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第二版)
高电压工程第二版答案,林福昌
高电压工程第二版答案1到11章25--------------------------------------------------------------------------------1-1答:汤逊理论的核心是:①电离的主要因素是空;1-2答:自持放电的条件是式(1-9),物理意义;1-3答:均匀场放电特点:再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1-4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板—板,负极性棒;1-5答:冲击特点见P23:①当冲击电压很低时;1-6答:伏秒特性的绘制方法见P24,其意义在于;1-7答:(1)工频电压作用下的特点:见P19—;1-8答:影1-1答:汤逊理论的核心是:①电离的主要因素是空间碰撞电离。
②正离子碰撞阴极导致的表面电离是自持放电的必要条件。
汤逊理论是在气压较低,Pd值较小的条件下的放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一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低气压,短间隙中的放电现象,对于高气压,长间隙的放电现象无法解释(四个方面大家可以看课本P9)。
流注理论认为:。
(P11最下面),该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的放电现象的解释。
1-2答:自持放电的条件是式(1-9),物理意义为:当一个电子从阴极发出向阳及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碰撞电离,产生正离子,在正离子到达阳极后,碰撞阴极再次产生电子,只有当产生的电子比上一次多的时候才会形成电子崩,进而出现自持放电现象。
因此该式为自持放电的条件。
1-3答:均匀场放电特点:再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内的流注一旦形成,放电将达到自持的成都,间隙就被击穿;极不均匀场放电特点:P13下侧。
1-4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板—板,负极性棒—板,棒--棒,正极性棒—板。
其中板--板之间相当于均匀电场,因此其击穿电压最高,其余三个的原因见P20图1-20以及上面的解析。
1-5答:冲击特点见P23:①当冲击电压很低时。
②随着电压的升高。
③随着电压继续升高。
④最后。
用50%冲击击穿电压或伏秒特性来表示击穿特性,但是工程上为方便起见,通常用平均伏秒特性或者50%伏秒特性来表示气体间隙的冲击穿特性。
《高电压工程基础(第2版)》大纲(40学时)
《高电压工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学时:40学时(讲授36+实践4)适用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电路、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等教材:《高电压工程基础》(第二版),施围,邱毓昌,张乔根.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参考书 1. 《电气工程基础》,(第二版)王锡凡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 《高电压绝缘技术》,严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 《高电压工程》,梁曦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高电压工程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着重强调工程应用中的理论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电气特性,掌握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的相关知识,以及电力系统过电压产生机理及抑制措施等基本知识,具有从事绝缘、高电压技术等领域的设计、安装、运行、试验,及研究工作的专业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章绪论(1)教学内容1.1 高压输电的必要性;1.2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1.3电力工业对高电压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4 新材料和新技术在高电压技术中的应用;1.5 高电压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基本要求掌握我国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划分;掌握高压输电产生的背景及高压输电的必要性;掌握分裂导线的结构及优点;了解高电压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了解高电压技术中的新技术;了解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 1 -第2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教学内容2.1 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2.2 放电的电子崩阶段;2.3 自持放电条件;2.4 不均匀电场中气体放电的特点。
(2)基本要求掌握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与消失;掌握气体的自持放电现象和流注放电理论、气隙的击穿特性及提高气体间隙抗电强度的方法;pd值较大和pd值较小时放电现象的异同,以及各自的自持放电条件;理解输电线上的电晕放电以及绝缘子表面的气体放电。
第3章气体间隙的击穿强度(1)教学内容3.1 稳态电压下的击穿;3. 2 雷电冲击电压下的击穿;3.3 操作冲击电压下的击穿;3.4大气密度和湿度对击穿的影响;3.5 SF6气体间隙中的击穿;3.6 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措施。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
