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论文中h指数的影响与发展前景
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doc
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H指数(H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
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欢迎阅读。
关键词:h指数;文献计量学;定量分析;CNKI摘要:文章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文献年载量、作者、期刊和主题等方面对h指数研究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了解h指数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1 引言2005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系J.E.Hirsh教授提出了h指数[1],h指数是用来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就。
该指数将论文数量和质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h指数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Nature[2]和Science[3]相继进行了报道。
关于h指数的研究风起云涌,为了了解近几年国内h指数研究进展,笔者选择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从文献年载量、作者、期刊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2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以CNKI中国知网为统计源,选取“主题”为检索字段,采用“h指数”“h-指数”“h型指数”“Hirsch指数”进行逻辑“或者”组合进行高级检索,检索2005年至今的所有数据,检索时间为202X年11月21日,得出相关记录792篇,对检索命中的论文逐一进行核实,剔除重复、约稿、不相关的论文,最后查漏补缺,最终选出547篇,选用NoteExpress和Excel 作为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数据分析3.1 文献年载量分析对某一领域的文献发表年代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上了解该领域的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
通过检索、整理共得出h指数领域的文献547篇,统计数据见图1。
从图1可知,2005年国内首次出现关于h指数的报道,是来自“云中客”发表在《物理》上的h-指数[4],2006―2009年h指数文献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图1 h指数论文年度数量分布表势,说明h指数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和持续的关注,尤其是2009年文献量比前几年的总和还要多,增长突飞猛进,研究热度达到了高峰,h指数经过了4年的成长期,202X年以后开始退热,202X―202X年进入了它的成熟期,这符合文献增长的规律,接下来4年的文献既横向拓展,发掘交叉学科,又纵向深入,细化理论和应用。
评价科学成就的新指标h指数的研究状况分析
评价科学成就的新指标h指数的研究状况分析关键信息项:1、 h 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h 指数的优势与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h 指数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h 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影响 h 指数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h 指数的改进与拓展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基于 h 指数的科研评价体系的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h 指数的概念h 指数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Jorge E Hirsch 于 2005 年提出的一种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的指标。
它的定义是指一位科学家发表的 N 篇论文中有 h 篇论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 h 次,而剩下的(N h)篇论文中每篇被引用的次数都小于 h 次。
111 h 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 h 指数的方法相对简单,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库和分析工具来实现。
通常,先统计某一科学家发表的所有论文的被引次数,然后按照被引次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找出满足上述定义的 h 值。
12 h 指数的优势h 指数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它综合考虑了科学家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避免了单纯以论文数量或被引次数来评价的片面性。
同时,h 指数相对稳定,不易受到少数高被引论文或异常引用情况的过度影响。
121 h 指数的局限性然而,h 指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它对早期职业生涯的科学家不太友好,因为他们的发表数量和积累的引用可能较少。
此外,h 指数不能区分不同质量的引用,也无法反映论文的影响力随时间的变化。
21 h 指数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h 指数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H指数评估课题预测该课题的未来的学术成就
对研究个体的评价:自我科研成就的评估、评估所做课题的影响力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hristopher A. Sims 对动态经济计量模型的贡献
普林斯顿大学 经济系 Harold B. Helms讲座经济与银行业教授
利用H指数评估课题 预测该课题的未来的学术成就
常见的评估学术成就的方法有论文的总篇 数和总引用率。但是前者的问题在于,那 些只大量发表低影响力论文的人会因此受 益,而后者的问题在于,一两篇高引用率 的文章会掩盖了大量低引用率的文章。相 比较而言,更公平的做法是计算文章的平 均引用率。
利用H指数评估课题 预测该课题的未来的学术成就
2 0 0 8 年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得 主 L a r s P. H a n s e n 对动态经济计量模型的贡献
芝加哥大学 经济系 Homer J.Livingston Distinguished Service教授
对研究个体的评价:自我科研成就的评估、评估所做课题的影响力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homas J. Sargent 对动态经济计量模型的贡献
哈 佛 大 学 经 济 系 G e o r g e F. B a k e r 讲 座 经 济 学 教 授 ; 国 家 经 济 研 究 院 荣 誉 院 长
对研究个体的评价:评估所做课题的影响力
• 了解200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课题“巨磁电阻效应” Giant
Magnetoresistance的高影响力论文 和课题的影响力,确定该领 域的研究趋势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上发表的论文 “Homotopy Perturbation Method for Bifurcation of Nonlinear Problems”由于引用174次的
H指数的内容及意义
