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绪 论

合集下载

第01章 绪论

第01章 绪论

■ 过程系统仿真 奥伦定义: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通过对模型的试验以达到 研究系统的目的,或用模型对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过程。
“系统、模型、仿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是研究的对 象,模型是系统的抽象,是仿真的桥梁,试验是仿真的手段。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A
B
B
(d)反馈连接 图1-2 单元的连接方式(2)
A
B
C
D
E
图1-3 复杂系统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7
过程系统概念
过程系统
根据输出的时间行为分类: 基于系统输出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分为: ① 连续系统; ② 间歇系统; ③ 拟连续系统。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返 回18
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16
实际系统 数学建模与形式化
图1-7 系统仿真的一般过程
修改数学模型
仿真建模
修改仿真模型
程序设计
程序修改
模型运行
Y
合理
N
N
程序问题
Y N
仿真模型
Y 数学模型
仿真实验
仿真结果处理
课程研究内容及方法
结论
《化工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各有关过程的研究回答工业 应用中提出的问题:
12
课程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基础理论: 1、动量传递过程(单相或多相流动)---- 动量传递理论(速度) 2、热量传递过程 ---- 热量传递理论(温度) 3、物质传递过程 ---- 质量传递理论(浓度) 单元操作: 1、动量传递过程:流体输送、沉降、过滤等; 2、热量传递过程:加热、冷却和蒸发等; 3、物质传递过程:吸收、精馏、萃取、干燥等。

01第一章 绪论 《流体力学(第4版)》罗惕乾(电子课件)

01第一章 绪论 《流体力学(第4版)》罗惕乾(电子课件)
体积弹性模量定义为产生单位相对体积变化所需的压强增高:
E dp dv v
其中E为体积弹性模量,v为流体体积,负号是因为当受压时dp>0体 积减小dv<0,考虑到一定质量的流体 m=ρv = 常数, 其密度与体积成 反比:
dv vd 0, 即 dv d v
体积弹性模量可写为: E ddp(N /mddp2)
dt
d
dt
其中比例系数μ是反映粘性大小的物性参数,称为流体的粘性系数或粘度。
考虑如上图的流体元变形,因为Δ=(u+du)dt-udt=dudt,
又Δ= dytgdθ=dydθ,所以单位时间内的角变形 d等于速度梯度
dt
dd。uy
从而得到著名的牛顿粘性公式:
du
dy
其中τ的单位是帕:N/m2,流体粘性系数μ的单位是:N.s/m2
(3)表面张力σ(N/m) 液体表面由于分子引力大于斥力而在表层沿表面方向
产生的拉力, 单位长度上的这种拉力称为表面拉力。
2、毛细现象
(1)内聚力,附着力
液体分子间相互制约,形成一体的吸引力。
(2)毛细压强
由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压强称为毛细压强
3.毛细管中液体的上升或下降高度
d cos( ) 1 d 2hg
慢的趋势,而快层对慢层有向前的牵扯使其有变快的趋势
Δ
u+du τ
dy
d
u
t
t+dt
流体相邻层间存在着抵抗层间相互错动的趋势,这一特性称为流
体的粘性,层间的这一抵抗力即摩擦力或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剪
切力称为剪切应力τ
牛顿提出,流体内部的剪切力τ与流体的角变形率 成d正比(注
意对于固体而言,τ 与θ 成正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测量学绪论

测量学绪论

第01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三、测量学与相邻课程的关系
• 大地测量学是测量学的理论基础:几何大地测量中的椭球 体,国家控制网;大地水准面、重力异常、垂线偏差;卫 星轨道运动、GPS定位原理。
• 地图制图学:国家中、小比例尺的地形图系列;建立工程 或专题信息系统,数字或电子地图;
• 摄影测量与遥感:城市基本图、道路带状地形图测绘;
• 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司南、指南鱼算起,有二千多 年的历史。对矿山测量和其它工程勘测有很大的贡献。
第01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 在测量学的发展也受到了战争的促进。公元前210年秦始 皇修建的“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直道,古罗马构筑的兵 道,以及公元前218年欧洲修建的通向意大利的“汉尼拨 通道”等,都是著名的军用道路。
o
x


o
y


第01章 绪论
第二节 地面点位的确定
➢高程
1、地面点的高程: 地面点到某一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大地高H大:地面点沿法线到椭球体面的距离。 海拔高H海: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也称绝
对高程,常简化用H表示。 相对高程: 地面点到某一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也称假定高程
2、高差:地面上两点间的高程之差,用h表示。
二、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内容: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 步步有检核
作用:减少误差积累,加快测量速度
三、测量的基本工作
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差测量
四、测量工作的基本步骤
技术设计、控制测量、碎部测量、检查验收
地面点位是用坐标和高程表示的。
坐标 地理坐标、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平直角坐标系。
高程 绝对高程(海拔)、相对高程(假定高程)