∵ hx =17m,则 1.5( h0 —17)≥6
∴ h0 ≥23m
设
h≤30m,P=1,∵
h
0
=h—
D 7P
∴h=
h
0
+
D 7P
≥23+
18
+5+ 7 ×1
5
=27(m)
∵
h
xB
=17m>
h 2
∴ rxB =(h— hxB )P=(27—14)×1=13(m)
连接 XM 则 XM = (3 + 5)2 + 62 =10(m)< rxB
(2)根据耦合系数的定义,上导线对中导线的耦合系数为
K= Z12 = 110.75 =0.238 Z11 465.81
8、110kV 单回路架空线,杆塔布置如图所示,图中尺寸单位为 m,导线直径 21.5mm,
2× du 2q
2 ×12
dt
max
5、A、B、C 三个物体的高分别为 17m、14m 和 11m,布置及尺寸如图所示,图中
尺寸单位为米。为保护 A、B、C 三个物体免遭直击雷的侵袭,试设计避雷针的保
护方案(即确定避雷针的安装位置、根数、求出其高度)
解:要使 ABC 内的物体受到保护,必须满足 bx =1.5( h0 — h xA )≥6
α1
=
2Z0 Z1 + Z0
=
2 × 50 350 + 50
=
1 4
β1
=
Z1 — Z0 Z1 + Z0
=
350 — 50 350 + 50
=
3 4
α2
=
2Z2 Z2 + Z0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部分)说课材料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部分)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高电压技术吴广宁电子教案
高电压技术吴广宁电子教案《高电压技术(第二版)吴广宁电子教案》是一本介绍高电压技术的教材,主要涵盖了高电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以下是对该教材的一个详细介绍:该教材分为六个章节,包括高电压技术的基本概念、高电压绝缘技术、高电压测量与控制技术、高电压设备与装置、高电压研究与应用以及高电压技术的安全与环保。
每一章节都有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高电压技术的知识。
在第一章节中,教材介绍了高电压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高电压的定义、高电压系统的分类和高电压技术的应用领域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学生可以对高电压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第二章节中,教材介绍了高电压绝缘技术,包括绝缘材料的性质、电场分析和绝缘结构的设计等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高电压设备的绝缘设计和绝缘性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三章节中,教材介绍了高电压测量与控制技术,包括高电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高电压的控制技术以及高电压试验技术等。
这些内容对于高电压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在第四章节中,教材介绍了高电压设备与装置,包括电力变压器、断路器、避雷装置和绝缘子等高电压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和熟悉各种高电压设备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在第五章节中,教材介绍了高电压研究与应用,包括高电压领域的前沿研究和高电压技术的应用案例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高电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
在最后一个章节中,教材介绍了高电压技术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包括高电压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环保要求等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在实践中正确使用高电压设备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高电压技术的知识和应用,可以作为高校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高电压技术的基本理论、应用领域和实践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的绝缘配合
出来,此两点对应的值分别称为统计过电压和统计耐受电压。绝故
障率与这两个值有关,只决定于两者间的裕度。通过计算求得故障
率,选择能接受此故障率的相应的绝缘水平。
2021/6/16
13
三、线路绝缘水平的确定
• 线路上发生事故主要是 绝缘子串的沿面放电 导线-杆塔、导线-导线间空气隙击穿
因此绝缘水平的确定项目包括: 绝缘子串的长度
8
●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值——考核绝缘承受雷电过电压作用的能力!
●操作冲击耐受电压值——考核超高压设备绝缘承受操作过电压作 用的能力!
④电力系统的绝缘包括: 发电厂、变电站中电气设备绝缘; 输电线路的绝缘。
从绝缘结构和特性区分为:外绝缘和内绝缘。
外绝缘:指与大气直接接触的绝缘部件。
特点-耐受电压值与大气条件密切相关。沿面闪络和气隙击穿是
非自恢复能力绝缘——各电压等级
2、统计法 —— 始于20世纪70年代
问题的提出:对于超高压、特高压远距离输电,降低绝缘水平的
经济效益越来越重要。换个想法,容许绝缘有一定的故障率,用 技术经济综合指标确定系统绝缘的最佳方案。
——根据已知过电压幅值和绝缘放电电压的统计特性(概率密度、 分布函数等),用计算的方法求出绝缘耐电的概率和线路故障率, 在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正确确定绝缘水平。
⑥ 绝缘配合不考虑谐振过电压。输电线路绝缘与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 之间不存在配合问题!
⑦ 允许绝缘水平的差异化!
