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望洞庭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望洞庭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望洞庭 唐 刘禹锡古诗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评点】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诗序中曾经写道:“长庆四年八月,余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一生贬逐南荒约二十年,其间来去洞庭有文献的约六次,只有长庆四年(824)这一次是在秋天经过洞庭。
历阳即和州,可见这首诗仍然作于诗人前往和州任刺史的旅途之中。
“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历来描写其景色的诗文极多。
在诗歌史上,唐朝的山水诗向来以兴象玲珑、情思绵邈著称,而本篇更堪称其中翘楚,无论是设色用字,还是作喻起兴,都显得精美绝伦,别开生面,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首联写舟行水上即目所见的风景。
“相和”二字在这里引申为相互辉映的意思。
清寥的秋夜里,但见这千顷洞庭湖光摇漾,月色皎洁;水面波澜不兴,光影迷蒙,宛如一面未经磨拭的镜子。
此时此刻,天地之间仿佛也只剩下一片静谧和谐,与诗人内心深处那沉静悠远的情思交融为一个整体。
这一联的设喻十分巧妙,盖前人多从颜色清澄明亮这一角度出发,将水色比作明镜;而诗人则从水光朦胧和水面平滑两个方面着眼,将湖面比作未磨之镜,既见其光,更显其形,尤为匠心独具。
此外,绝句的开头两句往往作为渲染氛围、铺垫下文之用。
诗人在这里敏锐地把握住动态的月光和水波,从“和”与“静”两个方面生发,从而奠定了全诗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基调,为引出后面的绝妙比喻打下伏笔。
三、四句中,诗人的视角由近及远。
在这朦胧的波光月影中遥遥望去,洞庭湖就像一个雪白光亮的银盘;而远处的君山,又如同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盛放在银盘的中央。
眼中山水浑然一体,在诗人的眼中,景物凝固为美妙绝伦的雕塑形象,而色彩鲜明,意境悠远,更生发出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令人叹为观止,不能释卷。
这样精妙的比喻,似乎连诗仙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都要相形见绌了。
唐人山水诗向有“纳须弥于芥子”之妙,善于将大千风景摄入方寸之间,正如杜甫诗所云,“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望洞庭 古诗的意思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
望洞庭全文意思: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1望洞庭全文意思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2望洞庭全诗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望洞庭鉴赏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下面这首《望洞庭》为文人刘禹锡所作,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欢迎赏析《望洞庭》。
《望洞庭》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 “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望洞庭》原文及注释译文
《望洞庭》原文及注释译文
《望洞庭》
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⑷,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翠色”,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望洞庭的译文
望洞庭的译文
《望洞庭》是唐朝刘禹锡的诗作,全文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如下: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刘禹锡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标签写景、小学古诗、山水、景点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刘禹锡《望洞庭》
刘禹锡《望洞庭》《望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简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翻译/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望洞庭是什么意思
望洞庭是什么意思
1望洞庭意思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2望洞庭全诗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望洞庭鉴赏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望洞庭原文及翻译
望洞庭原文及翻译望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洞庭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912页.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44页.3、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24-25页.4、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54页.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古诗全解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全诗如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其中,“洞庭”指的是中国南方的洞庭湖,这里是该湖的景观描绘。
全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描绘洞庭湖的景色:首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描绘了湖边长满青草的景象,隐约可见一条深涧。
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则表现了一种美好的意境,黄鹂高挂在深树之间,清脆悦耳的歌声萦绕在整个湖面上。
描绘春天的气息: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表现了春天的气息,春潮带来了雨水,夜晚的湖面波涛汹涌。
这种气息带来了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感觉。
描绘人的孤独: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表现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这里没有人舟来往,只有一艘孤独的船自在波涛中横渡。
综合来看,《望洞庭》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洞庭湖,通过描写湖面上的景色和春天的气息,反映出作者的感受和思考,也借此表现了一种孤独和沉思的情感。
该诗蕴含了浓厚的山水意境和丰富的感性情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刘禹锡《望洞庭》及翻译赏析
刘禹锡《望洞庭》及翻译赏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 [3] [4]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日暮时分,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明镜般平静的湖面开阔廖远。
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
湖中翠绿的君山好比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赏析二: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望洞庭全文意思及诗意
望洞庭全文意思及诗意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整理了《望洞庭》全诗意思及诗意,供参考。
《望洞庭》全文意思: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诗意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
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小学古诗《望洞庭》注释及译文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 唐 刘禹锡古诗意思
望洞庭唐刘禹锡古诗意思
1、望洞庭唐刘禹锡古诗意思: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2、原文: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 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古诗《望洞庭》
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古诗解释
望洞庭古诗解释《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如下:原文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湖光与秋月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通过对比湖水和月亮的平静与明净,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潭面无风镜未磨"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无波的状态,如同未经打磨的一面镜子一般。
而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通过遥望远处的洞庭湖景色,表达了一种向往之情。
"白银盘里一青螺"则是一幅精致的画面,把握住了自然界中细微而生动的生命瞬间,这里的“青螺”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某种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湖光秋月和洞庭山水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向往。
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刘禹锡《望洞庭》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