位不叫通货膨胀。
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率公式:d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讲解完毕。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1.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通过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收入、支出、投资和储蓄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各种经济指标,如消费指数、投资比例等。
2.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可以持续增长,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却相对较慢。
其中,主要的理论有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等。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包括就业率、失业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以及影响就业和失业的因素,如人口结构、技能水平、经济政策等。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宏观经济学中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控制方法,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需求管理等。
5.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全球货币交易市场,涉及各国的货币汇率、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等。
宏观经济学中研究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的决定因素、汇率制度等问题。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中研究财政政策的工具、影响和效果。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准备金比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中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工具和效果。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研究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包括国际贸易的模式、影响因素和政策。
宏观经济学中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9.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等。
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周期的原因、特征、长度和波动幅度,以及如何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
10.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研究经济中不同群体之间收入的分配情况,包括劳动者、资本所有者、政府等。
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原因和影响。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点的归纳,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运行和制定相应政策。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
1、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以Y代表总产出,DPI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则以收入法计算的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 = DPI + Z + T 因为个人收入DPI总可以分解为消费C和储蓄S,企业折旧基金也可以表示为储蓄S,因此上式还可以表示为: Y = C + S + T
三、我国的利率分三种: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即基准利率, 又称法定利率; 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商业银行利率; 第三,金融市场的利率,称为市场利率。其中,基准利率是核心,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各种利率的变化。
4、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由这些原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就被经济学家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业务银行
存 款 D(D = R + C)
准备金 R(R = rD ,r=20%)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知识教材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第一节: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1.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规律,包括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
1.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
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是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2.1 微观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是研究商品和劳务价值的理论。
价值理论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品定价有重要作用。
2.2 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研究市场的结构、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等现象。
理解市场理论有助于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
2.3 微观经济学的用户行为微观经济学的用户行为研究用户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购物行为。
了解用户行为有助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3.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和意义国民经济核算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评估经济发展水平。
3.2 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和测算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的测算方法包括产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3.3 国民收入的概念和测算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所有人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活动中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国民收入的测算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
3.4 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方式。
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稳定。
第四节: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4.1 货币的职能和价值货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蓄手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是国家统计局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而建立的一套基本计量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民收入、消费、储蓄等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它是指一定时期经济总产出的增加量,它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的原因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等。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是指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影响人们的消费、投资等行为。
4.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无业状态的劳动力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失业率太高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5.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货币政策能够对经济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6.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财政政策能够对经济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现象和规律。
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角度来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角度来影响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这些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详细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详细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GDP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二.核算GDP的支出法支出法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一国经济按照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可以的分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家庭部门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一般用C来表示,可分为三种类型: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消费支出;企业部门用于投资支出,一般用I 来表示,主要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上的投资;政府部门是各级政府用于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的称为政府支出,例如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一般用G来表示;国外部门中出口算入GDP,而进口不算,用X来表示出口,M来表示进口,则X-M(NX)来表示国外部门。
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为GDP=C+I+G+NX三.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反映了经济体总体价格水平发生的变动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四.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代价指数(CPI)是度量商品及其服务项目的代价水平随着时间更改的相对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价水平的更改程度和更改趋势。
CPI=现期价格下的商品篮子的费用额/基期价格下商品篮子的费用额*100%五.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代价水平普遍持续上升的进程六.赋闲/赋闲率赋闲: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七.失业的类型,政府最关注的失业赋闲的类型有三类:摩擦性赋闲,结构性赋闲和周期性赋闲摩擦性失业指工人和工作之间不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工人的技能和特征与工作要求的持续不匹配所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在宏观经济学运行过程中,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上升,随着经济的扩张而下降。
政府最关心的是周期性失业。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经济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政策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和知识。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即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GDP包括国内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额。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产出法通过统计国家各行业的产值来计算GDP;收入法以工资、利润、利息以及其他收入为基础计算;支出法则通过计算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来得出。