中药药剂学课件PPT第01章_绪论

中药药剂学课件PPT第01章_绪论

4.研究重点 : 如何将中药原料制成适 宜药物剂型的工艺 、质量的技术与理 论研究 。 5.形成基础: 中药调剂—前店后坊(丸散膏丹、饮片) 临床药学 —问病卖药 制剂学—中药 生产
2、 中药药剂学学科的基本任务
①学习、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技术与经验

发掘整理传统剂型和品种

发掘整理中成药的理论、技术和经验
中 药 药 剂 学
双黄连制剂
云南白药制剂
鲑鱼降钙素喷鼻剂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 药物药剂学的发展简史 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 剂型的分类与选择原则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药剂学》 : 定义、性质与特点; 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 药典、部颁标准与有关药品法规 性 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
一、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一)传统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1、剂型理论 2、制药理论 3、施药理论

(二)、现代药剂学




工业药剂学——制剂工业生产、工艺技术、 生产设备、质量管理。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因素、剂型因素、 生理因素(用药对象)与临 床药效关系。 物理药剂学——应用物理化学原理、方法 和手段,研究剂型性质 临床药剂学——以 患者为对象,合理、安全、有效用药 药物动力学和药用辅料与高分子材料学
战国时代(公元前221年以前)

《黄帝内经》:
方剂的组方原则(君、 臣、佐、使)
《汤液醪醴论》:汤(饮)、 丸、散、丹、涂剂等。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19年
汉:《五十二病方》 口服、外敷 药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药物熨法 丸剂: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第01章 绪论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第01章 绪论
21
第四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系统方法 自组织理论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22
一、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着重 考察对象与环境的关系、对象与内部构 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象内部分与部分的 关系,从而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目的 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
23
一、系统方法
国民经济是由各产业部门构成的系统;产业又 是由各个细分的产业构成的系统;细分的产业 又是由各个企业构成的系统。 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出路
将石油化工、汽车、 家电和电子工业确定 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 业,先后制定了《机 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 法》、《电子工业振 兴临时措施法》等法 规,对重化工业、电 子工业的加快发展起 极大的促进作用,使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 长期.
将高级机械、电子产 品和电子计算机等附 加价值高的高技术产 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加以重点扶植,促进 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776年发表《国富 论》,创立了古典 经济学,即微观经 济学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 分析
宏观经济 分析
?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1936年发表 了《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创立 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20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产
业的合理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经济发展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一直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难题; 各地区协调发展,构建合谐社会是经济学家面 对的新课题; 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 势的转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复合材料力学课件第01章 绪论

