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
屠呦呦在面对疟疾这一世界性难题时,坚持研究中药青蒿 素,并成功提取出有效成分,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 贡献。
个人经验分享
01
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我曾在学业上面临巨大挑战,明知困难重重,但我选择坚持努力,最终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
神力量。
02
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恐惧与焦虑的克服
01
02
03
04
直面恐惧
正视并接受自己的恐惧感,不 逃避不掩饰,是克服恐惧的第
一步。
深入分析
了解恐惧的来源和成因,有助 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逐步暴露
通过渐进式的方式让自己逐渐 接触和适应恐惧的事物或情境
,从而减轻恐惧感。
寻求支持
与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交流, 分享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可以
助于增强自信心。
积极心态的培养与保持
乐观思维
培养乐观的思维模式,关注积极的一面,看 到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自我激励
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 心态和行动力。
目标导向
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保持对未来的 期待和动力。
寻求帮助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不要孤军奋战。
05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指 南
寻求支持和帮助,与 他人合作,共同解决 问题和实现目标。
持续不断地努力,不 怕失败和挫折,从失 败中汲取教训并继续 前进。
灵活应变与调整策略
密切关注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及 时调整计划和策略以适应新的形
势。
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不局限 于原有的想法和方法,勇于尝试
新的解决方案。
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和优势, 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更大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文章和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主题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2. 作者相关作品和背景资料。
3. 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1.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1.1 导入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理论讲解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强调其与坚持和毅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享,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1.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并讨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1.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坚持和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二章: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2.1 导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方法。
2.2 理论讲解讲解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和自我激励。
2.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坚持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培养坚持和毅力方面的故事。
第三章: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3.1 导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3.2 理论讲解讲解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心态、问题解决技巧和寻求支持。
3.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四章:自我激励的方法4.1 导入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4.2 理论讲解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包括设定奖励、回顾进步和积极自我暗示。
4.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和技巧。
4.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自我激励方面的故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放弃,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勇于挑战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大家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目标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2.1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字面意思引申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举例说明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分析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为何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3.1 坚持信念解释坚持信念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坚持信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2 勇于挑战解释勇于挑战困难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勇于挑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4.1 个人成长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举例说明个人成长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4.2 社会进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举例说明社会进步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第五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5.1 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举例说明应用方法及其效果5.2 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解释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举例说明培养方法及其效果第六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挑战与困难6.1 面对挑战的心理压力讨论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内心挣扎和压力分享克服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6.2 应对困难的策略探讨在实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时,如何应对外在的困难和挑战举例说明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第七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分享7.1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分享国内外知名人士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成功要素和可借鉴的经验7.2 学生亲身经历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经历和感悟引导讨论从中得到的成长和收获第八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团队协作8.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阐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中,团队协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分享有效的团队协作方法和技巧8.2 团队协作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团队协作在解决困难和挑战中的作用引导讨论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成果第九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估与反思9.1 评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成果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自我评估讨论如何衡量行动的成果和影响9.2 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借鉴第十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未来展望10.1 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机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其中的作用和机遇引导学生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培养下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讨论如何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分享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为主题,涵盖十个章节,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精神内涵、价值、实践、挑战与困难、故事分享、团队协作、评估与反思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2.1 困难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困难是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挑战。
