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2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5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5一.形成期:1844—18465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6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6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7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8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8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一、实践性9二、阶级性9三、科学性9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

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文艺本质论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一)20世纪以前,除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摹仿说”和在它的阻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以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提出艺术即仿照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以为形式是能动的制造性力量。

从文艺振兴开始,“摹仿说”慢慢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以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本来来本的“再现”,而轻忽了文艺制造的能动性。

二、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以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以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要紧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显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进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以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势,但由于过度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今世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熟悉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种大体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其一、以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故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以为意识是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一词最先由法国的观念论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801年提出,其大体含义是观念学的意思。

他的观念学强调“感觉”在熟悉论上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关于文艺理论的论述并没有一个进行专门和完整的论述,而是散见于其著作的各个篇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出系统性的归纳与完整性的总结。

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一番简要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我们对物质的自觉反映,无论是意识的内容形式都不能离天物质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的错误。

马克思在对旧的哲学或唯心主义的批判中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同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

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切文艺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反映人类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起源的论述了。

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种美感诉诸于我们的五官,心理及思维的触觉,形成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自我主观解释和理解,当然这种主观意识在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放到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对其进行考察,才能把握文学创作及批判的真正规律和原则。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以下几个特性的论述: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及它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表达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觉悟。

因此,他们对文艺创作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理论观点1.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关注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它能够描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提供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艺作品应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3. 人民大众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发扬人民大众的创造性。

人民大众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观点和声音应当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来。

文艺创作应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

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文艺创作受到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强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现实反映,鼓励艺术家关注劳动人民和工农大众的生活。

许多文艺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具体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足于人民,强调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对于指导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一、实践是文艺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扎根于实践,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实际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方面,文艺家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素材,创作出贴近人民、引领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文艺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文艺创作中,应该突出描绘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性别矛盾等重要矛盾,通过作品的表现力,引导人民认识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文艺作品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文艺家要充分关注人民的实际需求,积极参与到改善人民生活的进程中,以文艺的力量为人民服务。

四、文艺的观念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既要有观念性,又要有艺术性,二者要统一于作品中。

观念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

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要通过艺术的表现力来打动人心。

文艺创作要注意把观念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

五、文艺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

批判视野是指文艺作品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批评和揭示,通过揭露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激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

解放作用是指文艺作品要启迪人民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自觉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件8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件8
因此本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上的理论建设:一个是文艺 的社会作用问题;另一个是文艺大众化的 问题。
文艺的社会作用问题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其产生就与 社会革命及社会主义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始终是中国现代 化过程及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一部分。文 艺往往被看作是解决此一过程中的一系列 社会问题的方法与手段而被关注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一批早期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者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在倡 导革命文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马克思 主义的初步理解,对文艺与现实关系、文 艺创作的原则方法、革命文学的性质与作 用和作家的生活、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的探讨。
总体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还比较零散、 不够深入,其中夹杂着许多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性质的文艺观念,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特点不够突出,体现出理论上的不成熟。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文学艺术是作为 一种为社会变迁、社会变革服务的上层建 筑的力量而非作为社会对立面的批评性力 量而存在。
具体地说,第一,党通过转变作家艺术家 的情感立场和艺术生产方式确保党对文学 艺术的领导,使其成为党的思想意识向人 民大众的传达的中介,发挥激励鼓舞革命 斗争与革命队伍的作用。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文艺大众化的 理论就已初见端倪。
而在30年代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中, 大众化有了新的内涵,大众化不再是单向 的教化,有了“投身大众”、“融入大众” 之意。“大众”是阶级视角下的普罗大众 或工农大众,是潜藏着巨大的革命能量的 可供组织动员的革命力量。因此,文艺大 众化始终是左联关注的主要问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起,早期的马 克思主义者就开始注意文艺的社会作用。 但广泛深入探讨文艺的社会作用问题及争 夺文化领导权的意识,是到30年代左翼文 艺时期以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工作者这里才逐渐上升到理论 高度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五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五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五个问题
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态度问题: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

比如说,歌须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原则问题: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

