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环境知觉理论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到夜晚的星光闪烁在天空,从繁华的城市街道到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径,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决策。
环境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收到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视觉让我们看到周围的色彩、形状和物体;听觉使我们能听见各种声音,如鸟鸣、车鸣;嗅觉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气味,花香或者饭菜的香气;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
这些感官信息瞬间涌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对环境的初步印象。
比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首先可能会注意到房间的大小、布置和光线的明暗。
如果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舒适的家具,我们会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如果房间狭小昏暗,堆满杂物,我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就是环境知觉在起作用,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反应,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环境知觉只是一个起点,它只是我们对环境的表面感知。
环境认知则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加工和思考,对环境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环境认知包含了我们对环境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的判断。
以城市公园为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绿色的草地、盛开的花朵和蜿蜒的小径(这是环境知觉),还会意识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环境认知)。
再比如,我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不仅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周边设施(环境知觉),还会了解社区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以及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经历、知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塑造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田野和山川可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认知;而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可能对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设施更为熟悉和重视。
教育水平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更具备分析和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人格测量常用方法
w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H) w加州人格量表(CPI) w环境反应量表(ERI) w儿童环境反应量表(CERI)
环境心理学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测量个 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及人与环境互动时 的性质,这些性质的核心是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一)气候与高度
w有人认为气候是塑造文化价值和性格的主要因 素。
如:凉爽和温和的气候是技术和发明的必 要条件;长期生活在干燥热风地区的居民可能 会出现更多的疼痛、易怒、暴躁和攻击行为。
w高度也会产生某些效应。 如:生活在气压较低、空气稀薄的草原上,
对居民产生的短期效应,心脏可能扩大、红细 胞增加、血红素浓度增加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环境信息的获取
w 人类通过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 身)感知环境获取环境信息。
w 此外,味觉、痛觉、振动觉、平衡觉和 机体觉均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 在多种情况下,环境信息的获得是 通过多种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四、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
w 1.年龄性别因素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绘制认知地图的基本方式 w 一类以道路这种连续性要素作为主要的
定向手段; w 另一类以标志物、街区、联结等空间要
环境心理学课件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1.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 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 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 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 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 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 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 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 后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 临共同的问题。如: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全球变暖,自然资源的 减少,以及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 此,将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心理学除了会继续发展特定的主 题外,还应对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攻关,寻找适用广泛的解决方 案。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斯托考尔斯提出,在21世纪也许会在其他主题上有更突出的发展:在外层空间的 生活和工作会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有效的政策,以减少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对自 然资源的无限度消耗。
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全球环境变化;
2)群体间暴力和犯罪; 3)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 4)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课程的结课方式
课堂作业:70% 平时出勤:30%
进度安排Βιβλιοθήκη 1 序言—学科的发展和现状 2 心理学基本知识 3 环境知觉理论 4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
级心理咨询师考点: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级心理咨询师考点: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级心理咨询师考点: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导语: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
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
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2.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
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丙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汉尔森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我们对周围环境事物距离和立体的知觉在视觉中的加工,有单眼和双眼的线索。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特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反应,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
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
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4.简述环境知觉理论。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
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环境心理学试题
环境心理学试题(02-09,02-05带答案)2002年环境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 个人即时的需要与公众长远利益的冲突被John Platt称为( C )A 社会矛盾B 社会问题C 社会两难D 个人两难2 据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观察的结果,划分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四种距离( A )A HallB AltmanC SeottD Dean3 香与臭是一种( C )A 客观评价B 一般评价C 主观评价D 适应4 座位排列方式适用于师生交往比较多的活动( B )A 矩形B 马蹄形C 圆形D 秧田形5 办公室设计的核心问题是( D )A 保护个体私密性B 成本低C 有利于员工相互监督D 方便沟通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技术灾难的特点为( AC )A 持续时间不一定B 有最低点C 无法预测D 会增加社会凝聚力2 冒险式操场通常会提供给儿童( AD )A 泥土山B 单杠C 喷泉D 画笔和颜料3 是设计沟通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因为它们可以直接明了的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 BC )A 参与B 模型C 草图D 交流4 颜色的心理特征是( BCD )A 波长B 色调C 饱和度D 明度5 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收集数据的手段包括( ABC )A 观察B 自我报告C 档案检查D 描述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 环境心理学中研究攻击的实验范式叫假装电击。