H指数的内容及意义文正学院09工商0917414001 徐红H指数的内容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Hirsch于2005年提出用于“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绩效”。
虽然其原始论文的题目及Hirsch对H指数的含义描述值得讨论,但h指数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全球风靡,很快被扩展用于期刊、研究团队、大学、科研院所、学科、国家、基金和研究热点等不同领域。
H指数的物理含义可简单的表述为:“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不少于H次”。
H指数的意义不少学者认为H指数综合衡量了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
H指数是根据论文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确定的具有创新的指标。
H指数高不仅表明评价对象发表质量高,而且高质量的论文数量也多,因而弥补了传统文献计量学单项数量指标只能体现数量的遗憾,是近年来文献计量学指标研究过H值的一项重要成果和进展。
赫希认为,两个有相似指标H指数的人,即使他们的论文总数或总被引次数相差悬殊,但他们在整体科学影响力方面是可比的。
有趣的是,原本人为规定的H指数居然被一些学者数学推导得出:H指数与原有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而且数据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些联系。
H指数主要是一个影响力判定参数,其特点是关注科学家发表了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
因此,若你的研究没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和交流,无论你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无法获得一个较高的H指数。
H指数的测度有利于那些出精品的科学家,也可以发现哪些人是“灌水”者。
H指数面前,你可以有一些文章成了“睡美人”,但要避免一辈子都怀才不遇。
因此总的来说H指数有点明显但也有其局限性。
优点:(1)H指数是一个非常简单并且易于理解的复合指标,它可以用在任何层面的评价,尤其适合对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做出评估。
(2)这个指标是引文影响力和论文产出力二者结合的测度指标。
(3)H指数是一个稳健的累积指标,单纯论文数量的增长对该指标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4)H指数能够测度科学家的持久绩效,而不仅仅是测量其科学成就的峰值。
H指数和G指数在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中的实证研究
10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高学术影响力是长期 积累的客观结果。提高作者与机构的学术影响力, 首先需要的是时间,即在某一学科领域里较长时间 的研究积累,尽量增加h指数成长曲线中线性成长 的时间。而稳健持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是提高作者 与机构学术影响力的关键,即增加h指数成长曲线 中线性成长的坡度。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 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顺应学科发展的潮流,把握当 前学科难点和热点,持续保持科学研究及其所产生 的科学论文、著作、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11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12
H指数和G指数在机构学术影响力 分析中的实证研究
1
本文以我国图书情报学为例,以h指数和g指 数为主要指标,对其在机构学术影响力评价 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了图书情 报学科的60个机构的h值、g值,并采用 Pearson相关计算出各指标相关性的强弱,最 后阐述了提高机构学术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三) 计算出各个机构的h指数、g指数。
4
三、 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经检验,h 指数与作者的被引频次符合正态分布, h指 数\g指数和被引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898\0.859。
5
四、 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的相关性分析可见,机构h指数和g指数与 传统引文评价的关系十分密切,相关系数很大。通 过本文的研究,不难看出,采用单一指数测度科研 人员和机构的影响力,会出现大量相同值。h指数 和g指数对于少数优秀科学家和学科顶尖机构具有 一定的区分度。但是,根据科技人才的分布规律来 看,科学精英是只是极少数的一组人群。而对于绝 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他们的h指数和g指数分布在 较低的水平范围内,很难加以区分。从h值和g值的 分布来看,值越大相同的几率就越小,而值越小相 同的几率就越大。由此可见,单一指数一旦用于学 术影响力的评价,会产生区分度不大的缺陷。
h指数自引 -回复
h指数自引-回复H指数自引是指研究者在发表文章中引用自己的论文,以提高H指数的行为。
H指数(Hirsch index)是由物理学家Jorge Hirsch在2005年提出的一种衡量研究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
它旨在综合考量研究者的发表数量和被引次数。
然而,H指数自引行为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
本文将从定义、原理、争议以及未来方向等方面逐步探讨H指数自引的相关问题。
首先,来了解一下H指数的定义和原理。
H指数是指研究者在某一时期内,发表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h次。
换句话说,如果某位研究者的H指数为10,那就表示他至少有10篇论文被引用了10次以上。
H 指数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按引用次数排序后,选择引用次数和排名位置相等的那个数值。
然而,一些研究者出于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和竞争力的目的,采取了H指数自引的行为。
通过引用自己的论文,他们可以增加自己的被引次数,从而提高H指数。
这种行为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H指数自引是否能真实反映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
一些人认为,H指数是一个客观的指标,是通过论文的实际被引用情况计算出来的。
而H指数自引则是为了人为地提高指标,违背了指标的客观性。
其次,H指数自引是否是一种不道德行为。
一些人认为,研究者在发表论文时应该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自引行为会导致学术界的浮躁化和功利化。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未来关于H指数自引的方向。
首先,学术界应该提高其它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指标的权重。
除了H指数,学术界还可以考虑研究者的学术合作、学术奖项、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估研究者的学术贡献。
其次,学术界应该加强对H指数自引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制度。
通过规范发表论文的行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减少不正当的自引行为。
总之,H指数自引是指研究者在发表文章中引用自己的论文,以提高H指数的行为。
这种行为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否真实反映学术影响力以及是否道德的问题上。
浅谈学术论文中h指数的影响与发展前景
