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doc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一、总目标 (4)二、学段目标 (5)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第一学段(1~3年级) (7)一、数与代数 (7)二、图形与几何 (7)三、统计与概率 (8)四、综合与实践 (8)第二学段(4~6年级) (8)一、数与代数 (8)二、图形与几何 (9)三、统计与概率 (10)四、综合与实践 (10)第三学段(7~9年级) (10)一、数与代数 (10)二、图形与几何 (12)三、统计与概率 (15)四、综合与实践 (16)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6)一、教学建议 (16)二、评价建议 (20)三、教材编写建议 (23)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6)附录 (27)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27)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29)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重点内容梳理排好版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一、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二、课程理念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三方面: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三、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1.核心素养的构成※三个方面:(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2.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年版) 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 202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年版) 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 202年版注意:下面的中文列表项无需另行翻译,可直接使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年版)》旨在建立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基础数学素质。
该标准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思维规律、学习规律,入手统一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目标,积极推动以“温故知新、发现规律、趣味丰富”为指导思想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建立科学的数学思维。
2.培养良好的数学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
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与能力的能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热爱,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教学内容和任务1.根据义务教育时期的学习特点,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细化数学知识,重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2.引进各种新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和评价。
3.注重表象数学与认知数学之间的衔接,培养学生发现实践现象与数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4.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在社会、技术、文化与生活中的应用。
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施1.建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课本体系,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2.抓紧教师资格素质培训活动,强化教师传授知识和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3.鼓励父母参与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结合,共同建立学习的习惯,教育孩子塑造良好的品质,引导他们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
四、相关制度的建立1.明确学生的取得技能的门槛,落实教学的质量把关,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
2.完善教学考核体系,加严考核制度,确保教学工作质量稳定提高。
3.设立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双向沟通,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持续改进的改进措施。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
其变化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等。
在实施中,应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做好实施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组织工作。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进行修订,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2022年版课标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理念(一)价值取向数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这样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学习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
针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义务教育课程,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对于数学的基本性质,2022年版课标除了坚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观点之外,还明确提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对初中数学教育的总体要求和课程目标。
以下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1. 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对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2. 课程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3.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组成。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注重体现数学的本质,处理好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突出数学的通性通法,强化学科内在联系与综合,确保课程内容反映未来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数学发展趋势。
5. 课程实施:数学课程的实施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同时,评价改革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是培养初中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旨在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1~3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一学段(1~3年级)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修改完善课标稳步推进课改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应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总目标(最新)
初中数学教学总目标(最新)初中数学教学总目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数学教学的总目标是:1.理解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理解,增长数学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技能,掌握数学的表达和交流技能。
3.正确使用数学概念、方法、思想表述清晰地解释有关问题,形成基本运算技能,达到有关精度要求。
4.形成批判性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形成对数学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会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7.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学习数学的氛围。
8.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期中复习教学目标初中数学初中数学期中复习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1.巩固和强化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
2.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数学素养。
5.帮助学生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做好准备,提高考试成绩。
具体的复习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可以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复习方法可以采取讲解、练习、讨论、归纳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通用套话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通用套话:1.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掌握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
2.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标(2022年版)》中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分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
《课标(2022年版)》中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分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分学段目标)一、小学(6-12岁)1. 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的能力,掌握人文社会、自然观察与实践、应用科学知识、语言表达与创新能力。
2.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组织和处理数据,表达数量关系,拓展和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学会思考,发展创造力和探究精神,学会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价值观,理解多样性、爱护环境和文化,增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能力。
二、初中(12-15岁)1. 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初中课程核心知识和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基本技能,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
2.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证明数学定理,判断和推理数学结论,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问题解决方法,积极探究实际问题,培养本质思维,获取资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诚实宽容、重视团队、珍惜环境、崇尚正义、尊重文化、坚定理想,健康成长的能力。
三、高中(15-18岁)1. 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掌握高中课程核心知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分析、综合、创新能力。
2.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建模和探究方法,用数学知识描述客观事物,分析复杂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重视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组织和分析资料,发掘隐含信息,并能提出有效建议和解决方案,培养创造性思维。
4.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尊重文化,注重实践与生活,建立科学的价值观,追求自我发展和健康生活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一、引言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数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能够让读者对数学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数的应用等方面。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一)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发展、强调能力、注重实践、注重创新”。
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质;强调能力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则强调学生在数学研究中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数学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导,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
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知识,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创新引导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使学生具备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具备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的兴趣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学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分别制定适合不同学段的数学研究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数学研究目标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学段(4~6年级)的数学研究目标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深入掌握和应用;第三学段(7~9年级)的数学研究目标是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加减法、数的乘法、数的除法、简单的代数式。
二、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的认识、简单的图形分类、图形的基本性质、简单的图形变换、简单的计量单位。
三、统计与概率简单的统计调查、简单的统计图形、简单的概率问题。
四、综合与实践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游戏、数学与艺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简单的代数式。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版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到达“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言语表达现实世界。
核心素养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三会〃与“四基〃、“四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三会〃以“四基〃为根底,在“四能〃培养的过程中达成总目标。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想,2022版课标该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其中“量感〃是新增的。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具有肯定的抽象性。
2022版课标为什么要新增“量感〃这个核心词?要厘清这个问题,要从量感中的“量〃的读音开始。
“量〃字有两种读音,既可以读第二声,也可以读第四声。
如果读第四声,“量〃是个名词,这个量感与2011版课标中的“数感〃高度重合,因为“数量〃本身已经在数感之内,这样的量感就没有必要再增加了。
而量感中的“量〃是指度量,读第二声,是个动词,表示一个真实的动作。
与量感对应的课程内容是测量,它要在量感的引导下,方能发出长见识,悟道理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一个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这也是新增“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感〃和“量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和紧密的联系。
数感是数出来的,量感是量出来的。
数是各种量的抽象,量的表示离不开数,数带上单位就是量。
量感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表现内涵阶段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暮口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5初步感知度最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血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蚁基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 1-3 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及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