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 第九章 分区与增长控制

合集下载

城市分区规划概论

城市分区规划概论

城市分区规划概论引言城市分区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城市进行空间划分和功能布局的规划活动。

它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促进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介绍城市分区规划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规划过程。

城市分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分区规划是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为每个区域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措施。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通常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教育区、文化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规划目标和规划要求,以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分区规划的作用1.优化空间结构:通过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域,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2.促进城市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城市各个功能区域的布局,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

3.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合理规划居住区、文化区等人居环境,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住质量。

4.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通过规划保护区域、绿化带等生态空间,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城市分区规划的过程城市分区规划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调研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规划师需要对城市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这包括对人口、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了解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问题。

2. 制定规划目标阶段在这个阶段,规划师需要根据调研分析的结果,制定城市分区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这些目标和原则应该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并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3. 划定功能区域阶段在这个阶段,规划师需要根据规划目标和原则,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些功能区域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每个功能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规划要求和发展目标。

4. 制定规划措施阶段在这个阶段,规划师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措施,以达到规划目标。

城市经济学-第九章-分区与增长控制

城市经济学-第九章-分区与增长控制

9.5 其它增长控制政策
9.5.1 限制发放建筑许可证
通过限制新建房屋供应来限制住房的供应
新住房价格较高
新住房建设数目少
居住土地地价较低
获得许可的开发商有较大利润
分配有效许可的方式
拍卖许可给最高标价者
地方政府额外的收入
11
美国CBD公寓客户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客户
Luxury apartment 奢侈公寓
家族型富豪、闻名世界 的财富阶层,金融界、 文艺界名人及国际名流。
Semi-luxury apartment 半奢侈公寓
当地的学生、艺术家、 下城区的business professionals及一些 名人。
Common apartment 普通公寓
零售的有效分区
如果开发商满足交通流、停车、景观改进标准,则 允许居民区内的零售企业开发
居住妨害的分区
高密度的住房通常也会产生负的外部性
噪声 交通拥堵 停车问题 视野污染,诸如采光限制和景观限制
在特定区域限制公寓,以降低负面影响 对高密度住宅开发的有效分区
当开发商提供以下内容时,在特定区域允许高密度住房开发 小巷停车(小区内停车)容量 减少交通拥堵所做的街道优化 建筑设计 美学方面考虑,使人愉悦 通风采光
对建议中的项目进行排序,按照美学、绿地、密度
等等.
28
建造许可限制的效果
$
供给限制到60个许可
如果限制建筑 许可证的数量为
80,住宅供给曲
250

