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茶艺插花文化发展简述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中国茶道插花艺术
中国茶道插花艺术中国茶道插花艺术是一门结合中国传统茶道与插花技艺的独特艺术形式。
茶道以茶艺为核心,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而插花则以花艺为主线,追求自然美与造型美的结合。
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插花艺术,既满足了观赏与品茗的需求,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茶道与插花的渊源中国茶道起源于古代的仙山茶会,是一种追求禅境与雅致的饮茶方式。
插花艺术则源自中国古代花神插花祭祀的仪式。
两者都蕴含着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思想,因此,将茶道与插花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茶道插花艺术。
二、中国茶道插花艺术的特点1. 自然美的追求:中国茶道插花艺术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追求,注重表现花草的自然美。
插花者会选择具有自然形态和色彩的花材,并注意布置和造型的自然流畅,使插花作品呈现出自然之美。
2. 协调与平衡:中国茶道插花艺术注重协调与平衡的表达。
插花者会结合茶道神韵和插花韵味,通过布局和花材的选择,使茶道和插花之间达到一种协调和谐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3. 简约与克制:中国茶道插花艺术倡导克己奉公、简约自制的精神。
插花作品不追求繁杂的装饰和夸张的形式,而是以简约的方式表现花材的美和插花者的心境,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受。
4. 寓意与表达:中国茶道插花艺术追求寓意和表达的结合。
插花者通常会根据不同的茶道主题和场景,选择不同的花材和造型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境,以增加茶道仪式的艺术内涵。
三、中国茶道插花艺术的应用与发展中国茶道插花艺术既可以作为茶道的陪衬,也可以独立展示。
在一些茶道馆和艺术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插花作品的应用,为茶道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中国茶道插花艺术正在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
在中国茶道插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茶道爱好者开始学习插花艺术,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茶道的内涵,也是为了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
而插花艺术家则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中国茶道插花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与国际茶艺插花艺术水平相接轨。
中国茶道茶道插花
中国茶道茶道插花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雅俗共赏、以茶为媒、以礼为核、以道为本”的艺术形式。
而在茶道中,茶道插花更是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中的茶道插花艺术,包括其历史渊源、意义及技巧。
一、历史渊源茶道插花,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唐代。
当时,茶道被视为文人雅士的修身之道,而花艺则是他们表达情感以及塑造雅致空间的重要手段。
茶道插花,随着茶道的发展而逐渐演化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宋代,茶道插花逐渐被纳入茶道仪式的一部分。
文人士大夫们常常以茶道插花来净化心灵,使得整个茶道过程更加美感和舒适。
并且,茶道插花在宋代达到了巅峰,不再仅仅追求花材的美感,更注重花材的择选和搭配,以及插花的造型和布局。
明代,随着茶道的日益兴盛,茶道插花成为了茶道仪式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明代的不少茶具创作,也是为了茶道插花所设计的。
茶道插花成为了茶道仪式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茶道插花的意义茶道插花作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首先,茶道插花可以给茶室营造出一种雅致与美感。
通过将花材巧妙地插入到花器中,再将其放置在茶室的适当位置,可以让整个茶室氛围更加雅致、舒适。
花草的芬芳和色彩,使得茶道仪式更具仪式感,进而提升了整体的视觉和心灵愉悦感。
其次,茶道插花可以向来宾传递出主人的心意。
文人雅士们通过插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同时也是对来宾的敬意和款待。
通过茶道插花,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感得以传递和沟通,更加增强了茶道仪式的内涵和情感韵味。
第三,茶道插花可以给茶人提供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茶道仪式中,插花需要精细的观察花材、择选与搭配,并凭借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进行插花。
这种过程需要茶人的专注与耐心,有助于茶人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提升专注力与创造力。
三、茶道插花的技巧茶道插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技巧。
首先,要保持简约与朴素。
茶道插花不能过于繁琐,应保持简约的原则。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六朝以前,萌芽;(2)六朝“佛花”;(3)五代、唐,“宫廷花”;(4)宋,“理念花”;(5)元,“自由花”;(6)明,“文人花”;(7)清,“写景花”;(8)清后,衰败阶段。
2、三大主枝构图原理花器单位:L=H+D=花器总长名称功能长度植物类别第一主枝主体,骨架作用 1.5到2倍L 木本第二主枝协调第一主枝 2/3第一主枝木本第三主枝稳定,均衡 2/3第二主枝草本丛枝烘托整体草本3、插花技法的类型:(1)脱衣换锦法(2)虚枝实叶法(3)丛枝法4、插花艺术的作用:(1)装饰美化(2)调节小气候(3)陶冶情操(4)生产主义5、插花艺术是表现植物自然美的造型艺术,凡是利用切花进行造型,以达到装饰效果的花卉艺术创作,皆可称为插花艺术。