复合材料力学课件第01章 绪论
复合材料力学
教材:沈观林,复合材料力学,清华 教材:沈观林,复合材料力学, 大学出版社, 大学出版社,2006 学时: 学时:32h。 1-8周,最后一次课考试 。 周
第一章
§1.1 概述
绪论
§1.2 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构造 §1.3 复合材料的特点 §1.4 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方法
应用于航空(1)
航空工程中应用复合材料的例子 如表1-7: 如表1 碳纤维树脂基发动机叶片,玻璃钢 直升机飞机螺旋桨,非金属蜂窝夹层雷 达罩,CF/GF复合材料、中间硼纤维增强 蜂窝结构飞机机身,平尾,水平安定面, 垂直安定面,石墨纤维复合材料喷气发 动机,CF/KF混杂复合材料整流罩、主起 落架舱门等。AD200/400,基本上是高强 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制造的。
特点二
使用复合材料, 使用复合材料,可使设计提前到材料 的制造阶段, 的制造阶段,以最有效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和作用。例如: 和作用。例如:
图5 可设计复合材料结构
特点三
与金属材料相比, 与金属材料相比,复合材料的抗疲劳 断裂性能要好。一般而言, 断裂性能要好。一般而言, 复合材料 :σe ≈60%σb %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σe ≈30%σb %
§1.4
§1.4 复合材料的应用
复合材料是各国目前都正在大力发展 的新型材料,使得其性能不断提高, 的新型材料,使得其性能不断提高,同时 在先进结构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先进结构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在航空结构上的应用 2∘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 3∘在车辆制造业的应用 4∘其他用途
层合板结构
图4 叠层材料构造形式
层合板的表示
层合板的表示方法是按叠层顺序依次将各铺 的角度写入方括号中, 层(ply)的角度写入方括号中,并用斜杠分隔 的角度写入方括号中 例如: 之。例如:[0/90/45/0/45/90/0]、[30/-30] 、 当有对称面时,可只写一半,并用下标S表 当有对称面时,可只写一半,并用下标 表 示对称。例如: 示对称。例如:[60/0/0/60] → [60/0]s 当有重复铺层时,可用数字下标表示。例如: 当有重复铺层时,可用数字下标表示。例如: [60/60/0/0/60/60] → [602/0]s [30/-30/0/0/-30/30] → [±30/0]s ± [30/0/0/30/30/0/0/30] → [30/0]2s 半重复层合板的表示方法为: 半重复层合板的表示方法为: [-30/60/0/60/-30] → [定义: 其它定义:

第01章 绪论 (《程序设计基础(第3版)(C语言)》(王红梅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01章 绪论  (《程序设计基础(第3版)(C语言)》(王红梅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什么是程序?什么是程序设计?
程序: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指令序列的集合,这些指令序列描述了计算
机求解某一问题的工作步骤。



程序设计:给出解决特定问题的程序的过程,是软件构造活动中的重要
计 基

组成部分。程序设计往往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给出这种语言下的程
( 第

二进制编码 01010011 00110110 10001100 …
编译
程 序 设 计 基 础 ( 第 版 )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Page 14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3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
助记符 MOV ADD SHL

推动力:抽象的更高要求,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支持







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对于标识符的构成遵循不同的规则,C语言中标识
计 基 础

பைடு நூலகம்
符的构成规则如下:


(1)以字母(大写或小写)或下划线“_”开始;


(2)由字母(大/小写)、下划线“_”或数字(0~9)组成;
华 大 学

(3)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代表不同的标识符。
版 社
A,P_o,P-o,from,_123,temp,int,6day,program, ok?
Page 10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为什么要写程序?程序有什么用呢?
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人
问题是丰富多彩的 人具有思维
可以解决问题的计算机

01生理学-绪论

01生理学-绪论



Harvey 在不同动物解剖中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 泵”出,经由动脉血管流向身体各处,再从静 脉血管流回心脏,从而完成血液循环。他把这 一发现写成了《心与血的运动》一书,正式提 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了使读者信服他 的理论,他在书中写道:推理和实验都表明血 液是由于心室的跳动而穿过肺脏和心脏的,由 心脏送出而分布于全身,在流到动脉和肌肉的 细孔后通过静脉由外围各方流向中心,由较小 的静脉流向较大的静脉,最后流入右心室。
三、生殖
生物体发育成熟后,能生产出与自己相似个体的过程。
意义:繁衍后代、延续种系
第二节 内环境及其稳态
一、内环境
概念:机体细胞所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一、体液的组成及分布
脑脊液、房水、关节液和消化液等,都属于无 功能性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40%
主要成分:类似海水
水、电解质
渗透压: 细胞内、外液相等
(二)正反馈
概念: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 活动的调节方式。 eg. 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病理情况下的 恶性循环
意义:使某种生理功能逐步加强并迅速完成。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 特点:控制部分活动不断加强,直到完成 包括:排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 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包括:普遍存在
国人将“探路者”号送上了火星,它 发现上面只有石头和沙子。金星上有 生命吗?金星的表层是一层浓浓的硫 酸汽,生命当然不能存在。 幸运二:成为人 幸运概率:1/30000000地球的年龄:46
亿年,人在地球上出现:200万年,有文 字的人类历史:五千年。 幸运三:成为你 幸运概率:1/600亿 母亲从15岁到50岁总共产生约450个卵 子,去掉结婚前10年,约产生300个卵 子,每个卵子都有2亿个精子与它竞争 结合

《急危重症护理》01第一章 绪论

《急危重症护理》01第一章  绪论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案
课题:绪论
教学目的:
1.识记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定义。