2 一般认为,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3 认知地图的成分和维度包括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
4 光环境的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感染力三个层次。
5 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6 根据泄露的场所区分,有两种有毒泄露,一种发生在工作场所,另一种发生在家里或附近。
7 环境美学的反应模型指出有四个因素决定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它们是:一致性、清晰度、复杂性和神秘性。
8 严重的空气污染至少影响三种社会行为:娱乐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玫击。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环境知觉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环境知觉理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环境知觉理论”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环境知觉理论
关于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理论。
主要有布伦斯威克的透镜模型和E.J.吉布森的环境生态知觉理论。
前一种理论认为,个体感觉到的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只能用来对环境作可能性判断。
个体对环境的知觉就像透镜把散乱的光线聚合成一点,首先接受环境中各种散乱的刺激,然后将其过滤,重新组合成有序、整合的知觉。
通过不断地感觉经验,个体逐渐知道哪种感觉信息能更精确地反映真实环境,该种刺激在以后的知觉过程中就会占更大比重。
这种理论把环境知觉看作是过去经验与当前感觉的相互作用,强调整体环境知觉的心理学模型。
后一种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对物种的适应极为重要,生物体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逃避受伤和死亡以及寻找生活资源和性伙伴,都与环境条件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生物体的感知系统能精确反映、记录外部世界。
因此,感知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能如实反映现实世界,感知到的信息不应是“看起来怎么样”,而应是“看到了什么”。
这个过程就是环境向知觉者揭示其自身信息是正确的。
个体通过探究,调整感觉输入的强度以及有选择地注意,使这些信息成为一种有效的刺激,从而实现对环境中物体功能的利用。
虽然多数环境心理学家认为布伦斯威克的透镜模型对环境知觉的影响较大,但吉布森的模型也引发了人们对演化观点的新兴趣,即强调了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与功能。
布伦斯威克透镜模型。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场景理论)理论加以解释。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4、(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6.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认知成图)。
7.(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8.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建筑的功能因素)。
9.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
10.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1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12.下列四个人中,(林奇)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3.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方法)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
14.(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5.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26.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是实施(城市更新)。
17.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8.(.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19.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20.环境一行为理论中,可用来解释休闲、旅游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一种理论是(刺激负荷理论)2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22.(吉布森)是生态知觉理论的代表及创始人。
23.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我国空气质量按API值划分为(五级)级。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传统街区适老化环境设计
2021·03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业近年来亦有所发展,但传统的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养老方式,特别是传统的街区已经成为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成为一些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范围。
与新建社区相比,传统街区具有人口高龄化显著、空巢老人数量多、居住环境品质较差等特点。
且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内心孤独的加深,老年人身心方面往往出现诸多问题。
这要求在对街区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时,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出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 Psychology),是研究环境与人类心理以及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也可以称为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作用于环境,环境可以被人的行为所改变,同样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是一个完善的平衡系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
二、老年人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通常在较低层次需求满足的情况下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由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过渡到自我超越,并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
(一)生理需求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大,身体各项机能开始逐渐衰退。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项感官系统敏感度均明显下降。
同时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能力也在下降。
感官系统的退化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这需要设计人员在对空间进行设计时,注重对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进行弥补。
(二)安全需求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衰弱,肌肉骨骼系统也逐渐老化,导致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下降。
在进行适老化设计时,一定要高度关注因老年人运动能力退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通过合理的无障碍设计来规避风险。
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安全感还来自于对空间环境的熟悉,环境越熟悉其内心安全感越高。
(三)归属与爱的需求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以及退休后无事可做,导致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情感的依赖度增加,更渴望获得情感陪伴。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是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组织成高一级的心理模式。
环境知觉不仅涉及当前感觉到的信息,还会根据个体的当前需要和环境特征,加工记忆中储存的环境信息。
前者是结构性的,后者是功能性的。
此外,“环境”一词在环境知觉中泛指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
而“知觉”则既指有关个体感知、信息处理和认知的生理—心理特质,也包括了有关于自然和建成环境的集体文化信仰、价值观和审美判断。
环境知觉是环境认知的基础,它是对空间环境整体的反映。
例如,在置身于城市街道上时,人们会看到街道的形态、建筑的颜色,闻到空间中散发的气味,听到街道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感受到周围或安静、或喧闹的气氛。
这一切迅速地与自身的经验(记忆、想象)对照,从而获得对这一环境的整体映像。
