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
,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
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 (近代)
鲁菜:糖醋黄河鲤鱼、油瀑海螺…… 粤菜:五蛇羹、盐火鸡、烤猪…… 川菜: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淮扬菜:鸭包鱼翅、西瓜鸡、盐水鸭……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主要阶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改革开放后) 二、主要内容:
1.服饰方面 2.饮食方面 ▲不同时期变化的 3.居室建筑 表现及原因 4.习俗风尚
物质生活的变化 食:西式食品 有钱人的时尚
八大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
、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
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
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菜肴
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
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苏、粤、闽、浙
3.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色彩 ②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③地区和主体:呈现不均衡性
▲地区: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上海最大) 内地、农村变化慢、触动小
▲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 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 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
1)变化的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变化的表现
物 质
衣:


50




布拉基

——
列 宁 装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 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绿色成为流行 色。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流 行 时 装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2)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3)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动的变革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表现
大城市(上海) 衣:洋布、洋装、中山装、旗袍
物质生活的变化
清代男女服饰
在鸦片战争后,上海等通商口岸的租界中出现华洋杂居现象。 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富商、洋行职员等,因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 式的影响,常仿效洋人,开始穿起了西服、西裤。
③改革传统婚姻: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④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改革历法、节日: ▲民国开始改用阳历 ▲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男子留辫
剪辫易服
城市少年好事徒, 手持快剪伺于途。 瞥见豚尾及锋试, 道旁观者拍手呼。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 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 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 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 反映近代 化发展趋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风俗习惯方面: 涤荡封建糟粕 物质生活方面:温饱未解决(物质匮乏,凭票供应)
社会风尚主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20世纪50~70 年代)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2、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式餐馆 广州最老的西餐馆:太平馆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表现
大城市(上海)
物质生活的变化
衣: 洋布、洋装、中山装、旗袍 食:西式食品 有钱人的时尚
住:西式洋楼 中西合璧
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来自百度文库
1、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表现
一双 绣花鞋 竟不及 一个巴 掌大, 而最宽 的鞋跟 部分, 也最多 不过一 寸。
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传统社交礼仪
跪拜、作揖、老爷、大人
鞠躬、握手、同志、先生。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农村
⑴基本状况: 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⑵原因: 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 联系少,交流少,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 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3)新变化: 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 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 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 国人的口头语。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思 想家们提出“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 是颁布法令禁止裹脚 。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 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 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 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旧时的衣着
30年代的时尚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女 性
中山装
西装
改革开放后 服装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表现
大城市(上海) 衣:洋布、洋装、中山装、旗袍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2、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变化的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变化的表现

衣:由蓝灰色调到五彩缤纷
质 食:1987年 菜篮子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 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大城市(上海)
物质生活的变化
衣:洋布、洋装、中山装、旗袍 食:西式食品 有钱人的时尚 住:西式洋楼 水、电、路等基础
设施的配套
社会风俗的变化
社会风俗的变化
①剪辫易服: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提倡 ▲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
②迫令放足: ▲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