2.识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4.理解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

5.学会应用急危重症护士素质要求,开展急危重症护理工作。

课型:新授课
课时:
本章安排4个课时。

教学重点:
1.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定义。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学会应用急危重症护士素质要求,开展急危重症护理工作;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能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能预测我国急危重症专业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

教学过程:
1.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

2.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

作业处理:
完成每章后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说明:
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可按节或课设计填写。

2.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

3.授课方式主要包括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
等。

5.其他内容要求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具体详细。

《普通心理学》第01章绪论

《普通心理学》第01章绪论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与物理、化学等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

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的关系。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所说的个体是指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有许多心理现象,例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态度、动机、意志、能力、气质、性格以及信仰、期待、做梦……等等。

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流行观点把人的心理看作复杂的系统。

任何系统都可以作多种描述。

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人的心理的动态一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看成是个性,从而又可以区分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自我;从人的心理能否被觉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等等。

(一)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在心理学上,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

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

我们的五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保持接触的主要感觉系统。

通过感觉我们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如颜色、明暗、声调、气味、粗细、软硬等等。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

它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如一辆汽车、一幢房子、一个美丽的街心花园、一群人等。

01.民俗风情 第一章 绪论

01.民俗风情 第一章 绪论

(三)饮食特点
• 汉族人通常以稻、麦为主食,搭配蔬菜、肉食 和豆制品等多种菜点,通过蒸、炒、煎、炸、 煮等等不同烹饪方法制作主食和菜点。 汉民族 善于烹饪,经过几千年的烹饪历史发展,菜式 基本分为四大菜系,即川、粤、闽、皖、鲁、 湘、:三餐制、宴席制


腊八节 阴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小年 阴历腊月廿三
(四)社交礼仪
1、姓名与称谓 晚辈与长辈不能同名,有小名和大名之分。 称呼有通称、尊称、谦称。 2、相见与交谈 相见时有握手、问候等礼节。在交谈中,如 “死”在多数场合都是一个禁忌语,坐在 船上忌说“翻”、“沉”等。 3、待客与送礼
(五)传统节日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 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 初一要拜年。)
第二章 汉族民俗
一、汉族的基本情况 (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 下游为活动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 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 封建国家。在此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在汉 族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其突出特点。关于汉民族形 成的确切时间,中国学术界曾进行过一次广泛的讨论, 大体有3种观点:①秦汉时代。②明末清初,或早在唐、 宋。③1840年以后。至今尚无定论。但普遍的看法认为 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 2、世俗信仰 • 即为民间信仰或大众宗教。内容庞杂、体系 凌乱,具有多神论的特点。有信奉佛教神、 道教神和民间神,有鬼灵崇拜、祖先崇拜、 圣贤崇拜,有天命观、兆象观、风水观等。 信仰的宗教神主要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 玉皇大帝、八仙等。 • (二)民族服饰 • 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服、汉 装、华服,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 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01章+绪论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01章+绪论
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 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 经过大量观察研究,他发现了人类的血 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 分为许多类型,于是他把血型分成3种: A、B、O。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 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凝血、 溶血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人体内, 就会危及人的生命。
(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 的周期性变化,依次分别为:
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一次兴奋初 期很短的时间内,对于任何强度的刺 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的时期(ab段)。
相对不应期:是指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 段时间内,须给予大于该组织阈值的 较强刺激才能引起反应的时期(bc段)。
(三)体液调节的生理意义:对机体的快速变化不能起及时的 调节作用,但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功能的最重要 的调节机制。
三、自身调节
绪论
(一)自身调节的基本方式: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因素而起的 调节作用。
(二)自身调节的特点:作用非常局限。
(三)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在心、肾、脑等重要脏器的功 能维持上有重要意义。
(2)持续刺激时间 时值——以二倍于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组织,引
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其长短反映了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3)刺激强度变化率
反应(response):机体应答刺激所产生的变化。
兴奋(excitation):由相对静止 变为显著的运动状态,或原有 的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inhibition):由运动转为 相对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使实验条件简
单化,便于分析有关因素对离体器官、
组织或细胞的功能影响。
绪论
2.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

01病理学绪论解析

01病理学绪论解析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名词解释】1.疾病2.病因3.完全康复4.脑死亡【是非题】1.生物性因素致病的特点之一为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作用。

2.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起疾病的发生,在疾病进一步发展中它们本身不再继续起作用。