学术论文的h指数(H 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它的作用是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
现在我国h指数有愈加流行的趋势,大家认为相较于影响因子,h指数能从总体上更客观地评价研究者的水平。
影响因子更多地是对期刊的评价,而h指数则兼顾了研究者的被引次数和学术论文数量。
从科学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若仅以论文数量而论,我国已成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自2008年开始,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持续突破10万篇,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正在成为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
然而,进一步分析论文的构成和来源,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从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共发国际论文83万多篇,被引510余万次,排世界第7;2011年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 6.21次,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10.71次相比,不到六成,但比上一年有两个百分点的进步。
2001年至201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排世界第6位,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有美、英、德、法和加拿大,日本紧随中国之后。
一个缺陷是,基于不同的检索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opus、Google Scholar,算出来的某个研究者的h指数常常不一样,这跟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有关。
这时候,我们选择用哪个?估计很多人愿意用比较高的那个。
这三个里头,更多时候或许Google Scholar 给出的h指数最高,我发现它有时会将非论文的材料算作引用(如果这个材料提到了你的文章)。
实情是,这些检索数据库并不能体现你文章的所有引用,比如WoS,更侧重于SCI 收录期刊的引用,直到最近才稳定的将一些中文期刊的引用算进去。
另外,不同学科领域被这些检索数据库收录的程度不同,比如分类学期刊被收录为SCI的比例小,而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则高很多。
因此,不同领域科学家的h指数其实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对H指数的评价
对h指数的评价10级工商管理双学位2010101005钱燕来由于科研资源的稀缺和科研岗位的竞争性,科研人员绩效的评价一直是各级科研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对于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学术界和科技管理界通常采取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相结合的方式。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E.Hirsh)教授在2005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指标——h指数。
其定义为:如果一位科学家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被引次数至少为h,其他(Np—h)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h,那么这位科学家的h指数就为h。
它是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
h指数已经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国际热点问题。
h指数为科研评价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它是文献计量领域的一个新指标,但它的提出时间还较短,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指标相比,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值得去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要肯定它的优点,h指数是一个简单而易于理解的复合指标,尤其适合对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作评估;是引文影响力与论文产出力二者相结合的测试指标;是一个稳健的累积指标,单纯论文数量的增长对该指标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能测试科学家的持久绩效;不随引文数的增加而改变,所以文献类型不受限制;它与其他“有意义”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有显著相关性。
但是因为这样的理论还没有成熟,所以不可避免的它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是不利的;可能造成科学家躺在原来的成就上睡大觉;无法观察科学家研究活力的衰退情况;与具体学科的交流行为有关,并且不能像论文或引文指标那样进行标准化处理;即使在相同学科领域也较难找到一个适当的参考标准;不同的人群使用时会有不同的效果。
可以肯定的是,h指数具有发展成为下一代核心评价参数的可能,因而对h指数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对此我们应深信不疑!。
构建公平高效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中h指数的作用
构建公平高效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中h指数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期刊更是集聚了大量的科技研究成果,期刊质量水准的高低不仅是决定其论文是否被引用的第一要素,也是一面反映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知识创新的镜子。
为了创造一个我国与国际间的科技学术交流的平台,展示我国最新科研成果的最高水平,得到国际科学权威机构、组织和专家的认可,及时掌握当今国际科学界的最高科研水平,急待提高我国各专业期刊的科研含金量,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科研话语权。
毫无疑问,建设一个成熟高效的期刊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构成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的决定条件就是科学性、国际化、及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三要素。
本文详细阐述了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意义及重要性,h指数的概念,还有h指数对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应用研究。
标签:期刊学术质量;意义及重要性;h指数;应用研究一个特定时间段内所载论文水平的质量高下反映了此学术期刊水平的质量优劣,这样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学术期刊的评价基本上就是对其所载论文的整体评价。
按照通常做法是由同领域专家来评审论文质量,这是目前看来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
但是过高的成本也使每篇论文都需要由本领域专家评审成为不可能。
评价期刊学术质量成为了图书馆学界和教育科研部门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核心期刊”这个概念被图书馆学界和其他教育科研机构所熟识并认可,最终成为一种指标式的期刊评价尺度。
英国著名的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于1934年首先提出”核心期刊”理论。
