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课堂互动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和平等对话,师生相互尊重与接纳,相互言说与倾听,彼此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促进主体性的不断生成与发展。而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提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众所周知,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研究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课堂师生互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165-01
1 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课堂提问的表面化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1.2课堂提问“深挖洞”,难度过高
部分老师怕讲不透,于是对教材深挖,从而会过分高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在上华师版八年级上《新文化运动》时,让
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史和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虽然在前面的课程中有过铺垫,但初二学生显然还没有这个归纳能力,所以学生很难回答。
1.3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提问”教学。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的统一,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而学生则一步步钻进老师的思想圈套,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
1.4提问对象的片面性
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每节课只让几个尖子生答问,或者看似民主让学生举手回答,可举手的也总是部分尖子生。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学生机械的接受(有时甚至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就必须注意和克服上面存在的问题。
2 应用提问技巧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1问题难易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
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而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我上《战国时的社会变革》时,讲到商鞅变法,顺便分析变法的影响,如果简单的问:奖励耕战、推行县制有什么影响?学生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探究都难以回答,因为他们还没有这种认知能力,所以我就主动分析给学生听,分析完后再问:变法中实现富国强兵的是哪项内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又是哪项内容?学生的回答明显好于前者。
2.2问题数量适中,既系统又科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通过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适中。一方面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另一方面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2.3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巧设问题坡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问时可以在
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学习好的学生会回答,而且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了他们攀登的勇气和探究的欲望。
(2)变一人提问为人人参与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是课堂提问的一贯模式,学生没有学会“问”,而是只学会“答”,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只有当问题从学生心中自发冒出来时,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功能,让他们在主动质疑、释疑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而我校的分组教学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4创设问题情景,让历史变活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社会又很宽泛,带有高度的哲理性,要想让课堂生动,学生有趣,教师就得联系现实,创设情景,使历史再现,学以致用。在《远古人类》一课中,我让学生看书,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假如你穿越时空,成为原始人,向我们谈谈你一天的生活情况?”我让两位学生上台模仿原始人的体语交流。问他们:1、这两位原始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传播信息的?2、谁来翻译两位原始人的“语言”?有的学生这样翻译,有的学生又那样理解,由此说明肢体语言意思表达模糊不清的缺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又掌握了知识。
2.5设置探究式问题,让历史课堂“有滋有味”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探究式问题设置的质量如何,正在成为教学中衡量教师内涵与专业成长的重要指标。探究式问题可以分为这样几类:(1)知识型探究;(2)理解型探究;(3)运用型探究;(4)分析型探究;(5)评价型探究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运用一种或者几种方式进行设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