分类:内在困难与外在困难;主观困难与客观困难。
2.2 困难的价值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提升自我。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克服困难,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培养3.1 积极心态的含义对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对待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
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
3.2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消极思维。
培养自我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保持乐观:保持心情愉悦,传递正能量。
第四章:勇往直前的精神4.1 勇往直前的含义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退缩。
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4.2 勇往直前的意义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章:坚持不懈,永不放弃5.1 坚持不懈的含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面对挫折,保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5.2 坚持不懈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明确自己要实现的梦想,制定计划。
分解任务: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度,及时调整。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如著名人物的成功故事、历史事件等。
6.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6.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主题。
2. 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其含义。
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讲解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4.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章节二: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章节三: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重要的句子。
2. 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要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2. 讲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
章节四: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1.2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中的人们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1.3 教学活动:开场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著名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讨论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并分享彼此的感悟。
第二章:挑战与机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带来的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
2.2 教学内容:分析困难与挑战所带来的机遇。
提供一些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逆境中抓住机遇。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在逆境中抓住机遇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做出决策。
第三章:信念与决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坚持信念和决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2 教学内容:讨论信念和决心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定性的作用。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坚定信念和决心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
第四章:勇气与毅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知其不可而为之”需要勇气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勇气和毅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勇气和毅力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勇气和毅力。
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展现勇气和毅力的。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 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把握;3. 对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知其不可而为之》;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2)针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3)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分析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过程和论据;(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观点,写一篇读后感;(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有没有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别人在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故事。
3. 总结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题。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因和动机。
教学内容: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教学活动:1. 向学生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即明知道某件事情可能无法成功,但仍然选择去做。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是因为信念、梦想、责任等。
第三章:探讨动机和目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教学内容: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和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可能是因为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对某个目标的追求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并讨论如何实现它们。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案例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教学活动:1. 提供一个案例,描述一个人在明知道某件事情可能无法成功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去做的经历。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并讨论他们的动机和目标。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知识与技能:从隐士和孔子的言行中发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朗读体会,分析研讨,史料求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去追求理想的品德。
课前预习一、读课文、注解、译文两遍1、理解重点字、词、句式(省略句、倒装句)每一章都先将课文、注解、译文读一遍、再完成第1点内容,最后再读一遍课文。
二、第三次读课文1、划出文中他人对孔子的评价和劝告(用横线)2、划出文中孔子及其学生的的相应看法(用波浪线)(注意:抓住每个对话语段中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三、字词巩固练习做好,带着疑问上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近几年,《论语》很火。