6、插花艺术的特点:(1)时间性强(2)随意性强(3)装饰性强(4)独具自然姿色7、中国明朝著名文人袁宏道的《瓶史》,为日本文人花的逐渐兴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8、日本插花的主要形式:立花、生花、盛花、投入花、自由花等。
9、东、西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东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崇尚自然(2)讲究诗情画意(3)注重个体的线条美(4)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5)花材人格化(6)注重季节特色(7)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2)西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崇尚人的力量、人的精神(2)注重花材的色彩美(3)构图形式为规则的几何形状(4)用花材种类多、数量大、色彩丰富(5)通过外表形式体现作品主题10、按花材的性质将插花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11、剑山:花插,是盆和盘等浅口插花容器的主要固定和支撑工具12、花材的类型:(1)按花材的形状分为:线状花材、团状花材、散状花材、特殊状花材(2)按花性质分为:A、干燥花材:鲜花干制方法a、自然干燥法b、常温压制法c、冷冻干燥法d、干燥剂包埋法等B、人造花材(3)按花材在构图中的作用分为:骨架花、主体花、焦点花、填充花13、花材保养技术:保持水质清洁、水中剪切、切口灼烧法、切口浸烫法、扩大切口法、萎蔫花材深水抢救、使用花材保鲜剂、灌水注水法14、花材的固定技术:浅盘、阔口容器和花篮常用花泥或剑山固定;(1)花泥固定:插花造型创作中常用手法(2)剑山固定:用剑山插花,必须向容器中加入水,水位要高过剑山针座(3)瓶口支架固定:高瓶插花,不能使用剑山,花材固定主要依靠瓶壁和瓶底的支撑A、瓶口割小法 B、丁字形固定法C、枝接法 D、弯枝固定法 E、铁丝网固定法15、插花造型的五大原则:(1)统一原则:花材之间,花材与花器的统一(2)调和原则:色彩、形态、质感、花材性质的调和(3)均衡原则:平衡稳定(4)韵律原则:层次、疏密、重复(5)比例原则:花形与花器之间的比例,环境因素,黄金分割点(三主枝机构8:5:3或者7:5:3)16、插花造型六法:1)层参错落2)疏密有致3)虚实结合(4)仰俯呼应(5)上轻下重(6)上散下聚17、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也叫彩度,色彩的饱和程度(色彩的鲜艳程度)18、盘插直立型的基本构造:第一主枝直立插在花器的左后方,第二主枝插在第一主枝的左前方,向前倾斜50到60度,第三主枝在第一主枝的右前方,向前倾斜45到50度,要点;第一主枝必须直立,第二、三主枝初向前向后倾斜不同的角度外,应略向左或向右侧倾斜,这是盛花中的基本形式。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1. 古代插花艺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插花艺术。
在古代封建社会,插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主要流行于宫廷、官府和文人雅士之间。
插花作品多以自然花卉为主,追求简约、高雅、清新的风格。
2. 近代插花艺术:清朝末年,插花艺术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民国时期,插花艺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当时,插花艺术广泛应用于园林、宾馆、餐厅等场合,人们开始追求插花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3. 现代插花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插花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装饰品。
现代插花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自然、简约、精美的风格。
4. 当代插花艺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多次创新和变革。
当代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中国插花艺术已经走向了世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现代插花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自然、简约、精美的风格,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明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
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
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
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
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
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
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将花插入水中养殖。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
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
”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
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在此时,人造假花开始出现。
《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
”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
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
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
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
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
”“九锡”就是九个程序。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图文
(3)第二次插花高潮期(20世纪)1926年创立了草月流, 1953年河原氏受美国的邀请,首度将日本的插花介绍到国外 。1956年创办“国际花会”,分会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图文.ppt
