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18.5 18.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内涵;(重点、难点)
3.能从历史的高度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
“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中国人现在最大的病根,就是没有信仰”。(梁启超)
人,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一起走近《知其不可而为之》,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诵读18.5和18.6章。(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可能读出情感。其他同学注意听清读音、句读。)
2.齐读课文
三、研习文本,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1.快速浏览文本,思考: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在文中找到你的依据。
明确:天下无道(板书)(社会政治混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依据:18.5“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18.6“滔滔者,天下是也”(桀溺)——正面指出“天下无道”;
18.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侧面指出“天下无道”。
2.面对无道的社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世态度,那么,从处世态度而言,文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明确:仕—为与隐—不为(板书)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思考:以接舆、长沮、桀溺为代表的“不为”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师徒的“为”的?(提示:这些隐者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现的,请大家认真揣摩其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明确:接舆:“凤兮!凤兮!(有同情、理解)何德之衰!(讥讽,认为孔子的行为是道德衰微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告孔子避乱归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不满社会现实,劝孔子知难而退)”;(请几个学生诵读,让学生读出接舆的情感。对孔子)
长沮:“是知津矣”(讽刺孔子周游列国,无处不到,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替长沮重新说一遍,明确地表达出长沮的态度。比如:你到处游历,无所不知,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啊?)
桀溺:“滔滔者,天下是也,而谁以易之”(讥笑孔子自不量力,也侧面反映出孔子的孤立无援)“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对自己处世方式的自信,对孔子行为的不屑。)
过渡语:通过分析三人言语,我们可知,孔子这种“有为”之举在当时倍受嘲讽。
4.面对隐者的嘲讽和劝告,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
面对接舆的惋惜和劝告,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举动?(欲与之言)
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接舆没有避开,孔子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讲…)追问: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志向或心情?(想要推广自己的志向;也可能渴望被人理解)。
然而,接舆却急急地避开了。
探讨:接舆为什么急急地避开?
参考:为要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想再被世俗所污。
朱熹解释说:“孔子下车, 盖欲先之以出之意, 接舆自以为是, 故不欲闻而避之也。”
引用:
“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许由洗耳、巢父牵牛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的高洁。
看着楚狂远去的背影,孔子内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孔子想要推广自己的志向,但隐者不屑一顾。渴望被人理解,却不得。悲凉、无奈之情可见一斑。
面对长沮、桀溺的讥讽,孔子又是什么样的表情?(“怃然而叹”)
问:“怃然”是什么样的表情?(怅惘失意的样子)孔子为什么会“怅惘失意”?(“是知津矣”一句道出了孔子周游列国凄凄惶惶无处可容身的悲哀处境,“而谁以易之”一句道
出了无人理解孤立无援的悲凉。【孔子的“怃然”肯定不是因为隐者嘲讽这个态度。“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听到顺耳之言不再
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引用;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
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 ,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们走散了。(于是)孔子独自站在城郭的东门。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后颈像皋陶,他的肩膀与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子贡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说:“讲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然而说我类似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
同学们从两个“然哉”中,感受到那份悲凉了吧。
处境是如此的悲凉,心里是那样的无奈,孔子有没有因此而感到迷惘?(没有,孔子的回答表现出了他矢志不渝的坚定与执着。)
孔子的志向无处实践,也遭遇到隐者的质疑,为什么还能如此坚定?(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孔子的仁者之心。)
这种责任感深深地影响到后世的人。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或联想到类似的名句吗?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总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
1. 因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虽四处碰壁、屡遭挫折,孔子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寻求实现理想的途径,在隐者眼中,孔子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14.38)
隐者为什么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在隐者看来,孔子的理想行不通,而孔子却一味地寻求理想的实现。
在隐者看来,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那么,在孔子自己看来呢?同学们觉得,孔子是觉得自己的道行得通还是行不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1:道行不通。观点2: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明知行不通,却仍要一意孤行;而是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道路来;看似没有希望的境况中,找出点微茫的希望;是在既倒的形势下,力挽狂澜。)
2.探讨:(即便是“可为”,也是“难为”)诸多隐者都选择了避世,为什么孔子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