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技术在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专家建议(最全版)
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718af3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f.png)
颈椎病:推拿、按摩、热敷等方法可以缓解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和僵硬。
腰痛:针灸、拔罐、热敷等方法可以缓解腰痛,改善腰部血液循环。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慢性病康复: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广泛,如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
方法: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气血的运行和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气血理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应用,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气血理论与中医外治法的关系,如针灸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治法的方法和技术
针灸疗法
特点:安全、无痛、见效快
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技术: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疼痛、神经麻痹、消化系统疾病等
分类: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等。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推拿疗法:通过手法按摩,达到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达到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目的。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程
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通道
效果: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信赖。
优势:中医外治法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势,适合慢性病康复。
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和特点
01
非侵入性:无需手术,减少患者痛苦
04
02
03
安全有效:使用天然药物,副作用小
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易于患者接受
整体调理:注重整体观念,调节身体平衡
适应症:适用于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
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156b5d8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0.png)
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摘要】心脏康复是一种用于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结构化多学科干预手段,是应用运动训练、心理支持、规律用药、改变生活方式、风险因素教育等干预方式,旨在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提升生活质量.药物、运动、双心、营养、戒烟成为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探索中国特色心脏康复药物管理模式的研究中,中药干预管理具有标本兼治、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等优势.养心氏片作为一个上市25年的心血管疾病用药,在心脏康复领域积累了较多循证医学证据,并逐渐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养心理论\".结合中医理论、专家经验,同时参考现有文献制定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高心脏康复质量提供应用参考.【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7)009【总页数】5页(P1281-1285)【关键词】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养心理论;养心氏片;运动耐量;双心治疗【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3;R289.5心脏康复通过多方面、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行为从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以此限制疾病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1-5]。
临床上将心脏康复分为3期,包括院内康复期、院外早期康复期和院外长期康复期[5-6]。
不同康复时期,康复治疗目标不同,用药管理也需随之调整。
在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中,建议给予规范化药物处方同时要关注药物对运动耐量的影响[7]。
近年来,养心氏片在组方药理学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都积累了较多提高运动耐量的医学依据,同时养心氏片临床应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能够多环节、多靶点综合调节,可作为提高运动耐量药物的新选择。
2020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0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4118c7a6c30c2258019e20.png)
2020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全文)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占人群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冠心病具有慢性迁延性和高复发性特点,管理的重点应关注发病前的预防及发病后的康复,不能仅关注缓解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
心脏康复是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联合相关药物、介入等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全程服务。
目前,心脏康复使用的评估及康复手段多为西医方法。
我国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技术源远流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运动等方法,进行辨证干预的综合应用学科。
中医康复学具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具有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形成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新模式,对我国冠心病人群预后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资源成本的降低皆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专家,结合心脏康复实践、相关进展,制定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实施方案,经过广泛讨论后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的形成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①中医药及康复方法的挖掘和文献检索;②我国心脏康复相关指南;③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与意见;④部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的临床经验及工作实践。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相关临床实践、研究和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本共识内容将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
1适用人群本共识的适用人群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人群,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稳定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
2康复前评估在心脏康复前进行全面评估,是安全、有效、可持续开展心脏康复的基础,是制定科学和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的必要条件。
心脏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及疗效评估
![心脏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及疗效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35a0bdd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d.png)
心脏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及疗效评估心脏病是一类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高度致残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在西医的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手段。
然而,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体系,也在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脏病患者中使用的中医护理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中医护理方法一:中药调理中医药是中医的核心治疗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整和平衡身体的内环境,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中药调理在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丹参、川芎、桃仁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脏供血和减轻心脏负荷,进而提高心脏功能。
中医护理方法二: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并具有镇痛、扩张血管、调节心跳等效果,从而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例如,通过在内关穴、神门穴、涌泉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可以缓解心脏病患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并改善心脏的功能。
中医护理方法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推拿和按摩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在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推拿按摩常常应用于经络的调理和心理的舒缓。
例如,心包络、手阳明经、足少阳经等穴位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肌缺血等问题,从而改善心脏病患者的症状。
中医护理方法四: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改善心脏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心脏病的预后。
一些中医养生的原则,如“五谷杂粮为主食”、“少油脂,多蔬菜水果”、“适量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等,都有助于心脏病的改善和控制。
在评估心脏病患者中医护理方法的疗效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 症状改善:心脏病患者常常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中医护理方法应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遵循“病证结合”策略 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全文)
![遵循“病证结合”策略 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739e329b89680202d825ba.png)
遵循“病证结合”策略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全文)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使家庭的劳动力损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如何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早逝,使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应是我们值得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心脏康复( Cardiac Rehabilitation)是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50年历史,心脏康复的益处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20世纪80年代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和心血管死亡率7%--38%。
大量研究还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接受心脏康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
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具体有以下康复措施。
第一,形体运动。
常见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中医形体运动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已逐渐被国内外专家接受,2015年发表在美国心脏杂志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太极拳能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功能,可以作为这种病人心脏康复的一种有效形式。