这种对环境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环境知觉过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准确的解释,建议查阅相关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专家。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知觉的理论歌诗图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多角度解释人对环境的知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主要介绍环境心理学中较流行的三种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1.1 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以最新崛起的力量妄图征服世界●哲学思想方面,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不能对“物自身”有所认识,而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先验的范畴●康德的“此岸”现象经过胡塞尔的阐发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1.2 学派的建立●1890年,德国心理学家爱伦费尔《论格式塔性质》●他指出,正方形由四条直线组成,但正方形的性质并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因为四条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正方形是经过重新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崭新整体,具有新的、与四条直线集合完全不同的性质●把这种整体所具有的性质称为“格式塔”●似动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摄制和放映的● 1.3 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为“完形”或音译“格式塔”●2)术语●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 1.3 格式塔的含义●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性质●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塔”这类说法2.基本观点● 2.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例如,孩子不能认识单独显示的母亲的鼻子,因为母亲的鼻子是母亲整个脸部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个鼻子● 2.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对应的关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的现象● 2.3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该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3.1图形与背景●在一定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之分是复明后视觉最早具有的反应,因此是先天赋予的,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图像,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相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图底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难分,成为暧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同时,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之分的环境易造成消极的视觉效果●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如蓝天上的白云●2)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如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以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吸引着游●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4)对称形态易成图形●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6)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为图形●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图形3.2群化原则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这一原则体现了格式塔学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当我们看到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集来感知它们●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当相似和不相似的物体放一起时,会把相似的物体看成一组●真实环境中常常是邻近性与相似性共同起作用●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连续性是感知对象的有序现象●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这样一组元素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易被看做有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完整的图形●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连贯性的模式时,若某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它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这类所感知到的完整图形有时被称为“主观轮廓”●达到这种闭合的效果一般需2个条件:●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3.3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为上一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了科学而翔实的依据●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视觉难以作出满意的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作出恰当的反映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 2.1基本观点●该理论由吉布森提出,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伤亡等)●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1)环境提供●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环境客体的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你可把它当柴烧,也可作手杖,还可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还认为,感知觉是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不少动物的知觉能力是先天遗传的,如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伤害●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2.2生态知觉的意义●生态知觉理论并不否认学习对提高知觉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正因为人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以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万物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界的生存原则与生命链结构,过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并行退化,继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性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人们就会发现和利用它●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正是建筑的这种功能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在三伏天一大早有许多闲杂人员涌入图书馆门厅争抢沙发座位(出入自由,有舒适的沙发和免费空调,提供了避暑好去处)●面对类似现象,与其抱怨人们的素质差和不文明,不如主动从改变环境特征和完善制度方面找原因●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现实生活中,寻常百姓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娱乐、交往等环境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些方面提供给居民的只是现成的有限选择,居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着物质环境的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生态●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由布伦思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经验和学习的作用3.1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3.2概率性的世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把我们带入一个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模糊中隐含着秩序的世界,即概率性的世界●我们肯定概率理论科学价值的同时,并不否认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链条●我国思想家荀况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人所认识的世界总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人的一生和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探索着前进,确定性指导着探索,不确定性吸引着探索,以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局部状态,使它适合人的目的3.3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实际环境中由于人的不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场所,所有的场所需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兴趣,如游览和娱乐场所●而有些场所需要提供较清晰的主角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如医院、车站、机场、商场、交通要道等●设计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图底关系,及易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群化原则与简化原则●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概率知觉理论与生态知觉理论的差异●理解——●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举例并分析(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环境行为心理学-链接之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知觉:这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及其属性的整 体反应。