房 200
价 格
160
($
千)
d 最初供给曲线 线变为图上黄色
折线。点d是新

城市经济学第九章

城市经济学第九章
第九章
分区与增长控制
McGraw-Hill/Irwin
Copyright © 2012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土地利用分区
• 分区制的历史 • 德国的土地分区利用(1870年) • 美国纽约的土地分区利用(1916年)
• 为什么早期的分区制没有得到发展 • 交通运输工具与土地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
• 分区制与环境政策 •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 • 分区:与污染源的隔离,但不能降低污染的水平。 • 控制污染的方式 • 征收污染税 • 征税与分区的结合
土地利用分区
• 财政分区 • 分区的另一个原因:产生的足够的财政剩余。
• 一些社区需要引进一些企业以弥补财政赤字。
增长控制:城市增长的边界
• 增长边界的受益者和受损者
增长控制:城市增长的边界
• 城市增长边界和密度
增长控制:城市增长的边界
• 增长边界与开放空间的权衡 • 增长边界住宅所有者的利益会有那些影响?
• 如何比较增长边界的收益与成本?
其他增长控制政策
• 限制发放建筑许可证
其他增长控制政策
• 开发费用 • 当征收的不动产税不足以抵消提供公共产品所支付 的成本时,必须征收一种开发费来弥补成本缺口。 • 一些城市则向商业和工业企业征收影响费,用这部 分收入扩展地方交通网络。
• 怎么确定开放空间的效率水平? • 分区如何影响土地市场的效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8
无分区城市会怎么样
• 以休斯顿为例 • 工业分散性,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企业集聚。
• 零售业集中在少数交通便利地方。
• 带状发展区。 • 低收入住宅量大,而且价格便宜,公寓住在的密度。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第3章 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3章 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城市经济增长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一)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这里,B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α、γ是引起联动关系的比例,隐含了内在的乘数关系,从而 使模型由静态走向动态(饶会林,1999):
Pt=(1+αt)(1+γt)Bt
设城市输出产业的配套产业的就业人数为N1,城市共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为N2,城市非 就业人口为e,而N1/B=α为配套产业的就业与输出产业就业人数的比 例,N2/(B+N1+N2+e)=β为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例,并令乘数 λ=(1+α)/(1-β-βγ),则上述模型可以进一步扩大为:
城市经济增长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二)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一个厂商迁入某一城市,由于它的市场范围比该城市的规模要大,所以迁入厂商将会增 大城市的商品输出,但是,新迁入的厂商和当地其他部门的产业联系在初期往往会比较 弱,表现为厂商对当地产出的消费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Sinclair,1978;Sutcliffe,1983)。 因此,一个新进入城市的企业对城市经济增长乘数的影响,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新迁入 厂商对当地产品和服务的初始消费量,用ΔXf来表示;一是新迁入厂商的初始消费行为 引起的对本地经济的多层次的连锁影响所形成的总影响量,可以用ΔXf(bs-ds)(1-ts)来 表示,其中bs是新迁入厂商的边际消费倾向,ds是新迁入厂商的边际输入倾向,ts是新迁 入厂商要承担的税率。这样,新迁入厂商在本市的每一轮的产出循环的总影响可以表 示为如下的方程式:
ΔP=ΔN2+Δe=[(1+γ)βμ/(1-β-βγ)]B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3.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 势。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将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 ① 原因是,北方的发展会出现城市拥挤等环境同题,南方的
落后则从国内市场需求方面限制了北方的经济扩张。 ② 同时,国家经济发展也将因南方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而受到损害,而且还会伴生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将干预南 北发展的不平衡。 ③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就将加强北方的涓滴效应,促进南方 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 发展渊源
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 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 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 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 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 理论。
(二)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 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 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 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 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 行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 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重要性
加强联系,互通有无。

城市经济学原理

城市经济学原理

城市经济学原理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的产出、消费、分配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规律。

它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城市经济现象,并为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一、城市经济学概述城市经济学是对城市经济现象和城市内外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城市的经济增长、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等问题。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研究城市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城市的运行机制,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城市规模经济原理城市规模经济原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原理之一。

它认为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可以在大规模经济体中实现效益的稳定增长。

城市规模经济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大城市相对于小城市拥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效率。

例如,大城市集聚了更多的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实现生产和交易的成本节约,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2. 市场分割原理城市内部的市场分割原理指出,在城市中,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会导致市场分割。

城市内部存在着不同的产业群和商业区,不同的产业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和竞争关系。

市场分割原理强调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空间分布的重要性,不同空间区域的产业布局和特点对城市的整体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3. 迁移决策原理迁移决策原理是城市经济学中解释人口迁移的重要原理之一。

人口迁移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劳动力配置和人口资源的平衡。

迁移决策原理认为,人们的迁移行为是基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即迁移到对个体经济利益更有利的地方。

迁移决策原理可以解释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人口密集度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

4. 土地利用原理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地利用原理指出,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是受到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而区域经济发展则是指特定地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状况。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

第一部分:城市经济学基础城市经济学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城市的内部经济活动。

城市作为人口聚集、资源集聚、产业集中的地方,经济活动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特征。

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地产市场、城市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经济现象。

第二部分: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城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城市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部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迁移过程,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竞争力提升等。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需要加以解决。

第四部分: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可以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高效进行。

第五部分:城市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竞争是指不同城市之间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包括经济竞争、文化竞争、科技竞争等。