国内有研究称:太极拳可以改善中老年人心脏功能,尤其是心脏舒张功能,还可以作为对心源性心脏手术后预防急性心衰的辅助治疗。
第二,中药调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运用中药治疗,促进病残康复的方法。
我国历代中药调治对各科慢性病的康复治疗发挥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近年来,亦取得丰硕成果。
陈可冀院士研究团队将经PTCA治疗患者分为给予口服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浓缩丸)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与护理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
![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与护理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https://img.taocdn.com/s3/m/483dac0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0.png)
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与护理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摘要以运动康复治疗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疗效确切,目前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在临床实践中正逐渐推广和普及。
近年来国内外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和护理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师护理联盟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本共识,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和护理实践的快速规范发展。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1]。
研究显示,心脏康复(cardiacrehabilitation,CR同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全因病死率降低8%~37%,心血管病死率降低7%~38%[2];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指出基于运动的康复治疗与心血管疾病全因病死率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运动康复可使不良事件减少20%~30%[3]z有效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再住院率、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CR 已被中华医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ESC等多个权威学会纳入临床指南,推荐应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康复(A类证据/1级推荐)[4,5]。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 z SCAD)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是冠心病康复治疗和护理实践的重要阶段[6]。
本共识对稳定性冠心病在心脏康复评估、运动危险分层、运动处方、物理治疗与护理实践等核心环节明确流程和方法要点,通过康复团队合作,致力于推动稳定性冠心病在住院期、门诊康复和家庭康复过程中,高质量实施康复治疗和护理,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强调SCAD的预防工作,有效控制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护理人员提供实践操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2021年医院主导的家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1年医院主导的家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ba24fbed630b1c58eeb522.png)
2021年医院主导的家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是一门融合了心血管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的学科体系,为心血管疾病(CVD)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全面和全程管理服务。
CR在发达国家已开展多年,其疗效已获得大量临床研究证据,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均将CR列为CVD防治的Ⅰ级推荐[1, 2, 3, 4]。
日本、美国、欧洲、部分亚洲国家认识到CR对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价值,均将之纳入医疗保险。
然而CR在我国发展缓慢,迄今绝大多数的医院没有开展相关工作。
主要原因包括3个方面:(1)患者方面:由于家庭距离医院较远或活动能力受限或工作时间受限等诸多实际问题,无法到医院接受CR治疗;(2)医疗机构:医院缺乏足够的空间、设备以及专业人员,使医院建设CR中心能力受限;(3)政策方面:目前CR服务在大部分地区未纳入医保支付,部分患者无法或不愿意自付CR费用。
欧美国家同样面临上述问题,虽然有很好的医保政策支持,也只有40%的患者接受CR[5]。
自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探索家庭心脏康复(HBCR)模式对CVD预后的疗效。
2010年发表在BMJ杂志上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心肌梗死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低危患者,医院主导的家庭心脏康复(centerguided 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CHBCR)模式和心脏康复中心(center-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CBCR)模式在死亡、心血管事件、运动能力和可纠正危险因素方面获益相似,而且CHBCR的依从性优于CBCR[6]。
CHBCR将医院和家庭链接起来,患者的系统评估均在医院完成,患者实施CR的场所在家庭,通过自我监测和管理实现CR。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调理血液循环提升心脏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调理血液循环提升心脏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8314dd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0.png)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调理血液循环提升心脏健康在现代社会中,心脏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并且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通过调理血液循环来提升心脏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医养生之道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将针对中医养生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调理血液循环来提升心脏健康。
一、中医对心脏健康的理解和调理原则中医将心脏视为人体的“帝王之官”,在中医理论中,心脏具有主管血脉的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对于心脏健康的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调理心脏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活血化瘀中医认为,心脏健康的关键是保持血液通畅,防止血液堆积。
通过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心脏病的发生。
常用的中医方法包括拔罐、刮痧、艾灸等。
2. 调理气血中医强调平衡人体的气血,气血亏损会导致心脏机能下降。
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调理气血,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提升心脏健康。
其中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按摩等方法。
3. 心理调节中医认为,心脏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负面的情绪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方法中,常常强调舒缓压力、冥想、保持愉快心情等。
二、适合调理血液循环的中医养生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化的饮食调理。
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状况,通过调理饮食来增强心脏健康。
常见的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包括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减少盐分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等。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使用。
通过中草药的应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心脏功能,提升心脏健康。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丹参、三七等。
3.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中医推崇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这些运动方式注重柔和的动作和呼吸调节,可以达到舒筋活络,促进心脏健康的效果。
4. 穴位按摩中医经络学认为,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健康。
2023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09bad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3.png)
2023申国心血雷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最全版)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中国约有3.3亿CVD患者,这亟需有效策略来管理CVD并改善患者预后。
心脏康复是一种墓于循证证据,采用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改变相运动训练等干预来改善CVD患者预后的综合干预措施,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减少CVD患者再入院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是现代CV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中心的门诊心脏康复真安全性和有效性己被证实,在2018年全球约再55%的国家及地区提供了心脏康复项目,但真转诊率、参与率以及完成率都不甚理想。
据美国医疗保险系统数据显示,2007~2011年出院患者中参与心脏康复者仅占16.3%。
美国一项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注册研究显示,2007~2010年,62.4%的患者被转诊至心脏康复,而真中32.6%参与了至少一次心脏康复,参与者中仅约一半患者完成了26次以上原复。
我国人口基数大,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为13.2家/1亿人口,且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只手言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参加门诊心脏康复,参与率及完成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一项新研究显示,2017~2019军参与门诊心脏康复治疗的患者中完成24次以上康复次数者仅占18.7%。
鉴于此,当前迫切需要有效策略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而居家心脏康复(home-basedcardiacrehabilitation , HB C R)则是目前国际认可的潜在策略之一。
HBCR医疗模式是心脏康复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卫生机构的心脏康复中心共同形成连续的心脏康复医疗体系,主要提供以家庭为场景的、以长期乃至终身康复指导而进行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正常心肺功能、参加社会活动和提高生活质量。
2019牢美国心血管与肺康复协会( M C VP R)、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发表的《基于家庭的心脏康复科学声明》,推荐一部分低危患者居家进行心脏康复。
《中西医结合护理》2023年9卷2期封面-目录页-封底
![《中西医结合护理》2023年9卷2期封面-目录页-封底](https://img.taocdn.com/s3/m/32c84ae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d.png)