第一节 插花艺术的起源
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 • 源自佛教供花 • 源自民间风俗 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 源自古埃及 • 源自中国
第一节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一、东方插花发展简史 1、中国插花发展史 (1)先秦的原始阶段(前10000-公元220年)
。 (2)汉魏南北朝(220-581)的初级阶段,出
文人花则以清韵脱俗为主,花材常只一种,多则两三种。选取有点、线 机能的花木为素材,枝条流畅利落,对色彩不太注重,形式多变,高洁 清雅,不尚豪华,追求中国书法和绘画之虚灵与线条之飘洒流畅的美感 ,由此形成中国插花特有的风格。
明代(十五世紀)廳堂中立型堂 花
花材:梅、松、柏、山茶、蘭、 水仙、靈芝、天竺、柿子、如意
现瓶、盆水养插花的形式,用于佛前供花或礼 宾寄情。
(3)隋唐五代的昌盛期(581-960)每年的农历二 月十五定为“花期”--百花生日;插花艺术已经深 入人们生活当中,同棋、琴、书、画一样,插花、挂 画、点茶、焚香也成为有教养之人四项基本素养。 插花特点:
• 讲究花器与道具 • 花材择配审慎 • 对花材的保养已有研究、 • 赏花方式独特
花器:銅壼 花型:隆盛理念花 本件為明代初期形成之新 理念花代表作。花材多達 十種 , 有 十 全 之 意 。 重 心 在以瓶高為半徑所繪半圓 中 , 俯仰 有 致 , 剛 矛 並 濟 ,繁而不亂;其上以梅幹 引 向 高 遠的空 間 , 白 花 點 點 , 虛 實相 映 , 至 為 隆 重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内容:1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1)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
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
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
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
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
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图1)。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
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觅、迎接爱侣。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引自《楚辞——九歌•湘夫人》。
这是描述用芬芳的花草装饰屋栋、门楣和门庭,期盼和等待心上人到来的情景(图2)。
(2)佛教是在公元前206-8年的西汉时期或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才传入我国的,比周初和春秋战国时期要晚1 000年左右的时间。
由此确信中国插花起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非佛前供花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2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中国插花按广义概念(包括容器和非容器插制)计算至少有3 000余年历史。
按狭义概念(仅指容器中插制)计算也有近2 000年历史。
中国插花在此漫长岁月中,历经坎坷,几度兴衰,但是最终仍伴随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延绵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可谓生命力强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原始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公元11-3世纪)——广义概念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此时期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每逢节庆之日,或踏青戏游,串亲访友以及举办祭祀活动时,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头花),佩带胸前(胸花),系于腰间或集把成束地摆放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面,用来装扮自身载歌载舞,或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花卉充满了热爱和崇敬,插花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
最早的插花艺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
在古代宫廷中,插花被视为一种贵族生活的象征,是宫廷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插花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宫廷贵族们注重花卉的品种、色彩和造型的搭配,以及插花的摆放方式。
在插花的过程中,人们注重花卉的形态美和色彩美的表现,力求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插花艺术逐渐走出宫廷,进入了寺庙和民间。
在寺庙中,插花被用来布置佛堂和室内空间,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和敬仰。
而在民间,插花则成为一种装饰和烘托节日氛围的手段。
人们通过插花来装点房屋、摆放祭品,以及丰富日常生活的美感。
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开始有了更加丰富的发展。
在宋代的《花谱》中,详细记载了各种花卉的名称、特点和用途,为插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宋代的插花作品中,人们开始注重花卉的姿态和造型的表现,力求使插花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和有层次感。
明清时期,插花艺术进一步发展。
在明代,插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人们开始研究插花的技巧和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插花艺术体系。
同时,插花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书法、绘画等,使插花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插花艺术的引入,中国插花艺术也开始接受外来的艺术风格和观念的影响。