学习问题:思是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
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

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

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

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

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
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这是唯一的源泉。

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但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关于文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它对于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思想内涵以及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探究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在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制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和发展。

文艺的创作与表现,都要反映出社会经济基础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认为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批判性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对于文艺创作和发展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揭示文艺作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批判性理论则强调对于传统文艺观念和艺术形式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批判性观察和表达。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内涵1. 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任务的反映与批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的表达形式,应当通过对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的反映与批判,揭示并引导人们认识社会的本质和现实。

文艺作品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明晰,对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行动更加坚定。

2. 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命运的真实再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作品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真实再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斗争状态。

通过真实再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文艺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3. 文艺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

文艺作品不仅要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和创作性,还要具备批判性和教育性的特质,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45第二章__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

45第二章__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当时 的一些文学创作,提出 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创作 的重要原则。
首先是关于文学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恩格斯明确地表示了自己不反对作品的倾向 性,并列举了西欧文学史上一些有影响的作 家来说明他们的作品无不具有强烈的倾向性, 但他又进一步指出:“可是我认为,倾向应 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 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者 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 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第一,“莎士比亚化”是指莎 士比亚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表现创作与 现实的关系上,真实的反映了 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在人物 的塑造上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二,“莎士比亚化”是指莎士比亚剧作 中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描写方法。
真正意义上的(狭义的)“莎士比亚化”, 指的是不但要塑造出典型人物,而且要给 作品中的人物提供真实反映现实关系和时 代特点的特定环境,也就是典型环境,恩 格斯曾形象地称为“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第二,典型人物应该塑造成有代表性的性格。 恩格斯认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
一定的单个人,说明典型塑造既要有卓越的 个性刻画,又要写出代表性的性格。就是说, 一个典型,应该具有阶级特征、时代特征、 民族特征等,应该通过艺术描写揭示人物所 属的阶级的某些本质方面。
但是,恩格斯还强调,不能为了代表性和 普遍性而牺牲了个别性和特殊性,也不能 在典型塑造中有理想化、概念化、抽象化 的倾向。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 中曾指出拉萨尔席勒式地把人物变成时代 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使得人物在典型化、 个性化表现方面远远不够。
(2)明确性,即在诸多性格特征中,必须有 一个主要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3)坚定性,即人物要始终如一地忠实于自 己的情致,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而不是 让外人来替他决定。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在文艺领域中,马克思的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进行论析,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主要包括对于文艺创作的目的、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阶级性以及文艺作品的批评等方面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当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为他们争取权益,批判社会不公。

艺术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揭露社会的问题,鼓舞人们的斗志,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强调文艺作品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文艺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群体、阶级的集体创作。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必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马克思还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和创作风格。

通过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阶级意识形态,发现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对于文艺作品进行批判的思考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更应当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

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揭示,艺术家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以上所述是对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论析。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不仅仅是对于文艺创作的一种指导思想,更是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的文艺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还提醒着我们,艺术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件


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艺观:艺术生产 论、艺术意识形态论、艺术掌握论、艺术 发展论;(2课时) 2、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主义文论、悲 剧论、文学创作论和批评观等等(3课时) 3、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形 成了两条基本线索。东方:俄苏的列宁主 义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的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文论);(3课时)
关系,
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对现实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的重要影响。


阶级性问题,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功利性的文学观与马克思主义特定视角的关系。 功利性文学观的局限性。 不同时期对文学的地位的不同认识。

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意义。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 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
相互限定,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防止片面理解马克
思主义,文学理论某个特征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反映论的文学观如果不加限制,会走向缺乏价值关
怀的自然主义;

工具论文学观的恶性膨胀,则曾经使马克思主义文
学理论的现实主义品格,又容易忽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论性质及对科学性的追求。