目 次2023 年 2 月 第 9 卷 第 2 期中医外治特色护理疗法以“MDT 中西医结合护诊模式”为抓手,传承创新中医外治特色护理疗法,构建新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外治特色护理疗法”专栏导读………………………………………………………………………刘东(1)“医护一体化”中医护理人才师承培养新模式探讨……………………………………………………………关漪,刘东(3)近十年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现状与热点可视化分析……………………………………………………………邓岚,袁巧玲(8)本森放松训练对老年胶质瘤术后患者疲乏程度与睡眠质量的影响…………………………………………………高严,黄娜,邓岚(15)基于ERAS 模式的排痰护理促进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肺功能康复效果观察…………………………………………………曹硕楠,袁巧玲,刘冉冉(20)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Meta 分析…………………………………………………宋江曼,刘菲菲,廉晓静(26)颅脑肿瘤患儿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分析…………………………………………………罗静文,张宏扬,朱瑞芳(32)颅内动脉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隋健飞,袁巧玲(37)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合并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特征及相关护理要点……………………………………………………………闫莹,贺欣(42)中药热奄包配合睑板腺按摩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临床观察与护理………………………………………杨柳,王浩,伊琼,杨秀芳(46)自拟润肤止痒洗剂湿敷治疗慢性湿疹的护理体会………………………………………………………………………李志家(50)复方黄柏液联合中药湿敷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张姣,佟影,冯捷(54)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及护理…………………………………………………张飞婷,杨智颖,杨蕊南(57)心理护理干预联合五音疗法在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李艳林,唐玲,祁欢,陈默岩,许冰(60)护理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效果评价……………………………………………………………费梦妮,王志伟(64)基于思维导图的宣教模式在脑胶质瘤患者唤醒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张富丽,仲丽芸,邓岚,张爱芳,尚无怡(66)ZHONGXIYI JIHE HULI主管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主办中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会北京市中医护理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编辑《中西医结合护理》编辑部主编 唐 玲主任 黄 磊编辑 尹佳杰 吴银平编辑助理 鄂海燕美术编辑 王 丽地址 南京市龙蟠路155号 联合立方广场3⁃203邮编 210037电话 ************邮箱 bjb@出版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社长 叶振华电话 ************网刊http ://邮箱 tg@学术传播结合护理(南京)有限公司本刊刊出所有文章不代表编委会以及编辑部的观点ZHONGXIYI JIHE HULI2023 年 2 月第 9 卷第 2 期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小儿神经外科无陪住患儿的箱庭疗法心理干预效果分析……………………………………………………………………………………辛杰,张宏扬,朱瑞芳(71)优质护理模式在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李云梦(76)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一证一品”专科护理示范病房管理中的实践………………………………………………………………李静,李月茹,曹红京,李宁,田志军(80)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前局部备皮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王思宇,袁巧玲(84)1例顽固性喉头水肿人工辅助通气的重症患者成功脱机拔管的护理体会………………………………………………………………………………………………张静,憨古月(88)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指导的穴位敷贴治疗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体会………………………………………………………………廉晓静,刘菲菲,王晓兰,郭会敏,张莉莉(92)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朱悦华(97)1例有头疽患者的护理管理体会………………………………………………………………………………………………岳丽娜,石春红(101)1例难治性阴证疮面脱疽患者的护理体会……………………………………………………………………………………谢冉,石春红,岳丽娜(106)1例高龄2型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张京津,刘变云(111)中医外治法治疗1例胸痹心痛病患者便秘的护理体会…………………………………………张悦,张园园,李玉叶,沈娟,王星予,唐玲,鄂海燕(115)超声心动图技术定位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研究进展…………………………………………………………………………………………………………乔楠(119)论著虎符铜砭刮痧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Fontaine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武亚楠,叶蕾,侯佳楠,苏坤,于波,白建英,李亮(122)八段锦运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赵金鑫,龚兴媛,康春景,王丽娟,高冰(12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肠吻合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娟,刘健,赵洁(134)冠心病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质量评价与原因分析…………………………………………………………………………………………………………王珊珊(140)中医特色护理1例慢性胃炎合并便秘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侯雪敏,黄砚萍,李明珠(145)中药热奄包治疗1例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腹部冷痛的护理体会…………………………………………………………申月月,张绕,朱磊,许倩,刘晓宇,卢英(148)ZHONGXIYI JIHE HULI2023 年 2 月第 9 卷第 2 期砭石疗法联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1例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期的护理体会……………………………………………………………………………范东盼,贾瑞晶,李苏娜,陈宏(152)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体会………………………………………………………………………………………王月英,赵玲,汪菲(158)穴位按压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妊娠剧吐1例护理体会……………………………………………………………………………杜敏杰,杜云,殷琪,苏会琳(162)中药膏摩联合穴位贴敷治疗1例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护理体会…………………………………………………………姚微,王春红,徐卫红,李欣,徐雅琪,唐玲(165)中药膏摩治疗1例慢性盆腔炎所致不孕症的护理体会……………………………………………………………………………滕悦,卢英,王雪静,杨曼(170)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护理研究进展………………………………………………………………………………………何婷,穆志龙,牛倩(174)调查研究乳腺癌患者静脉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与血栓发生的回顾性分析………………………………………………………………………………………………伍凌萧,王庆(180)技术与方法一种腓骨瓣制取体位架的设计与应用………………………………………………………………………………………………罗名谣,陈婧(184)一种特制耳穴治疗工具袋的设计与应用…………………………………………………………赵玲玲,谢薇,何燕琳,向毅明,罗丽媛,周艺涵(186)专科护理基于IKAP健康教育模式的护理干预在造血干细胞供者中的应用…………………………………………………………………………………………………………宗乔素(189)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下胆总管巨大结石激光碎石效果观察及护理……………………………………………………………………王爽,郑红梅,高冬华,许冰,彭丹(194)护理管理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干预效果…………………………………………………………………………………………………………仲金丹(199)案例分享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左臀部压力性损伤的护理体会………………………………………康京京,钱博,李燕燕,王苏苏,李婷慧,程明萃,王凯丽,赵佳(202)1例肩关节镜手术体位摆放的护理体会……………………………………………………………………………张雅萱,张磊,唐玲,张妍(206)综述胃癌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石琳琳,柴守霞,朱雅麟,戴翠,汤婧(210)老年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张志岩,王梁敏,赵丹丹,宋天娇,石明杰(218)Volume 9 Number 2 February 2023Focusing on the multi -disciplinary treatment and integrative nursing model ,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haracteristic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and constructing a new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care services ……………………………LIU Dong (1)On the discussion of master -apprentice system in the trai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alents of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are ………………………………………………GUAN Yi , LIU Dong (3)Research status and hotspots in nursing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recent decade ………………………………………DENG Lan , YUAN Qiaoling (8)Effect of Benson ’s relaxation training on fatigue and sleep qua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after surgery for with glioma ……………………………GAO Yan , HUANG Na , DENG Lan (15)Effect of ERAS -based sputum drainage nursing model on improving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recover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O Shuonan , YUAN Qiaoling , LIU Ranran (20)Meta -analysi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rradiation cystitis ……………………SONG Jiangman , LIU Feifei , LIAN Xiaojing (26)Effects of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social support on post -traumatic growth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raniocerebral tumors ………………LUO Jingwen , ZHANG Hongyang , ZHU Ruifang (32)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care burde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UI Jianfei , YUAN Qiaoling (37)The cardiac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growth hormone -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 complicated with cardiomyopathy ………………………………………………YAN Ying , HE Xin (42)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ot pack therapy combined with meibomian gland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dry eye of Liver -kid⁃ney Yin deficiency and related nursing measures ……………YANG Liu , WANG Hao , YI Qiong , YANG Xiufang (46)Application of wet compress with self -made moisturizing antipruritic lo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eczema and related nursing management …………………………………………………………LI Zhijia (50)Effect of compound Huangbai solution combined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et compress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pruritus…………………………ZHANG Jiao , TONG Ying , FENG Jie (54)Application of the procedural sedation protocol for patients with traumaticbrain injury and related nursing management………………ZHANG Feiting , YANG Zhiying , YANG Ruinan (57)Contents Responsible InstitutionBeijing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onsorAssociation o f I ntegrative N ursing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ompetence Im⁃provement Project OfficeEiditing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 Editor-in-ChiefTANG Ling DirectorHUANG Lei EditorsYIN Jiajie WU Yinping Editorial Assistant E Haiyan Art Editor WANG Li Address NO.155, Longpan Road ,Nanjing , China Post Code 210037Tel + 86 - 25 - 85552880E⁃mail : bjb@PublisherIntegrative Nursing Press Founder and CEO YE Zhenhua Tel + 86 - 25 - 85630967Online Publishinghttp : / / E⁃mail : tg@Academic DisseminationIntegrative