孔子很热,我们在读《论语》,北大也在开《论语》课,北大的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段评价让你最有感触的是哪句?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带了十多个弟子行行住住,西北至古黄河,南至江淮楚界,足迹数千里,历时14年,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虽有礼遇咨询,却没有人能用他为政。
惶惶无主可依,茫茫无所之,被旁观的看客形容为“丧家狗”,而孔子也承认了这个评价。
如今,“丧家狗”一般是被用作贬义的,而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是:(课件3)“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这样的说法也截然不同。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引言:作为孔子的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多年来一直是鼓励人们勇敢尝试,不畏艰辛的一句话。
对于现代人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挑战自我的劲头。
为此,“《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应运而生。
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句话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冒险精神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
1、让学生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符合“知其不可而为之”模式的例子。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勇敢尝试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如何利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2、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3、如何遵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准则,面对失败时保持平静。
三、教学方法:1、PPT上的例子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将在PPT上展示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
2、小组讨论与总结: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明确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含义的理解。
然后在班级内对每个组的总结进行展示,分享并总结各自的见解。
3、探索式学习:学生在小组内深入研究实际故事,并试图找出故事中符合“知其不可而为之”模式的例子。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理解。
4、个人探究与写作:学生将利用自己的思考,创作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分享。
四、教学建议1、打牢基础:在开始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前,需要给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哪些领域中有所体现和应用。
2、体验式教学: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唱歌、扮演角色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领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与追求;2.走进孔子的时代:时代不容,世人不解,弟子不信;3.领会孔子的内心:有一个梦想,有一份责任,更有一份仁爱;4.理解孔子精神的文化意义,学会辩证分析孔子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语录文本中感悟孔子选择的不易,深入理解孔子的精神世界和追求的悲剧性。
预习:根据译文自行疏通字词。
教学课时:1-2课时课前整理字词: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趋而辟之辟避⑸使子路反见之反返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避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与欤⑶植其杖而芸芸耘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辟尔避⑷见其二子焉见现⑻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尔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孔子沐浴而朝.名作动⑷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作使动⑵子路从而后.名作动⑸见.其二子焉动词作使动⑶止.子路宿动词作使动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来者..犹可追未来的岁月来的人⑶子路从而..后跟着…却然后,接着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被推行不好,不允许⑷遇丈人..老人妻子父亲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⑸子路宿于石门状后⑵子路行以告省略⑹而谁以易之疑宾前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省略⑺莫己知也否宾前⑷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疑宾前⑻末之难矣否宾前一、导入新课复习一下《楚辞·渔父》中的对话。
◆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ū其糟而歠chuò其酾lí?与世推移随俗浮沉==应变的人格精神◆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坚守节操至死不渝==执著的人格精神过渡: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我们敬佩屈原的精神。
但是,你们谁能告诉我屈原这种执着精神的源头在哪里。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这一理念。
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1.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历史上和实践中的案例。
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理念。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2.1 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3.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3.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3 教学内容:介绍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分析这些案例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章:实践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4.1 教学目标:了解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4.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3 教学内容:介绍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分析这些实践的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5.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分享成功应用的案例和经验。
第六章:面对挑战的勇气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6.2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困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6.3 教学内容:分析面对挑战时所需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七章:坚持不懈的精神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和背景知识2.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重要性3.分析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4.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什么例子可以解释这个概念?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让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如下内容:1.苏轼的《赤壁之战》和《岳阳楼记》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故事;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在明知有困难或风险的情况下,仍然要去努力和奋斗。
通过讲解和举例,加深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3. 探讨意义和重要性(3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重要性。
4. 分析成功案例(30分钟)选择一些成功人物或企业的案例,比如乔布斯、阿里巴巴等,分析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创新实践(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或挑战,通过灵活的思维和勇气去解决或面对。
