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
中医“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中医“寒证”与“热证”的鉴别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热证与寒证1.热证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阴液受损,或是亏损而阳气偏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而表现为“温、热”等症状的特点。
热证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
2.寒证阴邪致病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受抑制而表现为“冷、凉”等症状的特点。
寒证分为实寒证与虚寒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调经论》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即是此义。
二、热证的证候表现热证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寒湿郁而化热,或七情过激,五志化火等导致体内阳热过盛所致。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
1.实热证病势急骤,形体壮实者,多为实热证。
2.虚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多为虚证。
3.表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表者,多为表热证。
4.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虚阳亢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三、寒证的证候表现寒证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冷所致。
主要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蜷卧,局部冷痛,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质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1.实寒证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
2.虚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
3.表寒证寒邪袭于表者,多为表寒证。
4.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虚阴盛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四、真热假寒证是指疾病的本质是热证,却出现某些“寒象”,又称“热极似寒”。
这些“寒象”与寒证的表现有所不同,如虽四肢厥冷,但胸腹灼热,不欲近衣被;虽脉沉迟,但按之有力。
是热证发展到较为严重、复杂阶段的表现,也是阳热内盛的反映,只不过较常规热证的病机和表现更为复杂。
五、真寒假热证是指疾病的本质寒证,却出现某些“热象”,又称“寒极似热”。
这些“热象”与热证的表现有所不同,如自觉发热,但触之胸腹无灼热,且欲加衣被;虽面色红,但为两颧浮红,时隐时现,虽口渴,却欲渴热水,且饮水不多;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有力。
外寒内热治疗原则
外寒内热治疗原则外寒内热治疗原则外寒内热是一种复杂的病症,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寒热并调:对于外寒内热的病症,需要同时调理寒热两个方面。
在用药时,需要选择具有温阳散寒和清泄里热的药物,以达到平衡寒热的目的。
2.温阳散寒:外寒内热的病症常常表现为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腹泻便溏等阳虚症状。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注重温阳散寒,选用干姜、桂枝、花椒等温阳散寒的药物。
3.清泄里热:内热是外寒内热病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常常表现为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热象症状。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黄芩等。
4.发汗解表:外寒内热的病症常常与表邪有关,表现为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
在治疗时需要选用具有发汗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以解除表邪。
5.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在治疗外寒内热的病症时,需要注重调理脾胃,以促进气血生化,增强机体免疫力。
可以选用健脾和胃的药物,如党参、茯苓、白术等。
6.补益气血:气血不足是导致外寒内热病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注重补益气血,可以选择当归、黄芪、熟地黄等补益气血的药物。
7.调和营卫:营卫不和是外寒内热病症的常见表现之一。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注重调和营卫,可以选择桂枝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总之,对于外寒内热的病症,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注重寒热并调、温阳散寒、清泄里热、发汗解表、调理脾胃、补益气血、调和营卫等方面。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中医药贴敷疗法是中医药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它通过在患部贴敷药物或草药粉末来达到治疗目的。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贴敷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发展历程中医药贴敷疗法起源于古代,它是中医药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在古代医学著作中,便有关于贴敷疗法的记载。
《伤寒论》就曾提及“内热外寒,外热内寒”、“热在里,寒在外”等贴敷的治疗方法。
《神农本草经》也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贴敷药物的应用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药贴敷疗法都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之一,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的欢迎。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需求,中医药贴敷疗法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研究和应用。
在不断的实践和推广中,中医药贴敷疗法逐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原理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在患部贴敷药物或草药粉末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原理:一是药物的局部作用,二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来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
1. 药物的局部作用药物通过贴敷在患部,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通过局部渗透、药效和热效等方式,达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治疗目的。
比如在中医经典方剂中,就有许多药物可以用于外敷贴敷的治疗,如地黄、辣椒、薄荷等,都有疏散风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2. 皮肤吸收药物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上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很强。
通过贴敷药物,可以让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到血液循环中,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这种途径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局部作用和皮肤吸收,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疗目的。
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和青睐。
三、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应用中医药贴敷疗法已经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李志敏;姬爱冬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1997(013)004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李志敏;姬爱冬
【作者单位】晋中地区卫生学校;太原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温肺散寒涤饮法治疗外寒内饮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2例 [J], 赵东凯;杨桂仙
2.第八回阳盛则热热则寒之阴虚内热热须清之 [J], 袁景贤
3.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J], 王益周
4.浅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临床应用 [J], 王治淮
5.《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辨析 [J], 王心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内经作业
《内经选读》作业一、如何理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由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当予以注意。
(1)阳虚则外寒《素问·调经论》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此段原文论述了“阳虚则外寒”的机理。
经义是指寒邪阻遏卫阳之气,卫阳不能达于肌表以司温煦之职所致的表实寒证,寒邪独留体表而恶寒,其主症是恶寒,治疗当辛温解表。
后世是指阳气不足,肌体失养的里虚寒证,其主症是畏寒,治疗当以温补阳气。
两者有有病位表里、病性虚实的差别。
(2)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此段原文论述了“阴虚则内热”的机理。
经义是指劳倦伤脾,而脾为牝脏属阴,脾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化热所生之内热,与现今所说阴虚火旺的内热,。
元·李东垣则将之发展成为“气虚发热”理论,治疗则用甘温除热法,可予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之类。