Nursing (Nanjing )Co. ,LtdVolume 9Number 2February 2023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five-tone music therapy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oscopy…………………………………LI Yanlin, TANG Ling, QI Huan, CHEN Moyan, XU Bing (60)Effect of manu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xternal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nkle sprain………………………………………………………………………FEI Mengni, WANG Zhiwei (64)Application of mind mapping-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perioperative nursing of glioma patients undergoing awake surgery……………ZHANG Fuli, ZHONG Liyun, DENG Lan, ZHANG Aifang, SHANG Wuyi (66)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sandplay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out accompanying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under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XIN Jie, ZHANG Hongyang, ZHU Ruifang (71)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model o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caused by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LI Yunmeng (76)Practice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One Syndrome and One Product" specialized nursing demon⁃stration wards………………………………LI Jing, LI Yueru, CAO Hongjing, LI Ning, TIAN Zhijun (80)Preoperative skin preparation and perioperative comprehensive nursing for a patient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ANG Siyu, YUAN Qiaoling (84)Nursing management of successful extubation in a critically ill patient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intrac⁃table laryngeal edema………………………………………………………ZHANG Jing, HAN Guyue (88)Acupoint application guided by midnight-noon ebb-flow theory and nursing measures for a patient with hepatitisB and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of the liver………………………………LIAN Xiaojing, LI Feifei, WANG Xiaolan, GUO Huimin, ZHANG Lili (92)Perioperative nursing of a patient who underwent surgical excision of adrenocortical adenoma ………………………………………………………………………………………………ZHU Yuehua (97)Nursing management of a patient with carbuncle………………………………YUE Lina, SHI Chunhong (101)Wound management and nursing of a patient with diabetic foot with refractory Yin syndrome…………………………………………………………………XIE Ran, SHI Chunhong, YUE Lina (106)Nursing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a patient with type 2diabetes and bullous pemphigoid……………………………………………………………ZHANG Jingjin, LIU Bianyun (111)Nursing management of constipation in a patient with chest stuffiness and pain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ZHANG Yue, ZHANG Yuanyuan, LI Yuye, SHEN Juan, WANG Xiongyu, TANG Ling, E Haiyan (115)Review of studies on PICC tip position under ultrasonic localization for neonates……………QIAO Nan (119)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of Hufu Tongbian scrap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ontophoresis for patients with Fontaine's stage II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WUYanan, YE lei, HOU Jianan, SU Kun, YU Bo, BAI Jianying, LI Liang (122)Evaluation on effeteness of Baduanjin exercise on postoperativ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ZHAO Jinxin, GONG Xingyuan, KANG Chunjing, WANG Lijuan, GAO Bing (128)Application of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in perioperativ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holedochojejunostomy …………………………………………………………………FAN Wenjuan, LIU Jian, ZHAO Jie (134)Quality eval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6-minute walking test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ANG Shanshan (140)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for a patient with chronic gastritis and constipation…………………………………………………………HOU Xuemin, HUANG Yanping, LI Mingzhu (145)Volume 9Number 2February 2023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ot package therapy and nursing management for a patient with cold-dampness stasis type abdominal cold pain caused by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HEN Yueyue, ZHANG Rao, ZHU Lei, XU Qian, LIU Xiaoyu, LU Yin (148)Nursing of a case of acute mastitis in abscess formation stage treated by needle sto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blood-letting puncture and cupping therapy……FAN Dongpan, JIA Ruijing, LI Suna, CHEN Hong (152)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a patient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WANG Yueying, ZHAO Ling, WANG Fei (158)Nursing of a case of hyperemesis gravidarum treated by acupoint pressing combin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DU Minjie, DU Yun, YIN Qi, SU Huilin (162)Nursing of a diabetic patient with constipation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rubbing thera⁃py combin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YAO Wei, WANG Chunhong, XU Weihong, LI Xin, XU Yaqi, TANG Ling (165)Nursing of a patient with infertility caused by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reated with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ointment rubbing therapy…………TENG Yue, LU Ying, WANG Xuejing, YANG Man (170)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of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 ……………………………………………………………………HE Ting, MU Zhilong, NIU Qian (174)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 of catheter tip and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with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placement…………………………WU Lingxiao, WANG Qing (180)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surgical positioning frame for harvesting the fibular flap……………………………………………………………………………LUO Mingyao, CHEN Jing (184)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special auricular acupoint treatment tool bag………………ZHAO Lingling, XIE Wei, HE Yanlin, XIANG Yiming, LUO Liyuan, ZHOU Yihan (186)Application of IKAP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nursing care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onors …………………………………………………………………………………………ZONG Qiaosu (189)Effect of laser lithotripsy of giant bile duct stones unde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and nursing management……WANG Shuang, ZHENG Hongmei, GAO Donghua, XU Bing, PENG Dan (194)Effects of Balint group intervention on job burnout of nurses………………………………ZHONG Jindan (199)Nursing of a patient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combined with pressure injuries in the left buttocks …………………………………………KANG Jingjing, QIAN Bo, LI Yanyan, WANG Susu, LI Tinghui,CHENG Mingcui, WANG Kaili, ZHAO Jia (202)Patient positioning and nursing cooperation of arthroscopic surgery of the shoulder: A case report ……………………………………………ZHANG Yaxuan, ZHANG Lei, TANG Ling, ZHANG Yan (206)Research progress on symptom cluster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SHI Linlin, CHAI Shouxia, ZHU Yalin, DAI Cui, TANG Jing (210)Research progres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on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complianc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ZHANG Zhiyan, WANG Liangmin, ZHAO Dandan, SONG Tianjiao, SHI Mingjie (218)。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47a8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e.png)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中医药的历史和特点中医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和身体的阴阳五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中医药不仅涵盖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还包括饮食疗法、气功、养生等多种保健方法。
中医药的疗效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来实现。