城市竞争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创新和提升。

结论部分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作为研究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经济活动的学科,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确保经济活动的高效进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经济学》授课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学》授课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学主要内容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经济学第一节城市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一、城市定义的多种论述二、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从生产力角度分析三、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四、"城"与"市"的有机组合第二节城市的界定、特征与构成一、城市的界定二、我国设市及镇的标准三、城市的特征四、城市的构成五、城市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一、前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二、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三、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四、走向信息时代的城市第四节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四、城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城市化普遍规律第一节城市化的涵义、起源与测度一、城市化的涵义二、城市化的起源三、城市化水平的测度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城市化的相关因素第三节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一、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二、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三、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第四节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一、集聚经济效益二、规模经济效益三、优位经济效益四、外部经济效益第三章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第一节世界城市化进程一、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二、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三、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四、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第二节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一、城市化的史前阶段——古代城市的发展二、城市化的起动阶段——近代城市的发展第四章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一、经济区的概念与内涵二、城镇体系的构建与类型三、中心城市的影响分析第五章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一、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二、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三、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第六章城市经济结构一、城市经济内在结构二、城市经济外在联系第七章城市人口经济一、城市人口经济的概念二、城市人口经济的特征三、城市人口经济的分类第八章城市土地经济一、城市土地经济概述二、城市土地经济分析三、城市土地经济管理第九章城市住宅经济第十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第十一章城市环境经济第十二章城市财政与金融第十三章城市开发区的民展与建设第十四章城市现代化瑟国际化的思考总之,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大类: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们研究的是城市和地区发展的经济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城市经济学概述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作为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学科。

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集聚了人口、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活动空间。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城市的功能与结构、城市人口与就业、城市产业与发展等多个方面。

首先,城市的功能与结构是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不同城市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和特点决定了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一些大型城市常常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商业、金融和服务业等产业,而一些小型城市则可能以特定的产业为支撑,如农业、采矿或者旅游业等。

其次,城市人口与就业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地,人口规模和结构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和人口流动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

同时,城市就业机会的多少和质量,也决定了人们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的高低。

最后,城市产业与发展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城市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城市经济学研究了城市产业的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和政策。

二、区域经济概述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学科。

不同于城市经济学关注于城市这一特定单位,区域经济学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了国家、地区或者其他划分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相互关系。

首先,区域经济学研究了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例如,一个地区如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会发展成为资源型经济;而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可能更适宜发展贸易和物流业等。

第9章 城市住宅《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9章 城市住宅《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根据住房可支付性的标准,设 ф为月供占收入比重的上限,应有PMT ≤ фI,故满足这一 条件的最低收入为:
将I 除以Imin ,即是该地区该时期的 HAI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住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3.土地成本 商品住宅价格,是住宅用地的价格和住宅 建筑价格的统一。
图 9-3 1999-2012年我国商品房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增速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住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住宅区位选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住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邻里选择
【二】邻里决策、空间筛选与社区的邻结构
(二)迁居流动与居住空间筛选 迁居流动是个人或家庭根据需求变化而调整住房消费的空间过程。迁居一般包括两个方 面的原因:一是个人或家庭主体成员社会地位和身份发生变化,改变了人们的需求偏好; 二是邻里社区之间的竞争,改变了居住的空间利益格局。
2.城市规模 根据城市规模经济理论,城市规模是发挥集聚经济 和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3.城市增长 城市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对城市住宅需求影响的作用 机理可以归纳为:(见图9-2)
4.投资预期 预期投资收益主要包括:持有期的利用(出租)收益和 持有期期末转让的资本性(价格上涨)收益
图9-2 城市增长对城市住宅需求的影响
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中经济活动的学科,它着眼于了解城市内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同时,城市经济学也关注城市的区域发展,即城市如何与周边地区相互作用、合作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这种关系。

1. 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定律中的规模经济学原理,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生产力越高。

这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后,就有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集中在一起,便于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和互动。

因此,大城市通常具有更高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纽约市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和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

这种规模优势为纽约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商机,吸引了大量的全球人才和企业前来发展。

这进一步推动了纽约市的经济增长,并使其成为全球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2. 城市经济学与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学还研究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可能存在差异,某些城市可能更加专注于特定产业,而另一些城市可能拥有更多的多元化产业。

例如,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

这些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以及人才的集聚,为硅谷的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并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此外,城市的产业结构还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