GDP的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供求关系失衡、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等。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广泛的影响,包括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增加企业成本、影响消费者行为等。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一般的目标是保持通货膨胀率在一个可控范围内。
三、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是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反映了劳动市场的情况。
高失业率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就业政策、培训计划等来降低失业率。
四、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和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等。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过快时,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当经济增长过慢或面临衰退时,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
五、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和循环变动。
通常将经济周期分为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低谷期。
扩张期和高峰期是经济活动增长的时期,衰退期和低谷期是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框架(完整版)
Part
02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
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 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总和。
计算方法
有三种方法计算GDP,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作用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 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宏观经济政 策的重要依据。
国民收入
代表人物
保罗·萨缪尔森等。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总结词
坚持国家干预经济,强调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非竞争性。
详细描述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市场机制在长期中是稳定的,但在短期中会出现非竞争性和非充分就业的情况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来稳定经济,减少失业和提高就业率。
代表人物
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等。
定义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所获得的 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计算方法
国民收入可以通过GDP扣除折旧和间接税净额计算得 出。
作用
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经济福利水平的重要指 标,也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失业率
定义
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
能。
基础设施投资 3 建设和完善交通、通讯、
电力等基础设施,降低交 易成本。
经济发展的挑战
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 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体制机制障碍
制度僵化、腐败等问题可能阻碍 经济发展和创新。
收入分配不均
经济增长可能带来收入差距扩大, 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增加。
外部经济冲击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如贸易 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对 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货币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主要指标和政策工具等方面,带您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指标,它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和规模大小。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它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它表示就业人口中没有工作但是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变化会反映出经济的景气状况。
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1. 宏观经济增长率宏观经济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通常用GDP年度增长率来表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2. 价格指数价格指数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常见的价格指数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等。
价格指数的变化可以表明通货膨胀或通缩的程度。
3. 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是衡量消费者信心程度的指标,它反映了消费者对经济状况和个人财务状况的判断和预期。
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高低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水平。
三、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工具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可以对通货膨胀、失业率等问题进行调控。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可以对经济增长、就业等产生影响。
3. 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国家调控外汇市场的政策。
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总结
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总结一、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核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收入和支出三大核算部门,分别是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和政府部门。
3.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了总量平衡、比例变化和均衡增长。
其中总量平衡是指国民收入、总支出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比例变化是指宏观经济体系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均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合理增长。
二、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1. 市场经济与市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是指经济活动中供求关系的交汇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市场均衡和市场失衡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供求关系达到平衡状态;市场失衡是指市场上供求关系未达到平衡状态。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均衡是资本、劳动力和产品价值的确定因素。
3. 政府与市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职责包括了资源配置的改善、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调节市场失衡。
三、国民经济目标和政策知识总结1. 国民经济目标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包括了国民经济增长目标、实物生活水平提高目标和经济稳定目标。
实现这些目标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主要包括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控经济运行状态来达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
3. 国民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和资源配置方式所确定的基本制度。
国民经济体制可以分为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混合经济体制。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框架完整版
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现象。
温和通货膨胀
价格水平缓慢上涨,对经济影响较小。
恶性通货膨胀
价格水平急剧上涨,货币迅速贬值。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涨,通常出现在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时。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通常认为在短期内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高失 业率可能伴随低通货膨胀率,反之亦然。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影 响及如何解决。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国民收入水平如何决定,以 及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探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和原 因,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实现经济增 长、就业、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 目标。
经济发展的目标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减少贫困 、消除不平等、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存在 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发展。
04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的分类和原因
摩擦性失业
由于市场信息不充分和工作转换 而引起的临时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 代而引起的长期失业。
间接法:利用各种价格指 数,将国内生产总值换算 成现价或不变价国内生产 总值。
国民收入的基本构成
工资收入
指居民通过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 贴等。
利润收入
指企业通过经营所获得的净收益,包括企业所得税后的净 利润、企业留存收益等。
宏观知识点汇集
宏观知识点汇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总体表现,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层面,逐步介绍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一、宏观经济学基础概念 1. 国民生产总值(GDP):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
2.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如降低人民的购买力、减少投资和储蓄等。
3. 失业率:指劳动力市场上未就业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着经济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供求关系。
二、宏观经济政策 1.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经济的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等。
2.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税收政策等手段,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调整税收政策等方式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调节周期性波动。