3.化学性致病因素大多数对机体组织器官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4.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活动完全停止。

5.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单项选择题】1.病理标本常用的固定液为A.20%甲醛B.40%甲醛C.10%福尔马林D.20%福尔马林E.75%酒精2.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A.苏木素染色B.伊红染色C.瑞氏染色D.巴氏染色E.苏木素一伊红染色3.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A.病理状态B.病理过程C.病理反应D.病理障碍E. 病理表现4.健康是指A.没有躯体疾病B.精神饱满、乐观向上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D.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E.有自我保健意识5.疾病的概念是A.病因作用下,躯体、精神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B.病因的作用下,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C.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不舒服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6.下列关于原因和条件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A.有些疾病,只要有原因的作用便可发生B.对一种疾病来说是原因,对另一种疾病则可为条件C.一种疾病引起某些变化,可成为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D.稳态破坏引起的内环境紊乱不一定是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E.能够加强原因的作用,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7.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A.疾病的原因B.疾病的条件C.疾病的诱因D.疾病的内因E.疾病的外因8.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9.疾病的本质是指机体A.结构、功能、代谢异常B.心理状态不良C.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D.社会适应能力差E.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10.疾病时机体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是A.损伤性变化的表现B.抗损伤性变化的表现C.损伤和抗损伤性变化的共同表现D.所有疾病的临床表现E.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1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是A.有一定的入侵门户B.引起的疾病往往有一定的特异性C.有一定的潜伏期D.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致病E.以上都对12.物理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是A.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时间才致病B.参于疾病的发展C.对机体有选择性的损害作用D.有一定的潜伏期E.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致病13.脑死亡的主要指征不包括A.自主呼吸停止B.心跳停止C.脑干反射消失D.脑电波消失E.脑血管灌流停止14.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死亡,继续治疗无意义A.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B.大脑功能停止,脑电波消失C.心跳呼吸停止D.脑电波消失E.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15.死亡是指A.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心跳停止B.细胞死亡C.意识永久性消失D.脑电波零电位E.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16.死亡的标志是A.脑死亡B.脑电波零电位C.瞳孔散大D.反射消失E.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多项选择题】1.不完全康复是指A.损害性变化得到控制B.体内仍有某些病理变化C.主要症状已经消失D.可因代偿失调而致疾病再现E.可留有后遗症2.对脑死亡的正确认识是A.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B.在一定时间内脑以外的器官仍有血液供应C.意味着人的临床死亡D.意味着人的社会死亡E.意味着法律上已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3.判断脑死亡的根据有A.大脑无反应性和不可逆的昏迷B.呼吸停止C.颅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D.心跳停止E.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行为的良好状态。

基础化学-第01章 绪论

基础化学-第01章 绪论

高分子溶 液
溶胶 缔合胶体 乳状液 悬浮液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 扩散 慢,透滤纸不透半透膜
非均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扩散慢,透滤纸不透半透膜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 扩散慢,透滤纸不透半透膜 非均,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不透滤纸和不透半透膜
均相
1~ 100nm
非均相
> 100nm
第五节 分散系统与混合物的组成标度
三、怎样学好基础化学 预习 ——— 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听课,有的放矢; 听课 ——— 基本理解课程内容,提高逻辑 思维能力; 实验和作业—— 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并 熟练应用 复习和答疑 ——加深记忆和理解
第一节 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笔 记
1.自学笔记: 定义、概念和公式 2.课堂笔记: 自学记录补充 3.整理笔记: 看参考书,做 练习。
3.
第三节 有效数字
例:计算21.64 mL , 0.2463 mol/L A溶液中溶质 物质的量。 解: 0.2463 mol/L×21.64 mL = 5.340 mmol
21.64 ×0.2463 6492 12984 8656 4328 5.339932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节 量纲分析
量纲分析(dimensional analysis)
第三节 有效数字
化学中常见的以对数表示的pH、pK及lgc 等, 其有效数字的位数, 仅取决于小数部分 的位数, 因为整数部分只与其对应真数中 的10的方次有关。如pH = 10.20有两位有 效 数 字 , 与 表 示 成 [H3O+] = 6.3×10-11 mol· -1一致。 L
第三节 有效数字



分散介质 (dispersed medium):容纳分 散相的连续介质 相:指体系中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完 全相同 的均匀部分 界面:相与相之间 的接触面。