一些城市可能会形成产业集群,即一类相关产业在某一区域内集中发展。

这种集群效应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创新,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3. 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还包括城市规划,即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使其在经济上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住房建设等方面。

例如,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城市规划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

新加坡通过高效的交通系统、优质的住房和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企业和人才前来投资和生活。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这些指标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日 消费动物蛋白、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 职业教育入学比例、每间居室平均居住 人数、每千人中读报人数、从事经济活 动人口数、每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 量、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比例、人 均消费电力、人均消费钢、人均消费能 源(标准煤)、制造业占GDP比重、 人均对外贸易额、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 济活动人口的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 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区域, 沿海地区又主要受到三个直辖市 和5个“新兴工业省份”(广东、 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的巨 大拉动。
第二节 区域经济 的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 念 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 段
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 念
概 念 的经 形济 成发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全部内涵, 就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财富积累和劳务生产的增加, 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经 “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
济 增
目前这已为国际社会所承 认。经济增长是一种动力, 但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因
长 此除经济增长以外,发展

首先是社会性的。发展还

与和平、人权、民主管理、
环境以及文化和人们的生
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社会财富的增加,即各种产品和劳务
区 总量的不断增长。以货币形式表示,则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意味
义 着更多的民众参加到经济发展过程
中来,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
业工人,聚集到城市里从事效率更
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带动城
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调:发展的特性
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变动过程, 它不仅涉及物质产品生产的增长, 而且涉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完善 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动。

第9章 分区与增长控制

第9章 分区与增长控制
政府和投票站所支付的成本低于开放空间的 全部成本,激励去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
第二节 分区的法律环境
一、实质性正当程序
中国人与洗衣店
二、平等保护
分区制具有排外性,把某一类型的人排除在 一个城市之外。
三、公平补偿
分区制并不征收私人土地,但在导致不动产 价值损失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是否应当得 到补偿。
拍卖 在开发商之间进行分配
二、开发费
向开发商征收开发费,解决公共产品的财政 问题; 向商业和工业企业征收影响费。
五、开放空间的供给
1、开放空间的供给途径 提供公共土地用于建造公园、绿化带; 通过分区限制私人土地利用。
2、开放空间的效率
第一种方法:购买用于公共利用的土地。
城市要权衡开放空间的成本收益,选择与社 会效率一致的规模。
第二种方法:仅将部分土地划分成开放空间, 公共产品的成本将转嫁给不动产所有者。
第三节 无分区城市又会怎样
休斯顿是美国唯一没有实行分区制的大都市。 城市土地利用主要依靠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契 约来进行控制。
工业的分散性; 零售商业主要位于主要干道两旁的带状发展 区和购物中心; 公寓住宅。数量大,价格便宜。
第四节 增长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限制土地开发和人口数量
第9章 分区与增长控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区制,掌握城 市增至控制。
【重点难点】
分区制的法律问题 城市增长边界
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与土地竞价
可以将补贴类型的城市土地——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划分为补贴的区域。
第一节 土地利用分区
历史
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最早始于1870年的德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中国有哪些类似分区的政策?
1. 中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 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历年城市人口规模
2

思考:


1.概 论
9.1 9.2 9.3 9.4 9.5 土地利用分区 分区的法律环境 无分区城市又会怎样呢? 增长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其他增长控制政策
9.1 土地利用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 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 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 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分区制的基本思想是,将那些在功能上“不协调 ”的土地分开利用。 但政府对“不协调”往往给予非常灵活的解释。
9.5.2 开发费




限制城市人口的另一种方法是对新住宅征收开发 费。征收开发费也能为地方公共产品融资。 当征收的不动产税不足以抵消提供公共产品所支 付的成本时,那么就必须征收开发费来弥补成本 缺口。 洛杉矶的Westchester地区,开发商将为新商业建 筑所引发的每个旅游高峰期一次性支付2010美元 的费用。这些影响费收入常被用于拓宽道路等。 开发费事实上起到了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
Common apartment 普通公寓
9.1.2 分区制等同于环境政策吗