中药药方多为多味药物组合而成,常采用复方、兼顾多方面问题的方法,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爆发前,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状态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和整体观念,对于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理论,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2 冠心病的流行和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冠心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致,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扩血管、降血脂、抗凝等方式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血,保护心脏功能。
除药物治疗外,对于一些冠心病患者,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术或冠脉球囊扩张术等,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通畅。
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冠脉搭桥术等手术治疗。
冠心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循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的规范,以维护心脏健康。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
2. 正文2.1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是“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87798f3b3567ec112d8aa4.png)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
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ⅠA类推荐[2]。
我国一项对35~74岁城乡居民15 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患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增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3]。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
为了促进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发展,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将慢性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定义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现状运动分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
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大摄氧量(VO2max),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建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和弹性运动。
进行运动康复,首先应关注安全性问题。
2007年AHA发布,进行60 000~80 000 h的运动训练,发生运动康复严重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者仅1例[4]。
HF-ACTION研究[5]同样证实有氧运动对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的。
中医药保护心脏的方法
![中医药保护心脏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708e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1.png)
中医药保护心脏的方法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负责泵血循环,保证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运转。
近年来,心脏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保护心脏健康的有效途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中医药保护心脏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维持心脏健康的首要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一些食物可以调理心脏的气血,并帮助心脏功能的恢复。
例如,常食用些具有清热解毒,去湿消肿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红豆、山药等,可以促进体内水湿的排出,减轻心脏的负担。
此外,中医强调饮食宜清淡、合理搭配,避免暴饮暴食、过于油腻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能增强心脏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二、中药调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材和方剂。
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有山楂、丹参、红花等,这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降压的功效,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脏功能。
例如,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化湿的功效。
将山楂干磨成粉末,每日冲热水饮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减轻心脏的负担。
丹参可活血化瘀,舒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脏的供血功能。
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心绞痛和冠心病的治疗。
三、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和推拿手法,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的功能。
在针灸治疗中,经常选用的穴位有曲池、少冲、太冲等。
这些穴位位于手指或足背的特定位置,通过针刺或按摩可以起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血流量的作用。
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手法有捏、推、提、拿等。
通过按摩胸部和背部的穴位,能够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舒缓病症。
四、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对保护心脏健康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脏血液循环,减轻心脏的负担。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老中医:推荐二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
![老中医:推荐二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https://img.taocdn.com/s3/m/cdb970d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2.png)
老中医:推荐二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01.益心汤(颜德馨方)【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9g,葛根9g,川芎6g,丹参12g,赤芍药9g,山楂9g,菖蒲6g,决明子30g,降香4.5g【功效主治】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胸痛隐隐,遇劳则作,频繁复发,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自汗,舌质胖紫,苔薄白,脉弦细乏力,或脉结代。
【方义】方中重用党参、黄芪益气养心为君,以培补中气、宗气,辅以丹参、山楂、赤芍活血通脉为臣,葛根、川芎升发清阳,降香、决明子降浊止痛,升降相因,加入菖蒲一味引药入心经,兼有化痰开窍之力。
其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又可行气通滞;黄芪为补气虚之要药,与党参配伍,则补气升阳之效增强;山楂消食导滞,且有降脂化痰之力。
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活血通脉、化痰祛瘀止痛之功。
此方一药多效,选药精当,以调气和血为法,“调和”与“通阳”为特点,充分体现了颜老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
【加减应用】气虚阴盛,胸痛甚者,加肉桂3g,三七末3g(冲服);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粉3g(冲服);气虚及阳,脉迟肢冷者,加附子6g、桂枝6g;阳虚欲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加别直参9g、附子6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附注】胸痹心痛重症或真心痛症见阳微阴弦,胸痛剧烈,气短乏力,形寒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微。
须重用益心汤中黄芪量至30~60g,改党参为人参15g(炖),降香为9~12g,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并重用附子温通心阳、祛寒解凝,临床用量为15~20g,且先煎。
附子大辛大热,为补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其性剽悍,力宏效捷,走窜十二经脉,既行气分,又入血分,既能通阳又能温阳,还可祛寒燥湿、回阳救逆,上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凝以止痛,辨证使用常可应手起效。
若伴有低血压者,可用药对黄芪与升麻,以加强升发清阳之功。
胸痹重且急、四肢逆冷、血压低者,可先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以回阳救逆,再予益心汤按上法加减服用。
中医药在心脏保健中的应用与开发
![中医药在心脏保健中的应用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6a83f12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d.png)
中医药在心脏保健中的应用与开发心脏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心脏保健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脏保健中的应用与开发,介绍其在心脏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的作用。
一、中医药在心脏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中医药在心脏疾病的预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重视整体观念,强调平衡和谐。
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其次,中医药注重个体差异的处理,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例如,根据体质辨证,中医药可以提供草药、针灸、食疗等多种手段来改善心脏健康。
二、中医药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心脏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根据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中医药可以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中医药可以通过舒展血管、降血脂、消除气滞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与西医药物相结合,形成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心脏康复是心脏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气血、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促进心脏功能的康复。
同时,中医药还可以缓解心脏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心脏康复过程中,中医药还可以与心理疏导、运动疗法等结合,形成多维度、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四、中医药在心脏保健产品开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心脏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心脏保健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中医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可以为心脏保健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医药在心脏保健产品的开发中可以发挥作用,例如可以利用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作为主要成分,开发心脏保健茶饮、保健食品等产品。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心脏保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开发潜力。
中医外科学如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
![中医外科学如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6d9d1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d.png)
中医外科学如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中医内治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医外科学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治疗手段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中药外敷等。
这些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能够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等作用机制,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针灸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针刺或艾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和经络,调节心血管系统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脏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耗氧量;艾灸膻中穴有助于改善心律失常。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