第01章 绪论

第01章   绪论

if () ~ else for () ~ while () ~ do ~ while () continue break switch goto return
条件语句 循环语句 循环语句 循环语句 结束本次循环语句 中止循环式switch语句 多分支选择语句 转移语句 从函数返回语句
(4)复合语句 ) 复合语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句,由大括号{和} 把一些说明和语句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在语法上等价 于一个简单语句;可由若干简单语句或复合语句组成。 例如:
1.2.2 编辑 是指把按照C++语法规则编写的程序代码 通 过编 辑 器(Borland C++ 5.05,Visual C++ 6.0,Turbo C++ 3.0)输入计算机,并存盘。 在存盘时,C++源文件的扩展名为.CPP。 C++ .CPP 1.2.3 编译 将编辑好的C++源程序通过编译器转换为 目标文件(OBJ文件)。即生成该源文件的目 标代码。
197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Dennis M.Ritchie为 克服B语言的诸多不足,在B语言的基础上重 新设计了一种语言,取其第二字母C,故称为 C C语言。 1980 1980年贝尔实验室的Bjarne Stroustrup C Bjarne Stroustrup对C 语言进行了扩充,推出了“带类的C”,多次修 改后起名为C++。以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发 展成为今天的C++。 C++改进了C的不足之处,支持面向对象的程 序设计,在改进的同时保持了C的简洁性和高 效性。
if ( a>b ) { c=a-b; d=c*a; } else { c=a+b; d=c*b; }