他的”文献集中与离散规律”向人们揭示了论文在期刊分布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某一定学科或专业来说,少数期刊所含的相关信息量很大,而多数期刊的相关信息量却较小;或者说,某一学科的大量论文高度集中在少数期刊中,这就是”核心期刊效应”,由此种评判标准而产生出各个专业和学科的”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是”核心期刊”评定的指针性要素,该要素反映的实际上是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引文量和载文量与该要素的大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中文文章的h指数
中文文章的h指数
H指数是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的指标,而在中文文章中,H
指数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
H指数是指一个学者发表的文章中,被引用次数排名前h篇文章的总被引用次数大于或等于h,但排名第h+1篇文章被引用次数要小于等于h。
在中文文章中,H指数同
样可以反映出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
然而,在中文文章中,H指数的计算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由于中文数据库的存在,中文文章往往被引用的次数相对较少,导致H指数相对于英文文章偏低。
其次,一些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H 指数,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例如刻意引用自己的文章、与同行之间互相引用等,这些行为都会影响H指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H指数的方法,例如引入中文文章引用计数时加上一个修正因子、采用相对引用数等方法。
同时,也需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杜绝不正当的行为,保证H指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总之,中文文章的H指数是反映学者学术影响力和贡献的重要指标,但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中文数据库和学术道德等因素的影响,采取科学公正的方法进行计算和评价。
- 1 -。
H指数和G指数在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中的实证研究
(二) 本文以“被引文献作者单位”为检索标 准,统计机构的被引文献量和被引频次。
11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12
9
3. h指数、g指数是稳健的积累指标,科学的反映作者、机构的持久绩效, 而不仅仅是测量研究峰值,因此是更加科学的影响力评价指标。上述研 究证明:某学科内年龄较长或是涉足此学科领域年代较长的作者,比那 些年龄较轻或是涉足此学科领域年代较短的作者更容易得到更高的h指 数和g指数。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那些年纪较长的专家学者的学术水平 相当高;另一方面也反射出在领域中“马太效应”非常严重:那些年青 的学者可能由于名气、资历等方面的欠缺,而影响到其作品的被引用和 受重视的程度。
(三) 计算出各个机构的h指数、g指数。
4
三、 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经检验,h 指数与作者的被引频次符合正态分布, h指 数\g指数和被引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898\0.859。
5
四、 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的相关性分析可见,机构h指数和g指数与 传统引文评价的关系十分密切,相关系数很大。通 过本文的研究,不难看出,采用单一指数测度科研 人员和机构的影响力,会出现大量相同值。h指数 和g指数对于少数优秀科学家和学科顶尖机构具有 一定的区分度。但是,根据科技人才的分布规律来 看,科学精英是只是极少数的一组人群。而对于绝 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他们的h指数和g指数分布在 较低的水平范围内,很难加以区分。从h值和g值的 分布来看,值越大相同的几率就越小,而值越小相 同的几率就越大。由此可见,单一指数一旦用于学 术影响力的评价,会产生区分度不大的缺陷。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评价学者学术成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篇目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
篇目分析法就是统计某一时期内某位学者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的篇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不够充分。
如果某位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是没有被别人引用,那么这位学者在学术上的影响并不大。
因此,除了考虑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还应当考虑他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情况。
为了弥补篇目分析法的不足,引文分析法被提出。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统计学以及逻辑方法,对科技期刊、论文、著作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达到评价、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引文分析法一般采用4项指标,即“论文总数、被引证总数、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
可以看出,引文分析法不仅考虑论文的总数,而且还要考虑论文被引用的总数、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以及高频率被引的论文数。
引文分析法虽被广泛用于评估某一学者和机构的学术产出,但也有学者对这几项指标的充分性进行质疑,提出了h指数(h index)的分析方法。
h指数分析法弥补了引文分析法的不足。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J.E Hirsch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
其定义为:“一位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他/她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其中每篇论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 ? 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Hirsch,2006)。
如一位科学家总共发表了12篇文章,其中有7篇文章的被引次数最少达到了7次,而其他5篇(12-7)的被引次数都不到7次,那么该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7。
h指数兼顾了论文数量与质量,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的缺陷与不足,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科学家个人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
h指数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评估科学家学术成就的客观、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陈红光,2008)下面通过对比我国外语界学者冯志伟、刘重德和屠岸的h指数,对他们的h指数进行初步分析,根据CNKI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计算语言学家冯志伟的h指数,如下图所示:图1:冯志伟的h指数统计可以看出,冯志伟的h指数为13。
