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5《浮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浮力》的教学设计
《浮力》的教学设计授课人:谭燕贞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
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
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技术准备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演示材料:课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
提问:什么是浮力?(二)学习新知1.感受浮力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
(小组学生轮流试验)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测量浮力的大小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教材,第十章“浮力”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以及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仪、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计算器。
2. 学具:学习笔记、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浮力演示仪,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介绍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
(2)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验证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4)分析物体浮沉条件,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浮力计算方法3. 阿基米德原理4. 物体浮沉条件5.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并判断其浮沉情况。
(1)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放入水中,求其浮力。
(2)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木块放入水中,求其浮力。
2. 答案:(1)浮力为2N,物体浮在水面上。
(2)浮力为5N,物体浮在水面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教学中应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以及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浮力概念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浮力的本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概念的理解。
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浮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沉浮现象。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浮力。
同时,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5课《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知道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能通过实验来收集数据,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3.了解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重难点】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一个量杯、一个弹簧测力计、防水橡皮泥、滑轮或钩码、若干棉线、记录表。
(建议:可以准备溢水杯,可以更加准确测量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师出示之前第1课的实验现象: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在水中是浮的。
师引导学生:把泡沫块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生(预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的力。
生用同样的方法试试带盖的空瓶、木块、苹果,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都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浮力: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师板书课题:浮力)二、浮力的测量1.师生共同分析浮在水面静止的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受力情况。
(当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除了受到浮力,还会受到重力。
这时候浮力和重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2.如何测量泡沫块受到水的浮力?师: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重力、摩擦力的大小,能测量浮力的大小吗?怎么测量?生讨论实验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浮力-教案
三、浮力的应用:
介绍浮力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学生介绍
观看资料
作业
与家长交流:是否只有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的作用呢?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实验引入
把每组桌上的材料都放入水中,你猜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学生猜想
学习新授
一、认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1、谈话: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2、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向下压木板时,手有什么感觉?体会一下并思考(浮力感觉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浮力的方向又如何?)
《浮力》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沉到水底的物体也能受到水的浮力。
2、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秘密的精神、定量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和进行定量观察的能力。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你怎样能证明沉到水里的物体受没受到水的浮力呢?
3、汇报实验方案,全班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4、针对他们的方案,你有什么改进意见或建议可以随时发言。(说明为什么这样改?)
(二)、探究活动
5、活动前来看提示:
(1)注意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小组有明确分工。
(3)整理实验发现书写结论。
8、讲述:通过实验分析,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在水中占据空间的大小有关系。
学生猜想。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的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浮力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浮力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浮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浮力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救生圈、轮船等,引出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分析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4.浮力公式推导:让学生通过数学方法推导浮力公式,加深对浮力现象的理解。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游泳、船只的载货量等。
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
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力,方向与其重力相反,来自各表面受流体压力的差。
浮力的定义式为F浮=G排,即物体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单位为牛顿,计算可用它推导出的公式F浮=ρ液gV排液体积,浮力公式也适用于气体。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浮力》,详细内容涉及教科版教材第34页至第36页。
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塑料瓶等)。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浮力计、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木块和一个石头,提问: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2. 例题讲解(1)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
(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
(2)讨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拓展:生活中的浮力应用,如船、热气球等。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阿基米德原理4. 浮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计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比值。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比值,分析其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浮力的应用,如船的浮力设计、热气球的升力原理等。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2. 实验过程中对浮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感受浮力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它们受到的力是什么?2. 探究浮力的概念实验1:将物体放入液体中,观察液体位移现象。
实验2:用浮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浮力的概念。
3. 探究浮力的大小实验3: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
实验4:改变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应用浮力知识讨论: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浮力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浮力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安排在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共2课时。
五年级浮力教案设计.doc
五年级浮力教课方案设计【篇一:五年级科学5、《浮力》教课方案-】大保当小学科学教教案【篇二:五年级科学《浮力》教课方案】五年级科学《浮力》教课方案【篇三:首师大版科学-五年级 -浮力 -教课方案】10浮力一、教课目的1、经过研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的过程,绘制并剖析“折线图”,指引学生发现“钩码在水中占有的空间越大,所遇到的浮力越大”。
2、经过研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并剖析“折线图”的过程,培育学生采集数据、绘制折线图、剖析数据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
3、培育学生“尊敬数据、谨慎务实”的科学求证的态度;发展学生研究浮力奥密的兴趣。
二、教课要点学生研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的过程,绘制、剖析“折线图”。
三、教课难点学生经过剖析“折线图”得出“钩码在水中占有的空间越大,所遇到的浮力越大”。
四、教课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引出研究的问题1、讲话:经过上节课研究,我们知道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遇到一个来自水的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作浮力。
2、幻灯片演示:先出示在空气中挂在测力计上的钩码图,并读出测力计所显示的数值,而后出示钩码放入水中图片,读数,请学生说一说“你以为钩码所遇到的浮力是多少,如何算?”并咨询:你赞同这类算法吗?3、解说:我们能够将“下沉钩码所受水浮力的大小”用“空气中测力计读数”—“进入水中测力计读数”的差值来表示。
4、出示课题:今日我们持续用这类求浮力的方法来研究下沉钩码所受的浮力还有哪些奥密。
(二)研究新知1、演示钩码入水过程,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1)演示、猜想:出示一个钩码、小水杯,当钩码在下沉的过程中,你以为它遇到的浮力有没有变化?假如有,会有什么变化?(2)用折线图记录学生的猜想并理解折线图各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解说:“假如老师给你一个图,你能把你的猜想用折线图展现出来吗?”(先认识图)请一个孩子语言描绘他的猜想,教师画图演示。
介绍表单上横、竖坐标所表示的意义,而后让孩子来猜想假如用详细数据绘成折线图的方式如何表示。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优质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优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下册,涉及第三章“物体的浮沉”的第1节“浮力”。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其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物体、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可以浮在液体表面,有的物体却沉入液体底部?2. 例题讲解:(1)什么是浮力?(2)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讨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阿基米德原理4.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拓展延伸: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浮力有了深入理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步骤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力》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围绕浮力概念展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初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液体)、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浮力计、物体、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救生圈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浮力的定义:通过多媒体展示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大小: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4. 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浮力概念、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浮力现象。