2021/6/16
10
二、绝缘配合的方法
1、惯用法
按作用在绝缘上的最大过电压和最小的绝缘强度的概念进行绝缘 配合。
首先:确定最危险电压 然后:根据运行经验乘上一个影响因子(系数),从而确定绝缘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知识题目解析(部分)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吴广宁电子教案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 电子教案课题:1.1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2、掌握电子崩的形成与汤逊理论重点、难点:电子崩的形成与汤逊理论教具:教材粉笔教学方法:讲授法时间分配:回顾 10分钟授课 65分钟小结 10分钟作业布置 5分钟教学过程:1.1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它复合介质。
由于气体绝缘介质不存在老化问题,击穿后自愈能力强,且其成本廉价,因此气体成为了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绝缘介质。
气体击穿过程的理论研究虽然还不完善,但是相对于其他几种绝缘材料来说最为完整。
因此,高电压绝缘的论述一般都由气体绝缘开始。
1.1.1 带电质点的产生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由于空气中存在来自空间的辐射,气体会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的带电质点正常状态下气体的电导很小,空气还是性能优良的绝缘体;在出现大量带电质点的情况下,气体才会丧失绝缘性能1、气体中电子与正离子的产生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
电离可一次完成,也可以是先激励再电离的分级电离方式。
(1)热电离常温下,气体分子发生热电离的概率极小。
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2)光电离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产生光电离。
(3)碰撞电离高速运动的质点与中性的原子或分子碰撞时,如原子或分子获得的能量等于或大于其电离能,则会发生电离。
(4)分级电离电子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可跃迁到能级较高的外层轨道,称之为激励,其所需能量称为激励能。
原子或分子在激励态再获得能量而发生电离称为分级电离。
2、电极表面的电子逸出(1)正离子撞击阴极(2)光电子发射(3)强场发射(4)热电子发射3、气体中负离子的形成电子亲合能:使基态的气体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其值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1.1.2 带电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 ;2.带电质点的扩散;3.带电质点的复合。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张一尘-习题答案
第一章1—1 气体中带电质点是通过游离过程产生的。
游离是中性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称游离能)后成为正、负带电粒子的过程。
根据游离能形式的不同,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有四种不同方式:1.碰撞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与中性原子(分子)碰撞瞬时带电粒子所具有的动能。
虽然正、负带电粒子都有可能与中性原子(分子)发生碰撞,但引起气体发生碰撞游离而产生正、负带电质点的主要是自由电子而不是正、负离子。
2.光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光能。
由于游离能需达到一定的数值,因此引起光游离的光主要是各种高能射线而非可见光。
3.热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气体分子的内能。
由于内能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因此只有温度足够高时才能引起热游离。
4.金属表面游离方式严格地讲,应称为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电子,因这种游离的结果在气体中只得到带负电的自由电子。
使电子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的能量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能。
气体中带电质点消失的方式有三种:1.扩散带电质点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运动而造成原区域中带电质点的消失,扩散是一种自然规律。
2.复合复合是正、负带电质点相互结合后成为中性原子(分子)的过程。
复合是游离的逆过程,因此在复合过程中要释放能量,一般为光能。
3.电子被吸附这主要是某些气体(如SF6、水蒸汽)分子易吸附气体中的自由电子成为负离子,从而使气体中自由电子(负的带电质点)消失。
1—2 自持放电是指仅依靠自身电场的作用而不需要外界游离因素来维持的放电。
外界游离因素是指在无电场作用下使气体中产生少量带电质点的各种游离因素,如宇宙射线。
讨论气体放电电压、击穿电压时,都指放电已达到自持放电阶段。
汤生放电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用公式表达时为γ(eαs-1)=1此公式表明:由于气体中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撞击阴极,此时已起码撞出一个自由电子(即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
这样,即便去掉外界游离因素,仍有引起碰撞游离所需的起始有效电子,从而能使放电达到自持阶段。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部分)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 ?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高电压技术》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课程代码:54E01217学时分配:48赋予学分:3先修课程:电磁场、电气自动化设备、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后续课程:电力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主设备、电力工程概预算等二、课程性质与任务《高电压技术》是电气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作用下绝缘电气性能的基本知识和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了解和掌握过电压的基本理论和过电压的保护方法,为今后从事高电压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联系生产实践中具体设备讲解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少而精”为原则,重点介绍高电压技术中的基本物理过程、现象和试验方法,不过多地介绍烦琐的公式推导和试验步骤。
开展电子课件的研制,演示放电过程、波过程、内过电压和外过电压的形成过程。