分区可以将污染源(污染、噪音、拥挤)与住宅 区分离。污染不单指工业,商业区和高密度住宅 区带来的交通拥堵、阻挡视线和阳光也是污染。 之所以把分区制看作是一项环境政策,是因为它 易于操作。其实质是在污染者和受损者之间设置 一个缓冲区。 但分区制并不能使污染降低到与社会效率相一致 的水平,而仅仅是将污染转移到了周边地区。 只有通过分区,将污染者转移到工业区内,同时 征收污染税,使其污染降低到与社会效率相一致 的水平,污染才能被控制。
开放空间的边际成本是某一用途土地的市场价值(如图的横直线)。 点e表示开放空间的社会有效规模,其中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如果土地仅仅被划分为开放空间而没有任何补偿,城市将选择点 z。 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代表净损失。
9.3 无分区城市又会怎么样呢?


未实行分区制的城市会是什么样?胶水 厂和比萨店会侵人安静的住宅区周边吗 ?土地利用会是混乱无序、丑陋的吗? 休斯敦案例:其利用限制性的契约和土 地所有者之间自愿达成限制土地利用和 布局的协议,对该市的土地利用进行管 理。
9.1.4 最小地块分区制与空间外部性




推动最小地块分区制的另一因素是住宅空间外部 性的内部化(Evenson 和Wheaton,2003) 大地块意味着住宅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会给社区 内每个人带来较高的效用。 但正外部性会导致人们在选择地块时,忽视邻居 的利益,因此地块面积变得非常小。 最小地块分区制即是为应对空间外部性而采取的 政策。Biblioteka 有限的建造许可的效果

分配有效许可的方式

建造许可限制的效果
$ 250 住 房 200 价 160 格 ($ 千)
如果限制建筑 供给限制到60个许可 许可证的数量为 80,住宅供给曲 d 最初供给曲线 线变为图上黄色 折线。点d是新 i 均衡点。 点c表示建造住 房的边际成本。 c 住宅价格与边 需求 际成本之间的差 距是开发商为获 得建筑许可证而 80 愿意支付的货币 120 额。 每年新建住房
第9章 分区与增长控制

以往的分析假定土地分配给出价最高的人,即, 政府不干预城市土地市场。 现实: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城市都有关于土地利用控制的 政策。 通过分区规划,限定大多数活动的区位选择。 为什么城市控制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控制的市场效果是什么? 分区和其他土地利用控制的法律基础是什么?

如果开发商满足交通流、停车、景观改进标准,则 允许居民区内的零售企业开发
居住妨害的分区

高密度的住房通常也会产生负的外部性

噪声 交通拥堵 停车问题 视野污染,诸如采光限制和景观限制

在特定区域限制公寓,以降低负面影响 对高密度住宅开发的有效分区

当开发商提供以下内容时,在特定区域允许高密度住房开发 小巷停车(小区内停车)容量 减少交通拥堵所做的街道优化 建筑设计 美学方面考虑,使人愉悦 通风采光
9.1.3 财政分区




假设一个城市仅有一个家庭,住宅价格为 200000美元,家庭税收义务等于该市提供的公 共服务的成本。每英亩土地价格为80000美元 根据经验法则(美国),不动产价值是土地价值 的5倍 v*=5×r×s v*代表不动产的目标市场价值,r代表每英亩土地 价格,s代表目标地块面积。 s=200000/(5×80000)=0.5
9.5 其它增长控制政策

9.5.1 限制发放建筑许可证

通过限制新建房屋供应来限制人口增长
减少了新住房的供应 新住房价格较高 新住房建设数目少 居住土地地价较低 获得许可的开发商有较大利润 拍卖许可给最高标价者 地方政府额外的收入 对建议中的项目进行排序,按照美学、绿地、密度 28 等等.
9.4 增长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从图形可以看出,两个同样规模的城市向一个大 城市和一个小城市转变的过程是非效率的。 小城市具有较高的效用,因此一个有效的政策是 使人口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转移。 增长控制政策阻止了工人的有效移动,从而使得 在均衡点所获得的共同效用低于两个城市初始的 效用。
9.4 增长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工业妨害分区

工业企业生产负的外部性:


噪声 烟尘 视野污染

限定工业企业到工业园区,以降低负的 外部性对居民区域的影响
8
9
零售妨害的分区

零售企业也会提供负的外部性:

噪声 交通拥堵 空气污染 停车问题


将零售企业限制在零售中心,以降低诸如汽车、 卡车对居民区造成的负的外部性 零售的有效分区
9.4.3 城市增长边界与密度
假定城市制定增长边 界,但不限制地块面积。 这时,在增长边界政 策驱使下,土地价格将 上涨,由此会提高建筑 密度,使得该城市的人 口达到350万。在f和g 点又重新实现了均衡。 此时,共同的效用水 平是67美元。 注意:此时两城市的 效用水平比制定增长边 由于增长控制带来的扭曲影响可以部分地被 界又限地块面积时的60 密度提高抵消,因此在更为灵活的密度控制 美元高。 下,城市居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用。
9.1.1 分区制早期的历史




分区制诞生的重要物质条件:交通技术创新扩大 了人们对商业区为的选择范围。 在卡车出现之前,工业和商业所带来的外部性( 污染、噪音、拥挤)仅限于城市中心地区,郊区 房屋所有者并不受其影响。 而卡车应用后(大约1910年),企业可以迁离城 市中心交通节点选址,并把厂址悬在与城郊工人 居住地很近的地区。 当企业选址变得更加自由时,城市将实行分区制 ,以将工业与住宅分离。
制定增长边界又限制最小地块面积
初始均衡可用点i表示:两个城市每个都有400万人口。一项增长 控制政策使受控制城市人口下降到300万(点c),而不实行增长控 制政策的城市人口则增加到500万。 该增长政策使两城市的效用差距达到了20美元。 其结果是导致执行控制政策的城市土地价格上涨,并使城市效用 曲线向下移动到实现均衡为止。点e和点n是均衡点。
9.1.3 财政分区




推动分区的另一因素是确保家庭和企业能够产 生足够的财政剩余,而不是出现赤字。 当土地使用者支付的税收超过了公共服务成本 时,就会产生财政剩余。 如果一个商业或工业土地所有者能够产生财政 剩余,那么这个剩余将部分抵消负外部性,如 噪音、交通堵塞和污染。 一般而言,低收入社区要频繁在环境质量和财 政收益之间做权衡。
9.4 增长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一般的城市会制定大量的政策来限制土地开发数 量和人口数量。城市可以宣布那些超出边界的开 发违法;或者限制某一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数量 ,如道路、供水管道和下水道。 赫斯勒&斯特兰奇(1995)分析框架。假设一个 区域经济体内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城市;城市居民 都承租土地。 最开始,每个城市的效用水平都是72美元,最初 的区位均衡:没有工人会有激励去改变自己的区 位。
9.1.5 开放空间的供给



有些城市将大块土地中的一部分划分为“开放空间”、 “绿化带”或者“农业保护区”。这种分区类型不允许 土地所有者完全耗用土地,以给城市居住者提供开放空 间。 开放空间分区有效率吗? 这种分区制的一种替代方案是政府购买土地作为开放空 间。假如某市计划通过购买土地而不是通过分区的方式 取得开放空间,那么只有当开放空间的边际收益超过其 边际成本时,该市才会保留这些土地。 当该市面对开放空间的总成本时,那么它会选择最佳数 量的开放空间。相反,如果城市仅仅通过分区划出开放 空间,这极可能占用过多开放空间。
9.3 无分区城市又会怎么样呢?




休斯敦的情况: 工业的分散性:与实行分区制的城市类似,工业 企业位于交通网络附近,为实现地方化经济,企 业往往集聚在一起。 零售商:很少位于安静的住宅区内。 带状发展区:比实行分区的城市有更多带状发展 区。 公寓住宅:低收入住宅数量非常大。但公寓住宅 密度有很大浮动空间,富人住在开放空间大、低 密度公寓里,穷人则居住在密度较高的公寓里。
9.3 无分区城市又会怎么样呢?



从休斯敦的经验中的两个结论: 1、没有分区制,激励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利用的规定进 行谈判。 科斯定律: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 如何,市场机制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一 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 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将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2、没有分区制,使大部分工业厂商聚集在易于进到交 通网的地方,大部分的零售商聚集在购物中心和零售业 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