第一,“美的规律”指的是对象的完美的、适宜的、全面的 尺度。 第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与“美的规律”不是等同的。 前者是对人的实践特点的表述,后者则是指对象固有的特征。 二者不能等同和相互代替。 第三,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还 能进一步按照对象的“内在尺度”衡量对象,表明了人的生 产实践是一种自由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第四,美与“美的规律”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美是人的实 践活动的创造品。美有“美的规律”,人“按照美的规律” 可以创造美、美的产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象地再 现,是主客观的统一。而“美的规律”则是客观的规律,是 对象世界的矛盾运动的表现。“美的规律”是不能创造的, 只能发现它。不能用美的本体论代替美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艺术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艺术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艺术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它的基本原理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文艺创作领域,马克思主义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人民的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文学艺术对于传递思想、展现社会冲突与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要服务于人民、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进程,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1. 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社会基础包括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它们对于文艺的创作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实践性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着重强调文学艺术与实践的联系,文学艺术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斗争经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发展和演变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 人民性与大众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是为了人民群众创作的,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要具备普通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特点。

三、实践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特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实践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实践是文艺创作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深入实践,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要求,要求文学艺术不断追求新的形式和内容,推动文艺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对当代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应该坚持立足于人民、反映人民内心世界和社会真实;其次,要追求艺术的创新,寻求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第三,要注重实践、关注社会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通过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可以引导当代文艺创作者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文艺理论为后世的文艺批评与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参考。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本主
义社会的批判、劳动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呼唤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影响了后世的文艺创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
个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制度,文艺作品应当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行为。

在20世纪,很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不公,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威尔的《1984》等作品都展现了资本主义对个体的压迫和
奴役。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强调劳动人民的解放,并呼唤社会主义的到来。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
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而资本主义社会剥夺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并使他们沦为被剥削和
被压迫的阶级。

文艺作品应当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传达对社会主义的渴望和呼唤。

在20世纪的文艺创作中,有一批作家和艺术家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呼唤社会主义的作品,如毛姆的《人间喜剧》、斯大林的《苏联农村小说选》等作品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对于文艺批评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

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
历史和时代特点的反映,要全面地揭示和分析文艺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和意义。

他提出了艺
术作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强调了文艺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这对于后世的
文艺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历史批评等
都是在马克思的启发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原理,对文学和艺术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利益、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
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受到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服务于劳动人民的利益,倡导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反对唯美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艺术的干扰。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来源于它对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情感的深刻把握,而社会价值则表现在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作品既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又要具有批判现实的社会意义,这种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

此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性的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
认为,文学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反对庸俗化和唯美化的文艺作品。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艺术家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为人民群众创作高品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文艺创作观念和评价标准,
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注重审美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倡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性的文艺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引导文学艺术创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对文艺领域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是文化传播和塑造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承担起宣传、教育、鼓舞人民的责任。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阶级矛盾。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深入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并批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文艺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当以客观真实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刻画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深刻。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群众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坚持革命性的立场和精神。

1.2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思潮和文化,从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

这些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学学者积极借鉴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时代背景,它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空间。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资料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

它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定位文学艺术,突出了文学艺术的实践性和阶级性,并且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内容:狭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思想。

广义上: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西方拓展的成果,包括列宁、普列汉诺夫、高尔基、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等人的文艺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体系面貌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1、转变期(1844年以前)2、确立期(1844-185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新的文艺观、美学观的正式开始。

《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

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1)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

(2)提出了人的五官感觉(包括审美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人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在他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的全面、自由的感受。

(3)提出美感区别于“囿于粗糙的实际需要的感觉”,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超越实际功利目的的全面、丰富、自由的感觉。

(4)提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3、成熟期(1857-1872)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2)“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3)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4、总结期(1872-1895)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体系特点(一)体系的存在与重构之辨1.关于体系存在与否的争论2.对体系否定说的否定(二)体系的性质与特点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文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里,始终是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始终是进行战斗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一、导论(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论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简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

2、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诞生于马克思的《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诞生于19世纪的中期,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审美能力产生于劳动,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审美对象产生于劳动。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

4、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规定。

典型化原则(恩格斯):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该如此。

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我局不是反对倾向诗本身……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5、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属性: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其二,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无产阶级。

其三,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达工人们的普遍情绪。

其四,他们坚持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的发展,主要精力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种新型文艺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质和阶级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靠个人天分创造出来的,而是由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根本作用是反映和表达阶级斗争。