3. 外汇政策:指国家政府通过管理和调节外汇市场,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等政策。
外汇政策可以通过调整汇率、限制外汇交易等措施来影响国家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三、经济增长与发展 1. 经济增长: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改善技术水平等手段来实现。
2. 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和破坏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因素结合起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四、国际经济关系 1. 全球化:指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加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 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活动的公司。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生产和资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拓展。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宏观经济变量的总体变动和相互联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规律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
了解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国民经济运行规律、预测经济走势、制定经济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工具等方面来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总体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它关注的是大局观察,从总体角度来研究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规律、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
二、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宏观经济变量,它是描述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状况和运行情况的指标。
常见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失业率、消费水平、投资水平、贸易顺差等。
通过对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稳定的宏观经济包括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的国际收支。
经济增长是指实现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包括增加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技术创新等。
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政策是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标。
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国家总需求和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货币市场和经济活动;外汇政策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调整国际收支和国际贸易。
五、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广泛,它不仅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也对企业经营决策、个人理财规划等都有影响。
宏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脉搏,判断经济运行的趋势,预测经济走势,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六、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挑战宏观经济学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一、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总量。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计算 GDP 有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
支出法是通过计算经济中对各类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和来得到GDP。
包括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即 GDP = C + I + G + NX 。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来计算 GDP,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
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增加。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由人力资本、知识积累等因素决定的。
三、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它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对经济产生多种影响。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常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 GDP 平减指数等。
通货膨胀的成因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等。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导致的短期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则与经济周期相关,是经济衰退时产生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
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
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一、微观经济术语(一)供求法则1.需求法则——市场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市场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多。
(反向变动)2.供给法则——市场价格越高,供给数量越多;市场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少。
(同向变动)(二)替代品和互补品1.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2.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三)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被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类型:(1)需求缺乏弹性,表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富有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四)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
根据收入弹性正负值的大小,可以将消费品分为:(1)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称为正常品。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会相应上升。
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称为必需品。
(2)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称为劣等品。
有些低档消费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减少。
(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同一物品的每一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六)边际产量(收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即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的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该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量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七)常考的成本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表现和运行方式的学科。
通过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货币政策等。
通过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总量的指标。
它代表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作为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GDP可以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生产能力和繁荣程度。
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主要部分。
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的是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或者需求过高而供应不足时,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削弱货币的购买力。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政府可以试图稳定通货膨胀水平。
三、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未就业人口所占比例的指标。
它通常以百分比表示,是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失业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景气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表现。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就业政策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四、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活动和稳定物价水平的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利率、汇率和信贷条件等,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收紧货币政策则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五、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周期性波动的现象。
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危机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货币供应、投资水平和国际贸易等。
对于宏观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来说,了解和预测经济周期是至关重要的,以便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总结: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是我们理解经济体系运行和政策影响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IV(a) 主要的角色扮演者
宏观经济中的主要角色. 厂商: (国内) 生产(Y) 和投资(I) 实体. 居民: 消费(C) 和储蓄(S) 实体.
.政府部门: 征收净税收 利率 .
为公共产品花费(G) 为其债务偿付
中央银行 : 通过货币供给(M)控制利率(i) 外国伙伴: 我们向他们出口产品(EX), 从他们那进口产品(IM),以及与他们交换金融 资产
V(b)联邦预算
24
VI. 基本的宏观模型——凯恩斯模型 a) 主体 b) 内生变量的联立行为方程 c) 外生变量 d) 恒等(定义)方程 e)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f) 图解表示法 g) 财政扩张: ↑G h) 货币紧缩: ↑i i) 内生变量的简约形式
25
VI(a) 主体 宏观经济的主体: ﹡厂商:(国内) 生产(Y) 和投资(I)实体
III(b).名义值与实际值
实际值根据实物数量来测量而不管它的货币价值的变化。 名义值是根据它的货币价值来测量而不管它的实物数量上的变化。
13
注意: 通货膨胀 存在多个物价指数,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者物价指数 (P * C )/ (P * C )
7
II(a) 线性
为简单起见,我们通常只做线性假设,以理解观念并获得直觉理解能力.( 特别影响内生变 量的符号和因素)
例
:
8
II(b)曲线以怎样的方式移动呢?