适当介绍利用计算机进行过电压计算的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等。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一)课时分配按照课程内容,分成9个教学单元,各单元的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二)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篇高电压绝缘第1单元气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教学内容】1.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2、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3、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4、空气间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5、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6、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7、SF6气体的特性及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气体电介质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因素),去电离过程,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电子崩的概念,汤逊放电理论,流注理论,电场形式、电流波形与击穿电压的关系,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SF6的特性教学难点:流注理论,不均匀电场放电过程,自持放电。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吴广宁电子教案
周次:时间:课题:1.1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2、掌握电子崩的形成与汤逊理论重点、难点:电子崩的形成与汤逊理论教具:教材粉笔教学方法:讲授法时间分配:回顾 10分钟授课 65分钟小结 10分钟作业布置 5分钟教学过程:1.1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它复合介质。
由于气体绝缘介质不存在老化问题,击穿后自愈能力强,且其成本廉价,因此气体成为了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绝缘介质。
气体击穿过程的理论研究虽然还不完善,但是相对于其他几种绝缘材料来说最为完整。
因此,高电压绝缘的论述一般都由气体绝缘开始。
1.1.1 带电质点的产生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由于空气中存在来自空间的辐射,气体会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的带电质点正常状态下气体的电导很小,空气还是性能优良的绝缘体;在出现大量带电质点的情况下,气体才会丧失绝缘性能1、气体中电子与正离子的产生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
电离可一次完成,也可以是先激励再电离的分级电离方式。
(1)热电离常温下,气体分子发生热电离的概率极小。
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2)光电离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产生光电离。
(3)碰撞电离高速运动的质点与中性的原子或分子碰撞时,如原子或分子获得的能量等于或大于其电离能,则会发生电离。
(4)分级电离电子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可跃迁到能级较高的外层轨道,称之为激励,其所需能量称为激励能。
原子或分子在激励态再获得能量而发生电离称为分级电离。
2、电极表面的电子逸出(1)正离子撞击阴极(2)光电子发射(3)强场发射(4)热电子发射3、气体中负离子的形成电子亲合能:使基态的气体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其值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1.1.2 带电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 ;2.带电质点的扩散;3.带电质点的复合。
高电压技术2
或者
hc Wi
(2)撞击电离 主要是电子碰撞电离。原因:1.电子小,自由程长,可以 加速到很大的速度。2.电子的质量小,可以加速到很大。
产生条件 :
1 2 W m v 势能 Wi 2 Exqe 势能
所以提高场强可以使碰撞电离加剧. (3)热电离 在常温下,气体分子发生热电离的概率极小。是气体在热 状态下光电离和撞击电离的综合。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来源有二:一是气体分子本身发生电 离(包括撞击电离,光电离、热电离等多种形式);另一是 气体中的固体或液体金属发生表面电离。
1.电离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电离——产生带电离子的物理过程称为电离。 激励——在常态下,电子受外界因素影响由低能量级轨道上 跃迁到高能量级轨道的现象称为激励。
四. 汤森德气体放电理论
1. 适用条件 低气压、 短间隙的电场中。 2. 理论要点 电子碰撞电离和正离子撞击阴极产生的金属表面电离是 使带电质点激增,并导致击穿的主要因素。击穿电压大 体上是 S 的函数.
U b f S
3. 引用三个系数来定量地反映所考虑的三种因素的作用
三、带电质点的消失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消失有可有下述几种情况: (1)带电粒子在电场的驱动下作定向运动,在到达电极时,消 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 (2)带电粒子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 (3)带电粒子的复合。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时,可能 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是与电离 相反的一种过程。
产生激励所需的能量(激励能)等于该轨道和常态轨道的能 级差 。
2.电离的几种形式 (1)光电离 频率为ν的光子能量为 W=hν
34
式中 h——普郎克常数= 6.6310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部分)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 ?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1-3 在一极间距离为1cm 的均匀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
《高电压技术(第2版)》吴广宁(双语课件) (26)[4页]
This chapter will be focused on how to use the concepts of wave to study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distributed parameter loop. Thus the variation of current and voltage of the wire under the effect of impulse voltage can be drawn to figure out the maximum overvoltage.
第7章 输电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
Chapter 7 Wave-process of transmission lines and windings
在电力系统正常工作下,输电线路、母线、电缆以 及变压器和电机的绕组等元件,由于其尺寸远小于50Hz 交流电的波长,故可以按集中参数元件处理。
Under the normal condition of power systems, the components such as transmission lines, generatrix, cables, windings of transformers, etc can be considered as lumped-parameter elements because their sizes are far less than the wavelength of AC mode(50 Hz).