中国插花师们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插花技巧和理论,并将其融入到中国插花艺术中。
这使得中国插花艺术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风貌。
如今,中国插花艺术已经成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门类,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插花师们不断创新和探索,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性和创意性的插花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宫廷到寺庙民间,再到近代的创新和开放,中国插花艺术不断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插花发展简史
中国传统插花发展简史中国传统插花发展简史原始萌芽期——西周至春秋、战国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明刚刚开始发芽阶段,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
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
以花传情,以花明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
《楚辞·九歌·礼魂》中记载: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初级发展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
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
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
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
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将花插入水中养殖。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
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
”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
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兴盛发展期——隋、唐至五代时期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
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
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
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
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美即美酒)、新诗(咏)。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据现有资料考证,中国插花艺术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插花有过昌盛发达时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插花艺苑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追溯我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原始启蒙期(先秦时期)、初级发展期(汉、魏及南北朝)、兴盛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代)、缓慢发展期(元代)、成熟完善期(明代至清中期)、衰微期(清代后期)至复苏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八个时期。
(1)原始启蒙期(先秦公元前11〜前3世纪)此时期,先祖已有了原始插花制作的意念,并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
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头花)、佩戴在胸前(胸花),系于腰间或把成束的花摆放在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面,或用来装扮自身,或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
这些情况在《诗经》、《楚辞》中有大量的记载。
(2)初级发展期(汉、魏及南北朝公元前206-581年)在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25〜220年)墓道壁画中,绘有一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立着六枝小红花,甚似折枝花插在陶盆中,圆盆置于方形几架之上,当为中国插花艺术产生的初期形式。
南北朝时期,容器水养插花正式见于史籍中。
文人雅士积极参与插花,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为形成独具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做出了重要贡献。
(3)兴盛期(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在这一时期,插花在此期间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并得到广泛普及,形成融生活、教化为一体的艺术学科。
这一时期插花已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瓶、盘、篮、缸、筒、碗六大容器插花形式齐备,不同阶层的插花形式渐成定式,各具特色,理论著作首次问世。
在这一时期,举国上下普遍出现了以花为友、寄情花木、陶冶情操的盛况。
无论民间、寺庙或宫廷,皆盛行插花,尤以寺庙供养插花为盛,每次插千余枝,十分壮观。
插花形式不仅有瓶插、盘插,还有吊挂插花以及专门供花朵硕大的牡丹、芍药等花卉的缸插。
中国传统式插花小史
中国传统式插花小史中国插花艺术始于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是东方插花艺术的源头和杰出代表,其重形尚义的核心理念,讲究自然美,线条美,意境美和整体美的艺术特征,使之在世界插花艺术殿堂中独树一帜,风采卓绝。
2008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株奇葩,传统插花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开启了传统插花艺术传承复兴的新篇章。