II(c) 邻接图与叠加图
9
II(d) 变化和对数
II(e) 弹性 . 定义
=由Y的一个百分比变化导致的C的百分比变化
这在图中如何表示呢? .如果一个经济理论假设一个指数模型 (而不是以前的线性模型), 那么:
20
II.
增值法: 只包括所有国内厂商投入与产出价值差别之和
III.
收入法:国内厂商给与居民的各种收入以及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等)。
既然我们要把橘子和苹果相加,我们应该用他们的价格乘以数量 . 名义 GDP-乘以他们的当期价格 . 实际 GDP-乘以他们的基年价格 (不变价格).
GDP 不包括非市场活动 (比如你妈妈的家务活), 但又的确计入了另外一些非市场活动, 特别是为业主自住房屋提供的各种服务。 同时要注意一些数据采集问题
14.02
复
习
编著人:Samer HajYehia
1
短期 I. 课程介绍 II. 数学背景 III. 实际增长率与名义增长率的比较 IV. 国民帐户 V. 政府预算 VI. 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模型 VII. 投资储蓄平衡 VIII. IS 曲线 IX. LM 曲线 X. IS-LM 模型
IV(c)核算GDP –一个例子
IV(d) 其它定义 . GDP = 国内要素的产出(国境以内). . GNP = 美国公民拥有的要素的产出(美国股东)
21
. NNP = GNP-D. (也叫做 CCA=资本消耗津贴) . NNP = 净国民收入+ 间接税(在任何私人部门单位, 在计算它们的收入之前征收的类似于 营业税的消费税) . . 间接税 =在任何私人部门单位计算它们的收入之前征收的类似于营业税的消费税 . 收入 = 各种种类的所得:工资,租金,利率,红利,未分配利润,和折旧提成。 消费由耐用品(D), 非耐用品(CN)和服务构成 (CS). 新居民住房一方面被记为厂商的投资,另一方面被记为租金收入(就好像他们都是由租 这些房子的厂商所有,而其中的一些租给了他们的股东) 投资可以被分解为为非居民住房投资(INR),居民住房投资(IR)和存货投资(I
注意: . Y: 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NP)。 也就是劳动力市场平衡所提供的总供给 . C: 是指消费者/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购买。有时新房子不被考虑在内 . I: 是指所累积的耐用生产资料的国内总额 (有形的和无形的) 和生产者/厂商的知识财富。 有时这也包括私人新房子(居民住房投资)。 .G: 是指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总额, 并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和利率支付。而政府支出则 包括全部这些项目。 .T: 是征收的税收总额减去转移支付。 .D: 是指折旧-在前期由于磨损,撕扯,丢失,退化和更换所导致的累积资本的耗尽,也被 称做 “资本消耗补贴 (CCA) ”. .c1: (消费边际倾向= MPC) 表明了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在消费上所带来的效应。它与
﹡居民:消费(C) 和储蓄(S)实体
﹡政府:征收净税收(T=T0+t*Y-Tr)为公共产品花费(G) 为其债务偿付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给(M)控制利率(i) ﹡外国伙伴:我们向他们出口产品(EX),从他们那进口产品(IM),并与他们进行金融资产 的交易
26
VI(b) 内生变量的联立行为方程
5
从预算赤字到预算盈余 格林斯潘是谁?他为什么烦恼? 我们为什么关心他? 亚洲 20 世纪 80 年代的奇迹和 90 年代的危机及它们的政治后果 俄国和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 欧盟(EC) 国际贸易 金融市场 全球化
6
II. 2. 数学背景 a) 线性 b) 曲线移动 c) 邻接图与叠加图 d) 变化和对数 e) 弹性
2(a).拉氏指数
这意味着在12年里物价增幅达到89%。
16
2(b).拉氏平均年通货膨胀率
3(a).名义GDP年增长率
17
3(b). 实际GDP年增长
18
IV.国民收入核算 a) 主要的角色扮演者 b) 核算GDP c) 核算GDP-一个例子 d) 其它定义 e) 总结:基本支出与收入项目之间的关系
. 管理者和雇员
. 如果要保持我的份额,当期市场会有什么增长? . 我可以按成本增幅一样快地提价吗? .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怎样的机遇?