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6.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有什么变化?•你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影响?四、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展示出良好的创新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保守,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其勇气和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持自己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的把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3)学生的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写作练习法: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讲义,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写作练习的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准备相关的学习笔记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者及其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学习笔记和问题。
2. 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学习笔记。
3. 分析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练习。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背景强调课程的目标和意义1.2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1.3 教学方法介绍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概念解析详细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启示和经验第三章:培养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3.1 责任感的重要性强调责任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3.2 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介绍一些培养坚持不懈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坚持的习惯第四章: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4.1 制定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实践计划强调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4.2 实施计划指导学生如何实施自己的实践计划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反思第五章:总结和反思5.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性和意义5.2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案例选择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涉及不同领域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人物的决策过程和面临的挑战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分配的案例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1 角色分配让学生选择或分配角色,模拟案例中的决策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强调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案例中的复杂关系7.2 情景模拟让学生根据案例情境进行模拟,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反思模拟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并分享给全班同学第八章:反思与自我评估8.1 个人反思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规划中8.2 自我评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评估自己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成果和成长鼓励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九章:成功案例展示9.1 收集成功案例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或他人成功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强调成功案例的重要性和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启发作用9.2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成功案例,并分享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鼓励学生从他人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灵感和动力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课程的进展和学习成果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10.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十一章:小组项目设计与实施11.1 项目主题设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主题强调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社会意义11.2 项目计划制定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资源分配强调项目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推进项目第十二章: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12.1 团队建设活动组织一系列团队建设活动,以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强调团队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12.2 沟通技巧培训教授学生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说服和反馈强调沟通技巧在项目推进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第十三章:项目展示与评价13.1 项目展示准备指导学生准备项目展示的PPT、报告和其他辅助材料强调展示的清晰性、条理性和感染力13.2 项目评价组织项目评价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鼓励评价者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第十四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4.1 个人课程总结鼓励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如何影响自己的成长和未来规划14.2 课程反思讨论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启示和反思强调持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十五章:未来展望与激励15.1 未来规划与目标设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设定未来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实现个人目标中的重要作用15.2 激励与鼓舞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验,激励学生勇敢追求梦想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定信念,不断前行。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味孔子为政治理想而百折不挠而特立独行的坚韧品质。
2.感受隐士不同的人生追求,比较他们与孔子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进口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次,孔子来到郑国,与他的弟子分离。
孔子呆在城墙的东门旁发呆。
郑国有人对自贡说:“东门旁边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姚,脖子像高涛,肩膀像子禅,但他离大禹的腰只有三英寸。
他累的时候看起来像一只“迷路的狗”。
”。
自贡详细地把这段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平静地笑了笑,说道:“说我长得像这样太夸张了。
但说我像一只流浪狗是真的!是真的!孔子外貌看着挺大气,精神却有些萎靡,看着像是丧家之犬,为什么而劳累着?推行他的主张,施行德治,礼治,然而他成功了吗?他放弃了吗?看幻灯片,孔子的一生●孔子一生(前551―前479年)◆ 55岁以前,他是鲁国的一名官员。
他试图恢复鲁国国王和官员的礼节。
这个计划失败了◆ 55-68岁,周游世界===试图宣传他的政治思想===被忽视◆68岁以后,返回鲁国====努力收徒授业整理典籍====培养治国贤才,让理想表于后世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的一生。
然而,我们钦佩的是,尽管他失败了,但他坚定,知道自己做不到。
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一、探究文章1、请自由阅读课文并考虑一个问题。
“知道它不能”体现在这件事上上。
关于陈成子的弑君案。
孔子向艾公报告此事,但鲁艾公无权。
他问第三个儿子说:“不行。
但作为医生的职责,我必须告诉他,他做不到。
”。
孔子重视礼仪,可引申到颜渊死时,他的父亲叫孔子把车卖了买棺椁的事。
2.事实上,在鲁国当官或周游世界的过程中,在实现这一主张的道路上,就像三子一样的权贵不采纳他的建议是很平常的,然而孔子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除了这些达官显贵,他还遇到一些什么人呢?有才华的人,避世的人,楚狂,长沮桀溺,丈人,荷蒉者,隐士3.他们对孔子的评价和态度如何?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相似的人并找到他们对孔子或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完成下面的表格分组讨论:适当的分角色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18.5 18.6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现象;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内涵;(重点、难点)3.能从历史的高度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中国人现在最大的病根,就是没有信仰”。