通过手法的推、拿、揉、按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紧张,缓解血管痉挛。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推拿按摩可以改善颈部和背部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的负担。
同时,对于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推拿按摩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拔罐疗法则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拔罐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减轻心脏的负荷。
特别是对于因寒凝血瘀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拔罐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药外敷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散剂等敷在体表的特定部位。
这种方法可以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将活血化瘀的中药敷在膻中、心俞等穴位,以达到通经活络、化瘀止痛的效果。
中医外科学在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后,往往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心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的多种疗法可以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比如,在康复期进行针灸和推拿按摩,可以帮助患者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心脏康复中医运动处方编创思路及方
![心脏康复中医运动处方编创思路及方](https://img.taocdn.com/s3/m/e9479d9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b.png)
心脏康复中医运动处方编创思路及方法初探赵丰润1,2,梁 辰3,李海霞4,张浩文1,2,黄 莹1,2,涂 玥1,2,蔡 云1,2,李开平1,2,刘华东1,2,陈涤平1,2摘要:心脏康复运动处方是指康复医师或体疗师用处方的形式规定病人的运动种类㊁运动强度㊁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并使其有规律的训练,使冠心病病人达到康复的目的㊂基于 双心同调 理论编创的中医运动处方更着重于病人 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 功能异常的康复㊂通过简要回顾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对心的生理㊁病理特点的描述,并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脏康复中医运动处方基本概念㊁基本原理㊁基本原则㊁处方内容等理论的认识,初步从 双心同调 角度探讨心脏康复中医运动处方的编创思路及方法㊂关键词: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双心同调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2.23.035 心脏康复运动处方是由康复医师㊁康复治疗师等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年龄㊁性别㊁一般医学检查㊁医学检查㊁运动试验㊁身体素质等,按其身体状况,结合主观㊁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订适合的运动内容㊁运动强度㊁运动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㊁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1]㊂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常表现为心阳虚衰,标实常为痰浊㊁瘀血等[2],而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因此,临床康复及治疗阶段都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入手[3]㊂有研究根据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医基本病机特点,结合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学 双心同调 理论,提出冠心病病人在运动康复治疗中应同时兼顾活血通脉和安神定志[4-7]㊂本研究就康复治疗思想结合心脏康复中医运动处方的创编思路及方法提出初步探讨㊂1 中医对心的生理㊁病理特点认识1.1 心的生理特征具有 心主血脉 和 心主神志 的特点 中医认为,心的主要功能可概括为 心主血脉和 心主神志 ㊂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具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㊂其生理意义体现在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等㊂心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㊁经络㊁形体㊁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㊁思维㊁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㊂心主神志的作用体现为协调各脏腑的机能,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和输布㊁推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7YFC1703503)作者单位 1.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㊃养生康复学院(南京210023);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专委会(南京210023);3.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4.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通信作者 陈涤平,E -mail :*************.cn 引用信息 赵丰润,梁辰,李海霞,等.心脏康复中医运动处方编创思路及方法初探[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3):4391-4394.动和调控脏腑的机能等㊂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之间关系密切,两者互相影响㊂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如‘灵枢㊃营卫生会“曰: 血者,神气也 [8]㊂心血,即在心脏与血脉中运行的血液㊂心血充足则能化神㊁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㊂根据心功能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将其概括为 心主血脉 和 心主神志 ㊂唐宗海‘血证论㊃卷一㊃脏腑病机论“中提出: 盖心为火脏㊁烛照事物 [9]㊂强调心以阳气为用,以及心阳的温通血脉和兴奋精神的作用㊂实际上, 心主血脉 和 心主神志 的生理特点,是结合阴阳学说和整体观念,以藏象学说为指导归纳而出的,是对心本体和心功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㊂1.2 心的病理机制具有 心主血脉 和 心主神志 相互影响的特点 心主血脉 和 心主神志 不仅在生理上关系密切㊁相互影响,在病理上也相互作用㊂‘素问㊃痹论“曰: 心痹者,脉不通 ㊂若心的阳气不足,失于温煦鼓动,即可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又可引起精神萎顿,意识恍惚,阴虚则热,血得热则行,可致血行加速[10]㊂因此,针对冠心病病人的中医运动康复处方制订,常从以上两个方面同时入手㊂2 现代心脏运动康复与基于 双心同调 理论的中医心脏运动康复2.1 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心脏运动康复 现代心脏运动康复是指通过运动训练的方法改善心脏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进行的康复治疗,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氧耐力训练㊁抗阻运动训练和伸展运动等㊂研究显示,系统地采取有氧耐力运动计划能够提高运动能力及无症状运动的耐受力,其中,氧耗量是冠心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疾病愈后最有力的预测指标,心血管死亡率随着氧耗量的减少而降低[11]㊂如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通过有氧训练,不仅升高了缺血阈值(心绞痛阈值),减少了心绞痛发作次数,还提高了生存率[12]㊂抗阻训练通过增强肌肉质量和(或)改善肌肉协调性和代谢来增加肌肉和肌肉耐力,减少与冠心病或老龄化相关的肌肉质量和肌力的丢失,同时增强运动能力㊂伸展运动用于保持关节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对运动能力的提高没有效果㊂2.2基于心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心血管疾病与中医的 心痹 胸痹 真心痛 等类似㊂根据中医理论,该病以阳微为本,阴弦为标㊂如‘金匮要略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㊂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3]㊂也有学者认为,心血管疾病病人多以心阳虚为本,瘀血㊁痰浊㊁水饮为标[2]㊂临床心血管病病人的适当运动训练,可有振奋心阳的作用,心阳充足则人体气血畅通,使阴阳复归平衡㊁脏腑经络得以调和,从而改善心的生理及病理特点症状,促进疾病康复[3]㊂3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编创3.1现代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制订根据现代康复医学运动处方制订方法,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心脏运动康复处方具有目的性强㊁计划性强㊁科学性强㊁针对性强㊁普及面广的特点,而其类型主要为治疗性运动处方和康复性运动处方,处方内容主要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运动并配合以抗阻运动和伸展运动等[14]㊂研究证实,适度的有氧运动对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载氧能力㊁清除代谢产物,调节肌肉的摄氧能力㊁组织利用氧能力等都会有明显的获益㊂冠心病病人按照运动处方锻炼可使心率减慢,血压平稳,心输出量增加,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增强,但同样需要注意一些运动康复的禁忌证[15]㊂3.2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制订3.2.1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定义有研究认为中医运动处方的目的为促进病后或术后恢复,运动处方是医师在中医运动处方理论指导下,以处方的形式为病后恢复群体制定的运动方案[16]㊂结合相关文献及实践,可定义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心脏病病人病后或术后实际状况,结合相关客观因素,以心脏病病人康复为目的,从而确定的包括处方目的㊁处方前诊断㊁运动方式㊁运动量㊁运动频率㊁运动时辰㊁处方效果评价及注意事项等为主要内容的运动方案㊂3.2.2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创编的基本原理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编创结合了生命整体观㊁动态医学观㊁脏腑经络等中医运动处方基本原理㊂中医的生命整体观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与天地相应,各脏胕之间相互影响,且与外界环境㊁生活习惯㊁工作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㊂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制订也紧紧围绕这一原理,认为康复的对象并不仅仅限于心,还涉及肺㊁脾㊁肾等多个脏腑㊂康复的目标在针对心的气㊁血㊁阴㊁阳不足的同时,也要顾护脾肾阳气㊁肝肾阴精等;处方的制订要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如七情内伤㊁饮食不节㊁阴寒内盛等;要归纳出不同病人的主要证候,如冠心病病人的本虚标实之证,心气不足㊁心阳不振,以正虚为本,而邪气阻滞心脉为其标,并根据其主要证候特征制订相应的运动康复处方[17]㊂动态医学观认为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针对心脏病病人的中医运动康复处方的制订尤其要注重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具体体现在为病人制订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动为阳,以动而养形,静为阴,以静来养神,病人运动康复时应该动功和静功两者配合来练习,练习动功时要做到外动而内静,练习静功时要做到外静而内动,在春夏季节时应该多练习动功以顺应阳气的生发之势,秋冬季节应该多练习静功而达到养阴潜阳的目的[18]㊂同时也应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功法,对Ⅰ期康复的病人,应以习练静功为主,主要在病床上进行训练,对Ⅱ期或Ⅲ期康复的病人则可以逐渐由静功过渡到动功的训练㊂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施方充分体现了阴阳动态平衡的观点㊂脏腑经络理论认为,五脏为中心,五脏与形体诸窍及精神情志活动联系密切,五脏通过沟通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来维系着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㊂同时,经络是沟通人体上下㊁内外的通路,其通过对内联系五脏六腑,对外通络四肢百骸而起到运行全身气血的作用㊂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制订与脏腑经络理论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根据病人的主要证候特征,有目的地适当活动经络,以达到疏通经络㊁调节脏腑机能,从而达到康复的效果,如针对冠心病病人常见的心气不足㊁心阳不振之证可以着重在处方中加入活动整个脊柱,尾闾内夹,命门后凹,打开大椎的功法动作,以达到疏通督脉之经气,振奋全身之阳气的效果㊂同时可以加入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腧穴的静功训练,如涌泉穴㊁百会穴,可以有效帮助病人调心入静,调整经络气血功能活动,并配合一些点㊁按㊁拍㊁打穴位的动作,如点揉膻中穴㊁然谷穴,达到活血通脉,阳气流通,阴气无滞等目的,从而有助于病人的康复[18]㊂3.2.3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创编的基本原则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根据辨证施方㊁协调阴阳㊁因时制宜㊁渐进适度等中医运动处方基本原则来编创㊂辨证施方的原则体现在主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冠心病病人的病证㊁病机及个体情况来制订相应运动处方的内容㊂如对于Ⅰ期康复的病人,中医证候常常表现为阴阳两虚㊁气虚血瘀,且体力极度虚弱,故在处方内容制订时,应该以静功为主,适当配合动功,以行气㊁纳气为主,尽量不建议做筋骨的大幅度拧转类动作,运动时间宜短而不宜长,以微微出汗为度㊂Ⅱ期及Ⅲ期康复的病人相应中医证候表现出来的症状逐渐减轻,则可逐渐增加练功时间㊁频率㊁幅度,并在气息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下肢肌肉力量练习㊂协调阴阳体现在运动处方的制订应该遵循阴平阳秘的原则,具体体现在功法形体动作上应该同时兼顾动静㊁徐疾㊁刚柔㊁虚实㊁升降㊁开合㊁出入㊁顾盼,并配合呼吸运动,意念的升降和开合㊂如针对心脏康复中心功能下降伴随呼吸功能下降的问题,可以借鉴导引术 