在2009年第七届和2013年第八届花博会上,中国传统插花大放异彩,吸引了中国花艺人的众多目光。
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一场以中国传统插花为主题的专题展演,掀起了一股浓郁的中国风。
中国传统插花讲求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其最高宗旨。
其自然美体现在依照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来创作,在创作中力求不露人工痕迹;花材排布要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此外,中国传统插花注重线条美,善用曲折的线条来体现悠远的意境。
中国传统插花按照容器类型可以分:缸花、碗花、瓶花、筒花、盘花和篮花。
作品的制作都应该遵循用花材来表现主题,又与容器和环境相适合的原则,忌喧宾夺主。
这点也是中国插花与西方花艺的显著差异,西方花艺注重构架,不隐瞒器材的本身的属性,往往出现花材被沦为配角的情况。
中国传统插花按照作品形式又可分为:直立式、倾斜式、水平式和下垂式。
第一主枝的倾斜角度通常决定作品的形式,每一个形式的作品在插制时都对花材的比例和角度有不同的要求,这也是传统插花的突出特点之一。
一、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中国传统插花起源远流长,它的根源是民间生活习俗,大致时间在公元前11—3世纪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
有《诗经》、《楚辞》为证。
《诗经—溱洧篇》“溱与洧,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蕑兮。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意为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诗经—东门之枌》“视尔如荍, 贻我握椒”,荍即锦葵花, 椒即一种香草。
中国茶道花艺
中国茶道花艺中国茶道和花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茶道以独特的仪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茶叶的独特鉴赏方式而闻名,而花艺则以花卉的创意构思和艺术性的布置为人所喜爱。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和花艺的起源、特色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起源中国茶道始于古代中国,追溯到公元初年的西汉时期。
当时,茶叶不仅被用作药物,还被人们以一种庄重而仪式化的方式来饮用,这就是茶道的起源。
而花艺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古代中国,花卉被赋予了象征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人们通过将花卉用于祭祀、庆祝和装饰等场合来表达情感和美感。
特色1. 茶道的特色:茶道强调仪式和礼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在茶道中,选用合适的茶具,正确烹饪茶水,并在特定的仪式中倒茶、品茶和赏茶。
茶道注重平和的心境和对茶叶的领悟,通过茶艺师的独特技巧和细致的服务,将茶道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艺术。
2. 花艺的特色:作为一门艺术,花艺强调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花艺注重造型和色彩的平衡,通过将花卉和绿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寓意的作品。
花艺在充满生机的花卉中传达情感和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美好的表达。
当代意义1. 文化传承:茶道和花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
通过学习和传承茶道和花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2. 精神追求:茶道和花艺都强调内心的平和与专注,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在当代社会中,茶道和花艺成为人们减压、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帮助人们摆脱喧嚣和疲惫,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3. 美学体验:茶道和花艺都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通过品味茶叶和欣赏花卉,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艺术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中,茶道和花艺的美学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一种追求品质生活和提升生活品味的方式。
中国插花简史:从先秦到近现代
中国插花简史:从先秦到近现代插花是一种文化。
中国古代插花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艺术手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元代钱选吊篮式自由花起于先秦:花,思念先秦时代中国民间就有男女互赠花束以表达思念的风尚。
《诗经》中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南史》中也记载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这里记述的是公元5世纪的事。
稍后有庾信的杏花诗:“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可见,此时插花已不仅仅用于佛前供侍。
兴于唐:佛前供花至唐朝,花艺也蓬勃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君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插花已深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举国有以花会友、寄情花木之风。
史料《清异录》中最早记载了当时插花展览的盛况。
与此同时,佛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于是深山古刹、寻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唐(9世纪) 水月观音 (现存大英博物馆)“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唐(9世纪) 罗汉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盛于宋:流行于民间至宋朝,插花盛于民间,尤为文人所喜,常以花影人,用插花来表达内心世界。