了解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
了解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了解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1. 引言在学术和研究领域,评估学术产出和个人学术能力的指标变得越来越重要。
i10指数和h指数是两种常用的指标,它们通过考察学者的引用数量和学术贡献来评估其在学术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i10指数和h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评估学术产出和个人学术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2. i10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i10指数是指在一个学者的论文集中,被至少引用了i次的论文数量。
一个学者的i10指数为10,意味着他的论文集中至少有10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10次。
计算i10指数可以使用学术搜索引擎(如Google 学术)提供的相关功能。
该指数考察了学者论文集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论文数量,可以作为评估学者在学术界的活跃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3. h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h指数是指一个学者至少有h篇论文被至少引用了h次。
一个学者的h指数为10,意味着他有至少10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10次。
与i10指数不同的是,h指数更加关注学者论文集中被广泛引用的论文数量。
计算h指数的方式是将学者的论文按照引用次数进行降序排列,再找到排位与引用次数相等的最大值,该值即为h指数值。
h指数可以综合考虑学者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力,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学者学术能力和影响力。
4. 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i10指数和h指数作为学术评估的指标,在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客观地衡量学术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评估学者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
一个高i10指数和h指数的学者通常意味着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引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声望。
i10指数和h指数也对学术界的科研机构和出版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研机构可以通过评估学者的i10指数和h指数来衡量其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而出版商可以利用这些指标来评估期刊和会议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辅助决策选择合适的学术合作伙伴和出版渠道。
博士生h指数
博士生h指数摘要:一、博士生H 指数的定义与背景二、博士生H 指数在学术界的重要性三、如何计算博士生H 指数四、博士生H 指数的局限性及改进方法五、我国博士生H 指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六、结论正文:博士生H 指数是一种衡量博士生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的指标,它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Jorge Hirsch 于2005 年提出。
H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 到无穷大,数值越高,说明博士生的学术产出和影响力越大。
博士生H 指数在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作为衡量博士生学术能力的重要依据,帮助学术界选拔优秀的人才。
其次,H 指数可以作为博士生申请课题、奖学金和职称评审的参考指标,提高选拔过程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最后,H 指数还可以帮助博士生了解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计算博士生H 指数的方法如下:首先,收集博士生发表的所有论文,并按照引用次数从高到低排序。
然后,从最高引用次数的论文开始,找到一个满足以下条件的数值h:在引用次数排序后的论文中,至少有h 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大于等于h,其余论文的引用次数小于等于h。
这个数值h 就是博士生的H 指数。
尽管博士生H 指数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H 指数仅关注论文的引用次数,而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其次,H 指数受限于学术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和准确性,可能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准确。
为克服这些局限性,学术界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法,如增加其他指标如论文质量、创新性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博士生的学术产出和影响力。
在我国,博士生H 指数的现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博士生的学术产出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士生的H 指数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此,我国政府和高校应加大对博士生科研支持的力度,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博士生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博士生H 指数是一种有效的衡量博士生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的指标。
h指数15 -回复
h指数15 -回复什么是H指数?H指数是一种用来衡量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
它由物理学家兼图书馆学家Hirsch在2005年提出,是根据一个学者的论文发表数量以及被引用次数来计算的。
H指数的算法是这样的,对于一个学者,他的H指数是指他在过去h年(通常取值为10年)内发表的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h次。
为什么要使用H指数?在学术界,评估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过去常用的指标是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但这两个指标单独使用并不能完整地衡量学者的学术贡献。
发表数量单一地考虑了数量,而不关注是否是高影响力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只考虑了某些具有很高影响力的论文。
而H指数则综合考虑了论文数量和影响力,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H指数的优势与局限性H指数相对于传统的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指标,有一些优势。