精讲01 第1章 绪论-全国高中生物竞赛之《细胞生物学》名师精讲课件

精讲01 第1章 绪论-全国高中生物竞赛之《细胞生物学》名师精讲课件
动物和植物的细胞具类 似的机构, 提出:一切 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 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 是生命的结构单元
魏尔肖(Rudolf Virchow) (1821-1902)
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
细胞理论的另 一条重要原理: 细胞来自细胞
1/16.绪论 1.1.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 1.1.3 从经典细胞学到实验细胞学时期
1. 1665年 Robert Hooke(英国物理学家) cellulae
胡克(R. Hooke) 英国学者
自制显微镜 (40-140 倍)
1665 年《显微图谱》
cellar——发现细胞
“当我一看到这些形像时,我就认为这是我的发现。因为这的确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微
小空洞,可能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发现。显然,这使我理解了软木为什么这么轻的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已经成为21 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和改 变人一性与多样性 1.2.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中心体(1883);线粒体(1894);高尔基体(1898)
1/16.绪论
1.1.细胞学与细三胞生、物细学胞学的经典时期
1.1.3 从经典细胞学到实验细胞学时期 1. 经典细胞学时期的主要进展
德国胚胎学家、解剖学家O.Hertwig于1892年发表了《Zelle und Gewebe》 (细胞与组织),认为:“生物变化过程是细胞变化过程的反映”,标志着细胞学( Cytology)作为一门独立的生物学科的建立;
美国生物学家Wilson E.B.于1896年发表了《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y》(发育和遗传中的细胞)一书,把细胞学、遗传学和胚胎发育结合起来 ,成为细胞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细胞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品牌
主观品 牌
品 牌 关 系
1995年,Blackston提出了品牌关系模型(见图). 在该模型中,他将关系中的品牌分为主观,客观两 个方面.根据这两个新概念,Blackston将品牌关系 界定为"客观品牌与主观品牌的互动",指出品牌 关系是品牌的客观面(主要表现为品牌形象,形象 有好坏)与主观面(主要表现为品牌态度,态度有正 负)这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 Blackston认为,品牌真正怎么样并不重要,因 为关系是以消费者认为的品牌态度为基础的.就像 和另一个人的关系一样,都存在于对方的头脑里. 这就是一维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关系的区别.我们必 须在消费者头脑中找到两个独立的东西:作为态度 对象的客观品牌和具有自己态度的主观品牌.
5.扩大名称定位.是指处于领导型的品牌用更广的名称或 增大名称的适用范围来保持应有的地位. 6.寻找空隙定位.是指从受众心智中寻找空隙,然后进行 填补.空隙包涵的内容很广,有受众特点,销售渠道等 等. 7.类别品牌定位.是指当自己的一个强大品牌的名称成为 某种产品类型名称的代表和象征时,另外的一个新产品 必须用新的名称,而不能"搭便车",沿用公司已有的 品牌名称. 8.再定位.再定位是指把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拥有的位置 除去,再使品牌按照新的思想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建立新 的位置.现在比较常用的品牌定位类型有比附定位,以 功能为基点的定位,以价格为基点的定位,以产品外观 为基点的定位,以创新为基点的定位.
(二)按品牌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分类 按品牌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的长短来分 类,品牌可分为"老字号"品牌和新品 牌. 1."老字号"品牌:是在市场上时间长, 在消费者心目中印象深,具有或曾经具 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 2.新品牌:是指刚进入市场的产品的品 牌或原有的产品经改进以后赋予的新的 品牌.
贝尔把品牌形象,品牌个性和品牌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品牌资 产由三者所反映并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贝尔把这些特殊资产称之 为品牌魅力(Brand Magic)(贝尔 1997). 品牌魅力 形象 关系
技巧 个性
品牌对消费者的看 法 消费者对品牌的看 法
四,品牌资产研究
品牌资产(Brand Equity)也称品牌权 益.1989年9月,美国《营销研究》发表 了彼得法古哈(Peter H.Farquhar)所 写的名为"经营品牌资产"的报告.两 年后,美国加州大学的大卫艾克以更完 整的理论,架构和实例出版了同名专著.
一,品的产品属性
(一)产品的主要属性 1.产品的内在属性 2.产品的外在属性 3.产品的表现属性 4.抽象属性
(二)产品属性间的关系分析
抽象属性 (A)
表现属性 (P)
内在属性 (I)
外在属性 (E)
1.内在属性影响消费者对表现属性的认知. 2.内在属性影响消费者对抽象属性的认识. 3.表现属性影响消费者对抽象属性的认识. 4.外在属性影响消费者对内在属性的认知. 5.外在属性影响消费者对表现属性的认知. 6.外在属性影响消费者对抽象属性的认知.
(五)按品牌之间的关联分类 按品牌之间的关联,品牌可分为主品 牌和亚品牌. 一些以企业品牌作为产品的主品牌的 企业,为了区别不同产品的属性,往往 另设计一个亚品牌.亚品牌的作用是将 主品牌扩展到一个新的有意义的领域, 从而增强或改变主品牌的联想.
第二节 品牌的基本内涵
品牌的产品属性 品牌的消费者利益 品牌的消费者价值 品牌的文化值
(二)品牌的定义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在1960年出版的《营销术 语词典》中将品牌定义为"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 和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 以此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相区别".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品牌是一 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 运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 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 来".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品牌应包含属性,利益, 价值,文化,个性和消费者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二,品牌概念的演进
随着品牌的发展,企业对品牌越来越重视,品牌概 念也在不断发展.其演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牌是产品的"代名词",反映产品的归属 1.通过独特的命名来体现归属. 2.通过品牌名称与独特的图案,标记,符号相组合来体 现归属. 3.通过注册形成法律保护下的唯一品牌,以保证品牌的 归属. 4.通过广泛宣传,促进社会对品牌归属的认知.