调息 的锻炼原理来改善,导引术的 调息 要求呼吸的均㊁细㊁匀㊁长,这种有意识的呼吸训练能降低病人人体代谢率,协调自主神经机能,改善内脏生理活动,并增强心血管功能,有助于改善病人心功能及肺功能[19],所以在处方具体动作要求中也应该注重肢体动作的升降开合和气息的升降开合,并将二者统一,指导病人动作上升时,气息也随之上升,下降也随之下降,使阴阳调和,气血和畅,而有助于病人康复㊂因时制宜的原则体现运动处方的制订应该考虑到四季变化对病人生理㊁病理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冠心病的治疗应灵活运用 因时制宜 的原则,尤其注意外在环境与内在整体的联系[20]㊂春季时,冠心病病人在正虚基础上易外感风邪,合并肝郁,故应该在处方中加入有疏肝理气功用的导引式,夏天气候炎热,血得疲乏出现气阴两虚症状,且易感湿邪,故运动量应该适度减少,频率降低,并配合疏导水湿困阻之功效的导引术式,秋天主气为燥,燥易伤肺㊁伤津,造成脉道失滑,在处方中因着重静功的练习而起到滋阴养血的效果,冬季天气为寒,寒易伤阳,主收引,冠心病病人寒凝血滞,阳伤推动无力,导致气血凝聚,处方中则应该着重动功的练习,以生发阳气,温通气血㊂渐进适度的处方制订原则体现在运动内容的设定需要根据处方对象的身体状况不同,并视其对运动方法的掌握情况而逐渐加深㊁加难,并通过系统㊁多次的重复,使运动康复效果逐步积累㊂以太极拳㊁导引术等作为主要运动形式及内容的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充分体现了圆活柔顺㊁沉着稳定的运动特点和心意慢运㊁肢体缓随的行功节奏,具有低强度㊁长时间阈值下的运动特点,其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短时间剧烈运动使心脏病病人再次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问题的风险,同时这种长时间阈值下的运动又使心脏病病人的运动强度得到保证,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病人运动预适应的能力,是临床心脏康复中安全性和强度适宜性两者的共同体现[21]㊂3.2.4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创编的基本内容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包括处方目的㊁处方前诊断㊁运动方式㊁运动量㊁运动频率㊁运动时辰㊁处方效果评价㊁注意事项几个部分[22]㊂3.2.4.1处方目的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属于康复性运动处方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病后或术后恢复,防止旧病复发㊂处方对象包括心绞痛㊁心血管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㊁急性心肌梗死后(伴随心理疾病)㊁高血压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㊁稳定型慢性心力衰竭㊁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病人㊂3.2.4.2处方前诊断制订中医心脏运动康复运动处方应该首先通过中医诊断手段,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测等方法确定处方对象的体质㊁健康和病证特征㊁禁忌证㊂根据诊断结果确定适合处方对象特征的运动处方类型,并监测运动处方干预效果㊂3.2.4.3运动方式根据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目的的不同,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运动方式,针对心脏病病人不同证候特征,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紧密结合处方对象的特征而制定㊂如心力衰竭病人常见的证候为心阳不足㊁痰浊血瘀之证,在处方内容选择上应选择有益于提升人体阳气的的运动方式㊂如 八段锦 中的 双手攀足固肾腰 可刺激脊柱㊁督脉及命门㊁阳关㊁委中等穴,而达到补肾阳强腰骨的作用,且通过脊柱的大幅度前驱后伸发挥培补元气㊁充养元阳之功效[18]㊂3.2.4.4运动量现代运动医学认为,运动量由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两者共同构成[22],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确定,应根据处方对象的不同情况来制订㊂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可诱发心肌损伤,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有效的保护心肌免于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措施,运动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提高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称为运动预适应[23]㊂处方的制订应着重强调低强度㊁长时间阈值,如针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周的病人,可选用六字诀在床上练习,每次以6min为宜㊂3.2.4.5运动频率中国传统体育理论特别讲求运动要持之以恒㊁循序渐进[24],因此,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也要坚持每天运动,使病人机体处于持续运动的状态㊂但也要考虑到处方对象的时间㊁身体等具体情况,建议每天运动1次或每周运动3~5次㊂3.2.4.6运动时辰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制订同样要结合时辰理论㊂瞿源[25]对冠心病病人的发病时间进行观察,发现发作时间以夜间子时至亥时最多,其次为丑时,晚(申时㊁酉时㊁戌时)较少,晨(寅时㊁卯时㊁辰时),午(巳时㊁午时㊁未时)最少,几乎没有㊂认为一天中的寅时㊁卯时最适宜练气功,心痛者尤为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具有明显的昼夜㊁时辰节律,且符合中医阴阳消长的规律㊂陈舒等[26]通过对冠心病病人心率昼夜节律与时辰规律的分析,认为同治疗高血压需要降压达标一样,运动时间是临床治疗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㊂故临床运动康复时也须针对这些特点选择适宜的运动时间,以顺应人体的生物节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㊂3.2.4.7处方效果评价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评价干预效果须与处方前诊断内容相对应,并结合相应的检测结果干预前后的比较分析,如干预前冠心病病人诊断为心气不足㊁心阳虚两个证候,处方制订及干预后要围绕着这两个证候对应的相关症状改善来评价干预效果,同时结合客观指标㊂3.2.4.8注意事项中医心脏运动康复处方的编创及制订从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现代心脏康复运动训练理论,并应当严格遵守其适应证及禁忌证,适应证包括Ⅰ期㊁Ⅱ期㊁Ⅲ期心脏康复的病人,禁忌证则为凡是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诱发病情恶化的情况,包括原发性临床病情不稳定,或合并新的临床病症等,如重度心力衰竭㊁低心输出量㊁严重心律失常㊁主动脉夹层等,但还需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及康复治疗师技术水平具体来决定[27]㊂4中医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实例(见表1)表1心脏康复中医运动处方实例项目主要内容处方目的运用中医运动处方对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处方前诊断中医诊断:胸痹(心阳虚衰证)西医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半年;高血压2级,极高危运动方式心脏康复导引功练习运动量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范围为40%~50%靶心率运动时间:每套6min,共练习2套,2套之间休息10min,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各10min运动频率5~6次/周运动时间07:00~09:00或17:00~19:00效果评价心阳虚衰证对应的相关症状改变,现代医学相关指标改变,心功能恢复情况注意事项饮食上忌食肥甘油腻㊁戒烟限酒,情绪上避免易激㊁易怒,保持愉悦心情,按时作息忌过饥㊁过饱,运动量以自身状态来适度调整㊂心率自我测量方法:练功后即刻自摸脉搏,按运动处方最佳心率及时调整运动强度,也可以借助智能手表及其他电子设备在执行本运动处方的运动时,请保证把心率控制在最佳心率范围内参考文献:[1]王文刚.运动处方[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3.[2]魏道祥.从阳微阴弦探析冠心病之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2):25-27.[3]舒华,张世鹰,王笑莹,等. 动而生阳 理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影响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1):27-29.[4]高嘉良,李军,王阶. 扶阳活血法 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3):550-552.[5]林晟铠,吴东南.扶阳疗法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39-40.[6]高波,安然.扶阳通络法治疗阳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0):185-186.[7]李中平.育阴扶阳法治疗冠心病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1):10-11.[8](唐)王冰撰.灵枢经[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9](清)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0.[10]黄帝内经㊃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5.[11]杨建全,王文军.有氧锻炼联合抗阻训练对冠心病致心肌缺血患者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4):1869-1871. [12]JOSEF N.心脏康复实践操作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105-108.[13](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23.[14]杨絮飞,张抒扬.心脏康复中个体化运动处方的制定[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37(7):587-589.[15]ROGNMOØ,MOHOLDT T,BAKKEN H,et al.Cardiovascular riskof high-versus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in coronaryheart disease patients[J].Circulation,2012,126(12):1436-1440.[16]王晓军.中医运动处方理论及其治疗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7.[17]程冬梅,赵建国.运用中医整体观理论法治疗冠心病[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574-575.[18]冀运希,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6-50. [19]曾腾,张云崖.健身气功 调息 的体质健康效应[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S1):38-41.[20]王坚.从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季节变化规律谈因时制宜治疗冠心病[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3):110-111.[21]徐伟军,李英奎.太极拳理论与方法的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1-4.[22]陈中伟.运动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21.[23]李宏伟,王保平.运动预适应与心肌细胞的保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24):4740-4744.[24]郭海英,章文春.中医养生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25]瞿源.冠心病的发作时辰与中医护理[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6):48-49.[26]陈舒,李媚笑,陈英.冠心病患者心率昼夜节律与时辰规律405例分析[J].广东医学,2015,36(22):3537-3539.[27]安立敏.心脏康复的现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40(1):110-112.(收稿日期:2021-06-16)(本文编辑邹丽)。
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
![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48b905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7.png)
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发布时间:2022-11-21T03:08:34.62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熊双君1,黄佩玲2[导读] 目的:探讨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熊双君1,黄佩玲21.杭州下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杭州,3100002.杭州嘉誉护理院,浙江杭州,310005摘要:目的:探讨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实施运动训练、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比患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生活质量变化。
结果:试验组3个月后6min步行试验、生活质量测评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可有效实现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经穴体外反搏;运动训练;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临床中非常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在高龄群体中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1]。