首先,H 指数能够综合考虑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者的学术贡献。
其次,H指数考虑了论文的相对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引用次数过大或过小的论文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此外,H指数的计算方法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应用。
然而,H指数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H指数会受到年数的限制,只考虑了过去h年内的发表情况,对于学术生涯初期的学者可能相对不公平。
其次,H指数在比较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学者时可能存在不公平性,因为各个领域的引用文献数量和引用习惯可能不同。
最后,H指数无法考虑到论文质量和创新度的因素,无法衡量学者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如何提高H指数?对于学者来说,提高自己的H指数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学者提高自己的H指数。
首先,继续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并且尽可能地保证这些论文能够被他人引用。
其次,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其他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增加自己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此外,对于已经发表的论文,可以积极地进行推广和宣传,以增加其被引用的机会。
同时,学者也应该认识到H指数并不是评估学术影响力的唯一指标,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评价学者学术成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篇目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
篇目分析法就是统计某一时期内某位学者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的篇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不够充分。
如果某位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是没有被别人引用,那么这位学者在学术上的影响并不大。
因此,除了考虑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还应当考虑他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情况。
为了弥补篇目分析法的不足,引文分析法被提出。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统计学以及逻辑方法,对科技期刊、论文、著作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达到评价、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引文分析法一般采用4项指标,即“论文总数、被引证总数、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
可以看出,引文分析法不仅考虑论文的总数,而且还要考虑论文被引用的总数、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以及高频率被引的论文数。
引文分析法虽被广泛用于评估某一学者和机构的学术产出,但也有学者对这几项指标的充分性进行质疑,提出了h指数(h index)的分析方法。
h指数分析法弥补了引文分析法的不足。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J.E Hirsch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
其定义为:“一位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他/她发表的Np 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其中每篇论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 ? 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Hirsch,2006)。
如一位科学家总共发表了12篇文章,其中有7篇文章的被引次数最少达到了7次,而其他5篇(12-7)的被引次数都不到7次,那么该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7。
h指数兼顾了论文数量与质量,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的缺陷与不足,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科学家个人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
h指数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评估科学家学术成就的客观、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陈红光,2008)下面通过对比我国外语界学者冯志伟、刘重德和屠岸的h指数,对他们的h 指数进行初步分析,根据CNKI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计算语言学家冯志伟的h指数,如下图所示:图1:冯志伟的h指数统计可以看出,冯志伟的h指数为13。
h指数和影响因子
h指数和影响因子
H指数和影响因子都是用来评估学术期刊或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的指标,但它们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和侧重点。
H指数(H-index)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它综合考虑了研究人员
的学术产出数量和引用次数。
一个研究人员的H指数为h,表示他/她
至少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h次。
H指数相对于单纯的引用次数更能反映一个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和持续性。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则是SCI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也
常被用来评估论文的质量和重要性。
它是根据一段时间(通常是两年)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计算的,较高的影响因子意味着
该期刊上的论文更容易被引用。
影响因子反应的并非是单篇文章或单
个作者的引用率或者影响力,因为每篇文章是基于整本杂志的统计数
据而非自己的统计数据被评价的。
文献计量学h指数
文献计量学h指数
文献计量学的H指数(H-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
H指数的优点包括:
1、简单易理解:H指数是一个易于理解的复合指标,可以用在任
何层面的评价,尤其适合对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做出评估。
2、兼顾数量与质量:H指数可以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
学术产出质量,即关注科学家发表了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
3、稳健的累积指标:H指数是一个稳健的累积指标,单纯论文数
量的增长对该指标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4、与其他有意义指标显著相关:H指数与其他“有意义”的文献
计量学指标有显著相关性。
如需更多信息,可阅读文献计量学相关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业人员。
h指数100+
h指数100+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h 指数 100+的含义