三,品牌关系与品牌形象研究
Blackston根据人际交往关系的原理规范了品牌关系 的定义,认为品牌关系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 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之间的互动".在这个关系体系 中,消费者与品牌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个部分,并且 彼此之间会有互动反应.
品牌 价值 品牌 资产 品牌 意义 品牌 形象 品牌 态度
美国的品牌管理专家杜纳E科耐普在他的《品 牌智慧》中提出了品牌战略实施的五个主要步骤: 第一是评价品牌的目前状况或未来前景; 第二是制定品牌承诺: 第三是构建品牌规划; 第四是制定培植品牌文化计划和书面的品牌战略 方针; 第五是提升品牌优势. 他认为,实施品牌战略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考 虑顾客的观点,因而,缺乏客观反映消费者切身 利益的品牌战略是品牌成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品牌的分类
(一)按品牌的市场地位分类 从品牌产品的市场地位来看,品牌可以分为领导品 牌,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三种类型. 1.领导品牌:在市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 和稳定的忠诚度,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同类产品的品 牌. 2.强势品牌:是对经营环境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并 因而生存,兴旺起来的品牌.其特点:有强有力的知 识产权;有与竞争品牌不同的个性;有符合消费者需 要的品质和属性;能持久地传递令消费者满意的信息; 有分销,广告和其他促销形式的支持. 3.弱势品牌:或因宣传不足而造成知名度低,或 因经营不善而造成美誉度低,从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低,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居于劣势地位的品牌.
(三)商标,品牌与名牌 商标是指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的 注册,取得商标的专用权,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品牌. 这里所说的品牌,主要是指作为产品代名词的品牌; 商标强调的是由"注册"而取得的所有权,使用权, 使用许可的转让权,以及受法律的保护等等.因此, 商标是一个法律用语,所强调的是其法律意义,具有 一定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名牌,顾名思义,是指著名的品牌,它具有高知名 度,高美誉度和高市场占有率等特点,名牌也因此而 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名牌往往由某权威机构进行评 定.
美国市场营销科学研究院(MSI)将品牌资 产定义为"品牌客户,渠道成员,母公司等方 面采取的一系列联合行动,能使该品牌产品获 得比未取得品牌名称时更大的销量和更多的利 益,还能使该品牌在竞争中获得一个更强劲, 更稳定,更特殊的优势." 彼得法古哈(1990)认为,品牌资产是指 "对企业,经销商或消费者而言,品牌赋予消 费者的价值."
二,品牌定位的研究
品牌定位思想由美国著名的广告经理人 A里斯(Al Ries)和J屈特(Jack'rrout)1972年 提出.后来,J屈特与S瑞维金合作写的著 作《新定位》发展了品牌的定位理论.他 们认为,"定位从产品开始" ,但"定位 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而是你对未 来潜在的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即把产品 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上."
(二)品牌是企业的"代名词",反映企 业的形象 1.注重品牌产品的质量和创新,塑造良好 的企业形象. 2.通过品牌的独特定位,塑造独特的企业 形象. 3.通过品牌信息的传递,增强品牌形象. 4.通过合理的品牌延伸,提升品牌形象.
(三)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超物质产品 的价值 随着品牌形象的提升,品牌已成为企业重要 的无形资产,具有超越生产,商品以及所有有 形资产之外的价值.品牌资产价值缘于品牌产 品所带来的消费者在功能和心理上的满足,以 及由此带来的消费者价值的实现,从而所形成 的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品牌的文化值
高度统一的品牌形象赋予商品以自然 或文化底蕴,如同为商品造就了一张易 辨识的脸,从而可能刺激消费者对特定 品牌的购买冲动,形成品牌忠诚.
第三节 国外对品牌理论的研究
品牌战略研究 品牌定位的研究 品牌关系与品牌形象研究 品牌资产研究
一,品牌战略研究
约翰墨菲(John Murphy)的《品牌战略》和 杜纳.E.科耐普的《品牌智慧》集中对品牌 战略问题进行了研究. 品牌战略是企业为了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在 质量,价格,营销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围绕着品 牌所进行的全局性谋划方略,其目的就是创立 和发展品牌,使品牌成为强势品牌或领导品牌. 品牌战略主要包括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形象战 略,品牌延伸战略,品牌再活性战略和品牌撤 退战略.
(三)按品牌营销区域和发展趋势分类 按品牌所运营的区域和发展的趋势,品牌可分 为地方品牌,国家品牌和国际(世界)品牌. (四)按品牌属性分类 按品牌的属性,品牌可分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产品品牌是为某种特定的产品所设计的品牌,它 反映某特定产品的质量和独特的功能. 企业品牌则是将企业名称作为一个品牌标志,其 特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文化,社会地位和影响等方 面.
第一章 绪 论
品牌的含义与类型 品牌的基本内涵 国外对品牌理论的研究 研究对象与内容结构
第一节 品牌的含义与类型
一,品牌的界定 二,品牌概念的演进 三,品牌的分类
一,品牌的界定
(一)品牌的起源 品牌的出现,是人们为解决自身物 品的归属问题,而设计的各种标记. 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品牌是我国宋 朝山东济南刘家针铺的"白兔"标记.
尽管品牌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可以发现学者们 对"品牌"内涵的共识: 1.品牌是企业利用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和 设计或它们的组合,以将自己的产品和劳务与竞 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2.品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品牌的价值,体 现在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知中,体现在品牌能 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和利益上. 3.品牌具有独特的个性,附加和象征着特定的文化, 便于消费者识别,能给消费者带来特定的属性, 并通过属性和文化传递给消费者某种利益和价值, 从而使消费者的个性在品牌个性中得到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