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花经常化作活生生的人,成为文人的知音和情感寄托。
宋朝有一首咏海棠的诗:“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锦无数开”,意思是说海棠半舒半卷,脉脉含情,非要诗人吟出好诗来,否则就不肯开放。
这里,海棠分明变成了一个多情而娇媚的女郎。
面对如此佳人,文人们自然会希望她能常伴自己左右,可是“我见不忍折”,谁会舍得攀折如此美丽的花呢?想来想去,只好“青泥瓦斛移山花”、“移栽白定瓷”,连根带土移到自家的花盆里。
可也偏有些文人不顾这些,硬是“折入文窗纱并绿,剪刀携得丽人情”。
在这折、剪的过程中,文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表现出来。
倘若没有这“折”、“剪”,又哪来今天的插花呢?宋徽宗(1082-1135)对花抚琴图 (现存故宫博物院)继承于元明:插花,文人雅趣历元至明,中国插花渐渐脱离了民间,而更多的成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
中国茶道插花pdf
中国茶道插花pdf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花艺则是茶道的重要配饰之一。
在中国茶道中,插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和技艺,它既可以增添茶室的美感,也可以表达主人的情感和品味。
本文将以PDF的形式介绍中国茶道插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传统艺术。
第一部分:插花的起源与发展在古代中国,茶道和插花艺术就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
据历史记载,最早将花卉作为茶宴装饰的始创者是唐朝的杜牧。
他在茶室中摆放了一束鲜花,使茶宴更加雅致。
自此以后,插花就成为了中国茶道的一项固定仪式,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插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茶道插花形式丰富多样。
尤以琴香和曲香两种形式最为典型。
琴香是指将鲜花插于茶具旁边用以烘托茶香的插花形式,而曲香则是指将茶叶或花瓣插入瓷瓶中,通过茶香或花香来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
这两种插花形式都要求插花者对花卉和茶道有深入的了解,以展示出最佳的效果。
第二部分:中国茶道插花的基本原则要想将插花与茶道完美结合,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是色彩搭配的原则。
插花的色彩应与茶具、茶叶以及茶室的主题相呼应,不要过于花哨或突兀。
其次是花材的选择。
要选择花材的品种和形态与茶器相得益彰,不会遮挡茶具或过于夺人眼球。
最后是插花的布局。
插花的位置要尽量与茶具形成对称或平衡的效果,使整个茶室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第三部分:中国茶道插花的技巧与步骤在进行中国茶道插花时,有一些技巧和步骤是必须要掌握的。
首先是准备插花的基本工具,包括花剪、花盆、插花泥等。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花材和茶具。
花材要新鲜,可选用茶花、梅花或兰花等具有淡雅香气的品种。
茶具要符合插花的主题和氛围,最好是原色陶瓷或石雕茶具。
最后是按照插花的原则进行插花,先扎插主要花材,再加入次要花材和绿植,最后修剪整理,使插花形成完美的效果。
第四部分:中国茶道插花的艺术价值与意义中国茶道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追求美感的艺术形式。
中国插花行业十年发展历程是怎样子的
中国插花行业十年发展历程是怎样子的中国插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漫长的发展史,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插花行业十年发展历程是怎样子的,希望能帮到你。
复苏时期从1990年至1994年,我国分别在上海、广州、昆明举行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插花艺术展,期间的4年是我国当代插花的复苏时期。
第一届全国插花艺术展于1990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在上海举行。
参展单位有北京、上海、广州等31个城市,参展参赛作品近700件,这次展览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作品最多、水平最高,参与面最广的一次插花艺术盛会。
展览分统一命题(《祖国颂》、《亚运之光》、《我的家乡》、《金秋》、《新娘捧花》、《生日花篮》、《国宾几案插花》) 和自由命题两大类进行比赛。
获奖作品60件,其中一等奖10件,二等奖20件,三等奖30件。
展览为期10天,参加代表有278人,参观人数达4万。
第二届中国插花艺术展于1992年11月18日至25日在广州举行。
海内外参展团体共有28个,其中国内22个团体,海外有台北市插花协会、美国艾花美花艺学院、国际花会香港分会、世界花会协会香港分会、日本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参赛参展作品近400件。
展览分统一命题(《古韵》、《乡情》、《东方明珠》、《永恒的爱》、《协奏曲》)和自由命题两大类进行比赛。
展览为期8天,参加代表有200余人,参观人数达2万。
第三届中国插花艺术展于1994年9月26日至10月6日在昆明举行。
海内外参展团体30余个,参展作品400余件,展览分统一命题(《根》、《春》、《花篮》、《果蔬插花》、《野趣》) 和自由命题两大类进行比赛。
展览为期11天,参加代表有200余人,参观人数达3万多。
综观三届全国插花展览,有几点值得一提。
一是意义重大。
展览对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和普及插花知识,促进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加强了海内外插花同行的艺术交流起到推动作用。
二是找到差距。
茶艺中的插花艺术
茶艺中的插花艺术
茶艺中的插花艺术
茶席配饰,是指除盛茶、泡茶、品茶等相关泡饮器具之外,在茶席席⾯布置时,使⽤插花、盆景、⾹炉、⼯艺品、⽇⽤品等对茶席进⾏恰当点缀。
茶席配饰选择的余地相当⼤,⼀般来说,配饰的选⽤宜简不宜繁,选⽤同⾊系或互补⾊系的配饰不容易出错;⽽属于跳跃或反差强烈⾊系的配饰虽然装饰效果好,但对布置者的艺术鉴赏能⼒要求⽐较⾼。
我国在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
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起来,并在宫廷中流⾏,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