• 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有87%是通过眼睛捕获的,并 且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
• 听觉通过单耳只能判断声音的远近,双耳才能有方位的判 断。
E. 对环境的无意识性:由于环境的某些方面过于强 烈而导致忽略其他方面。对环境的无意识性容易 是人们陷入一种不曾察觉的危险中之中。
F. 灾难的知觉
G. 个体差异: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知觉 和反应;不同经历也会导致不同的环境知觉;不 同专业的人之间也有不同的环境知觉。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Splendid split
• 感知觉是集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 • 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更高级的生
态知觉的体现。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无论设计者有意设计多功能的 环境对象,还是使用者对环境潜在功能的有益的发现 和利用,都提高了环境的实际使用价值。
• 但是如果设计者忽视了不利的潜在功能,常常会给环 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1. 环境知觉 • 环境之于我们是什么?我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和味觉等感觉接收环境信息。处于我们周围的事物的综合 体,其属性和位置都需要我们了解和明白的。 • 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 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对环境知觉 过程,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和理论。 A. 环境知觉的性质 B. 环境知觉的特点 C. 环境知觉的理论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过程
感知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环境信息,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记忆
个体将感知到的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在 需要时提取和使用。
理解
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 对环境的认识和概念。
判断
个体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做出相应的决策和 行为。
环境认知的模型
信息处理模型
将环境认知过程视为信息输入、加工、输出 和反馈的过程,强调信息的处理和转化。
情绪和动机
情绪和动机也会影响环境知觉,例如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 可能注意到环境中的积极信息,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更可 能注意到环境中的消极信息。
环境知觉的生理机制
神经传导过程
环境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经 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和处理,最终 在大脑中被解释和理解。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
区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负责处理不 同的感觉信息,如视觉皮层、听 觉皮层等。这些区域的功能分区 共同协作完成环境知觉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环境知觉的深化
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记忆、思维等活动对环境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相互促进
环境知觉促进环境认知的 发展
随着环境知觉能力的提高,人们能够获取更 多的环境信息,进而促进环境认知的发展。
环境认知提升环境知觉的 准确性
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更 加深入,有助于提高环境知觉的准确性和敏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在城市规划中用于评估城市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
公共空间设计
通过了解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感知,环境知 觉和环境认知有助于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
3
绿色基础设施
利用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规划绿色基础设施, 如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对自然环境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第一部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二部分环境的感知与认知第三部分环境中人的行为第四部分环境心理学与设计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什么?展过程。
心理学(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2.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种人格,之后古希腊的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人格,形成四种气质。
19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
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韦伯,研究出著名的韦伯定律。
也叫阈限定律。
1860年,德国的费希纳开创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心理的产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
4.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
感觉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心理现象,感觉就是心理诞生的标志。
5.心理学的分类(12大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普通心理学按照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
(2)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一章)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涉及人类行为(经验、行动)与环境(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研究人的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解决环境问题学习的意义与必要性❝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32种环境威胁❝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提高环境、景观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
(二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的性质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声、形、色。
2:知觉也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需要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
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与感觉同时发生。
一旦感觉的客观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
二者统称感知认知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3环境知觉是环境信息的最初集合,是我们捕捉并解释环境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是对客观环境属性的整体反映。
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接受环境信息.人的感官中视觉最为重要,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87%来自眼睛。
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
1.环境知觉依赖于环境信息和知觉者自身的经验。
2.环境知觉包括的过程: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特征抽取)、知觉加工3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知觉分为:功利性和美学的环境知觉的特点:(1)意匠作用: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经验和习惯起支配作用。
如透视偏差等。
(2)知觉常性:(3)认知容量:人类的环境知觉受到其加工信息容量有限性的影响。
(4)对环境的无意识(5)灾害的知觉(6)个体差异❝环境知觉理论:(1)格式塔知觉理论(胡塞尔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
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Wertheimer认为,似动现象绝不是某些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感知到的一种运动整体——一种格式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因为他是所有环境他是所有环境信息 的源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信息的七个特点: 1. 环境信息在时空方面没有固定的限制; 2. 环境通过所有的感觉通道向个体提供信