文艺作品所反映的阶级斗争,不仅是在对抗阶级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还包括人类对自然、工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优秀之处应该在于其较好地反映和表达了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创作和表现形式必须遵循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

文艺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依靠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更需要深入了解社会现实,进而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社会的发展趋向和社会服务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实践领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引领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而且扩大了社会意识领域,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思潮转型期间促进了文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文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促进了文艺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当前多元文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文艺需要迎来一次更新的思想和理论创新,推动文艺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对现代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引领和推动文艺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话语权的回归,以增加对人民的信息把握和社会思潮的敏锐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实践中必须承认文艺创作的多样性,不断聚焦文艺创作的实际问题,发现和消除文艺创作中的困难和矛盾,提升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艺的理论分析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释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深刻地阐述了文艺创作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特点,指出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并且提出了一种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发展的方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启发和论析角度,探讨其对当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不是特别为某种时期而创作的,而是一种永恒存在的风格,是属于人类,不是某一时代的风尚。

”这反映了文学艺术作品超越了个体、时代和社会的局限,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指出了文学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现实、人类本质、历史变迁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文学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更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对于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和启发,使艺术家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和人性的本质,为社会观念的传播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艺批评起到了重要的论析作用。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作品不仅仅包括了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还需要文艺批评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价。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批评应该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社会背景、历史意义、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和论述,从而使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学艺术作品。

这一理论观点的启发下,当代的文艺批评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意义,将文学艺术作品置于更加宏观的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之中,对作品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外在社会功能进行全面、深度的分析和论述。

通过这一方式,文艺批评家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发展,为当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班级:美术学院艺硕视觉传达(6组)
姓名:贾雅晶
学号:201222103010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出发,以整体性的方位来考察文艺现象的,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

而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是马恩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从而概括出的文艺理论所包含的三原则。

在此我将结合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来论述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和所持的态度。

文艺倾向性集中体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肯定文艺的倾向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符合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论是从它所受制于经济基础,或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属性看,还是从创作主体的动机、目的,或是从创作客体所包含的生活内容看,都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蕴含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传递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第一、倾向应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文艺作品往往有完整的情节和众多的场面,他们是一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

作者的爱憎感情、褒贬态度和价值判断等,就渗透在情节的描写和场面转换之间,从而使观众与作者产生共鸣。

恩格斯不赞成文艺作者脱离场面和情节,而把作品倾向单独而孤立地指出来,因为这样会使人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反而不能引起观众的同感。

第二、倾向性越隐蔽越好。

作家的倾向一定要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和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要通过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主观见解与倾向性,这是文艺区别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显著标志。

隐蔽倾向性,就是强调和坚持其艺术特性和审美特征。

第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

马恩重视以真实性为基础,倾向性建立在艺术真实性的基础上,要做到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必须终于显示,以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为基础。

另外,倾向性还应当符合艺术特性和审美规律。

作品的思想内容要同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融合起来。

以上三点就是马恩对文艺作品所应当具备的倾向性的基本论断,接下来,我将会通过论述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实例来具体解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倾向性。

在过去,我们的书都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可谓是千篇一律,而随着信息化的到来,数字出版不断更新,电子图书日益受到人们的追捧,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夜之间取代了纸质书籍,成为社会的主流,这就给作为夕阳产业的书籍出版行业带来了重大的冲击,甚至很多人开始质疑“当今社会还有谁去看纸质书籍”。

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代化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质,即多样化、多元化。

与之相适应,人们对书的要求也必然会多样化。

因此,正如朱赢椿先生说的“一本好书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要带给人一种人性的温度,带着一种手工特质,带着一种收藏的气息”。

这句话就体现了书籍的装帧设计在现代的书籍出版业中的重要性。

而在当今的书籍装帧设计界,要求设计师不是简单的给书籍装一个精美的外壳,而是要在进行设计时,将书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使书更具艺术感与收藏价值,让读者在阅读信息时,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