2.h 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领域
3.h 指数 100+的科研人员的贡献和影响
4.我国在 h 指数 100+领域的发展状况
5.结论:h 指数 100+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前景
正文
h 指数是衡量一个科研人员或多个科研人员在某一领域的学术产出
和学术影响的重要指标。
h 指数 100+表示在某一领域,该科研人员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或等于 100 次,这在学术界是一个非常高的成就。
h 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科研人员的所有论文按照被引用次数从高到低排序,找出其中最大的 h 个数,这个 h 就是该科研人员的 h 指数。
h 指数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对于 h 指数 100+的科研人员,他们在某一领域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是巨大的。
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在 h 指数 100+领域的发展状况也非常良好,我国有许多科研人员在某一领域的 h 指数都达到了 100+,他们在国际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h 指数 100+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代表了一个科研人员在某一领域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的最高水平。
第1页共1页。
h-index调研报告
H指数优于其他评价指标。
H指数将论文发文数量与引文数量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将论文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特点,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H指数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很难通过自引达到膨胀;概念简单,易于计算;H 指数“质”与“量”兼顾,将论文数及其引文影响力相结合,用于评价研究者的绩效更趋合理;H指数应用领域广泛,不仅可用于评价一位科研人员,还可以用于评价科研群体、学术期刊和学科领域等等;H指数方法能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比,H指数具有以下优点:1、和传统的引文分析法相比,H指数兼顾个人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数量,得出的影响力评价更为合理。
2、H指数是动态的,不是静态不变的,单个人院的HZH指数总是不断上升的: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科研人员会产出更多的成果;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以往成果在未来的岁月中引用次数只会增不减。
这对科研人员也是一个极好的激励。
2、3、数学上,在正常情况下,排在引文高端的论文可能获得新的被引频次,引文数小于H值的论文有可能再数量上增加,而某个科学家的H指数不会随着这部分引文和论文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特性使得H指数在具有动态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H指数的数值仍然取决于作者论文的引文分布形式.3、4、H指数很难通过自引达到膨胀,正如Hirsch所说:”你无法伪造它,因为它依赖的运作机制需要有个时间的跨度。
“4、在做出最终选择或形成判断之前,个体极少能获得所有有用的信息。
而H指数只需得到所有有效的文献计量信息中的一个子集,就可以通过计量进行判断,因此在提供精确结果的同时,大大节省了认知耗费和信息检索的努力。
5、长期以来,人们利用期刊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现在H指数也可成为期刊影响因子的有益补充.首先,它是钝感的,某些意外的,无引用的文章,一篇或者少数几篇引用次数奇高的论文对它的影响极小;其次,它综合考虑数量和质量,减少对一些小期刊明显过高的评价【28】但是H指数也是不完美的,尚存下列缺点:1、现实中,我们经常把以某位科学家为作者(或合作作者)的论文成为“他/她”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文的h指数(H 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它的作用是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
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
现在我国h指数有愈加流行的趋势,大家认为相较于影响因子,h指数能从总体上更客观地评价研究者的水平。
影响因子更多地是对期刊的评价,而h指数则兼顾了研究者的被引次数和学术论文数量。
从科学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若仅以论文数量而论,我国已成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自2008年开始,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持续突破10万篇,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正在成为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
然而,进一步分析论文的构成和来源,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从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共发国际论文83万多篇,被引510余万次,排世界第7;2011年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 6.21次,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10.71次相比,不到六成,但比上一年有两个百分点的进步。
2001年至201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排世界第6位,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有美、英、德、法和加拿大,日本紧随中国之后。
一个缺陷是,基于不同的检索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opus、Google Scholar,算出来的某个研究者的h指数常常不一样,这跟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有关。
这时候,我们选择用哪个?估计很多人愿意用比较高的那个。
这三个里头,更多时候或许Google Scholar 给出的h指数最高,我发现它有时会将非论文的材料算作引用(如果这个材料提到了你的文章)。
实情是,这些检索数据库并不能体现你文章的所有引用,比如WoS,更侧重于SCI 收录期刊的引用,直到最近才稳定的将一些中文期刊的引用算进去。
另外,不同学科领域被这些检索数据库收录的程度不同,比如分类学期刊被收录为SCI的比例小,而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则高很多。
因此,不同领域科学家的h指数其实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A和B是紧密的合作者,两者共同发表论文,共同署名了20篇引用次数超过20的文章。
这时候两者的h指数都是20,表面上看好像科研水平相当。
但是,在这20篇文章中,A是15篇文章的第一作者,而B只是5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很明显,A作者应该有更大的贡献。
所以,h指数倾向于对大的研究团队有利,多个合作者会共享比较高的h指数(大合作的实验学科就比常单兵或小集团作战的理论学科h指数高),这种情况下混淆了不同作者的实际贡献。
但我觉得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缺陷是:h指数没有区分作者的实际贡献。
要真正衡量研究者的实际贡献,应该对h指数做适当的改进。
