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f44e33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0.png)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诗词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鉴赏】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e3e17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8.png)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言】《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翻译】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中考语文必背课文:李白《渡荆门送别》
![中考语文必背课文:李白《渡荆门送别》](https://img.taocdn.com/s3/m/689ac1d504a1b0717fd5dda7.png)
中考语文必背课文:李白《渡荆门送别》中考语文必背课文: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翻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
![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50c251c019e8b8f67c1cb975.png)
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4)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5)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李白《上三峡》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上三峡》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56d4d00242a8956bece4a0.png)
李白《上三峡》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三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时的作品。
全诗虽仅八句四十字,却充分表现了诗人上三峡时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
同时气象雄伟,意境开阔,又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上三峡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②。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③,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注释:⑴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⑵巫山:在重庆巫山县南。
巴水:指长江水。
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
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
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⑶黄牛:指黄牛峡,是巫峡的一段。
西陵峡中有黄牛山,下有黄牛滩,南岸山壁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
江流迂回,舟行昼夜后仍见此石。
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译文:高耸陡峭的巫山把窄小的蓝天紧紧夹住,峡谷中的流水沸腾如金汤。
峡中从巴国流下的江水也许会有枯竭的时候,那蓝天却永远也难以攀登。
看着那黄牛山,连续三天都是凌晨即起溯江而上,夜晚才休息,可它仍然遥在前方。
在此三天,满头的鬓发都已经雪白。
《上三峡》是首五言古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初春,李白贬夜郎经三峡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几句诗写木船逆水而行经过黄牛峡的情形,船行太慢,三朝三暮还能看见黄牛岩。
行船艰苦,三朝下来,愁得、累得人鬓发都白了。
诗人此时心情沉痛,这种愁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二十字中用了四个“三”字,烘托出艰苦备尝的气氛,也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赏析:此诗当为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自三峡入蜀时所作。
当时李白59岁,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诗人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
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36410a482fb4daa58d4b93.png)
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
它下临长江,距三峡西口夔门极近。
白帝山虽不高峻,但从江船仰望,却仿佛城接云霞。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
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
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辞:别,离开。
这里指出发。
白帝:白帝城。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
千里:白帝城到江陵约六百余里,这儿说千里,是大略的说法,形容两地相距之远。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水经注》卷三四《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啼:鸣叫,猿的叫声象啼哭。
轻舟:指载得轻行得快的船。
译诗、诗意:1早晨告别朝霞缭绕的白帝城,一日间行程千里回到江陵。
李白《上三峡》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上三峡》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7fa223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8.png)
李白《上三峡》原文|译文|鉴赏《上三峡》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时的作品。
此诗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自然真率,虽流露出忧郁伤感的情绪,但气象雄伟,意境开阔,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上三峡》原文唐代: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译文及注释译文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
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注释⑴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⑵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⑶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
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
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
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⑷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鉴赏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
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
“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
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
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句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诗词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84c1f1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2.png)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诗词
摘要:
1.李白的诗词创作背景
2.李白的诗词艺术特点
3.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诗词解析
4.《轻舟已过万重山》诗词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诗词创作背景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环境,他生活在唐朝的盛世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黄金时期,李白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
李白的诗词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富有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力。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大山大水、壮丽景色的描绘,他用他的诗词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用他的诗词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首著名的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李白乘船过三峡的壮观景色。
在这首诗词中,李白用他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力,把三峡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同时,这首诗词也表达了李白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他用他的诗词来表达他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了我国诗词文化的经典之作。
描写三峡的古诗
![描写三峡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14b0ba7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b.png)
描写三峡的古诗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描写三峡的古诗,欢迎阅读!描写三峡的古诗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大鱼不能上,暴腮滩下横。
小鱼散复合,瀺灂如遭烹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
白鹭夸瘦捷,插脚还欹倾。
区区舟上人,薄枝安敢呈。
只应滩头庙,赖此牛酒盈。
(苏轼《新滩》)4、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
(白居易《出入峡有感》5、船上急滩如退鷁,人缘绝壁似飞猱。
口夸远岭青千峰,心忆平波绿一蒿。
(宋陆游《过东灵峡入马肺峡》)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7、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李商隐·《有感》)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赤璧怀古》)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刘禹锡的《竹枝词》)10、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陆游诗)11、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附:《早发白帝城》赏析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
“还”,归来的意思。
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
![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0ab35a9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e.png)
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三峡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水利枢纽,那么古代诗人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怎么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4)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5)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李白《江上吟》全诗赏析
![李白《江上吟》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2f7ba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6d.png)
李白《江上吟》全诗赏析《江上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江上吟⑴木兰之枻沙棠舟⑵,玉箫金管坐两头⑶。
美酒樽中置千斛⑷,载妓随波任去留⑸。
仙人有待乘黄鹤⑹,海客无心随白鸥⑺。
屈平辞赋悬日月⑻,楚王台榭空山丘⑼。
兴酣落笔摇五岳⑽,诗成笑傲凌沧洲⑾。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⑿。
【注释】⑴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
江,指汉江。
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一作“江上游”。
⑵木兰,即辛夷,香木名。
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
《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沙棠,木名。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
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
”木兰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⑶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
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⑷樽,盛酒的器具。
置,盛放。
斛,古时十斗为一斛。
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⑸妓,歌舞的女子。
⑹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
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
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⑺海客,海边的人。
《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⑻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离骚》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⑼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
台榭,泛指楼台亭阁。
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
⑽兴酣,诗兴浓烈。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此处泛指山岳。
⑾凌,凌驾,高出。
沧洲,江海。
⑿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
赞美三峡大坝的诗词《上三峡》原文译文鉴赏
![赞美三峡大坝的诗词《上三峡》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645e0e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b.png)
赞美三峡大坝的诗词《上三峡》原文|译文|鉴赏《上三峡》此诗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自然真率,虽流露出忧郁伤感的情绪,但气象雄伟,意境开阔,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三峡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上三峡》原文唐代: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译文及注释译文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
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注释⑴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⑵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⑶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
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
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
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上三峡》出处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平定叛乱为号召出师,曾三次派遣使者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出自报国立功的良好愿望应聘入幕。
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发生夺权内讧,李亨消灭了李璘的军队。