后世指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的阴精亏虚证,其主症是午后发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当滋补阴精,可予六味地黄丸之类。
两者有有气虚、阴虚的性质差别。
(3)阳盛则外热《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此段原文论述了“阳盛则外热”的机理。
经义是指感受外寒之后,腠理闭塞,卫气郁遏而致的肌表发热,范围仅限于表。
其症以发热、恶风(寒)为主,治疗当解表散邪。
后世是指阳热亢盛表热、里热或表里俱热在内的阳热亢盛的各种热证,其症状以发热为主,治疗当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表热可予银翘散或桑菊饮解表清热,里热可选白虎汤清阳明经热,并可根据热邪所在脏腑的不同加味治疗。
两者有范围大小的差别。
(4)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内伤发热
四、辨证论治
(续血虚发热证) 临床应用: 以肝血虚为主者,可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以补 养精血。
血虚冲任不足,可合以四物汤为治;
若夹气虚,宜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或合以补中益 气汤为治。
四、辨证论治
3.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
加剧。
兼次症:头晕乏力,精神倦怠,短气懒言,胸脘 痞闷,纳呆便溏,自汗,易于感冒。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弱。
胁肋疼痛。或见口干不欲饮,不思饮
食,大便燥结,口舌生疮。
四、辨证论治
(续阴虚发热证) 兼次症:或干咳痰少,声嘶,咳血,鼻燥咽干。 或腰膝痰软,颧红,遗精,脱发。或 见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暗红,甚至闭经。 舌象: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 苔少或无苔。
脉象:细数。
四、辨证论治
(续阴虚发热证)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四、辨证论治
2.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 兼次症: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或 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淡,甚至闭经。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细或细弱或细弦。
四、辨证论治
(续血虚发热证)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四、辨证论治
(续湿阻发热证)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半夏、竹茹-燥湿化痰; 枳实、陈皮-理气和中; 茯苓-健脾利湿; 黄连-清热除烦。
四、辨证论治
(续湿阻发热证) 临床应用: 头痛如裹者,可加藁本、苍术以燥湿止痛; 恶心呕吐者,可加藿香、竹茹、白蔻仁和胃泄浊;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主要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型。
外感发热是由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多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外感发热又可以分为风寒发热、风热发热、暑湿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等类型。
其中,风寒发热表现为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寒流清涕,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上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荆防败毒散。
风热发热则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出疹,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治疗上以疏散风热药为主,如银翘散。
内伤发热则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宿食、痰、湿、水停等病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治疗上要选择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药物。
此外,根据《黄帝内经》的分类,热证可以分为表热和里热两大类。
表热是热邪外袭肌表所致,当表热之邪入里则为里热;表寒之邪化热入里,也可以成为里热。
其病机属于阳气偏盛,阴液不足的内热是虚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气不足便是寒
气为阳,血为阴,所以: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所以气不足则生寒怎样理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据《调经论》所述“阳虚则外寒”,是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体表失去温煦而见恶寒之症。
而后世所说的“阳虚则寒”,则是指全身性的或者某一脏的阳气虚损而致的恶寒。
二者当有所别。
《调经论》所述“阴虚则内热”,是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运,郁而化热。
而后世所说的“阴虚则热”,则是指五脏阴精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之证。
二者更有所别。
《调经论》所述“阳盛则外热”,是指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而不得宣泄,出现表证发热。
而后世所说的“阳盛则热”,则是指阳热之邪亢盛出现发热,既包括里热证,又包括表热证。
《调经论》所述“阴盛则内寒”,是指寒气久积胸中,损伤胸阳所致的内寒证。
而后世所说的“阴盛则寒”,则是指一切脏腑受寒后的阴寒邪盛所出现的内寒证。
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陈学忠中医教授:【陈学忠,北京大学养生研究中心课题组长、特聘教授;联合国健康联盟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央保健局原局长王敏清先生中医保健医师,世界健康产业协会主席兼首席医学专家,中科北京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出生于中医世家,不但精通中医学,西医学,生物医学,对佛医学,道医学等传统学科也深有研究,被世人誉为"当代太医的保健医师"、"当代药师佛"的称号!】中医常将体质分为寒热,经常口干口苦、嗓子疼、大便干的人,多属于偏热体质;经常手脚冰凉、怕冷、大便稀溏的人,多为偏寒体质。
寒热本是物理现象,中医将温度概念借用来说明体质,是因为中医学有“气”的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处于不同状态,外部就会表现为寒或热,具体来讲,“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
这容易理解,比如一个容器中有一团密闭的气体,那么气体分子越多,就越会相互碰撞,使温度升高而表现为热;相反,分子越稀疏,温度也就越降低而表现为寒。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调节寒热从根本上是要调节气的虚实,而不是单纯地见寒用热药,见热用凉药。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分析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表寒里热证中医病证名。
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
由(1)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2)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1、九味羌活汤,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
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2、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内热,又称寒包火表寒重里热轻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表寒轻里热重汗出而喘,身热或肌表无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表寒里热同重发热恶寒并作,呈阵发性,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舌微红。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
一.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靠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外风指外感风邪,感冒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晕厥.半身不遂.等神经体系症状. 二.寒.分为外寒.内寒.外寒重要指外界严寒的气象.受寒邪后可消失怕冷.发烧.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呼吸道沾染常与外寒有关.内寒常产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暑是热的另一名词,重要表示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晕厥不醒,多发于暑夏.因为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示“暑湿”,多消失消化体系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也分内湿.外湿.外湿指长期渡水.淋雨.或情况潮湿而致病,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内湿重要表示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劣等.湿症口多不渴,摄
苔滑腻.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湿润的气象,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内燥指因为消费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缺少,表示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涸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分内火.对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有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如临床上表示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 【1 】
第1页,共2页。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1、辨病论治的基本原则:以阴阳调和为主,运用辩证思维和方剂治疗。