(梁启超)人,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一起走近《知其不可而为之》,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两位同学分别诵读18.5和18.6章。
(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可能读出情感。
其他同学注意听清读音、句读。
)2.齐读课文三、研习文本,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1.快速浏览文本,思考: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在文中找到你的依据。
明确:天下无道(板书)(社会政治混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依据:18.5“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18.6“滔滔者,天下是也”(桀溺)——正面指出“天下无道”;18.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侧面指出“天下无道”。
2.面对无道的社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世态度,那么,从处世态度而言,文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明确:仕—为与隐—不为(板书)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思考:以接舆、长沮、桀溺为代表的“不为”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师徒的“为”的?(提示:这些隐者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现的,请大家认真揣摩其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明确:接舆:“凤兮!凤兮!(有同情、理解)何德之衰!(讥讽,认为孔子的行为是道德衰微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告孔子避乱归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不满社会现实,劝孔子知难而退)”;(请几个学生诵读,让学生读出接舆的情感。
对孔子)长沮:“是知津矣”(讽刺孔子周游列国,无处不到,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替长沮重新说一遍,明确地表达出长沮的态度。
比如:你到处游历,无所不知,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啊?)桀溺:“滔滔者,天下是也,而谁以易之”(讥笑孔子自不量力,也侧面反映出孔子的孤立无援)“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对自己处世方式的自信,对孔子行为的不屑。
)过渡语:通过分析三人言语,我们可知,孔子这种“有为”之举在当时倍受嘲讽。
4.面对隐者的嘲讽和劝告,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接舆的惋惜和劝告,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举动?(欲与之言)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接舆没有避开,孔子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讲…)追问: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志向或心情?(想要推广自己的志向;也可能渴望被人理解)。
然而,接舆却急急地避开了。
探讨:接舆为什么急急地避开?参考:为要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想再被世俗所污。
朱熹解释说:“孔子下车, 盖欲先之以出之意, 接舆自以为是, 故不欲闻而避之也。
”引用:“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牵犊上流而饮之。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传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
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
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
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许由洗耳、巢父牵牛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的高洁。
看着楚狂远去的背影,孔子内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孔子想要推广自己的志向,但隐者不屑一顾。
渴望被人理解,却不得。
悲凉、无奈之情可见一斑。
面对长沮、桀溺的讥讽,孔子又是什么样的表情?(“怃然而叹”)问:“怃然”是什么样的表情?(怅惘失意的样子)孔子为什么会“怅惘失意”?(“是知津矣”一句道出了孔子周游列国凄凄惶惶无处可容身的悲哀处境,“而谁以易之”一句道出了无人理解孤立无援的悲凉。
【孔子的“怃然”肯定不是因为隐者嘲讽这个态度。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听到顺耳之言不再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引用;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 ,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们走散了。
(于是)孔子独自站在城郭的东门。
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一个人。
他的额头像尧,他的后颈像皋陶,他的肩膀与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
”子贡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孔子。
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说:“讲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
然而说我类似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同学们从两个“然哉”中,感受到那份悲凉了吧。
处境是如此的悲凉,心里是那样的无奈,孔子有没有因此而感到迷惘?(没有,孔子的回答表现出了他矢志不渝的坚定与执着。
)孔子的志向无处实践,也遭遇到隐者的质疑,为什么还能如此坚定?(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孔子的仁者之心。
)这种责任感深深地影响到后世的人。
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或联想到类似的名句吗?《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总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1. 因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虽四处碰壁、屡遭挫折,孔子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寻求实现理想的途径,在隐者眼中,孔子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14.38)隐者为什么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在隐者看来,孔子的理想行不通,而孔子却一味地寻求理想的实现。
在隐者看来,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
那么,在孔子自己看来呢?同学们觉得,孔子是觉得自己的道行得通还是行不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1:道行不通。
观点2: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明知行不通,却仍要一意孤行;而是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道路来;看似没有希望的境况中,找出点微茫的希望;是在既倒的形势下,力挽狂澜。
)2.探讨:(即便是“可为”,也是“难为”)诸多隐者都选择了避世,为什么孔子能“知其不可而为之”?引入:顾天下无不可为之时,而隐士必以为不可为,则圣人之见达,而隐士之见胶。
天下有不忍绝之情,而隐士必果于忘世,则圣人之情仁,而隐士之情忍。
天下有不可逃之义,而隐士只洁其一身,则圣人之德溥,而隐士之德孤。
——汪烜《四书诠义》注:胶:拘泥,固守。
溥:pu3 广大。
(因为仁而心系天下,因为忍而力于修己。
)探讨:同学们如何看待汪烜的观点,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见解?引入:“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本体”高于现象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屈从于因果的自由。
——李泽厚《论语今读》“明明知道这样做不会有结果,还是要做,因为这是自我要求,这个自我要求在五十岁以后,成了‘五十而知天命’,变成自我要求与天命要求配合起来,做这些事的时候,只问该不该做,而不问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傅佩荣《细说论语》孔子的“为”和隐者的“不为”这两个行为的背后,是见解的不同,更是本体情感的不同。
3.探讨:结合历史或现实,你觉得社会更需要“为者”还是“不为者”?君子应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气概,尤其是在沧海横流之际,要敢于成为中流砥柱,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孔子14年的奔波虽无功业可言,然而,他积极有为的思想人格却滋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品格。
引用: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王蒙总结:正因为现实的不可为,才显出孔子这个为者的精神高度。
没有用到的想法:孔子对隐士非常尊重,称隐士为贤者。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避人的十四年。
但孔子绝对不避世,是圣人。
圣在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