插花艺术的兴起应归于⼈们对花、草、⽊、⽯等这些⾃然之物的喜爱,想通过对花卉的定格来表达⼀种意境来探寻⽣命的真实。
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推崇,“点茶、挂画、插花、焚⾹”作为“⽂⼈四艺”⼴泛流⾏于⽂⼈雅集活动中。
⾄明朝,茶席中摆置插花已⼗分普遍。
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简洁的造型、⾃然的抒情、淡雅明秀的.⾊彩。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得不到发展。
茶艺中的插花艺术,茶席中的插花,与⼀般的花艺不同,讲究的是素、雅、简和茶席的和谐。
插花艺术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茶的精神,提升茶席的⽓质,切合茶师所处的⼼境与环境。
【茶艺中的插花艺术】相关⽂章:
12-30
12-27
12-28
12-30
12-20
12-08
11-10
12-18
12-15
11-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花艺术课程论文——《中国历代茶艺插花文化发展简述》姓名:学号:130703130院系:人文社会科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指导老师:摘要:本文主要简述了中国自汉代到明清时期的插花艺术的发展历程,着重称述了在发展历程中花道艺术和茶道艺术的发展联系,以及茶艺插花制作的要求等。
旨在通过对插花历史的研究,探究茶艺插花的发展。
关键词:插花历史、茶道、茶艺插花爱花是人的天性,采花插花赏花更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爱好。
早在《诗经》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审美表达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真情表达。
清代文人涨潮在《幽梦影》里也曾写到: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靖和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
这些虽然说得并不是采花插花之事,但也能看得出历代对于花卉的独特审美,道出了中国插花艺术的真谛。
历史表明,中国古代的插花艺术经历了宗教插画、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间插花四个阶段。
但是到了文人这里,插花的艺术才真正具有了自然、社会、思想、情趣四位一体的审美意义,经历了从雅到俗,从大俗到大雅的转变。
在叙述茶艺插花之前,细数茶道和花道各自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在历史发展上的交融。
中国的插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就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汉代花树陶盆,也具有着插花的雏形。
中国的饮茶文化比插花文化早很多,但是初步形成雏形基本都是在汉代。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图一:汉代花树陶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开始寻求政治之外的精神依托,沉迷于观赏草木。
当时,佛教也相当盛行,民间的插花形式多于各种形式的佛事活动相结合,常见的就是佛前供花。
《南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而不萎。
除了用于佛前供花的瓶花插花形式之外,文人还多用铜盘盛花,是为盘花。
北周诗人梁庚就曾在诗中写到:“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翠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诗人以金盘(即铜盘)盛放盛开的杏花,摆放在家中,当做宾客前来的装饰,当时人们对于插花的喜爱。
插花文化正式形成的时间大概是在魏晋时期,饮茶文化也在此时趋于成熟。
随着文人饮茶风气兴起,许多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逐渐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陆纳、桓温、齐武帝认为,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还有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再到隋唐五代,政治安定,国泰明安,文化艺术进入黄金时期,插花艺术也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唐人将赏花视若天下九福,并把农历二月二定为“花朝”节,举办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这一时期,也是插花从佛前供花和文人赏玩的高雅形式发展成雅俗共赏的宫廷赏花和民间插花。
据《清异录》记载:“李后主每逢春盛之时,梁楝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简,密插杂花,榜曰:景洞天”这是花艺史上第一个雅俗共赏的插画展览,为后人竞相效仿。
不但宫廷盛行插花,插花艺术在民间也普遍流行。
在明代记述开元盛世的《尊生八笺》中就曾记述到,富贵人家每年逢春时赴各地寻求名花异卉,盛行用“移春槛”(花车的原始设计)集装游行。
唐代的插花已经相当生活化,唐代仕女会把盘、碗等当做花器,以写实手法表现实景的插花。
这从唐代插花学的代表作,也是后世插花写景与理论学的指南《春盘赋》的“多事佳人,假盘盂而做地,疏绮绣以为珍。
丛林具秀,百卉争新,协陶甄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穷神”中可见一斑。
图二:簪花仕女图隋唐代的插花艺术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对周边国家的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传日本的插花艺术就是日本的使臣小野妹来中国考察佛教时,对佛前供花印象极深,于是将插花艺术带回日本。
在隋唐前,茶基本以药用功能为主,隋唐后,人们开始普遍饮茶。
隋朝开始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专有标志。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隋唐之际,茶道与花道第一次交融,饮茶文化和插花文化的兴起,基本上都是和佛事文化的兴起有关。
所以两者之间提倡的文化理念都是相似的,以自然、禅心为主。
也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有人提出对话饮茶的思想,促生了茶艺插花的兴起。
到了宋代,赏花插花的风俗基本沿袭唐代,但是不像唐代那样追求富丽堂皇,二是以清雅素淡为美,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进入精雅期。