本章内容
Contents in this se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耦合系数的定义,上导线对中导线的耦合系数为
K= Z12 = 110.75 =0.238 Z11 465.81
8、110kV 单回路架空线,杆塔布置如图所示,图中尺寸单位为 m,导线直径 21.5mm,
∵ hx =17m,则 1.5( h0 —17)≥6
∴ h0 ≥23m
设
h≤30m,P=1,∵
h
0
=h—
D 7P
∴h=
h
0
+
D 7P
≥23+
18
+5+ 7 ×1
5
=27(m)
∵
h
xB
=17m>
h 2
∴ rxB =(h— hxB )P=(27—14)×1=13(m)
连接 XM 则 XM = (3 + 5)2 + 62 =10(m)< rxB
7、某 35kV 水泥杆铁横担线路结构如图所示,图中尺寸为 m,导线弧垂为 3m,导
线半径为 8.5mm,绝缘直串长度为 0.6m,试计算:(1)上导线、中导线的自波阻
抗和它们之间的互波阻抗;(2)上导线对中导线的耦合系数。
解:上导线对地的平均高度为
h1
=(9.6+0.6+0.6+1.2)—
2 3
×3=112
dt
max
5、A、B、C 三个物体的高分别为 17m、14m 和 11m,布置及尺寸如图所示,图中
尺寸单位为米。为保护 A、B、C 三个物体免遭直击雷的侵袭,试设计避雷针的保
护方案(即确定避雷针的安装位置、根数、求出其高度)
解:要使 ABC 内的物体受到保护,必须满足 bx =1.5( h0 — h xA )≥6
(3)当
t→∞时, uB
=
2Z2 Z1 + Z2
u0
=
2× 750 350 + 750
×100 =136.364(kV)
iB
=
uB Z2
= 136.364 750
=0.182(kA)
(4)当 t=6.5μs 时,
u架
=
u0
+
β3u0
+ α1α3β2u0
= 100×(1—
3 4
+
1 4
×
7 4
×
7 )=63.281(kV) 8
R体 + R表 第 1页,共 8页
兆欧表加屏蔽端子的目的是屏蔽掉表面电阻对测量的影响,使车辆绝缘电阻值只 有体积电阻。 9、中心点不接地系统产生电弧接地时电弧间隙熄灭后重燃引起中心点点位偏移。 措施:改为中性点直接接地或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10、产生切空过电压是 220kV 及其以下系统考虑操作过电压时决定绝缘水平的依 据。 限制措施:(1)提高断路器性能;(2)断路器并联电阻;(3)利用线路上的电磁 式电压互感器泄露;(4)加氧化锌式磁吹避雷器 11、35kV 及其以上(或 4000kVA 以上)变压器需测量吸收比:K≥1.3 绝对干燥、 良好;K<1.3 绝缘受潮;K≈1 严重受潮。
i1q =0.75kA
u 2q
=
2Z2 Z1 + Z2
u1q
=
2 × 800 800 + 400
×300=400kV
i 2q
=
2u1q Z1 + Z2
=
2× 300 =0.5kA 800 + 400
3、为了保护发电机的匝间绝缘不损坏,在发电机与架空线之间加入一段长度为
L=300m 的电缆,设架空线、电缆、发电机的波阻抗分别为 350Ω、50Ω和 750
60ln
2h1 r1
=
60ln
2 ×10 8.5 ×10 — 3
=465.81(Ω)
上导线的自波阻抗 Z22
= 60ln
2h 2 r2
2 × 8.8 = 60ln 8.5×10—3
=458.14(Ω)
上导线对中导线间的互波阻抗 Z12
= 60ln d1' 2 d12
= 60ln 19 =110.75(Ω) 3
3、衡量介质性能好坏可以用 ε r 、γ 、tgδ和 Enp 四种参数来表示。它们分别表 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的极化、电导 、损耗和击穿四种物理现象。 4、衡量输电线路防雷性能好坏有耐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两个指标。前者是指雷 击线路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 ,后者指每年每百公里长线 路由于雷击而引起线路跳闸停电的次数。雷击输电线路引起线路跳闸停电必须具 备两个条件,即雷电流的幅值必须大于或者等于线路绝缘的耐雷水平引起线路绝 缘发生的冲击闪络 和 由于冲击闪络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弧的概率 。 