答案:生活中的一种浮力现象如船在水面上的漂浮。
船能够在水面上漂浮是因为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船排开的水的重力,这个浮力正好等于船的重力,所以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2.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重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即19.6N 9.8N = 9.8N。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浮力现象,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理解浮力的概念。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浮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情况,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浮力。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浮力的定义,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大小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重力、密度等基本概念,对物体的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愿意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解决问题。
但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产生原因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讲授法:在学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容器、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浮力的概念、原理、实验过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第一单元“物质与运动”的第五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浮力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了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关注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力的知识,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浮力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浮力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验浮力的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促进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水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浮力 教科版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三、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秤(称重法)测浮力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会用该原理计算浮力。
4.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会用弹簧秤(称重法)测浮力,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会用该原理计算浮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具:玻璃水槽、乒乓球、蜡块、矿泉水瓶、木块、(大)小石块、装有适量水的小药瓶;弹簧秤(量程为1N)、钩码、清水、烧杯、盐水(或酒精)教学内容分析:“水的浮力”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且能学会用视重法测出浮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再次回顾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对象分析:在学习浮力之前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相应的生活积累,能知道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这个切入口引领学生学习相关浮力的知识,由于浮力是看不到,所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性的认识到浮力的存在,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引入:演示实验:乒乓球浸入水中,然后放手,观察现象;问: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回答) 师:我们今天就来讲讲水的浮力(出示标题)实验1:感受浮力取一个空矿泉水瓶,将瓶盖旋紧,然后把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感受空矿泉水瓶对手的作用力.提问:你的手感觉到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结论:乒乓球、饮料瓶在水中都是上浮的物体,它们浸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学生回答)实验2:称重法测浮力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测出物体的重力G物= 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浮力》示例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浮力》例如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浮力》例如【教学背景】:《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
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
从本课开场,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p 物体沉浮的机密。
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本课主要是学惯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p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好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惯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良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展。
2、懂得数据在分析^p 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浮力
【教材简析】
教材中一共安排了四块的内容: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
通过感受活动后,教科书给出了浮力的描述性定义,当物体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后两个观察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个感受活动的基础上,且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思维上的递进。
通过两个观察活动,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交流,知道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即: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的经验中,已经有了浮力的感受,他们从平时的游泳中能感受到水对身体的浮力,从上几节课的实验中,感受到水对物体有浮力。
第一课到第四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形状等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
漂浮的物体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
如果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物体将上浮。
学生如果能够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进行解释完全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松手后上浮,说明已经掌握浮力、重力和物体沉浮的关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知道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能通过实验来收集数据,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科学态度目标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水槽、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一。
小组实验三:弹簧秤一个,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二。
[建议:如果可以准备溢水杯,可以更加准确测量水的体积。
]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水槽、木块或泡沫塑料块]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大家先说生活中见到物体浮在水面的现象。
2.感受活动。
分组观察木块、泡沫塑料块在在水面的沉浮情况。
用手轻压木块、泡沫塑料块,有什么感觉?
3.学生交流感受。
(手向下压,感觉木块、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
)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揭示课题)
5. 师生共同分析浮在水面静止的木块受力情况。
(当木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除了受到浮力,还会受到重力。
这时候浮力和重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
二、浮力的测量(预设25分钟)
活动一:如何测量泡沫块受到水的浮力?
1.测量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一般只能测拉力,不能够测压力,怎么办?
3.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实验方案的设计。
(此处的实验设计比较难,学生难以想到课本设计的方法,教师可以出示实验材料,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将压力转化为拉力,再把拉力的方向通过滑轮进行改变,方便实验的进行。
)
4.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的讨论。
(预设:物体的重力竖直向下,拉力也向下,那么受到的浮力应该是物体重力和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和。
)
5.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
实验活动前先明确记录单内容及操作注意事项。
泡沫块自重测量一次就可以。
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浸入水中后,刻度杯中水上升的体积。
实验注意提示:
(1)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浮力 = 重力 + 拉力)
(2)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
(3)泡沫块浸入水中不同的量进行实验。
分别是: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4)每次读数时弹簧称要尽量把线拉直。
并且夹角尽量减小。
(5)填好实验记录表。
(表一: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6.讨论交流:
(1)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2)重力、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预设: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 活动二: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秤一个,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
1.提问讨论:不同大小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样?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表二: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讨论交流:
(1)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2)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预设: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
三、解释应用(预设:5分钟)
提问: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当把泡沫块压入水中时,浮力等于手的压力加上泡沫块的重力,显然浮力大于重力。
当一松手时,少了手向下的压力,这时浮力又大于重力,此时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所以物体就会向上浮。
当泡沫块浮在水面时,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不再上浮也不下沉。
)
四、拓展、练习(预设5分钟)
思考: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
【板书设计】
5.浮力
水面上:浮力=重力
浸入水中:浮力=重力+压力(拉力)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作业设计】
1.当物体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就会上浮。
2.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3.两个体积相同但轻重不同的物体,都浮在水面上,那么( B )。
A.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B.重的受到浮力大
C.轻的受到浮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