宋代的插花艺术成就颇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花器的新发展、插花专学的出现、理念花的出现和插花成为社交礼仪活动。
继占景盘的出现之后,为了更好地固定花枝,宋人发明了三十一孔瓷花器、六孔花瓶和十九孔花插等。
宋代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插花著作,包括:《范村梅谱》、《癸亥杂识》等。
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加深了以花寓意、人伦教化的风尚。
在宋代流行着“四艺”的说法,即: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艺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民间社交礼仪。
图三:十九孔花插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民间,茶文化也是更加生机勃勃。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宋代饮茶文化和插花文化的主要发展基本都是以从文人和上流人士向民间过渡,逐渐在民间也形成一种常规的礼仪。
四艺”的说法,即: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就是在当时非常流行的民间社交礼仪。
及至发展到明清时期,插花艺术更加成熟,插花的理论体系更系统完善。
明代中期,文人思想解放,注意个人的修养,钟情于山水花竹,视插花为重要的休闲项目。
插花追求简洁清新,花材也清新脱俗,具有绘画和书法的美感,颇有文人的书画精神,是典型的中国文人花。
当时,明清人多喜用谐音花型,依谐音主题的造型,多为祝福吉祥之意。
谐音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型,在西方插花中极为少见。
明清的茶文化发展,主要是出现各种类型的茶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当然这一时期,不但是泡茶的技艺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饮茶时的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谈到花与茶的关系时,明确地指出了:“茗赏者上也”。
图四:百年好合主题的插花以上,是中国古代插花文化和饮茶文化的简单发展历程,在这个从秦汉至今的发展历程中,茶文化和插花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茶道和花道同样都是追求着“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茶清新隽永与花的清雅超凡相辅相成,二者如果能够相互融合,就能够互相增辉。
因此,在现代人看来,茶道和花道相结合是值得提倡的。
但其实,早在唐代,对话饮茶被认为是一件十分煞风景的事情。
唐朝吕温《茶宴序》中写道:“三月月三,上已楔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代焉。
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月色留兴。
卧措青霭,坐攀香枝,闲花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
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吕温等人在三月三之日(三月三乃上巳节,是一个纪念皇帝的节日,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外出郊游,以茶代酒,席地而坐,欣赏飞花红蕊。
由此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对话饮茶的习惯。
但是,唐代文人韩愈列举了十六件“煞风景”的事情,包括:焚琴煮鹤、清溪濯足、松下喝道等,其中就包括对花饮茶。
田艺蘅《煮泉小品》:“唐人以对花啜茶为煞风景,故王介甫诗云‘金谷千花莫漫煎’,其意在花,非在茶也。
”意思是说对花啜茶,花的香味会有损真茶的香味,因此和“清泉濯足、焚琴煮鹤、松下喝道”等一样,不足效仿。
然而后人也有对此提出异议的,如清人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说:“对花啜茶,唐人谓之煞风景,宋人则不然,张功甫梅花宣称,有扫雪烹茶一条。
放翁诗云:‘花摇新茶满市香’,盖以此为韵事矣。
”徐渭《密集致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宜松月下、宜花鸟间……”所以田艺蘅最后得出了结论,说:“若把一瓯对山花啜之,当更助风景。
”唐人不喜对花饮茶,但是宋明人却认为花宜茶,主要是和唐人对于花的审美和后人有所不同有关。
由于唐代的繁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多以金碧辉煌为美,以象征大唐民族的富贵华丽。
牡丹被视为富贵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偏爱,成为牡丹精神。
唐代所流行的隆盛型的插花就多是以牡丹为主,体型硕大,色彩艳丽,枝繁叶茂。
艳丽的颜色,硕大的花型,虽然适合重大节日庆典的喜庆气氛,但是不适合品茶时所需的清净淡雅的气氛。
因此,唐人不喜对花饮茶是情有可原的。
及至插花发展到宋代时,理念花逐渐流行,多选用寓意人伦教化的花型,如:松柏、梅兰、竹菊等,忽视色彩,花、枝、叶以清疏为主。
再到明清时期的文人插花,注重清新简洁和书画的美感。
自唐代以后插花的发展就是以清新淡雅,人文内涵为主,开始住逐渐和茶道所追求的“清和空真”的境界相符,因此,后世的人们也逐渐开始推崇花道和茶道相辅相成了。
图五、六:隆盛型插花宋代政局稳定,种植业发达,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花市应运而生。
宋代将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合称生活四艺,不但是文人雅士聚会的主要活动,也是民间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
这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能够充实人的内在涵养与修为。
此外,宋代的商业也十分繁荣,在商业集会区,存在着大量的茶肆,供商人休息和商谈。
宋代把茶馆称为茶肆,茶肆里通常内设花架,安排奇松异槐,敲锣卖歌,招揽顾客,按不同季节卖应时茶汤。
茶肆规模的扩大,必然要促使茶馆的经营机制趋于完善。
为了吸引顾客,宋代的茶肆十分重视摆设,特别到了南宋,更是精心布置。
《梦梁录》记载当时杭州茶肆是: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大茶坊更是富丽堂皇,讲究文化装饰,营造品饮环境。
可见茶肆插花在宋代已流行,直至清末,茶肆插花还是相当流行的。
《儒林外史》中就有记载:旧时南京,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
即使僻巷里也悬着灯笼,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
茶肆酒店无不以之装点门面,插花普及,提高艺术生活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