5、发电厂和变电灼对直击雷的保护是从二个方面考虑的,一是直击雷的遮蔽, 在发电厂和变电所内装有一定数量的避雷针(线),使发电厂和变电所内的所有 设备均处于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之内 ;二是防止反击,可以降低接地电阻, 保证避雷针(线)与设备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 6、引起工频电压升高的原因是空载长线路的电容效应、不对称短路和发电机突 然甩负荷引起,谐振过电压可分为线性谐振、铁磁谐振(非线性谐振)和参数谐 振这三类。 7、兆欧表测量时,随着增加电压时间的上升,兆欧表的指针变化由小逐渐增大 趋于稳定。 兆欧表测量电阻为体积电阻与表面电阻的并联值,R= R体 × R表
1
i架
=
α1u 0 Z0
— α1β2u0 Z0
— α1β1β2u0 Z0
=
×100 4 ×(1—
350
7 8
+
3 × 7)=0.391(kA) 48
(6)∵ du2q = 2α1u0
dt max
CZ0
2α1u 0 ∴C≥ Z0
du 2q
2× 1 ×100 4
= 50 =0.0833(μF) 12
dt max
解:∵ Z1 =Z=400Ω
Z2
=
Z 2
=
400 2
=200Ω
∴α= 2Z2 = 2× 200 = 2 Z1 + Z2 400 + 200 3
β = Z2 — Z1 = 200 — 400 = — 1
Z1 + Z2 200 + 400
3
(1) u1
=
u’0 +
βu’0 =(1—
1 3
)×600=400kV; u2
(7)∵ du2q = 2Z2α1u0
dt
L
max
第 4页,共 8页
1
∴L=
2Z2α1u 0
=
2× 750 ×
×100 4
=3.125(mH)
du 2q
12
dt max
(8)∵ du2q ≥ α1α2u0
dt max
2l/v0
∴l≥ α1α2u0v0
1 × 15 ×100×150
=4 8
=292.969(m)
∵
h
xC
=11m<
h 2
故 B 物体能受到保护
∴ rxB =(1.5h—2 hxC )P=(1.5×27—2×11)×1=18.5(m)
连接 YN 则 YN = (7 + 5)2 + 92 =15(m)< rxC 故 C 物体能受到保护 6、A、B、C、D 四支高避雷针,其尺寸及布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尺寸单位为 m, ABCD 内有一物体高为 10m,为保护此物体免遭直击雷的侵袭,试求:(1)针高为 多少米?(2)求出四针的保护范围边界,并作图表示之。
1、某变电站母线上有三条出线,其波阻抗均为 Z=400Ω,若有一幅值为 u’0 =
600kV
的无限长波形,其中一条出线传来,另有一幅值为
u
'' 0
=—300kV
的无限长
波形沿另一出线传来,如图所示,试求:(1)当
u’0 先于
u
'' 0
折射到母线上,三条
出线的电压和电流;(2)当
u’0 及
u
'' 0
同时折射到母线上,三条出线的电压和电流。
Ω,波在电缆和电机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 150m/μs 和 60m/μs,若沿架空线有
一幅值为 u0 =100kV 的无限长波形波入侵,波传到 A 点作为时间的起点,如图所 示,试求:(1)经过 1μs 时发电机上的电压和电流;(2)经过 6.5μs 时发电机 上的电压和电流;(3)稳定后发电机上的电压和电流;(4)经过 6.5μs 时架空 线上的电压和电流;(5)经过 6.5μs 时电缆中点的电压和电流。 若发电机绕组每匝长 3m,匝间耐压为 600V,为保护发电机的匝间绝缘不损坏, (6)在 B 点需并多大的电容?(7)在 B 点应串多大的电感? (8)电缆长度至少多少米? 解:波以 A 点传到 B 点的时间 t=300/150=2μs
∴h=
h0
+
AC 7P
≥10+
68.12 7×1
=19.73(m)
∵h=20m, hx =10m
∴
h
x
=
h 2
∴ rx =(h— hx )P=(20—10)×1=10(m)
∴
h’0 =h—
D’=h— 7P
AD 7P
=20—
63 7 ×1
=11(m)
b’x =1.5( h’0 — hx )=1.5×(11—10)=1.5(m)
i架
=
u0 Z1
—
β3u0 Z1
— α1α3β2u0 Z1
=
100 ×(1+ 350
3 4
—
1 × 7 × 7)=0.391(kA) 448
(5)当 t=6.5μs 电缆中点时
u电缆
= α1u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