比如,只统计某位研究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时的h指数。
对于上面的例子,A的h指数就应该是15;而B是5。
这个简单的改进也是很粗糙的,因为有时候难以界定研究者在非第一作者文章中的实际贡献。
为了让评价更细致客观,可以考虑在计算h指数时对不同顺序的作者有个权重3110643181扣扣学术论文发表-比如,第一作者权重为1,第二作者权重为0.7,第三作者为0.4。
如果第一作者同时是通讯作者,那么权重为1;如果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其权重计为0.8。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定A是15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另5篇的第二作者;B是5篇
文章的第一作者,另15篇的第二作者。
这时候计算两者的h指数:A为(15*1+5*0.7)=18.5;B为(5*1+15*0.7)=15.5。
我们可以发现,用现有的计算h指数的方法,A 和B用h指数所代表的科研贡献都被高估了,并且现有的方法掩盖了A和B实际贡献的大小。
由此可见,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并不意味着我们实际的科研水平也达到了世界第二,在我们前面,美、英、德、法等老牌科学强国仍然是我们要奋力追赶的目标,甚至日本也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高低,仅看论文数量是不够的。
这就如同上个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不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道理。
要在科学研究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科学人才的持续积累与科研评价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科学人才,我们最近统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
院士的年龄正在不断趋向年轻化,已由过去的平均60岁以上,不断降低到去年的52岁左右;反过来,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却在不断走高,从过去的平均50来岁不断提高到60来岁甚至接近70岁左右。
近10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逐渐增长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由小科学发展到大科学,科学研究由简单走向复杂,杰出科学成果从完成到获得最高认可的时间都在延长的基本趋势。
一方面,职业科学家要更多的时间训练才能渐入佳境,另一方面社会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也越来越严格。
因此,科学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只有终身持续不断地研究,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
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的不断年轻化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征兆,也是近1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
如果七八十岁才当选中国院士,那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希望就几乎不存在了。
我们现在科学发展的状况是,对论文发表数量的关注太多,对引用率的关注不够,大量年轻杰出科学家盛年转岗离开了科研第一线。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学实力,调整完善现行的科学评价观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不知道科学计量学领域是否已经有人用这个思路修正h指数,我在Scientometrics 期刊用“author+order”做关键词进行检索,没有发现相关的论文发表。
如果还没有关于作者顺序对h指数影响的研究发表,我建议相关领域的同志们考虑下这个问题并且设计一定的算法。
当然要考虑到其他一些问题,比如作者排名的权重问题(即如何更客观地衡量在文章中的实际贡献)。
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修正算法的简洁性,太复杂不利于推广使用,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所以能流行,就是因为其简单性。
当然,对于发表论文时作者不按实际贡献排名(比如可能按名字字母顺序)的领域,就要想其他能反应实际贡献的修正算法。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令人颇感不安。
据相关研究,从统计上看,中国科学家恰好在创造力的高峰年龄段用于科研的时间反而大幅下降。
如果个别科学家由于工作需要,当选院士后必须要去当校长还情有可原,但如果绝大多数年轻科学家都在当选院士后不久就转岗从政,那对国家的科学发展而言,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保证大多数年轻的杰出科学家专注于科学研究,不断形成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国家科学能力,就成为当今科技体制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对此,我们还可以从科学家学术荣誉追求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论证。
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科学家追求的学术荣誉除了举国上下对SCI指标的关注之外,大多涉及科学奖励的层面,而科学发现、发明的优先权命名几乎被忘却。
毋庸讳言,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论英雄的做法并非一无是处。
一开始先从重视数量上起步较为容易获得一致的评价标准,20多年前,如果有人能用英文写篇文章,就会让人刮目相看,现在20来岁的学生,可能几个晚上就能写篇SCI论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科学发展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
接下来的问题是,对这些年轻的杰出科学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导向,以保障他们继续攀登科学高峰而不是到此止步。
根据研究,一个国家,在行将上升为科学中心的赶超年代,杰出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一般都不超过50岁。
世界范围看,杰出科学家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峰年龄段也集中在40岁到50岁之间。
因此,从科技政策的角度看,继续保持对年轻杰出科学家的支持和及时认可,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杰出科学家获得国家认可的年龄;继续鼓励支持年轻院士潜心研究,冲击世界先进水平,在制度上为其研究创造条件,并对其非科学活动适度予以制约,从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看,不仅具有操作上的可能性,而且在战略上也非常必要。
总结H指数(H index),在科学论文数量不断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从调整科研评价机制入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术业有专攻、学仕皆精进、科学高追求”的策略,不断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质量,摈弃单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简单评价模式,把握历史机遇,倡导社会观念变革,尽可能支持并保障大多数杰出的年轻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持续奋进,是中国科学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