息; 3. 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比人能处理的信息多; 4. 接收何种信息主要是感知者的功能; 5. 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基础; 6. 环境具有象征意义; 7. 环境具有美学性质。
画蛇添足 无根据的加入不存在的东西。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认知地图和探路
认知地图是环境的表象或对环境的表征;探 路则是人们在环境中通行的过程。这两种活 动都依赖视觉记忆编码完成。
探路是人们利用大脑中存储的信息学进行一 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探路时,人们必须决定路径、运输方法及 其他完成旅行所必须的东西。
意义 建筑物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方面
所具有的意义、价值,也是影响建筑物表象的重要因 素。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环境中的认知地图
( 一)认知地图的性质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 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 种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时间的简 单顺序,还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的信息。它使有机体在环境活动中部首固定 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约束,可以提供环境的 有效模型。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二)生态知觉理论
吉布森
强调与生物适应最有关的生物事实, 认为知觉是直接的,没有任何推理步 骤、中介变量或联想。根据他的生态 知觉理论,知觉是和外部世界保持接 触的过程,是刺激的直接作用。他把 这种直接的刺激作用解释为感官对之 作出反应的物理能量的类型和变量。 知觉是环境直接作用的产物这一观点 和传统的知觉理论相背。
课件2-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 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 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 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 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 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 觉的体现。
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 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 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 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 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 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2. 心理场的概念 格式塔派的另一特点是援引现代物理科学的概 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提出了“心理 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 等概念,认为心理也是一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的。他的研 究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 生存适应, 该理论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的 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 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 一旦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 想象丰富。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 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潜在 功能),人们便会发现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环境认知理论
3 基本观点 知觉的整体性:整体与元素的关系 同型论:物理、生理、心里现象 场作用力:保持力 4 组织原则:助于增强对环境理解和适应 一、图形与背景 二、群化原则 三、简化原则
3
一、图形与背景(图地关系): A.图地关系 1 图形强,背景弱 2 图形是被包围,背景是包围,但很少感觉到 3 图地相似,关系互换 B.图地关系在设计中的意义 图地关系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 是构图有主次、对比和等级
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优于大面积2单纯的几何图形易于形成3水平竖直优于倾斜4对称易5封闭优于开放6凸优于凹7动优于静8整体性强易9奇异或与众不同的易6二群化原则多个刺激倍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邻近原则
第三讲 环境认知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1
格式塔知觉理论(完形心理学为了应付环境,必须建立对环境进行判断的全部 的相关概率论点,然而个人不能全部掌握所有的概率 论点仅仅是一种概率估计。 环境刺激排序——以往经验——累积线索——为未来 指导
10
2.概率的世界: 牛顿力学(世界大同)——广义相对论(因果关 系)——量子力学(统计规律)
3.概率知觉论 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按照环境的功能恰当运用确定性与不定性 承认个人认识与环境的使用者之间有差距 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中关注的问题:例如医 院的流线、 交通设计 设计者应该尊重别人的世界,了解别人的世界
6
三、简化原则 1.良好完型原则:对称、规则、简单的一组刺 激为一个整体。 2.简洁原则:“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
7
2.生态知觉理论:
1 基本观点: 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直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而不是一个个 孤立的刺激。不需要从环境的刺激中去重建意义, 种种意义已经存在于刺激的模式之中。环境知觉是 环境特征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 环境的提供:环境的既有的恒定意义就是“提供” 看见不等于发现,发现对自身生存的意义 直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很多知觉反应是先天的、 遗传进化的,而非习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太海默“似动现象”
a
b a
a
b
a 图1 似动现象1
b
b 图2 似动现象2
二、基本观点
1.知觉的整体性
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
即便一事物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 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得出的感觉元素 的叠加。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 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
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在 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人类是因为不仅能发现和利用自 然界直接的和现成的“提供”,而且更善于运用智慧开 发和利用材料和物质的潜在功能,改善生存条件。
上古时期,地广人稀,鸟兽众多,人类要生存,必须强调你死 我活的残酷竞争。随着智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物种竞 争中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努力以“人工选择”抗衡“自然选 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不仅在生物学界影响广泛, 而且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行。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 的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 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一旦 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想象丰富。 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 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潜在功能),人们便会发现 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四节
需要论
需要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它是指人对生理、环 境、社会的某种要求,可分为天然需要和后天习得性 需要;伦理性、法律性或经济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 神需 图形与背景 群化原则 简化原则
3.1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 图形清晰明确,相 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 相对较弱。 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 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 的较大对象。因此,图 形有轮廓,一般人感知 不到背景的轮廓。 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 围合且形状类似时,图 地关系可以互换。
第三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
第一节
一、定义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发 端于德国而后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维台默(M.Werthemer,)、考夫 卡(K.Koffka)和苛勒(W.Kohler)。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一组元素不仅仅是远离
平衡态,而且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 易被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许多模式中,我们倾向于看见一些有内在的连续性或者方向的线条。
4、封闭原则