冠心病可导致患者的心肺功能持续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此,我科室提出了经穴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方案,现对其具体实施方法与效果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诊的冠心病患者,均符合2015年《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等中的相关诊断治疗标准;康复危险评分为中低危的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
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患者68例。
根据随机数字排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与试验组(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同时配合经穴体外反搏,具体方法:1.2.1运动训练: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预防指南》中相关要求制定康复训练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治技术在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专家建议(最全版)心脏康复是为心脏病患者给予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1]。
心脏康复内容包括临床评估、康复运动、优化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
心脏康复的益处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2]。
中医康复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形神统一,构建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
中、西医心脏康复具有共性、个性和较强的互补性。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体质测评是心脏康复评估的重要补充内容。
心脏康复运动模式应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中医传统运动形式多样(如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和八段锦等),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动作和缓,运动调形,形神和谐,可弥补依从性和趣味性方面的局限。
辨证施膳是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型提供更加具体的饮食指导,变药为食,以食代疗,药借食味,食助药效,发挥协同作用。
精神调理吸收了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修养法(如气功、瑜伽、禅宗及静坐等多种修练方法)。
充分发挥中医康复学的优势,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中医外治疗法是通过人体体表、孔窍、穴位给以不同制剂的药物或者物理治疗的方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整体调节,在多环节发挥效能,具有疗效确切、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适用于心脏康复Ⅰ~Ⅲ期。
中医外治的方法有整体治疗、皮肤官窍粘膜治疗、经络腧穴治疗等。
整体治疗是指以人整体为对象进行治疗,主要有导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等。
皮肤、官窍粘膜治疗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官窍粘膜吸收进入局部或者机体循环系统起治疗作用的方法,如敷贴疗法、熏洗疗法等。
经络、腧穴治疗是指药物、手法、器械从外施于经络、腧穴起效的治疗方法,如推拿、艾灸疗法等。
目前不少研究运用中药、针刺、艾灸、推拿、按摩、药膳、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手段和方式,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病种进行了中医康复的有益探索,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再入院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
为了促进中医外治技术在心脏康复中的合理应用,实现中西医心脏康复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以会议、邮件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推荐经穴体外反搏疗法、熏洗疗法、沐足疗法、耳压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导引技术等十多种中医外治技术,形成了中医外治技术在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专家建议,并希望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一、经穴体外反搏疗法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的辅助循环疗法。
从2002年的ACC/AHA治疗指南开始,国内外把体外反搏疗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治疗指南。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将中药颗粒(或替代品)置于丰隆、足三里等穴位,借助体外反搏袖套气囊,通过心电反馈,对穴位进行有效刺激,以达到舒通气血、化瘀通络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研究表明,经穴体外反搏应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显示进一步的临床效益[4-6]。
1.操作方法将中药颗粒(或利用橡胶球、电极片、电磁产品等替代品)固定在所选穴位上,然后外缚体外反搏袖套气囊行体外反搏治疗,气囊压力大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因人而宜,既不影响体外反搏治疗效果,又起到穴位刺激作用。
1次/d,30min/次,疗程10d。
2.推荐穴位丰隆、足三里等。
3.临床应用体外反搏的作用机制与运动训练有相似之处,且其适应证较有氧运动更为宽泛,除了发挥辅助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侧枝循环形成的作用外,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降低血管僵硬度,改善左室功能,提高运动耐量[7]。
适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是将经络理论应用于体外反搏,集运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穴位刺激、经络感传作用为一体的综合治疗。
其非单纯经络刺激和体外反搏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心电反馈,产生与心脏跳动、经络循行和气血津液循行相一致的穴位刺激,达到舒通气血、化瘀通络的作用。
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阻抑动脉粥样硬化,减轻心肌缺血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6]。
也可作为运动训练的替代方式,对于存在运动禁忌的患者,如不稳定性心绞痛、体位性低血压、静息心电图显示严重心肌缺血改变,合并肢体活动障碍(偏瘫等),可先行此法治疗,待情况好转无运动禁忌时再开始运动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中至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夹层动脉瘤、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活动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者禁用;血压170/110mmHg以上者,应预先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行反搏治疗前,病情应得到基本控制,体重稳定,下肢无明显水肿,反搏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护心率、心律和血氧饱和度(SpO2)等生理指标;心率>120次/min者,应控制其在理想范围内(<100次/min)。
二、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物煮煎后,先用蒸汽熏蒸,再用药液在全身或局部进行敷洗的治疗方法。
该疗法借助于热力与药力,达到疏通腠理、散风除湿、透达筋骨、活血理气的作用。
1.操作方法(1)器具:中药熏蒸仪(2)方法:通过数字智能化控制恒温,将辨证配制的中药药液加温为中药蒸汽,利用中药蒸汽中产生的药物离子,对皮肤或患部进行直接熏蒸及局部熏洗。
2.推荐中药配方(1)血瘀偏寒证:桂枝6g,川芎6g,羌活6g,冰片1g。
(2)血瘀偏热证:葛根6g,郁金6g,薄荷6g,徐长卿6g。
(3)血瘀痰湿证:瓜蒌6g,厚朴6g,乳香6g,没药6g。
(4)水湿泛滥证:茯苓6g,槟榔6g,泽泻6g,桂枝6g。
3.临床应用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多种心脏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体质,辨证组方治疗,并选择不同的透皮促进剂。
熏洗药液必须严格掌握温度,不可过热,避免烫伤皮肤、粘膜。
三、沐足疗法沐足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药物煎煮成液或制成浸液后,通过浸泡双足、按摩足部穴位等方法刺激神经末梢,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作用的治疗方法。
1.操作方法(1)器具:沐足治疗盆或其他类似设备。
(2)方法:应用电动足浴盆,加入中药方配置的药液,调节适宜温度,以35~45℃为宜。
浸泡并按摩足趾、足心和足部常用穴位,或电动按摩足部反射区,1次/d,30min/次。
2.推荐中药配方[8]桂枝10g,鸡血藤20g,凤仙草30g,食盐20g,常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
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常用于高血压病。
3.临床应用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多种心脏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体质及合并病、兼夹症状(如失眠、肢体疼痛麻木)等,辨证组方治疗。
病情不稳定者(如高血压急症、危重心律失常等)禁用,忌空腹及餐后立即沐足。
四、耳压疗法耳压疗法是将药籽贴敷耳穴上,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效应,以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1.操作方法将医用胶布剪成0.5cm x 0.5cm,逐个取王不留行籽粘在胶布中央。
用玻璃棒探针在耳穴相应穴位探查反应点,选择压痛点取穴。
找准穴位后,用镊子夹取贴附药籽的小方块胶布,先将胶布一角固定在穴位的一边,然后将药籽对准穴位,用左手手指均匀按压胶布,直至平整。
取3~4穴,每次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施治,每日按压4~5次,发作时亦可按压刺激。
隔2~3d换贴一次,10d为1疗程。
2.推荐穴位[8](1)冠心病:主穴为心、皮质下、神门、交感。
配穴选用内分泌、肾、胃。
(2)高脂血症: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临证加减如肠燥便秘者加肺、大肠;脾虚湿盛者加肾、三焦。
(3)高血压病:降压沟、肝、心、交感、肾上腺、神门、肾等。
(4)心力衰竭:心、肺、脾、肾、三焦、小肠、内分泌、交感等。
(5)心律失常: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胸、小肠等。
3.临床应用耳穴疗法操作简单,且安全易行,一般无不良反应和绝对禁忌证。
耳部分布有面神经、耳颞神经、耳大神经、枕大神经等,刺激不同的耳穴,其相关的神经核便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交感、副交感神经进行调节。
对改善心绞痛、负性情绪、睡眠等有一定作用[9-11]。
严重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等需在病情稳定后应用,不宜采用强刺激。
五、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敷贴剂,贴敷于人体腧穴上,利用其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穴位刺激疗法。
操作方法用75%乙醇或0.5 %~1 %碘伏棉球或棉签在穴位部位消毒,进行贴、敷等。
①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
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②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③熨贴: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推荐穴位及中药配方(1)推荐穴位[12-15]:心俞、膻中、内关、厥阴俞、至阳、通里、巨阙、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肺俞、关元等。
根据患者的辨证或病位辨证取穴。
(2)推荐中药配方: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等药。
推荐药物:①三七、蒲黄、乳香、没药各2份,冰片1份,焙干研末。
②黄芪30g,川乌、川芎、桂枝、红花、瓜萎各15g,细辛、荜拨、丁香、元胡各10g,冰片、三七各6g,焙干研末。
③吴茱萸2份,肉桂1份,焙干研末。
④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作为基本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敷在专用贴敷膜上。
⑤将冰片、血竭、人工牛黄、郁金、细辛、生大黄、赤芍、生地及当归烘干制成粉剂,再加入二甲基亚砜制成软膏剂。
3.临床应用穴位贴敷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疼痛程度,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疗效确切、安全无不良反应[16-25]。
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多种心脏疾病患者,也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合并病、兼夹症状,辨证选药组方治疗。
同一穴位敷贴时间为2~6h,每日或隔日1次。
敷贴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应暂停使用。
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或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六、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一种利用针刺进行治疗的方法。
1.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
(2)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