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诗言志7诗三首白马篇》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诗歌<白马篇>赏析》教学设计
刘潇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植的简况,从多角度赏析诗歌,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走进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热爱祖国、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借人物形象抒发建功立业、忠心报国的人生抱负,引导学生确立热爱祖国、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是李白《侠客行》中的诗句,写出了侠之风骨,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我选取这两句诗作为诗歌《白马篇》的主题,让同学们更能领悟诗歌的深意。
一、诗人简介、创作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诗人,建安文学代
表人物。魏武帝曹操的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封陈王,去世后谥号“思”
,故世称陈思王。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将其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白马篇》创作于曹植的青年时代,诗中有两句“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据史料记载,南匈奴在建安二十一年已臣服于曹操。这样推断本诗应作于这之前。而曹植生于初平三年,建安二十一年是25岁,
所以写《白马篇》时他也就20岁左右。
二、感知诗歌
1、
听朗诵录音,认准字音字型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读出诗人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
三、赏析诗歌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位_________的游侠儿。(用四字词语填空)【让学生发言,完成填空。】
(同时板书:训练有素、武艺精湛、经历不凡、装备精良、身手敏捷、勇猛剽悍
能征善战、英勇无畏、忠心报国、爱国情怀……注意内在外在分开写)
明确:作者塑造了一个“白马英雄”的形象。
2、诗人怎样塑造“白马英雄”形象的?(从四个方面赏析)
①炼字:【学生发言,说出他们认为精妙传神的用字和诗句。】明确:炼句炼字,笔力奇瑰。“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英勇顽强,锐不可当。“蹈”和“凌”二字形象地表现其威力。同写射箭却分别用了“破”、“摧”、“接”、“散”等词,既表现了游侠儿精湛的骑射技艺,又表现了他身手敏捷、勇猛超群的迷人风采。诗人在两个反问句后,连用两个肯定句,掷地有声,有力收束。2.驰骋想像,层层铺叙
诗人思维活跃,神思飞扬。诗歌驰骋想像,层层铺叙,
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感人的爱国壮士形象。全诗笼罩着一股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豪迈气氛。
②艺术手法【让学生讨论后说出诗中的艺术手法及对应诗句。】
A.倒叙、补叙
全诗开头首句用倒叙直接插入“白马饰金羁”的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另外,此处强调“白马”的形象而不是激烈的军情,是为了让诗的侧重点落到人物上去。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紧接着用补叙的手法补充游侠儿的身世来历,这里有点像电影拍摄的闪回手法,画面感鲜明。
B.铺陈、比喻、对比、对偶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此处八句使用了铺陈的手法,为下文将要引出的英勇事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句中的“破”、“摧”、“接”、“散”四字用得格外形象准确,对游侠儿武艺超群的特点表现得面面俱到、精准无疑。最后,作者将游侠儿与“猴猿”作对比以及用“豹螭”作比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矫健身手和强悍气势。这八句两两之间形成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C.
反问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此处连用两个反问句,一方面增强了诗歌语言上的力度,另一方面把游侠儿的爱国情感
表现得更加强烈,突出了游侠儿舍身为国、义无反顾的气概。
③行文结构
诗分两部分。
“白马饰金羁……勇剽若豹螭”为前半部分,描写游侠儿的装束、不平凡的经历和超群的武艺,体现了游侠儿的外在美。(板书:装束、经历、武艺→外在美)
“边城多警急……视死忽如归”为后半部分,先写了军情紧
急、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抒发了游侠儿热烈忠贞的报国情怀,揭示其内在美。(板书:征战、爱国→内在美)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刻画人物,诗人塑造出了一个内外兼修、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游侠形象。
④抒情方式
(提问:抒情方式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常见的间接抒情有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呢?)
【学生:好像都不是。】
(那么,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不如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武艺超群、忠心报国的游侠儿形象?诗人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为了抒发作者自己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结合诗人的成长环境和自身性情来了解一下。)A.
生于乱世
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文人饱受乱
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的《从军诗》自抒壮志云:“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诗》云:“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
B.
长于军中
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
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受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熏陶,曹植内心充满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C.
才华横溢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擅长运用乐府体裁。他自小非常聪慧,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
诗中游侠儿的武艺精绝即是曹植对自身才华充满自信的投影。
明确:在时代的召唤和父亲的熏陶之下,年少有才的曹植内心激荡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热情。他把满腔热情化为一个既有爱国之才又有爱国之心的英雄形象,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本诗是“借人物形象抒情”。)
3、诗人曹植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爱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