这种设计理念就深刻的体现了马恩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可以说,书的内容即为现实的东西,它代表着文艺理论中的真实性;而书的形式就是文艺作品中对故事情节与结构的安排方式,它代表着文艺理论中的倾向性。

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就是通过情节展现主题,就是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书籍装帧设计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若想系统地了解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趋势,“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时我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中国最美的书”起源于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活动。

“世界最美的书”于每年的3月份,在德国的老城莱比锡展出。

这个图书博览会汇集了当今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顶级之作,是世界图书出版界的盛大节日。

该博览会还会不断发掘新的装帧设计家,并为其和出版商、代理商、发行商、印刷商、销售商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了见面和沟通的机会。

它的影响不仅让世界各国的书籍设计美学标准变得统一,而且也间接性的融合了民族间的艺术文化。

为了迎合这种书籍设计方面的交流,中国方面也于2003年开始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并于2004年在上海刘海栗美术馆举行了首次“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比赛。

这不仅拉开了中国书籍之美的视觉之旅,而且为中国的书籍设计界乃至成千上万的读者传达了新的书籍设计理念,加强了中国的出版工作者、书籍设计师等积极参与书籍艺术及设计上的交流,有利于中国书籍文化向世界的传播,而且“中国最美的书”成功的举办,表明了中国书籍设计艺术正逐渐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在交流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有力的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标准沿用了“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的原则:强
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和谐;体现书籍的物化之美,强调对质感与印刷水平的高标准;注重原创性,鼓励想象力与个性;注重历史的积累,体现文化传承。

近年来又有了一些新的趋势与变化:比拼构思,价格不贵;结合内容,创意新颖;封面书名,有意淡化;审美实用,应该兼顾。

这一变化,真实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它的评选原则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相反的,随着社会形态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它对自身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节,使其与现实社会相协调,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所应该,也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中,朱赢椿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蚁呓》曾获得2008年“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制作奖。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只蚂蚁的卑微一生,全书用仅仅2000多个字,将蚂蚁的觅食、繁衍、结群、打架等生活轨迹来展现给大家,它表面写蚂蚁,实则是用蚂蚁卑微的一生来映衬人类。

这本书是由设计者自编自导自演的,其中贯入书籍整体设计理念,以蚂蚁为第一人称的角色拟人化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者师充分运用书籍设计语言,以视觉对比的手法,突出蚂蚁的细小点在纸张上的游走、停顿、聚焦、消散,产生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催人动情,令人深思。

书中大量的空白以及惜墨如金的图文运用,使读者有很大的联想余地。

作者主导型地投入到书籍的全程编排中,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场景,这就将其爱憎感情、褒贬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渗透在了场面转换之间,从而使观众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正是马恩所要表达的文艺的倾向性的真实写照,这就是这本书成功的秘诀。

《蜗牛慢吞吞》是朱赢椿先生设计的最新作品,它获得了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的称号。

这是一部清淡的水墨风格的绘本,主角是他收养经年的一只蜗牛。

与蜗牛等小动物的朝夕相处,不仅令他更贴近自然,也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迪。

蜗牛的生命虽然脆弱,生活的步调虽然缓慢,可是它们生活的每一刻都那么真实,走得每一步都那么踏实。

本书是一部记录蜗牛生命历程的观察笔记,也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寓言,在一幅幅沉静美丽的画面中,在蜗牛慢吞吞的一步一行中,也许我们也能学到一些生活的秘诀。

整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精致,善用插图表现,封面展现出蜗牛爬过留下的痕迹;书中文字略小,但不影响里面的插画,且开本不大,亮点是插图;作者就是该书的设计者,整体上可以统一把握,反映了做书的一种趋势,选纸、选印刷、选印刷方式凸显设计人对书的把握度很高;以动物的视角看世间万物。

书中的全部都是通过作者的日常观察所获,艺术来源于现实,这是多么贴切的论述。

艺术可以有多种模式,多种表现形式。

可是,真正完美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来源于现实,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三项原则的。

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与其相适应的,真正能促进社会
进步的东西才是永不磨灭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