2、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托和养法,温补调理,固本培元。
3、内热与外热的界定:内热主要指肝脾阳明气血的病变,包括血热,
气热,湿热等;外热主要指病变的肌皮肤,表现为热毒、湿毒等。
二、气机学
1、气机学概述:气机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体有气
津液入脏络,进而构成中、外气机的关系。
2、气机分类:三焦、经络、腠理、筋骨、络脉等。
3、气机的作用:三焦气机主要调整内脏的活动,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经络气机主要调节内脏的活动,维持两脏相应的健康;腠理气机主要调节
体内的气机循环;筋骨气机主要调节肌肉的活动,维持关节的正常运动;
络脉气机主要调节脉血活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三、内分泌学
1、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是由腺体发出的有组织的分泌物,在血液中
传递至身体的其它器官,直接影响身体各机能的体内调节系统。
2、内分泌器官:主要是脑下垂体、垂体、胰腺、性腺、肾上腺、甲状
旁腺等。
《黄帝内经》如何区分上热下寒、实火虚火
《黄帝内经》如何区分上热下寒、实火虚火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二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
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三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原文】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阴阳相济,则外邪不侵,内证不生,偏寒偏热断难成矣。
今寒邪来犯,动作不慎,阴阳各失其主,遂有阳虚不温而外寒,阴虚不润而内热。
盖肺居上焦,为阳受气之部,主皮毛者也,以膀胱气化上输于胸,由胸而上呈于肺,布散于肌表,温皮肤分肉以御外邪,是为卫气。
若寒气郁表,阻遏阳路,胸肺之阳不能外达,则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而寒气独留于外,振振然乃为寒栗。
此阳虚则外寒也。
至于阴虚生内热者,以脾掌消磨水谷之权,主四肢,合肌肉。
过劳生热则伤脾阴,脾不健运,手足困倦无气以动,津液亏损,肌肉不荣,则身形之气衰少。
脾虚水谷不化,则谷气不盛。
且中焦乃太阴之部位,上焦下脘全赖脾之转枢,则清升浊降。
肺处上焦,主气以下布,脾阴虚,水谷之精不能上输于肺,则肺失濡养,而上焦降气之令不行,于是机关涩滞,转枢不利,浊气不能达于下脘,清阳不能上布,则胃腑因郁而生热,热气薰胸,蒸蒸然而发热也。
是知阴阳必得其平,则为气者常温,为班有吊码。
阴阳大具和,则为热为寒。
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信然也。
【议】气属阳,能温煦人体;津精血液属阴,能濡养人体。
阴阳相济,则外邪不能侵犯,病不内生;若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
如阳虚不能温煦,则生寒证;阴虚不能濡养,则生热证。
因肺位于人体上焦,为华盖,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合皮毛;膀胱气化津液上输于胸,由胸而上呈于肺,布散于肌表,温煦皮肤、肌肉,以抵御外邪,为卫气。
若寒气郁于肌表,阻遏阳气,胸肺之阳不能外达,则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寒气袭于外,出现畏寒、寒栗等证,此为阳虚外寒。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虚损,于内不足以温煦脏腑,推动血液运行,参与血、精、津、液的气化,固摄津、精、体液;于外不足以防御外邪。
临床所见阳虚者,常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等症,其性质皆属于寒。
若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盛,还会出现阴盛则内寒的病症。
若阳卫之气不得温于表,寒气客于外,故而出现寒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
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
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
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
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
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
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
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
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
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
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
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
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
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
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
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
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
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
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
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
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二)寒热转化1。
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
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
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
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2。
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
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
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
这种转化可缓可急。
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
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
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寒热真假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1。
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
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
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
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
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
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
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
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
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
里热证。
兹分述如下:(一)表寒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
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
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二)表热证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
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
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
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三)里寒证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
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
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四)里热证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
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
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
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外热内寒病证名。
见《伤寒论》。
①外假热而内真寒。
参见真寒假热条。
.“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
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临床表现:真寒——可见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假热——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
详表热里寒条。
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
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
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
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
外寒内热病证名。
见《伤寒论》。
①外假寒而内真热。
参见真热假寒条。
.“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
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临床表现:真热——可见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假寒——四肢厥冷,但却不欲近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