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 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 看做一个整体图形。 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者 连贯性的模式时,如 果有某个部分没有了, 我们会把它加上去, 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 格式塔来感知它。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本能的行为习性,缘自本能的情感反应。孕 育生命的天地大环境也孕育了我们基本的情 感反应 ——愉悦和恐惧。这是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 体记忆, 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 (biophilia)。
(一)愉悦
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例如给紧张的病人观 看一段风景录像,5分钟内,他们的肌肉紧张程度和脉搏显著 下降.暴露于自然风光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紧张和焦虑。对自 然风光的偏爱,反映了我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也反映了我 们精神的回归—对始祖生活的伊甸园环境的深深眷恋。
(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人 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重力、天地、四季变换、 昼夜循环等,相对于人类进化史而言是恒定的,这 一恒定的天地大环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条件。
黑猩猩学习实验(1914--1920)
接竿
跳竿
堆箱
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凭 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应该不需 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 (从会移动开始)。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 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 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或选择恰当位置 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例如,河湖可供人捕鱼、行船、取水;一块石头可供人坐下休息;一个空间大于 人体、坚固不漏的山洞可供人藏身和躲避风雨。
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 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生存 意义。 例如一根树枝,可以把它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可以 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 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 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 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 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
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 属性之一。
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 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
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方法Gestalt approach
强调先天的内部结构 形式、结构、整体、本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整体优于/先于部分 错觉源于相互 影响
三、格式塔组织原则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对象 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由 于人对环境刺激的组织与思维过程和客观环境刺激的特 性存在着同构性,所以环境刺激特性也直接影响着人的 知觉效果。
现象:1.草坪上小路;2.幼儿园前路上的阻止机动车的石球,成为儿童的玩具; 3.人坐在小桥的栏杆上;4.小孩爬上环境小品或雕塑上玩耍。
因此,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 物质环境“提供"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现象,由不 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从环境"提供"的观点 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 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改进环 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
引申
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 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 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 有格式塔的性质。 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如建筑立面、平面)成为有组
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 (或格式塔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 塔”的说法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为"形态、形象", 后引申为"定形、结构、组织"。苛勒说:"在格式塔的 学说里,Gestalt一词的含义乃是指不单是指图形和式 样,而更重要的是指组织的整体。
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
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
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 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
这类所感知的完整图形被称为“主观轮廓”
达到这种闭合效果的条 件: 1)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 整时呈简单形状。 2)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 合乎逻辑的连续性。
三、简化原则
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对 象被感知的可能性越大。 人们在对视觉刺激进行组织时,喜欢采取减少 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1)小面积比大面积容易形成图形。采用对比色尤其引 人注目。 2)单纯的几何形态容易形成图形。在复杂的建筑环境 中尤其以单纯的几何形态能吸引注意。 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4)对称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6)单个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容易形成图形。对于凹凸 连续的形态,图形和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 及客体所包含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地关系的依据。
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8)整体性强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3.2 群化原则
1、邻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体现了 格式塔学派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同时也与系统论 的耗散结构理论相吻合(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会发生组织 现象,外因是场的作用,内因是元素间的协同作用。 当我们看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 近的一些组或者集来感知它们。
华盛顿大学的戈顿· 奥吕斯等人曾观察了35幅描绘日落的风景名画,发现其中 2/3都涉及一个避难所,或是教堂,或是房屋,常常还伴随着窗内透出的灯光。他认 为,这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即将来临的黑暗的恐惧,以及寻找归宿和理想栖息地的情 感需要。
(四)信息控制
无论攫取食物还是躲避危险,都离不开对信息 的控制—提高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控制,预防被控制, 是提高自身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减少恐惧感的有效 办法之一。因此,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 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
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便本能地利用这 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 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 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 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 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 体现。
第三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 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 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 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一 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 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 作—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 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