李白因此获罪,被投入浔阳监狱。
后来又流放夜郎。
此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流放夜郎途径三峡时创作的。
当时李白59岁。
他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
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上三峡》鉴赏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
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
“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
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
上三峡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上三峡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622b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66.png)
上三峡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上三峡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上三峡唐代: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译文: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
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注释: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
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
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
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zhāo)上黄牛,三暮(mù)行太迟。
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bìn)成丝。
赏析: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
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
“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
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
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与鉴赏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74cdd2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5.png)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与鉴赏《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原文:《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诗意: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飞舟过三峡的古诗
![描写飞舟过三峡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eb69ba4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9.png)
描写飞舟过三峡的古诗飞舟过三峡的古诗有很多,下面是一首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江夜感怀》:飞舟翻落水成波,古岸高低晓带烟。
孤城落日斜风急,独树寒空断浪间。
谁家舞罢琴犹在,何处樽开烛未还。
黄叶时时迷舟处,乱山长恨落星河。
这首诗描述了在夜晚飞舟从三峡穿行而过的情景。
诗人观察到水波起伏,江岸高低错落,朦胧的烟雾缭绕。
孤城随着落日渐渐消失在夜幕中,而孤独的树木和浪花交错,在凄凉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孤寂。
在这个时候,诗人想到了离别的琴声和樽酒,这让他倍感孤独。
最后,他感叹黄叶飘舞,狂风肆虐,山峰乱石与流星一起跌宕起伏,形成了一幅壮阔的景象,令人陶醉。
这首诗描绘了三峡的壮美和独特的景色,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奈。
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细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幅鲜明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飞舟穿行于三峡的震撼和宏伟。
《登楼望三峡》(唐代,王之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这首诗将飞舟通过三峡的景象比喻成“碣石潇湘无限路”,描绘了壮美的三峡风景和飞舟穿行其中的场景。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飞舟穿越三峡时的感觉,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悲哀和对生活的领悟。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以飞舟穿行于绿水之中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感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诗歌都描绘了三峡风光的美丽和壮阔,以及飞舟穿行其中的感觉,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世纪金榜】初中语文文言文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和译文
![【世纪金榜】初中语文文言文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e74ce0eefdc8d377ee3292.png)
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赏析: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江上吟》的原文及翻译
![《江上吟》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f226b1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2.png)
《江上吟》的原文及翻译《江上吟》原文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翻译/译文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箫管之乐在船的两头吹奏着。
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黄鹤楼上的仙人还有待于乘黄鹤而仙去,而我这个海客却毫无机心地与白鸥狎游。
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并悬,而楚王建台榭的山丘之上如今已空无一物了。
我兴酣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注释⑴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
江,指汉江。
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一作“江上游”。
⑵木兰,即辛夷,香木名。
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
《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沙棠,木名。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
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
”木兰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⑶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
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⑷樽,盛酒的器具。
置,盛放。
斛,古时十斗为一斛。
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⑸妓,歌舞的女子。
⑹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
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
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⑺海客,海边的人。
《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⑻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离骚》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全诗赏析与注释翻译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全诗赏析与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c9f10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5.png)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全诗赏析与注释翻译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全诗赏析与注释翻译《登锦城散花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早期作品。
此诗以时间为主轴展开描述,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南到双流城,东至三峡。
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抒发了登楼的愉悦之情。
登锦城散花楼李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②。
飞梯绿云中③,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④。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注释:①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②珠箔:即珠帘。
③飞梯:即高梯。
④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县。
三峡:唐峡、巫峡、西陵峡,在今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处。
双流:指江、流江(锦江)都流经成都。
锦城:即成都。
④散花楼:在成都呵池上,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五言古诗《登锦城散花楼》是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李白二十一岁游成都时所作。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这两句写春日成都的景色——双流绕经成都,春水为锦城增添了浓厚的春色;晚间下了一场雨,江水涨满,顺流而下,直趋三峡。
诗句把雨后成都景色写得逼真而又形象。
译文:早晨的太阳,照射着成都南郊的散花楼。
楼上的窗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
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
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
昏暗的暮雨隐约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
此时此际,置身楼头,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了。
创作背景:《登锦城散花楼》一诗是李白在公元722年(开元十年)重游成都时所作,时年22岁。
赏:全诗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光映照下,散花楼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高梯入云,楼接汉,气象雄伟。
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
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
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
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
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之上游玩。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飞舟过三峡的诗
三峡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水利枢纽,那么古代诗人怎么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
岷江。
4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
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5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
一带。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
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
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
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
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
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
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
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
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
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
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
“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
入化工。
【作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
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
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
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
安陆有纪念馆。
关于李白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
两种矛盾的思想。
恰在此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他认为天下乱局已定,
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
因此力劝永王直取
会稽,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
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
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自比谢安,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
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
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
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
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渔关,生擒哥舒翰。
李白五十六岁。
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春在当涂。
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
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
夏至越中。
闻郭子仪、李光弼
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
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
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
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终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
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
永
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
旋被搏入寻阳狱中。
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
江南宣慰使
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
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
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
曾两次赠诗宰
相张镐求救。
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反。
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
十
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
李白五十八岁。
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
弟宗嫌相送。
春末夏初。
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
鹦鹉洲。
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