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萍乡市湘东职业中专邬娟

摘要:近年来,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学心理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这样一个观点。我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措施,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语文教学

教学心理学是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从教学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的理论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人们也将它的理论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并将教学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一、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法

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我已不记得你给我们上的那些课文内容了,但我还记得你给我们看的电影,记得你在草地上组织的讨论.记得你带我们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那时我们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这段话给我不少启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喜欢按部就班式的教学,他们喜欢探索新的东西,希望尝试新的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变换课堂形式,如讲述式、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影视欣赏式、报告会式。吻合课文内容的课型总能让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比如,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

文时,根据所教班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标新立异这个特点,重新组合了教材,把授课的主题改为“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调查报告”。引导学生从“案发背景”、“现场勘察”、“人物档案”、“有关人士采访”四个方面去解读课文。学生表现出的对细节的分析和对事件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符合这个年龄学生心理的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和现代化。学生们了解电脑,他们渴望尝试体验电脑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电脑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共同感受,加深印象。所以我每个学期都安排少量的多媒体教学课。涉及的内容一般是朗诵、影视欣赏、作文互动等。多媒体电脑教学的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手段更加多样。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为学生喜闻乐见。

(二)鼓励学生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增长。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大环境,更使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合作共同参加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成长愿望才能得到满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深深的爱和期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教师应善待学生,特别是善待差生,要善于观察、倾听和沉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一小点,也应给予肯定,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当他们学有疑难或者回答迟疑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耐心的启发,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疑难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饱含尊重鼓励的课堂语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心理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培养观察能力,储备写作材料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兴趣越来越狭窄,学习越来越吃力,尤其是语文,在作文的写作方面素材缺乏甚至无从下手,即使上补习班也不见起色。作文心理学告诉我们:文章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然后才是语言的成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熟悉了解的人物,却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

缺少发现。观察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许多事物仔细看,仔细听.仔细分析研究,这就是观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事物去感知。当然,这个过程必须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因此,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即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老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给学生列出每个学期观察储备的重点。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比如观察人物,要注意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观察事件,要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观察社会现象,主要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然后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人身上发现优秀品质;从平凡小事中透视出不平凡的意义;从极常见的景物中发现可寄情之物,可象征之意。观察得到的素材经过整理加工,提炼润色即可成文。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会像涓涓流淌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永远常新。

(二)鼓励写个人博客,积淀思想和语言

博客为学生的学习思想交流、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很符合高中学生封闭性与开放性兼俱的年龄特点。尽管现在对高中学生使用博客有很多争议,但我认为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博客是有利于学生思想和学业上的成长的。我要求学生上专门的学生博客网站,每个同学的博客都对全班同学开放,定期组织全班交流。博客在学生练习文笔、锤炼思想、锻炼毅力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作用。

(三)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

心理学认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所以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情和欲望的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有一次作文教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时我带的班是一个住校班,在连续几周的周记里,我都读出了学生的思家情绪。又恰逢“三八”节临近,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了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后,有的学生流泪了,有的在沉思,情绪被我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布置学生写《母爱无言》这篇作文。学生们用饱含感情的笔触写出了心灵深处对母爱的感怀。我是流着泪读完一篇篇作文的。所以,深入了解,认真分析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心智特点加以科学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心理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一)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1.给学生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