. 管理者和雇员 . 为什么所有的经济体都存在周期?
. 宏观关系稳定吗? .非线性数学和混沌物理学能帮助了解经济学吗? .如何能使增长和对环境的关注二者和谐?
I(d) 课程大纲 产出水平,增长,趋势,波动(萧条和扩张) 经济大萧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滞胀 当前的长期繁荣和低失业 股票市场的高价和泡沫
2
I.课程介绍 a) 课程目的 b) 课程大纲 c) 宏观vs.微观 d) 为什么学习宏观经济学?
3
I(a)
课程目的 对现实世界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数量和问题进行定义。 对作出回答和解释行为的可供选择理论进行学习。 评估数据,对各种理论进行检验和选择 让你能对重要论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I(b) 宏观 vs. 微观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居民和厂商的经济行为−−他们对价格、收入、偏好、机会和其他 基本变量的反应。 宏观经济学研究微观经济活动的总和,以及它们的动态和相互作用 因此宏观必须在解释行为方面与微观完全相容: 如果要相信一个宏观经济学的答案, 你 必须首先确信支撑它的微观经济学上的基础。通常,这需要常识和自省。 宏观经济的博大和精微之处就在于它面对重大问题, 解决悖论, 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发 展的能力。 为什么对宏观的理论和政策有那么多的争论,而对微观的却那么少呢? 宏观通过政策规定影响我们口袋里的钱,所以,即使实际达不到,我们也希望相关的答 案是正确的。 宏观经济学与政治敏感话题紧密相关,而只有宗教争论才比政治争论更情绪化。 媒体关注于这些话题,而且为了推销自己往往找出或者夸大争议。
因此,为了要估计我们的理论上的模型,我们可以运作log_log模型:
这意味着,取代线性模型中假设的持续消费倾向 ( 且消费弹性随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指数 模型假设相对于可支配收入存在稳定的消费弹性 ( 且消费倾向不断下降)
10
证明: 运用连锁规则
11
III. 实际与名义增长率 a) 一个练习 b) 名义值与实际值
12
III(a).一个练习
香蕉 桔子
你需要计算: 1.帕氏: a) 指数 b) 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2 拉氏: a) 指数 b) 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3.年平均 GDP 增长率 a) 名义 b) 实际
Q1981 15 50
P1981 0.1 0.15
Q1993 20 60
P1993 0.3 0.25
你有五分钟,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VI(h)货币紧缩:
30
练习: 1. 假设 T = t Y. 求出本案例的均衡产出。与税收不取决于收入的情况下的乘数比较,本案 例乘数有何不同? 2. 如果税收依赖于收入,说明税率的增加对均衡产出的影响。首先将这个结果用图表表示 出来,然后将均衡产出的变化用精确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 3.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里根总统提议降低税率。他说这样的削减将把经济激发到政府 预算亏空减少的程度。在我们模型中这可能吗(再一次假设税收依赖于收入)。用数理证明 一下答案。 4. 假设进口取决于国内收入:IM = m0 + m1Y. 同时假设税收取决于收入。列出均衡产出的 数学公式。跟进口不取决于收入的情况下的乘数比较,本案例中的乘数有什么不同?
t 0 0 0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帕氏指数(用当期价格计算)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拉氏指数(用一篮子商品计算) 名义 GDP 增长率= GDP 增长率+ 价格增长率
同时注意:
14
III(c). 另外一个实际值同名义值对比的练习
1(a).帕氏指数
这意味着12年里物价增幅达到91%。
15
1(b). 帕氏平均年通货膨胀率
Y = C + G + I + NX
IV(e) 基本开支与收入项目之间的关系
22
(V) 政府预算 a) 定义 b) 联邦预算 c) 国家和地方预算
23
V(a) 定义
●G: 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购买 ●这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和利率支付(否则,你将会重复计算) ●政府支出包括以下的全部项目:政府进行的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和利率支付 ●净税收是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的部分 ●政府包括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部门 ●注意预算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